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0-07-17

幼儿家庭教育。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YJs21.COM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育儿习惯


一个育儿,中西间却截然不同。有些差异比较起来还颇有意思。有些在这个文化中看起来很普遍的习惯,在另一方看来却令人极为吃惊。现在分别比较一下。

让外国人最吃惊的,觉得最“雷人”的中国育儿习惯有:

一、给婴儿穿的衣服看不出男女

这里不包括偶尔故意为开玩笑而摆出的造型,而是指平时生活中,对男宝宝和女宝宝穿的颜色不加以区分或觉得无所谓,有人甚至还特意给男宝宝穿粉色觉得好看。这在国外完全接受不了。在中国,一个男宝宝被别人认为是女宝宝,可能家长并不会介意。可在国外,如果发生同样事情,家长会觉得很尴尬。尤其是当一个女宝宝被认为是男宝宝时,那几乎是被认为说孩子长得难看一样。

在国外,婴儿的服饰要明显体现出孩子的性别。给女宝宝穿的最典型的颜色就是粉色。男宝宝最典型的颜色就是蓝色。白色,红色,黄色,绿色等等,男女皆可,但在式样上会明显体现出是男宝宝的衣服还是女宝宝的衣服。女宝宝的衣服多数缝有花边。在国外怀孕时,人们就会问,is your bump pink or blue?(你的肚子是粉色的还是蓝色的啊?意思是,怀的是女孩还是男孩。)父母绝对不会给男宝宝穿粉色,也少有女宝宝穿蓝色的。所以如果你见到一个婴儿穿着粉衣服,还上前问人家是男孩还是女孩,就恐怕要遭白眼了。

外国婴儿的衣服几乎就是大人服装的缩小版,大多时尚,简单,富于个性。而国内更喜欢把孩子的服装充满卡通形象或是花花绿绿的。所以,国外的宝宝不仅一般一眼可以看出是男是女,而且和国内宝宝比穿得大多显得像个小大人。国内父母很多认为,婴儿,什么男孩衣服女孩衣服的,无所谓的。但国外父母则认为,性别是孩子特征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怎么会不重要呢。从小就要体现出孩子的个性和特征。

二、给婴儿剃头。

老外来中国觉得很奇怪,怎么几乎所有婴儿看起来都一样,不管男宝女宝都剃头。男宝宝如果赶上夏天剃头了,还可以理解。但给女宝宝也剃头,老外就说什么也理解不了。宝爸就觉得剃了头发很难看。咱们国内认为,剃头有利于以后头发的生长。可科学发现,婴儿剃头实际对以后头发的生长没有任何帮助。小婴儿总有会个乳毛脱落时期,这是正常现象,而咱们中国的家长却认为这是孩子头发不好的表现,甚至归根为缺钙等。国外的宝宝没有剃头这个习惯,3,4个月的女宝宝就梳着漂亮的小辫子,别着粉粉的小发卡。男宝宝的头发一般梳得整整齐齐或神气地涂着发胶。

三、开裆裤。

在国内的时候有次逛街给宝宝买衣服,有个白色条绒裤子不错,仔细拿起来一看,宝爸指着裤子中间的一个大洞说,这裤子怎么缺了这么大块?!我笑。这就是咱们俗称的开裆裤呀。咱们国内为了宝宝的舒适,发明出的这种开裆裤。在国外不仅是见所未见,干脆是闻所未闻。

这也许和国内外给宝宝用尿布的习惯不同有关。国外是清一色的纸尿裤。从婴儿到三四岁穿的各种型号应有尽有,从包裹粘贴式的到如厕训练时使用的“拉拉裤”式,从普通纸尿裤到游泳用纸尿裤。公共洗手间,不管设施多简陋的,但肯定备有残疾人专用厕所和给宝宝换纸尿裤的婴儿换洗室(babychangingroom)。咱们国内很多宝宝家长更喜欢给宝宝用“尿布”,我想这不仅仅和国内纸尿裤的价格奇贵有关,和国内大环境也有关,比如公共设施不齐全,出了门不方便给孩子换纸尿裤。

