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要你將來比我還要強
发布时间:2020-08-21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说课稿要脱稿吗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孩子懂不懂理財,成為個人能否幸福退休的重要關鍵,即使不靠孩子養老,也得確認孩子不會成為「啃老族」;因此,如何掌握美滿人生的最後一張拼圖,就要從現在開始,教出孩子的理財力!
正所謂的錢財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
水能載舟也亦能覆舟,別讓我們娃兒的未來個個成了"卡奴"~"錢奴",YJS21.COM
請讓我們給孩子一雙幸福翅膀 教出理財力
卡債風暴在過去兩年襲擊全台,五十萬卡奴,讓台灣社會從「大家都很會存錢」的舊有觀念中驚覺,原來年輕一代對於金錢的使用,和對於信用的認知觀念是如此薄弱,凸顯出台灣社會普遍處於「理財文盲」的危機。究其原因,發現自小不管在學校,或是在家裡,金錢和性一樣,都被當成是私密的事而不被拿出來討論。而當「性愛學分」即將在九十八學年度納入高中選修學分之後,「理財」這件事,仍然是一個因無知而被忽略的話題。然而,懂不懂理財,一樣是關係人生幸福的大事,如果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很有可能讓自己陷於負債的泥淖,嚴重者,搞不好還會讓家人同陷困境。因此,財富觀念的傳承,必須比將財富交給兒女的那一刻更早開始;如果你只能負擔自己的退休養老,那更應該早一點讓孩子具備財務管理能力,免得孩子長大後,成為啃蝕你退休老本的啃老族!更有甚者,如果你想養兒防老,一個深悉理財的下一代,肯定才是你生命最後旅程的重要保障。也因此,教育子女正確的理財觀念,就成了你建構美好退休生活及圓滿幸福人生的最後一張關鍵拼圖。
這不只單單是在台灣出現的問題,翻遍教育部頒訂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完全找不到和理財相關,有的也不過是稍稍談論到有關消費權益的內容。由前財政部長林全、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等財經金融界、教育、社福團體組成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於是參考美國JumpStart(成立於一九九八年,成員涵括了教育界、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等二十幾個專業團體)所提出的個人財務素養(financialliteracy)指標,融合國內的財經環境,首先提出「九年一貫財金智慧教育指標」,希望教育部能將之納入課程綱要中。透過三張表格一齊學習財務管理從小就灌輸孩子理財的重要性,給予正確的金錢、消費觀,並提早讓他們學習一些理財語言,《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作者羅勃特.T.清崎說,這樣他們才有機會融入理財高手的群體之中。在他設計的兒童版「現金流」遊戲時
,就直接使用「資產」、「負債」的專業辭彙,但也用更口語的方式解釋它們的涵意,告訴孩子「資產」就是:向你口袋裡放錢的東西;「負債」則是:從你口袋裡掏出錢的東西。理財教育,還是要透過理財的方法來進行,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主任郭迺鋒也認為,如果以為讓孩子玩玩點鈔機就是理財,也太小看孩子的智商了,有步驟的教導孩子理財能力,他們的學習力常會超出大人的想像。不少專家整理歸納,教育孩子的理財力,有三張表格應該隨時拿來參考;如果把自己當成人生的CEO,他也需要從小演練這三張表格:財務目標、編列預算表及資產負債表;這三張表格的記錄過程,應該也是孩子財務人生的成績單,透過這三張日常生活消費及財務表格的記錄,和孩子做充分的討論,就可以把想要給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自然地傳遞。擬定財務目標:這是孩子為什麼要存錢的目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当孩子问你:我从哪里来?不要再跟孩子说:你是捡来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谈“性”从来都是色变的。所以导致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关于性别,和生娃等问题上含糊不清,甚至直接绕开这个话题。
也许,仅仅是空白也好说,可由于孩子不了解自己,而对自己的好奇,却在不自觉中成了隐患。
有人会说,我的孩子还小,这种事怎么和他讲嘛?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家长更需要一而再的告诉自己的孩子,身体是受之父母的,你要爱护和保护,除了父母,其他人不准触摸自己的私密部位,也就是小背心、小裤头遮盖住的部位。
这里尤其要强调的中国父母,由于保守,他们的思想方式也将“性”看做避讳之禁区,觉得不应该对孩子谈这些话题。事实上,由于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影视剧 还是社会上人群中个别年轻人轻浮的举动,都已经让我们的孩子耳濡目染了一些越界的行为。虽然只是朦胧的了解,但这更加的可怕,加上父母没有灌输过这方面知识,孩子并不知道这些会带来什么后果,便任由好奇心驱使发生一些让父母痛心疾首的事情。
