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心得:不要赢在起跑线要赢在人生的过程

发布时间:2020-10-06

幼儿在涂鸦墙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育儿心得:不要赢在起跑线要赢在人生的过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育儿心得:不要赢在起跑线要赢在人生的过程

前段时间,幼儿园发了一本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课外读物,拿回家后细细地阅读,发觉原来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和自己4岁的女儿去进行沟通。现在的小孩其实已经很早地学会独立,并有自己一套的主见和看法,作为家长可能一直以为她还是不懂事,其实他们这个年龄段已经学会很多东西,只不过他们是从一种没有动机的方法去看问题和想问题,所以他们的看对问题的角度比大人还纯真而不是天真。

《儿童指南》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女儿在每个年龄段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我们家庭自身的情况去做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目的是方便对女儿的沟通和了解,让她面对事情或困难能够多一点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出外能够做到有礼貌、有文明语言的良好习惯。在家能都有自己生活自理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就要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多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和事物。孩子是国家的花朵,他们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但更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气候,面对恶劣的环境或者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让孩子能够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孩子不是要赢在起跑线,而是要赢在人生的过程,多给孩子不同的经历与磨练,适当的让他们自逆境中锻炼,在逆境中成长。同时也要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多一点向孩子们学习,学习他们能够简简单单地获得快乐,能够有一个天空海阔的心,创造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环境,这才是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大家经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大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却不仅仅只有一种,而其中,有的行为是对的,有的行为可能是错的,错误的行为,会导致实现不了这个目标,甚至于让一些家长对这个目标是否有必要实现产生怀疑。那么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呢?

1.充分热身:这个是很有作用的,这个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好比在孩子上学以前,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培养好孩子的专注力、勤奋、自学能力等。充分热身绝对不是提前教育,因为不需要提前学很多课本上的东西,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课本无关的知识,包括通过玩玩具、玩泥巴,来培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2.好装备:这个也可以说很重要,就好像跑步的,有双好跑鞋,在塑胶跑道上跑,成绩肯定比穿双胶鞋在水泥跑道上跑要好多了,甚至判若两人。这个因素对于孩子来说,相当于尽量让孩子去一所教学质量好一些的小学,给孩子准备好相应的物质条件,自己原来百米13秒的水平,可以提高到12秒。当然也许有不穿任何装备光脚跑的,天生就是11秒的水平,咱有装备的比不过也没啥丢人的,重点是自己和自己比,装备好了,自己的成绩绝大多数还是有提高的。

3.抢跑或提前发力,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提前教育,这个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基本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大家不是短跑而是长跑,抢跑个一圈半圈的,很快就被追平了,而当你被追上的时候,你的气也就泄了。你见过长跑有抢跑的么?更何况对孩子教育来说,提前教育还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当然,也有例外,就是你抢跑后能够脱离大众跑道,例如进个少年班啥的,10岁初中,12岁高中,14岁大学,这算是抢跑抢出结果了,如果抢不到这个境界,就没必要抢了。

胎教,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


聪慧大脑的3个秘密

拥有聪慧的大脑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高速运转的大脑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们对大脑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么,聪慧的大脑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聪慧大脑的3个秘密

聪慧大脑的秘密:

一、反应迅速;

二、注意力品质好,能高度集中;

三、记忆容量大,能储存丰富的信息;

反应迅速,通俗地讲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这孩子很机灵”,对事物的反应很敏锐,思维速度快!近年来,世界医学界研究发现,大脑细胞膜中结合的n-3脂肪酸越多,感觉思维越机敏,记忆速度越快,反应越迅速。

注意力品质好,指的是注意力能高度集中,这是一个人学业优异的必要条件之一。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上课时注意力都不容易集中,而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都能认真听课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原来,这些注意力容易集中的孩子的大脑的细胞同步性功能相对更好,也就是说,当他们的大脑细胞处于思维活动中时,能调动更多的细胞同时参与,所以思维的效率更高。

记忆力容量大,指的是能记住更多的东西,或记得更牢。研究发现,大脑的网络越丰富,即脑细胞数量、脑细胞之间的树突和突触的数量越多,大脑的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就越多,记忆容量就越大。所谓树突,是指大脑细胞上面伸展出来的枝杈;突触则是这种枝杈与枝杈之间的联系。孩子患多动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脑细胞膜中的脂肪的成分不好。

