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发布时间:2020-10-13

教育孩子笔记。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做很多“坏事”,为了让孩子懂事听话,妈妈们开始使用自己的办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

一、孩子乱扔东西,乱拆东西

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时,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拆得无法再恢复原样时,很多家长总会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育,还警告孩子说:“你再乱扔,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了!”“你把玩具都拆坏,没得玩时可别怪我不给你买!”……这些说教、打骂似乎并未凑效,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其实,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在孩子3岁前,他们会乐此不疲地扔东西,是因为他们想探索不同物品掉落地上时发出的不同声音;他们看到能拆的总想拆开一探究竟,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

如果家长朋友不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看到满地的废弃玩具就采取粗暴批评或严厉阻止孩子的行为,便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面对此种情况,家长朋友们也无须苦恼,只需要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是不可以扔的。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耐摔耐玩的玩具给孩子,把易碎品、贵重物品或者容易伤害到孩子的物品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即可。

如果孩子是在愤怒的情况下通过摔东西来发泄不满的情绪时,家长们就应该制止孩子的这种“抗议”行为了,并利用科学的方式指导他学会用语言来表达他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千万不要打骂孩子,因为这种训斥会浇灭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二、和小朋友打架

当孩子出门玩耍时,总是会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甚至会动手打别人。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这一行为,教育孩子、骂孩子、甚至不让孩子再出去与别的小朋友玩耍,生怕他再闯祸。

其实,在孩子4岁之前,他们对身体的控制力是非常差的,他们对自己的暴力行为有可能是懵然不知的。他们爱打人并不代表他们的本质就是“坏孩子”,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感到好奇或者是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友好,却被误认为打人了。

家长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另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

孩子做的很多“坏事”,有的时候并非是“坏事”,只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这更像是一个特殊信号,表明他们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

若父母误解了孩子,很可能会亲手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若父母能够读懂孩子传递的成长信号,就能够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极佳的外界支持!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其实不是一张白纸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每个婴儿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都是完全相同的,在长大以后才会有各种不同的性格,是后天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所塑造出来的。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天生气质对个人的行为及个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可以用九种特质来区分每个孩子的不同。这些特质是孩子出生时就存在的,并且对其婴幼儿、儿童时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甚至可能延续的成人阶段。

这九种特质分别为:

规律性——生理功能、日常作息的规律程度。

活动力——孩子是好动还是好静?

坚持度——能够不受打扰而持续一件活动的程度。

注意力分散度——容易被外在事物或新环境时是接近还是退缩?

适应力——能否轻易改变自己来适应外在的变化?

敏感度——对外在刺激的反应程度。

情绪表现——多为正面或负面的情绪?

情绪反应强度——情绪反应是强烈还是微弱?

孩子的气质各有不同,不要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不然孩子难过,父母也痛苦。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最能经由生活上的观察来了解孩子。只要多一些耐心和爱心,了解了孩子的天生气质,并据此调整教育孩子的方式及对孩子的期望,使孩子找到自己的天空,同时亲子关系也会更和谐。

把好孩子逼成坏孩子?


本来愿意和小妹妹分享玩具的哥哥怎么就突然就推开小妹妹了?本来好好做游戏的宝宝怎么变成了霸住玩具不还的“小捣蛋”了?孩子还是那个好孩子,只因家长做了这几点不该做的事情……

从愿分享到小气鬼

《“大的要让小的”真的天经地义吗?》文章后面跟了这样一条留言:

我带16个月的女儿去探望一好友,她有个2岁4个月的儿子。刚进门,小哥哥就拿各种各样的玩具出来给我女儿玩,朋友一家大人都很惊奇地说平时其他小朋友来时,他都是在护着自己的玩具。后来小哥哥想玩那些正在我女手上的玩具时,他的家长就不停地说:“给妹妹玩,妹妹小,妹妹是客人。”小哥哥不干,后来家长就发展成:“我爱妹妹不爱你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小哥哥觉得委屈了,于是推开妹妹,后来就找着机会就打妹妹。大人一看火了,就开始打小哥哥。

本来是个喜欢和妹妹分享的可爱哥哥,却硬生生被家长逼成了“自私”、“小气”、“打人”、“不讲道理”的坏男孩!