另外,国内很多家长也担心孩子长期穿纸尿裤会不会导致“红屁股”或不舒适。其实纸尿裤的吸收性强,比国内用的“尿布”更舒适。至于红屁股现象,勤换可以避免。一旦出现了,国外各种“护臀膏”也就派上了用场。每次洗完澡给宝宝抹一点,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红屁股”。至于给孩子什么都不用,直接穿开裆裤,老外们是绝对接受不了的。如果在公共场合出现这种场景,人们恐怕会以严重鄙视的目光看孩子的家长。即使是婴儿,他的隐私也需要被保护。开裆裤或甚至让孩子光屁股的现象,在老外眼里非常伤风雅,非常不可思议,旁观者也会觉得非常尴尬。

让中国人吃惊的外国育儿习惯有:

一、让孩子随意在地上爬或躺。

在机场候机。看见咱们中国人的小孩多数都被家长揽在怀里,或乖乖坐在家长旁边的椅子上,偶尔孩子离开,家长也会大声召唤。老外的小孩多数在大理石地上坐着或随意爬行玩耍,家长坐在不远处聊天或看杂志,即使是冬天也如此。出去购物,经常看见英国人的孩子累了就随意坐在地上,也经常看见很小的宝宝光脚在地上爬或跑,家长并不在意。咱们中国看见老外的孩子这样,不免会担心他们是否感到凉或觉得地面脏。但老外家长很少担心这些。

二、让极小的孩子自己吃东西,穿衣服。

出去吃饭时经常看见英国人的小婴儿自己用手抓东西吃,吃的满脸都是,家长却在吃自己的,并不介意。两三岁的小孩鞋子进了沙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把鞋子脱掉,倒出沙子,然后努力自己穿上。家长已经多走出了好几步,回头看到,也并不走过来帮忙,而是站在原地微笑的看着孩子,耐心地等他。还有三四岁的孩子努力推着婴儿车里坐着的弟弟或妹妹等。家长并没有指示孩子这样做,只是孩子觉得那样有趣,想那样做,家长就让他那样做。

三、两三岁的孩子还穿着纸尿裤,用着安抚奶嘴。

这点在中国人眼里比较雷人。老外没有给婴儿把尿的习惯,一出生就是纸尿裤,一直用到一般1岁多点的时候,孩子可以自由行走,也可以简单用语言表达需要了的时候,开始进行如厕训练(pottytraining)。纸尿裤由粘贴式换成拉拉裤式,和内裤的形状一样,教孩子有大小便需要时告诉家长,然后指导他用便盆,用过后教孩子自己站起来,把拉拉纸尿裤像提裤子一样拽上来。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多数夜间家长还鼓励他们继续用纸尿裤,为的是家长和孩子都能睡安稳。直到两岁左右,他们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自控能力增强,才完全开始脱离纸尿裤。但也有例外的,孩子拒绝如厕训练,三岁了还整天穿着纸尿裤的。英国家长相信顺其自然,医生也强调,在孩子自己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强行进行如厕训练,在他尿裤子的时候指责他,这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焦虑和羞耻感,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很不利。所以英国人一直强调,这类事情要等孩子自己准备好的。他们觉得,不过就是多用一些纸尿裤,这没有什么。到一定年龄,孩子自己就不想用了。

安抚奶嘴也是。咱们国内似乎对安抚奶嘴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外国人觉得无所谓。这边的育儿书刊上一直强调,年幼的孩子一定要有一个能给他带来安慰和安全感的comforter,因为妈妈爸爸不会总在他身边。这个comforter可以是安抚奶嘴,可以是一个布娃娃,甚至可以是一个他常用的毛巾。娃娃的表哥四岁了,出门到陌生环境的时候还喜欢带着他自婴儿时期就开始用的一块手帕。娃娃去幼儿园的第一天老师就问我娃娃有没有可以给他带来安全感的comforter。他们认为允许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利。

