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心得:从小让孩子体验成功到底有多重要?

发布时间:2020-07-21

幼儿园说课稿猜猜我有多爱你。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心得:从小让孩子体验成功到底有多重要?”,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八岁的小儿子已经是个游泳健将了,回顾他学游泳的“坎坷”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孩子学习一项技能时需要成功的体验。正是这种成功的体验,让孩子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从“放弃”到入门

小儿子从小就怕水,记得他几个月大时,我们也“赶时髦”地在家里给他“游泳”。每次我们满头大汗地准备好婴儿游泳池时,他毫不留情地游上几分钟就哇哇大哭。几次下来,我们就缴械投降,放弃了在家游泳的念头。转眼到了四岁,根据哥哥(大儿子)的经验,孩子早学游泳虽然泳姿不甚标准,但是水性极佳。于是,我兴冲冲地带着小儿子去上游泳课。育儿

可是他一点不配合,游泳课上白费功夫,不但没学会游泳,情绪也非常不好。我也只好搁置了这一计划。感觉好,才能学得好。当孩子情绪糟糕的时候,也是需要我们暂停的时候。游泳馆里还有温泉池,桑拿房,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能尽情地享受水中的乐趣。正是这段经历,让小儿子不再惧怕水了。

两年前的夏天,北京异常炎热,游泳是最好的运动。小儿子已经六岁多了,身高也到了一米三,虽然他很不情愿,我还是把他带到了游泳班。教练要求的很严格,泳池不时传出孩子的哭声,一贯散漫的小儿子很不适应。我连忙和教练沟通,请他多多鼓励孩子。还特意准备了小零食,下课时,让教练拿出来作为奖励给孩子们。就这样,15天的课程结束,小儿子还是没有学会蛙泳。不过,他常常把收、翻、蹬、夹的口诀挂在嘴上,我鼓励他在家里当小教练,教我动作。我没有责备他,“为何没学会?”而是又报了一期,决心奉陪到底。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儿子终于学会了蛙泳,而且动作标准、有力。这时,我大大地赞赏他,“你是如何学会游泳的呢?”他说不知道,我连忙帮他总结,“是不是每天都坚持去上课,认真听教练讲解并练习就学会了呢?”他点头。就这样,儿子终于能像一条小鱼一样在水中游来游去。

我又一鼓作气给小儿子报了学习仰泳的提高班,他每天都惦记着去游泳,游泳已经成为他最喜欢的事儿了。从抗拒到爱上游泳,我觉得原因是孩子体验到了成功。当孩子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是成功的体验还是挫败的体验对孩子来说事关重大。孩子从小就需要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感觉会让他在未来更相信自己。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巩固学习的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独立健全的人。此后,我们周末经常去游泳。第二年暑假,小儿子又学会了自由泳,并考取了深水证,是个不折不扣的游泳好手!

结语

体育技能和音乐技能学习都需要孩子付出时间和努力,父母正确的引导能让孩子在学习过程更积极,更有效。作为父母,要细心地帮助孩子克服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的学习节奏,并从内心深处相信孩子。只要这样,才能更享受做父母的乐趣。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1

西班牙旅行的时候,碰到一对中国父子。父亲因为到欧洲出差,带着孩子一路游历欧洲城市,在巴塞罗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父亲研究生毕业之后,赴国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国内的一个大型企业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平和和从容,见过外面的世界,也知礼节。

孩子很开心,在高迪建筑的展览馆出来之后,他的父亲说,我觉得今天2小时的参观,收获并不会比学校里一学期的艺术课少。虽然我们请了假,但我们行万里路,都是知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父亲这样赞叹多元化培养的妥当。

吃饭的时候,他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

我总觉得,我们那一代人,是有贫穷基因的,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没出去见过世面。这样的基因,是囿于自身以及上一代人的局限。所以,一直到成年之后,都会有一种对生活的不安全,希望拼命赚钱,希望出人头地,拼命地用物质装点自己。而我希望,下一代人,不会是这样。

所以,他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见外面的人。

他的孩子今年十岁,衣着朴实,会坐长途巴士去巴黎,也可以与人用英语流利地交谈,低调而内敛。

见到这对父子,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真的很重要。

2

有见识的父母,不等同于有钱的父母。他们往往具备的是:非常努力,也非常勤奋,有以此拼搏而来的经济基础,有后天他人和自我养成的教养,最重要的,是拥有对万事万物的平和。

