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发布时间:2020-10-10

教育孩子笔记。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幼儿园里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是爸爸妈妈,可是一个爸爸妈妈要照顾好这么多的孩子,实在是有些难度,为了让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其中就包含了物质奖励。可是时间一长,我总觉的这种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事件一:区域活动后,尽管有很多小朋友已经摆好自己的小椅子,可还是有偷懒的孩子悄悄溜走了,有几个小朋友帮忙摆好小椅子,我很高兴分给他们牛肉粒吃。于是,很多孩子也开始帮忙,然后到我这里说:“老师我们也摆小椅子了”。

事件二:中午起床,孩子们很磨蹭,老师在旁边“监工”也无济于事。最后我说起床晚的孩子水果会让起床早的孩子吃掉哦,孩子很聪明根本不害怕。这几天老师说“谁最先起床会有石榴吃,后面的小朋友吃不到。”嘿!这个办法还真灵。昨天刚起床,就有小朋友问“老师,今天起床早会有什么奖励啊?”

事件三:我家小外甥现在刚刚开始学会蹒跚走路,虽然她已经有了走路的条件,可是由于胆小不肯轻易挪步,所以每当她走步,哪怕是走两三步,我们全家都会毫无条件的为拍手加油,然后紧紧的抱抱她。外甥非常高兴,因为她感觉到了我们对她的鼓励。

物质奖励也是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到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物质奖励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1.对物质的渴求越来越多,对物质奖励分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奖励升级现象;2.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回报,不肯无偿地帮助他人,自私、无情;3.在没有物质回报时,放纵自己,产生一些不良行为;4.行动前后不一致,稳定性差,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严厉指责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难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做人,一切都是为了获奖吗?”奖励的教育导致儿童对竞争的偏爱,使本性正常的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德之路。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它让我明白了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比如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对物质奖励SAY NO


对物质奖励SAYNO经常的,我会从电视里,从新闻中,或者从周围朋友口中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家里干了家务,譬如叠衣服、洗碗、擦地、收拾玩具等等,家长会给一些诸如金钱啊、糖果啊、玩具啊等等的物质奖励作为回报。奖励不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所在乎的是有或者没有,而不是多或者少。

而不少孩子在他们还十分的懵懂,十分的稚嫩的时候就拥有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只存钱罐,每次摇一摇,晃一晃,听到里面叮叮当当的声音时,孩子往往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

我小时候没有这样一只存钱罐,也从未获得任何的物质奖励,所以我无法体会现在孩子们的心理。

但是,每当有人问我:那对xx,你会采用这样的奖励方式吗?

我的回答是:NO!

原因何在呢?

第一、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对于家庭的付出是一种责任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家庭的一员,虽然年纪小,但是家长绝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就忽视了他本应该对家庭承担的责任。那么,孩子的责任在哪儿呢?他能够健康的茁壮的活波的长大,让家长每天看到他的变化,让大家享受到天伦之乐,这就是责任了。等到他能够走、能够跑、能够上幼儿园、开始学习生活自理、开始学习干简单的家务、长成个小小男子汉的时候,他就自然的应该融入到这个家庭中,为家庭作出贡献。

起先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擦地、洗菜、洗碗、洗衣服、擦桌子等家务都是一种游戏,他们喜欢抡着笤帚满屋跑、喜欢在盆里倒很多很多的洗涤灵,弄个满盆的泡泡,喜欢一手拿着袜子一手拿着肥皂,喜欢一边铺床一边蹦蹦床,喜欢一边干活一边搞破坏。这些本就是孩子的天性,都不要紧。我不怕xx做过卫生后,客厅里变得更脏更乱了,我不怕他洗过衣服后我要花更多的时间收拾卫生间,我不怕他铺过床后发现我还要再洗一边床单,我不怕付出辛苦付出劳动,我所在乎的只是xx知道干家务,知道这是他每天必须干的事情,仅此而已。

我希望一天一天的,xx能够形成一种习惯,就象他每天洗脸刷牙一样的,是一种必须。

第二、孩子小的时候,不应过早的接触到金钱的概念

孩子小的时候,对金钱没有任何的概念,他们只是在细心观察大人活动后能够知道如果想要糖果,想要玩具,就要给钱,给了钱之后,才能吃上糖,才能拆开玩具的包装。

同时,他们也会知道妈妈每天早出晚归的上班,是为了赚钱,为了一家人能有更好的生活。

除此之外,在他们幼小的世界里,就只有游戏、只有嬉闹、只有快乐。

这才是应该真正属于他们的纯真的童年,我想,也是天下众多的家长所期盼的童年。

谁又能说,这种没有被金钱所沾染的世界是最最美好的呢?

第三、孩子不应拥有“有奖励才干,没奖励就不干”的观念

孩子的心里很单纯,当他们每次做家务能够获得数量不等的金钱,而这些金钱可以用来买糖果或者小玩具之类的东西,那么,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会有这样一种心理:有钱就干,没钱就不干。

那,这种把付出和回报完全对等起来的做法是正确的,或者说是应该推崇的吗?