从乖宝宝到“troublemaker”

当指导师时,有个2岁的男孩天天每次上课都非常配合:拿乐器时会先给妈妈递过去,还乐器的时候很积极,还会轻轻放回框里。

但就是这样一个星级宝宝,有天上课却突然变得很不可理喻:第一个环节结束了小朋友们都来还纱巾,唯独他死死抱住。我以为他是因为特喜欢没玩够,就告诉妈妈给他一点时间等他玩够了再还。这时有个女孩不经意走过他身边,他竟然像小野兽一样瞪着眼睛盯着对方,双手死死抱住纱巾,看样子生怕对方抢走,这个女孩看这架势识趣地走开了。

突然另一个男孩一把抓住了他的纱巾,天天死死拽着纱巾同时放声大叫“我的!我的!”,好像男孩抢的是他珍爱的宝贝!我赶紧停下讲课:“天天今天特别喜欢纱巾,请各位家长引导好自己的宝宝,尽量给天天一个空间”。课程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会有发一些小乐器,每个环节结束都要归还乐器,但天天不还,到下课的时候小朋友都走了,就留下天天死死抱着一大堆乐器和那条纱巾。

这是怎么了?上课如此乖巧地宝宝怎么变得这么“霸道”“不守规矩”了呢?后来和妈妈交流才明白了原因:

“那天他带着新买的小车在小区里玩,别的小朋友也想玩他的车,他不肯,后来他去玩沙子了我觉得他都不玩了就给别的小朋友玩了一下,要不然我们家长之间都很熟,不给别人玩别人就会觉得我们很自私。没想到后来他沙子也不玩了,死死拽着车子,还使劲哭,会是这个原因吗?”

上面两个都是2岁多的孩子,正处于构建自我的阶段,他们通过“不分享自己的玩具”来感受什么是“我的”,经由这种“不分享”,孩子感受到“哦,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能说了算,原来我那么有力量啊!我长大了!”一次又一次的占有后,孩子才能将这种“我的”感觉不断内化,最终形成一种成长后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将他送往另一个高度:分享!

所以当我们看到某个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他并不是道德上的“大方”,而是他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占有”,现在他已经进入生命的另一个更高阶段,是成长后的一种表现。

但是孩子享受占有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会遭到各种阻挠:你是大孩子,你得让着小的!我们家长间都这么熟了,你不分享我会很没面子的!

第二个案例中的妈妈接受了建议:从当时开始,没有天天的允许,妈妈不强迫分享他的任何玩具!用妈妈的话说“孩子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家长面子就摆一边吧!”

第二周来上课,快到还乐器的环节我心里就开始打鼓:天天会怎样呢?一旦出现上周的状况我是不是又要做些什么呢……万万没想到,天天不但很快还了乐器,还像原来一样把妈妈的乐器也放回了框里。

家长一个小小的改变,孩子又能回归生命既定的方式自我成长。

第一个案例中的小男孩就没有那么幸运。如果他的家长不做出改变,继续用“我不喜欢你了”来要挟他把玩具分享出去,这样可能会导致孩子只停留在如何去拥有“我的”本身上,就不能获得占有东西背后的意识。

通过占有某个东西,来获得安全感。但这种安全感是暂时的、虚幻的,所以他就得不停地占有来感受这种安全感,人就被物质锁定了。

很多成人依旧停留在这个阶段。他们把这种安全感依然放在对外在事物的拥有上,并在同一层面上不断延伸着这种拥有:我要有iPhone6s,我要爱马仕,我要坐在宝马里哭,我要和土豪交朋友……

只有打破这种固结,人才能突破这种固结,往自我往更高一个层次发展,人才能不被物质所困,寻找到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家庭、事业、使命……

孩子如此,我们亦需“三省吾身”:我是否也有某个固结的阶段需要突破呢?

