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别对儿童性骚扰视而不见,沉默会让孩子寒心!

发布时间:2020-09-30

儿童歌谣。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别对儿童性骚扰视而不见,沉默会让孩子寒心!”,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别对儿童性骚扰视而不见,沉默会让孩子寒心!

哈佛大学曾经开展过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调查对象为18岁到25岁的美国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8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至少遭受过一种形式的性骚扰。这些骚扰包括:被调侃(55%)、被陌生人偷摸(41%)、被男性(47%)或女性(42%)进行言语侮辱、被迫听陌生人描述性行为(52%)。

同时,大多数父母都未能很好地解答子女关于性骚扰的问题:72%的男性受访者和80%的女性受访者表示,他们从未与父母就如何避免性骚扰进行过探讨。

因此,父母需要和子女进行更多的关于性骚扰的交流,父母应该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性骚扰,为什么性骚扰危害重重,以及如何打击性骚扰。以下是六条建议:

1、定义性骚扰

许多孩子其实并不知道性骚扰是什么,哪些具体的行为会构成性骚扰。所以父母必须去向孩子解释性骚扰的含义,最好能够提供相应的具体例子,真实的案例往往更具冲击力,让孩子印象深刻。

2、介入并坚持

如果你的孩子遭到了性别歧视或者是性骚扰,作为监护人,你要像一个战士一样去为孩子的权益而战斗,而不是像大多的成年人那样保持沉默。父母的消极态度不仅是在默许性骚扰行为,而且还会削弱子女对父母的信任和尊重。

3、批判性地看待流行文化

当前的流行文化随处充斥着性暗示,但孩子们却从来没有认真审视过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东西。当家长还在为今天浏览的性侵新闻忧心忡忡时,孩子却认为那些描述性行为的流行歌曲很酷。年轻人对于文化缺少判断力,所以需要家长更多地去引导。孩子应该成为一个有批判意识的、挑剔的消费者,而不是单方面被动接受文化的奴隶。

4、告诉孩子如果遭到性骚扰该怎么做

父母应该先从书本和网络上学会正确的防性骚扰措施,然后教会孩子在遭到性骚扰时怎么做。同时,父母还可以和子女一起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设定不同的情景和身份,在游戏中探索更适合孩子的应对方法。

5、鼓励和期待

作为父母,除了鼓励子女在受到骚扰时勇敢地说“不”,好好保护自己之外,更应该鼓励孩子们团结起来互相保护。因为孩子更了解同龄人的动态,更容易目睹性骚扰行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当孩子们团结起来,并采取集体行动反对性骚扰时,受害者会越来越少。

6、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孩子们的心灵非常脆弱,越是在意有关性的话题,性侮辱和性骚扰对他们的打击就越大。父母应该帮助子女树立自信,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价值观。

孩子应该明白,世界上有太多珍贵而美好的事情,而“性”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当孩子面向阳光的时候,阴影只会在身后。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怎样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在沉默


幼儿园有时会有这样的孩子——在家中能正常、主动地表达,但在幼儿园却拒绝与老师、同学说话、交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选择性缄默症”。其实,这并不是语言障碍,而是由于精神因素影响,在某种场合下表现为沉默不语的一种心理问题,它属于社会功能性行为范畴。木木就是一个选择性缄默症幼儿,平时很少说话,但却能用其他方式展示内心世界。为帮助他,我们做了许多尝试。

控制社交场景人数

一天中午,我组织了“石头剪刀布”和“黑白配”手指游戏。孩子们玩得很兴奋,木木也被吸引了进来。我随即将这一瞬间拍成视频,并与家长分享。事后,家长反馈,木木看到“黑白配”游戏视频,会不由自主地咧嘴笑,表示和朋友们一起玩得很开心,而且今后还要和小朋友一起玩。通过这个偶然的发现,我意识到木木比较喜欢人数少的社交场景。或许正因为人少,才极大缓解了木木的社交恐惧心理。虽然他在活动中没有用言语直接表达想要与同伴玩游戏,但他通过肢体语言表露出了这种意愿。