我不清楚其他的家长是怎么想的,至少我不认同这种观念。这样的做法时间长了,一旦有一天,家长没有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那么孩子就会拒绝干家务。甚或者,当孩子觉得所获得的奖励要低于他们的付出,他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心理的不均衡。真的到那个时候,家长们会返过头来,想想当初他们给孩子灌输的理念是否正确吗?

我希望xx是个健康的快乐的简单的孩子,过着普通的平凡的生活。我也很理解现在孩子们的辛苦,所以,更希望他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做他应该做的,做他喜欢做的。

平时,我会经常告诉xx:你要去洗碗,因为碗洗干净了,下次才能再用;你要去洗衣服,因为你要做个干净的孩子;你要去收拾玩具,因为收拾好了下次再玩的时候才能找的到;你要把自己脱下来的鞋子摆整齐,因为家里需要一个整洁的环境,等等等等。

我愿意我的xx是因为愿意而做家务,而不是因为有奖励才做家务。

用物质奖励孩子做家务可取吗?


物质奖励的方法是可取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对这一方式的接纳,父母要有让这种方式逐渐淡化或者拔高的能力。

【父母困惑:孩子不爱干活 用物质奖励可取吗?】

下面是一位网友的困惑:

10岁的儿子不喜欢干活,我就用金钱奖励的方式来鼓励他:刷碗5毛钱、洗袜子1元、拖地2元……钱不多,儿子却很踊跃,而且活儿也干得不错。但我没想到,后来他下楼给妈妈送钥匙也要价1元,帮忙照顾小弟弟也要5元钱,哪天多洗了个碗也要涨价……我不想再物质奖励了,但希望孩子能养成帮家人分担家务的习惯,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心甘情愿?

【先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把孩子当小大人看待】

用金钱的方式来刺激孩子行动的能力,是父母自己帮孩子引导出来的,孩子表现的也非常不错,父母本来挺满意,但是当孩子出现了思维、行为方式上的“举一反三”时,父母却不愿意了,因为孩子已经脱离了父母的可控领域。

当然,这么说不是在指责父母,而是在提醒父母。我们在伴随孩子成长时,千万不要忘记了,孩子是有思想、有能量的生命个体,既然孩子一天一天的在成长,在长大,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要有发展、有提高,才能应对孩子随之而来的问题。

物质奖励的方法是可取的,不然行为主义的心理理论不会成为心理学的四大理论基石。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用物质来奖励,表达的是我们对孩子某个行为的肯定、接纳和鼓励;表达出我们对孩子这个行为的期望,即:你要继续这样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对这一方式的接纳,父母要有让这种方式逐渐淡化或者拔高的能力。因为,孩子要开始从外在行为往内在模式发展了。

所以,父母在尊重他凡事都想用钱来计算的欲求的同时,还要将孩子往更宽广的方向引导。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出哪些事项是长了这么大的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哪些是做了后让父母觉得惊喜的事情,惊喜的事情是可以奖励的。

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他要这些金钱奖励的动机,比如攒了这些钱想做什么?

和孩子一起进行一场算数游戏,孩子每天想用钱做的事情列出个单子看是多少钱,妈妈也可以在旁边列上自己为孩子做事的清单,也标注上值多少钱,让孩子通过比较,情感上得到升华,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也可以因为爱、因为责任、因为信任、因为开心去做,金钱不是做事的唯一动机。

具体的方式还需要父母在对自己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找到一种不露痕迹的、适合他的好方法。

对孩子物质奖励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著名教育家说:“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随着大多数父母对于教育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少有父母用打骂或惩罚来教育孩子了,更多的父母意识到了用奖励来激励孩子好行为的重要。毕竟,都是亲爸亲妈,如果能有更温和更有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谁也不愿意天天冷面以对或棍棒相加。

但是,在父母奖励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往往父母认为孩子表现好,奖励零食、奖励玩具、甚至是直接奖励金钱,是个又省事,见效又快的好方法。但随着孩子的长大,欲望之心也越来越大,玩具要的一个比一个贵,奖励金也越来越高,这让父母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物质,是最差的激励

▌为什么不提倡物质奖励:

用物质来激励孩子,这让我想起曾经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触到的一个词“代币制”。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曾几何时,这种用来治疗病人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用到了对孩子的教养中来。

行为疗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见效快,这让父母们觉得“这真是个有用的好办法”。但行为疗法也有一个极大的隐患,就是另一种不好的行为有可能应运而生。

把它带到对于孩子良好行为的激励上来看就是,父母想要孩子建立和保持的行为,的的确确被孩子表现的很好,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很容易把“做好”和“获得奖励(物质)”联系在一起,给才做,不给就不会做。并且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物质奖励,才能更好的稳固下孩子的好行为。

比如许多父母可能听过这样一种奖励方式:家长把各项家务活都标定一个价格,比如擦地板10元/次,擦桌子2元/次,洗碗5元/次等,然后以此鼓励孩子做家务。

看上去这种明码标价的物质奖励似乎可以提高孩子干家务的积极性,并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许多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变得非常愿意干家务。那么试想,谁能用一辈子的金钱来激励孩子做家务呢?如果撤销了这样的激励,孩子又会怎样?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励绝对不是物质。孩子的世界单纯又简单,初始以来,孩子们需要的绝不是父母的钱或父母给买的玩具零食,而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接纳、认可和赞赏。

