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叛逆其实是好事? 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发布时间:2020-09-29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做教案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叛逆其实是好事? 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孩子从小到大会经历三个叛逆期,所谓“叛逆期”,其实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首先,是孩子2~3岁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其次,是他7~10岁的独立自主意识阶段;然后,就是12~18岁我们都知道的青春期。

第一个叛逆期:2~3岁

孩子的“叛逆”,其实从2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Terrible2”。孩子在2~3岁的时候,会逐渐开始与父母“作对”,比如不愿意让爸爸妈妈抱自己的玩偶、吃自己的饼干等等。

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正在学习区分“自我”与“他人”,随着孩子物权意识的增强,他要通过确认物品的归属权,来认知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在这个阶段,不要跟孩子生闷气、觉得孩子自私,他压根都不知道”自私“是什么呢。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今天出门穿什么、午饭想吃什么,等等。这是个培养孩子主见、训练孩子自我表达的好机会,不要因为孩子的想法与你不同,就去压制他。

这个阶段,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要求,耐心听孩子的主意,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达出来。有的孩子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得很好,遇到无法表达的时候会哭闹,但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能引导孩子的情绪,通过问“为什么”,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哭闹解决一切。

第二个逆反期:7~10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孩子进入学校后,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们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因此开始要求独立,行为上想要脱离爸爸妈妈的掌控,很多事情喜欢跟家长对着干,大人说东,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依赖大人,有时会不讲道理,乱发脾气等等。

此时,父母一定要放弃家长“一言堂”的方式。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与孩子商量,也可试着逐步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多帮助和引导孩子。

比如,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别的爱好,是否想要发展这方面的爱好等?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孩子高兴,妈妈也轻松,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个逆反期:12~18岁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已经发育成熟,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种挫折感。

青春期的孩子,角色和身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最明显的是他们开始寻求同龄人的支持。他们非常重视同伴关系,易受同伴影响,可能会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认同的事,如抽烟、喝酒。

这些行为虽然父母不认可,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成人的象征,代表他们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等。这也意味着,青春期的孩子会面临一些危险,如网络成瘾、早孕、酗酒、犯罪……

想要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首先,我们要学会信任孩子有这个能力;其次,就是与孩子保持亲密而有间的亲子关系: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多与自己的亲戚朋友走动。

总而言之,叛逆期并不可怕,父母了解了这个成长规律,应对方式对了,这3个叛逆期,大部分孩子都能够顺利度过。

对于孩子的“叛逆期”,英国皇家育儿师凯瑟琳也有话要说:

凯瑟琳老师分享:

孩子一定会进入叛逆期,我们需要这个时期的存在,这证明孩子在长大。

首先,你需要为孩子的行为设定底线,决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需要加以限制,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每个父母不一样,每个家庭的边界也不一样。

另外,不要剥夺孩子所有的控制权,要允许孩子一些行为的发生。一旦孩子感觉到自己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不受自己控制,他们会用最强烈的方式反抗。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制定孩子行为的底线,把握住原则,但不必事事较真。

“叛逆期”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孩子对家长的叛逆,也就是说,“叛逆期”其实是以家长为中心下的定义,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正是他在探索独立的自我,学习如何独立生活的“黄金期”。

叛逆,不意味着不合理。我们养育孩子,是在养育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听话的宠物。我们需要孩子学会面对困难、承担责任、自信积极。如果在“叛逆期”,家长跟孩子站在对立面,压制孩子的想法与行为,他就变成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也不敢承担责任的人。

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自大的家长。,当我们重新看待“叛逆期”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探索期”,孩子会在这个时期逐渐长大,逐渐明白:什么是属于我的、我能做什么、我能怎么做,所以,家长们,不要把“叛逆期”视为洪水猛兽,用更包容的心态去迎接它吧!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叛逆期,你知道如何做吗?


其实,所谓叛逆,不过是大人一厢情愿的说法,对孩子来说那是人家成长的一个标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长,你就不会再为此而挠头。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这样管!

第一个叛逆期:可怕的两岁左右

孩子在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变得强烈,所以就会从之前的“小乖乖”变成一个令人感到无奈的“小恶魔”。凡事总喜欢以“不”字打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你说的指令前面加个“不”字来回应。

比如:“睡觉!”“不觉!”“吃饭!”“不饭!”“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妈妈说她的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这样叛逆了,那可能是因为妈妈在跟孩子交流时,总喜欢命令式的不要怎样,不许怎样,孩子就过早地学会了说“不”。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是怎么样的,在他那里就会得到反射。所以改变孩子的关键,还是先改变自己!