所以,作为家长,与其闭口不言,不如好好给孩子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保护好自己。在面对他人的不当行为或者诱拐时,懂的抵制和拒绝。
我们 要做好儿童的性教育,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多给孩子准备些相关的绘本,并讲给孩子们听。
2. 面对孩子提出的“我从哪里来”,作为新时代的父母,一定不要像我们小时老人那样的回答“你是捡来的”。如今的孩子更加敏感,你这样的回答,只会让 孩子们感觉到不安,焦虑。
所以,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妨用事实说话,告诉孩子们:说到这事,我得赞扬你,你可了不起了,你是通过和亿万个小伙伴竞争,才和妈妈团圆在一起的。
那时,你还在妈妈的肚子里,你通过一次比赛获得了冠军,这可是一次极其严格的比赛,考验的是孩子们的整合能力,但很幸运,更重要的是你比别人更努力,你得了第一,很快,就被赋予了长出鼻子、眼睛、耳朵、身体等等的权利。
再后来,你长大了,不屑于待在妈妈的肚子里了,你要看看这个美好的很大很大的世界,于是,你就敲着妈妈的肚子,疼,让妈妈得到了你要出生的信息,于是你配合妈妈,两个人努力后,你就出生了。
3. 不要遏制孩子的好奇。当今的教育,一定要有高度。不能一棒子打死,粗鲁的呵斥孩子,你问得这是什么问题,不知道害羞吗?说真的孩子真的不知道害羞。
4. 带着孩子认识人体,并懂得男女有别 。如果孩子问:为什么女孩子蹲着撒尿,而我却站着小便时,作为父母也不要回避,而是要积极的从专业的角度给予 孩子正确的答复。并告诉孩子,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一些部位,他们很重要。
以上是宝宝时期的性启蒙教育了,对于更大一点的孩子,家长也可以通过相关绘本,来启发孩子对性别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保护和爱护,如果大家不好意和孩子谈及这些,就把书放在孩子的书桌上,或是床头上吧,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他一定了解你的意图和意思。
你要孩子个性,学校却要他听话
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爱因斯坦
我的孩子刚刚进入了小学,这是她人生的一个新开始,我和她一样,对学校生活充满无限期待。
第一次家长会,老师严肃又详细的给家长们布置了各种“作业”:要给孩子买统一的本、笔、铅笔盒、文件袋;新书要包统一的书皮;女生要留指定的发型,男生头发长度要符合规定……
小学生需要整齐划一到如此地步?
我按照要求置齐了学习用品,还给她梳好了指定的发型。下午接孩子回家,发现她眼睛哭的红红的。原来,百密一疏,我忘记给本子包书皮,害的她挨了老师的批评。
才上学第一天,就因为这点事情让孩子对学校留下坏情绪?
昨天,孩子给我看她最近获得的各种小贴花奖励,在我为孩子的进步高兴时,她说,“妈妈,你别弄丢了,老师说还要贴在教室的墙上呢!等够10个贴花,就能换奖品。”
贴花是用来换奖品的?
我困惑了。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学校会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还给我们?
学校整齐划一,略显生硬的模式,与我长久以来所持的教育理念起了冲突。
比如,我给孩子选择的是中美合资的幼儿园,那里崇尚个性和创新,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玩具、用品,引领孩子观察生活,记录心情。强调顺其自然,把潜在于孩子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有一次,孩子画了一只猫,我问她:“你的小猫为什么会长着翅膀?”孩子说:“因为我的小猫是天使啊!天使都长着翅膀的!老师说,我的小猫也是可以长翅膀的。”
是的,为什么猫就不能有翅膀呢?孩子的想象总是自由自在的,不必拿成人的模式桎梏了孩子的思维。
再比如,我认为和物质奖励比起来,精神奖励更为重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荣誉感,激励孩子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的完善自我。激励的言语,满意的微笑,赏识的眼神,都是精神奖励的形式,这些看似微小的言语和行为,只要是发自你的内心,孩子都能接收到,给予孩子莫大的鼓舞,甚至让孩子铭记一生。
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与孩子的奖励,而不是拿十个小贴花换来的奖品。
“重过程,轻结果。重精神,轻物质。重德育,轻智力”不应只是一句口号。
“教育”应该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引导孩子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创新,激励孩子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教育不能从人性出发,不能以追求幸福和自由为根本,不能教人以尊重,不能给人以真善美定的教化,这样失缺了人文情怀的教育怎能算成功?
