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不要给孩子讲这样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10-13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讲幼儿故事 幼儿故事讲育儿观念:不要给孩子讲这样的故事
前不久,听到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在讨论,一个说:“我最喜欢狐狸精,因为狐狸精什么都会变,一会儿变成老爷爷,一会儿变成老婆婆,可神气了。”另一个说:“我最喜欢机器人了,机器人什么都会做。”我细问孩子,这些故事是从哪儿听来的。他们说是从家长那儿听来的。男孩的父母给他讲的是科幻故事;女孩的家长给她讲的常是“妖狐鬼怪”。
这场孩子间的讨论发人深省。一些家长确实爱给孩子讲“妖狐鬼怪”的故事。不可否认,这类故事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也有一定作用,但其消极影响更不可低估,孩子们听了这类故事往往惊得目瞪口呆,夜晚梦魇不断。如那位小女孩,小小年纪便敬狐捧鬼,若不及时对她进行疏导教育,对其健康成长肯定不利。而给孩子有目的地选讲些科技故事,不仅具有破除迷信的意义,而且可以使孩子开阔视野,受到早期的科技启蒙教育,强化其求知欲望。“科学往往是由幻想变成现实。”今天埋下科学的种子,待到春天就会发芽。那位为机器人辩护的男孩,说不定会从小时候了解机器人开始,长大后步入科学的殿堂。
为子女前途所计,家长应多学些科技知识,多讲些科技小故事给孩子听,讲故事一定要讲对孩子有益的故事。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观念:也许这样对待孩子的哭闹是不对的
育儿观念:也许这样对待孩子的哭闹是不对的昨天晚上,宝宝8点多就表现出想睡的样子,于是早早给他洗洗澡,喝了奶,想让他早点睡。而我,也早早洗漱了,也希望和孩子一起睡个早觉。然而,讲过故事后,照例关了灯,开了音乐,准备睡觉。可是,宝宝在快要睡着的时候,突然爬起来了:“妈妈,我想去电脑房,看动画片。”
“不行,现在是睡觉时间,等明天早上你醒来再看吧!”我拒绝了孩子的要求,是因为,我觉得在暗的环境中突然面对电脑亮亮的屏幕对眼睛有刺激(他爸爸正在用电脑,电脑是开着的);还有个理由就是我中午没有睡觉,也很困,很累,想睡了。
“我就看一个动画片就可以了,看《五辆大卡车》那个,只看一个就可以了”他反复强调只看一个。不过,他每次都要看好几个才罢休。
“不行,妈妈说不行,现在是睡觉时间!”我又拒绝了他。
然后,他开始哭了起来,哭得越来越厉害,边哭,边说“看一个动画片”,“我想去电脑房”这类的话。
而我,故意沉住气,装作忽略他的哭闹,目的让他知道哭闹是不能达到目的的。“那你想哭就哭会儿吧,妈妈先睡了”,我装作睡着的样子,而他在我身边哭啊哭啊。
哭了大约20分钟。期间,我不停地给孩子擦汗,因为哭闹,他出了很多汗。两条手绢都被擦湿了。我一方面心里确实比较烦燥,另一方面克制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平静。但是,我还是比较心疼孩子这么哭下去,既然忽略他的哭闹这个方法行不通,我就采用另外一个办法吧:转移注意力。于是,我让他爸爸给他拿钙片吃,因为钙片很甜,他喜欢吃,而白天还没有吃钙片。可是,钙片吃了,还是哭着要去看动画片。
这个时候,我一急之下,说:“你再哭,妈妈走了。”我下床装作要离开房间。宝宝见我要走,突然哭得喘不过气来了,而刚吃过钙片的他可能嘴里有口水,在剧烈哭闹的过程中呛了一下。我回头抱起他来,“好吧,那就看一个动画片。”说这话的时候,我的脑子闪过一个念头:自己半个小时左右的坚持还是妥协了。
可是,宝宝真的很配合,看过一个动画短片之后,就乖乖地跟着我去睡了。我和宝宝躺在床上,宝宝说,“怎么样妈妈都喜欢我!”这句话是我常给他说的,意思是妈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爱他。宝宝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在重申妈妈对他的爱。我说,“妈妈爱你,所以妈妈爱你眼睛、鼻子、耳朵,你的什么部位妈妈都要爱护,妈妈不要你看电脑,是为了保护你的眼睛,知道吗?”然后,宝宝要求我亲亲他,在抽泣中很快地睡去了。
孩子睡了,而我的睡意全无。我在想,我是否做错了!突然,很心疼孩子哭那么久了!或许一开始,我就答应孩子的要求,也许就没事了。孩子之所以非要我答应他的要求,是不是觉得如果妈妈不答应他,就是不爱他呢?是不是孩子还小,有些事情不能过于强求孩子?是不是孩子太小,不能强迫孩子听道理?