▌精神激励远比物质激励的效果更好、更持久

心理学家雷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找到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奖励”。另一组告诉他们“非常期待经常看到你们的作品”。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画,前一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品,后一组的孩子得到了赞赏。

三个星期以后前一组的孩子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了,后一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兴致不减。这个实验曾反复进行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两种方式对于孩子好行为的激励效果。实验中,尚且是实验员在给孩子精神上的激励。如果换做是父母,效果可想而知。

孩子自出生以来,最渴望获得的便是父母的关注、接纳和认可。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提起温尼科特的那句话:“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可以说,孩子后天所有品质的建立都离不开父母。

比如从最初的安全感建立,到后来的自信、自尊、自我价值感的建立,都是在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下被滋养获得的。表象的行为习惯更是不例外。

习惯于用物质去激励孩子的父母往往是懒惰的,懒得去用心滋养孩子;或者是缺爱的,自身贫瘠的爱哪里还够去滋养孩子。

不管怎样,我们现在就该逐渐改变用物质去激励孩子的方式,懒惰的父母需要在育儿中更加用心,缺爱的父母也可以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新去体会爱与被爱。

父母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和激励

▌好的精神激励是有技巧的:

如果你认为给予孩子的精神奖励,就是简单的几句夸奖,那就错了。夸奖需要技巧,说错了会适得其反。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

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解释说:“夸奖孩子的努力,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

所以,作为父母,在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激励时,要肯定和认同孩子的付出和努力。而不是简单的对孩子说“你真棒、你好厉害、你很聪明”等类似这些话。

比如,孩子会自己系鞋带了,我们不可以说:“哇,你真聪明,系鞋带的本领一学就会”,我们可以说:“你通过努力学会了系鞋带,我真为你开心”。

话语中对于孩子不同方面的肯定,你体会到了吗?这样的精神激励才会让孩子把好的行为习惯或品质内化。

与其给孩子钱,不如给孩子爱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小男孩,他在读的学校有一位女老师,长得很漂亮,无论她走到哪里,那里的人都会为她眼睛一亮。因此,她的学生特别是男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她的喜爱和重视。

这位女老师非常喜欢班上一个名叫罗斯的小男孩,因为他学习成绩突出,并且很守纪律。在罗斯班级的毕业典礼那天,女老师安排罗斯在典礼上致辞,并亲吻他,祝愿他走向成功之路。

为了得到女老师一个吻的奖励,小男孩开始发奋学习,没过多久,他的成绩就提高了很多,而且几乎全校都知道了这个很出色的男孩。随之,他的愿望也实现了——他真的得到了那个美丽的女老师一个吻的奖励。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第33任美国总统亨利·杜鲁门。

说到底,孩子都是需要被爱滋养长大的,父母的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激励,没有之一。

育儿观念:以资奖励实属育儿的无奈


育儿观念:以资奖励实属育儿的无奈

新学期开学已经一周了,每天早上我都在奇奇的催促声中和他赶往幼儿园,傍晚又在我的催促声中带着他离开幼儿园,哈。。。因为他每天放学后都要玩半个多小时的大型玩具,基本上是最后离开的那一拔小朋友中的一员,现在看来奇奇的幼儿园生活过得很是快乐和满足。

本来我还纠结了很长时间现在该不该送他上幼儿园,还好,这个阶段性的选择做对了。只是考虑到他的小胳膊还没有百分之百的恢复,每天对他也都担着点儿心。经过和带班老师的认真沟通后,老师让我放心说是在白天照顾他时会注意的,在他有点疯的时候会提醒他。

入园的这几天我每天早上都要跟他重申以下的注意事项:不要让小朋友拉你的左胳膊;不要跑跳以防止摔倒,即使摔倒也要用右手去支撑。奇奇小朋友每天回家都会告诉我他做到了,自己注意保护自己了。哈。。。效果这么好,是为什么捏?因为我们在开学时就达成了一项协议:在这两个月内,如果他每天没有摔倒没有碰着左胳膊,那在他晚上回家后就可以得到两块钱的奖励。为了这两块钱,为了能攒够钱买他早已看上的非常喜欢的两件玩具,人家相当上心了的说。唉,其实我非常不赞同这种用钱进行奖励的方法,可是每天白天见不到他的人,也只能用他最感兴趣的东西吸引他,提醒他了。

开学前当我最初提议如果奇奇当天表现好就奖励一块钱时,俺们母子俩儿便展开了如下的精彩对话:

奇奇在听到这个提议后马上就开始还价了:“妈妈,还是给我三块钱吧,要是一天给我三块钱,那我一个月。。我算算哈。。。可以得到90元,对不,妈妈?”我都没想到他能算出来是90块钱,咋算的捏?嘿嘿,这孩子,如意算盘打得可真好。我想都没想就果断拒绝了,哪有这么容易就让你称心如意的事儿,嘿嘿。我本想说一天只能一块钱要不要拉倒,可是后来又一想,还是以安全为重吧,我回他:“给三块钱太多了,这样吧妈妈也加一点,一天两块钱吧。”奇奇一听觉得还是占着便宜了便同意了。