这是可喜的变化!之后,再开展活动时,我也有意识地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木木在放松的情况下参与游戏。虽然他还是不愿与其他人说话,但表现越来越好了。

善于察觉表达欲望

时间长了,我逐渐能有意识地察觉到木木的表达欲望了,比如他会小心翼翼地盯着别人看、脸上的表情很落寞。

有一天的自主区域时间,木木沉默地坐在凳子上。看着其他人玩角色游戏,他很想加入,但又不敢表达出来。一旁观察的老师发现后,立刻走到“医院区”对木木说:“木木,默默当病人,你当医生来给她看看好吗?”木木走了过去,但却不敢说话。老师提醒医生要问“病人”的病情,这是老师给他创造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开始时,他只是看着老师羞涩地笑,后来在老师鼓励下终于开口说话了,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配合得十分默契。

案例中,木木的“沉默”“眼睛随着其他人转”,都是体现他参与意愿的强烈信号。作为教师,要能够捕捉到这些信息,然后,采用恰当的方法搭建起相应的桥梁。如果教师只是说让木木也去玩,那么他仍然没有能力迈出第一步,如果直接创设出一个问题情境,比如“去给病人看病”,那么把他“引进去”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将关注变为“无意识”

一次绘画活动中,我随口问木木画的是什么,他说是蜻蜓的眼睛、鼻子、嘴巴和脸上的斑点;我又问画中的两条竖线是干什么的,木木的回答非常流畅:怕蜻蜓飞走,用两条绳子把它绑了起来,画中其他一条一条的斜线表示下雨了。这次活动进一步触动了我:以前,我对木木的沉默过于关注了,这可能加剧了他的紧张与焦虑。这次,我以绘画为媒介“不经意”地引导他表达,但并没有刻意表现出期待,他果真很自然地开口讲话了。

为强化木木的表达愿望,我尽量多地表现了自己的“无意识”。比如他在建构区专心致志地搭建“鲨鱼探测器”。我装作不经意看到了,于是小声喊道:“鲨鱼来了,鲨鱼来了!”木木惊讶地看了我一眼,嘴里马上发出“嘀嘀嘀、嘀嘀嘀”的警报声,还快速要求小朋友快躲起来。又比如他专心观察门外的蚂蚁时,我也会“不经意”地询问他看到了什么。在这种看似无意识的情况下,木木开口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育儿知识: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


育儿知识: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

如何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儿童性教育随着社会的观念进步,不断地受到了重视,家长对儿童性教育也要有正确的态度,把握时机和尺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而首先,家长自己就要先端正态度,明确性教育的范畴,一科学的眼光看待儿童性教育。

家长首先需要重新认识性教育的定义,性教育并不仅是性生理教育,而是包括认识身体发育、两性差异,以及异性相处之道,是情感教育和亲密人际关系的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与生活教育。专家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一定要把握时机。

儿童性教育要把握时机,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性教育应从何时开始,目前还未有定论,但英国儿童教育专家苏·浦朗特主张将性教育提到学龄前,最晚不迟于5岁。浦朗特的解释是:学龄前的孩子性意识虽很朦胧,但是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日趋强烈,对两性之间的微妙区别可能兴趣倍增而津津乐道。此时开始对他们进行性教育的启蒙,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对孩子性教育,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教育孩子,例如在给孩子洗澡时,可以和孩子说说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怎样保持清洁卫生,邻居或亲戚怀孕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说说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如何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

和孩子到公园散步、郊外踏青的时候,借着观察动、植物的机会,解释生物如何藉由传递花粉及交配来繁衍生命,告诉他们,这是生物的本能,是很自然的事情。

网上面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儿童理解的性教育节目,也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简单易懂的生理发育方面的书籍,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孩子年纪比较大时,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新闻、报纸上的两性相处、青少年怀孕或强暴事件,听听孩子的说法,适当给予引导,树立孩子正确的观念。

