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新生班家长学校授课内容)
发布时间:2020-09-21 小班新生家长会活动总结 幼儿园托班说课稿内容 如何开展幼儿园的游戏我是一位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如何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的话题。其实,不管是什么群体,纠纷总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对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制力较差的幼儿来说,他们之间发生争吵、打斗和其他不友好行为是正常的。孩子之间的纠纷,主要是他们的天性决定的,而不是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分标准,无论是争执、吵闹甚至打架,都是成长过程中一段小小的插曲,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和积极性。他们在争吵中掌握了集体生活方式。孩子们吵架时间是短暂的,尤其是3岁前,彼此也不记仇。通过争吵,对孩子双方都是一种磨炼,孩子从纠纷中学习,在纠纷中成长。
有些纠纷其实很幼稚,比如:当别人坐自己的凳子时,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
3.幼儿的个体差异因素:幼儿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的教育因素和环境不同,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燥好斗;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有的孩子豪爽热心大方过头等。无论什么性格的孩子,都有可能会和同伴发生争执。举一个生活中比较多见的例子:牛牛和宝宝为抢一把水枪发生争吵。两人在争执中不相上下,最后以宝宝挨打、牛牛挨咬结束争执。事后牛牛悄悄告诉我“妈妈让我不跟宝宝玩,以后他再咬我,我就咬他”。在这件事中,牛牛妈妈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了亏,从而产生要让自己的孩子采用暴力的方法来对付纠纷的想法,其实这是最不应该的想法。而同样宝宝妈妈如果也采用让孩子以后他打我你就打他的方法,也是十分不应该的。但往往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错误想法。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幼儿间的纠纷呢?正因为纠纷的原因错综复杂,所以在处理幼儿纠纷时,我们作为家长的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幼儿间的纠纷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如何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矛盾?
家长如何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矛盾?
一、家长掌中的“宝”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教是独生子女,这个一家人的珍宝可都是父母的贴心肉,打不得,骂不得,可以说是个个都跟供祖宗似的奍孩子。家长的这种超乎重视也导致了,孩子必须在自已的视线范围内或是生怕孩子受到别人欺负的心理。
可是大家数家长的这种娇奍方法,造成了孩子就算有错,也舍不得打骂,这使得自已这宝贝不行的心头肉在别人那受了欺负,就会被家长无限的放大,看成了天大的事。
其实,小孩子在与一起玩的小朋友玩耍时发生摩擦或是起了冲突,今天被个小胖子推了,或者明天被个稍大一点的孩子打了,这种是很正常的事,难道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就都很顺利,一丝摩擦也没有?这种事情谁敢打保票不会发生?
在小孩子之间起到冲突的时候,只要在合理打闹的范围内,家长都不应该干涉,因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小孩子在闹过之后一会就好了呢。所以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受欺负,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回来的这种做法完全属于多余,因为孩子在玩耍时,你推我一下,我搡你一下,这是常会发生的事,没什么了不起的。
二、孩子“打不还手”,认为长大会懦弱
有些家长认为自已的孩子总是被打被害人欺负,而不敢还击,长久下来孩子的性格会变得胆怯、懦弱,将来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家长的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对孩子好,而是在害了孩子。
现今社会虽然需要竞争力,但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闯社会也是很难成功的。当代社会需要合作、团队,而一个人进入到一个团队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豪不退让,一点亏也吃不了,那些人不是你的父母,他们不会无下限的容忍你,这时你要怎么办,集体的工作环境你还能适应吗?所以说孩子之间的摩擦是需要家长在旁从中调节的或是看孩子自已的处理,不要让你的观念害了孩子的将来。
三、不要放大事态
由于小孩子还不大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已的想法,所以当一个小孩子看见一个喜欢的小朋友时往往都会用自已的小手来牵小朋友的手,来表示自已的喜爱之情。但小孩子的手脚并不知轻重,常常导致误伤这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学会正确的对待和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问题,遇到危险的事情也要学会保护,这种正确的培奍、引导问题,才是对孩子正确的教育。
孩子之间的矛盾究竟孰是孰非?