他们让孩子知道,一个人非常努力,是可以有机会成功的;一个人不应该囿于江湖,而是应该走南闯北;一个人不需要为了物质而束缚自己,有更广阔的天空可以去走。

所以,父母见过世面的孩子,更容易对物质保持一种天然的宁静,对欲望有天生的收敛,对精神有无限的渴求。

因为他们从小不缺少物质,所以,不需要用买买买来满足自己;因为从小被不断地满足,所以没有那么一刻会因为得到而炫耀;因为他们走过大山大水,所以不会局限于眼前的一切。

3

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喜欢叫他小宁,现在已经是企业的高管,比我大不了几岁,他的身上,永远藏着两个字“见识”。

他一直到年收入80万的时候,依然开着一辆20万不到的车子;他聚餐的时候常常一身运动服,休闲得丝毫不像是领导;他也会去路边烧烤摊吃串串,和我们大快朵颐。他有很多朋友,在他眼里,只有值得信赖和不值得信赖的朋友,没有所谓的穷朋友和富朋友。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坐在他的车上,有一个朋友问,你怎么不换一辆车,实在太配不上你的身份了。

他笑了笑,问他,身份是什么?你可以告诉我吗?

那个朋友说,身份就是,你现在好歹也应该算是个高管,好歹开一辆40万左右的车子啊。

他打趣着说,果然,我要更努力才是。因为,我看上去还需要用一辆车来装饰。

他的父亲曾经也是一个国营企业的小领导。

他说,

他的父亲非常刻苦,因为文革,只有初中毕业,后来恢复高考后,立刻去考大学。

他的父亲喜欢读书和打拼,于是,他小时候,总是看到父亲一个人在台灯下看书,过着帐子,也不知道看书的父亲几点才入睡。父亲后来成了小领导,没有任何背景的他,成了一家人的骄傲。

衣食自然无缺,小宁说,那时,带给他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而是他通过父亲,坚定地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除此之外,他的父亲最大的特点,还总是带他去游山玩水。以前外出出差,总是会带着他,给他和老师请几天假,然后会和单位多请假一天,开完会之后,带他去游玩。小宁说,那些年里的日子,他比孩子幸福的,不是有没有钱,而是发现自己走过了大山大水,变得开朗和从容。

“或许,我觉得物质可以满足我,但并不是最能满足我的,对于我来说,也不是那么重要。”

“到现在,我自己成了孩子的父亲,我父亲还是告诉我,作为父亲,一定要足够努力,给孩子优渥的环境,并且让孩子知道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一定要给孩子广阔的天地,而不是永远读书不去走路。”小宁说,可能他们家境并不是最优质的,但他自始至终仍然抱有谢意,因为父母,让他知道,从容地对待物质,努力地面对生活。

4

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我也很希望成为一个有见识的母亲,在孩子眼中,是勤奋的,努力的,热爱生活的,是可以不需要为万事万物所动,也不需要为任何事折腰,是有安全感的。

这样,让自己的女儿,也尽可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自己,不恐慌也不急躁。

我们所谓富养,其实更多的停留在物质上,是在极限的位置去拼命投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结果,可能会让孩子有一种感觉是,这个世界所有好的一切,都应该是我的。

而真正的富养,而是一种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可以对物质有不动声色的淡定。而父母就扮演了这个传递者的角色。

5

我很喜欢一句话是,父母是孩子的终身相伴者。他算不上导师,而是风雨前行的那个人。作为父母,和孩子走一路的时候,必须跑得非常努力,这样,孩子也会努力跟上你的脚步。

成为一个有见识的父母,让孩子懂得努力的意义,让孩子知道未来的宽阔,让孩子明白世界的广袤,或许就真的会有平和的生活气息和生机勃勃的勇气。

尹建莉:让孩子爱上阅读到底有多重要?


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他的境界会更美好;同时他会有自己独立见解,很少会陷入盲从和愚蠢。他从阅读中获得的,不仅是心灵的滋养,也是心理上的力量。

现在人们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阅读到底有多重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大致可以这样描述:阅读可以让一个人的智商更高,可以让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更健康,可以修复某种程度上的心理创伤——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

阅读使人成长。

人和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的差异,就像人在身高长相方面先天会有些差异一样。但智力发展的空间比身体相貌塑造的空间要大得多,所以外表的差异通过均衡的膳食、科学的运动甚至整容等手段,只能获得较小程度的改善;而智力发展,则会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什么,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

其原理说来主要是两条。

第一,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而获得良好语言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就是阅读。

第二,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知识背景。任何阅读都可拓宽一个人的知识,背景知识越丰富的人,越容易吸纳新知识。

一个人思维基本功好、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当然智力就出众。几乎所有的教育心理学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多年研究和观察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的阅读量一定是呈正相关。这一点,只要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或了解一下古今中外那些“聪明”的人,如那些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就可得到验证。

想要优秀,光有聪明肯定不够,还应该有健康的思维方式。

健康的思维方式是保障一个人幸福和成功的根本,它是心胸、眼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这些东西从哪里来?也不是老天爷偏心眼给一部分人的,是人们后天学来的。从他人身上学习固然是一个渠道,但这个渠道太窄太不可靠。那么最可靠的学习途径在哪里?