脂肪为什么如此重要?原来,大脑有60%是由脂肪构成的,脂肪和其代谢产物深刻地影响着脑细胞的构造,影响着脑细胞上的树突和突触结构的多寡。脂肪的合理摄入对胎儿大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实验证明,大脑细胞膜磷脂中结合的n-3族脂肪酸越多,大脑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越好,就越容易伸展出更多的树突,形成更多的联系,大脑网络也就越丰富。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也发现,人的大脑状态无时无刻不受到饮食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营养可以提高大脑的智商。胎儿的大脑发育在母亲的子宫里基本完成,所以,怀孕期的妇女如获得了科学合理的营养补给,就能使后代有一个高智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了孕期要进行“营养胎教”的说法。

丰富的环境塑造聪慧的大脑

一项研究表明:脑力活动在刺激智力发展的同时,能使大脑结构发生变化,也就是促进大脑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连接,甚至刺激大脑生出新的脑细胞群!在伊利诺伊大学,由威廉·T·格里诺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将大鼠放在3种不同的环境中喂养。

第1组:1只大鼠住1个笼子;

第2组:2只大鼠住1个笼子;第3组:许多年轻的大鼠住在1个有玩具、有脚踏车的大草场似的笼子里——类似1个“老鼠的迪斯尼乐园”。接下来对3组大鼠的大脑的复杂程度进行比较,看到的情形令人惊讶!在“到处是游戏和欢乐的迪斯尼乐园”仅仅呆了4天的那群大鼠,它们的大脑开始发疯似地生长——突触的密度和树突的长度都快速地、弥漫性地增加。格里诺博士在测试这些大鼠做迷宫和其他游戏时,也发现生活在“迪斯尼乐园”中的大鼠完成得更好。

实验表明,动物处于适宜的刺激性环境中,它们的每一个神经元(细胞)都会建立许多新的联系,形成更多的“突触”,长出森林般茂密的树突。它们的大脑还增生出新的血管,以便运输更多的血液和氧气滋养高度活跃的脑细胞。另外,它们神经元的圆形胞体也出现了膨大

上述的事实证明了营养和环境刺激对胎儿大脑发育的重要性,但是,一些人质问到:胎儿真的能听到声音吗?他们认为,胎教是无用的。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胎教知之甚少。近20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法、俄等国家的产科医师在研究胎儿医学的基础上,使用B超、胎儿镜、脑电图等先进科学仪器进行检查,证实了孕24周后的胎儿有了听觉功能,并通过实验发现出生后的婴儿对宫内曾经听惯的音乐有记忆的表现。

例如,早在1985年,英国最权威的科技专业期刊——《英国妇产科学杂志》第92卷,就发表过一篇题为《胎儿能听到声音和学习吗?》的医学综述。该综述通过回顾30多篇发表过的相关医学实验报告,证实了孕24周后的胎儿确实能听到传入宫内的各种声音,并且出生后对在宫内多次听到的音乐有再认的表现。由于这些文章在我国只被产科的一些有英文阅读能力并对之有兴趣的医生所了解,而媒体并没有接触到这些学术报告,所以,许多媒体对孕24周后的胎儿已有听力的事实还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对源于既非产科又非胎儿医学专业的人在无实验根据的情况下宣称的“胎儿没有听觉”的理念进行传播,造成一般人的误解,使国内外的医学和声学界学者,对宣称“胎儿没听觉”的专家产生有关其知识水平的置疑。

回顾科学的胎教,我国医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南到北就有许多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教授和产科临床主任医师,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获得了不少肯定结果与优生效果。国家科委“八五”攻关胎教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刘泽伦,通过与北大医院、人民医院的产科和B超室的教授合作,从子宫内收录外界传入的音乐、机器噪声,同时记录胎儿的胎动、胎心率和呼吸相应的变化,有力地证明了胎儿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对舒缓轻柔的音乐有安逸的表现,对噪声则表现为躁动不安。出生后的婴儿听到原先在宫内听惯了的音乐时,会停止哭涕而转为安详地入睡或进入安静状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宋伟炳教授、贾晓芳主任医师,在1985年就对胎教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证实:在听觉功能和脑干听觉通路上,进行音乐促进的婴幼儿,其神经功能发育优于未接受过这种刺激的婴幼儿。

