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面对挫折 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
发布时间:2020-07-23 教育笔记鼓励孩子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女儿能歌善舞,经常代表班里参加各种演出。
有一次参加舞蹈班的考级比赛,由于一个失误,女儿当场大哭起来,谁也劝不了。从那以后心情非常烦躁,灰心丧气,整天觉得昏昏沉沉的。
心细的爸爸早就看出了孩子的心事。一个周末的下午,爸爸带孩子去外面散步。爸爸指着地上绿油油的小草和花儿们说:"你看,小草们充满生机与活力,无论怎样的狂风暴雨,它们都不肯低头。到了冬天,它们枯萎了,但到了春天,春风一吹,它们又朝气蓬勃地生长起来了。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能永远的一帆丰顺,风和日丽,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困难和坎坷,你觉得你因此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希望,对不对呀?"
女儿渐渐意识到了,她对爸爸说:"放心吧,我不会放弃的。"
爸爸说:"是的,我们不要放弃希望,抓住机会,努力学习。在困难和失败的面前,我们决不低头。我相信,在下一次考试时,你一定会过的。加油!"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总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和挫折,无论多么出色的人,绝不可能在每一次都那么幸运。不管是遇到挫折还是取得成绩,我们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孩子用于去承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五大方法让孩子勇敢面对挫折
挫折反映在人身上是一种体验,叫挫折感,它是指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紧张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会退缩,有的人则勇往直前。这种差异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知识经验和心理准备有很大关系。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做父母的有远见、爱孩子的表现。
家长在对待幼儿挫折教育的问题上,首先要意识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孩子品尝一些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学会在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意识、应付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了解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每一天中的,那些成人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中进行的。如孩子摔倒了,有些家长会赶紧跑上前扶起孩子,还对孩子说:“这个地面真不好,让宝宝绊一跤,我们打地面。”
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跌跤归因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挫折。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比如告诉孩子“走路看地面才不会绊到石头。”
作为家长,应大胆地放下“保护伞”,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让他自己去做,哪怕是衣服穿得一塌糊涂,哪怕是饭粒洒得到处都是。让孩子在做中体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
第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即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
第四,父母既要有把孩子至于艰苦和困难中的勇气,又要有引导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
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30%左右是源于年幼时经历的挫折和打击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
一方面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获得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增强自信。
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有些挫折的产生无法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来阻挡、回避。对待它们,我们要教孩子合理运用一些心理防卫机制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孩子长得黑且受人嘲笑,家长就可以安慰孩子:“皮肤黑更健康呀,我觉得你也很可爱。”
第五,家长对孩子应有适度的期望和正确的评价。
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适度的目标,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取得成功。
无论孩子做事是取得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使孩子逐渐明白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力,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最后,要使孩子对挫折有更强的承受力,家长要自己冷静、客观、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使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和困难,也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颓丧的情绪。
如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特别受不了挫折,生怕孩子有三长两短。孩子一咳嗽,就急着送医院挂吊瓶;孩子碰到一些困难,家长比孩子还焦虑不安。这种情绪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使他们变得敏感,不能吃一点苦头。这是家长暗示的结果。
在这类问题上,家长要以勇敢的姿态和积极饱满的情绪面对挫折,展示给幼儿,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教会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折是难免的。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关系着孩子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家长,能让孩子从挫折中找回自信,无比重要。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告诉孩子一次失败不会影响他一辈子