我们无法返回二千五百年前去听苏格拉底或孔子讲学,但我们却可以成为他们的弟子;不能指望身边就有一个海伦·凯勒,但我们却可以分享她的精神和信念;不可能亲耳聆听曹雪芹给我们讲写作、讲人生,但我们却可以从他那里学习到高超的写作技巧及对人生的洞察力……阅读,可以超越时空,把最优秀的人和思想带到我们面前。它让我们突破身体的局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畅享古往今来的贤哲们的智慧,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让我们看得更长远,想得更深入。

阅读,是储智,也是借力。它超越年龄、种族、性别,超越平常生活。阅读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出身是贫是富,无论你身居乡野还是都市,都可以籍此获得丰富的精神财富。

阅读还有很好的心理修复功能。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带着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长大的,区别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父母和老师可能无意中会伤害我们,生活和命运有可能对我们不公。一个从小建立了阅读兴趣的人,凭借自己良好的思考能力,会有更好的自我救赎和自我成全能力。阅读,就像射进生命旅程中的一束阳光,划破重重迷雾,让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让我们有力量战胜这些伤害,而不让它困扰我们一生。

心理的成熟和进步还有赖于一个人的自我反思。智力不足,智慧不饱满的人,很难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阅读就是储智,阅读就是借力,阅读就是阅世,阅读就是阅人。一个不阅读的人是愚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悲哀的。

任何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着真善美的情怀,其核心价值观也一定是正面的。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他的境界会更美好;同时他会有自己独立见解,很少会陷入盲从和愚蠢。他从阅读中获得的,不仅是心灵的滋养,也是心理上的力量。

育儿心得:孩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

传统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着欢儿地玩耍,夏天在河沟里游泳,秋天掰玉米、摘土豆回来烤了吃,冬天换上新棉袄放鞭炮、贴春联、过大年。四季的循环,在农耕文明里清晰展现。因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户都是大的拉扯着小的。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可能要掰成四块,每个孩子吃一块。这就叫分享。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举”。那时穷有穷的玩法,而且我们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输了绝对不允许耍赖,谁跳坏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他们一种自由奔跑的速度,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长大了容易耍赖?因为他们小时候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跳皮筋、砍沙包都是和同龄人一起,你要是耍赖,人家就不和你一块儿玩了。所以我们会自己解决规则认同的问题。再来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他们在玩的时候就缺失了这种规则的协商和认同。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

家教是一种伦理的认同,也是一种规则的认同。家庭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规则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材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叫作“规则”,已经晚了。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

我们都懂得“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

“言传不如身教”,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两岁时,我们就告诉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我们以前带她出去玩时,她都会带一个布娃娃,说那是她“妹妹”。但是到了4岁,出去玩她就不带她的“妹妹”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要腾出手来扶我姥姥啊!”

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回来后她一手握着一只鸡蛋,吃饭时也攥着不放。我们都笑她,“你那鸡蛋都快孵出小鸡来了。”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她也舍不得放下。就这样,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一进门还没来得及换鞋,她就扑到姥姥怀里说:“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只鸡蛋!”那一刻我心里挺惭愧的,因为我顶多想到给我妈妈买些土特产,但没想过不花钱还能给她带回来什么。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一个从小懂得牵挂别人的人,长大了才可能被别人牵挂。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今天的我们常感到人越来越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越来越失去了属于每个家庭的烙印。“烙印”这个词的英文是“brand”,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品牌”。企业要有品牌,其实人也需要有品牌。人的品牌不是指你拥有几亿资产,拿到了多么高的学位,或是有多么显赫的地位,而是我们带着什么样的家族烙印融入社会,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个人印记去对抗过于规范化的“流水线”。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我女儿4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和我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我听了很欣慰。让我郁闷的是,后来家里每逢打坏什么东西,她都特别高兴,说:“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更好看!”