如何开展对儿童教育启蒙


性伴随我们的一生,从孩子出生开始一直到离开人世,人们对性的需要一直存在着,只是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幼儿阶段,一定会出现以下现象:探索自己的身体,弄清楚自己是男是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穿着打扮自己等。

比如:小孩子一旦发现触摸自己的生殖器官的感觉很奇妙很舒服,ta们就会继续这样的行为。从孩子的角度来看,ta们做的很正确,ta们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体,享受自己的身体感觉。从家长的角度来看,ta们做的是错误的,自慰对与小孩子来说太不正常了,应该制止。

再比如:女孩子问家长自己为什么不能站着小便。从孩子的角度看,她观察到男孩子有小丁丁,可以站着小便,而自己没有小丁丁只能脱了裤子蹲下小便,觉得自己没有男孩子方便,很想知道是不是自己少了什么。从家长的角度却认为看,女孩太不知羞耻了,怎么能想这些事情,应该责备。

虽然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如果按以上方法处理的话,孩子不仅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也没有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与之相反,孩子从小被建立了一种性羞耻感,认为性是禁忌的话题。孩子不仅不会再在性问题方面寻求家长的帮助,还可能会形成负面的性价值观,严重的会影响亲密关系建立,甚至导致性功能障碍。

孩子们虽小,但是ta们拥有和成年人相平等的人权,也包括性权利,ta们有权利获得正确的答案。因此,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性教育是不得不做的功课,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尊重ta们这样的行为,并告诉ta们社会规范,让ta们不仅对性有积极的意识,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尊重别人。

更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是空前的。中国的孩子们接受的应试教育已经到了极致水平,但是驾驭这些文化知识,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教育却奇缺,这正是通过科学的性教育能做到的。

色情文化、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中性化文化、酷儿文化等,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让中国的青年人感到新奇、繁杂、烦躁、茫然、困惑。青少年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而不是真正的体验自由。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长到12岁以后,外界对ta们的影响力就会明显减弱了,因为ta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只有从小掌握知情选择的决策能力,有了自己系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技能以后,才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实现自己的价值。

国际化进程已经不可阻挡,中国人需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包容不同的见解、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同时也要自信的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有活力有特色的发展自己。这些都需要我们对下一代进行早期的系统的性教育。

游泳对儿童生长益处多多


6岁前是幼儿熟悉水性的最佳阶段,可以培养幼儿与水的亲密接触,消除对水的恐惧感。幼儿与水的接触越早越好,家长可以利用给孩子洗澡的机会,多多让他戏水,并在合适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去条件好一点的游泳池让他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尽情戏水。

等孩子喜欢上水后,6~9岁是学习游泳的最佳时机,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游泳的兴趣,并初步掌握一至两种正确的游泳技能。

游泳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促进孩子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提高,研究表明,游泳锻炼后孩子的肺活量可提高74%。

长期游泳的孩子能适应冷水的刺激,身体对于外界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便会相应提高,对于突变性气温能较快地适应。而且常游泳能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指标较高,不易生病。

相关实验还证明,游泳能锻炼孩子的神经系统,为发展孩子心理素质创造了物质基础。甚至具备更好的与他人合作的社交能力,能够更快融入到合作团队里,较轻易克服同伴带来的失望情绪;在面对诸如学习新技巧的新情况时,能够更快适应并调整好心理状态;更聪明,而且做事情注意力更集中。

对于儿童学游泳学到什么程度,有人认为,在水中能浮起,会换气,并能游20至50米的距离就算会游了,能够在水中生存了。又有人认为,会蛙泳、会爬泳(自由泳)、会仰泳、会潜泳才算会游泳。总之,从学游泳是学会一种生存技能角度来说,每个儿童都应该去学。至于学到什么程度,还应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而定。

别对孩子说“妈妈生气啦”!