并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对于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出发点其实是一致的。但是,学校体制管理自带的属性不可避免得会扼杀掉孩子的一部分美好的天性。这时候,需要家长来为孩子弥补。学校教孩子知识、规矩和品德,家长则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人文、劳动和创新。
如果学校让孩子穿统一的校服,那由你教会孩子审美。
如果学校让孩子遵规守矩,那由你来告诉孩子“猫咪也是可以有翅膀的”
如果学校给孩子规划好了成长路线,那由你告诉孩子,人生有无限可能。
……
学校把孩子带进现实,由你来守护孩子自由的天性。
这绝不是对立的撕扯,更像是两条藤蔓的相互依靠,相互攀生。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原本调皮的孩子,在知识增长的同时,慢慢懂得一些社会规范,不随手扔垃圾、人多的地方不喧哗、注意节俭、提倡环保……而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人际关系、劳动态度等等也越来越优化。这些微末之处,映出的,正是学校和家长的合力作用。
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还能剩下多少?这绝不是学校单方面的问题,更是作为家长的你,需要思考的。
育儿观念:孩子你要学会拒绝--我不愿意
育儿观念:孩子你要学会拒绝--我不愿意小区里很多门店都有那种弹珠游戏机。投一元硬币进去,就会吐出10个小钢珠。然后,把小钢珠投进制定的槽中,拉动手柄,小钢珠就会弹起来,然后落下来。如果恰好小钢珠经过亮灯的通道,就会以2倍、4倍、6倍、8倍不等的倍数返还出来。要是没有从亮灯通道里出来,就没有了。前天下午,我从幼儿园里接回宝宝,带他去一家店里买双凉鞋。这家店有两台弹珠游戏机。宝宝想玩,我就去老板那里换硬币。给了老板5块钱,他给了我5个硬币。本想着给宝宝玩一个硬币就可以了,结果他一下子把5个硬币抢过去了。宝宝便在一个游戏机上玩了起来,我在不远处等他。老板有两个孩子大约5~7岁的样子。他俩围在宝宝的左右,也很想玩。等宝宝拉动手柄的时候,他俩就帮忙把游戏机扳倾斜,以便控制珠子尽量从亮灯通道出来。如果真的从亮灯通道里出来了,他们一起高兴欢呼。“给我玩一个珠子吧,我刚才帮你了!”小姐姐说。“给我一些吧,我也帮你了!”小哥哥说。“给我点,给我点......”这两个小朋友嚷嚷着。“给你1个,给你3个。”宝宝把珠子分给他俩。这两个小朋友拿到珠子后,就到旁边的游戏机上玩。很快输掉了,又过来向宝宝要。宝宝在他俩的不断劝说中,又分给这两个小朋友了一些。就这样反复着。我在旁边看着,心想,“儿子啊,你的珠子快要被他们要光了。要是长大了,这样子会不会被人欺骗啊?”在小哥哥小姐姐又问他要时,突然,宝宝护着自己的珠子,“我不愿意分给你们了。”宝宝拒绝了!我感到非常欣慰。学会拒绝,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能力啊。孩子,当你长大后,面对不良的诱惑时,希望你也会这么拒绝;当你面对别人的甜言蜜语时,你也会分辨并拒绝。学会拒绝,会让你远离伤害。
妈妈,你为什么要抛弃我?
孩子3岁了,应该上幼儿园了。虽然很多家长们会有些舍不得,但大多数会坚持为孩子选择大众的成长方式。我们儿童绘画心理乐园中有个小会员,在应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上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在幼儿园被老师和学生们孤立,孤独无助的他,在学校常常一言不发,跑回家中又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尤其擅长绘画,她的画都是在讲故事!但在幼升小时,学校一度怀疑孩子有自闭症,进而很难入校就读,无奈之下,只能作为编外生来上学。
孩子在上了几次绘画心理课之后,自我表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有次她竟主动的问妈妈:“我3岁的时候那么小,你为什么非让我上幼儿园?我哭得那么厉害,你为什么不管我,任由老师把我拽进去?!”“妈妈你为什么抛弃我?”,面对这一连串的发自内心的疑问,任何一位妈妈都会为之心碎吧!
