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中班优秀游戏教案《百变积木》

发布时间:2020-10-09

幼儿园积木游戏对。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幼儿园游戏有助于小朋友的呼吸系统功能增强。幼教必须保证幼儿游戏的自主、自愿、自由的基本特点。作为幼教,你会怎么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优秀游戏教案《百变积木》”,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而呈现的奇妙变化。

【活动准备】

积木若干、毛毛虫图片、绒布毛毛虫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自由搭建。

1、回忆与交流:你用积木搭过什么?

2、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自由搭建。

3、欣赏作品。

教师分析

从自由搭建和作品展示引入,引导幼儿关注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此感受积木的多变性。

二、搭毛毛虫

(一)游戏一:搭一条毛毛虫

1、(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其特征,并提出搭建要求)也用7块积木搭一条毛毛虫。

2、(幼儿交流)你是怎样搭毛毛虫的?怎样把毛毛虫的身体连接起来?

(二)游戏二:毛毛虫变长了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比较,看看谁的毛毛虫最长)

2、(教师提出搭建要求)让你的毛毛虫变得更长。

3、(幼儿“修改作品”后,再次比较并交流)你的毛毛虫是怎样变长的?

小结:积木连接的孔越少,毛毛虫就越长。

(三)游戏三:会扭动的毛毛虫

1、(教师出示绒布毛毛虫玩具)请大家观察一下,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和绒布毛毛虫在形状上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是直的,绒布毛毛虫是可以扭动的。

2、(教师引导并提出搭建要求)让你搭建的毛毛虫扭动起来。

3、(幼儿再次“修改作品”后交流搭建体会)你是怎样让毛毛虫扭动起来的?

小结:两块积木只要各连接一个孔,毛毛虫就可以扭动了。

教师分析

先让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搭建一条能连接在一起的毛毛虫,目的在于引发幼儿搭积木的兴趣;然后再用幼儿自己搭建的作品,通过比较来发现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可以使毛毛虫变得更长的秘密;最后用柔软的绒布毛毛虫来启发幼儿思考硬硬的积木能否搭出一条也能扭动的毛毛虫。三个环节步步推进,始终在引发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励幼儿大胆探索,在体会积木的多变性的同时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师幼交流分享游戏感受。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中班游戏活动教案:积木教案


中班游戏活动积木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而呈现的奇妙变化,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积木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而呈现的奇妙变化。

2.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积木若干、毛毛虫图片、绒布毛毛虫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自由搭建

1.回忆与交流:你用积木搭过什么?

2.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自由搭建。

3.欣赏作品。

教师分析

从自由搭建和作品展示引入,引导幼儿关注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此感受积木的多变性。

二、搭毛毛虫

(一)游戏一:搭一条毛毛虫

1.(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其特征,并提出搭建要求)也用7块积木搭一条毛毛虫。

2.(幼儿交流)你是怎样搭毛毛虫的?怎样把毛毛虫的身体连接起来?

(二)游戏二:毛毛虫变长了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比较,看看谁的毛毛虫最长)

2.(教师提出搭建要求)让你的毛毛虫变得更长。

3.(幼儿“修改作品”后,再次比较并交流)你的毛毛虫是怎样变长的?

小结

积木连接的孔越少,毛毛虫就越长。

(三)游戏三:会扭动的毛毛虫

1.(教师出示绒布毛毛虫玩具)请大家观察一下,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和绒布毛毛虫在形状上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

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是直的,绒布毛毛虫是可以扭动的。

2.(教师引导并提出搭建要求)让你搭建的毛毛虫扭动起来。

3.(幼儿再次“修改作品”后交流搭建体会)你是怎样让毛毛虫扭动起来的?

小结

两块积木只要各连接一个孔,毛毛虫就可以扭动了。

教师分析

先让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搭建一条能连接在一起的毛毛虫,目的在于引发幼儿搭积木的兴趣;然后再用幼儿自己搭建的作品,通过比较来发现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可以使毛毛虫变得更长的秘密;最后用柔软的绒布毛毛虫来启发幼儿思考硬硬的积木能否搭出一条也能扭动的毛毛虫。三个环节步步推进,始终在引发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励幼儿大胆探索,在体会积木的多变性的同时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师幼交流分享游戏感受

活动反思

在设计“百变积木”活动前,我主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内容的生活化。积木是幼儿最常见和熟悉的玩具,每个幼儿都非常喜欢且百玩不厌。作为一种玩具,能够获得幼儿如此喜爱并且持久不衰,本身就说明积木的魅力。但事实上,恰恰是因为积木的多变性特质而让幼儿很难获得理想的搭建结果。幼儿在搭积木时,受从自身意愿出发的自由随性和有限经验的影响,搭积木活动往往呈现出过度自由而目的性和挑战性不强的状况,这一状况很容易瓦解幼儿搭积木的兴趣。教师也大多忽视积木这一玩具背后所隐含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忽视提高幼儿搭积木的兴趣和质量。因此,选择幼儿所熟悉的材料――积木作为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与游戏材料的有效互动。