而且孩子虽然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在与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比如当别人抢他玩具时,情急之下他会做出拳打脚踢的动作。一个是因为手脚敏感期,一个是因为他自己不知道该怎样正确表达意见,慌乱中做出的随心所欲的反应。

那么父母该如何管教这一时期的孩子呢?

(1)切记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长似乎很民主,凡事都与孩子用商量的口气,我们去吃饭好不好?我们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这种情况下大都会回答“不好!”接着你又会开始发脾气或者讲道理,那宝宝会更听不进去。

(2)让孩子做选择题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选择方式,给出他两个选择!比如你想吃米饭还是面条?咱们现在出去,还是五分钟后出去?

当然,有的小孩会给出额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确地告诉他,这不是选择范围内的,然后很严肃地再重复一遍自己的命题。其实,很多时候小孩子也不想给家长太多的冲撞,一般此时他会根据你的范围来选择的。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让孩子觉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3)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气交流

比如:不许把玩具到处乱扔!其实你直接说:“宝宝应该把玩具放好!”这句他更乐意接受。

家长粗暴,孩子就会跟着学习你的粗暴,接着就是无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长要首先改变1%,那宝宝就会改变99%。

(4)给出孩子做准备的时间

虽然孩子是以玩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须立马停止的,你要给他做出反应的时间。

比如:出门前尽早提醒,5分钟后我们出门去哦!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饭!不要磨磨蹭蹭的!”改为“宝宝,再过五分钟,我们要吃饭了哦!”

想想哪种方式孩子更乐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会不同!

(5)让更多的人参与孩子的成长

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一手带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妈妈的脾气秉性,所以能轻而易举地在“斗智斗勇”中取胜。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讲道理,只是陪他玩儿,做给他看,他自然会明白什么是规则,什么是规矩!

第二个叛逆期:7-9岁的小大人儿

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的主要社交不再是家人、邻居了,而是学校的同学和老师,步入了小学学堂,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决定,极力想挣脱父母的掌控,于是就变得处处喜欢跟大人“唱反调”。可矛盾的是,他们还是非常的需要大人,还是会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的撒娇,希望父母来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

既然孩子变化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就得跟着变,对待这个时期叛逆的孩子,父母应该更多的以互动的方式来沟通,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再来进行评论。

父母可以适当的下放权力,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让他自己做主。让他充分的感觉被尊重被肯定。比如对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别的爱好、是否想要发展这方面的爱好等,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孩子高兴,妈妈也轻松,学习动机增强,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这一时期的孩子,因为将他们精力都用在了与父母对抗上,他们的成绩可能会很不稳定,而且孩子会因为没得到恰当的引导,变得更加叛逆。这时,父母要有技巧的化解与孩子的对峙状态,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长专权。

此外,这个时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比如饭前做作业,饭后看二十分钟电视,这些约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帮你更好地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三个叛逆期:12-15岁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心理发育还尚未成熟,常常会觉得有挫败感,处于“烦着呢”状态。这个时期孩子:好面子、自尊心强、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做出一些挑战父母权威的事,这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独立宣言。

在这个时期,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强。

父母要尽量少干预孩子,尽可能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就算孩子有什么做得不对,也要把所有问题集中到一起,鸡毛蒜皮的小事尽量忽略,只选最重要的三四个问题,一个月左右和孩子集中谈一次。在谈的时候,千万别要长篇大论。只有说的少,孩子越会听得专注,才会用心去加以重视。

父母要开始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此外,父母可以多给孩子看一些积极的励志书,比如名人传记等,让他内心有个学习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另外,这个时期可以多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接触接触不同的人,去高校学府感受感受等等,给予他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

父亲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时更能赢得孩子的内心,比焦虑的母亲沟通起来要简单许多,所以父亲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另外,夫妻恩爱是最好的家长,家庭氛围越是剑拔弩张,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更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他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作为家长无需过分的焦虑,只需要放下惯有权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导,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就好。

孩子惹毛你?其实都是你给自己挖的坑!


1

我很少冲孩子发脾气,但前几天却差点失控了。

想想挺惭愧的,起因是晚上我需要进书房工作,事情很多,很可能需要熬夜,然而第二天还得早起……我让老公哄娃睡,但2岁的女儿不干,她进来书房找我,还踮起脚,把我桌上的东西扔到了地上。

换做平时,我会要求女儿捡起来,同时注意语气。可是这次,无法按时睡觉让我也很烦,我的声调不自觉地就抬高了:“叶子!捡起来!”