这听起来好象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通常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当他们失败时,例如,输了一场重要的体育比赛,或者一次考试成绩不良,或者是与最好的朋友闹翻了脸等等,家长当然知道这些小事不是世界末日,但孩子们却会认为他们的痛苦会永远持续下去,一次失败将会导致所有的事情都失败。
如果一个孩子相信失败是痛苦是永久的,或者他认为无论他再怎么做也无济于事的话,就会减弱他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这时,你可以说:“你今天输了,但你明天还可以在努力去赢。”“你给好朋友打个电话,向他道歉,你们就可能重归于好。”有时你还需要告诉孩子某个观点并不一定反映了事实。“那仅仅是某某人的看法,而我并不那么看。”这样你就给了孩子希望和坚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凯丝8岁时,她最喜欢的科目是美术。但凯丝的一位美术老师经常表扬另一位同学,而对其他的学生几乎视而不见。这大大地挫伤了凯丝的积极性,她几乎决定放弃美术了。后来她妈妈向她解释:“永远不要因为别人不给你表扬就不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得最好。”最终女儿明白了得不到表扬不会影响她的一生。现在凯丝12岁了,美术仍然是她最强的科目之一。
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孩子承受挫折能力的研究发现,在孩子自我恢复的能力中,孩子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行动是医治无助感的最好的药方。举一个例子,一个为没能进入乐队而沮丧的孩子,能使他尽快地从失望中走出来的办法莫过于他找到了一条提高自己演奏技巧的方法。
年轻人培养出一种积极进取、事在人为的处世态度主要是通过“动手实践”的锻炼。因此,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鼓励你的孩子自己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保护自己的子女免受悲伤和压力的伤害。因此,当麻烦出现时,他们马上出面解决这些麻烦,而没有给孩子一个凭自己能力解决这些麻烦的机会,这就剥夺了孩子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解决方法的机会。
8岁的卡尔的家从北卡罗莱纳搬到了俄亥俄。刚到新家的卡尔表现得十分压抑,因为他失去了朋友。他妈妈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悲伤,但是你能想点什么办法让自己高兴一些呢?”卡尔想了一会儿,然后问妈妈他是否可以给远方的朋友打个长途电话。长途电话只花了5分钟,但卡尔的情绪立刻变好了。在随后的一年,他又搬家到纽约,这次在他感到孤独之前,他就给远方的朋友打电话。这就是卡尔从“实践”中所学到的。
3、懂得何时干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麻烦都会很容易地解决。在某些情况下,家长不得不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指导。就像麦姬那样。当她的大女儿莎芮11岁时,同伴已经开始对男孩子感兴趣了。但莎芮只关心她的学习成绩。她的同伴开始取笑她。她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并感到受到了伤害。麦姬鼓励女儿去寻找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做朋友。最终,莎芮找到了新朋友。
要想与孩子建立起这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当你的孩子提问题时,你可以这样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这种设身处地又具体可行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跃跃欲试和期盼成功的心理。
4、设立合理的边界
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家长能制定出合理的规定,并对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定说明理由,而且长期一贯地按这些规定严格要求孩子。那么,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就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较好的处世能力和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反之,在那些家长对于家庭规定和权威,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放松的家庭中,其子女的上述能力均较差。
专家们认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指导。但是,如果你给孩子的指导过多,并且控制孩子们,那么孩子就学不会在遇到麻烦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专家们认为,为孩子规定一定一些家务劳动,例如,打扫自己的房间、准备餐桌或者倒垃圾等等,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竞争性以及自我恢复的能力。
5、培养特长
成功的孩子总会赢得许多称赞。称赞有助于孩子的自我恢复。他们会这样想:“我虽然在数学测试中没有拿到A,但我是棒球队里最好的击球手。”“如果我能登台为来宾演奏小提琴,那么我肯定对被选为班长。”所有的孩子只要有机会展示他们的特长,他们都会这样想的。孩子的特长或爱好的培养过程,体育或学习成绩的取得过程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己的承诺观、价值观和理想观。
另一个鼓励孩子发展其特长的理由在于,让其明白成功是与艰苦的劳动相联系的,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不论孩子是学习打棒球还是拉小提琴,并最终掌握它们,都会使孩子有一种成就感。他们还会从中学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原来不懂的东西,只要坚持尝试和不断地练习,就有可能成功。
父母怎样给予孩子恰当的奖励
当孩子出现新问题时,家长就会在情绪状态下处理孩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恶性循环,增加父母的无力感。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平时在家中要培养孩子定时作息的习惯,还要建立常规和良好习惯。可以建立奖励机制,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就要立即给予物质或社会性奖励。
一、口头强化适宜的行为。
针对孩子的弱点,有意识地为他创造改进的机会。如孩子特别好动,但是他也喜欢画画,这样当他安静且专注地完成一幅画时,父母应立即对他夸奖:“真棒!你画得太棒了,我也想要一幅你画的画。”当孩子受到鼓励时,他会努力去做。