上幼儿园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上学就意味着要和妈妈分开,就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是踏入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面对未知的环境与事件,自己最亲爱的妈妈却不在身边,肯定是妈妈不要我了!哭闹、不去上学是常有的事,有的孩子甚至会通过躯体化的反应,比如生病这样的方式作为对抗方法。
对于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孩子会怎样?
我们知道上幼儿园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因此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会厌烦、会无奈甚至愤怒,同时,有些家长更愿意将这个烦人的小孩交给老师,让老师去解决他,自己稍做安抚,就赶紧抽身离去。接下来,就是孩子最痛苦的时候了,他一方面要应对周围陌生环境,一方面还要处理自己被抛弃的焦虑。长期不被关注后,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收到严重打击,他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敏感多疑,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有的孩子只会自己跟自己玩,有些可能会特别粘腻大人。无论哪一种,长大后的他们都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的,当自己为人父母之后,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是个特别不愿意上学的宝贝,我们需要的是有耐心,接纳孩子的状态,理解他内心的苦楚,不厌其烦的向孩子证明我们是爱他的,每次上学的时候跟孩子约定好时间,做到了就给予精神鼓励,帮助他熟悉老师、熟悉环境、熟悉小伙伴,让他知道幼儿园是安全地带,可以自由玩耍。无论他的反抗持续多久,我们都要去理解他,如果你不接纳他的状态,对他不耐烦,他就会认为妈妈抛弃了他,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
其实跟孩子交流并不难,孩子只是想要确认妈妈爱我、妈妈永远不会抛弃我,只要我们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就会快快乐乐的去玩耍了。
孩子,我希望你懂规矩,但不要困在规矩里!
管教孩子包含了爱与规矩,为得是教养孩子走正路。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面对现实,操练孩子忍耐、等候,延缓满足,教导孩子关怀周遭有需要的人。规矩是要发展孩子的自律或自制的训练,是积极性、鼓励性。
管教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很多父母建立规矩失败是因为轻忽。父母轻忽的管教态度会让孩子藐视你、藐视规矩,无法对规矩心存敬畏。孩子需要先敬重父母,对父母存敬畏之心,才能把他带入敬畏规矩、遵守规矩之中。父母要建立真正的权威,不是寡言少语、保持距离,而是依理行事,要言出必行,因为孩子的行为反复,是在考验父母设立的规矩是否坚定。
1、建立孩子的规矩前的准备
首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有此行为习惯,应该怎么解决,如:孩子不乖乖吃饭,多半是因为饭前吃零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挨饿。
其次,要在环境中取得支持,如配偶或家中长辈的一致态度。此外,要将零食收起来,放在孩子不容易找到的地方。父母将规矩告诉孩子时要说清楚,执行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可以选择吃饭,如果你不吃,就要等到晚上才能吃。”如果孩子拒绝吃饭,不需要训斥,平缓地接受,但是要说到做到。过程中孩子喊饿,要吃东西,父母可以嘴软而心不软,可以说:“你饿了,我知道,因为你没有吃中饭,但这是规定,你还有几个小时就可以吃饭了。”
2、建立规矩时,掌握七个技巧
管教孩子时,要和孩子保持很近距离,不要很远距离就大声喊叫,过于随便且容易情绪化,很难让孩子产生敬畏,反而产生抗拒。和孩子说话时,孩子首先听到的是说话者的态度,其次才是内容。
管教时的情绪很重要,安全感的需求要先满足,管教才会有效,导正孩子的行为时,要先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
管教的规则要清楚,而且必须是孩子做得到的。
管教孩子时,不要用拒绝爱的方式,如:“你不乖,我就不爱你”,更不可把他和别人做比较,因为孩子们的基因、后天生长环境和经验不同,因而有个别差异。孩子只能跟自己比,有进步就要奖励他。
教孩子要有技巧,选对时间才能事半功倍,孩子从体验中得来的机会教育是宝贵的,有感动才能内化,这内化的行为就是品德。如:要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最好的时机就是等他口渴了,给他白开水喝,让他体会到水的清凉甘甜,以后就会爱喝了。
父母在改正孩子行为时,不可以只说“不”,而一定要同时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背后的原因,孩子只有了解不能做的原因之后,行为才不再发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而省略解释。如:不要孩子孩子去摸烫的东西,除了禁止之外,还要说明“因为它很烫,会使手受伤起水泡很痛。”父母有时可以让孩子尝试不听话的自然结果,如:爱玩火柴的孩子,只要被伤了一次,他就知道玩火的危险了。不过这样做父母一定要在旁边。
父母的认知会受到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管教的标准往往不一致。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规矩上多少会有落差,要尽可能做到一致,家中若有长辈,养育子女的主要责任是父母,因此在教养上要尊重父母,要使长辈们能明白这点。规矩的一致性并非一成不变,如遇到孩子生病,父母的规矩就与平时不太一样。
3、有规矩缺乏爱,只爱不建立规矩,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爱和规矩分离会产生困难,传统里严父慈母,好似父亲代表规矩,母亲是爱的化身,如此往往造成有规矩缺乏爱,另一个只爱不建立规矩。结果孩子是因为害怕父亲不得不照做,而不是处于对规矩本身真正地理解。
当爱和规矩平衡时,孩子能够敬畏规矩,以及设立规矩的父母,并且沉浸在父母的爱里,享受在美好的亲子关系中,爱喝规矩能为孩子成就美好的未来!