或许在类似的情景中,我需要针对孩子的要求首先妥协一下呢?看来,这里有个度需要很好的把握!
育儿观念:不要吝啬给孩子的温暖拥抱
教育家孙云晓说过: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拥抱宝宝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
宝宝的情感表达方式最简单,也最直接,对他来说,最好的表达爱他的方式就是去拥抱他。通过亲一亲、抱一抱,告诉他你对他的爱,他就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并且会给予回报。
研究显示,婴儿期缺乏拥抱的宝宝会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而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宝宝,其心理素质要比缺少这些感受的宝宝健康得多。
拥抱宝宝有4大好处
1.对宝宝的大脑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大人搂抱、触摸宝宝,与宝宝身体亲密接触,对其大脑发育有着重要意义。每当你抱起宝宝,轻柔地触摸他的身体,亲亲他胖嘟嘟的小脸蛋,摸一摸他的小脑袋、捏一捏他可爱的小脚丫,这些都是在“抚触”他的心灵。你每一次抚触,宝宝的大脑就接受了一次良性的刺激,而这些刺激能促进宝宝智能的发展。
2.让宝宝感觉到安全
温柔的拥抱和抚触能让烦躁中的宝贝安静下来,减缓压力。宝宝只有在平静时才有探究环境的兴趣,才能把周围一切事物当作探索的对象,在探究中学习。
3.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指出,拥抱有利于缓解宝宝的沮丧情绪,提升免疫系统的效率。许多儿科医生发现,拥抱和抚摸还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身体发育和疾病治疗。
4.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爸爸抱着宝宝,用胡子轻轻扎扎他的小脸,把他举得高高的,或者让他在脖子上“骑马马”,会让宝宝感觉到爸爸的坚强有力。而妈妈抱着宝宝,给他讲故事,等他瞌睡的时候给他唱摇篮曲等,会让他感觉到妈妈的温柔。你们也在拥抱宝宝的过程中感受到宝宝的乖巧与可爱,而在这种亲子互动中更易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宝宝何时需要拥抱
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三次拥抱
早晨醒来第一次拥抱
宝宝在睡了长长的一夜醒来,给他一个拥抱,问候宝宝早上好,睡得香不香,然后给他穿衣起床。
下班回家第二次拥抱
你在外工作了一天,宝宝一天没有见到你,更需要你一个大大的拥抱来弥补这种长时间分离带来的亲子想念。
宝宝睡前第三次拥抱
在宝宝睡前亲亲他的小额头,亲子之间互道晚安,宝宝带着你拥抱的余温,一定能美美地睡个好觉。
每天接送宝宝上幼儿园时
把宝宝送到幼儿园,意味着他要和你分开一整天,此时给他一个拥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的分离焦虑感。晚上接宝宝离园,亲子之间由于较长时间的分离,也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
特殊时期更需要拥抱
宝宝焦躁不安时、生病时、受了委屈时、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时……这些特殊时期,你的拥抱能减缓宝宝的焦躁感,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宝宝对病、痛、委屈等的注意力。
拥抱宝宝有讲究
拥抱宝宝如此重要,你绝对不能敷衍了事地随手一抱,拥抱也不只是简单地双臂抱紧他,要知道,拥抱宝宝的过程实质是给他心灵以滋养的过程。
拥抱宝宝时,你可以给他感兴趣的东西,如妈妈的乳汁、温柔的抚触、好听的歌谣等,同时辅以柔和的目光,注视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在关心他、关注他,让他知道你最了解他、最爱他。
从现在开始,敞开双臂,温柔地拥抱你的小宝贝吧!