四、给孩子穿很少。

小婴儿冬天出门被家长用手拎在汽车座椅里,只穿了一件布制的连体衣,身上盖了个小毯子,但婴儿的手脚和多数身体都已经暴露在外,依然在那高兴地手舞足蹈。婴儿身旁四五岁的姐姐,穿着连裤袜,小迷你裙子,小靴子。脸蛋冻得通红,依然和妈妈讲得兴高采烈。这是我在国外常见到的情景。我不知那些孩子回家后有没有生病,但答案是应该没有,因为国外的孩子普遍都是这样穿的很少,婴儿穿的尤其少。更没有用被子裹紧,紧紧抱在胸前的。这在国内看来就有点不可思议。

乔宝回国时出门很多陌生人,第一句话是赞叹他长得漂亮,像外国孩儿,紧接着就是大声批评我这个当妈的给穿得太少,第三句话就是这孩子头发不怎么好啊,怎么没给剃头啊??无数陌生人就跟事先商量好了似的,这几句必说,口气一致!让宝爸非常惊讶,让我哭笑不得。还有人非常鄙视地说我,4个月的孩子大冬天的就给抱出门逛街来了。殊不知4个月的乔宝仅仅是国际旅行就有过两次了。

中国家长的9种错误家庭教育观念


许多家长成材心切,恨不得从受精卵开始就进行教育,理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恨不得把唐诗六百首出生第二天就倒背如流,各种兴趣班不惜血本,个个都是宋祖英、朗朗、陈丹青、刘翔的结合体方才能显出你教育的成功。完全不会也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死记硬背,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我也奇怪了,中国式考试题目也变态翻倍,非要让记住成吉思汗生于哪年死于哪年,有什么卵用?更可笑的是,我亲自遇到一个题目,你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划上横线,结果却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不成了老师喜欢的一句话了吗?变态考题无疑在培养孩子察言观色猜人心思的技能。

含辛茹苦苦肉计式

中国式父母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过的悲情和忍辱负重再能现身说教,一切为孩子的学习让道,从孩子入学开始美名曰陪着孩子成长,实则是用GPS的监控定位的功能完成一次自我失去的抛物线。失去自己的生活空间,方才标榜为中国好父母。

隔壁小王式

他还有个另外的好名字叫:激将法。用隔壁家的孩子如何优秀来打击你一辈子,稍有疏忽就是:你看人家隔壁小王?稍有落后就指出:你看人家隔壁小王?永远有个隔壁小王的高标杆挡在你的面前,自信在中国小孩身上很难持久的存在,要么自信到自负,要么自卑到失去自我。

什么吃亏是福,沉默是金等等屁话

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忍受,退让,明哲保身,每个人都是聪明之人,所以才会出现南京大屠杀三个日本兵能干掉3000老百姓的荒诞剧,云南几个持刀歹徒能杀掉几十个路人的奇迹。因为人人都是聪明人,都在信奉吃亏是福、沉默是金的人生信条,所以都等着一个二愣子出现力挽狂澜,这个世界不怕坏人有多嚣张,就怕好人有多沉默。

变相拜金主义式

摇身一变成了有钱人的中国父母,刻骨铭心的话就是:我受过的罪可是不想让儿女再受。所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绩好了物质奖励,我们的口头禅就是你给妈妈考上多少多少分数,我就给你什么什么承诺。你给?学习是给父母学的理念深入人心。谈何动力和兴趣?!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思考和人格。