她不听。

我俯身,把其中一本捡起来,语气更强势了,“像这样,听到没有?”我还拉了下女儿的胳膊,要求她跟着做。

激怒我的一幕来了:她的小眼神充满不服气,不但不捡,还故意把桌面剩下的几样东西,也重重扔到了地上,她甚至冲着我,做了一个吃手的动作!啊……最近奶奶一直在干预她吃手这件事,而她竟然懂得拿来挑衅我了!

学习过正面管教,我知道,当我觉得愤怒、被挑战,是孩子想要更多的权力和关注了。可是,在那样一个场景下,我却很难平静,一边咬牙切齿行将爆发、一边止不住地想:

如果妥协让步,以后我说话还有用吗?!

如果总是我来收拾满地狼藉,

孩子岂不是更加觉得无所谓,反正有人擦屁股

僵持无果、大声说话后的感觉又太差,后来我只能把孩子抱回房间,哄她睡着了才工作,冲突暂告段落。但对上面的问题,内心仍然充满疑惑。

2

那几天,正好在跟随美国正面管教高级导师Lori Onderwyzer学习,我得以向她求助:我知道发脾气错了,可是扔东西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Lori让我扮演调皮的女儿,当又一次,我把书本扔到地上,她竟然笑容满面,看着我的眼睛,拉着我的手,一起缓缓地蹲在了地上:“宝贝,我们一起捡起来好吗?”

“我才不要!”我故意为难Lori。

“哈哈亲爱的,我捡这本、你捡这个,好吗?”她继续,伸手递给我另一样东西,非但没怒,笑容反而更灿烂了。

“呃……好吧”,盛情难却呀,我照着做了。

“哇哦!!!谢!谢!你!”Lori用很夸张的动作拥抱了我,轮到我受宠若惊了:哇,我犯了错,才捡起来而已,妈妈却说要谢谢我。

作为孩子,我开始信任妈妈,愿意配合她。但做回妈妈本身,我还是忍不住怀疑,如果孩子不配合呢?如果她还是继续扔,我要继续和她玩这个幼稚的游戏吗?

还没等我开口,Lori好像懂得读心一样:“当然,她捡起来后,一定会觉得很好玩,会继续扔的,她在发展自主性,在探索。“

“呃……那就让她扔吗?”

“对啊,她一定会扔东西,这很正常,你要做的只是,教会她扔完东西需要捡起来。”

我恍然大悟,提起令人不快的“吃手的一幕”,Lori安慰我,“哈哈,她知道这样你就会关注她呀,她在享受和你斗争!你要是和她斗,那就没完没了了。至于吃手,真的不用担心,我女儿吃到了12岁。”

“那乱扔东西这种行为什么时候才会好?”

“可能至少要到……5岁。”

好嘛,我没脾气了。

3

这一课给我的教育太大了。

我那么努力做个平和的好妈妈,可还是会失控,其实发脾气的时候,自己也很难过自责。

其实,我是掉入了三个陷阱:

一是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工作上的烦躁,迁移给了孩子。

二是忽略了孩子的很多“挑衅”并非蓄意,其实都是适龄行为。

三是在意自己的面子,盯着当下的冲突非要有个“结果”或“输赢”,然而我忘记了和孩子建立情感的连接,忘记要用她能接受的方式去处理,而处理过程本身,才是对孩子的长远品格培养更重要的。

如果还有下一次,我该怎样做得更好:

1)情绪差的时候,想办法暂停:比如深呼吸三秒、去洗手间洗把脸、出去走走、请家人帮忙,总之,平静后再和孩子沟通。

2)持续学习:孩子有哪些适龄的“调皮”行为,《你的N岁孩子》系列是耶鲁大学40年的研究成果,对了解分龄孩子特点很有帮助;必须提醒自己,我的育儿GPS在哪?所有的挑战,不只是烦恼,也是一个机会,帮助孩子培养好的品格和技能啊。

3)有些争执可以避免:不想孩子碰的东西,就放在她够不到的地方;提前和孩子约定,妈妈工作多久会来陪你,进入书房有什么规矩?

