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在老师面前不敢说实话

发布时间:2020-10-29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在老师面前不敢说实话周二女儿的脚还是一瘸一拐的,但是我不能一直带着她上班,所以,我今天给她送到了幼儿园。路上,**一个劲儿地对我说:“妈妈,到幼儿园,你和老师说说,别让我参加活动了,好吗?”我知道女儿一向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向老师说这种事,这个时候我也不想教育她,只是说好。

到了幼儿园门口,我对站在门口的老师说:“老师,能不能今天别让**参加户外活动了,她的脚还没好。”那个老师说说:“好。我还说呢,怎么**周五那天一瘸一拐的,**说是上学的路上崴脚的。”

我说:“应该不是不是,是周五那天在幼儿园崴得,如果是路上崴的,我肯定就知道了。”没想到,正在换鞋的**立马扭过头来对我说:“不是,就是路上崴的。”看着女儿焦急的有点儿想要哭的样子,我没再吭声。我不知道她怎么了,她明明告诉我是周五那天上午户外活动的时候崴的,怎么这会非要说是上学路上崴的呢?

我没和她争论,只是赶紧让她进教室吃饭。我也没和老师争论,只是请老师能允许她不参加户外活动并且请老师帮忙叮嘱她多喝水,因为她的咳嗽还没好。我知道这会儿争论这个事儿对谁都没好处。

走在路上,我就想,女儿为什么这样,为什么在老师面前不敢说实话?她是怕老师不高兴吗?还是有什么其他想法?我该不该问问她为什么?我该不该告诉她应该实话实说?

同事打趣笑着说,**够成熟的,真会说话,知道怎么说老师会高兴。可是老师高兴了,孩子真的高兴吗?我知道她在老师面前是胆怯的,所以才在自己脚很疼的时候说不疼。我是该为孩子的成熟开心,还是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呢?

不管怎么样,我心疼我的孩子;不管怎么样,我希望我的孩子是诚实的;不管怎么样,我希望老师是用来尊重的,而不是用来怕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在孩子面前,莫夸别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反应如何呢?

邻居一位年轻妈妈一次随随便便地说:“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乐乐吵吵闹闹,只会淘气,让人心烦。”在一旁的乐乐听后,瞪大了眼睛怯生生地说:“妈妈我乖。”不料妈妈却大声说:“乖什么乖,就知道淘气烦人,一边去!”过了几天,人们发现乐乐变了,天真活泼的乐乐看到妈妈回来,就躲在椅子后面不敢往前去。妈妈说:“乐乐过来亲亲妈妈!”乐乐小心翼翼地亲亲妈妈后竟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乖,你别心烦。”令所有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吃一惊。

小东的爸爸请几位哥们儿来家吃饭,几杯酒下肚,几个人开始夸起谁家儿子如何如何,谁家女儿如何如何。小东的爸爸不在意地说:“我特喜欢儿子,我家小东要变成儿子,我就乐得跳楼了!”小东迅速跑到厨房,用尚不太利落的话问妈妈:“我能变成儿子吗?”妈妈说:“瞎说什么呀,不变。”小东原来睡觉很好,可妈妈不知小东为何这几天夜里总是睡不安,惊醒后好像很害怕。星期六到奶奶家,一进门没看见爸爸,小东就哭着说爸爸跳楼了,真把奶奶吓了一大跳。

待这位爸爸回来说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家人当笑话一笑了之。然而小东却很久很久都自言自语地说:“不变,不变,爸爸不跳楼。”

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父母最爱自己,最疼自己,一旦他们听到父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

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认为他们是孩子,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自尊心。可从上述一些例子来看,孩子们不仅能听懂,而且还在自己心灵中产生了激烈的反应。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十分珍视自我。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必须处处注意这些“小事”,否则会严重伤害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

当孩子们不爱在您面前表现怎么办?


当孩子们不爱在您面前表现怎么办?

作为家长,谁不想自己的宝贝人见人爱、活泼机灵;作为教师,谁不想自己的孩子们能说会道、本领超前。可当一些孩子们在众人面前表现自然、愉快,而在您面前则拘谨、不敢表现,甚至害怕时,您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呢?面对这样的行为您又是怎样开导的呢?