不过接下来奇奇又说了:“妈妈,分成上午一块钱下午一块钱吧,可以吗?要是上午摔着了,下午没摔着,那下午表现好还是要给一块钱的吧。。。”这点我还真没想到,孩纸你倒挺精明的哈。我一想要是如此,那他不是还会有不注意的可能吗,坚决地回他:“这样可不行,必须是一天没摔着才能有二块钱的奖励呢,要是摔着哪怕一次,就得不到了。”奇奇无奈的回我:“那好吧。”

隔了几钞钟,奇奇又继续笑着说:“妈妈,要是万一我在幼儿园摔着了可是你根本就看不到我回来又不告诉你,你不还得给我钱吗!哈。。。”这个小坏蛋儿,纯心气我不是!我认真地回他:“妈妈相信你是不会说谎的,对吧!不管因为什么,奇奇都会是个诚实的孩子,妈妈永远相信你!”奇奇还是笑着回我:“妈妈,我逗你玩呢,我当然会诚实了!”嘿嘿,其实这个我还真就想过,不过呢即使咱有怀疑的心,也要表明会相信孩子,对不?!假如偶尔他真的玩了一两次小心眼儿没说实话也没关系,总体来讲他只要注意安全就行了。

于是,每天下午从幼儿园回到家,他都会提醒我:“妈妈,给我两块钱吧!”切,倒是没有哪一天忘记要的,哈。。。不过,据我观察,他晚上在家时好象也很知道注意保护自己呢,总之此方法很有效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呵呵。此乃育儿的下下策,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千万不能用啊。

育儿观念:重视孩子们的精神奖励


育儿观念:重视孩子们的精神奖励

一、案例背景

现在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成长,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于是物质鼓励成为家长常用的一种激励孩子的手段,比如家长向孩子许诺:如果你这次考试能考前十名,就可以带你去旅游,或者买游戏机……这种方法还真奏效,孩子为了那份诱惑力,不惜一切地努力争取,最终很好地完成了家长的目标任务,满足了家长的期望。逐渐地,物质鼓励成为家长激励孩子乐此不疲使用的方法。然而,在家长许诺过程中,孩子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也慢慢滋生起来,物质鼓励成了家长和孩子的一种交易,成为家长讨好孩子的一种贿赂,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一把枷锁。下面,我就家庭教育,浅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二、教育过程

孩子从姥姥家回来,总是夸夸其谈,说姥爷姥姥是如何如何地好,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过着皇帝般的生活。姥爷姥姥疼外甥是天经地义的,有时溺爱孩子是难免的,疼孩子没有错,这可以理解,不能怪罪他们。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这样完全依着孩子,这样溺爱孩子不行。妻子多次和孩子他姥爷姥姥说起:不能娇生惯养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该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并在劳动中逐步培养孩子热好劳动的好习惯,不能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同时,让孩子懂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劳动成果。他们二老也说以后注意,不再这样了。接下来,姥爷姥姥不随意给儿子东西了。随之变化的是,为了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成果,好好地表现,他们采取物质鼓励的方式。比如:这次考试考好了,假期可以去旅游;自己洗衣服,可以奖励买玩具;帮忙做一件好事(洗刷餐具,做饭,扫地等家务活),可以买自己愿意吃的好东西……这种方法很管用,马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孩子比以前更听话了,玩具也不乱扔了,也讲卫生了,也不贪睡恋床了,也变得勤快了很多……

然而回到家中,我的命令不好使了,吩咐做点家务时,他总是和我讲条件,讨价还价,一肚子不愿意,埋怨我说:“在姥姥家,干了活能得到报酬,而在咱家,就是甘尽义务,一点好处都没有,真小气!”我倒成了小气鬼。现在不教育不行了,他有点太物质了,利欲熏心会毁了他。而且这种势头愈演愈强,欲望越来越大。他姥姥有时打电话也说:“嘉(孩子的小名)总是要这要那的,有时还狮子大开口,说要遥控飞机、电动小汽车等,俺快了供应不起他了。”

我决定要改正他这一毛病,说做就做。在周末,我吩咐他打扫卫生,他又咕嘟着嘴极不情愿,干完了,屁颠屁颠地跑到我跟前说:“爸爸,任务完成了,我要到商店买好东西……以前姥姥总是给我买好东西!”在他吞吞的话语中,我知道他想物质奖励。正好抓住这次机会,我劝导他说:“爸爸妈妈在家干活,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给报酬了吗?”他却反驳道:“我是小孩,你们是大人。”我趁热打铁继续劝说他:“爸爸妈妈小时候在家干活的时候,也没得到报酬,不也干得好好的吗?现在爸爸妈妈大了,在家干得是沉活累活脏活,也没有抱怨什么。你年龄小,干点轻快活是可以的。老师不是说在家要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吗,这才是好孩子的表现。”

要想改掉孩子身上的这个毛病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地淡化物质鼓励,取而代之的是精神鼓励。当孩子家庭作业写得认真了,就画一个五角星或写上一个一百分作为鼓励,让孩子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业;当孩子能自觉地干家务活了,或者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了,就要开家庭会隆重表扬一下,让孩子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表现好了,总是不忘竖竖大拇指表示赞赏,总是不吝惜一个拥抱,或者一句赞美,让孩子体会到被肯定的感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我春风化雨般的说教下,在日积月累地精神鼓励下,他改掉了动不动要物质鼓励的毛病,随之一些良好的习惯也慢慢培养起来。