二是目标的适宜性。考虑到中班幼儿刚从小班升上来,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目标设置在:让幼儿在自由搭建的基础上,尝试有目的地搭建;通过发现并掌握积木的搭建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幼儿搭积木的兴趣。

三是过程的互动性。作为有目的的教学游戏活动,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游戏情境,用提问或追问的方式与幼儿互动,以此让幼儿体验挑战和成功的快乐。我认为有效的师幼互动,应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做到既鼓励幼儿大胆思考和动手探索,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幼儿园中班优秀游戏教案《我们都是木头人》


活动主题的选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不论什么年代,幼儿总是在游戏中成长。民间游戏渊源流长,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和发展,在我们的民间中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这些民间游戏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受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了,从幼儿教育的层面上来看,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在体能、感知、语言、社会性等发面的发展。本游戏就体现了这些方面对幼儿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在许多人面前能大胆的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幼儿熟悉儿歌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幼儿分两组,站成圆形,做身体的热身基本部分:

幼儿请一个"领导人"站在中间,游戏开始,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走动,念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静止不动,看谁能控制自己.

结束部分:

为了提高幼儿兴趣,站在中间的小朋友可以说完最后一个字时做一个动作,如"平衡"、"小猫"、"小猴"等。其余幼儿学样并静止,学错动作就是输了,幼儿也可以自由发挥做各种动作。

对中班幼儿积木游戏的解读


在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举办的“幼儿园游戏视频案例研讨活动”中,我园五人团队进入了游戏现场。我们观察的是中班积木游戏。我们借助各种策略,对幼儿的建构目的、建构过程及其建构技能、认知水平、团队合作状况进行了重点观察和解读。

案例描述

建构区内共有五名幼儿。我们按服装和发型特征把他们叫作小点、小紫、小平头、小蘑菇、小黄。我们先通过作品来回忆一下他们在这45分钟游戏时间里主要做了些什么。

游戏开始,小点和小紫为一组。他们你一块我一块,默契地搭建了区域内最大的建筑,把四座亭子依次从高到低有序地排列在同一轴线上,给人以美感。我们把它称之为“公园”。

小蘑菇和小平头专注地搭着火车站,单独建构的小黄陆续拆掉自己搭建的房子并主动加入了火车站的搭建。此后,小黄又单独在“火车站"的旁边搭建了房子。

游戏进入后期,因“火车站”倒塌,小蘑菇和小平头的情绪受到一些影响,但他们仍继续搭建。看见小黄搭建的房子,两人走到小黄旁边一起搭建了Z字形路,将小黄的作品围合在其中,并向小紫和小点搭建的公园处延伸,此时游戏结束。

分析解读

一、搭建目的处在典型的“边想边搭”阶段

研究表明,幼儿积木游戏行为的目的性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从最初的无意识摆弄逐步向实现自己意愿的计划性行为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循着“先搭后想——边想边搭——先想再搭”的次序发展。

所谓“先搭后想”,那是初期接触建构材料时幼儿对材料的探索.一旦无意搭建的结果诱发了幼儿的想象,他们便会对其形象命名,小班幼儿一般处于该阶段;所谓“边想边搭”,是指幼儿开始有了想要搭建什么的意图,但限于搭建水平,在搭建过程中因总是搭不好而不断改变意图,直至最后搭成什么算什么,中班幼儿已经发展到了该阶段;所谓“先想再搭”,则是指幼儿自始至终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有计划地搭建,即使受制于搭建技能,常常因搭得不满意而不断完善甚至不断重来,其意图基本不变,该状态大多为大班时期幼儿的水平。

下面,我们通过对该案例中五个幼儿的建构过程和作品来重点了解幼儿建构行为的目的性。

活动开始,小蘑菇和小平头边轻声交流边取材料开始搭建。不到一分钟,他们放弃了该搭建活动。一会儿,小蘑菇抓着圆柱体积木在地上竖着敲击了几下,可能是受这个动作的提示,小平头开始进行架空搭建,从搭建四根房梁到搭建房顶,再到装饰房顶,然后进行房子四边的延伸(像是自动扶梯),最后进行四周的围合。他们把它称之为“火车站”,建构这个作品耗时28分钟。

小点和小紫的状态是比较专注和默契的。我们看到,他们时而更换积木位置,时而拿着积木思考,时而交头接耳,小点还躺着休息了一会儿,然后起来继续搭建。过程中,他们的作品倒了好几次。从一块积木到一个面,到平铺镶嵌越来越大的面,再到架空拱门,他们不断修正建构行为,不断斟酌所用材料,不断修正建构思路。由上可见,该组幼儿建构行为的目的性水平具有中班后期的典型性特征——出现了少量的“先想再搭”的行为,但大部分仍是“边想边搭”的行为。因此,我们认为,他们的建构目的处在由“边想边搭”向“先想再搭”过渡的阶段。

