和孩子说话注意言语
发布时间:2021-10-08 使幼儿注意的活动方案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导读:专家认为,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的语言对孩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失误的、不恰当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专家认为,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的语言对孩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失误的、不恰当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这些语言主要是指:
一是对幼儿讲专横话。有的父母不懂得教育规律和幼儿心理特点,只知严厉斥责。父母专横斥责,幼儿还不知错在哪里,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形成胆小、畏惧、压抑、内向、反抗、倔强等性格。
二是对幼儿讲模糊话,即父母对儿童讲是非不分的话。如带孩子见到熟人亲友时,他们常会逗孩子夸赞几句“这孩子多聪明,就是有点瘦,你们多给他营养营养嘛。”回答说“我们这孩子真挑食,这不吃那不吃,真拿他没办法”。这句话本身实际上是对孩子挑食现象的肯定、赞许和暗示,起的是强化作用。
三是对幼儿讲糊涂话。如有的家长在与别人说话时,指着自己的孩子介绍说:“这是我家的小皇帝。”日久天长会使孩子逐渐形成任性、粗野、不讲道理、懒惰、好吃讲穿等不良习性。
四是对幼儿讲反话。幼儿年幼无知,听不懂父母的反话,因此必须正面讲道理。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说话要注意语言优美
说话要注意语言优美
1、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平时说话要注意语言优美,不使用污言秽语。
2、对孩子经常接触的文学艺术作品要加以选择。家长要有选择的给孩子读一些优秀的儿童读物。好的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言语都是经过加工和提炼的,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
3、有的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不良用语,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纠正。但是纠正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过分的责备和申斥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应当先对孩子讲清楚,有些话是十分不礼貌的,一旦讲了这种话是会让别人生气的。同时要注意,孩子为什么反复去说这种话。有些孩子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也有些孩子是因为不会用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前者,家长可以在再次出现类似情况时采取 “冷处理”的办法,忽视的态度,让孩子知道用这种方法不再能引起家长对他的注意了,就会慢慢地淡化。而对于后者,家长应当教会孩子用合适的词汇和适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以代替孩子的那些不文明的用语。
孩子学说话时要注意的4个点
整理了孩子学说话时要注意的4个点,希望对父母了解孩子智力开发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学会说话是很重要的,我们既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来交朋友,还能够通过语言来学习和了解周围的世界。事实上,从孩子出生后,我们就应该做好教宝宝说话的准备,让孩子能够更快学会说话。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爸爸妈妈要给孩子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多跟别人交流。在孩子出生后,我们就可以经常跟孩子说说话,“今天说的好吗”“现在要不要吃东西?”
另外,我们还可以给宝宝读一些故事书、给宝宝唱儿歌,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这样潜意识中可以让孩子开始模仿,背景噪音会使宝宝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困难,因此最好在安静的环境下和宝宝交流。
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在孩子练习说话的时候,说错了,不要严厉要批评孩子,不然孩子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在我们与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是用短一些的句子。我们可以通过对话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比方说,“你想要一个苹果还是一根香蕉?”平时可以让孩子多说说。
让孩子经常提问
在学习的时候,除了让孩子多听,还要对孩子提问。对于孩子比较难学会的词语,爸爸妈妈可以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时候,多问问孩子。比方说到公园玩耍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问问他“小草在哪里”“看到这只蝴蝶了吗”。
多鼓励孩子
孩子学习语言需要慢慢来,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有充足的耐心,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以鼓励为主。
有时候孩子说话的时候发音不正确,比方说把“小狗”说成“小朵”,有的爸爸妈妈觉得很好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重复说“小朵”,你要纠正孩子,这样孩子的表达能力才能够提高。
孩子学会说话的过程是很漫长的,所以爸爸妈妈要耐心一点,平时尽量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能够多说说。
关注孩子说话晚
导读:细心的家长应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孩子的言语发育,及时发现异常,及早进行干预,以免使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失去最佳治疗时期。