棍棒之下出孝子式

热衷于虎爸狼妈的推崇,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三句好话不如一马棒”等等,我们传统的打子秘籍就这样传了下来,一部经典武侠连续剧才刚刚开头,接下来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式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于是很多人用美好的年华和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死磕,呕心沥血了都。结果只能一生遗憾。另外这种极致的推崇,让人没有敬畏,没有禁忌,开山挡海,战天斗地无所不能,结果就没有结果了,请看祖国的大屏幕。更主要这种思想教育出来的人,更贪婪,欲望更大。

父母是职称式

好像任何一个不成熟、不完美的人,只要晋升成为父母,就可以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在和孩子的平等交流上,永远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给这段空档期美名曰一个新名词叛逆期。结果就有两种可能,一种逆来顺受,一种装洋蒜。尤其在性教育上,掩耳盗铃,州官放火,打马虎眼,事实上,互相掩饰,互相逃避,肚子大了还以为是电视剧上女主脚对着镜子恶心两次就过去了。父母这个称呼只是你婚姻生活交话费送的意外惊喜,你不是道德和才智的制高点和标杆,你甚至不如你的孩子更完美更成熟,降降身段,或许才能触摸到真实和实际。

中国式家长需要一次集体反思,不管年轻还是年老,这是一次救赎,为了自己也为了儿女。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坐下来听听他们的声音,给他们成长的时间。

“三记耳光”看中西教育的差异


看过电影《刮痧》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姑且不谈这个,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三记耳光”--丹尼斯为争夺游戏机而给同伴的一记耳光,父亲许大同因“给对方父母面子”而给儿子的一记耳光,儿子又以父亲的“打是亲,骂是爱”为由给同伴的再一记耳光。这三记耳光"不仅重重地打在影片当事人的脸上,更重重地打在电影荧屏前每一个人的脸上。

由此,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思考。

的确,在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儿子先动手打人,事后又不肯认错,在双方父母在场的情况下,父亲打儿子一巴掌的“给对方面子”的理由也是情有可原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打是亲,骂是爱”一直就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一句古训,说的是因为关心所爱的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加以指正的方式,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错在哪里呢?关键在于对方并不是中国人。

在西方国家,拿许大同的朋友兼上司昆兰来说,他的观点是小孩子间打打闹闹在所难免,父母何必大动干戈,许大同打儿子就是不对,说“给他面子”只是幌子而已。西方人把人身权利看得重于其他,认为那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何况对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孩。他们从来就不会认为打和骂与亲和爱之间有什么联系,他们的家庭教育里当然也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字眼。

中西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不言自喻,又岂止表现在这些方面。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分苹果的故事。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哪个。他的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们2人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结果他赢了,并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而一个中国犯人也说道,小时侯,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那个犯人就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但结果却不一样。

外国的那位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话来换取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中国亦屡见不鲜。究其根本原因,怕是中西家庭教育出发点的不同导致的吧。如此种种,足以让我们对家庭教育重视起来。

与此同时,中西学校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中国培养的学生只注重“解决已知问题”,而西方等国家,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探索未知问题”的能力。

这个道理的最佳明证莫过于一位中国母亲携女儿赴英读书的经历与体会。

他们为女儿选择了英格兰一所中学就读。女儿刚入学时,就碰上连续三周的游泳课,还是租用私人游泳池上课,这让女儿和她母亲都感到新奇。更让母亲感到新奇的是,她每次遇到校长,校长都是问“你的女儿快乐吗?”,从不问女儿的学习成绩什么的。于是她转而问女儿,女儿重重地点了点头并说:“我觉得上课好像在玩游戏。前几天在上数学课时,我们就学去买东西”。女儿一周只要做一次家庭作业,你说她快乐不快乐?学校父母会的气氛也热烈而融洽,老师对学生都是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成绩单评语也多为建设性的,从无中国式“排行榜”的尴尬。英格兰的中学,很多科目都可自由选修,家庭作业也多般要学生到图书馆找资料写报告。英国的老师并不以诱导学生读书为己任,认为那是父母与孩子去沟通的问题。然而他们却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山野教育”,让学生经受磨练,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