常听家长用“生气”二字教导孩子,这里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你不听话,妈妈生气了。你私自拿钱,姥姥生气了。你满街跑也不看车来了没有,爷爷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你不好好学习,爸爸生气了……大家都在这么满不在乎地随意使用“生气”二字,却不知道生气这一情绪的毒性有多大。生气的毒性不亚于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让孩子身体中毒,生气让孩子心灵中毒,扭曲孩子的个性。

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却不值得提倡和放任,育儿者尤其需要警惕生气给孩子个性带来的伤害。据研究,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令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自卑、内向、忧郁,害怕与人相处,自杀倾向严重。

外孙女小荷出生后,全家专门开过一个家长会并达成协议:不对小荷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控制好情绪不爆发出来。当然,如果没能控制住生气,就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了,还要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不等于不爱宝宝了。

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要具体分析,首先要想想孩子是不是病了或累了,这种情况只能用爱心的抚慰来谦让孩子,生气是无用的。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孩子爱心教导:如孩子随手乱扔东西,要告诉孩子将东西放回原处,一旦孩子照做了,要紧跟着表扬。如果孩子说脏话,告诉他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会失去朋友,没有朋友的人不开心。如果孩子上街乱跑,告诉他被车撞上那可就疼了,甚至有可能命都没了,那有多么不幸。这一教育可以起到双重作用:能听懂话的孩子都会对疼有认识,就可能有效制止孩子在街上乱跑,同时,这个实例可以让孩子对他人的情感产生责任感——大人说到“命没了”,可夸张地表演悲痛、哭泣,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当行为能给别人造成这么大痛苦。

如果孩子不听话,那要看不听什么话,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比如孩子玩苍蝇拍是把苍蝇拍当作玩具玩的,而大人却不懂孩子的心,认为孩子玩脏东西必须坚决制止,并用生气恐吓孩子,那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做法是跟随孩子,指导孩子,如果看到孩子要把苍蝇拍拍到饭食上,就赶紧引导孩子用苍蝇拍打个苍蝇,如果没有苍蝇,就找个黑点,或者用铅笔在地上画个苍蝇让孩子去拍,一旦孩子拍准了,立即拍手叫好。孩子当然不知道苍蝇拍上有多少细菌,他们会好奇地抚摸苍蝇拍,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不必做关于细菌的解释,只需孩子玩够了苍蝇拍之后给他好好洗洗手就是。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解释苍蝇拍上有好多细菌,让孩子玩完后去洗手,同时讲讲有关细菌的知识。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这里头原因不外乎两条,都不是能用生气解决的。第一可能是孩子还小,专注力达不到家长要求,这种情况家长应当让孩子先玩玩再说。第二可能是孩子的智力开发不到位,学不进去。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停止催促孩子学习,转而培养孩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越是成绩不好,越要多读课外书来开发大脑的快速运转能力。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与好学是一码事,换句话说,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学,只是被不懂孩子的家长给扼杀了:为了家居生活美观整洁,这也不让孩子动,那也不让孩子摸;为了省钱,不给孩子买足够的玩具,不带孩子去郊外与大自然亲近;忙于工作,孩子去公园的机会都没有……这一切都会让好学的孩子变得呆板迟钝自闭,失去好奇心,而失去好奇心也就失去了好学的能力。

大人要以清晰的是非观来解释问题,给孩子以向善的指路灯,而不是以生气制服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大人要装作不知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因家长的关注而强化,让不良小毛病自行消失。孩子都有向善能力,若大人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尤其用生气来管,则会形成两类副作用: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发坏捣蛋。

孩子五六岁后,讲道理是可以的,教导的方向必须不偏离育儿三大理念,这三大理念就是让孩子身体好、心态好、事业好。具体说来就是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或曰是非观,让孩子实现健康、快乐和成功这三项目标。最有效而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关注孩子的正向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同时抓住机会用行动给孩子树立美德样板:比如孩子不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孩子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如果孩子用生闷气来要挟大人怎么办?大人不要买他的账,他越生气,越不给他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改掉用生气要挟别人的习惯,就不会因为爱生气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我们的要义是让孩子成长为好学、开朗、招人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将来定会有良好的互动能力,能达到三项全成。