三、案例分析

在调动孩子积极性上,父母适当地给孩子一些物质鼓励,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家长都给予一定的物质作为奖励,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物质鼓励的奴隶。于是,物质鼓励就演变成孩子做事的动力,只要做事就要图好处,没有物质奖励不做事,物质鼓励成了一种交易,成了干与不干的筹码。物质的刺激作用确实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但它的作用是一时的,短暂的,不能长时间地支配孩子的行为。毕竟孩子对物质的激励性是有限的,当孩子一旦得到它,努力的欲望就会自然减小或消失,需要新的和更大的物质刺激才能再次激起他努力的愿望。从长远来看,这种物质上的鼓励,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挑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给奖赏”,另一组只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结果三个星期后,前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后组的孩子们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这个实验告诫我们,物质鼓励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会使人只对其奖赏感兴趣,而对事情(活动)本身失去兴趣。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一味的无原则的物质鼓励是一种潜意识的错误引导,往往会使孩子滋生为物质而物质的唯利是图的思想,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四、案例反思

家长激励孩子方面,应该多用精神鼓励,丢开物质鼓励侧重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和价值,及时地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这比物质鼓励更重要。父母的一个亲吻、一个笑脸、一个拥抱、一句肯定、一声赞扬,这些都是给孩子最好的奖赏和鼓励。巧用名人效应也是一种良好的激励措施,如名人的成长经历、励志故事、励志名言等。名人的榜样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它能激发孩子无限的情趣和不断进取的斗志,进而帮助孩子树立更高的行为目标。在家庭教育中,行之有效的精神鼓励一旦被植入孩子的心中,就会生根发芽,一直潜意识地强有力地激励着孩子,甚至影响其终生。

我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学习,是不是错了?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部分人认为这样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对金钱概念。这样的方式小编只能说,要慎用!因为一旦家长掌握不好那个所谓的“限度”就会演化出许多的问题。最近我们在论坛中就接到一位家长的稿件,这也让我们意识到需要提醒各位宝爸宝妈要对这个问题提高重视程度!

家长来稿:

我家孩子今年五年级,以前学习不太认真,所以我才像鼓励做家务一样用奖励的方式提高他学习的兴趣。这个做法刚开始的时候效果挺好的,孩子每天很积极的完成作业,周末的补习班也不排斥了。当时的做法是每天表现好的话会在奖励表画一颗五角星,如果连着一周表现好,就会奖励50,如果一个月表现好,就会奖励一个玩具(300以内)。

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我觉得孩子应该养成学习的习惯了,所以打算渐渐停了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没想到周末和孩子一说,孩子的反应特别大,还一直嚷嚷着说是不是我们舍不得给他花钱了?要是不奖励了他就不学习,补习班也不上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不能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他学习么?

现在我该怎么办呢?希望其他爸爸妈妈可以给我一些帮助,谢谢。

家长意见:

@昵称小雪:初衷没错,方法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一开始给的可能太多了,一下子全没了当然感觉不好。可将打星表与孩子零用钱挂勾,他自己买东西不再另给钱。另外我根据孩子的变化不断调整得星项。哪项不好就加强给星,好的项慢慢减少直至消失。我一周控制在10元以内,如果孩子想要一些贵的却不是必须的东西,如玩具,手表等,我会让他自己攒钱。当然执行起来不可能完全规矩,但基本线有的。另外做的不好的项可以扣星啊,但注意别起冲突,实在不行,也别太较真,扣少点。建议你慢慢减下来,不完全奖钱,多奖励些看电影,户外活动等。但千万别奖励电脑游戏啊。家长多陪同活动,活动中谈心,将为自己学习的道慢慢灌输,比如吃饭时说今天菜真好吃,等你长挣钱了也请妈妈吃。长大你想做什么或进什么公司,那要在哪方面多努力了,没能力不行的等等。还可以帮孩子开个存折,鼓励孩子存钱,为自己上大学准备。总之,慢慢减少金额或将多余的金额存起来或报孩子喜欢的兴趣班,给他留少点当零花,平时多灌输自己挣钱自己花,有能力才能自己多赚钱的观念。

@daisy0515:我觉得不能用物质奖励的办法,学习本来是他的天职,不做不可以的,奖励给它变成了工作,不给工资就不干,任何时候都要慎用物质奖励。我们小的时候考试考得好会带他去吃他喜欢的东西,买个玩具之类的,大了变成鼓励,五年级的孩子已经足够懂事到学习是给他自己学的,他今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他自己学习来决定的,我认为借此机会正好可以把物质奖励断掉,有可能短期会用不学习来惩罚家长,但总比长期只为了奖励学习好。过程要耐心引导,越大的孩子越不好说服,注意态度要坚决,也要耐心和蔼。

@拉风少年:

因人而异,但不得不说这方法应用得好,是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很重要,稍不留意就会使得其反,正像有些家长说的孩子觉得学习是在为家长学习,是在为钱学习。

另外两点很重要:

1、要帮助孩子达成奖励的目标。并不是开好了奖励条件,就不管了。要帮他找到学习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2、当孩子获得奖励之后,要激发他的荣誉感,多鼓励他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并不是着眼于眼前这些蝇头小利。久而久之,荣誉感是比物质奖励更刺激到孩子的上进心。

@艾悦:我们攒了大半年星才兑换个几十块钱的玩具,一个月就三百太多了点吧。随着学习的进步,奖星的要求可以逐步提高,比如说做以前是对就奖星,现在要做对加字迹工整,还可以限时完成,超时就不奖星。兑换的门槛也可以遂步提高,但是奖品换大一点,比如以前50颗星换个40块钱的玩具,现在改成100颗星换60块钱的玩具。其实就是变相涨价,就好像麦当劳的汉堡不涨价,但是越做越小了一样。这样好过不奖星。

看了以上家长的意见,大家有没有学会呢?您又有什么样的还建议呢?

育儿观念:也许这样对待孩子的哭闹是不对的


育儿观念:也许这样对待孩子的哭闹是不对的昨天晚上,宝宝8点多就表现出想睡的样子,于是早早给他洗洗澡,喝了奶,想让他早点睡。而我,也早早洗漱了,也希望和孩子一起睡个早觉。然而,讲过故事后,照例关了灯,开了音乐,准备睡觉。可是,宝宝在快要睡着的时候,突然爬起来了:“妈妈,我想去电脑房,看动画片。”

“不行,现在是睡觉时间,等明天早上你醒来再看吧!”我拒绝了孩子的要求,是因为,我觉得在暗的环境中突然面对电脑亮亮的屏幕对眼睛有刺激(他爸爸正在用电脑,电脑是开着的);还有个理由就是我中午没有睡觉,也很困,很累,想睡了。

“我就看一个动画片就可以了,看《五辆大卡车》那个,只看一个就可以了”他反复强调只看一个。不过,他每次都要看好几个才罢休。

“不行,妈妈说不行,现在是睡觉时间!”我又拒绝了他。

然后,他开始哭了起来,哭得越来越厉害,边哭,边说“看一个动画片”,“我想去电脑房”这类的话。

而我,故意沉住气,装作忽略他的哭闹,目的让他知道哭闹是不能达到目的的。“那你想哭就哭会儿吧,妈妈先睡了”,我装作睡着的样子,而他在我身边哭啊哭啊。

哭了大约20分钟。期间,我不停地给孩子擦汗,因为哭闹,他出了很多汗。两条手绢都被擦湿了。我一方面心里确实比较烦燥,另一方面克制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平静。但是,我还是比较心疼孩子这么哭下去,既然忽略他的哭闹这个方法行不通,我就采用另外一个办法吧:转移注意力。于是,我让他爸爸给他拿钙片吃,因为钙片很甜,他喜欢吃,而白天还没有吃钙片。可是,钙片吃了,还是哭着要去看动画片。

这个时候,我一急之下,说:“你再哭,妈妈走了。”我下床装作要离开房间。宝宝见我要走,突然哭得喘不过气来了,而刚吃过钙片的他可能嘴里有口水,在剧烈哭闹的过程中呛了一下。我回头抱起他来,“好吧,那就看一个动画片。”说这话的时候,我的脑子闪过一个念头:自己半个小时左右的坚持还是妥协了。

可是,宝宝真的很配合,看过一个动画短片之后,就乖乖地跟着我去睡了。我和宝宝躺在床上,宝宝说,“怎么样妈妈都喜欢我!”这句话是我常给他说的,意思是妈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爱他。宝宝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在重申妈妈对他的爱。我说,“妈妈爱你,所以妈妈爱你眼睛、鼻子、耳朵,你的什么部位妈妈都要爱护,妈妈不要你看电脑,是为了保护你的眼睛,知道吗?”然后,宝宝要求我亲亲他,在抽泣中很快地睡去了。

孩子睡了,而我的睡意全无。我在想,我是否做错了!突然,很心疼孩子哭那么久了!或许一开始,我就答应孩子的要求,也许就没事了。孩子之所以非要我答应他的要求,是不是觉得如果妈妈不答应他,就是不爱他呢?是不是孩子还小,有些事情不能过于强求孩子?是不是孩子太小,不能强迫孩子听道理?

或许在类似的情景中,我需要针对孩子的要求首先妥协一下呢?看来,这里有个度需要很好的把握!

育儿观念: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晚饭时间到了,饭菜已经上桌,5岁的儿子一休在玩具角落玩积木,爷爷叫到:“宝贝,快来吃饭了!再不来饭就冷啦!”儿子边玩边说着:“哦,知道了。”还是没有放下手中的积木。我轻轻的走过去,问到:“宝宝,你是想现在去吃饭还是玩一分钟?”儿子看着我的眼睛,笑眯眯的说:“妈妈,我想再玩一分钟去吃可以吗?”过了一会儿,只见他放下手中的玩具,边走到餐桌边说:“妈妈,一分钟到了吧,我来吃饭啦!”

