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绝不能对孩子讲的16句话》
发布时间:2020-09-18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育儿观念:《绝不能对孩子讲的16句话》
作为家长真的不容易,不能鲁莽的打骂孩子,也不能太过溺爱。其实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以一颗平常心和孩子交流。
以下16句话,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说出口,但却会对孩子造成潜在的心灵伤害,需要特别注意。
⒈“男子汉大丈夫,至于吗?”
让孩子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非常重要,如果经常对孩子这样讲,最终孩子会成为一个无法自如表达自己情感的人(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少吗?)。
⒉“这哪是男孩儿/女孩儿应该做的事儿啊!”
不要在孩子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阶段,就武断的对其否定。男孩儿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家或是女孩儿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不好吗?
⒊“未来如果你有一个和你一样的孩子,你就明白我的感受了!”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点儿意思,但是它会让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把这个孩子养大的过程并不快乐,而且还蕴含着一种深深的恶意:希望孩子将来遭受同样的痛苦。
⒋“你的妈妈/爸爸是个傻X(或类似)”
也许她/他真是,但是你不能老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说给孩子听。而且如果老是听你这么说,孩子就会认为这样评价一位家庭成员是很正常的,同时,孩子潜意识里其实也觉得自己也是一样的人,导致无法接纳自己。
⒌“你的性格比较内向,而你姐姐/妹妹/哥哥/弟弟/比较外向。”
这么说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孩子在内向或是外向的路上一条路走到黑,并且觉得自己只能是这个样子。
⒍“闭嘴!”
所有人都不喜欢别人这样说自己,至于孩子,他们应对的方式是不再信任你、不会再对你说很多。
⒎“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的姐姐或是哥哥一样?”
这当然是在人为制造兄弟姐妹之间的隔阂,矛盾。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记住你的五个手指头伸出来都是不一样长的。
⒏“有本事你就一直哭,我看你哭到什么时候!”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受到你不愿意再与他进行交流。无力和恐惧感会让他/她持续难过下去,而这已经和最初为了什么而哭无关。最好的方式是告诉孩子我看到了你的难过/委屈.....,你的陪伴、平静和同理很重要。
⒐“为什么你没有一件事能做好!”
每个人都是从试错当中积累经验的,你这样一说,孩子就没有勇气去尝试,当然就会进步的很慢了。
⒑“这有什么可怕的,去试试!”
你告诉孩子这没什么可怕的丝毫不会让他/她感觉好一点儿,同时你在否认孩子的感受,无视孩子的存在,相反,你应该问孩子,你在怕什么,能告诉我吗?
⒒“这就是你不听话的后果!”
在你告诉孩子不要跑,结果他/她还是在跑而且摔倒了的时候,你可能会这么想。但是如果你这么和孩子说了,那就是白白浪费了一次他/她可以获得体验成长的机会。
⒓“怎么能这样做,你是一个坏孩子”
相信大多数家长不会和孩子说这句话。在孩子真的犯了错误,并且理应被教育和纠正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的是,这件事情是坏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人不等于行为,家长无法接受的是事情,而不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
⒔“我不喜欢自己的长相”
你以为这么说自己不会对孩子有影响?如果你是一个对自己的外表更自信的家长,孩子也会变得更加的自信。
⒕“我数学也不好,这孩子随我”
得了,有了你这句话,孩子的数学是好不了了。
⒖“你别弄,你弄不好,我帮你弄(诸如此类)”
让他们自己刷牙、系鞋带、完成作业,只要交给他们,都能学得会。如果你老是帮他们做,结果就是所有的事情孩子都无法独立完成。
⒗“还是XX时候的你更好”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话没什么,但这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她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够好,而且还会不停的反思自己到底为什么变得不堪。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幼儿园里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是爸爸妈妈,可是一个爸爸妈妈要照顾好这么多的孩子,实在是有些难度,为了让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其中就包含了物质奖励。可是时间一长,我总觉的这种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事件一:区域活动后,尽管有很多小朋友已经摆好自己的小椅子,可还是有偷懒的孩子悄悄溜走了,有几个小朋友帮忙摆好小椅子,我很高兴分给他们牛肉粒吃。于是,很多孩子也开始帮忙,然后到我这里说:“老师我们也摆小椅子了”。
事件二:中午起床,孩子们很磨蹭,老师在旁边“监工”也无济于事。最后我说起床晚的孩子水果会让起床早的孩子吃掉哦,孩子很聪明根本不害怕。这几天老师说“谁最先起床会有石榴吃,后面的小朋友吃不到。”嘿!这个办法还真灵。昨天刚起床,就有小朋友问“老师,今天起床早会有什么奖励啊?”
