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育随笔:这感觉真好
发布时间:2020-10-03 教育随笔 幼儿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昨天确定的事情,今天没能兑现。原因是昨晚丈夫告诉我有一同学的帐需要还!我向来主张欠债还钱,绝不让人家说三道四。我当即答应了。第二天上午九点过后我凑够那笔钱后清理了钱包后,总共还剩二百二十元钱,这是最近我和孩子的生活费,下午还需要看一病人。现在的感觉真好!今天星期天给孩子们做些可口的饭菜,想法让孩子洗洗澡,清理一下个人卫生。人从妈妈的阴道里出来后,稍微停顿后的第一声呐喊,就注定要与世界抗争。咱们真够勇敢的。否则有人问过谁敢从来一次,哈哈珍惜生命吧!你甘心当懦夫吗?吃国家的救济,依靠别人怜悯,那是最让人瞧不起的。所以对现在的我来说,这种感觉真好,确实够刺激的。他让我全身麻醉,每根筋骨都在紧急集合,召开紧急会议,采取应急措施。用全心身的劳动改变生活现状。民以食为天,隐藏在我心中的那些事那些人们,我会永远牢记在心的!!!
孩子们你俩也许不理解我的所思所想,但总会等到有一天,你俩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的,你俩都是聪明过顶的孩子,只愿我没给你们从小养成好习惯,好的生活方式等等等等一切都是妈妈的错!我有信心用我的耐心引导你们一步步走上正轨的。妈妈是当面唠叨背后操劳,同时我衷心的奉劝天下的所有父母:没有准备,别做妈妈!!讲究健康,珍爱生命,孝敬妈妈,一切都不是妈妈的错,怨妈妈没有做妈妈的经验,没经过专业培训,妈妈永远想做的完美无缺,让自己的孩子过天堂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祝大家快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庭教育随笔:女儿,妈妈在努力!
我很佩服一些人,人家在做妈妈之前,已经完全明白了妈妈的责任与义务,而且对于妈妈应该做的事情,尽心尽责,严格要求,未雨绸缪。
人家在孩子还没有出生,就一直坚持给孩子做胎教,人家从孩子一落地,就有计划的进行各种熏陶,人家为了孩子的教育,抓住每个阶段的启蒙和敏感期,人家做的事情总是让我感觉到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倒霉,遇到我这样一个没有给予孩子更好状态的妈妈。
女儿小的时候,我秉承快乐教育,只要身体健康,玩的开心就好,所以,我和老公的育儿状态是吃和玩,总觉得学习是以后的事情。
女儿上一年级了,识字状态和数学思维是0基础,于是,当她拿到她人生的第一张考卷的时候,她控制不住的嚎啕大哭,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在狠狠的伤害着我的孩子,6岁之前,我错过了她的阅读培养,我错过了她的语言发展,我错过了她的思维培养,原来我觉得这都是小儿科,现在才知道,在我眼前的矿我都没有去挖,等我想挖的时候,我已经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境地。
今年女儿十岁了,原谅她愚昧的父母才刚刚睡醒,并且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于是,两个无知的中年父母每天都在不停的磨合和探讨,哪点是对的?哪点是错的?可笑也可悲!
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我,开始要求女儿写好字,多读书,多背诵,多计算,抓细节,找问题,走走这条路走走哪条路,在这条没有捷径只有努力的道路上,虽然才短短的努力了半个学期,感觉还是有收获的。
我采用的最笨方法就是陪读,这是一个不被大众接受和甚至排斥的方法,原谅我只是想帮孩子找到一个更好的出路。当然,我陪读都是放假时间的课外班,从此以后,我周一到周五在单位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周六周日我如同小学生一样穿行在各个辅导班上,女儿上课,我看老师的讲课重点,我看女儿的学习状态。下课之后,我如同进行数据分析的点评家一样告诉女儿,上课你的状态哪里有问题?学习上你的方法哪里有问题?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你的状态更好?每节课后,我都和女儿事无巨细的讨论着,对于我的分析和点评,女儿很是认同,并在努力的更改着自己的问题,每次挑战后的成功,看到她欢呼之后的雀跃,我才终于找到一点点做父母的成功感。
半个学期下来,我再一次深深的意识到,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张白纸,父母的教育是他人生成长的基石,哪个孩子不渴求成功和进步,哪个孩子不想做更好的自己,一切苦果的酿造都是父母责任不到的欠缺,有靠天吃饭的成功,但是几率低的落不到我们的头上,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在这条前行的道路上,虽然我才刚刚起步,但我绝不放弃,我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孩子成为什么
,而是让她知道她只要努力就可以更好。
夜深了,我有千言万语吐不尽,但别人家偶尔的几段文字却表达了我所有的内心,没有知识真可怕,没有内涵表不清,分享我看到的文字,大家共勉: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
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长。
若有一天,您懂得了四两拨千斤,
懂得了润物细无声,懂得了因势诱导,
懂得了共情与尊重,
您会发现——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成长。
晚安!
