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滴水实验》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9-23 幼儿园大班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活动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参与实验了解水滴在不同纸张上的现象。

2学会观察,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水滴在各种纸张的变化

难点:观察并比较滴水之后的纸张

活动准备

1不同的纸张(如:蜡光纸、纸巾、宣纸、塑料包装纸等)

2清水、颜料水若干、盆子若干、

3滴眼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坐好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

二、基本部分:yJS21.cOm

1、用滴眼器分别在塑料包装纸、纸巾上滴清水,看看大大小小的水滴或水印是如何形成的。

2、讨论:让幼儿观察,滴在纸巾和滴在塑料包装纸上的水滴形状一样吗?

3、让幼儿用滴眼器滴颜料水在宣纸和蜡光纸上,看看水印在这些纸上的变化。

三、结束部分:

与幼儿一起用颜料水在宣纸上作画,教师评论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

我本次组织的活动,我班幼儿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但在活动准备上还是欠缺一点就是:没能给幼儿准备围裙以至于在作画过程中有些幼儿的颜料水沾到衣服上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得多多注意了。

幼儿百科: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可饮用。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2020幼儿园小班教案《滴答滴》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滴答滴》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乐于倾听豆子掉落时发出的声音,激发想象力,乐于学习演唱歌曲,享受歌唱乐趣,能用身体动作表现雨点,发展创造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滴答滴》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乐于学习演唱歌曲,享受歌唱乐趣。

2、乐于倾听豆子掉落时发出的声音,激发想象力。

3、能用身体动作表现雨点,发展创造力。

4、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5、通过对歌曲的欣赏以及对歌词的理解。

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豆子,盘子。

2、歌曲《滴答滴》。

3、不同的乐器。

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一支装满豆子的盘子,桌上放一个盘子,让豆子慢慢的掉落在盘子上,请幼儿说说声音像什么?

教师分别在不同的吸管中放入大小不同的豆子,以制造不同的声音。

2、播放歌曲《滴答滴》,教师朗读歌词,然后与幼儿一起唱歌曲。

3、请幼儿自由选择一种乐器,然后一起唱歌曲,并演奏乐器来代替歌词“滴答滴”。

4、再次演唱歌曲,每当唱至“滴答滴”时,请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雨点。

反思:

幼儿在活动中能唱歌曲《滴答滴》,能用乐器演奏唱歌,能放松地用身体动作表现雨点。

在示范唱的时候,教师应该把声音唱的小些,并且声音应该唱的有弹性一些,这样更加形象的表现出小雨的感觉,在后面的乐器演奏时,演奏的断奏也可以做下铺垫。

幼儿在动作模仿时,动作不太多,但是我们可以鼓励幼儿大胆的表演表现。(教案出自:教案网)在幼儿表演出不同动作时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幼儿会更加积极的区表演与创编。

幼儿百科:滴答是象声词,通常形容水滴的声音,时钟指针旋转的声音有时也使用“滴答”这个词。

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化冰实验》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探索使冰块融化的方法,并能专注地与同伴合作试验。

2.能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实验过程,努力清楚地讲述实验的大概过程。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不锈钢小碗,若干冰块,幼儿记录纸若干,水彩笔。

2.教师用大记录纸一张,黑板。

3.实验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吸管、木头积木、小毛巾、保温杯内盛温水、纸杯内盛冷水、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大胆探索使冰块融化的方法,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

清楚地讲述实验的大概过程。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给你们猜个谜语‘看上去亮晶晶,摸上去冷冰冰,走上去滑溜溜,烧热了水淋淋’,这是什么东西呢?(冰)你在哪看到过冰?”

二、幼儿自由玩冰,了解冰的特性。

教师发给每组一块冰,提出要求:“请你们看一看,冰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1.幼儿自由玩冰,并交流感受。

2.师小结:冰是无色、透明的,摸上去硬硬的、滑滑的、冷冷的。

三、幼儿自主探索使冰块融化的方法。

师:“如果想让冰块融化,有什么好办法呢?”

1.幼儿自由设想,教师用简笔画形式记录在大记录纸上,出示于黑板。(如:积木敲,温水淋,太阳晒,吹气,手帕包,吹风机吹等)

2.幼儿两人合作,选择材料进行实验并记录。

师:“大家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使冰融化,真了不起!但是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就需要动手来实验。下面请大家在小组里选择一个好朋友,讨论好由一个人动手实验,用桌上的材料试一试,看看到底哪些办法才能让冰融化?另一个小朋友把实验的结果画下来,看看哪些好朋友配合得最好。注意随时擦干手,不把水泼在桌子上和纸上。”

3.幼儿上台展示并交流实验结果。

4.将实验结果与大记录纸上的内容比较,知道哪些猜想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四、深层探索。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使冰融化的方法,但是,究竟哪种办法化冰速度最快呢?

请几个幼儿代表,发给同样大的冰块,用不同材料同时实验,得出结论。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大家运用自己能干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找到了融化冰的方法,你们真能干!活动结束以后,你们可以继续在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工具和方法能让冰融化的?”