幼儿建构目的性水平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尊重其规律,并接纳个体差异,耐心地等待孩子的自然成长。

二、娴熟地运用架空、镶嵌等技能并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

积木游戏由于材料开放、易拆易建,幼儿可以任意组合,象征性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意愿,从而获得创造的快感。幼儿不仅能从积木游戏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还能从不断提高的建构技能中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建构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最终会产生一个有形的成果,也就是建构的作品,所以,幼儿积木游戏的建构水平可借助于作品分析来判断。

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作品分析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搭建技能,包括延长、垒高、架空、平铺、围合等。二是这些搭建技能中蕴含的认知发展.比如,同样是架空,有的体现出了对称性,有的则没有,有的在形状、颜色或者数量上出现了多维对称,有的则可能只有形状对称而颜色不对称:同样是围合,有的选择同一种形状或颜色的积木,表现出根据形状和颜色分类的水平,有的甚至已经出现有规律的排列方式,但也有的可能还处在无意择形择色阶段。

在该案例中,小点和小紫在建构时用了单层架空、双层架空的技能,还经常用目测的方法判断两块积木之间的距离。他们在同一轴线上搭了四个亭子,从前往后,依次从低到高,看上去雄伟壮观。当“公园”的地面不平整时,他们多次用了镶嵌的技能进行调整。其中,他们采用双层围合、镶嵌的技能搭了一面精美的墙。小平头和小蘑菇搭建了“火车站”,下面用几根柱子架空,做成屋顶后再装饰,屋顶很重,但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倒塌。他们除了运用架空技能外,还用对称的方式来砌围墙。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觉得该组幼儿的建构技能和认知水平相当不错,他们的搭建行为中出现了架空、围合、镶嵌、架高等搭建技能,并渗透了对称、比较等多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作品看上去均衡,表现出很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建构经验、技能及认知水平是综合发展的,并且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丰富幼儿有关长短、大小、轻重、粗细、形状、颜色等方面的经验,提高幼儿目测、比较、模式排序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将有利于幼儿建构水平的发展。

三、呈现了以两人为主的小型合作模式

在建构游戏中,玩伴之间尽管可以事先协商建构的主题,但如何搭建、建成什么样子,则取决于每个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内在构思。由于建构是一个不断调整想法和做法的过程,每个幼儿的经验、想法和建构水平不同,加上语言表达的限制,因此合作起来比较困难。

最初,幼儿只能分别搭建各自的单体作品,随着建构水平的提高,才会产生搭建者和辅助者的初步合作,即一个幼儿主要搭建,其他幼儿帮忙取送材料,直到幼儿能够事先计划和构思一个相对复杂的多体作品或者能看图搭建,他们才会协商分工建构一个复杂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这是建构游戏中幼儿合作的基本状况。

为了观察和分析幼儿建构游戏中的合作状况及水平,我们对该案例采用了网络快速记录法,即用最直观的符号及时记录游戏现场互动情况。如,我们重点用动作及语言这两个要素来快速记录幼儿与同伴、幼儿与作品间互动的次数和状况,其中,用“+”来表示动作,用“0”表示语言,用“一”表示合作互动主体,形成了以下图表: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五名幼儿自然地形成了以小蘑菇和小平头、小点和小紫组成的两人合作小组。他们对“火车站”“公园”的命名表明他们对建构目标有了共识,因而促成了合作行为的形成。互动网络图表明。小蘑菇和小平头的语言互动次数最多,小点与小紫的动作互动最多、默契度最好。即使是单独游戏时间最长的小黄与同伴的语言互动也有5次,动作互动有9次,使两人合作小组变成了三人合作小组,时间长达11分钟。他既享受单独游戏的乐趣,又作为辅助者偶尔进入同伴的游戏,与同伴进行初步的合作,体现了中班幼儿典型的合作行为特点。显然,这是一个和谐的无群体互动的小组,幼儿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个体之间的互动上,小平头的三次推倒作品的行为也没有影响整个区域的活动。

游戏后期,Z字形路的延伸与围合使两个作品即将连接,可能也预示着幼儿将从搭建单体作品最终联合成较复杂的多体作品,展示了群体合作的发展趋势。这可能也是中班后期幼儿合作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推进幼儿的合作行为,比如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发幼儿群体间的互动。

积木游戏中的教学


搭积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孩子在游戏中既可玩得愉快,又可获得知识,还能发展创造力,收益是多方面的,积木所展现的几何形状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利用积木让幼儿认识几何形体十分合适。特别是我班幼儿年龄小可以让他们认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大一些的幼儿可增加认识几何体,如正方体、圆柱体等等。具体做法如下:

1、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形体物征、触觉感、知形体物征,如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和角,从而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2、在许多积木中,辨别不同的形体,如让幼儿按指示取积木,用三角形的积木搭房顶等。