在通往智慧父母的路上努力前行
育儿随笔:妈妈,我想天天赢
育儿随笔:妈妈,我想天天赢
入园第一天,每个宝宝都可以带一个毛绒玩具,麦苗选择了心爱的米老鼠。恰好,同学娴娴抱的也是米老鼠,一模一样,但大小几乎是麦苗的两倍。
老师说:“麦苗,你的这个小,是宝宝。娴娴的大,是妈妈。”麦苗满脸不高兴地说:“不,我的大。”
老师蹲下来,指着米老鼠说:“麦苗,你看,是娴娴的大,你的小。”麦苗更不高兴了:“就是我的大。”
老师无奈地冲我笑了笑,我也觉得尴尬,只好转移话题。
以麦苗的认知,当然知道什么是大和小,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回家以后,我问麦苗:“玩具大有大的好,大的醒目漂亮;小也有小的好,小的精致,抱着方便。你为什么不让老师说你的米老鼠小呢?”麦苗想了想,和我聊了一会儿,确认并非什么东西都是大的好,这才肯承认自己的小。
3岁前后,麦苗特别喜欢和我玩争抢东西的游戏。“妈妈,我们俩抢东西吧。”麦苗一边说着,一边把玩具递给我。吭哧吭哧,小家伙使出全身力气。我一松手,她险些摔倒,随即喜笑颜开,大呼“我赢了,我赢了”。
有时,我故意不让她赢。小家伙就会瞪眼、噘嘴,伸出小手要打我,甚至委屈得直哭:“妈妈,我想天天赢。”我把她搂在怀里,安慰道:“麦苗,玩游戏就是这样,总会有输有赢啊,一直赢就没意思了!”“不,有意思!”小家伙抹着眼泪,仍不服输地缠着我继续玩。若是再输,依旧哭鼻子。
尽管很不愿意面对,但是不得不承认,麦苗是个好胜心强的孩子。这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
好胜心强,意味着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小升初、中考、高考,处处都是赛场,一路过关斩将,奋勇拼搏,只有攒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才不至于弃甲曳兵、一败涂地。初入社会,优胜劣汰,更是需要不断增强实力,才能脱颖而出,从而谋求一个职位。
人生初期,“赢”是那么重要,它意味着生存。
这听起来很残酷,是吗?当然不是,青春年少,在他们的眼中,世界多姿多彩、纷繁复杂,也因此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同时,不管竞争有多惨烈,也无法抵挡迎面而来的,浓烈的友情与爱情。
但是,在逐渐稳定之后,我们会发现,输赢的标准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一味地沉迷于和别人比输赢,会很容易迷失自我。小的时候,懂事、成绩好就能得到夸奖,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如果再多才多艺,就会轻而易举地成为同龄人眼中的榜样。现在,长大了,小时候的赛场似乎一下子就消失了,接下来的人生要从哪里比输赢呢?别人都在追求的东西,是不是我想要的?哪些事情,看似赢了、离成功更近了,但并未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喜悦?当大家都认为米老鼠“大的好”时,自己是否还能坚持“大的小的都好”?当认同“大的好”,却不能拥有时,将如何面对?