孩子要不要打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往大里说是“违法行为”,严重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但中国的法律很多时候无法执行,你说你打了孩子,警察把你关起来,谁来管孩子?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现家长被警察带走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但请家长明白,法律规定不能打孩子。
其次,中国家长打孩子,往往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把自己搞得情绪激动不能自持的时候,动手打孩子。这样的家长打孩子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
,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这种打法是对孩子的虐待。
第三,家长为什么敢打孩子?是因为家长知道打孩子没有后果,因为孩子不能反抗,家长大孩子小,家长打孩子其实就是标准的“持强凌弱”。你在街头看到很多不良的习惯,你上去打他吗?不是你不想,是你潜意识不敢,因为你可能打不过人家!
第四,中国的家长打孩子,是实在拿孩子没办法了,也可以这么说“自己实在没办法了”,那只有动手了,因此大量家长打孩子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第五,中国家长打了孩子以后,都会后悔,看着被打的孩子泪眼婆娑、伤痕累累,哪个做妈的不心疼!每次打每次后悔,每次后悔转眼又忘,接着又打又后悔…你何苦呢?
综上所述,孩子不应该打,关键是“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那为什么很多家长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父母就是把我打好的!”,“孩子不打不行!”。家长们,仔细想想,现在可能打都打错了!
我们小时候,是有很多父母打孩子,而且把孩子打优秀了,现在有很多父母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其实这两种打有本质区别。
80年代以前的家长打孩子,很少因为孩子“才华”打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德行”打孩子,“出去欺负小朋友了”、“故意砸人玻璃了”、“扎老师的自行车轮胎了”、“和父母顶嘴了”…这些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招来家长的“打”,那个时候的孩子很少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出错”、“分数考得不好”、“字写得不认真”等原因遭到家长的“打”。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家长基本上都是因为德行不好,做人不好打孩子的!
看看当代,孩子们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这些德行的问题很少有家长打孩子,而孩子学习不认真,成绩退步了,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这些才华和学习问题成为了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
德行不严,孩子做人“凸”出来,可能成为缺德的孩子,学习很严,孩子做事“凹”下去,可能成为无用的孩子。德行不打不“凹”,学习越打越“凸”。做事“打”不会做事,做人不“打”不会做人。
很多无知的家长,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呢?当你抡胳膊,扯袖子准备打孩子的时候先想想“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想好了这个问题再打,其实打孩子,什时候打?怎么打?打在哪?都是有全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孩子,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不要强迫孩子为你埋单
怕吃亏的妈妈使女儿与人敌对
与小朋友敌对的蓓蓓
“我不跟你玩,别碰我的。”蓓蓓一把推开了小伙伴丫丫,忙不迭地抢回了自己的。
丫丫被蓓蓓推了个跟头,坐在地上“哇哇”哭起来。
丫丫妈妈赶忙跑过来,扶起丫丫哄她不哭。周围小伙伴都冲着蓓蓓起哄,说她不是个好孩子,不要和她玩。蓓蓓妈妈周倩在一旁脸拉得老长,有点不高兴地说:“是你家丫丫先欺负蓓蓓的。说着,抱着蓓蓓走开了。