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没坏的时候更好,我们的底线只能是不让它更坏。这是一种生命的修复能力。一个人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我们做父母,要培养孩子掌握自我修复的能力,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态度,让他们明白该怎样去面对挑战。如果你告诉孩子:“我会把你呵护得好好的,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打破花篮。”这就是谎言了。孩子不仅会打破花篮,还会打破他们自己,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一种能力,像修复花篮一样把自己修复得更好,这种能力,我觉得在4岁时告诉他们,并不算太早。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

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中国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人到六七十,难道就不要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吗?如果一位80岁的老奶奶,能够跟孙子学着玩游戏,能够试试孙女的新裙子,能够跟孩子出去郊游,我相信这个老人一定是幸福、快乐的,因为她仍然保持着成长的力量。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看重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自由。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好的职业、多好的爱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任何好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我相信尊严与生俱来,它不是被父母赋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个人的尊严是他(她)自己的选择。我记得女儿5个多月就在选择玩具这件事上,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个人取向。她的周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空药瓶子,她喜欢“咔啦咔啦”起劲地拧瓶盖。我们家的阿姨就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可是我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我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那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电动娃娃好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孩子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不该粗暴地剥夺它。

我们的社区经常会举办孩子们的游艺比赛,有一次我女儿去玩,得了很多奖券,可以兑换玩具或是家庭卫生用品。之前她都是换气球的,但那一次她特别犹豫,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已经是大孩子了,不要气球了!”那时候正闹“甲流”,她就选了一块洗衣皂。回家以后,她一天十遍八遍地提醒我们:“你们洗洗手吧,那个肥皂是我带回来的!”家里的洗手液都不能用,洗手全用她拿回来的洗衣皂,那段时间我们全家人的手都特粗糙!但是我们觉得要充分肯定她的劳动,因为她牺牲了自己的气球,她在为我们着想。“尊严”关联着“责任”,她有这种意识,觉得能为别人做事很光荣。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指标是“自由”。很多人问我,你这么主张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诗词吗?我说我当然教。可我不是让她手放在背后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她在踩着滑板车跑时,我们俩大声地背诵;是她在浴缸里泡着、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说:“妈妈,我们背首诗吧!”

她背诗,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你想妈妈吗?”她冷不丁地说了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她背诗居然能“活学活用”!她喜欢把我们的大床当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说:“你别蹦了,都把我们的床单蹦破四条了!”谁知她一边蹦,一边高声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结舌。

后来她竟然开始给人讲诗了。杜甫的《春望》,我听她给别人讲过一个特别“雷人”的解释。她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说的是杜甫他们那儿地震了。国还在,但是震破了;山河也在,但是走样了。为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因为地震太厉害了,大家很伤心。”听着她这个地震版《春望》,我想我没有办法纠正她。她3岁时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惨景,4岁时看到玉树地震,后来她又看到日本海啸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种苦难。所以我想,那就让她这样解读吧,长大了老师会给她讲“安史之乱”的。

女儿从小就在解构经典。但是我没有纠正过她一次,因为我觉得,她可以胡说八道的年华还有多少呢?我很留恋她可以胡说八道的自由。她不知道什么是权威,她认为她有阐释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可能到她读小学时就要被剥夺了。我认为小孩子在思想上的自由期持续得越长越好,这样等他们长大了,还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规的思维能力。

有一次女儿坐在床上看唐诗,正好那个标题的字她都认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像见到老朋友似的点点头说:“哦,这也是王维的。”我就教她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讲到一半,她说:“王维的诗,也不是都好。”我说:“怎么不好了?”她说:“不押韵。”我一看,还真是不押韵。到了晚上,我正在漱口,她突然摇头晃脑地感慨:“李白这个人,写诗还是可以的。”我一口水差点喷出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起码比王维押韵。”我后来一想,李白的诗不管多么清浅通俗,还真都押韵。我发现她能讲出一些我没想到的道理,因为我讲诗词讲了那么多年,对大家难免心怀敬畏,却也失去了一个小孩子对诗词的遴选标准。所以,现在经常是她给我讲诗词,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我愿意呵护她这种自由的权利。

让一个人有尊严、自由地成长,是我们的一种期许。有时我看着女儿练琴、跳舞或者画画,我就很欣慰。我一点都不求她在专业上能有多大成绩,她只要能在里面找到一种快乐的能力,就够了。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缺少艺术方面的训练,所以我们感到压力很大、疲惫不堪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寄托。我女儿酷爱画画,碰上别人过生日、送礼物,她都说:“我给你画幅画吧!”口气就跟齐白石似的。她现在还不会写作文,但是外出旅游的时候,她可以用绘画记录旅游日记。我觉得这个挺好,因为她有自己的表达,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会因为没钱而被剥夺,一个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本事让自己快乐起来。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我们越来越失去了一种审美的眼光,而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同一种功利标准的筛选。我们越来越成功了,但是我们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失去了那种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漫步时心灵上的愉悦。

“成功”,或许是一个评判人的标准,但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标准。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套综合、多元的标准体系。一个人,只要生命能成长,就一定有未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对料事如神的老酋长很不服气,有一天他捉了一只刚孵出来的小鸟放在身后,问老酋长:“我手里的小鸟是生还是死?”他想,你要说它是活的,我手指一捻就掐死它;你要说是死的,我手心一张就让它飞起来。凭什么你说的都是对的?我一定让你错一回!结果,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宽容地一笑,他说:“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这是一个好故事,它关乎生命的成长。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保持孩子的野性,教育到底有多难