与思博小朋友接触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在这期间他给人的感觉很胆怯、笑容在他脸上很难见到。基于这一表现家长与教师间常交流,我们彼此也常与幼儿沟通。起初他做任何事从不主动,每次都被我很被动的叫起,在回答问题时声音抖的连一句简短的话都很难完整讲述出来,不过,他可以勇敢的站起来就已经很有进步了;一段时间后,他敢于主动举手回答了,只是回答问题时声音还在颤抖,这又是他的一大进步,于是当时面向全体幼儿对他鼓励、表扬,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可以的。时间久了,终于看到他笑了,那是他在与同伴间嘻戏是的感情流露。当时,看着他的笑容我笑了,说“思博,终于看到你笑了”让我为料到的是,他看着我冲他笑时,自己的笑容嘎然而止。之后的很多次沟通,他还是不喜欢与教师说自己的任何事。在一次家访中,与家长谈论到此问题时,家长也感无可奈何,但家访期间感到孩子对老师的心境有这不同,借机会向幼儿倒道清自身的原因,并向孩子说道‘任何事情不管对与错都要敢于尝试、大胆说出来’。经过这样的沟通发现孩子有变化了,一次发电影票中,他主动说:“老师,我想要两张和我姐姐一起去看。”“好的”说完我笑了,他也跟着笑了,

孩子的一步步变化让我反思了很多也学习了不少,面对不爱在您面前表现的孩子,首先,您要自己营造机会让幼儿去改变,让他渐渐变被动为主动。当然这其中的鼓励与表扬是无法缺少的;其次,要静下心以多重身份与孩子沟通。以引导者的教师、以支持者的朋友、以鼓励者的长辈,让孩子感受到原来您是关心他的;再来就是与孩子身边的人及环境进行交流。通过互换环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确有很多人在呵护着,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孩子,不妨试试看!

在孩子面前家长别消极


三年级的小学生刘刚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拍桌子,摔书本,不愿与同学交往。最明显的一次是上美术课,他忘记带美术材料,就一个人做数学作业。美术老师批评,他不但不认错、还大叫大嚷,扰乱课堂秩序。刘刚的母亲吕女士没办法找到心理老师分析,原来这与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有关系。

□“隔离式”教育影响孩子交往观念

河北省教科所心理研究员刘风华老师介绍,9岁的刘刚从小被父母和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家里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奶奶担心刘刚受欺负,不愿他跟那些淘气的孩子交往,刘刚一人常常在家看书,使他很少与同龄的孩子接触。父亲由于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常常在孩子面前讲一些人与人之间不健康的关系,使他耳闻目染,小小的心灵中,就隐藏了对社会的仇视和对人的不信任感。

刘刚由于生活圈子狭小,与父母又有天然的年龄代沟,心里有什么委屈也不对父母讲,只是一个人关在小房间里发呆,或看书解闷。父母对此不但不引起警觉,还以为他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使他在孤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父母工作很忙,平时对他缺少照顾。但稍有空闲不是督促他复习功课,就是让他做试卷,而很少与他做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父母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使他承受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学习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埋在内心世界。上学独来独往,课间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摆弄小玩具,从不主动找同学玩。

□树立积极主动的“外交形象”

刘风华介绍,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和烦躁常会使一些家长产生怨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要让这些怨言在孩子的面前无顾忌地流露出来,否则,就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刘刚家长应该认识到要在孩子的面前宣扬社会的正面和积极面,从而培养起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不要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要有开阔的胸怀。并大大地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鼓励他走出家门,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当刘刚将小伙伴带回家的时候,父母不要拉长面孔,应帮他招待小客人。

对于和刘刚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当发现别人有缺点,而这些缺点又伤害了自己的时候,既不能怀恨在心,也不能就此与其断绝来往,而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帮助那些同学改正错误,加强沟通和交流,主动化解矛盾,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快乐。

还在跟孩子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许多父母都会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和陌生人有所接触对儿童发展是有益的。所以对父母来说,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该如何与陌生人互动。

为此,今天为父母们找到了以下平衡的建议:

1、让孩子知道,谁是可以相信的成年人。

告诉孩子,如果一个陌生人走过来,说要给他/她一些小零食,或者要求帮助(比如寻找走失的狗之类的),必须大声地拒绝,并且马上跑开。另外,绝对不可以上陌生人的车。

2、教会孩子,要根据人们的行动来判断他人,而不是外貌。

3、有一点可能很重要:教会孩子相信他们的本能。告诉他们如果感到不对劲,就算说不上来为什么,也要马上跑开。

教会孩子,当他们觉得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以摔东西、尖叫等等。如果有陌生人试图强迫他们,要大叫“救命!我不认识你!”或者“救命!这不是我爸爸!”。

4、尽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无论是出去玩还是去上学都最好能找到一个同伴。

5、找到“安全地带”。

带孩子出去的时候,把那些紧急情况下他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告诉他,比如警察岗亭或者消防站,让孩子明白如果发生意外,哪里可以求助。教会孩子不要去“危险地带”,比如黑暗小巷子、茂密的丛林等。

6、如果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该怎么办?

告诉他去找穿制服的人,比如警察、保安。如果附近没有穿制服的人,或者带着孩子的人。

最后,仍然要提醒他们相信本能:如果他们感到不太喜欢眼前这个人,那就跑开去找别人。

另外:

父母们不太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陌生人伤害。因此,我们需要教会孩子,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做。并且告诉孩子们,在别人越界的时候,他们该做什么。

让孩子勇敢对戏弄说“不”


让孩子勇敢对戏弄说“不”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在逗大人高兴的同时,有很大的可能性会给孩子带来的羞辱、担忧和失落。所以面对各种戏弄,家长要教孩子说“不”: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长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首先我们要了解戏弄孩子会对他们产生哪些负能量

1、孩子把戏话当真

你是否见过孩子在跟亲戚或其他成人聊电话时,亲戚说要带孩子去游乐场或好玩的地方,当孩子兴奋地要收拾东西时才听到父母说对方是哄你开心的,孩子脸上的难以置信和失望?别随意玷污孩子们天真的心灵,当哪天你发现孩子的心灵不再纯真,这其中有大人很大的功劳。

2、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纯真的世界里,他们把大人的话都当真,听到不好的话会觉得很恐惧,比如“妈妈不要你了”,“爸爸不回家了”,“奶奶只爱妹妹”等话语,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惧、无助、愤怒,他们失去了安全感,甚至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安,比如伤害自己或别人。

3、孩子变得不信任成人

孩子出生后,他们没有“欺骗”或“虚假”的概念,当他们听到大人要求分享就做出慷概或不舍的举动,他们从没想到大人的行为是为了取乐,大人的戏弄会让他们感觉到被欺骗、被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可能会变得不敢相信别人,对周围的人也充满提防,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

4、孩子可能会习惯取悦别人

时常见到不少家庭来客人时,就让孩子“给叔叔阿姨唱首歌、跳个舞、背首诗”,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有些孩子不愿意大人还强迫,把孩子当马戏团演员。这种做法还有个严重的后果是,孩子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来取悦别人,日后如果得不到别人认可就会大受打击。

对于戏弄,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戏弄,是父母的责任。

1、及时阻止对方的戏弄行为

无论是谁,如果他们在戏弄孩子时,父母一定要及时阻止,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甚至帮腔伤害,当孩子受到这类伤害时,父母一定要站出来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

2、礼貌告诉对方孩子不喜欢这样的行为

爸妈可以不斥责对方,而是跟孩子说“大家其实是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难过了是不是?”一方面让孩子知道大家并没有恶意,另一方面还顺便告诉别人,孩子不喜欢这样的逗弄方式,识趣的大人一定会及时转移话题。

3、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跟孩子站在同一阵线

当孩子表现出愤怒或悲伤等抗拒行为时,爸妈要成为孩子的支持者,“他们这样做你肯定很难受!”跟孩子站在同一战线,孩子会感觉到温暖,他们会感激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并且由于戏弄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因为父母的理解而减少。

4、鼓励孩子勇敢说“不”

父母平时可以告诉孩子,当别人不恰当的言行让自己感觉到不舒服时,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要求对方停止这样的戏弄。当孩子不配合时,大人也会自讨没趣从而不再继续。

家长要敢于向孩子说“不”