孩子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首先,三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总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还不懂得分享、合作、轮流这些游戏中的规则,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再者,幼儿此时正处于语言发展时期,口头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内心的一些要求和意愿无法及时、合适地表达出来,故而常用行动来代替;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自然处于中心,大家都为他服务,他会得到及时、高度的满足,然而当他面对其他小朋友的时候,这种“特权”便被剥夺了,自然无论从心理、情感还是行为上,他都需要改变,而这个改变是需要慢慢学习的。?
当然,小朋友之间产生攻击行为也并不是完全出于恶意。有的孩子是因为太喜欢对方了,忍不住要搂一搂、抱一抱或者拽拽头发甚至咬一口,这些没轻没重的举动都是想要引起对方的注意,他们渴望互相交流,得到彼此的喜爱。
为什么有的孩子富于攻击性,而有的孩子却相反呢?
我们知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儿童出生后就有气质即神经类型的差异,如有的孩子活泼灵敏,有的则沉静呆板。我们做父母的成人之间都有这样的差异,就更别说孩子了,孩子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性发展,比如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如何与对方相处等等是紧密联系的,这就是为什么面对争吵,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我们只能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积极地引导,而不能由着家长意志进行强行改变,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为什么父母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急于得到解决呢?
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掌中宝,不能被欺负,更不能有任何损伤,孩子被欺负了,心疼不说,面子也无光,这是家长疼惜孩子又爱面子的心态导致;同时,社会竞争的激烈给大家一个感觉: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如果从小就不会反抗,不会保护自己,不会争取自己的权利,长大后势必要落后,要挨打,这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导致的。其实未来成功靠的是综合素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德行、情商,并不是简单的厉害与否,更不能幼稚地以为孩子敢还手就是勇敢,以后就能成大事。?
分析了这么多,我们是不是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不用我说,家长们也应该有所反省。?
第一,不要舍不得。
孩子之间的矛盾是他们那个世界里的童话,有着我们成人不可理解的逻辑和秩序,很多家长不都感慨曾经有过家长之间还在那里争吵,可是孩子却已经和好了的尴尬局面吗?所以家长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计较去度量孩子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矛盾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家长提心吊胆,更不用家长亲自上阵,非要决个胜负。可我就是不忍心孩子受欺负,怎么办?社会环境如同天气,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下雨了我们都要寻找解决办法,淋淋雨会让他学得更快,让孩子受点挫折,受点挑战是必要的,家长要放宽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在合适的度内,完全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
第二,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往。
有些家长认为应该禁止孩子和那些有攻击性的孩子交朋友,这种逃避的办法也不可取。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孩子要长大,要走向社会,他需要承担他所必须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一味躲避,只会对社会形成不信任感,终究一事无成。孩子有他选择朋友的权利,家长不可用成人狭隘的眼光评判和限制。?