临床医技高超、医学知识广博的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郎景和教授,在1988年1月9日《北京科技报》第4版上,发表了《“胎教”大有可为》的文章。针对社会上缺乏科学与实验根据的“胎儿无听力”的传言,国内著名的研究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鲍秀兰教授,在1988年《北京科技报》上,发表了《胎儿能听到声音》的文章。同年2月6日,《北京科技报》第4版上还发表了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万焕忠教授的《人工喉使胎儿受惊》的文章,介绍世界各国产科医生根据满24周胎龄的胎儿已有听觉功能的事实,使用小如剃须刀的叫“人工喉”的电动发声器,看胎儿听到声音时的惊吓反应来了解其神经发育情况的案例。

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证实,胎儿不但能听到声音,还有一定的记忆力!

胎教儿的优异表现不仅科学研究得出了胎儿有听力及记忆力的结论,一些胎教试验中胎教儿的优异表现也雄辩地说明了胎教的作用。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胎教研究中心主任刘泽伦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就进行过不少这样的实践。该小组在北京随机选择220名孕妇,分为2组,都在饮食上保证供给胎儿足够的各种营养元素,但在此基础上给予不一样的干预,具体如下:

第1组孕妇:给予DHA和环境刺激。在胎龄6个月至生产共4个月期间,该组孕妇补充富含DHA的饮食或营养品,并在胎龄满6个月,胎儿有了听觉、视觉和触摸等感觉后,向宫内透入合适的音乐和光亮,及触摸胎儿身体。

第2组孕妇:不添加DHA,只给予环境刺激。在怀孕满6个月后每天定时地给予适宜的音乐、光照、抚摸刺激。

第3组(对照组)孕妇:不进行任何孕期干预(以全国新生儿行为神经科研协作组的《中国12城市正常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价》的表现和数据为准)。之后将这3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进行比较,比较时间分别是出生后12~14日龄和25~28日龄,比较项目是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评,测评人次是440人次,结果通过统计学检验后显示:第1组新生儿的得分远远优于第2组和第3组,而第2组新生儿的得分又优越于第3组对照组的得分。(具体的得分情况,在该项实验的报告《胎儿大脑促进方案临床实验报告》中有详细说明)

此外,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赵忠祯教授,用同样的DHA和方法,给孕妇做营养和环境两方面的胎儿大脑促进。结果该孕妇所生的婴儿经儿科专家做体格和智力测评,证实比对照组的婴儿优越许多。

所谓“输在起跑线”的说法


将人生视为一场跑步比赛,因此就有跑到前面和落后了之说。

就算如此,但是一场跑步比赛啥叫输在起跑线呢?意思就是比赛刚开始,有一些人已经输了?那么比赛一开始就有人输了这事情怎么定义?一旦输在起跑线那一辈子就完了?

此外,将社会上的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赢了,另一类是输了。输了的人称为输家。

那好,我每天上街,首先看到一些输家在运送垃圾,还有一些输家在打扫马路,去到商店,一些输家服务员正努力向我推销产品,去饭店也有输家服务员在为我服务?那么全体人民中输了的有多少?

看到的文章还有鼓吹学前教育的,本来学前教育也是重要。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是人类长期没有解决的,那就是如何教育。

打个比方吧,作家莫言,小时候在山上放羊,因此就没有学前教育吗?与他同时在美国有一个大富豪的儿子正在上豪华幼儿园,这个富家子弟赢在了起跑线呢?还是因为他没有机会去农村放羊而输在了起跑线呢?导致他这一辈子完全没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

有一些技能的训练可能越早越好,例如体操,或者钢琴。但是有一些东西,比如说一个哲学家,有可能小时候训练不出来就彻底完了吗?也有可能一个人一生经历了苦难导致他获得的哲学思考很深奥呢?毛泽东思想出自于毛泽东,毛泽东的学前教育是怎样的?他为什么没有输在起跑线?

此外,传得比较火的是美国有一个长期跟踪调查,就是从孩子时期开始跟踪到四十多岁,样本有好几百个,分为有学前教育的和没有的。然后就发现有学前教育的后来的发展就好,而没有的呢,发展就差,犯罪率高。这被许多人引用。

但是我认为,这里的试验也是成问题的,主要还是这个抽样的范围,是在全人类七十五亿人中随机地抽取了几百个人呢?还是美国的某个城市?