4)争执的当下,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切勿陷入权力之争,要蹲下来、坐下来,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亲身示范;邀请孩子一起捡起来,及时鼓励她的配合。“我们一起来弄”的好处是,这个指令是留有余地的,相比“你必须自己捡起来”,就算孩子不配合,大人面子也还在呀;转移注意力也是个万能的方法。

写在最后

那天结束课程回到家,前晚熬夜的困倦袭来,我倒头想眯一会儿,竟然睡着了,迷迷糊糊感觉有谁爬上床,睁眼一看,是女儿,前一天才被我吼过的女儿……我下意识的搂了搂她,“对不起,宝宝,能亲亲妈妈吗?”她湿乎乎的嘴唇凑上来,挨着我躺了下来,好像什么不愉快都没发生过。

我更加羞愧了……孩子是多么愿意选择原谅啊,没有故意作对的小调皮,只有不懂得温柔以待的家长。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做很多“坏事”,为了让孩子懂事听话,妈妈们开始使用自己的办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

一、孩子乱扔东西,乱拆东西

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时,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拆得无法再恢复原样时,很多家长总会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育,还警告孩子说:“你再乱扔,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了!”“你把玩具都拆坏,没得玩时可别怪我不给你买!”……这些说教、打骂似乎并未凑效,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其实,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在孩子3岁前,他们会乐此不疲地扔东西,是因为他们想探索不同物品掉落地上时发出的不同声音;他们看到能拆的总想拆开一探究竟,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

如果家长朋友不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看到满地的废弃玩具就采取粗暴批评或严厉阻止孩子的行为,便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面对此种情况,家长朋友们也无须苦恼,只需要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是不可以扔的。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耐摔耐玩的玩具给孩子,把易碎品、贵重物品或者容易伤害到孩子的物品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即可。

如果孩子是在愤怒的情况下通过摔东西来发泄不满的情绪时,家长们就应该制止孩子的这种“抗议”行为了,并利用科学的方式指导他学会用语言来表达他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千万不要打骂孩子,因为这种训斥会浇灭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二、和小朋友打架

当孩子出门玩耍时,总是会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甚至会动手打别人。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这一行为,教育孩子、骂孩子、甚至不让孩子再出去与别的小朋友玩耍,生怕他再闯祸。

其实,在孩子4岁之前,他们对身体的控制力是非常差的,他们对自己的暴力行为有可能是懵然不知的。他们爱打人并不代表他们的本质就是“坏孩子”,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感到好奇或者是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友好,却被误认为打人了。

家长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另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

孩子做的很多“坏事”,有的时候并非是“坏事”,只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这更像是一个特殊信号,表明他们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

若父母误解了孩子,很可能会亲手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若父母能够读懂孩子传递的成长信号,就能够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极佳的外界支持!

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你是这几个类型的父母吗?


【1】电视父母——一边看电视,一边指导孩子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孩子想:妈妈不让我看电视,自己却看得津津有味,哼,不公平!)

【2】强势父母——给孩子安排的任务比较多,要求比较严厉,亲子沟通的方式比较强势。(孩子想:妈妈不认可我,我怎么做都没有用。)

【3】无能父母——对于孩子的问题和要求经常都感到无力,也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帮助。(孩子想:妈妈太笨了,什么方法都想不到。)

【4】纵容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尽可能的满足,生怕让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孩子想:那我下次还要更多更多!得不到我就哭,一哭妈妈就答应了。)

【5】虚荣父母——喜欢把孩子的优点夸大,喜欢让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现才艺。(孩子想:我一点也不想像马戏团的猴子那样耍把戏,讨厌死了!)

如果你不小心属于上述的某种类型,那么,你就要先调整你自己的行为了。你的孩子的逆反行为,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的行为引起的。

对于“电视妈妈”来说,建议在孩子做作业期间,妈妈尽量要不看电视或者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比如看书和写作。

对于“强势妈妈”,建议对孩子日常的表现,妈妈要以鼓励为主,鼓励表扬与批评的比例要至少大于3:1。

对于“无能妈妈”,建议妈妈要提前告知孩子,对于孩子问的问题,妈妈会有不懂的地方,但会帮助孩子请教他人。

对于“纵容妈妈”,建议妈妈要学会和孩子提前约定和设置做事情的规则与边界,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不鼓励做、绝对不可以做的。

对于“虚荣妈妈”,建议妈妈要尽量实事求是,如果要夸奖,夸奖部分可以提前和孩子进行交流,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让孩子在现场感到难堪和尴尬。

孩子做什么事都拖拉是什么原因


小孩子如果年幼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久以往会习惯成自然,这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幼教专家认为,纠正孩子做事拖拉的毛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检视家庭的教育环境,及时调整教育方式。

一些孩子做事拖拉,根本源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当和良好教育方式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凡事都依着孩子,孩子开始出现做事磨蹭的迹象时,家长们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纠正坏毛病。同时,一些家长自身做事不遵守时间规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