这时,我们会把眼光转向自身。我是谁?我能否客观地看待自己?我有没有足够的理智来面对欲望?我有没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恐惧?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们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来认识自己,并不断和自己作斗争。人生,绝不是赢别人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赢自己比赢别人更难。
周末,麦苗陪桐桐姐姐去上舞蹈课。到了教室,看到姐姐们换上漂亮的舞蹈衣,而自己没有,哇地一声痛哭起来。听着麦苗哭,我心疼不已,恨不得立即变出一套来,穿在她的身上,然后,看着她开心地跟在姐姐们身后,有模有样地学着。抱着伤心的麦苗,离开教室。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哄她、讲道理,但是终究忍住,没有承诺她一套漂亮的舞蹈衣。
看着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对一个孩子来讲,这份痛苦是成人所不能想象的。它还远谈不上虚荣、攀比,只不过是一个孩子本能的对于物质的占有欲。作为妈妈,我能够理解,但绝不纵容。每一次面对欲望,都是了解自己、掌控自己的机会。
孩子,没有人能够天天赢,天天赢的人生也注定单调而无趣。如果你想赢,就从赢自己开始吧!这一生,你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永远努力追求最好的自己!
好妈妈就这三个字!
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母亲的“母”到底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呢?其实,好妈妈就是三个字。
第一个字是“静”。
很多妈妈眼尖,一眼能看出孩子三个问题,而且立马指出还反复强化,甚至当着更多人的面说我孩子就是什么什么不好。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不要慌乱,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母亲情绪不稳整个家庭就跟着翻腾,孩子是活在母亲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影响到孩子,破坏孩子的内稳态,孩子单单平息自己的内心紧张情绪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还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用天学习用于自我成长呢?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处处占孩子上风的母亲,孩子只有站下风,最后甘愿站下风,没有一点竞争性,也没有一点动力,极端的会追求叛逆性、破坏性来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长。
第三个字是“慈”。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祥,是温柔,温馨,温和,夫妻、叔伯妯娌、大家庭都因为你而和睦而和谐,让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纳,又壮观不可搅动,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宽阔的天地,这样的母亲形象就是规则,言出就是方向,反之在孩子面前指手划脚,不是扯着嗓门叫喊就是繃着脸唠叨的母亲,会让孩子慢慢感觉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舒适的,是有意思的,孩子会失去心中的方向,而母亲也将没有任何引导能力,变得更加抓狂。
今天的母亲越来越做不到慈了,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很少因为智力。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只有孩子内心平静,才有可能吸收、沉淀、理性思考,才能远见、卓识、发现、创造,才能真正的优秀!
作为一名母亲,请记住,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就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育儿随笔:做个爱讲故事的妈妈
育儿随笔:做个爱讲故事的妈妈
自从听了“小兔乖乖”里的“不开不开就不开”,麦苗把这个句式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吃不吃就不吃”“不穿不穿就不穿”“不尿不尿就不尿”。大人若有一点逼迫,她马上拧着脖子、声嘶力竭地喊着“不*不*就不*”,俨然为自由和人权而战的勇士。
传说中的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就这么来了?
每天早上,麦苗醒来都要在床上赖一会。有时,说啊,唱啊,跳啊;有时,从床头拿一本书,没完没了地让大人念,就是不肯换衣服、下床。来硬的显然不是好办法。怎么办呢?我决定通过讲故事来转移她的注意力。
“麦苗,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我把书本一扔,开始进入演讲者的角色。
“嗯。”麦苗一脸认真地看着我。
“山脚下,住着一位小姑娘和她的好朋友兔兔。有一天,兔兔生病了,小姑娘决定到森林里帮助兔兔去采蘑菇。森林好大啊,小姑娘一直往森林里走啊走啊,可是怎么也找不到蘑菇。这时,袋鼠妈妈出现了。袋鼠妈妈问小姑娘,你看起来好像很不开心啊?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助吗?小姑娘就告诉袋鼠妈妈,要给好朋友采蘑菇的事情。袋鼠妈妈说,越过森林,有一个湖,那里有很多蘑菇,来,钻到我的袋子里,我带你去吧。小姑娘钻进袋鼠妈妈的袋子里,看着呼啸而过的花、草和树木,还和小鸟打着招呼。湖里的水真蓝啊,岸边长了好多好多的蘑菇。袋鼠妈妈累了,先饱饱地喝个肚圆。小姑娘把采来的蘑菇装进包里,等袋鼠妈妈歇歇再出发。这时,羚羊出现了……羚羊把小姑娘驮到山脚下。小姑娘为兔兔做了鲜美的蘑菇汤……”
“妈妈,蘑菇肉肉。”
“哦,好的,蘑菇肉肉。”我一边讲着故事,一边给麦苗换下睡衣。她像个木偶一样,在我怀里乖乖的,对我的行为似乎毫无察觉。故事讲完了,小麦苗也已穿戴整齐。
麦苗也不喜欢洗脸,毛巾刚放到脸上就挣得跟泥鳅似的。嗯,妈妈不来硬的,讲个小鸡找虫虫吃的故事好不好?