事件三:我家小外甥现在刚刚开始学会蹒跚走路,虽然她已经有了走路的条件,可是由于胆小不肯轻易挪步,所以每当她走步,哪怕是走两三步,我们全家都会毫无条件的为拍手加油,然后紧紧的抱抱她。外甥非常高兴,因为她感觉到了我们对她的鼓励。
物质奖励也是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到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物质奖励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1.对物质的渴求越来越多,对物质奖励分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奖励升级现象;2.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回报,不肯无偿地帮助他人,自私、无情;3.在没有物质回报时,放纵自己,产生一些不良行为;4.行动前后不一致,稳定性差,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严厉指责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难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做人,一切都是为了获奖吗?”奖励的教育导致儿童对竞争的偏爱,使本性正常的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德之路。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它让我明白了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比如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育儿观念: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育儿观念: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现在每个家庭里,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再加上“艺多不压身”的古训,于是现在的年轻父母就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学舞蹈、学英语、学绘画、学钢琴……生怕孩子比不过人家,输在起跑线上。
我班琳琳小朋友,三岁时,就认识几百个汉字,会说许多英语单词,现在刚满六岁,背唐诗、讲故事,那是小菜一碟,双休日,爸爸妈妈又给她报名参加了绘画班、钢琴班,谁见了都说“这孩子真聪明啊!”可老师却发现了一个问题:琳琳小朋友与人交往的能力特别差,见了长辈不知道问好;看见陌生人,就害怕的藏到家长后面;也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时,又胆小又慢腾腾的。
孩子从小就和妈妈在家,不出去玩,只在家看图识字、学英语,学习几乎占去了孩子所有时间。大人剥夺了孩子与同伴游戏的权利,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与人交往上的心理障碍。
家长只注重了孩子的学习,并且在大家的赞扬声中愈演愈烈,大人博得了面子,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却忽视了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我们呼吁各位家长,一定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对孩子进行“体、德、美、劳、智”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恢复孩子的天性。
育儿观念:孩子你要学会拒绝--我不愿意
育儿观念:孩子你要学会拒绝--我不愿意小区里很多门店都有那种弹珠游戏机。投一元硬币进去,就会吐出10个小钢珠。然后,把小钢珠投进制定的槽中,拉动手柄,小钢珠就会弹起来,然后落下来。如果恰好小钢珠经过亮灯的通道,就会以2倍、4倍、6倍、8倍不等的倍数返还出来。要是没有从亮灯通道里出来,就没有了。前天下午,我从幼儿园里接回宝宝,带他去一家店里买双凉鞋。这家店有两台弹珠游戏机。宝宝想玩,我就去老板那里换硬币。给了老板5块钱,他给了我5个硬币。本想着给宝宝玩一个硬币就可以了,结果他一下子把5个硬币抢过去了。宝宝便在一个游戏机上玩了起来,我在不远处等他。老板有两个孩子大约5~7岁的样子。他俩围在宝宝的左右,也很想玩。等宝宝拉动手柄的时候,他俩就帮忙把游戏机扳倾斜,以便控制珠子尽量从亮灯通道出来。如果真的从亮灯通道里出来了,他们一起高兴欢呼。“给我玩一个珠子吧,我刚才帮你了!”小姐姐说。“给我一些吧,我也帮你了!”小哥哥说。“给我点,给我点......”这两个小朋友嚷嚷着。“给你1个,给你3个。”宝宝把珠子分给他俩。这两个小朋友拿到珠子后,就到旁边的游戏机上玩。很快输掉了,又过来向宝宝要。宝宝在他俩的不断劝说中,又分给这两个小朋友了一些。就这样反复着。我在旁边看着,心想,“儿子啊,你的珠子快要被他们要光了。要是长大了,这样子会不会被人欺骗啊?”在小哥哥小姐姐又问他要时,突然,宝宝护着自己的珠子,“我不愿意分给你们了。”宝宝拒绝了!我感到非常欣慰。学会拒绝,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能力啊。孩子,当你长大后,面对不良的诱惑时,希望你也会这么拒绝;当你面对别人的甜言蜜语时,你也会分辨并拒绝。学会拒绝,会让你远离伤害。