因而,要帮助孩子纠正做事拖拉的毛病,首先家长们要从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做则,自身一定不要有做事拖拉的毛病,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任何可以拖拉的借口,如发现孩子出现拖拉的苗头,一定要及时制止,不以任何的溺爱来对待此种不好的习惯。

2、学习的榜样很重要。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一般都很喜欢与榜样做对比,家长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要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榜样,这种标杆式的榜样可以是一些英雄人物,也可以是周围的小孩子。在平时的教育中,一定要拿出榜样,告诉孩子,榜样人物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他有时间观念,办事不拖拉。经常以榜样的事迹来教育孩子,对纠正孩子的拖拉毛病有一定的作用。

3、讲故事或做游戏的新型教育方法值得尝试。

归根结底,孩子办事拖拉,是教育方式的不当。对此,讲故事或做游戏的新型教育方法非常值得尝试。家长们平时可以经常讲故事或做游戏,将遵时、办事高效的理念灌输于故事当中,在故事或游戏中帮助孩子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长期的潜意识式的教育比一时的训斥更为有效。

4、以后果为导向的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

幼教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磨蹭,一味的批评教育有时会失效。专家建议,必要的时候,要将因孩子的磨蹭造成的后果呈现给孩子,并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处罚。要让孩子明白,做事磨蹭的习惯造成的后果也会很严重,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有的时候,适当的处罚有助于孩子快速“醒悟”!

家长做好孩子叛逆的应对准备


宝宝不让喂饭了,宝宝很久都没粘着父母了,宝宝非要出去玩泥巴,宝宝……年轻的父母有如是烦恼;孩子到了叛逆期了,到底什么是反抗期呢?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几次这样的阶段?出现的时间又是怎样的?

第一反抗期:2-4岁

由于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多,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能力不强也要自己动手自己干,变得不太听话。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此为第一反抗期。

心理学经验表明,在三四岁期间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则往往在性格上趋于软弱和寡断。在“反抗期”家长应注意尊重孩子,让孩子有所选择。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种意见——哪怕这意见和行为是正确的。

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与其他几种可能摆在一起让他选择,既让他有所独立,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

第一反抗期宝宝的表现

到第一反抗期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要求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如自己倒水,自己爬到高处去,非要到水坑里玩,自己非要爬树,都属于反抗期的行为。

比如,妈妈刚问他一句“干……吗?”他便好似不假思索地就回妈妈一个“不”字,而且,说过不了以后,一定要坚持,不管这事是不是他本来喜欢的。有个家长说:“孩子本来喜欢吃糖,我顺口问他一句吃糖吗,他却说不吃,好像故意气我似的。这小东西,翅膀还没有硬就这么不听话,大了还了得?”有些性子急躁的家长,可能就会动手打孩子了,其实,这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进入了“反抗期”。

这期间也不尽是“缺点”,这时的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增强了,为了达到目的,也能想办法克服困难。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是可喜的表现,当父母的不要以包办、强制来干涉孩子的行动。

对反抗期的孩子,父母要了解其心理特征,不要简单地以为孩子不听话,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打骂是起不到好效果的。

家长如何搞定处在第一反抗期的宝宝

幼儿心理学家们研究证明,宝宝两岁以后,由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才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选择性,喜欢说“不”、“我就要……”等,这个时候无论你多么有权威,只要不对他的胃口,他就会反抗到底。所以宝宝的这些行为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变坏”的征兆。父母应首先认清这一点。而且父母一旦了解了孩子反抗的原因,也许就更容易对宝宝的反抗行为以一种尊重的态度来看待了。

宝宝的“反抗”的原因

1.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

随着宝宝体格的快速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也逐渐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们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去做新的事情。但很多家长由于害怕宝宝受伤等原因,都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于是宝宝就会产生了反抗的情绪。

2.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最早的时候宝宝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而在宝宝两岁后,他们可以渐渐分清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因此在他们刚形成这样的思维时,对于表现自我的态度也变得异常的顽强。但这种表现往往与成年人的规范相抵触,进而让宝宝产生了挫折感,最终导致宝宝的反抗行为。

3.宝宝自我情绪控制的不成熟

对于没有经历过很多事的宝宝来说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感到不满,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通常是他们主要的宣泄方式。而父母们就认为这是孩子们在无理取闹,是他们反叛的表现,于是便去制止和反对他们,从而导致了宝宝的反抗行为。

第二反抗期:12-17岁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青少年期又称为“心理断乳期”或“第二反抗期”。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生理发育速度快于心理发育的速度,因而造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较大困惑和不一致,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在五个矛盾的方面: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

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如何陪伴孩子度过“第二反抗期”?