要知道城市里的情况和农村不同。有许多边远农村地区,孩子长大是在一个淳朴的环境,是不爱干犯罪这样的事情的。而城市里如果没有好的教育,小孩子可能很小就被街头小流氓团伙控制,那是有可能犯罪率高。

此外,有无这种可能?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产阶级培养他们的接班人,倒并不是世袭,而是通过竞争来决定谁处于社会上层压迫人民,因此有好的教育的人,是根据某种竞争规则选出来当上层阶级的人的,剩下的人就是无产阶级。那么,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当然更愿意逮捕无产阶级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资产阶级及其帮凶无罪呢?那你这个犯罪率的说法也就成问题。例如美国总统小布什发动侵伊战争屠杀了几十万伊拉克平民,犯下滔天罪行,算不算这个犯罪率里呢?至少,社会上层人物有钱,可能享受更贵的律师服务。

此外,那些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人,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他们是在资产阶级剥削社会中长大。如果他们不是这样,而是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呢?要知道人民解放军的教育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一大堆据称是没有素质的人进入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后,却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热爱人民纪律最严明的军队。象雷锋啊张思德啊都好象没有什么学前教育,他们是赢家还是输家呢?如果按毛泽东思想,那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所以,输在起跑线这个说法,有可能不科学。不科学的结果就有可能导致摧残儿童,不能够让儿童自由地发展。

刚看了一个网上的视频。有一个四岁小孩子很可爱啊,跟着大妈跳广场舞跳得很好啊,评委们一问,就是这个小孩子喜欢到广场上跟大妈们跳,然后孩子的父母出现了,都不会跳舞,也不会跳广场舞。这孩子算输家还是赢家呢?

什么是不输在“起跑线”上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不可考,影响力最大的,当数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所提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生物电子学专家,韦钰有感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紧急调整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提出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韦钰认为:“神经教育学、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发现,0-3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但儿童发展不等于儿童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更不等于提前教小学的课程,而是由父母用爱和陪伴来完成的。”

今天小编将和大家分享几位重量级专家对起跑线的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错过脑发育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宁可少赚钱,也要多陪陪孩子

错过脑发育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智力资本和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的功能状态,取决于基因和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与人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受到的教育经历有关,尤其与0-3岁的早期发展有关。

枯燥、单一、缺少关爱、频繁更换教养者,会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影响孩子身体、智力、语言、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忙着上班,请保姆照顾孩子,但每个保姆都做不长,更换保姆期间又求父母来帮忙,于是孩子被迫不停地适应教养者,分不清到底谁是“妈妈”,就很难建立“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的、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

幼儿的直接教养者最好是父母,但无论是父母还是祖父母或保姆,都要和幼儿建立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和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为幼儿提供成长和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

对于一些忙着赚钱而疏于陪伴孩子的父母,建议他们宁可少赚一些钱也要多陪陪孩子。由于脑的发育是连续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传递的感知刺激和语言刺激,后期的发育需要在前期发育的基础上进行,等赚够了钱再来陪伴孩子就晚了。错过脑发育的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缺乏睡眠、精神紧张会降低学习效率

社会情绪能力才是人生是否富有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人生能否幸福快乐,是由情绪能力(而不是智商)决定的,但目前大部分家长却只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时不仅是忽略,还常常出于善意而伤害。

儿童需要家庭提供温暖而且稳定的生活环境、合适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缺乏睡眠、饥饿、恐惧和长期的精神紧张,会降低儿童学习的效率。比如6个月大的婴儿看到父母争吵,就能意识到情况不妙,变得紧张,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压力激素分泌过多等现象,而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环境中的孩子,较难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比如缺少睡眠会产生多方面的副作用,身体的发育情况、语言、社会情绪能力、认知、气质、依恋关系、脑的发育和功能、精神健康问题等所有能够测量到的指标都会变差,还会对以后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再比如说精神紧张,孩子学习时如果有好的情绪,大脑消耗的能量少,就可以集中精力学进去;如果没有好的情绪,处于压力之下,反而学不进去。

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普遍不足,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不了解脑发育的特点,盲目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这种出于无知而做出的教育行为,最大的伤害是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对学习和生活没有热情的人,一辈子都很难过得快乐,也很难有成就。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在互动中才能有效学习