别对孩子说“没时间”


我的儿子出生了。他很可爱,他拍着小手冲我笑,他想要我陪他。我亲了亲他的小脸颊,说:“宝贝,爸爸很忙,没时间。爸爸要去给你挣奶粉钱。”我把他放回小床上,儿子哭了。

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儿子忽然会走路了,他还学会了说话。儿子说:“爸爸,你给我讲一个故事。”我坐在电脑前,头也没抬:“宝贝,爸爸很忙,没时间。爸爸要看财经新闻分析股市行情。”儿子去看动画片了,一个人。

儿子十岁了,生日那天,我送给他一套轮滑。儿子很开心:“爸爸,你教我玩吧。”我正准备教他,手机响了,我只好对儿子说:“宝贝,爸爸很忙,没时间。有个客户找爸爸谈事情。”儿子扶着墙壁独自练习轮滑,他很坚强,越来越像我了。

儿子长得很快,一下子就蹿到了我的肩膀上,他成了一个男子汉了。我很为他自豪,我说:“儿子,咱俩坐下来说说话吧。你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爸爸可以帮你解决呀?”儿子摇摇头,笑着说:“爸爸,我很忙,没时间。我约了同学一起打篮球。”

儿子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儿子一直一直很忙,而且,似乎越来越忙。

有一天,我给儿子打电话,我说:“儿子,你有空回家一趟吗?好多天没看见你了。”儿子说:“爸爸,我很忙,没时间。我手头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呀!改天我再回家,好吗?”我对着话筒,轻轻叹口气,我说:“好的,你忙吧。”

这些话,是多么耳熟呀!是的,儿子长大了,那么像当年的我。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相信很多父亲都会尽量避免对孩子说“没时间”。那么,长大了的儿子,他也会尽量避免对老去的父亲说“没时间”。

请别对孩子说“快点!”


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

导语:“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饭”、“快点走”、“快快快”……想一想,这些话你平时对孩子说过几句?再数一数,平日里对孩子说的话,有几句不带着“快”字,也许结果会让你吓一跳。的确,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可是,成长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我们会对45天速成鸡感到震惊畏惧,却没有想过一个在没玩没了的催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小编带着您,去读懂孩子“慢一点”的成长。

被打断的节奏

中国科技馆,4岁的潇潇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升起,再落下……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2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耐不住了,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起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王艳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会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力的就是顺应自身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种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让孩子丧失了自我的基础。”法国的儿童精神专家、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惋叹。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这些都促使了中国的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虎妈带着孩子不停转场地去学琴的场景,犹如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时间,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但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最好时机。

妮莎,41岁,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备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三和周末”,“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而这种感觉深深地震撼了我。”

巴黎的丽萨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么做。她有3个孩子,分别为3岁/6岁/11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受到这种节奏并不合理,它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儿童精神学家尼可·卡特琳娜认为,家长们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放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最终,家长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惧,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

在游戏中把节奏还给孩子

对于这种生活中的催促,心理专家姬雪松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催促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具有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的功能。“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升华这些焦虑,将它们过多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演绎生活,并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展示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们也承受着无穷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合适照顾孩子和指导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和复杂。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改变的可能性。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意识到并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肯定地说:“我们虽然教会了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与头脑,却没有让他们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而这些技能,往往只能在游戏中才能获得。”

而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更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到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与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使他获取身体、情感、才智等各方面的经验,帮助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各种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们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其中扮演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们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自说自话,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节奏所在。而对家长们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电视片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日本电视连续剧《奥特曼》曾风靡全国,受到了很多儿童的喜欢,有的孩子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除了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看连续剧外,还要购买相关的玩具还有服装,这倒是让商家受益颇丰。但我们的家长却有些困惑和头痛了,因为有些孩子不仅整天沉迷在电视里不说,没完没了的系列产品也让家长大伤脑筋。过去,沉迷的对象多为小学生,但现在有许多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开始紧紧追随了。