在幼儿园里,类似的情形也时常出现,蓓蓓和哪个小朋友好,就不准人家再去参加集体活动,只能和她一个人玩;小朋友们手拉手站圆圈时,蓓蓓也一会嫌弃这个,一会儿又拒绝挨着那个。
在周倩的眼里,太单纯,太听话,就是因为她性格软弱,所以才总被小朋友欺负。
怕吃亏的妈妈教女儿心存芥蒂
为了让女儿变得强势起来,周倩时常对女儿展开教育。
一个周末的下午,蓓蓓和邻居家小雨一起玩植树游戏,周倩发现,小雨霸占了蓓蓓的玩具小铁锹和小水桶,一会儿盛水,一会儿挖土,蓓蓓却被指派去找树枝。看着气喘吁吁跑来跑去的女儿,周倩的心里又生气又难受,她觉得小雨太会占便宜、太有心计,可蓓蓓却太单纯,太容易被人家欺负。于是,便找了个生硬的理由,拉着蓓蓓回家了。
“蓓蓓,妈妈告诉你,下次小雨再让干这干那,你不要管!”周倩一边牵着女儿的手往家走,一边说。
蓓蓓不应声,不开心地撅着小嘴。
“你这孩子,和你说话呢,听到了吗?小雨妈妈当领导,她就以为自己也是领导呀,他们家人怎么谱都那么大?我告诉你,下次再看到你像个小丫头似地为小雨跑腿,妈妈就不带你去动物园了。”周倩狠狠地捏了一下女儿的胳膊,直到蓓蓓点了头才算罢休。
原来,小雨的妈妈和周倩是高中同学,小雨妈妈很活跃,又当团支书,又参加舞蹈队,追求她的男生也很多。毕业后,两个人从事了同一行业,其间又少不了攀比,在小雨妈妈面前,周倩总是觉得自己相形见拙。冤家路窄,结婚时,两个人买房子碰巧又买在了一个小区,孩子年龄也差不多大,还上了同一所幼儿园。虽然女儿蓓蓓很喜欢和小雨玩,但周倩觉得小雨和她妈一样,过于精明,总在算计蓓蓓。
不止对小雨母女,周倩对小区里很多邻居都心存芥蒂,觉得这些邻居嘴巴像涂了蜜,心里却很会算计。因此,与邻居关系一直不好。
女儿被妈妈的感觉同化
实际上,孩子争抢玩具的目的非常直接,就是要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或者是看到小朋友抢,自己也跟着模仿。但是,妈妈在很强的戒备心理下,会用歪曲的思维方式理解孩子的行为举止,当成人经常给孩子灌输被人欺负,被占便宜的概念,慢慢地孩子也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从而变得与人敌对,不合群。
怕被否定的妈妈对儿子拔苗助长
聪明的卡卡对生活失去热情
5岁的卡卡原本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却很沉默,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每天早上起床都很费劲,动不动就会大哭大闹,还拒绝吃早餐。
对于卡卡,妈妈张芸寄托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孩子现在的表现令她非常失望。卡卡的爸爸妈妈工资不高,省吃俭用也要给他最好的,为了培养他,张芸还接了私活,累死累活,都是为了卡卡将来能出人头地。
钢琴班、幼儿英语班、小主持人班、思维训练班、兵乓球班……能报的培训班张芸都给卡卡报了,一个月就要花掉张芸一个人的薪水。不但是经济上的付出,还有时间上、体力上的付出,接送孩子对张芸来说也是个艰巨的任务。
感到被否定的妈妈希望儿子出人头地
张芸为孩子付出这么多是有原因的。张芸从小喜欢音乐、绘画,但是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也不支持她学这些东西。大伯和三叔家的孩子因为条件好,学了不少特长。平时过年过节一聚会,那些会唱歌的,会跳舞的,会拉琴画画的,都被捧得跟太阳似的,而自己就像一个被人忽略的丑小鸭,沉默寡言地坐在一边。到了给压岁钱的时候,奶奶给的数目都不一样,总是偏向那些会表现的,说多给点让他们去买画板、买口琴,而张芸得到的压岁钱总是最少的。
张芸的心里认定,没有本事,你有了委屈都没地方说。直到现在,她在堂哥堂姐面前还有乌云压顶的感觉。唯一让张芸欣慰的是,儿子卡卡在所有的孩子里是最聪明、最漂亮的,张芸从心里感觉出了一口气!每当提到儿子,张芸的脸上总是露出得意的笑容。张芸暗下决心,一定得好好培养孩子。
儿子被迫为妈妈的否定感买单
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对孩子进行培养没有错,但是,当妈妈被否定的感觉比较强烈时,就会千方百计寻找支点以证明自己。于是,卡卡无形中在被迫为妈妈的自卑买单。实际上,不注重事物的规律,对孩子揠苗助长,家长付出了金钱、时间、精力,但孩子得到的却是压力,当童年的快乐被剥夺了,他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也就消失殆尽了。
好面子的妈妈让女儿感受不到爱
可爱的馨馨感觉不到爱
“宝宝,妈妈最爱谁呀?”面对大人们常常用来逗孩子的这句话,4岁的馨馨,却反应得出乎意料,她常常小嘴一撅不说话,或者偷偷看看妈妈,回答“最爱姐姐”或者“最爱豆豆”,总之很少说“最爱妈妈”。
每当听到女儿的回答,小悦就很委屈,觉得女儿小,不明白这个世界上自己最爱的人莫过于女儿馨馨呀!