该吃饭了,麦苗不让戴围嘴,怎么办?如法炮制,再讲一个小鸭子学游泳的故事吧。呵呵,讲故事简直是必杀技,招招制胜。每次小麦苗都仰着脸,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大人做什么她都不反抗。
而我讲的故事呢,有时是书本上的“小猫钓鱼”“小兔乖乖”“乌鸦喝水”“三只小猪”,有时是胡编乱造的,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更没有什么主题,语言来不及雕琢,也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情节,扯到哪里算哪里。有时看任务完成了,草草地一句话就收了尾。有时,赶着上班,还会糊弄她说“欲知详情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小家伙一脸迷茫地看着我,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故事就已经结束了,妈妈转身忙别的去了。所谓的“下回分解”,自然是了无踪影了。
麦苗现在还小,不会分辩故事是不是符合逻辑,是不是合乎情理,只要有小朋友、小动物,顺便再和她的生活扯上一点关系,她都听得津津有味的。这么低级的讲故事水平,能糊弄到什么时候呢?再大一点,怎么办?难道我要每天背个故事给她听吗?
我不希望麦苗过早地识字,至少在她上小学前,我不会指着字给她读书,更不会主动教她识字。但是,我知道她一定不可避免地会学到一些。我希望她多听儿歌、童谣、故事和音乐,多看绘本或图面。幼儿时期,关键是培养孩子的“感觉”体验,“知道”的重要性还不及“感知”的一半。要不断培养孩子的感性,感受越深,思考得就越深,语言也越生动(松居直)。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妈妈。如果不能,那就给孩子买好多好多的绘本吧。然后,把孩子搂在怀里,用自己的声音,努力把别人的故事讲好。
创新教育:妈妈应该这样做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重视对孩子的创新意识的教育。良好、合理、科学的家庭教育,重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
1.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妈妈往往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妈妈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的独立性、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手表当新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毁掉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这个案例中的母亲之所以看不到孩子的创造力,就是被传统的家教观念限制了自己发现孩子创造力的眼睛。妈妈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需求,不把孩子管成唯唯诺诺的人,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是妈妈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2.经常带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再高,也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
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
3.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
对小学孩子的提问,妈妈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妈妈如不能回答,可实话实说,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4.培养孩子的兴趣。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回忆道:“我们对飞机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它飞入空中。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
就是这种能飞的玩具,使莱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瘾,并引发了造飞机的想象。后来,他们几经周折,在滑翔机上安装了发动机和螺旋桨,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桨,就是少年时的玩具上的那种螺旋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首先妈妈要有创新头脑,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造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5.