最懂孩子的教育不是做朋友,而是……


从“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时代走过,我们却好像一下进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领地——对孩子无底线的尊重、惯着,生长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给家长们发出一个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间的平等意识,但是父母绝不能仅仅“和孩子做朋友”。父母本身是一种天职,给孩子的不只是尊重、更应该是教导和引领。父母在父母的位置,做好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孩子才能真正像个孩子,懂得亲昵,懂得规矩,更懂得兼具两者的真正的爱。

我在一家餐厅的候座区排队,旁边有三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在聊天。他们长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袜和背包显然经过精心打理,若不是时尚名牌,肯定也是设计师款式,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立刻上走秀台或登上童装目录。

孩子们聊天的内容又是什么呢?第一个男孩说:“我们家里我最大,我想看什么电视,全家人都要陪我看。”第二个女孩说:“看电视根本没什么。我妈妈说我才是我们家的大王,我想要什么,他们都要买给我,不然我就哭,他们最怕我哭了。”第三个女孩抿着嘴笑,轻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她圆亮亮的眼珠转向两个同伴,“你们敢打你爸吗?”第一个男孩说:“小时候会打啊。”第二个女孩附和的点头。第三个女孩露出胜利的微笑:“我是说,现在。我敢打我爸耳光喔。”小女孩的表情和语气使我不寒而栗,虽然只是个孩子,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权力,她在父母身上试验并开展她的权力范围。她当然明了自己的权力是父母爱的给予,她选择回报的却是耳光──用暴力与屈辱加诸于爱她的人。

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谚语:“两岁打娘,娘会笑;二十打娘,娘上吊。”打打闹闹,是朋友间的乐趣,却是亲子关系中的悲剧。

今日的父母亲,昨日仍是孩子时,与父母的关系往往都是紧绷的。那时的父母亲可不懂什么儿童心理学,他们服膺的父母学,是“严加管教”,或是“棒下出孝子”。昨日孩子在体罚或压抑下成长,不禁在心中勾勒未来的蓝图:“绝不打骂小孩”、“要当他们的朋友”……昨日孩子成为今日父母之后,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带大,内心却有着巨大的失落、焦虑与感伤:“我这么尊重他,他为什么不尊重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又一次翻开了孔子留下的“育儿经”。孔子曾说:爱护一个人,怎能不训练他,让他常常劳动呢?真心为一个人好,怎么能不规劝教导他呢?父母亲心心念念要给孩子最大的尊重,与此同时,是否思考过,自己尊重了“父母”的身分与天职吗?是的,父母,乃是一种身分,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承担着教养子女的任务。有些父母带着童年的创伤,为了怕伤害孩子的感觉,小心翼翼,动辄得咎,最后成了不敢拂逆儿女的“孝子”、“孝女”。

等到孩子的心性被养得骄纵、傲慢,成了家中的霸王,父母亲感到大势已去,急着揭竿起义,想要收复失土,为时已晚。父母亲的失策,不在于后来的管教失当,而在于应当管教时错失良机。爱一个孩子,不仅是尊重而已,更应该教导他,让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他规范和约束,让他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许多孩子在密不透风的保护下成长,功课由家教帮着做;书包由菲佣帮着背;鞋带由父母帮着系,他们从不需要为“活着”付出一点劳动力。除非父母亲可以确保孩子一生都有人服侍,否则,等到他必须为自己劳动的时候,不仅手足无措,还会有更大的怀疑与挫折。