笔者曾接待过不少的小学生家长,他们向我诉说这些烦恼。我发现这些儿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注意力忽然变得分散。具体表现在对学习的兴趣程度降低,但只要一提起看电视就很兴奋,口中念念有词的就是奥特曼或是电视里面的怪兽名称。

第二,部分儿童有冲动性行为。这在群体活动中表现的较为突出,平日里比较文静的孩子忽然开始变得不能安分,经常会出现肢体动作,常常被人误解成好斗成性的坏孩子了。

第三,性格出现任性的特点。有家长曾说他的孩子过去让完成作业好像并不怎么困难,但是自从迷上这部电视后做任何事情都要和大人讨价还价,如果没有答应就不依不饶。

第四,出现胆小恐惧的特征。有的孩子自从看了连续剧后晚上不敢独自睡觉,害怕黑暗甚至莫明其妙地产生恐惧说害怕妖怪,更有甚者即使在大白天也不敢去空房间。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这和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关。在小学初期,儿童的大脑和心理发育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孩子就是通过周围环境和教育逐步开始提高并完善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水平。由于此时孩子的脑部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完整,心理还非常脆弱,因此很容易受到外部事件的刺激。影片中的奥特曼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这恰好满足了孩子渴望长成为有正义感有力量的人的这种成长愿望。但同时,为了更突出的表现奥特曼的英雄形象,片中又设计了大量的怪兽形象,而且这些怪兽往往比奥特曼看上去更强大更可怕。儿童在看节目的过程中当然会被剧情控制并吸引,但是当儿童进入睡眠状态时,那些看过的画面并不是连贯的,所有画面的出现变得无法控制,特别是那些给人视觉强烈刺激的怪兽会给大脑输入更多的信息因而容易导致恐惧出现。也就是说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是由于接受过度刺激而导致的结果,这种刺激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影响越大。

孩子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会对不同的刺激产生敏感性反应,例如在1到6个月的婴儿时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都会使婴儿产生恐惧更不用说怪兽那种可怕而怪异的叫声了,处在婴儿期父母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宝宝,尽量不要让宝宝接受不良声音的影响,即使大人之间偶有矛盾冲突也绝对不能在孩子面前爆发。

在6到9个月的婴儿期,视觉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这时的宝宝开始对形象画面和声音表现出敏感和兴趣。对于新奇刺激,比如陌生人(通过面孔和声音以及嗅觉识别),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方式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

在12到24个月的幼儿时期,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断乳期)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要是在这个阶段让幼儿独自接受外部的视觉或听觉的不良刺激会使幼儿产出恐惧感,反过来又加重分离所产生的焦虑甚至成为一种成长阴影,长大后变得胆小不自信甚至会出现孤僻的性格特征。

记得有一位做儿童心理工作的同事说过,那些专门为儿童设计网络游戏产品和影视节目的人才是真正的心理学专家和高手,因为他们最了解孩子的心理,他们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更知道怎样做就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和要求。

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单纯的就是一张白纸,就看我们给他们输入什么样的信息了。正是由于这种单纯和年幼,让他们还无法自己从现实的世界中去辨别良莠,分清是非。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有一双慧眼,让我们的老师拥有一颗爱心,让每一个提供儿童产品的商家多一份良知和责任。

离婚对儿童的伤害是永久的


有关研究者在2000年9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离婚对许多儿童的伤害一直会持续几十年的时间。该报告的作者,加尼福利亚伯克利分校的荣誉高级退休讲师朱迪斯·沃莱斯坦在研究报告中说:“我们的发现对那种认为离婚只是短暂危机的说法是一种挑战。”