保持孩子的野性,教育到底有多难都在说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野性教育,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以法官自居,以听话不听话,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准。片面强调孩子要怎么怎么做,全然不考虑自己的话到底是不是该听,孩子犯了错总是要去惩罚一番,感觉不惩罚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的错误。

平时白天上班都是由**奶在照顾**,这几天清明放假重任则落到我的身上,一直以来我都在**奶那里吹着风,教育孩子要保护她的野性,**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孩子,都说淘气的孩子才聪明,她想玩什么都尽量别去阻止她,给她一个善于发现和探索的空间。

原来理论对于每个妈妈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行动起来却是如此地艰难。我只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放假这几天正好店里的朋友有事不能来,我就把她带到店里玩,她很喜欢一个人跑到玻璃门前跪下来,可能是对那么大一个透明物体很好奇,先是用小手去抚摸,不过瘾又去用舌头去舔,看着她对玻璃的那一份柔情我都有些陶醉,可是她这几天得的痢疾就是脏东西进入口中而引起的,就走过去把她抱起来不让她去舔,毕竟路边车来车往灰尘太大了。但是她却执意要去,我指着玻璃问她:“**你说玻璃巴巴(脏的意思)不?”她不加细索的说“巴巴”,“巴巴你为什么还要去吃呢”?

其实才1岁多的孩子她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她只是看着玻璃透明好玩,透过玻璃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去舔玻璃就是去舔所有她喜欢的事物,像行人,汽车,树等。我却执意要告诉她那是错误的,在阻止她了多次之后,我实在是忍无可忍的打了她的屁股。她的小嘴一撇伤心的要哭。我赶紧让**爸过来抱着她出去玩了。

一直以来我都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爸爸妈妈都忙于一亩三分地,而又没有爷爷奶奶,在农村那广阔的田野里,自己可以没有束缚拼命的玩,玩累了就躺在地上睡觉,饿了抓一把野草就可以充饥,自己小时也没有经常生病。哪有现在孩子受得这么多束缚,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这不干净,那不卫生。想给**一个没有束缚的快乐的童年,在行动上,生活中,给她足够的自由,保持孩子自身的一份野性,但是却又感觉她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不停的去斥责她的不对,斥责会慢慢的禁锢了孩子的思想。

爱心小贴士:

对于孩子的教育: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允许孩子持看不同的看法。

让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事,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

不要动辄责备孩子,使他畏首畏尾。

孩子犯错时教育的七个技巧:

1、请孩子帮助2、明确表达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达你的期望4、提供选择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育儿观念:过早让孩子表演到底有何危害?


导读: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成为这样一种人或是那样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梦想、偶像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这里面唯一忽视的就是孩子这一个活生生的人。自卑的父母才会以孩子的表演来满足自己的虚荣。

父母为何喜欢让孩子表演?过早让孩子表演的心理危害是什么?还有究竟多大的孩子适合单独表演?这都是需要我们父母面对的问题。

熟悉的场景

每逢儿童节朋友圈里总会晒许多孩子的节目表演,单人的、双人、多人的,各种汇报演出和才艺秀,学校和父母都非常热衷于这样的表演,领导喜欢看、学校需要这样的品牌展示、家长更是炫耀的资本,同时大家也肯定看到了许多孩子表演时出洋相的视频和画面,日常生活中:“来,给叔叔阿姨们背首诗、弹段琴!”

父母让孩子表演背古诗、唱歌、弹琴等才艺秀,极大的满足了父母的成就感和虚荣心,却很少关注表演的主角——孩子,孩子的内心感受是什么?表演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也许一次不完美的表演带给孩子一生创伤。父母为何喜欢让孩子表演?过早让孩子表演的心理危害是什么?还有究竟多大的孩子适合单独表演?这都是需要我们父母面对的问题。

首先父母为何乐此不疲的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其实不光是父母喜欢让小孩表演,我们成人何偿不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每天上演一出出炫耀和表演的人生戏码。

进化心理学上有个人类之间地位竞争的炫耀假说,这是由人类学家霍克斯提出来的:女人们都喜欢和展现他们与众不同能力的男人为伴:炫耀他们的肌肉、他们的守猎技术、他们打到的猎物、他们的歌声。这意味着女人们能得到更多的食物和更好的安全及照顾。同样男人们都喜欢和炫耀她们健美体型和善良品质的女人为伴,这意味着男人能等到更好生殖快乐及繁衍更多的后代。炫耀和表演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生存质量。所以远古到现在人类,从小孩到老人,从男人到女人都在炫耀表演着自己的衣着、学识、才艺为的就是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包括吸引更多异性的资源),让人生更有价值和成就。