就人的一生而言,青少年时期仅为一个短短几年的过渡时期,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正是由于具有的过渡性,使它极易成为一个不稳定的时期,并可以导致原本潜在的亲子关系冲突变得更为明显,让双方陷入苦恼。因此,在青春期,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必须经历不断调整的过程,由原来单项依赖的关系转变为双项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个时期的亲子关系,主要动力应该是处于亲子关系另一端的父母:

首先,要了解青少年时期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做好思想准备,正视孩子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矛盾心理和行为表现,注意调整与他们的关系和对他们的态度,帮助他们顺利渡过第二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是由于成人感出现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青少年此时已具有成人的意识,但还不具备成熟的心理条件,父母却往往关注于孩子半成熟的一面,忽略了他们的成人感这一发展事实,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亲子矛盾。因此,要做到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适当的自主要求,不要再把孩子作为支配的对象和依从于自己的对象,而应适度分离,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看待,做到以友相待,尊重其隐私权,遇事多加倾听和商量,交流思想,进行良性的沟通。以朋友的身份引导青少年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其次,青少年时期是一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显现的时期,也是早期已经形成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期,问题的解决将会非常困难,必然对成年以后乃至终生健康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性影响。

所以,父母一方面要在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中,使孩子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避免过度的压抑,并敏锐发现孩子有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已经表现出来的问题正确看待,及时给予调整和引导,必要时带领孩子向专业人员求助,帮助他们成就一个健康、幸福的人生。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相关推荐

  • 孩子叛逆期,你知道如何做吗? 其实,所谓叛逆,不过是大人一厢情愿的说法,对孩子来说那是人家成长的一个标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长,你就不会再为此而挠头。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这...
    2021-05-11 阅读全文
  • 孩子惹毛你?其实都是你给自己挖的坑! 1 我很少冲孩子发脾气,但前几天却差点失控了。 想想挺惭愧的,起因是晚上我需要进书房工作,事情很多,很可能需要熬夜,然而第二天还得早起……我让老公哄娃睡,但2岁的女儿不干,她进来书房找我,还踮起脚,把...
    2020-12-26 阅读全文
  •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做很多“坏事”,为了让孩子懂事听话,妈妈们开始使用自己的办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 一、孩子乱扔东西,乱拆东西 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满...
    2020-10-13 阅读全文
  • 孩子为什么那么叛逆 我有2个2岁半的双胞胎孩子,两2孩子很可爱,一家人都很喜爱他们。可是他们很调皮,经常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从1岁起就开始和我们作对。到了2岁半,有的时候竟然和自己过不去。他们常常绞尽脑汁去做一件事情,可是...
    2021-12-16 阅读全文
  • 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你是这几个类型的父母吗? 【1】电视父母——一边看电视,一边指导孩子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孩子想:妈妈不让我看电视,自己却看得津津有味,哼,不公平!) 【2】强势父母——给孩子安排的任务比较多,要求比较严厉,亲子沟通的方式...
    2020-07-08 阅读全文

其实,所谓叛逆,不过是大人一厢情愿的说法,对孩子来说那是人家成长的一个标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长,你就不会再为此而挠头。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这...

2021-05-11 阅读全文

1 我很少冲孩子发脾气,但前几天却差点失控了。 想想挺惭愧的,起因是晚上我需要进书房工作,事情很多,很可能需要熬夜,然而第二天还得早起……我让老公哄娃睡,但2岁的女儿不干,她进来书房找我,还踮起脚,把...

2020-12-26 阅读全文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做很多“坏事”,为了让孩子懂事听话,妈妈们开始使用自己的办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 一、孩子乱扔东西,乱拆东西 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满...

2020-10-13 阅读全文

我有2个2岁半的双胞胎孩子,两2孩子很可爱,一家人都很喜爱他们。可是他们很调皮,经常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从1岁起就开始和我们作对。到了2岁半,有的时候竟然和自己过不去。他们常常绞尽脑汁去做一件事情,可是...

2021-12-16 阅读全文

【1】电视父母——一边看电视,一边指导孩子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孩子想:妈妈不让我看电视,自己却看得津津有味,哼,不公平!) 【2】强势父母——给孩子安排的任务比较多,要求比较严厉,亲子沟通的方式...

2020-07-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