在我创办的小学堂举办的一次夏令营里,有个被宠坏的小霸王,已经小学五年级了,却总要老师蹲下来为他系鞋带,他说在家里都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帮他系的,自己不会系鞋带。“你真的连鞋带都不会系啊?”我问他。那孩子笑笑的看着我,眼中闪动着优越的光:“对啊。所以,你要帮我系鞋带。”“这样啊,”我俯下身,停顿三秒钟,把自己的鞋带解开,对他说:“那我来教你吧。不然,你都快要念完小学了,连鞋带都不会系,会被人家取笑的。”

孩子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只好跟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系鞋带。当他完成了系鞋带的功课,我拍拍他的手背鼓励他:“看!你做得很好。以后,不但不用人家帮忙,还可以帮爷爷奶奶系鞋带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衷心希望,他学到的不仅是系鞋带的功课而已。

做父母还是当朋友?颜渊,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曾赞叹孔子说:“仰起头来看,比想象更崇高;深入去挖掘,比想象更坚毅。眼看着在面前,忽然发觉又到了身后。老师就是这样缓慢而持续地引领着我们,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开阔我的眼界,又用规范与约束使我成为谦恭有礼的人,就算我想停下脚步,却不由自主往前走……”

这段话在我读来,虽是赞叹孔子的“为师之道”,更是我理解的“父母之道”,即“引领”。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摆正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的姿态,这值得每一个父母思考。

当我听见父母亲宣称:“我不想当孩子的父母,我想当孩子的朋友”这样的话,总是十分忧心。父母不想当父母,那么,该由谁来担负父母亲的神圣使命呢?父母亲是儿女灵魂的雕塑师;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全心全意仰望与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假若父母不想当父母,首先辜负的就是孩子啊。怎么竟还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呢?或者竟以为这是最新颖时尚的想法?

我更愿意将这种想法理解为对陪伴与自由的强调,但在我看来,父母亲是一种不能放弃的天命。在和孩子打成一片之前,父母亲应该树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除了父母之外,他们别无所有,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时机。我记得自己的童年,偶尔会发生失控场面,乱打乱闹,这种时候,最渴望的,是一个能使我停止下来的大人。

当父亲或母亲攫住心跳加速、胸腔快要爆炸的我,双手捧住我的脸,注视着我的眼睛,坚定的对我说:“乖,你现在太激动了,要冷静一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当他们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一边去“冷静”的时候,我一边喘息,一边升起一种解脱的松弛和安心。拽在我手心的那双大手,象征着权威,充满力量,又透出理解,让我心安。

前几天,我见到了我侄儿。当我钟爱的侄儿幼年时,我常喜欢跟他说:“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刚开始他很开心,渐渐的,没那么热络了,直到他念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突然这样响应:“我们不只是朋友而已,我们是血缘之亲,你是我姑姑。”他的表情很认真,近乎严肃。

我立即收敛了笑嘻嘻的脸孔,慎重点头:“你说得很对。”孩子其实可以清楚分辨,朋友与亲人的不同,朋友与父母亲更加不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父母亲是一种天命。先把父母的天职做好,让孩子爱你、敬你,长大后的孩子会明白,父母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朋友。孩子对父母的爱,也将欲罢而不能了。

说脏话!我的孩子是坏孩子吗?