育儿观念:不要随便给孩子物质奖励
育儿观念:不要随便给孩子物质奖励
——《教育漫话》阅读笔记(1)
我小时候,爸妈常这样激励我:好好学习,这次要是考了第一,爸妈一定给你买什么什么。记忆中,最大的一次物质奖励是考上初中后,家人给我买了一块双狮的女表(父母一定攒了好久吧)。在村中学,那算是数得着的好表,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类似于这样与成绩挂钩的奖励,在中国家庭中似乎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一茬茬的孩子就这样在物质的诱惑下慢慢成长。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是不是有很强的虚荣心,反正我有,而且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培养正视它的勇气,目前依然在努力改正的路上。
读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时,我被某些章节的内容震撼了。如果我的妈妈,多年前能有机会读到这本书就好了,如果有更多的妈妈看到这本书就好了。这本书,写作于17世纪,至今依然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版发行。
“看到他念了书,就用美味酬劳他;要他做一些小事,就允诺给他镶有花边的领巾和漂亮的新衣服;你给予的这种种报酬和奖励,不就是认为这些东西是好的,是他应该追求的,从而鼓励他去向往这些东西,使他习惯于把自己的快乐放在这些东西上面吗?除此之外,难道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吗?”
所有好的行为都用物质来奖励,这是不是也在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最棒的东西就是物质?我们应该用尽一生的精力来追求它?再也没有比物质更值得我们付出的了?当然,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很多家庭中,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中,父母一辈子都在为生存奔波,他们视吃好穿好用好为成功人生,对子女的要求也大抵如此。对于穷人来讲,价值观的问题远不如生存的问题那么迫切。作子女的,当然不能苛责父母,但应以此为诫。
和我同龄的一位妈妈说:“我小的时候,没玩过什么玩具,也没穿过好衣服,现在有能力了,什么都想给孩子买好的。小区里的孩子有什么,我家孩子一定得有,不能亏了孩子。”
我听了觉得十分耳熟:哦,原来我小的时候,我妈妈也经常讲这样的话,不过把“小区里的孩子”换成了“邻居家的孩子”。
为什么在养育孩子上,历经那么多年,竟然没有丝毫进步呢?我们依然在用物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以为这就是给了孩子最好的生活?
近日,读到一则故事:
一对年轻的夫妇,想给他们快满周岁的儿子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可是,送什么好呢?一番思量之后,这对年轻夫妇在一个早晨,换上工作装,一人手拿一把铁铲,去自家院子里开始挖地。
他们工作很繁忙,只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挖坑。一天一天地积累下来,几个月后,院子里终于出现了一个挖得规规矩矩的坑。年轻夫妇在这个坑里填入沙子——一个很漂亮的沙坑便出现了。这个沙坑便是他们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
这份礼物令儿子快乐极了,小家伙每天都在沙坑里拿着小铲和小桶跌跌绊绊地玩沙子,那个沙坑带给他的童年乐趣,就像沙子一样多得数不清。
这个小男孩就是现在的日本皇太子德仁。
“孩子的玩具不应该全部通过购买得到。不买玩具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儿童常常由于购买而拥有过多的玩具,从而养成一种见异思迁、贪多务得的心理,内心总也不得安宁,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却时时都在追求更多的东西,对自己已有的东西总也不感到满足,在说话之前就学会了骄傲、虚荣和贪婪。……殊不知,从小奠定节制欲望的良好基础,乃是成就知足常乐的幸福人生的一条捷径!”