二、给孩子订立简明的规定。
可以给孩子定立一些简明的规定,规定上要注明孩子的良好行为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如按时起床加1分,帮助整理家务加1分,饭后收碗筷加1分。当孩子在一个星期内完成10分时就可以去公园或买喜欢的书。采取这种方法,一要避免把奖励机制用在写作业学习上,这样会使他产生学习是有代价的观念。二要公开计算次数的方式,并做到公正。
三、计点制度。
给孩子在墙上建立一个表扬区,对他进行精神鼓励。这种方法与订立规定同样有效,家长可以在表格上记一些点数,或给小红花奖励。孩子累积一些点数或红花时,可以从父母这里得到小玩具、额外的特权,或出外游玩等奖赏。
这些简单明确的奖励制度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促进他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做事情有目标的习惯,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家长在教养孩子时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给孩子一个遭遇挫折的机会
如果你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帮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请稍稍克制你“想帮他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了解挫折的机会。
春游的时候,妈妈和三岁的女儿一起走在狭窄的山间道上。山路坑坑洼洼,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难应付。但妈妈并没有马上拉起孩子的手,而是任由她跌跌撞撞地走了一会儿,甚至看着她差一点被小石子绊倒。这就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她懂得如何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
大一点的孩子有时会主动拒绝尝试新的或者是他们认为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确定的目标只是“试一试”而不是“成功”,那孩子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6岁的朋朋起初很害怕参加学校的钢琴比赛,但是妈妈告诉他:“你不一定非要得名次,我们只是去学习如何在有很多很多观众的时候演奏。”最后朋朋高兴地去比赛了,而且成绩还很好。聪明家长的技巧就在于:即便是一次失败的努力,也让孩子觉得从中有所收获。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有一次,一名叫妞妞的小女孩儿在朗读结束后,孩子们又照例说妞妞这儿读错了,那儿表现得还不够好。小女孩儿不等听完就大声地反驳,后来趴在课桌上哭起来。她奶奶在旁边看了很不高兴,希望老师说说班里的孩子别提意见了。这时老师没有听家长的意见,而是说:“妞妞,你先别哭,你在台下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别人哭过吗?同学们喜欢你,愿意帮助你才给你提意见啊!你听听同学们提的意见对不对?如果再这样老师不喜欢你了。其实你已经非常棒了,如果再听听同学们的意见,提高一点点,那就更棒了。”听到这话,妞妞破涕为笑。
替孩子摆平挫折不可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惠新说,这是一起典型的挫折教育案例。我们有太多孩子像妞妞一样平时娇生惯养,享受的是“赞美教育”,听不进批评,受不了挫折,遇到困难就觉得天塌下来了。如果遇到小挫折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而是替她摆平挫折,等她真正遇到人生大挫折时就会一蹶不振。她说,同学们的意见对妞妞而言就是一次小挫折,这位老师处理得非常好,通过一次小挫折让妞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理解同学们的善意,又用换位法启迪孩子接受同学们的意见,最后又用“威胁”加表扬的方式让妞妞走出挫折。
张惠新说,家长首先要认识到,挫折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全是坏事,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很多情况下,挫折处理得适当,会成为今后孩子受用不尽的财富。
按挫折强度引导孩子
遇到挫折不可怕,关键是孩子遇到挫折我们家长该怎么办。
挫折的大小程度不同,孩子的性格各异,家长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方式也要不同。对平时一帆风顺、心高气傲的孩子要让孩子通过挫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重新审视自己,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然后让孩子尝试独立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通过克服挫折,帮助孩子摆脱对大人的依赖感,找到成功感。
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又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要埋怨、批评,要以鼓励为主。本来他信心不足,遇到挫折自信心又受到打击,如果这时再采取批评的方式,只会雪上加霜,将孩子逼进死胡同。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与孩子一起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让孩子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中找到自信。
挫折教育是为了教孩子学会应付挫折,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提高耐挫力。但挫折强度太大或受挫的频率太高,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则适得其反,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感,畏惧挫折,遇事不敢去做,变得缩手缩脚。有些孩子甚至会由此变得冷漠、忧郁、情绪过度紧张。所以,我们必须要注意孩子的可接受度。
吃苦教育不是挫折教育
张惠新说,我们提倡挫折教育并不是让家长人为地为孩子创造挫折,不要误解“吃苦教育”就是挫折教育,其实,孩子在成长中挫折无处不在,关键是遇到挫折该如何处理。
有很多挫折本来是不应该有的,有时孩子会被家长“创造的挫折”彻底打垮。张惠新每年接触上百起案例,有很多就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只能第一不能第二,甚至将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逼孩子去实现。孩子因为接受能力、年龄等所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认为自己很失败,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挫折感就越强,甚至有的孩子因为受不了而发生性格扭曲。这样人为的挫折不会教育好孩子,反而可能伤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