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关键,是父母的爱和陪伴

孩子对世界的探索与学习,是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的。过去30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并非一张白纸,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其实和科学家很像,都是通过观察、模仿、探究、实验等方式。可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现在大家通常关心的只是幼儿成长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却不知道婴儿一出生就进入了脑建构、感知和情感建构的关键期,绝不只需要物质上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享受快乐、爱抚、建立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和进行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支持脑的发育,为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础。

良好的社会氛围包括宁静和整洁的环境,教养者和幼儿之间有往返的互动行为,教养者能和幼儿之间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教养者能参与和支持幼儿发起的有意向的行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韦钰特别指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教孩子识别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质地时,一定要尽量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尝试,这是与科学家有类似之处的探究行为。

对婴幼儿的学习来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养者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反应,用心去了解、去体验孩子的愿望和感情。幼儿的反应常常是很微弱的,只有满怀爱心、持续关注,才能正确觉察和互动。

父母绝对不要忽视自己作为教养者的不可替代性,要尽可能亲自教养孩子,要认识到婴幼儿是通过与教养者的互动去习得语言、发展各种感觉、进行科学和社会认知的。并且,孩子对教养者的依恋感情,是人一生中拥有的两个最强烈的感情之一,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你的感情。即使父母因工作或疾病等原因不能亲自教养孩子,也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或及时给直接教养者以有效的指导。不要把孩子交给不爱他的人,交给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更不要让孩子孤独自处,或交给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陪伴。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父母是否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正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在《抛弃孩子》那首诗中写的:我们最大的罪恶是抛弃了孩子,忽视了他的生命之泉。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都可以等待,然而孩子不能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

父母如何认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我一直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教育要从小抓起,要特别重视孩子0至6岁甚至0至3岁的教育,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视了。如果从这样的一个角度认知,这句话就没有值得批判的: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出生的那一天抓起。一句话如何能掀起滔天巨浪?关键在于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对“输”和“起跑线”这两个关键词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只有认识了什么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什么是“输”或者“赢”,才能对孩子的教育少一点焦虑,多一份理性。

父母正确的育儿观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

更要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

“正本”必须“溯源”,只有大家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及相关问题有一个统一认识,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才能使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朝着理想的终点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人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点,其实最根本的是想让孩子“赢在终点”。一个真正的人生大赢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是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可以追求出人头地、追求获取更多的金钱,但如果这些是以牺牲幸福为代价,这样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幸福生活的人。

什么样的人生会更幸福?那就要让自己拥有幸福的能力。从心理学大量的研究成果看,一个幸福的人必须具有以下重要的能力或品质: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体察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抗拒挫折的能力等。我们把这些能力称之“情绪智力”或“社会情绪能力”。这些能力比传统智力更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而这些能力是个体从一出生就要关注和培养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有起跑线还真是可以从孩子一出生就算起,但我们的许多家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却将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和智力的培养当成是教育的重点。

知识的学习对孩子固然重要,但许多知识的学习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开始的。许多孩子在0至6岁超前学会的知识,到了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不用那么费劲。同时在孩子入学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各有侧重又要互相配合,家庭教育更要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

我们还要认识到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孩子都有其成长的轨迹,都有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战争,是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优于故我、胜于昨日”。人的一生都会参与竞争,而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才可能正确面对竞争、有能力跟别人竞争。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人的比较对象还是自己。而0至18岁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家长不要被这一阶段孩子暂时的、表面的竞争胜利所迷惑,只有从孩子一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教育和培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赢在终点。

读懂孩子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遵循规律科学养育,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之所以说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除了父母的育儿观外,家长还要读懂孩子、科学育儿。家长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发展的重要能力,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科学养育,同时还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总认为自己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但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了你的爱和关心呢?家长“自作多情”、“自以为是”的爱,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如果父母能真正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孩子才能不输在起跑线。

我们最近在北京做了一次调查,针对2596个初中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研究父母自身报告的父母拒绝与孩子感知到的父母拒绝之间的差异。父母拒绝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一种,主要指父母不关心子女,对子女的行为不重视,对子女持有批评、否定的态度。结果发现从总体上说,孩子感知到的父母拒绝都要显著高于家长报告的父母拒绝。

读懂孩子是父母教养子女的必修课。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行为,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透过孩子的行为了解深藏于内心的想法和需求,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卢勤