同样现在巨大的社会生存竞争,逼迫年轻的父母必须培养孩子更多的才能,父母相信这些技能一定会帮助到孩子将来的人生,父母有两个善良的信念:一是孩子越早会一些别人不会的东西,孩子将来的成就更大,如伤仲永的故事。二是孩子会的技能越多(包括表演技能)将来人生的收获越多,所以我们要上更多兴趣班。

这些表演带给父母的好处就是:一、我是个优秀的父母,你看正是我的优秀才培养了如此优秀的孩子;二、体现一个爱孩子的伟大父母形象,爱你才舍得如此的投资你。但事实上,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成为这样一种人或是那样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梦想、偶像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这里面唯一忽视的就是孩子这一个活生生的人。自卑的父母才会以孩子的表演来满足自己的虚荣。

大人又为何如此喜欢看表演呢?曾经有位有名的心理咨询师,一天来了位来访者,说他非常的焦虑,非常的不快乐,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咨询师就对他说,听说剧院里有位喜剧大师,每个人观看他的节目都能快乐很久,你也可以去试试。那位来访者说,我就是你们所说的那位喜剧大师。

看别人表演有三大好处:满足参与归属感,剧中总能有让自已参与角色,满足正义感、满足成就感;总有不如自己的人在表演中出现。观看孩子的表演除了惊叹孩子们的才艺外,更多的是孩子们表演中纯真的洋相总是能让大人开怀大笑。所以朋友圈中孩子们出丑的照片和视频总是络绎不绝。

根据儿童人格发展理论,让孩子表演会对孩子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不信任与焦虑

我曾经有个来访者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他从小就被父母为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被逼着各种表演,那种害怕、委屈、不情愿的心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特别有一次随父母参加一次大型婚礼,父母突然抱着他上台,让他唱一首歌,他当时毫无准备,很不情愿,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面子,要是不答应就会被骂不懂事儿,那种害怕的心情到现在想起来手都会抖、心跳也会加快,关键是他觉得是父母出卖了他,以后他再也不愿意随父母出席别的活动,也就是他不信任他的父母了,同样成年后也不太信任别人,担心随时会被信任的人出卖。

在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要培养对父母的基本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没办法建立,孩子就会产生持久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及焦虑。健康的人格需要信任的基础,这样才会进入下个发展阶段。否则不管年龄多大都无法信任自己和别人。

自我怀疑

一个非常有名的主持人,他讲述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他经常被父母和学校鼓励到台上演讲,他对自己的演讲能力也非常有信心,在一次全市关于一个政治主题的汇报演讲比赛中,市领导、校长、老师、父母、甚至亲戚都在台下,他上台居然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忘了,后来居然紧张得尿了裤子自己都不知道,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演讲能力的人,甚至自我怀疑就是一个完全无用的人,让父母和学校都丢了脸,孩子还无法把行为和自我这个人区别开来,别说孩子,就是许多大人也做不到。自我怀疑的孩子需要将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重新自我肯定重建自我。

内疚和羞愧

还是上面那名主持人,由于那次是全市的政治主题的汇报演讲,由于他的发挥表演失常,学校没有获得任何的名次,领导还被批评了,父母也觉得脸上无光,他就特别的内疚,觉得对不起学校和父母,所以到现在还觉得对不住学校和老师,所以学校同学毕业聚会他都不愿意参加,无法面对当年的老师。内疚和羞愧会深深的伤害一个人的自尊,从能量等级上羞愧是最低的。小时候许多人就被逼经常“表演”,如果不从,父母就厉声训斥,“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啦,不出趟啦”。

虽然那时候自己小,对大人的这种心理还不明白,但真心觉得委屈和难过。在咨询中不止一次遇到来访者因为当众表演或展示失败了,受到老师父母的指责而深深的羞愧,这种羞愧感一直伴随着他们的人生,有着极低的自我价值感。

竞争与自卑

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参加了一项重大的表演比赛,比赛获得了第二名,但她一点不高兴反而觉得非常的自卑,她觉得第二名就是自己的能力不如人。有表演就会有评判,就会有竞争,第一名只有一个,第二名以后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没有别人优秀。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童年的自卑是人迈向悲观的一生的开始“。一旦学识和才能被作为成功与控制的手段而加以崇拜,那么世上便会有无情的竞争、对立和永无止息的争斗。