你是否还记得4岁大的孩子第一次说脏话时你的反应?你是不是瞠目结舌、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你有没有把手里的叉子掉到餐桌上?你是不是连耳朵都涨红了?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脏话以及脏话的作用都感到十分好奇。在孩子们看来,各种各样的字眼是无所谓“脏”的。在孩子差不多4岁的时候,肮脏的字眼就会从孩子的嘴里迸出来。如果孩子们常常听到某些词汇, 而且看到这些词汇对听众产生了影响,那么他们就会记住这些词汇,并且使用它们。小孩子们可能并不明白他们所听到的一些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对待孩子说脏话的明智的办法是不要反应过度,这个说脏话的阶段会过去的。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面对孩子说脏话的情况。1.探究根源一个5岁大的孩子正在一群年长的女性亲戚旁边天真无邪地玩耍。突然他嘴里迸出的一个字眼让大家都沉默不语起来。正当尴尬的母亲赶忙过去让孩子闭嘴的时候,孩子的姑婆在一旁作出解释:“他讲话就像他爸爸。”要让你的孩子少接触下流的言辞,要让你自己的语言干净起来,你应该监督孩子的小伙伴们嘴里说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话,还必须小心地选择孩子能接触到的电视节目。2.向你的孩子作解释“有些话听起来是很不好的。我们有许多听起来很舒服的字眼,我们还是来听这样的话吧。”在教堂里如果你要去大便,应该走过来凑近妈妈的耳朵轻轻地说:“请带我去洗手间。”3.为孩子提供其他选择如果你的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说下流话,应该让他学会采用别的方式来作出反应:“唉哟!好疼!我弄伤了手指。”语言能够释放紧张的情绪,因此你应该为孩子示范怎样不说下流话,用别的语言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可以采用这些传统的词汇:“该死”、“哎唷”、“糟糕”、“好痛”、“见鬼”或者“胡扯”等。4.置之不理孩子们明白什么样的话语具有令人震惊的效果;听众的反应越强烈,孩子就越有可能再来一遍。在你确保孩子懂得你们家的家规并且知道有些话是不允许在公共场合说之后,如果他偶尔说了一两句脏话,你完全不必去管他。对于他采用的别的得体的话语,你应该着重表扬他。5.判定语言标准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你应该为他们制定一套允许在家里使用的语言标准,并且要严格地执行这个标准。如果你7岁大的孩子说着下流话走进家门,你就应该和他一起坐下来,明确地解释给他听为什么他说的下流话让人感到讨厌。

比尔·盖茨的“坏孩子思维”


盖茨语录:比尔·盖茨的“坏孩子思维”,更多表现在喜欢打破规矩上,他总是在重建新规则,并且他更坚信:有精力才有将来!

学习盖茨的“坏孩子思维”

1、打破规矩的“坏孩子”

在学校,盖茨不算好孩子,比如,他爱在课堂上睡觉,在成为一个商业巨人后,依然说话语调尖锐高亢,满口俗话,态度傲慢甚至粗鲁。但盖茨的“坏孩子思维”,更多表现在喜欢打破规矩上,他总是在重建新规则。

2、远见来自于好奇

长大的盖茨有着一张长不大的娃娃脸,许多竞争对手就是被这张面孔所迷惑。而历史上,盖茨曾两次凭借先行一步的远见而令对手胆战心惊。盖茨的好奇心甚至体现在他的业余爱好里,1974年,当盖茨认为创办公司的时机尚未成熟而继续在哈佛大学上二年级时,他开始玩扑克,疯狂地玩扑克和计算机消耗了他的大部分时间,盖茨玩扑克很认真,最后终于成了扑克高手。

3、有精力才有将来

不少坏孩子都有着超出常人的高能量,比尔·盖茨也毫不例外,盖茨常在夜晚或凌晨向其下属发送电子邮件,编程人员常可在上班时发现盖茨凌晨发出的电子邮件,内容是关于他们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盖茨经常在夜晚检查编程人员所编写的程序,再提出自己的评价。盖茨位于华盛顿湖畔对岸的办公室,距其往所只有10分钟的驾车路程。一般情况是,他于凌晨开始工作,至午夜后再返回家。他每天至少要花费数小时时间来答复雇员的电子邮件。

育儿心得: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育儿心得: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一转眼,浩浩小朋友都上幼儿园了,还记得刚出生那会,特别难带,虽然他是二宝,没有特别去惯他,但他就是个人精,不抱他就死哭,嗓子哭哑还在继续,直到你抱他为止,倒是有种锲而不舍的劲。哄睡觉不光要抱着,还要大人坐在瑜伽球上颠着,想想这些还历历在目。