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永庭的妈妈特别注意培训孩子的思考能力,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对永庭提出许多问题进行启发。如家里买了一条鱼,妈妈会问永庭:“除了蒸以外还有什么吃法?”喝茶的时候,妈妈会问永庭:“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还能说出别的用途吗?”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妈妈会问永庭:“树倒了,菜淹了,这些害处是明摆着的,那么,这场暴雨就没有一点儿益处吗?”等等。在妈妈的训练下,永庭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同龄的孩子都要强得多。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小学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种思路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可以防止定向思维的形成。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因此,妈妈要注意从小引导和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我是个好妈妈吗《你不是个好妈妈》随记
上网浏览之际,读了周振华的《你不是个好妈妈》随记,不觉也愧疚万分,马上关了电脑去陪儿子。
最近,儿子要参加华罗庚杯数奥决赛了。要知道,他能在初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也甚为欣喜,希望他能继续有好的表现吧,故而总时不时地提醒他多抽时间学习、思考、练习一下,许是他听烦了,总说:“你又说这了。”这不,今晚我还是催了。过去一看,他正看书看得津津有味,想来这一看又不知到什么时侯。
“儿子,今天妈妈陪你一起学习数奥,好吗?”没想到他爽快地说:“好啊!”又疑惑地问道:“你今天怎么不忙啊?有空陪我?”听着觉得很难为情,总不好意思说怕自己不是好妈妈吧,只是应声是。
一本正经地端了个凳子,坐在他旁边,也向他要了本草稿本备用。因教了语文
,对数学的东西渐渐就淡忘了,脑子也没有读书时好使了。更何况数奥的内容都需要超常规思维,而我这人又常常正而八经惯了,所以水平和儿子也差不了多少了。
我们研究的是图形的面积。凑着脑袋读题、解题、画辅助线、说思路,时间飞快地溜走了。和儿子一起研究,其实真的蛮幸福的,也会为终于弄懂了来龙去脉而兴奋着。
时间已晚,儿子也说脑袋发胀了,便准备休息。
忍不住在他起身之时问了一句:“你觉得我是个好妈妈吗?”
“是。”儿子毫不犹豫地答道。
暗喜之时又像孩子似地追问着:“为什么呀?”
“因为你陪我做数奥。”
“啊?就这点?”我惊得差点叫出来。言下之意岂不是以前就不是好妈妈。
“不是,还有很多。也说不上来,反正是个好妈妈。”儿子赶紧补充道。
哦,我不由幸福地抱了抱他。
笑眯眯地看着他做着睡前的准备。他大概觉得我很反常,又关切地问了一声:“你的《青铜葵花》课件做好啦?”因为先前我正略做修改。
真懂事的儿子,像大人一般体贴我,情不自禁地又抱了抱他。
等着他上了床,可他又缠着看会儿书。我乘机又打开电脑敲起了字。
我是个好妈妈吗?是,又不是。
记得他出生不久,我就开始了漫长的8年的边工作边读书的日子。那时,我是个好妈妈。每天一下班,总是先陪儿子,直到他睡着了才偷偷地再起床看书。有的时侯,不知不觉也睡着了。所以,往往是半夜12点左右起床,看到凌晨2、3点,最晚的到凌晨4点。那时侯的日子是艰辛的,但决不亏欠儿子。也算是仗着年轻力盛才熬过来了。
他读幼儿园开始,我就不太称职了。原因是我开始担任了学校的大队辅导员,而后又进了教导处。除了自己所教学科的事
,各种各样烦杂的事接踵而来。渐渐地,就好像自己不是单单属自己了。常常会因着这样那样地理由少陪儿子了。因此,儿子在读二幼的时侯,我不是个好妈妈。因常是奶奶去接的,又不识字,故而不能将儿歌、曲子等抄回来让他练习,再加上他总不爱午睡,便成了班里的后进生。小红花很少,也渐胆小起来,也不怎么得老师、同学的喜欢。为了他,我也落了不少眼泪,也想了些办法。大班时,每周用录音机让他讲故事录下来,拿到幼儿园放,提高他的自信,可效果并不明显,也觉得很无奈。其实,也是我不称职的托辞罢了,只想着自己的工作。
入附小的第一天,他代表全体新生做了发言。(为了这费了不少口舌,总算让小小的他应下。我知道,抓住这个机会让他成功一回,可找回自信与阳光。在不识字的情况下,他背下了内容,在家里将楼梯、凳子、餐桌,甚至是床当成了学校的司令台翻来覆去地练习。终于在开学的第一天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之后
育儿好书《妈 妈,请在童年这样爱我》
育儿好书《妈妈,请在童年这样爱我》拿到这本书已经有一周了,期间经历了一个周末,于是有孩子午睡的时候认真的看完了它。这是一本有关育儿的书,很多人会说,各家因为不同的家庭环境,条件以及性格就会有各家育儿的不同方式,没错,不过看看人家的方法,得以借鉴未偿不好。
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不是因为他的育儿方式有多么多么的好,而是因为这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应该是德国华裔)的自身体会,不是所谓科学家们的理念。家庭的爸爸是德国人,众所周知,西方的教育模式与中国人是不同的,并且在大家的印象中,德国的各种环境包括家庭经济条件比中国大多数家庭都要好,他们的育儿方式对我们会有帮助吗?