第三,不要妄下结论。
小朋友之间的个性差异很明显,但各有优势,而且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年轻父母不可随便认定孩子是否就是一个爱打架的坏孩子或者一个软弱胆小的笨孩子,更不允许给孩子灌输这样的判断标准。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是这个阶段小朋友们应该培养的素质。
第四,不要就事论事。
认为孩子受欺负就是胆小、懦弱,要想不被欺负,就得还手,比对方还厉害!这种思维大错特错。威信靠什么来建立,难道就是打架、争斗?其实智慧、情感、德性的力量比这种身体的力量要大得多,我们不是要教孩子怎么还手,而是要教会孩子与人友好相处,用丰富的知识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小朋友,身边的好朋友多了,他的力量自然就壮大了,这就是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权威。
所以我们要看到事情背后,往远处想,孩子要战胜的不仅仅是这个曾拽一下她小辫子的小男孩,而是以后她所要面对的更多挑战,这些挑战来自方方面面,绝对不是“还手”可以解决得了的。
2020教师如何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儿之间的冲突
1、镇定情绪。纠纷发生后家长应心平气和的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实经过讲清楚。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不能给予诸如“是谁先动手打的?”“你没有动手,对吗?”等错误的诱导、暗示,而鼓励孩子讲出真话,做个诚实的孩子。
2、分析情况。爸爸、妈妈应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别的孩子无意识的行为,还是自己孩子不对;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的孩子确实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在找到事情根源后,家长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应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态度,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解决纠纷。家长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
,应该冷静的态度,理智的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
4、互相交心。幼儿间发生争执时正常的,家长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不要小题大做,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家长最好能抽出时间诚恳地和对方父母交交心,彼此谅解,和和睦睦,易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在以后的日子里友好相处。
5、鼓励交往。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孩子间常发生争吵、纠纷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相反的,更应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让孩子在交往、冲突、纠纷中获得更多经验,促进其社会性的更好发展。
如何正确的处理亲子关系
处理亲子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要维护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心理健康,要求爸妈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爸妈要多为子女着想,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像。
爸妈要"善为子师",首先在夫妻关系上要和睦相处,力求给孩子留下1种安全的感觉和美好的印像。安全感是1种大部分的心理需要。孩子缺乏安全感,成天担心爸妈争吵或离婚,在这样的动荡气氛中,孩子的心理又怎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呢?许多研究表明,子女看到爸妈不和,甚至比父亲或母亲的亡故还要痛心,心理反应也更为复杂,这说明在子女的心目中,爸妈之间的感情该有多么重要!因此,爸妈应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想,多1分爱心和责任感,或许那些因区区小事就吵架闹离婚的爸妈,会从中得到启发和醒悟的。
爸妈要"善为子师",就应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为子女做出榜样,使子女学有目标,行有示范。比如,要子女形成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习惯,爸妈自己在公共场合就要注意个人的1言1行,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弱病残"要主动让座,当遇到他人有艰难的时候,要热情地给予帮助,这样才能使子女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1位名叫博萨德{Bossard}的学者这样指出:爸妈的言行举止,是悬于子女眼前的1面镜子,家庭的生活方式,是1份丢不掉的家庭遗产。这话确实令每1个爸妈深思。
爸妈要"善为子师",还需注意各自形像的自我调节,使父亲与母亲的作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传统的家庭教导,从总体上来说,重视母爱,忽视父爱,强调父亲管教中的严厉的1面,忽略母亲教养中的娇宠的危害。这种"严父慈母"的旧观念、旧形像,其实应当改变。在对子女的教导中,既应重视母亲的作用,又应重视父亲的作用,而在有些情况下,父亲的教导效果,甚至比母亲更为有效。比如,雷丁{Radin}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温暖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提高。对于童年期儿童的个性来说,父亲比母亲似乎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当然,就总的情况而言,爸妈双亲对子女的教导是同等重要的。假如爸妈能够密切配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形像,使得慈爱与严格,教导与养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教导的合力,更好地发挥出家庭教导的整体功能。
二:爸妈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办法教导孩子。
子女的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1样的,即使在同1年龄阶段,也还存有性别上的差异以及其它身心差异。1般来说,未成年的子女在家庭中都有1些相同的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渴望交往,喜欢活动;喜欢游乐,兴趣广泛。对未成年子女的这些大部分的心理需求,爸妈应当心中有数。并积极采取措施,适当地加以满足,及时地进行引导,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导效果。
三:爸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素养,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
爸妈的心理素养提高了,家庭中的心理气氛也随之得到改善,这样就会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家庭中爸妈要有养儿育女的正确动机;要有深厚稳定的教导情感;要有耐心细致的处事风格;要有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要有开朗善良的性格等等。
孩子犯错后如何正确处理?
让孩子有机会说话
孩子犯错时家长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让孩子情绪有个出口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理解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家长不做批评或判断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
让孩子检视自己的判断
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然后问他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这个环节家长唯一要做的是守住“不伤害、不妨碍”的底线。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等到事情过去之后,最好是一二天之后,问他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家长操太多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