眼下,随着“421”家庭的增多,两代人对独生子女的娇宠,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向父母提要求,甚至承受不了半个“不”字。这种孩子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要。倘若父母拒绝他们的要求,孩子马上就变成一副无赖样,大哭大闹的有之,威胁漫骂家长的有之,甚至离家出走的也有之。而许多家长经不住孩子的纠缠哭闹,往往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从没尝过失望的滋味。家长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十分不妥的。

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某个时刻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东西。一个从来没听过“不”字的孩子,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觉的,从而也造成对失望承受能力低。而对失望承受能力低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它会伴随出现精神痛苦和失常行为,使孩子变得脆弱、不成熟,影响孩子心理、人格正常发展,轻则让孩子的成长磕磕绊绊,有暴力倾向和染上坏毛病;重则形成孩子无休止索取的坏习惯,一旦家庭不能满足要求,甚至会走上犯罪歧途。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把要东西的权利交给孩子,由他决定父母同意或不同意,就像给了孩子一件他不会使用的武器,这迟早会让父母后悔不已。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孩子同样如此。如果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无节制地加以满足,只能是“欲壑难填”,最终使孩子走向贪得无厌的深渊。

对于今天的许多孩子来说,他们可谓什么都不缺,缺少的正是“失望”。家长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家长的一个“不”字破灭了孩子一些东西,但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东西:划出了界限,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当然,让孩子体验失望,也不是无限度地让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得不到满足,父母要正确评价孩子的要求,判断他们要求的合理性,对于合理的要求,家长要尽力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能满足的,要向孩子说明原因。

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他们会试着去找到界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应该向他们灌输适应社会环境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相关推荐

  • 老师,我不敢说 上午第一节我和小朋友把我们学的儿歌复习了一遍,看孩子们学的有点累了,我就让孩子们到外面玩一玩,休息一下。孩子们都高兴的跑出去玩了,只有李梓硕还坐在椅子上,没有出去玩,我走过去问:“梓硕,你怎么不出去玩...
    2021-10-08 阅读全文
  • 老师喜欢说实话的孩子 最近几天,我班频繁发生手套丢失的"事件".常有小朋友来告诉我说:"老师,我的手套少了一只.";手套被别人藏起来了....每当这时,我总是发动一部分幼儿去帮忙找丢失的手套.最后谁先找到,我就奖励他一张小...
    2020-11-17 阅读全文
  • 孩子说大话,家长不要不在意 导读:当孩子说大话时,作为家长或者大人,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为什么要说大话,孩子说这些大话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在了解到孩子“说大话”的本质出发点后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宝贝真聪明,以后肯定能吃得...
    2021-09-21 阅读全文
  • “不听话的孩子”面面观 在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中,听话是评价孩子懂事与不懂事的基本标准。 似乎,听话的孩子将来必定有出息,不听话的孩子一定是有问题。 然而,这样的说法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观念中并没有被肯定。 而是说:听话的孩子可能...
    2020-11-23 阅读全文
  • 在孩子面前,莫夸别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反应如何呢? 邻居一位年轻妈妈一次随随便便地说:“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乐乐吵吵...
    2021-12-13 阅读全文

上午第一节我和小朋友把我们学的儿歌复习了一遍,看孩子们学的有点累了,我就让孩子们到外面玩一玩,休息一下。孩子们都高兴的跑出去玩了,只有李梓硕还坐在椅子上,没有出去玩,我走过去问:“梓硕,你怎么不出去玩...

2021-10-08 阅读全文

最近几天,我班频繁发生手套丢失的"事件".常有小朋友来告诉我说:"老师,我的手套少了一只.";手套被别人藏起来了....每当这时,我总是发动一部分幼儿去帮忙找丢失的手套.最后谁先找到,我就奖励他一张小...

2020-11-17 阅读全文

导读:当孩子说大话时,作为家长或者大人,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为什么要说大话,孩子说这些大话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在了解到孩子“说大话”的本质出发点后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宝贝真聪明,以后肯定能吃得...

2021-09-21 阅读全文

在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中,听话是评价孩子懂事与不懂事的基本标准。 似乎,听话的孩子将来必定有出息,不听话的孩子一定是有问题。 然而,这样的说法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观念中并没有被肯定。 而是说:听话的孩子可能...

2020-11-23 阅读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反应如何呢? 邻居一位年轻妈妈一次随随便便地说:“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乐乐吵吵...

2021-12-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