育儿观念:是的,孩子不坏
育儿观念:是的,孩子不坏
为了活跃学生增添生活色彩,又能教导、启发学生。在午托或课后时间,安排时间让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孩子不坏》。
看了电影《孩子不坏》,其实这些孩子,要的就是关怀、爱、温暖。很简单的东西,但他们就是没有。误入歧途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里缺乏温暖,小小心灵受伤无数,尤其是对父母从失望到绝望到恨之入骨甚至不共戴天,又求助无门,那种痛苦的煎熬只好透过另一个管道来发泄。很奇怪的就是,接触了黑暗,利用黑暗来平衡心理的伤痛,往往就是绝路的开始。孩子会变坏,家庭和父母的关系都是源头,父母爱孩子天下每个父母都知道,但是执行起来的过程中,有那麽多的干扰和影响,正因如此父母要守着一个正确管教孩子的方法是不容易的。
从电影中学生们深深地被主人公所打动。即使输了,我们一点也不气馁。因为我们学会了看好的一面,再坏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再好的事也有坏的一面,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正如电影中刘老师所说的,自己变化了怪社会怪父母,他们可以代我们挨鞭坐牢吗?怨恨父母其实是在惩罚自己,自己的前途自己负责。只要没有放弃自己,这个社会也不会放弃你。
我想告诉大家:是的,孩子不坏。只要没有放弃你所相信的,不管什么事一定可以获胜!
育儿观念:接受孩子的不足
育儿观念:接受孩子的不足
隔代教养是整个中国社会现在存在的普遍现象,加上独生子女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大人的眼中都是最棒的最好的。这就造成了家长们看不到孩子的不足,更接受不了来自外界的善意的批评。
班上有个调皮的女孩子,规则意识比较淡薄,话比较多,注意力也不能集中,上课的时候不停的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找身边的小朋友讲话,是个让老师很头疼的孩子。作为大班的孩子,需要为以后上学做准备,需要培养基本的规则意识,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于大班的小朋友,要求更多,相应的奖惩措施更严格。但是大班的孩子有自己的脾气,有很强的个性,对老师的惩罚会不听,不服从。于是老师想让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改正孩子的坏习惯,可是得到的却是这样一段话:“我家宝贝是最棒的,我家宝贝要哄着,她吃软不吃硬。”“我家宝贝还小,以前带过她的大人都说她很听话,很懂事的。”
对于家长心疼自己孩子的心理我很能理解,他们每天跟孩子相处,是最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人,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他们最知道原因也最能理解,可是因为这位溺爱,他们忽视了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不停的有人为他们犯的错误收拾残局?不是!是自己知道并克制自己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当然我说的这种情况也只是出现在个别的家长身上,而且基本是老人。常说隔代溺爱,因为宝贝自己的孩子,所以眼中只能看到孩子可爱的地方,耳朵只能听到别人的夸奖,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可以完全包容,对于别人提出的善意的建议和批评不愿接受,他们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但是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的眼中都是很棒的。所以对于幼儿园老师的新的教养方式和他们的老式教养方式发生了冲突,这中间需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来调节。因为大家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