3、给积木分类:让幼儿把同一形体的积木放在一起,并用语言说出每一积木的形体。

4、给积木排队:如按大小顺序给方块积木排队,按粗细顺序给圆柱积木排队等。

5、摸积木,将积木放在箱子里,让幼儿将手伸进箱子,按指示摸积木,如摸一块长方体的积木,通过触觉辩别几何形体的不同特征。

6、数积木在幼儿用积木搭好一样东西以后,可以让他们计算每个形体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大一些的幼儿还可以要求他们用纸笔记录下来,这样既可以辩别形体,又可以进行点数活动和练习写字。

积木和玩具在幼儿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园中班优秀游戏教案《船》


活动一:结构游戏--船(一)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地参与结构游戏活动。

2、在游戏活动中能积极动手动脑,搭建想象中的船。

3、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

活动准备:

1、知识技能准备:

(1)观察了船的模型、了解船的结构特征。

(2)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船的资料图片和照片。

2、物质准备:

(1)大炮弹插塑、小炮弹插塑;大宝石花、中号雪花片、大号雪花片积塑材料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引导幼儿说说你今天想用什么材料拼插什么样的船?

2、幼儿分组建构,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将各种材料拼插牢固。

3、作品展示,游戏评价。

请幼儿说一说你今天用什么材料拼插了什么船?

4、指导幼儿收拾结构材料。

活动一:结构游戏--船(二)

活动目标:

1、学会按简单的命题和围绕主题进行有目的的构造。

2、学会看船的结构图,拼插出船的基本结构。

活动准备:

1、幼儿画的自己喜欢的的船。

2、大炮弹插塑、小炮弹插塑;大宝石花、中号雪花片、大号雪花片积塑材料等。

3、各种塑料饮料瓶、泡沫塑料、各色皱纹纸、橡皮泥、小旗、蜡光纸。

活动过程:

1、展示上次活动照片,让幼儿说一说上次游戏中的不足之处。

2、启发幼儿根据自己设计的船的造型选择适合结构的材料进行搭配,然后再根据物体结构造型特点进行构造。(提醒幼儿注意颜色搭配)3、观摩评价建构作品。

你今天拼插了什么船,船上都有些什么?

活动一:结构游戏--船(三)

活动目标:

1、在小组、集体构造活动中,学习互相合作的初步技能。

2、能大胆建构,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了解船的基本结构。

2、物质准备:大炮弹插塑、小炮弹插塑;大宝石花、中号雪花片、大号雪花片积塑材料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师:"今天请小朋友用各种材料来拼插船,小朋友可以一个人拼插船,也可以和 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拼插,我们比一比,哪一艘船拼插的最好。

2、指导幼儿合作拼插船,重点指导幼儿合作时学会 商量搭建什么船、怎么搭?鼓励幼儿使用辅助材料。

3、观摩评价建构作品。

引导幼儿讨论:合作拼插的船与独立拼插的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活动一:结构游戏--船(四)

活动目标:

1、能围绕主题合理利用辅助材料进行拼插,自由选择游戏材料。

2、能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能与同伴合作。

3、爱惜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欣赏过一些船的图片了解有关船的基本结构。

2、物质准备:船图片若干;船成型范例若干;大炮弹插塑、小炮弹插塑;大宝石花、中号雪花片、大号雪花片积塑材料等。

3、各种塑料饮料瓶、泡沫塑料、各色皱纹纸、橡皮泥、小旗、蜡光纸。

活动过程:

1、出示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的作品,让幼儿观察各个作品制作使用的材料。

2、幼儿分组建构,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搭建出自己最喜欢的船,并大胆运用辅助材料进行建构。

游戏前交代:

A、收拾材料时,应先把辅助材料拆掉整理清楚,再整理结构材料。

B、两人商量好谁收拾什么材料。

3、游戏结束,教师组织幼儿相互观赏作品,并针对幼儿建构情况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建构能力。

幼儿园中班优秀游戏教案《桥》


活动三:结构游戏--桥(1)

活动目标

1.积累幼儿拼搭汽车、桥的经验。

2.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各种拼搭积塑。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师:这是什么桥?"请幼儿描述高架桥的样子。

2.教师示范路上的汽车和桥。

3.幼儿分组拼搭。

(1)建议用宝石花积塑拼搭。再请幼儿搭,鼓励孩子在老师搭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创造。

(2)帮助孩子想办法将桥搭得更稳定。

4.集体展示并讨论。师:"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作品。""你是用什么办法将桥站稳的。"

活动三:结构游戏--桥(2)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高架桥和周围的事物,并初步学会构图进行拼搭。

2.进一步巩固拼搭汽车、桥的经验。

活动准备

1.各种拼搭积塑。

2.可乐罐、吸管等材料。

3.十字路口的简单结构图。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在讨论在十字路口的结构图上将看到的桥、汽车、人行道、房子等物体的位置在图上表现出来。

2.幼儿分组拼搭。将幼儿分成四组。

搭桥设计组:合作拼搭高架桥和十字路口的结构交通组:拼搭各种交通工具建筑组:拼搭各种房子环境组:拼搭公路上的各种路灯、树等。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重点指导幼儿按构图的位置进行拼搭摆放和搭桥组幼儿合作拼搭。

4.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作品。请幼儿说一说你觉得今天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下次我们该注意什么。

中班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积木》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而呈现的奇妙变化。

2.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积木若干、毛毛虫图片、绒布毛毛虫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自由搭建

1.回忆与交流:你用积木搭过什么?