如何解决最常见的亲子冲突

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不和谐,甚至产生冲突,是家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今天孩子成长的环境呈现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过度保护的冲突: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现在的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干,生个男孩怕学坏,生个女孩怕受害,所有家长都提心吊胆,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保护起来,结果孩子变得无能,更容易受到伤害。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是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孩子指引航向,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的人,让他们去经风雨、见世面,在经历中积累人生的财富。

爱的冲突: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在独生独养独享中长大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自私冷漠。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经受挫折、面对困难、学习关爱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只关注自己,不知体谅别人。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病根则很可能出在父母身上。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造成了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

交往的冲突: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赖。

父母什么都管,但是你了解孩子吗?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你能理解孩子吗?不成熟的青春期碰撞上麻烦的更年期,就只剩下“较劲”了。

世界上最难懂的是孩子的心。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孩子也变了,变得和我们小时候大不相同。读懂孩子的心,的确是件难事。孩子也有秘密,需要我们尊重,需要我们维护他们的隐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如果得不到成人的信任,就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感,激化他们的逆反心理。今天的父母,就爱管孩子,从小管到大,事无巨细,管得孩子很难受,失去了成长的空间,造成了今天的孩子或离家出走,或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人交往和沟通,形成性格缺陷。

评价的冲突: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有些父母眼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口头语便是:“你瞧人家的孩子!”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傻子;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材。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经受人们无数次评价,他们的底气就在于父母的评价,最在乎的就是父母的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现在的父母给予孩子的肯定越来越少、满意度也越来越低,在这种不快乐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会出现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甚至信心减弱,这种指责的教育方式是会毁掉孩子的。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不一样的孩子,需要不一样的标准来评价;不一样的孩子,需要不一样的天空来翱翔。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发展舞台,太重要了。

如何缓解这五大冲突?父母可试着从七个方面开始改变:

变以分为本为以人为本——成长比成绩重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变盲目攀比为清醒选择——选择比努力重要,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方式,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变导演为观众——该放手就放手。从孩子的生活小事到工作结婚,父母不再扮演导演,别让孩子像木偶一样受父母摆布。

变施爱为受爱——孩子不付出,永远不懂得父母的心和父母的爱。

变唠叨为忠告——与其唠唠叨叨的,还不如给孩子人生的忠告。

变相同为不同——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所有孩子都能精神抖擞地活着,不同的兴趣得到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活得精彩。

变对抗为对话——两代人应该互相理解、尊重、沟通,双方都改变一下自己,学会相互欣赏,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

0-3岁儿童家庭教育的三大核心:

1.在儿童和教养者之间需要一种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的、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

2.需要合适的环境刺激和引导。

3.避免早期的忽视和虐待,包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缺乏和教养者之间的互动、不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内容等。

0-3岁儿童家庭教育的八个关键点:

1.确保孩子营养充足和身体健康发育。

2.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

3.做温暖、稳定的教养者。

4.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5.创造丰富积极的学习环境。

6.避免早期的忽视和虐待。

7.增加孩子的社会性接触。

8.早期发展问题的发现和干预。

美国国家幼儿教育协会建议:

1.对两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使用非互动性的、被动式的技术和媒体,如被动观看电视、视频、DVD等;对2-5岁的儿童也不鼓励使用上述非互动的、被动式的技术和媒体。

2.对两岁以前的幼儿,除了一些有利于支持教养者和儿童之间互动和交流的技术和媒体外,不应该使用服务于其他目的的技术和媒体工具。

3.儿童面对数字媒体的时间,也应包括随着家人面对媒体的时间。有的研究人员认为,伴随着家人看电视,其伤害和吸二手烟的影响类似。

家教——不输在起跑线上


家教——不输在起跑线上

寿光市上口镇南邵小学刘晓燕

人们常说只有不懂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用在家庭教育上,有不会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发展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的环境教育。

前几天,我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男孩子在公路边推一辆机动三轮车,推着推着不知怎么就到了公路边的沟里,看样子孩子吓坏了,费劲地往公路上推车,无奈车重孩子小,车是一动不动。一会儿妈妈来了,数落了孩子一通,母子二人也无法把车推上来。然后又叫来了孩子的爸爸,孩子爸爸来以后,二话没说,照孩子的后背就两巴掌,孩子则吓得一动不敢动。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绝对不是第一次挨打,爸爸也不是第一次动手打孩子。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我带过他,非常暴力,经常和小伙伴打闹,其他孩子经常告他的状,当老师问他为什么打小朋友时,他会说:那让他打下来吧。悲哉!这孩子根本不怕打,孩子暴力的原因也找到了,天天生活在暴力的环境中,怎么会有不暴力的道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了孩子。这位家长为什么不问问孩子有没有受伤?有没有被吓到?这是最基本的两句话吧!这是一次多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教孩子怎样去推三轮车,既教会孩子一项技能又让孩子记住不要乱动自己掌握不了的东西,同时又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浓浓的爱意。这不是一举多得吗?