“孩子的玩具要自己做,至少也得自己努力试着去做。在幼儿眼里,一颗光滑的石子、一张纸、一串钥匙,乃至任何拿在手中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东西,都很好玩,其好玩的程度并不亚于那些要花大价钱买来的玩具。”
对孩子而言,物质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有能力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不能随便拿物质当奖励,以免在无形中误导孩子的价值观。
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比物质带给人的幸福感更强烈、更持久,比如和孩子一同旅行,一同涂鸦,一同放声高歌,一同傻笑不止,再或者,依偎在一起说说悄悄话……
育儿观念:刚入园的宝宝,家长一定不要这样做
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肯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不仅仅是孩子,对家长来说也是,心中的牵挂和不舍,也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家长在宝宝入园的时候怎样才能帮助宝宝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有千万不能做哪些事情呢?
一、孩子入园不适应的表现
1.情绪方面
孩子入园时,常常出现不安,情绪波动、哭闹等现象。
2.饮食方面
孩子入园后,可能会出现食量减少,便秘,消化不良等现象,所以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做到多流质、多清淡、多饮水。
3.睡眠方面
少数孩子会出现夜惊、夜哭现象,这是家长不必惊慌,经过一段时间,待孩子情绪稳定后会自行消失。
4.行为方面
入园后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变化,比如:依恋增强,行为退缩,胆小,沉默不语,反抗性增强等。这也是对新环境的一种反应,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
5.身体方面
少数孩子入园后因为哭闹,不爱吃饭,可能会导致体质减弱和体重下降。
二、孩子入园后,家长切忌这样做!
1.一味妥协,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这是目前幼儿园新生入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迟上幼儿园的时间。孩子哭了,家长很心疼。去还存在侥幸的心理:也许明天,他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呢!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要坚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儿园,那么当你再次送园的时候,孩子的哭闹会更加变本加厉。
2.送两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哭闹比较严重,吃饭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长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几天,在家里休息上一天,给孩子调理调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误区的,当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来幼儿园会感到更加陌生,特别是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与老师之间的依恋感情,送送停停会让孩子的适应过程事半功倍。坚持送园,对孩子的适应至关重要。
3.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宝贝,又见到自己的宝贝哭闹的厉害,家长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可是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感染实在太强了,这种家长陪着孩子哭的情况在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接待中司空见惯,造成孩子们错认为家长不要他们了,让他们认为上幼儿园不管对于他们自己,还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距,不利于孩子的适应。
4.“我在外面等着你!”“我去给你拿进毛衣来!”
在祖辈送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一张嘴要哭,马上对孩子说:“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着你哈!”“奶奶去给你买奶,这就回来!”这种说法可能暂时有效,可是当孩子发现自己上当后,他会感觉到非常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儿了,这让他们没有了安全感。
5.“别哭,我第一个来接你!”
许多家长会这样许诺孩子,当孩子哭着对你说:“妈妈第一个来接我!”你忍心拒绝孩子吗?于是好多家长随口承诺:“好,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们当然并不反对这种方式,可是那么多家长,您能保证您是第一个吗?如果不能,请不要这样回应孩子,请换一种方式回应孩子:“妈妈会早来接你!”“妈妈四点来接你!”如果轻易的承诺没有兑现,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家长说话不算数,那么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长欺骗了自己,会推理到其它,那么家长会不会来接他?孩子便没有把握了。
6.“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这是家长气头上的急话,可是我们一线的老师却常常听到。家长这话说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厉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来接他了,这种负面效应会让孩子觉得恐惧,恐惧幼儿园,恐惧老师,更恐惧分离焦虑。
7.“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会就好了!”
许多家长都是抱着这样的心理来的,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会,就一定能够是孩子愉快的跟家长说再见。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家长的多呆一会儿,只会让孩子的适应时间拉长,让孩子的哭闹和分离焦虑时间拉长。因为此时,孩子已经意识到家长可能走,分离焦虑已产生,便开始哭闹。而家长毕竟是要离开,那是孩子还是要独自去面对,尝试着去适应。
8.“不许哭!”