教学反思:

从中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我觉得学生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是这节实验课的成功之处,不用老师自己来告诉学生科学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试着来解决问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既减轻了老师的担子,又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发现和自己解决问题。

幼儿百科: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水分子间靠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非常“疏松”(低密度)的刚性结构(图2-3)。

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小水滴哪儿去了》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小水滴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2、对水滴的变化过程感兴趣。

3、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小水滴形象小水滴旅行课件电锅一个镜子、纸、透明玻璃杯

活动前一天,请幼儿在家装两杯水,一杯放入冰箱,一杯不放入冰箱,第二天早上请幼儿观察

活动过程:

一、小水滴去旅行

1、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出示小水滴形象)小水滴能旅行吗?怎么旅行?(小水滴可以流到各个地方去旅行)

2、如果小水滴想到天上去旅行,怎么去呢?

3、播放课件,幼儿观看。

4、太阳照着小水滴,小水滴觉得怎么样?(暖烘烘——受热)它们的身子变得怎么样?(变轻了——变成了水蒸气)

飞到很高的地方,小水滴觉得很冷,它们怎么样了?(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抱在一起,变成了细细的小水滴——由水蒸气又凝结成细小水滴)

很多小水滴在天上飘来飘去,变成了什么?(白云)

几个小水滴抱成一团,变成了什么?(小雨滴)

二、小水滴旅行过程

1、幼儿听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边念“我是一滴小水滴,要求太阳来帮忙,照得浑身暖洋洋,快快带我上天空”,边将自己想象成小水滴,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表演水滴旅行的过程,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

三、小水杯里的奥秘

1、出示几杯水,请幼儿观察。这是小朋友在家里准备的几杯水,看看发生变化了吗?(教师可将结冰的杯子翻转,引导幼儿观察:水结成了冰,是固体,不会像液体那样流动了)

2、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已结成冰,有的还是水)怎么会这样的呢?

3、引导幼儿讨论并得出结论:昨天放进了冰箱的杯子里有冰块,而没有放进过冰箱的杯子里仍是水,结冰的杯子里,有些冰已经融化,又有冰,又有水。

四、移动小水杯

1、将已结冰的小水杯分散放在每张桌子上,要求幼儿仔细观察水杯里的变化。

2、小水滴变成了冰,我们有什么办法让它变成水吗?

3、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让杯子里的冰融化。如:用纸去扇扇,用嘴去吹吹,用手去握杯子,看看有什么变化。

五、抓住小水滴

1、教师将一杯水倒入锅中加热煮沸,请幼儿猜测水会怎么样。

2、幼儿观察几分钟,看看发现了什么,锅中的水是否会减少。

3、讲述用镜子、纸、透明玻璃杯等举到锅上方,去“抓住”(吸附)小水滴。

4、小水滴为什么都透出来了?(热了以后,水滴变轻了,变细小了)它被“抓住”了吗?告诉幼儿细小的“水滴”被“抓住”以后,又“抱”在一起,变成“胖胖”的水滴了。

存在问题:

1、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如每组准备一只酒精炉、烧杯,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3、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

4、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幼儿百科: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可饮用。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

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平衡实验》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重点、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不足之处:

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幼儿百科:平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使物体成相对的静止状态。亦泛指平稳,稳定。

相关推荐

  • 2020幼儿园小班教案《滴答滴》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滴答滴》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乐于倾听豆子掉落时发出的声音,激发想象力,乐于学习演唱歌曲,享受歌唱乐趣,能用身体动作表现雨点,发展创造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滴答滴》...
    2020-10-09 阅读全文
  • 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化冰实验》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探索使冰块融化的方法,并能专注地与同伴合作试验。 2.能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实验过程,努力清楚地讲述实验的大概过程。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积极参与探索...
    2020-09-16 阅读全文
  • 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小水滴哪儿去了》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小水滴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2、对水滴的变化过程感兴趣。 3、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
    2020-10-13 阅读全文
  • 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平衡实验》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物质准备:...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中班教案《小水滴》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水--水蒸气--水的变化过程。 2.根据故事内容,尝试用图片贴出小水滴的旅行过程。 3.在参与小水滴旅行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4.萌发对文学作...
    2021-01-07 阅读全文

小班教案《滴答滴》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乐于倾听豆子掉落时发出的声音,激发想象力,乐于学习演唱歌曲,享受歌唱乐趣,能用身体动作表现雨点,发展创造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滴答滴》...

2020-10-09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探索使冰块融化的方法,并能专注地与同伴合作试验。 2.能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实验过程,努力清楚地讲述实验的大概过程。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积极参与探索...

2020-09-16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小水滴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2、对水滴的变化过程感兴趣。 3、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

2020-10-13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物质准备:...

2020-09-29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水--水蒸气--水的变化过程。 2.根据故事内容,尝试用图片贴出小水滴的旅行过程。 3.在参与小水滴旅行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4.萌发对文学作...

2021-01-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