人生如戏

孩子最早的表演从五个月会笑的时候就开始了,孩子知道我要得到父母很的照顾,就得讨他们的开心,他们开心了我就能很好的活下去了。父母妈为体现孩子的优秀和能干,不断的让孩子进行各种表演,表演模仿大人的说话和动作,表演电视里人物的形象,表演得好,大人就夸奖表扬,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正强化。慢慢的孩子就离自我越来越远,父母需要什么我就表演什么,因为那样会得到父母的奖赏强化。

特别是经常上台表演的孩子,显得特别的懂事,特别的成人化,久而久之孩子就不能区分哪个是舞台,哪个是生活了。这些孩子让人总觉得有些不对劲,缺少了那份质朴和真实,因为他们太完美了,永远要展示最完美的一面,他们自己不知道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哪个才是自己的需求,哪个是父母的需求。人生总是要表演,多做点准备,晚点上台又何妨,面具一戴就无法取下了。

父母该如何做?

心理学研究表明,九岁前的孩子不适合单独表演,大家可以观察九岁前单独表演孩子的身体语言,再怎么流利大方,都掩饰不住肢体和眼神的焦虑。欣喜的是一些真正关注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理念,如华德福教育都不会让孩子过早的单独表演,也不会进行才艺汇报演出。即使真的需要表演尽量避免单独让九岁前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实在不行可以群体表演。

所有的才艺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和有趣,孩子的才艺也不例外,父母可以更好的告诉孩子的是:用分享取代表演。我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才能,在自我享受的同时,我也可以与别人分享我的快乐和才能。表演以取悦他人为出发点,在意的是别人的掌声,焦虑再所难免,分享以自我为中心,得失成败笑骂由人。

学识和才能虽然能帮助我们赢得别人尊重,却不能解决内心的压力和冲突,由于缺少对自我和生命整体的了解,才能却变成了自我毁灭的手段。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应该唤醒一个孩子的自我认识的能力,而非满足于自我虚荣的表演,毕竟孩子不是为了实现父母意志的工具。

我们父母有时把对孩子的爱等同于责任,用为孩子好的名义去任意控制、塑造另一个生命,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就来满足自已未曾实现的欲望和梦想。培养孩子的成功就是培养如何竞争甚至是斗争,终将会被社会所斗争,因为是人总会有破绽,既然我们未曾成功过,又怎么忍心让孩子继续加入这场苦战。

育儿心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育儿心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渐变的过程,随着孩子生理、心理的一天天成熟,父母和孩子一方面享受着陪伴与成长的喜悦。另一方面,成长过程中来自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等各种压力、烦恼、冲突,都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应对,用心处理。

一、正确认识自己

1.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当孩子在学习中或者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时,引导孩子把现在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作比较,从而让孩子发现以前不会做的事情现在靠自己的努力都会了,使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增强自信心。

2.引导孩子学会欣赏他人。在集体活动中寻找别的孩子的优点,引导她学会赞美身边的同学,同时鼓励孩子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不具有的优点,通过自我控制和父母的提醒,做出调整和改进,不断进步。

二、经营个人长处

1.了解孩子兴趣。孩子的兴趣往往是其天赋的“闪光点”。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仔细观察,发现孩子的运动能力特别强,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特别好,从而也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运动意识,只要条件允许会带她体验各种运动。还有,平时孩子喜欢用各种颜色在白纸上涂涂画画,虽然画出来的东西我们看着什么都不像,但是她却能说的头头是道,这份热情致使我愿意帮助她准备好材料,协助她完成每一幅创作。

2.了解孩子性格。孩子平时比较要强,做事很认真,也愿意把事情做完整做好。但是在竞技游戏方面就比较敏感脆弱,一输就可能眼泪水要出来了,因此,平时也很注意培养孩子正面的竞争心态,让她知道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输赢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体会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尊重孩子叛逆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了解出现叛逆现象是孩子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

1.理解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要妄加干涉,如果需要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尽可能以平等的态度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

2.尊重孩子。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语气是否容易接受,尤其是一些玩笑话,小孩子其实根本没有能力理解大人说的话是开玩笑的还是在取消她,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

3.鼓励孩子。经常口头表扬孩子、满意的表情、深情的拥抱,及时肯定孩子的正确行为,使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应该坚持的,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坚持的,从而也慢慢的培养孩子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四、勇于承担过错

特里法则告诉我们:当问题发生时,最好的办法是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费尽心思地去寻找替罪羔羊。

1.引导孩子保持一颗谦虚的心。让孩子知道面对问题时,如果说“我不是故意的”、“这不是我的错”、“本来不会是这样的”、“都怪……”这些话,是在推卸责任。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这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自己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找出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最厉害的。当然,作为父母也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尽量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先考虑一下是否合理,经常能在父母的引导下自我反省。