在和家长沟通时,有的家长对我说孩子不听话时是如何如何打他。我为孩子感到难过,“打”不是教育,更不是目的。

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班的孩子围着一个大蛋糕开心地唱着生日歌。原来是园园小朋友过生日,妈妈送来了蛋糕让全班的小朋友一块儿给园园过生日呢。这位家长让孩子既得到了快乐,又学会了分享。这是多好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幸福的宝宝需要聪明的家长来造就。

现在多的是家长溺爱孩子,犯了多大的错也舍不得说,这种做法当然不可取,但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更会害了孩子。前面的家长肯定也是爱孩子的,可能是怒火难以控制,但是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请节制怒火,教育孩子一定要把握好“度”。让我们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关注孩子的成长,考虑孩子的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是否匹配和健康的心理等问题,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成长。让孩子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不输在起跑线上。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要错误理解


专家表示:不要对孩子轻言输和赢。有的孩子比较早熟,有的孩子比较晚熟。轻易对孩子的表现说输和赢,可能会有一定正面激励作用,但负面的影响不可忽视。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教育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一定要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环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往往怀着这种心理:“不仅不能输,还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我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这个口号显然是有问题的。”在日前结束的上海市教育博览会幼儿教育沙龙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

问题1起跑线在哪里?

有专家表示:“首先要问的是,起跑线在哪里?”这确实是个问题。

专家举例说:视神经的发展是零到六个月,起跑线就是孩子刚出生后。很多年轻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在孩子脸上盖一块毛巾,看来是保护孩子的眼睛,事实是很糟糕的,孩子视神经的发展需要外界颜色刺激,这种有意的保护反而阻碍了孩子视神经发展。孩子视力发展结果适得其反:在良好条件下,输在了起跑线上。

每位家长所定的“起跑线”可能不一样。一位参与讨论的年轻家长说,他在准备婚房时,就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在选择未来的孩子进什么样的幼儿园,然后去买那个地方的房子。他把“起跑线”定在成家前,在怀孕前就考虑孩子的发展问题。

入园、上小学、升初中,都被看作事关孩子发展的“起跑线”。进公办还是民办学校?这是颇费思量的问题。“什么叫好学校?这值得重新定义,”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表示,“能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同样一个学校,不同的学生去,最后效果是不一样的。”张绪培透露,浙江正在提“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引导家长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问题2谁的“起跑线”?

一些家长把“起跑线”看作是知识技能,“这对孩子的发展不太有利,”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副处长何幼华说,“因为每个阶段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线’。”胎教时,有胎教“起跑线”;孩子出生后,有他这个阶段的“起跑线”。教育要适应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而不是把我们成人关注的知识、技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塞给他们。事实上,这并不是孩子的“起跑线”,而是家长希望的“起跑线”。上海市卢湾区早教指导中心主任茅红美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如果是孩子应该有的“起跑线”,那应该是正确的。对于零到三岁或零到六岁的孩子来说,有他自己的需要。要读懂孩子的需要不是件容易的事。

问题3想让孩子跑多远?

在中国,没听过方仲永故事的人不多,但热衷“神童”话题的不少。每个听过“揠苗助长”故事的人都会嗤之以鼻,可自己揠苗助长时一点也意识不到。

教育专家表示:我们传统教育的现状是孩子跑不远,这样会导致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人才缺乏。一位教育专家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对创造性的开发和投入在全世界排在第六位;我们原创性的成就,在全世界却排在第24位。

张绪培尤其反对幼儿教育阶段的揠苗助长。

目前,大家对精英关注点是他的解题能力,但解题能力并不是精英的本质属性。一位数学家说:“高考题一做就会,还有思维吗!”