刚懂事那会,特别霸道,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是他的,自己的又不肯给别人,每每这样,爷爷奶奶都搞不过他的哭闹。开始我也是和他讲道理,可他根本不理会,慢慢的就不理他,最后一走了之,他就跟在后面哭,几次下来他也就知道了,别人不给也没办法,要自己想办法,他会主动和小朋友换,还会说,哥哥我们一起玩吧(男孩不分大小,都叫人家哥哥)。

他身手比较敏捷,玩滑滑梯什么的,一般抢不过他,还喜欢推人,不注意就蹦过去撞你一下,他奶奶小区的小孩看到都要让他的,奶奶就嘴上说不能打人哦,可他转眼就忘了。开始他欺负了小朋友我,都会打他,怕他养成欺负人的习惯,可效果不大,后来每次发生这个事,我先和他讲不可以这样,第二次再犯,立刻拉着离开玩的地方,几次下来,他就知道了,还说:“不能推人,也不能撞人,要不妈妈会说出来,不玩了”。

初上幼儿园,看着他天真高兴的脸,我还很难过,在家自由惯了,怕他受约束不适应,怕他霸道地闯祸,但是情况出乎意料的好,在家不能做的事都学会了,说明老师的方法和亲和力非常到位。

曾经听过一句话说的太好了,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这条道路上,家长永远还是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抢跑”好心办坏事 拔苗助长不是真教育


“抢跑”好心办坏事 拔苗助长不是真教育

最近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这一话题火热,但家长们都在说:只有自己家孩子幼儿园快乐的玩过来,上小学就明显差一大截,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啊!但从老师的眼里看出幼儿园“抢跑”的行为是什么效果呢?以下是一年级的老师所见所感。

去年秋天,我接受了一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总结这一年的工作,我梳理出几个关键词:筋疲力尽、茫然、困惑、无奈。我喜欢用事实说话,先说汉语拼音教学。

开学伊始,我在家长中做了问卷调查。虽然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幼儿园,但都接受过系统的汉语拼音教育。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暑假还安排孩子进辅导班,接受“小学预科”培训,其实就是学习一年级语文、数学教材。所有这一切,只能称之为“系统”,决不能称得上“规范”。所以满眼可见,孩子们朗读不规范,发音不准确;书写不规范,随心所欲;拼读不规范,南腔北调……我虽然不懂幼儿教育,但我深知幼儿教育决不能等同于小学教育。这样的幼儿教育纯粹是好心办坏事,是在帮倒忙。

孩子们个个天真无邪,他们以为已经学会了汉语拼音,对课堂兴趣不浓,老师在炒剩饭给他们吃,哪里还有好胃口?思维一旦形成定势,矫正起来有多难啊!一年级语文教师忙着教学生对口型,练发声,纠正学生东倒西歪的坐姿,纠正他们不正确的书写习惯,累得焦头烂额。教学进度上不去,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最重要的是苦了孩子,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少数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这样产生的巨大浪费,简直是一笔糊涂账,谁也说不清。

再来说说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也不乐观,几乎是汉语拼音教学的翻版,突出地表现在学生书写汉字不规范,倒顺笔现象非常严重。举一例:学生写“口”字,不是先写竖,再写横折,最后写上横来封口,而是先写竖折,再写横折,更有甚者,竟然用画圈圈的方法来书写“口”字。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让人哭笑不得。至于汉字中特有的美感,学生更是不甚了解,要想重新唤醒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不得不花大力气。

教育为什么要拔苗助长?教育为什么要“鸠占鹊巢”、越俎代庖?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构筑孩子的人格长城!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导致学生人格教育的缺失。缺失了也许不是坏事,但如果出现了偏差,则更令人担忧。

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告诉我,在幼儿园老师们教育他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头悬梁,锥刺股”,他们甚至会背诵《千字文》和《弟子规》里的名言警句来激励自己,并沾沾自喜。私下里我和孩子们交流,发现他们个个理想远大、志存高远,却唯独少了一份童真、童心和童趣!