最近,小悦发现,女儿越变越“独”,在幼儿园里,不爱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她的玩具也不许小朋友动。幼儿园的老师还反映,说是馨馨的胆子特别小,老师分饼干的时候,有一次忘了给她,她就宁可不吃也不向老师要,要是放给其他的孩子,早就向老师要了。回到家,小悦问女儿:“老师忘了给你发饼干,你为什么不向老师要呢?”馨馨先是不说话,小悦问的次数多了,馨馨“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含含糊糊地说:“老师不爱馨馨,不爱馨馨!”小悦一阵心疼,抱着女儿说:“好乖乖,妈妈爱馨馨!”谁曾想,馨馨哭得更厉害了,边哭边说:“妈妈也不爱馨馨,妈妈爱姐姐!”这句话,就像锥子一样生生地刺在小悦的心上,难道,过于爱面子的自己,真的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女儿了吗?
好面子的妈妈被迫忽略女儿
小悦和老公家的亲戚都挺多的,老公是大学老师,一到放假,哥哥姐姐就将孩子送到小悦家来住上一段时间,想让小悦老公帮着辅导孩子的功课。虽然小悦心里知道,大城市的生活不比小城市,即使放假,做老师的也忙碌得很。不过小悦向来不擅长拒绝别人,既然人家提出来,那再难也要答应。就这样,整个假期,这个孩子刚走,那个孩子又来了。而只要家里一来小客人,小悦能放在女儿身上的精力就少了很多,不仅仅是因为忙不过来,而是很担心这些小客人会觉得小悦偏心自己的女儿。小悦想,若是这些孩子回去和他们的父母一说,那让人怎么看自己呢!所以,小悦就尽可能以小客人为中心,大苹果给小客人,好玩具给小客人,看电视选频道也以小客人为主,若是两个孩子发生了争执,那不用说也要批评女儿维护小客人……其实,小悦不仅仅在家里如此,在外面,也对别人的孩子“好”过自己的孩子。
不久前,小悦所在的网站策划了一次亲子活动,为了不冷场,要求内部的员工也要带着孩子参加。在有奖竟答的游戏中,第一个举手的孩子最有机会获奖,有好几次,女儿都第一个举起了手,但是作为主持人的小悦为了给领导留个“公平不护亲”的好印象,一次都没有叫女儿。回到家,女儿生气地一边打小悦,一边喊着:“坏妈妈,坏妈妈。”虽然小悦又出去给女儿买了玩具作为补偿,但看得出,整个晚上女儿都不开心。
女儿因妈妈的面子而体验不到爱的感觉
不可否认,每一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女儿。但是,这种爱需要表达与传递。孩子只有接收了这样的信息,才能感觉到妈妈的爱。好面子背后是妈妈对自己的不悦纳,、不肯定,期望通过为他人付出、讨好他人的方式获得肯定。很多时候都在委曲求全,也难免委屈了自己的宝贝女儿。殊不知,妈妈与女儿的这种相处方式在未来有可能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女儿感觉不到妈妈的爱,也不会爱自己,成人以后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你对孩子的认定很重要
你对孩子的认定很重要
孩子天生是向上和向善的,要努力将这种认定深入骨髓,当这样做了真的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孩子在我们眼里真的就在往好的方向一点点转变。
原文地址:你对孩子的认定很重要作者:彭顼昕
会写这篇文章,源自《简单父母经》读书会上听到的一位妈妈的很多问题。当时陈湘老师非常详尽的回答了这位妈妈的问题,但坐在那里的我想问这位妈妈的问题是:你如何看待你的孩子?