面对纯粹从知识技能角度去考量孩子,并以此设定培养目标与方式的“我们的现状”,长期从事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徐冬青副教授质疑:“这样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下午我姐姐回娘家,第一句话是,“她小姨在没在家?”我很高兴地“跳”出去迎接许久未回家的老姐,估摸着有什么好事要找我。只见老姐从包里抽出两张宣传单页,上面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介绍了孩子应该报的辅导班的名字,如识字特色班、舞蹈特长班、古筝培训班、奥数学习班、电子琴特色班、、、、、、,着急的老姐指着宣传单页放炮一样地说,“邻居家鑫鑫报了识字班,和电子琴班,你说你外甥报什么班?快给出个主意,你是幼师,这方面比我们懂,我不想我的孩子从小就输给别的小孩,快点,多花点钱没关系。”我说,:“这、、、、、、亚历山大呐”。

从姐姐着急的眼神中

,不难看出一个80后新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困惑。不过,做家长的能够舍得为了孩子的教育前景投下资金是可贺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各方面都能有所为。在众多家长的蜂拥选择中,我老姐也那般迫切地加入给还在选班行列。在此情况下,不提出我的合理化建议,老姐肯定会否认我。为了满足老姐的要求,我开始与她分析适合外甥女的辅导班。后来老姐的满意而归,我开始担忧起我外甥女的教育问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话一提,家长们开始手忙脚乱地乱给孩子扣上个孩子这不行、那不好的帽子。如此一来,选辅导班大战开始如火如荼。其实,我倒认为,家长们不必操之过急,过早让孩子去接受大人的强行安排,任意违反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其结果只会更糟。琴棋书画,这个辅导班、那个特长班,表面上能够发展孩子的某项技能,实则抹杀了孩子们的求知兴趣,孩子们在大人的安排下去学习,强行逼迫着孩子,对孩子的发展打了大大的折扣。任何人都不想被摆布,被逼迫。孩子也一样,向往着自由地玩耍,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喜好。

最后,我要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作为家长最好不要去着急自家孩子哪哪差,强行让孩子过早去接受一些他不愿完成的事项。摒弃“起跑线”说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来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喜欢《育儿心得:不要赢在起跑线要赢在人生的过程》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在涂鸦墙的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亲子阅读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阅读对孩子助益良多,最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带来的喜悦及满足。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更是件好事,只要父母善加引导,书和阅读就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好朋友。 聪聪是小朋友圈中的书虫,清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图画书,...
    2021-07-30 阅读全文
  • 胎教,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 聪慧大脑的3个秘密 拥有聪慧的大脑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高速运转的大脑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们对大脑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么,聪慧的大脑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2022-02-27 阅读全文
  • 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大家经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大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却不仅仅只有一种,而其中,有的行为是对的,有的行为可能是错的,错误的行为,会导致实现不了这个目标,甚至于让一些家长对这个目标...
    2021-03-01 阅读全文
  • 所谓“输在起跑线”的说法 将人生视为一场跑步比赛,因此就有跑到前面和落后了之说。 就算如此,但是一场跑步比赛啥叫输在起跑线呢?意思就是比赛刚开始,有一些人已经输了?那么比赛一开始就有人输了这事情怎么定义?一旦输在起跑线那一辈子...
    2021-04-01 阅读全文
  • 什么是不输在“起跑线”上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不可考,影响力最大的,当数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所提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生物电子学专家,韦钰有感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基于脑科学...
    2021-01-27 阅读全文

阅读对孩子助益良多,最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带来的喜悦及满足。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更是件好事,只要父母善加引导,书和阅读就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好朋友。 聪聪是小朋友圈中的书虫,清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图画书,...

2021-07-30 阅读全文

聪慧大脑的3个秘密 拥有聪慧的大脑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高速运转的大脑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们对大脑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么,聪慧的大脑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2022-02-27 阅读全文

大家经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大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却不仅仅只有一种,而其中,有的行为是对的,有的行为可能是错的,错误的行为,会导致实现不了这个目标,甚至于让一些家长对这个目标...

2021-03-01 阅读全文

将人生视为一场跑步比赛,因此就有跑到前面和落后了之说。 就算如此,但是一场跑步比赛啥叫输在起跑线呢?意思就是比赛刚开始,有一些人已经输了?那么比赛一开始就有人输了这事情怎么定义?一旦输在起跑线那一辈子...

2021-04-01 阅读全文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不可考,影响力最大的,当数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所提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生物电子学专家,韦钰有感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基于脑科学...

2021-01-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