我知道,我的课堂导致他们昏昏欲睡的原因有许多,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还不够生动,还不能贴近他们的心。成功的课堂总是趣味课堂。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既非远大的理想,也非美好的未来,而是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过度夸大前者,很容易导致后者的萎缩和沉沦。这是不是许多孩子怕学、厌学的原因呢?

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把他的小孙女从一家幼儿园转到另一家幼儿园,原因是公办幼儿园从来不进行单元测验,也不考试。我啼笑皆非。我的朋友是一名科级干部,在本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代表了时下许多人的做法。许多幼儿园为了生存,为了吸引家长的眼球,不得不在所谓的“教学质量”上花功夫,有的甚至还会请外教来任教。公办幼儿园的发展举步维艰,为了所谓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得不举起白旗。当幼儿教育也拜倒在分数的石榴裙下,教育还有出路吗?

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老师说:“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的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年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童年的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周国平老师话说得婉转,是给教师和家长留面子,其实这种恶果早就显现出来了,只是大家都不说,保持集体沉默。

家园共育《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其实不是一张白纸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每个婴儿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都是完全相同的,在长大以后才会有各种不同的性格,是后天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所塑造出来的。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天生气质对个人的行为及个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
    2022-02-28 阅读全文
  • 把好孩子逼成坏孩子? 本来愿意和小妹妹分享玩具的哥哥怎么就突然就推开小妹妹了?本来好好做游戏的宝宝怎么变成了霸住玩具不还的“小捣蛋”了?孩子还是那个好孩子,只因家长做了这几点不该做的事情…… 从愿分享到小气鬼 《“大的要让...
    2021-01-18 阅读全文
  • 他是坏孩子 又到户外活动的时间了,孩子们选择好自己喜欢的器械玩起来,我来到玩球的小朋友中间和他们玩起来,“你是坏孩子,我不和你玩,”我吃了一惊循着声音望去,只见洋洋坐在翘翘板上,小琪站在旁边想玩的样子,我急忙走过...
    2020-06-12 阅读全文
  • 孩子其实不小 在很多的大人眼里孩子是很小的,小到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但不是,其实孩子一点也不小。这是我今天在上社会活动《真情流露》中所感悟到的,在活动中,我出示一张哭脸,然后提问:你什么时候会哭?有的孩子说:被爸爸...
    2021-02-18 阅读全文
  • 最懂孩子的教育不是做朋友,而是…… 从“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时代走过,我们却好像一下进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领地——对孩子无底线的尊重、惯着,生长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给家长们发出一个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间的平等意识,但是父母绝不能仅仅...
    2021-01-12 阅读全文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每个婴儿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都是完全相同的,在长大以后才会有各种不同的性格,是后天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所塑造出来的。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天生气质对个人的行为及个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

2022-02-28 阅读全文

本来愿意和小妹妹分享玩具的哥哥怎么就突然就推开小妹妹了?本来好好做游戏的宝宝怎么变成了霸住玩具不还的“小捣蛋”了?孩子还是那个好孩子,只因家长做了这几点不该做的事情…… 从愿分享到小气鬼 《“大的要让...

2021-01-18 阅读全文

又到户外活动的时间了,孩子们选择好自己喜欢的器械玩起来,我来到玩球的小朋友中间和他们玩起来,“你是坏孩子,我不和你玩,”我吃了一惊循着声音望去,只见洋洋坐在翘翘板上,小琪站在旁边想玩的样子,我急忙走过...

2020-06-12 阅读全文

在很多的大人眼里孩子是很小的,小到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但不是,其实孩子一点也不小。这是我今天在上社会活动《真情流露》中所感悟到的,在活动中,我出示一张哭脸,然后提问:你什么时候会哭?有的孩子说:被爸爸...

2021-02-18 阅读全文

从“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时代走过,我们却好像一下进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领地——对孩子无底线的尊重、惯着,生长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给家长们发出一个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间的平等意识,但是父母绝不能仅仅...

2021-01-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