天气变冷,我回到家,发现老人在追着儿子穿外套,一个追一个逃。儿子见我回家,一下扑到我怀里,我抱着他问:“宝贝,天气冷了,你是要穿这件黄色外套呢,还是穿新买的红色马甲?”他想了想说:“红色马甲吧。”于是自己噔噔噔的走到房间去拿衣服了。。。。。。

回想曾经的一幕:吃饭时间到了,家里总要经历一场争吵,孩子磨蹭,一次次提醒他吃饭却仍在玩玩具,于是我一次次大声的叫他,接着没收玩具,哭闹,生气。。。。。。于是闹得一家人心情不快。似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命令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却总是不听,甚至和你唱反调。于是家长生气,孩子哭闹,结局总是不能圆满收场。面对这样的场面,大家都会把责任放在孩子身上,都是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其实,家长只要动点小聪明,适当的尊重一下孩子,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觉得,让孩子来选择做主,这样会助长孩子的娇气,是对孩子的溺爱,家长也会失去权威。其实,孩子只要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反而会回应给你更多的尊重。从小事做起,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权利,比如吃饭时用筷子还是勺子?今天吃苹果还是橙子?现在去睡觉还是再玩5分钟?你想画画还是搭积木?每一次的选择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平等的对话,每一个的提问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成人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避免成人和孩子的冲突和矛盾,让家庭更加和睦。让孩子从小在自己的小事上学会做决定,那么,长大以后,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人。所以,让孩子成长,先让孩子来选择吧!

育儿观念: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育儿观念: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尊重孩子,这是我在尹xx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里面学到的。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孩子的每一个决定、行为其实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无论是表现很棒的时候,亦或是故意捣乱表现糟糕让父母很尴尬的瞬间,他都是想好的。我们需要耐下心来听听孩子的想法,哪怕是听起来有点离谱的想法,都不要打断和否定他,更不能大声地斥责,和表现出“怎么有如此可笑的想法”等,这样会让他不再愿意敞开心扉向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失去自信心,我们也就没有机会去和孩子良性沟通。尊重孩子,我们才能更好地和孩子交流,才能引导孩子走向自己的世界,拥有属于自己的蓝天!

尊重孩子还表现在父母须及时认错。记得有一次,我和齐齐爸爸因为穿衣服的事情忍不住大声地吵了几句,齐齐很不开心地说“你们因为衣服也吵架”,当时我立即意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前失礼啦,“对不起,妈妈错了,不应该大声地说话”,齐齐很快就回应了我,“妈妈,没关系,下次不要再这样啦”,自然他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至少不是不开心。

面对孩子,我们需要甩开疲惫,忘记工作,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好朋友,这点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毕竟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需要有很好的EQ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足够的定力去面对周围的环境。就拿大家热议的兴趣班来说,他喜欢画画,报班涂涂画画,接触更多的小朋友,也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他不喜欢,甚至反感某些兴趣班,那不如用这笔学费和大好周末出去旅游,亲近一下大自然。孩子的选择,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珍惜自己的金钱和时间!

好习惯,慢慢养成,急不得

作息习惯,齐齐保持的不错,其实也是我们做父母严格要求自己的结果。有段时间,齐齐让我们讲故事,经常讲完一本了还没有意愿睡觉,开始我想孩子好奇喜欢听就依着他吧,反正也没有浪费时间,后来我才发现,晚睡会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上火,生病,抵抗力差等。齐齐爸爸就想了个办法,每次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他就说“谁来当灯管?负责熄灯的重要工作”,齐齐争着上前,“我来我来”,熄灯了!别放松(⊙o⊙)哦,这是第一步,躺下来,齐齐又说“妈妈,我睡不着,我想聊天”,我就得赶快配合“装睡”,他看见我不理他,他也就开始进入美梦啦!早睡会增强抵抗力,并且晚上休息好第二天精神很好,早饭吃的也不错。

吃饭,我简单地说几句,因为这个真是需要父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首先,我们要做些孩子喜欢吃的饭菜,且要饭菜多样化。可以想象,天天东坡红烧肉,次数多了谁都不想再吃了。其次,饮食以清淡为主,经常给孩子炖汤喝,不易上火且吸收好。最后,吃多吃少自己吃,吃完要自己收拾饭碗和洗碗。让孩子意识到吃饭是为了自己不饿肚子,让自己长得更健康,以及家务劳动,人人有责!

日常行为习惯,刷牙、洗脸、大小便自理。我几次让齐齐小朋友自己洗脸,他都说“妈妈你给我洗不是挺好的吗?我长大了再自己洗不可以吗?”我就开始给他解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不可能一直陪伴你,感觉略有改善,偶尔自己玩玩水“洗完了”。后来我就和他说“求人不如求己”,还故意让他最后洗脸,他就有点着急啦,想当第一吗?自己洗吧!果然见效,照例,洗好洗不好,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洗!今天写心得,我故意问齐齐,为什么洗脸要自己洗,他说“求人不如求己”呀!我顿时茅塞顿开,原来如此!O(∩_∩)O哈哈~

和小朋友相处。齐齐目前表现的还是较自我,不过正在慢慢地意识到“有舍才有得”,学会宽容和理解!这点应该是我自己做的不到位,总是喜欢掺合,特别是在他和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同样是今天,他很好地和同学果果玩耍和解决了两个人的矛盾。他们两约好了一起玩,可是只有一个玩具飞机,齐齐和果果都喜欢,争执不下,果果就走了,大概几分钟后,齐齐拿着飞机说,“果果给你玩吧”,(⊙o⊙)哇,我想,他在几分钟里面想了很多,是要飞机呢还是和好朋友果果一起玩?孩子,独乐了不如群乐,你已经知道和体会到了!