诚然,每个家长都不愿听到自己孩子哭泣,哪怕是自己走了,听不到,心里能够接受的了,可是却真的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掉眼泪。其实,面对分离焦虑,孩子选择以哭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达方式,压抑孩子哭,以强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长的。
9.喂完饭再走
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饱,早上总想喂饱了孩子再走。然而孩子吃饱了后再和家长告别,很容易因为哭而呕吐,而且,家长长时间逗留在活动室,会让其它的孩子产生情绪感染,不利于孩子适应。
10.窗子外面看一看
家长送下孩子后,难免会不放心,于是有的家长趴在窗外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可是如果一旦让孩子发现,孩子的哭闹会变本加厉。
11.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12.“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凶你吗?”
家长对孩子的关切溢于言表,可是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负暗示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幼儿园的生活,不自觉的建立起幼儿园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师凶我之类的联想。这当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今天你认识哪个小朋友了?”“老师表扬你了吗?”帮助幼儿回忆幼儿园一天的美好时光,建立对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13.在家一定要好好补
孩子入园得头几天,吃饭一般都不如在家的时候吃的多,所以有些家长会刻意给孩子带奶晚上吃饭的时候也想多做些鱼虾肉蛋给孩子补充营养。其实,孩子刚入园容易上火,在吃饭上应当注意多饮水,多吃清淡食品,而对于鱼肉之类容易生痰上火的东西,应当尽量少吃,多吃蔬菜,有利于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14.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15.休息的时候无节制
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好好陪孩子玩玩,放松一下吧!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孩子星期一的时候特别不容易适应,这一方面是由于休息了两天,对环境陌生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作息规律和幼儿园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作息秩序紊乱。休息日时,家长应当尽量配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3至5岁,是孩子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会使孩子受益一生。
育儿观念:不要扼杀孩子的精彩
育儿观念:不要扼杀孩子的精彩
有一次组织美术活动《圆的畅想》,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以圆来大胆的创作想象画。在设计方案时,我仔细分析了教材,也请教了曾组织过此活动的教师,听了她的意见。认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孩子们由于生活经验有限,想象添画的内容会比较单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将孩子们可能添画的种种形象一一加以示范,但结果出人意料,孩子们的画面普通单调,我感受到了这次活动的失败。但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我又向组织过该活动的教师求教,经过比较,我发现这个教师班里的孩子所表现的画面十分丰富和丰满。原来,这位老师在示范引导时要求孩子画面要丰满,形象要丰富,然后给于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孩子们愿意画什么就是什么。而我则一再强调“要画得和别人不一样”结果由于我要求的太多,孩子无所适从,就造成了这样的失败,孩子们有可能出现的精彩就这样被扼杀了。
不论什么活动,教师的指导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指导应该明确到位,不能有太多的要求,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影响表达表现。特别是艺术活动,教师只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孩子才能大胆地去想象,才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育儿观念:不要过分惯着孩子
育儿观念:不要过分惯着孩子