2.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自由搭建。

3.欣赏作品。

教师分析

从自由搭建和作品展示引入,引导幼儿关注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此感受积木的多变性。

二、搭毛毛虫

(一)游戏一:搭一条毛毛虫

1.(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其特征,并提出搭建要求)也用7块积木搭一条毛毛虫。

2.(幼儿交流)你是怎样搭毛毛虫的?怎样把毛毛虫的身体连接起来?

(二)游戏二:毛毛虫变长了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比较,看看谁的毛毛虫最长)

2.(教师提出搭建要求)让你的毛毛虫变得更长。

3.(幼儿“修改作品”后,再次比较并交流)你的毛毛虫是怎样变长的?

小结

积木连接的孔越少,毛毛虫就越长。

(三)游戏三:会扭动的毛毛虫

1.(教师出示绒布毛毛虫玩具)请大家观察一下,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和绒布毛毛虫在形状上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

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是直的,绒布毛毛虫是可以扭动的。

2.(教师引导并提出搭建要求)让你搭建的毛毛虫扭动起来。

3.(幼儿再次“修改作品”后交流搭建体会)你是怎样让毛毛虫扭动起来的?

小结

两块积木只要各连接一个孔,毛毛虫就可以扭动了。

教师分析

先让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搭建一条能连接在一起的毛毛虫,目的在于引发幼儿搭积木的兴趣;然后再用幼儿自己搭建的作品,通过比较来发现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可以使毛毛虫变得更长的秘密;最后用柔软的绒布毛毛虫来启发幼儿思考硬硬的积木能否搭出一条也能扭动的毛毛虫。三个环节步步推进,始终在引发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励幼儿大胆探索,在体会积木的多变性的同时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师幼交流分享游戏感受

活动反思

在设计“百变积木”活动前,我主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内容的生活化。积木是幼儿最常见和熟悉的玩具,每个幼儿都非常喜欢且百玩不厌。作为一种玩具,能够获得幼儿如此喜爱并且持久不衰,本身就说明积木的魅力。但事实上,恰恰是因为积木的多变性特质而让幼儿很难获得理想的搭建结果。幼儿在搭积木时,受从自身意愿出发的自由随性和有限经验的影响,搭积木活动往往呈现出过度自由而目的性和挑战性不强的状况,这一状况很容易瓦解幼儿搭积木的兴趣。教师也大多忽视积木这一玩具背后所隐含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忽视提高幼儿搭积木的兴趣和质量。因此,选择幼儿所熟悉的材料――积木作为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与游戏材料的有效互动。

二是目标的适宜性。考虑到中班幼儿刚从小班升上来,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目标设置在:让幼儿在自由搭建的基础上,尝试有目的地搭建;通过发现并掌握积木的搭建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幼儿搭积木的兴趣。

三是过程的互动性。作为有目的的教学游戏活动,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游戏情境,用提问或追问的方式与幼儿互动,以此让幼儿体验挑战和成功的快乐。我认为有效的师幼互动,应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做到既鼓励幼儿大胆思考和动手探索,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的问题解决


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王晶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于开莲

积木游戏是幼儿园常见区域游戏之一,游戏材料主要以原木色积木为主。积木本身具有较高的操作性、较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积木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探索空间。一方面,幼儿在游戏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尝试不同的搭建方法;另一方面,幼儿在这种高度自主的游戏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搭建问题。那么,幼儿在积木游戏中会遇到什么类型的问题,他们是怎样认识这些问题的,又是如何解决的?本文基于笔者对北京市一所幼儿园中的96名中班幼儿在自然情景下进行积木游戏的观察研究,分析总结了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的问题解决。

支撑问题

积木的功能是搭建,而搭建的过程就是积木与积木之间相互支撑并保持整个建筑物稳定的过程。积木之间能否稳定支撑取决于积木的重心是否平衡、积木之间的接触面积比例是否合适、建筑物是否搭建在水平面上等。在积木游戏中,幼儿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怎样才能把房子搭得更高?”“再放一块积木后,房子会不会倒?”同样,他们也会有这样的行为:

“小心翼翼地进行堆高”、“试探性地把积木放上去又拿走”、“当建筑物快倒的时候,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等。这些疑问和行为都说明幼儿在努力探究着积木之间稳定支撑应具备的条件。一个典型的支撑问题就是如何搭出一阶一阶的楼梯。

某幼儿搭了一个两层的房子。“我要给我的房子做一个楼梯” ,于是,他开始搭楼梯。他将两块单元积木垂直叠放在一起,但是发现没有出现“一阶一阶”的效果;之后他改变两块积木之间的接触面积,将两块积木“错位叠放”,出现了预想的效果;但是在继续叠放第三块积木的时候,整个楼梯就倒了。