2.父母不要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由于判断力不足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即使孩子错处了错误的选择,那也是她在体验人生,她会从中悟出很多道理,而且切身体会得到的经验往往比父母直接告诉孩子要来得印象深刻。因此,父母请放慢你的脚步,先试图从孩子的角度去重新考虑一次问题,也许就会理解孩子的行为。父母如果发现自己做错了,也应该主动向孩子说声“对不起”。

五、创造良好氛围

古有“孟母三迁”,可见环境的重要性。父母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要开心的时候对孩子嘻嘻哈哈,不高兴了就拿孩子撒气;父母在家的时候,要多制造一点欢声笑语,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积极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如一起打扫卫生、一起锻炼身体、一起游戏等等。

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是每个孩子的梦想,也是所有父母的心愿。那么,从现在起,做父母的应多学习、多掌握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孩子的榜样。

从小让孩子的心灵充满爱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但社会不会因此就减轻他们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从小培养他们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爱心和感恩之心。

从小培养责任感

孩子的爸爸经常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只剩下我和孩子俩个人。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和孩子谈“爸爸不在身边我俩要相互体贴照顾,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事,让爸爸在外面放心工作。”她点着小脑袋同意。我让她操心负责自己的事情:如自己听铃声起床,自己穿衣服,晚上自己的内衣、袜子自己洗。

另外,分少部分家务让她做,如吃饭时她负责摆桌子,拿碗筷,吃完饭负责收拾、刷洗碗筷等,我适时地表扬鼓励。很快,她自己都能认真做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适量增加家务劳动的内容:择菜、收拾房间,帮妈妈一起招待客人等。慢慢地,她就觉得做好这些事情是自己的责任,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他们班里有一名同学家庭条件不好,在孩子的言谈中,我听到班里很多孩子欺负他,歧视他。怎样帮助这个孩子?也是帮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中成长。我和班主任联系,老师说物质上的给予也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这个孩子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和他玩,那么就从您的孩子开始吧。

我和孩子一谈,她很愿意配合老师、家长,就主动和那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做作业并相互交换手工礼物。慢慢的,更多的同学加入和那个男生一起玩,老师适时鼓励,再没有同学欺负那个男生。孩子们在和谐、有爱心的班集体中生活学习。

让孩子学会感恩

教育孩子对社会、对环境、对周围的人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路上看到清洁工,我和孩子说:每天你还在美美的睡觉,他们4点钟已上班,才使我们能在清洁的有秩序的环境中生活,对他们要感恩;花草树木不要攀折,它愉悦着我们的心情,要感恩。

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对孩子说,每天都有很多人为我们服务,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用行动回馈社会。

点评:家长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让孩子懂得:认真做好自己每一件事情是他的责任,关心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和社会。

喜欢《育儿心得:从小让孩子体验成功到底有多重要?》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猜猜我有多爱你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1 西班牙旅行的时候,碰到一对中国父子。父亲因为到欧洲出差,带着孩子一路游历欧洲城市,在巴塞罗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父亲研究生毕业之后,赴国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国内的一个大型企业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
    2021-01-12 阅读全文
  • 尹建莉:让孩子爱上阅读到底有多重要? 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他的境界会更美好;同时他会有自己独立见解,很少会陷入盲从和愚蠢。他从阅读中获得的,不仅...
    2021-01-27 阅读全文
  • 赏识教育对孩子有多重要 导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就是“赏识”——欣赏肯定。而赏识一旦被家长正确运用,它的魅力是无穷的,会成为孩子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
    2021-05-10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孩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以前人们夸一个...
    2020-07-21 阅读全文
  • 保持孩子的野性,教育到底有多难 保持孩子的野性,教育到底有多难都在说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野性教育,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以法官自居,以听话不听话,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准。片面强调孩子要怎么怎么做,全然不考虑自己的话到底是不是...
    2020-11-25 阅读全文

1 西班牙旅行的时候,碰到一对中国父子。父亲因为到欧洲出差,带着孩子一路游历欧洲城市,在巴塞罗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父亲研究生毕业之后,赴国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国内的一个大型企业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

2021-01-12 阅读全文

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他的境界会更美好;同时他会有自己独立见解,很少会陷入盲从和愚蠢。他从阅读中获得的,不仅...

2021-01-27 阅读全文

导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就是“赏识”——欣赏肯定。而赏识一旦被家长正确运用,它的魅力是无穷的,会成为孩子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

2021-05-10 阅读全文

“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以前人们夸一个...

2020-07-21 阅读全文

保持孩子的野性,教育到底有多难都在说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野性教育,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以法官自居,以听话不听话,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准。片面强调孩子要怎么怎么做,全然不考虑自己的话到底是不是...

2020-11-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