我也是带着怀疑看完它的,的确有很多共鸣之处。无论身在哪里,孩子的世界都是一样精彩并且是童话的。养孩子并不是指带给孩子多少物质的财富和享受,而是怎样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以及保持他们的想象力与对自己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
几乎每一个做妈妈的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我们给予的爱是否符合了孩子的需求,还是需要有智慧的。再来说说这本书吧,全书包括六个部分:一些小梦想需要妈妈帮助实现;妈妈,我们去哪儿-亲近自然的乐趣;童年,妈妈给的快乐;教育,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打造最亲密的亲子关系;一起成长的幸福。
这每个章节,都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妈妈们都关注的。怎么样让孩子作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孩子的心里世界,妈妈们都懂吗?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妈妈,给我生个妹妹吧;妈妈,我想养一条狗,和单车一起长大的孩子,嘿,别说,这也正是我家域宝想要的。每晚睡前我和他的聊天总是有许多的新鲜事,比如“妈妈,为什么我没有妹妹和弟弟?”“妈妈,我梦见我养了一条鱼,好大好大,我游泳的时候他就在我旁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比独生子女的孩子,性格上有许多的不同,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很认同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量高级别的爱就是给他生个弟弟或妹妹。
妈妈,我们去哪儿?孩子的最爱便是爸爸妈妈陪着看世界,了解世界,亲近自然。我记得域宝还小的时候,我和一个年长于我的妈妈说,我买了教孩子认动物认水果认蔬菜的卡片,她当时就反问我,你很忙吗?我当然不至于天天做飞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偶尔出下差,于是她便说“为什么不带孩子去认真的水果,真的蔬菜和真的小动物?”我恍然大悟!孩子需要走出家门,而最好的带领者便是妈妈。正如书中作者带孩子去摘苹果摘葡糖,带孩子亲近大海,带孩子坐火车旅游,这都是因为孩子需要这样的体验。
书里还有许多许多我特别喜欢的章节,每个孩子都爱涂鸦。域宝也特别爱,现在他每周有一个小时是额外的涂鸦课,然后回到家,他会破不及待地把他学到的画要画一遍给我看,家里已经有三盒不同的画笔。但同时,家里的沙发,孩子的衣服,桌子上难免会留下各种彩色的印子,我也曾严厉地让孩子画的时候注意卫生,陪在旁边看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教孩子房子的门哪有这么窄?太阳怎么这么扁?等等……,其实没必要,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他一定不会特意想去弄脏衣服,也不会知道房子到底怎样才好看,只不过是他心里怎么想就怎么画。做妈妈应该做的就是支持并鼓励。
还有“小孩子之间的爱情问题”,太让人开心了。并且也非常佩服德国父母们的开民与鼓励,这在中间,只怕是一件超能引起家庭危机的事情。家长们不妨看看,很值得学习。另外鼓励孩子到小朋友家过夜也是如此。我们小时候,大多数人估计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可看看现在,特别在城市里,没有哪些家长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去其他小朋友家过夜的(亲戚除外),其实这都不过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大人们做好准备了,的确是可取的。
任何书,如果看到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值得一看。总之,这本书,当一个妈妈看完以后,不会觉得这是在讲什么大道理,而用非常质朴与易懂的语言讲述作者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让人羡慕的同时,也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平时我们在育儿的路上是否走对了路,是否找对了方法,是否给了孩子最想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