搭楼梯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堆高,它涉及平面和水平的概念、积木之间支撑接触面积的比例问题、积木的重心问题等。所以搭楼梯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较难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堆高的时候总是倒塌;目标状态是搭出一阶一阶的楼梯。

形状组合问题

形状组合是指一个图形可以由几个相同的其他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其他图形组合而成。比如,一个长方形可以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也可以由两个三角形组成。在积木游戏中,当建筑物还没有搭完但是某些形状的积木已经用完时,幼儿就会尝试寻找其他形状的积木进行形状组合来代替需要的积木。

某幼儿在搭建菜地的栅栏时,单元积木用完了。他先后用了柱形积木、大半圆形积木来搭建栅栏,但是发现效果都不好。于是又尝试用三角形积木,他先放一个三角形积木,然后又试着在上面叠放一个三角形,这时他发现,两个三角形正好能组合成一个长方形。随后他又按照这个模式组合出很多单元积木来完成搭建。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用已有的积木形状组合出单元积木的形状,以此来完成搭建。问题的初始状态是柱形积木、半圆形积木都不能很好地组合成单元积木;问题的目标状态是重新组合出单元积木。

匹配问题

积木的匹配问题是指在搭建过程中如何选择大小、形状适宜的积木来完成合理的搭建。它包括积木与积木之间的匹配、积木与配件之间的匹配,也包括个别积木与整体建筑之间的匹配。能否选择一个大小、形状都适宜的积木影响着搭建的质量和整体效果。

某幼儿搭好房子之后想为房子装一个门。他拿了一个双倍单元积木,这时旁边的一个幼儿说:“你不能用这个,因为房子只有这么高,门不能用这个(双单元积木),得用小的。”该幼儿拿着双倍单元积木在房子周围比划来比划去,发现真的不合适,于是就去寻找小一点的积木。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就是个别积木与整体建筑之间的匹配问题。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双倍单元积木太高,而房子的门太矮,二者不搭配;问题的目标状态是选择与房子的门大小、宽窄合适的积木来完成搭建。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中班幼儿开始倾向于选择适宜的积木来使他们的建筑物看起来更符合现实的比例。

连接问题

积木游戏中的连接问题是指如何连接两个高度不同的平面。当幼儿初步有了空间概念,知道“上面、下面,里面、外面,高处、低处”,并且有整体意识,或者对“斜面”感兴趣的时候,就会乐于给房子加一个滑梯,就会考虑到小汽车如何从较高的车库里开到较低的公路上。而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幼儿就会遇到如何连接两个高度不同的平面的问题。

由于单元积木有厚度,所以修出来的高速公路总是与地面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每次小汽车从高速公路上开下来的时候都容易翻车,于是幼儿开始想办法连接这两个不同高度的平面。之前他用过斜坡式积木,不过他是把两个斜坡式积木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来使用的,这一次经过尝试他发现了斜坡式积木的新用途。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是连接两个高低不同的平面的问题。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公路与地面高低不同,如何连接以避免小汽车翻车;问题的目标状态是顺利连接这两个平面。

围合问题

积木的围合是指至少用四块积木形成一个包围圈,把一块空间完全地包围在里面。如何进行围合也是在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对“里面、外面”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最常见的“围合问题”就是如何搭出“有四面墙的房子”。初步搭房子的时候,幼儿总是仅仅运用架空的技能把一个双倍单元积木用两个圆柱架起,或者用多个双倍单元积木进行堆高搭出一面墙,而不能搭出至少拥有四个面的三围空间。

某幼儿在搭建房子的时候遇到了如何进行“围合”形成房子的基本结构的问题。起初,他用四个双倍单元积木和八个圆柱体通过架空和排列搭建了“一面墙”。但是他发现,仅有一面墙,小动物是没法居住的,他需要再搭建一个有“里面”和“外面”之分的空间结构。于是他开始探索如何将现有的“一面墙”变成“一个空间”。他想了一会儿后便开始进行操作。他在已有的那面墙对面用一样的材料搭了一面一样的墙。之后,又找来两个四倍单元积木再次运用架空的方法将两面墙进行连接。这样一个空间结构就出现了。

在这个案例中,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小动物的家只有“一面墙”,小动物没地方住;问题的目标状态是为小动物搭出有“里面”“外面”之分的房子。

改变空间大小问题

积木游戏为幼儿感知空间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机会。积木本身就是一种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占据一定空间的物体,一块积木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所占据的空间大小取决于摆放它的方式方法。所以幼儿搭建的建筑物的空间大小不仅取决于积木的摆放方式,也取决于积木的大小或首尾连接后积木的大小。