以上习惯和未来好习惯养成,我坚信没有一个是很轻松的任务,急不得,放松心情,顺其自然(不是放任哦,是疏导有方)!对了,齐齐爸爸最近的“自我管理”法不错,特别提一下(今天是父亲节,表扬鼓励呲牙笑),早上去幼儿园前,齐齐总是不紧不慢,我们都急得很,可又不能催这只上帝送给我们的“小蜗牛”,爸爸就想了个办法,“你慢慢地吃饭、洗脸没有关系,反正时间是你自己的,晚点去,有可能玩不到玩具,还有可能迟到哦”,果然,他开始神速吃饭和穿鞋,孩子绝对关注自己的那些事(小贴纸、玩具、被表扬:))!

因材施教,多亲近大自然

齐齐很喜欢科普类的电视节目,《我爱发明》、《大真探》、《原来如此》等,所以我就给他买些科学全景图来一起阅读。阅读是段美妙的过程,这个过程他学到了不少知识,且很愉悦和享受,最大的收获是体会到快乐学习!用心地观察孩子的兴趣是育儿很重要的一部分,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能引领孩子克服困难,勇于挑战,且收获颇丰!

亲近大自然,多陪孩子走出去看看!我们安排多些时间去感受自然带给我们的惊奇、色彩、感动、美丽和壮观!至真至善,用大自然的美去熏陶我们的孩子!在水泥钢筋屋里学到的是有限的东西,而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却是无穷尽的,了解自然,学会真正地善待生活,热爱生活,保护环境,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

如果说阅读是让我们想象自然,那么走近自然就是让我们触摸自然,感受不一样,但同样妙不可言!

就说这些吧,育儿路上,斗智斗勇,任重而道远......无法一一道尽。参天大树,需要我们给他足够的空间成长!

感谢幼儿园举办的这次活动,让我们能有机会和老师、家长分享交流育儿经验!孩子身上还有很多不足,如过于自我,缺乏耐心,推推打打。。。我们会认真学习其他父母和老师提出的育儿心得,努力帮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再次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用心观察和耐心教导,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祥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园共育《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对物质奖励SAY NO 对物质奖励SAYNO经常的,我会从电视里,从新闻中,或者从周围朋友口中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家里干了家务,譬如叠衣服、洗碗、擦地、收拾玩具等等,家长会给一些诸如金钱啊、糖果啊、玩具啊等等的物质...
    2020-10-29 阅读全文
  • 用物质奖励孩子做家务可取吗? 物质奖励的方法是可取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对这一方式的接纳,父母要有让这种方式逐渐淡化或者拔高的能力。 【父母困惑:孩子不爱干活用物质奖励可取吗?】 下面是一位网友的困惑: 10岁的儿子不喜欢...
    2021-08-18 阅读全文
  • 对孩子物质奖励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著名教育家说:“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随着大多数父母对于教育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少有父母用打骂或惩罚来教育孩子了,更多的父母意识到了用奖励来激励孩子好行为的重要。毕...
    2021-08-12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以资奖励实属育儿的无奈 育儿观念:以资奖励实属育儿的无奈 新学期开学已经一周了,每天早上我都在奇奇的催促声中和他赶往幼儿园,傍晚又在我的催促声中带着他离开幼儿园,哈。。。因为他每天放学后都要玩半个多小时的大型玩具,基本上是最...
    2020-10-14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重视孩子们的精神奖励 育儿观念:重视孩子们的精神奖励 一、案例背景 现在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成长,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于是物质鼓励成为家长常用的一种激励孩子的手段,比如家长向孩子许诺:如果你这次...
    2020-10-09 阅读全文

对物质奖励SAYNO经常的,我会从电视里,从新闻中,或者从周围朋友口中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家里干了家务,譬如叠衣服、洗碗、擦地、收拾玩具等等,家长会给一些诸如金钱啊、糖果啊、玩具啊等等的物质...

2020-10-29 阅读全文

物质奖励的方法是可取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对这一方式的接纳,父母要有让这种方式逐渐淡化或者拔高的能力。 【父母困惑:孩子不爱干活用物质奖励可取吗?】 下面是一位网友的困惑: 10岁的儿子不喜欢...

2021-08-18 阅读全文

著名教育家说:“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随着大多数父母对于教育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少有父母用打骂或惩罚来教育孩子了,更多的父母意识到了用奖励来激励孩子好行为的重要。毕...

2021-08-12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以资奖励实属育儿的无奈 新学期开学已经一周了,每天早上我都在奇奇的催促声中和他赶往幼儿园,傍晚又在我的催促声中带着他离开幼儿园,哈。。。因为他每天放学后都要玩半个多小时的大型玩具,基本上是最...

2020-10-14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重视孩子们的精神奖励 一、案例背景 现在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成长,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于是物质鼓励成为家长常用的一种激励孩子的手段,比如家长向孩子许诺:如果你这次...

2020-10-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