你如何看待你的孩子?这是教养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派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谈具体的做法。
在时下流行的育儿理论和方法体系中,《正面管教》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和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的思想。P.E.T.的创始人托马斯戈登,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弟子,P.E.T.实际上是罗杰斯的思想在亲子领域的一个应用指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不因人的成就高低,影响力大小而有不同,人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人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萨提亚的理论最核心的部分是自我价值感,“我是谁”的问题。而华德福则非常感性地把每个孩子看做一个非常崇高的精神生命。我想这些理论和方法体系之所以流行,跟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变化有关:我们正变得越来越尊重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生命的价值。越来越多的父母相信,孩子跟我们是完全平等的,孩子生来是向上和向善的,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得到无条件的爱和尊重。
这样的话说出来,几乎每个家长都认可,但具体到一件事上就不一定了。在我看来,家长在教养当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痛苦,尤其是遇到自己“不知道怎么就忍不住发火了”“实在忍不住对孩子凶”的时候,就是家长的“认定”出现了偏差。
这些“认定”包括:
1.我如何看待孩子的人性?
2.我如何看待我和孩子的关系?
这些认定会影响到:
1.我对孩子的行为和行为动机的看法和认识。
2.我在这些看法和认识的影响下,会产生的感受。
3.我在这样的感受的驱使下会对孩子做的举动。
举一个例子说明。很多母乳妈妈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孩子长牙期会咬妈妈的乳头。我记得在我的高中时代盛行的辩论赛中,有一个主题是“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的。认同人性本恶的一方把哺乳期的孩子咬妈妈乳头的这个现象归作是人性本恶的标志。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推断。
认定:
1.我的孩子是性恶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不爱我甚至伤害我。
2.因为我的孩子的本性是“恶”的,所以作为父母,我的任务是剔除他人性中“恶”的部分,我是他的监督者。
认定的影响:
1.孩子咬我,是因为他不疼我,不顾我的感受。我是他的妈妈,含辛茹苦地给他哺乳,他还要这样伤害我。
2.为此,我感到愤怒、委屈。
3.在愤怒和委屈的趋势下,我可能停止哺乳,或者打孩子、骂孩子。
如果我们换一个认定。
1.我的孩子是性善的。我的孩子可能做出看似“恶”的行为,但他做这些行为的目的不是伤害我,而是为了发展他自己。
2.因为我的孩子的本性是“善”的,所以作为父母,我的任务是给予他陪伴、支持。我无须评判他。
认定的影响:
1.孩子咬我,是因为他开始长牙了。他有点难受,需要磨牙,同时他也会找机会练习如何使用自己的牙齿。
2.我的身体很疼,但我很开心。在我的辛苦哺乳下,孩子长大了。
3.我非常开心地跟孩子互动,同时平静地告诉孩子,咬得很用力的时候妈妈会疼。我会给孩子准备磨牙辅食,我在孩子咬到我的时候,尽量平静地让孩子的嘴暂时离开我的乳房。
对人性截然不同的认定,会让亲子沟通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没有人能用一个科学实验来证明“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家长可以学遍所有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用来指导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但逃不掉的终极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尤其当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首先考验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终极看法:我的孩子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我的孩子是不是在积极地成长的?在考验价值的这些时刻,家长最终都要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来做决定。一个认定孩子是“恶意”和“不求上进”的父母,即使用尽了所有的沟通方法,也无法传递给孩子被接纳、被信任的感觉,无法让孩子因为自己的陪伴而感到幸福,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孩子也难以做出父母期待的举动。
心理专家李子勋曾经在《家庭成就孩子》当中,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做三个“假定”。
1.假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2.假定人和人之间是友爱、互助的。
3.假定孩子自己是可爱的。
这三个假定指导了我过去三年的父母成长课堂授课和咨询,关于父母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我现在认为,父母需要对孩子有如下认定。
1.认定孩子生来都是向上和向善的。
2.认定孩子即使做了不被认可的行为,孩子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的人格成长。
3.认定孩子即使跟父母有冲突和分歧,孩子依旧是爱父母的。
同样,这些认定无法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只是一种认定。但我见过的持有这样的认定的父母,都跟自己的孩子形成了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关系。这样的父母在教养中少有疑惑、矛盾和纠结,他们能从做父母这件事上真正得到乐趣和幸福的感觉。而且对父母来说,认定自己的孩子是“好”的,也认定了自己是“好”的,在你这样的认定里,父母的自我价值感也能够得到提升,这也会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