中班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往往会因为某空间内不够容纳他想要放的物品去扩大空间;或是用长板为房子加盖房顶时由于长板不够长而去缩小房子的空间。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狭隘性,所以无论是去扩大空间还是缩小空间,他往往都不能意识到决定空间大小的真正因素是什么。因此如何改变建筑物的空间大小成为幼儿积木游戏中的一个问题。

某幼儿用圆柱和四倍单元积木为小恐龙搭了一个家,但是由于圆柱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导致围合后形成的空间太小,小恐龙不能住进来。老师提示说:“我刚才去小恐龙的家了,小恐龙跟我说,你给它搭的家它不是很喜欢,因为太小了,不够它住的。”幼儿看了看恐龙的模型发现恐龙真的很大,于是他开始把四倍单元积木从中间往外推,试图扩大里面的空间。但是还没推几下,建筑就倒了。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扩大空间。问题的初始状态是房子的空间太小,小恐龙住不进去;问题的目标状态是扩大房子里面的空间。

研究中,以上六种类型按照出现次数的多少依次为支撑的问题、形状组合的问题、匹配的问题、连接的问题、围合的问题和改变空间大小的问题。支撑问题是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的主要问题。

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理解和表征问题,只有当问题解决者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一个心理上的表征时,问题解决才真正开始。纽厄尔·西蒙认为对问题的表征就是构成一个“问题空间”,而这个问题空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的初始状态——开始时的不完全的信息或是令人不满意的状况;二是问题的目标状态——希望获得的信息或状态;三是操作——为了从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可能采取的步骤。总之,能否对问题情境建构起一个准确的心理表征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中班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对问题的表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

有问题,无意识水平

“有问题,无意识”是指出现问题,但是幼儿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处于这一水平的幼儿由于受到自身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搭建过程出现的问题,更不能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不需要采取任何问题解决的策略。

有意识,回避解决水平

“有意识,回避解决”是指出现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回避解决问题。处在这一水平的幼儿能够看到游戏中的问题,有时甚至能主动提出问题,但是不去解决问题。这一水平的幼儿在面对问题时通常有三种表现:其一,是把出现问题的建筑拆掉,重新搭建;其二,是改变最初的游戏情景来回避解决问题,例如,某幼儿搭了一个赛车跑道,设置了爬坡的障碍,这时另一名幼儿说:“小汽车不能跳,过不去这个楼梯的。”搭跑道的幼儿想了想说:“我这个不是汽车走的公路,是人的跑道,人能跳。”其三,是放弃搭建,不再进行游戏。

无效表征和解决水平

“无效表征和解决”是指出现问题,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不能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因此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或采取的策略不能解决问题。处于这一水平的幼儿能够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只是不能意识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因此也不能顺利使问题从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

有效表征和解决水平

“有效表征和解决”是指出现问题,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能够有效地表征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处于这一水平的幼儿能够发现积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很好地分析问题,找到关键性的信息,然后进行相对应的操作来解决问题。

幼儿们用四倍薄板积木围起一个正方形作为恐龙的家。幼儿甲说:“这个围墙太矮了,恐龙太高了,它们会跑出来的。”“是的是的,我们得搭一个让恐龙进得去出不来的家。”乙说。“那我们就在这个围墙上面再搭一层。”丙说。说着孩子们开始用单元积木和双单元积木加高围墙。(单元积木和双单元积木比四倍薄板积木相对较厚、较重)但是在加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刚要把单元积木或者双单元积木搭在四倍薄板积木上时,它就倒了,一点也不稳。“这个老倒,怎么办?”甲说。(看到了问题的初始状态,即围墙不稳)“你想一想它为什么这么容易倒呢?”老师追问道。甲看着倒了的围墙说:“因为上面的积木太大太沉了。”“因为上面的积木比下面的积木宽。”乙说。(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性信息,并且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于是幼儿甲就把上下积木的位置进行调换。(进行有效的操作,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经过调整以后,围墙稳固多了,不倒了。(实现了问题的目标状态,围墙站稳了)

问题解决的第二阶段是寻求解答,即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包括三个成分:给定信息、目标和障碍。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完成了对这三个成分的识别和理解。问题解决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要寻找一种方法,来克服“障碍”,实现从“给定信息”向“目标”的转化,完成问题解决。本研究发现,对于积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中班幼儿的解决策略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回避问题策略

回避问题策略是研究者在进行观察时发现的一个相对特殊的问题解决方式。它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并对问题做出初步表征之后,发现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之后就会想办法回避直接面对这个问题。一般的回避方式有三种:其一是改变积木游戏情景以使问题自然解决;其二是放弃目前的搭建,重新开始游戏;其三是放弃搭建,不再进行游戏。

尝试错误

“试误说”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它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景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幼儿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试一试”。通过一系列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从而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结,最终解决问题。