一个学期又将结束,孩子们比以前更懂事了,现在班里的孩子们都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主动跟老师、同伴打招呼,开心地玩游戏。看着一年多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成果,不禁舒了一口气。这时小熙来到教室门口,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老师早!”这个调皮鬼进步特别快,记得小班刚入园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齐上阵,一个个小心翼翼,可谓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那种感觉。记得上学期他每次上幼儿园总是跟爷爷、奶奶讲条件,放学要谁来接,如果不依,就闹情绪,直到答应才很不情愿地走进教室,还闷闷不乐,如果是妈妈送,就更加不听话,妈妈就会把他抱在怀里舍不得走开。平时在开展活动时,一不开心就使性子,把玩具扔在地上,非常任性。看到这些我跟她爸爸进行了交谈,通过谈话了解到,爷爷、奶奶非常宠爱孙子,什么都依他,爸爸教训他,他们就马上护着他,再加上孩子每天跟妈妈在一起,妈妈又很疼爱他,孩子提一些过分的要求,她妈妈就按她他要求做,所以造成了今天这样任性、以及对母亲的过分依恋。并且入园、离园时,还必须由妈妈接送,否则又会哭闹一场,不理他们。妈妈对此感到很无奈,若要改变孩子这种行为。应该先从大人着手。我就指出了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能过分迁就孩子,孩子的合理要求要满足他,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答应。要正面教育他,才是真正爱孩子,她妈妈接受我的建议,表示改变以前的错误做法。从这以后,每天我热情的接待他,多亲近他,这样拉近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他也愿意和我交流了,我就利用这个时机对他讲一些道理,渐渐的开始乐意收拾玩具了,以前做操时,如果手里的小铃鼓没有声音就会生气不做操,现在,做操的小铃鼓没有声音也不生气了,而且听老师话了,不耍脾气了。看到他的这些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
育儿观念: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育儿观念: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我的侄子乐乐非常喜欢画画,一有空就趴在小桌子上涂涂抹抹。哥哥和嫂子高兴地一连给他买了好几大盒最棒的水彩笔和油画棒,但却从来看不到他拿出一幅像样的作品来。在哥哥嫂子的眼里,几乎每张图画都是各种颜料的堆积,色彩缤纷却不知所云。尽管如此,哥哥嫂子一点也不着急,心想:孩子还小,让他慢慢练,早晚会有出息的。没想到,乐乐的一幅“妈妈肖像”把哥哥嫂子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
这天,我们全家都在家看电视,乐乐说要给妈妈画肖像,还煞有介事的学着画家作画的样子,让嫂子打扮一下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不要动,自己在一旁拉开了写生的架势。嫂子忍着得意,老老实实的为儿子当了一回模特。好不容易等乐乐画完,哥哥抢先拿过去欣赏起来,只见他连连点头、大声叫“好”,乐的快岔了气。
可是嫂子呢?不看这张画还好,一看火气随之而起,忍不住质问乐乐:“我就长这样啊?我的嘴有那么大吗?”她啪的一下把画拍在桌子上,接着,嫂子又愤怒的转向幸灾乐祸的哥哥,说:“你笑什么笑!”
我把那张画拿了过来,仔细的一看,原来,乐乐画中的妈妈长着一张大圆脸,眼睛画在脑门上,一头秀发只剩几根毛毛,脸上的色彩又蓝又绿,一张红红的大嘴巴格外突出,嫂子一向引以为荣的细长的弯眉毛却没有了,耳朵也不见了,总之,样子怪里怪气,别提多难看了。
乐乐本来觉得自己把妈妈画的特别漂亮,正等着大人夸奖自己呢,没想到妈妈会这么生气,吓得赶紧溜到自己的小屋里搭积木去了,半天不敢出来。
在我看来呀,嫂子真的是错怪乐乐了。
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还比较差,手腕和手的动作不灵活,把画的形象画的歪歪扭扭、怪模怪样是很自然的。
在色彩运用上,幼儿喜欢选择对比强烈的高浓度颜色,把自己觉得好看的鲜艳的色彩,随心所欲的涂抹在画纸上,至于这些大红大绿和真实的颜色是不是一致,他们才不管呢。而这,恰恰是幼儿真实心灵的流露。
当然,最最引起妈妈不满意的是她的眉毛和耳朵没有了,嘴巴却大得出奇,简直像个怪物。这就要说到幼儿想象的特点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乐乐是在写生,实际上,他是把平日对妈妈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在画纸上,这里的写生对乐乐来说只是一种好玩的形式,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在孩子看来,最生动的是人的嘴巴和眼睛,因为它们经常在活动,所以孩子肯定不会把他们漏掉,而眉毛和耳朵(特别是后者),几乎看不到他们有什么作用,把他们省略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乐乐把妈妈的嘴巴画的又大又突出,应该算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家长朋友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事呢?我们不妨为有这样的宝贝而感到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