孙女士的小宝宝已经两岁了,还不会开口叫“妈妈”。检查确诊小宝宝患有“言语发育迟缓”,必须进行系统的言语训练。医生问孙女士为什么不早抱孩子来看病。孙女士说,宝宝1岁半时不会说话,当时想带孩子来检查一下,但奶奶说“贵人语迟”,不用担心。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主任医师马丙祥说,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其语言发育没有达到与其实际年龄相符的水平。小儿在开口说话前,已经会用非语言的方式与人交流,比如寻找、微笑、动作、手势等。正常小儿3~4个月时,就会反复地咿呀作声,8个月时会发出有元音和辅音结合的声音,12个月时会使用单字,同时会运用手势如欢迎、再见、谢谢等,12~18个月的小儿会运用20个左右的单词,18~24个月的小儿会简单的句子,2~3岁的小儿能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希望情绪等,4岁左右的儿童无需正规教育即能完全掌握母语。
马丙祥强调,细心的家长应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孩子的言语发育,及时发现异常,及早进行干预,以免使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失去最佳治疗时期。这不仅会使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语言交流能力落后,并且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如听、说、读、写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又会继发二次障碍如心理、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障碍。
注意给孩子留面子
导读:为人父母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孩子不懂事犯了错,会让大人觉得有理说不清。传统的做法往往是一棍子打下去就把问题解决了。
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看完后觉得故事中的场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现在我希望与广大家长一起分享这则故事,希望大家在看完后有所启发:
当时,我正和其他旅客一起排着长龙,等待办理安全检查的手续。突然传来非常尖厉的训斥声,原来是一位母亲因为儿子弄丢了什么,正在对他大喊大叫。由于这位母亲用的不是英语,在场的大多数人都不明就里,想着妈妈责备孩子一定有她的道理,也没有多加过问。但是斥责声越来越大,已经隔了七八分钟,这位女士还在气势汹汹地对着孩子喊叫,还用手用力地拧孩子的胳膊,对他推推搡搡。这回大家可有点看不下去了――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和,也不至于要当众这样羞辱他吧!因为和这位女士站得比较近,我就回头对她说:“请你小声点,差不多就行了!”这位女士倒是听懂了,稍加收敛,但是没隔三四分钟,又开始推孩子了。站在我身前的一位英国男士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到队伍前面去告诉了机场的管理人员,希望她们能出面制止。
没过一会儿,一位身材高大,穿着制服的女士就走了过来,开始询问这位妇女的情况,并且把她带到一边加以询问。这下子女人的怒火仿佛消了不少,跟工作人员嘀嘀咕咕,无非是这孩子如何调皮等等。工作人员对她说:“这次,因为孩子的缘故,我们可以让你少排一会儿队,到前面直接办理安检的手续,但是请你不要再对孩子这样大喊大叫了,这样也会妨碍公众秩序。”女人也知道自己错了,很不好意思的样子,讪讪地走到队前去接受检查了。
为人父母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孩子不懂事犯了错,会让大人觉得有理说不清。传统的做法往往是一棍子打下去就把问题解决了。虽然各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治家方式,外人也不宜多过问。但是我在这里强烈建议父母们不要在公众场合羞辱和打骂自己的孩子――这不仅会给孩子遭成伤害,会让他对父母产生抵触的情绪,而且一个习惯被当众羞辱的人是否以后也会对别人的欺负逆来顺受呢?何况这样做不但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也会让孩子看到众人眼中父母的不良形象,这样的羞辱是双重的。
父母们要注意孩子情感语言的发展
导读:情感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它往往通过脸部表情反映出来,如笑容、惊讶、悲伤、讨厌、害怕、生气、忧愁、哭、不相信或怀疑、不同意等等。
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说话、体态、脸部表情等方式,也可以是书写的方式。年轻的父母常常很关注婴幼儿开口说话和学习书面语言,但是对儿童的体态和情感语言却不太重视。有的父母把面部表情“含而不露”视为深沉或含蓄。实际上,情感语言不仅仅是儿童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也是儿童借助这一种语言与外界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手段。所以,父母要在教孩子开口说话的同时,促进其情感语言的发展。因为情感语言对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个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情感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它往往通过脸部表情反映出来,如笑容、惊讶、悲伤、讨厌、害怕、生气、忧愁、哭、不相信或怀疑、不同意等等。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笑的孩子招人爱。”不同的表情有着不同的含义。即使一种表情,也可能有多种含义。例如哭,心理学家们分析不同性质的哭声代表婴儿不同的需求,如饥饿、尿布湿了、腹痛、要人抱等等。因此,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的交流时,父母先要懂得孩子的情感语言,这样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的满足和安全感。
在孩子还没有说第一个字之前,往往是用体态语言或情感语言表示自己的要求。有一些开口说话比较迟而又智力正常的孩子,他们的情感语言是十分丰富的,这可能是一种“补偿”的缘故吧。因为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特别是当别人理解了他们这种表达方式的时候,又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表达。
即使已经开口说话,甚至已经说得头头是道了,仍需要用情感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环境对他的理解。在孩子使用这种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如果也学会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他们才会善解人意,懂得他人情感表达的意义或含义。这种相互的学习有助于儿童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能力的发展。
教孩子理解情感语言可以采取家长与孩子面对面游戏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图画或卡片中脸部的表情反映出来。先让孩子看,然后让孩子模仿,再让孩子自己扮演。通过这一顺序的训练,使孩子懂得表达,善于表达,并且学会适当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