朱迪斯·沃莱斯坦从1971年开始跟踪研究旧金山湾地区的100名儿童,从他们的父母离婚时开始一直到他们成年。

在25年的跟踪研究中,朱迪斯.沃莱斯坦也访问了44名来自完整家庭的儿童,他们与那些离婚家庭的孩子一起长大,并上同样的学校。通过比较这两组儿童的生活经历,她发现,父母离婚对儿童的情感生活有深远和持续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在他们成年后自己的成人关系中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离婚家庭的孩子所经历的生活充满了陷阱,他们害怕失去,对灾难感到恐惧,在青年时期更多地使用毒品和酒精。研究表明,他们与那些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拥有婚姻的人更少,有孩子的人也更少,而离婚率更高。

朱迪斯.沃莱斯坦说,虽然大部分离婚家庭的孩子最终克服了困难,过上正常的生活,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犯更多的错误,他们的经历处处会有陷阱。

朱迪斯.沃莱斯坦的研究还清楚地表明,父母离婚时,孩子越小,经历的伤害就越多。当然,她说,这并不是建议父母为了孩子的原因不管多么糟糕的婚姻也要维持。

朱迪斯.沃莱斯坦还说,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离婚对孩子是有利的,比如父母中的一方能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生活,并成为孩子好的榜样。但如果离婚使对孩子的抚养更困难的话,生活对孩子就更加艰难。

喜欢《别对儿童性骚扰视而不见,沉默会让孩子寒心!》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歌谣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打破沉默期,让孩子大声说“Hello” 8岁的Rona英语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听说能力却一直上不来,面对日益临近的三一口语考试,Rona妈妈很着急,这两天开始四处打听哪里有好的少儿口语培训班。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缺乏英语应用的环境,让孩子“开...
    2021-07-28 阅读全文
  • 怎样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在沉默 幼儿园有时会有这样的孩子——在家中能正常、主动地表达,但在幼儿园却拒绝与老师、同学说话、交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选择性缄默症”。其实,这并不是语言障碍,而是由于精神因素影响,在某种场合下表现为沉默不语...
    2020-09-30 阅读全文
  • 特别孩子,特别对待 甜甜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女孩,不愿与小朋友交往,也不愿与老师交流;更不愿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下午,孩子在区域角内活动,甜甜也不看小朋友玩,只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于是我走过去:“甜甜跟小朋友一起去玩...
    2021-10-26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 育儿知识: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 如何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儿童性教育随着社会的观念进步,不断地受到了重视,家长对儿童性教育也要有正确的态度,把握时机和尺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而首先,家长自己就要先端正...
    2020-05-22 阅读全文
  • 如何开展对儿童教育启蒙 性伴随我们的一生,从孩子出生开始一直到离开人世,人们对性的需要一直存在着,只是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幼儿阶段,一定会出现以下现象:探索自己的身体,弄清楚自己是男是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穿...
    2020-09-30 阅读全文

8岁的Rona英语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听说能力却一直上不来,面对日益临近的三一口语考试,Rona妈妈很着急,这两天开始四处打听哪里有好的少儿口语培训班。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缺乏英语应用的环境,让孩子“开...

2021-07-28 阅读全文

幼儿园有时会有这样的孩子——在家中能正常、主动地表达,但在幼儿园却拒绝与老师、同学说话、交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选择性缄默症”。其实,这并不是语言障碍,而是由于精神因素影响,在某种场合下表现为沉默不语...

2020-09-30 阅读全文

甜甜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女孩,不愿与小朋友交往,也不愿与老师交流;更不愿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下午,孩子在区域角内活动,甜甜也不看小朋友玩,只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于是我走过去:“甜甜跟小朋友一起去玩...

2021-10-26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 如何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儿童性教育随着社会的观念进步,不断地受到了重视,家长对儿童性教育也要有正确的态度,把握时机和尺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而首先,家长自己就要先端正...

2020-05-22 阅读全文

性伴随我们的一生,从孩子出生开始一直到离开人世,人们对性的需要一直存在着,只是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幼儿阶段,一定会出现以下现象:探索自己的身体,弄清楚自己是男是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穿...

2020-09-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