顿悟

顿悟说认为,人遇到困难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顿悟的特点就是在一筹莫展时恍然大悟,突然意识到该怎么做,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例如,幼儿在搭建桌椅的时候,把一个单元积木平放当作桌子,把二分之一柱形积木立着放当作椅子。但是他发现椅子比桌子还高,于是他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拿着充当椅子的二分之一柱形积木一会摆在这儿,一会摆在那儿,发现都不行;后来他又拿来半单元积木放在桌子旁边,发现也不是很合适。偶然间他把二分之一柱形积木放倒,这时他发现这个积木放倒以后的高度很合适做椅子,就这样,这个问题解决了。

手段-目标策略

手段-目标是指将问题解决的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从而将问题也划分成许多子问题,然后通过解决每一个子问题来完成每一个子目标,从而达到终极目标。这种策略要求幼儿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并且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

三个幼儿在给房子加盖房顶时,长木板不够了。(问题出现:长板数量不够)女孩甲说:“没有这么长的木板可以放在这儿了,怎么办?”旁边的一个男孩子说:“你们可以用两个短木板代替一个长木板。”(出现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用短板代替长板)女孩甲追问道:“短木板中间有缝儿会掉下来的。”(出现第二个子问题:如何解决短板会掉下来)这时女孩乙说:“可以找个东西托着它点。”“用什么托着呢,圆柱已经用完了。”女孩甲问道。(出现第三个子问题:用什么托着短板)过了一会,女孩乙说:“用这个摞起来托着吧。”她拿着单元积木说。

观察模仿同伴

模仿是学前幼儿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知识技能,获得对周围世界的基本认知。在积木游戏中,每当幼儿遇到问题或老师提出问题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环顾四周。甚至在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些幼儿也乐于关注受欢迎程度较高的幼儿所搭的建筑,并进行模仿。模仿的过程会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表征,准确地认识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及其原因,并帮助他们尽快解决问题。

研究中,以上六种策略中幼儿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尝试错误策略,占到策略总数的40.5%;其次是回避问题策略,占到策略总数的21.4%。试误和回避问题是中班幼儿积木游戏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

幼儿园小班优秀游戏教案《手指变小动物》


一、活动目标:

1.感知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喜欢用手指做游戏。

2.能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手指动作。

二、活动准备:

让幼儿用手指出示" 剪刀、石头、布"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1)与小朋友打招呼,利用和女儿的照片向宝贝们介绍自己。

2)播放一段美拍视频,导入"剪刀、石头、布"游戏。

3)热身,小朋友们动手一起做"剪刀、石头、布"。

剪刀、石头、布!

剪刀、石头、布!

剪刀,咔嚓咔嚓!

石头,叮叮咚咚!

布,噼里啪啦!

2、学习儿歌,并进行手指游戏。

1)老师展示小动物图片:兔子、蜗牛和花猫。告诉小朋友手指可以变出这些可爱的动物来。

2)老师说歌谣,展示动作。

剪刀、石头、布!

剪刀、石头、布!

一把剪刀,一块石头,变成小白兔!

3)幼儿模仿,尝试跟着老师边念儿歌边进行手指游戏。

4)幼儿表演儿歌,先集体后个别。

5)拓展。用同样的方式教幼儿怎样用手指变蜗牛和花猫。

3、小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用手指变出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回到家里,你们可以当小老师,教爸爸妈妈们怎样变动物哦。

幼儿园游戏《幼儿园中班优秀游戏教案《百变积木》》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积木游戏对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园中班优秀游戏教案《木头人》 活动名称:木头人 活动主题的选择: 民间的传统游戏简单易学,这个游戏就是其中的一个。它是一个集体游戏,但幼儿也可以分组进行游戏。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对游戏规则掌握的并不是很好,自控能力也要提高。所以选择...
    2020-10-12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中班教案《积木游戏》含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积木游戏》含反思》中班教案《积木游戏》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游戏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展动手能力,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
    2022-05-01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积木》含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积木》含反思》中班游戏教案《积木》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游戏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展动手能力,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
    2022-05-07 阅读全文
  • 中班游戏活动教案:积木教案 中班游戏活动积木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而呈现的奇妙变化,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适合幼儿园...
    2020-11-09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中班优秀游戏教案《我们都是木头人》 活动主题的选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不论什么年代,幼儿总是在游戏中成长。民间游戏渊源流长,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和发展,在我们的民间中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这些民间游戏简单易学,不受场地、...
    2020-10-12 阅读全文

活动名称:木头人 活动主题的选择: 民间的传统游戏简单易学,这个游戏就是其中的一个。它是一个集体游戏,但幼儿也可以分组进行游戏。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对游戏规则掌握的并不是很好,自控能力也要提高。所以选择...

2020-10-12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积木游戏》含反思》中班教案《积木游戏》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游戏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展动手能力,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

2022-05-01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积木》含反思》中班游戏教案《积木》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游戏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展动手能力,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

2022-05-07 阅读全文

中班游戏活动积木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而呈现的奇妙变化,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适合幼儿园...

2020-11-09 阅读全文

活动主题的选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不论什么年代,幼儿总是在游戏中成长。民间游戏渊源流长,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和发展,在我们的民间中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这些民间游戏简单易学,不受场地、...

2020-10-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