读罢不免让人心生羡慕。看看,我们都是怎么过来的:12年的寒窗苦读,堆积如山的作业,无休无止的考试。长久以来的压力已使得我们学会沉默,并且逐渐变成习惯;使得我们不会说话,只会默默承担这一切。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该谋杀了多少人的才气与个性啊。

然而怎么办呢?这是在中国。你的出生地决定了你必须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又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不允许出错;必须为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埋头苦读。难怪在我们的中学生作文里,会有这样的字句:“大清早,家中就传出一阵杀猪似的惨叫,‘哇!妈,你干嘛不叫我?还有15分就上课,我死定了!’说完,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学校奔去”。

诚然,中西教育的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是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我们不能说一定可以消除这种差异,但至少,我们可以使这种差异小一点,再小一点。因为,那正是我们需要的。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


颜之推何许人也?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的作者。他在这部著作中,共写有20篇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之推的教育观念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的学习:

一是固须早教。他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因为在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长久的记忆;另外在幼年时期,人的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不管是家庭还是幼儿园甚至是整个社会,都要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

,使之形成良好的品行。

二是威严有慈。就是要处理好“爱”和“严”之间的关系: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威严有慈,慈严结合。但他对棍棒教育推崇备至,则是不可取的。

三是均爱勿偏。在家庭教育中,不论孩子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他结合历史事例得出结论,偏宠儿童的父母,虽本意是要厚待之,但实际却是为其找来祸害。意愿与效果相反,这是值得家庭教育深思的。

四是应世经务。他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五是重视风化陶然。也就是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家长是儿童感情上最亲近的人,也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因此家长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除了父母的影响外,孩子的同伴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我们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环境中。

总之,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史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虽然他关于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原则和方法的论述,是基于使后代“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宗旨而发出的一家之训,但由于他涉及了古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至今仍不失其价值,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

喜欢《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中西方幼儿睡前精美故事精选 在很久以前,相传有一个吾诺王国,那里住着三个王子,他们个个文武双全......各位一定也在小时候听过这样的睡前故事吧!睡前故事虽然简单,也不乏蕴含值得思考的东西,大家知道一些睡前故事的由来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中西方幼儿睡前精美故事”,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2-06-07 阅读全文
  • 中西方幼儿园教育大比拼 小儿子Sean明天就要为他的小学生涯提前做placement了,因为有了大儿子在选学校上的参照,对Sean这次的“择校”我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想起两年前刚回中国为他挑幼儿园的经历,那绝对是摸着石头过河,...
    2021-05-22 阅读全文
  •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育儿习惯 一个育儿,中西间却截然不同。有些差异比较起来还颇有意思。有些在这个文化中看起来很普遍的习惯,在另一方看来却令人极为吃惊。现在分别比较一下。 让外国人最吃惊的,觉得最“雷人”的中国育儿习惯有: 一、给婴...
    2021-04-27 阅读全文
  • 中国家长的9种错误家庭教育观念 许多家长成材心切,恨不得从受精卵开始就进行教育,理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恨不得把唐诗六百首出生第二天就倒背如流,各种兴趣班不惜血本,个个都是宋祖英、朗朗、陈丹青、刘翔的结合体方才能显出你教育的成功。完...
    2021-02-12 阅读全文
  • “三记耳光”看中西教育的差异 看过电影《刮痧》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姑且不谈这个,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三记耳光”--丹尼斯为争夺游戏机而给同伴的一记耳光,父亲许大同因“给对方父母面子”而给...
    2021-04-23 阅读全文

在很久以前,相传有一个吾诺王国,那里住着三个王子,他们个个文武双全......各位一定也在小时候听过这样的睡前故事吧!睡前故事虽然简单,也不乏蕴含值得思考的东西,大家知道一些睡前故事的由来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中西方幼儿睡前精美故事”,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2-06-07 阅读全文

小儿子Sean明天就要为他的小学生涯提前做placement了,因为有了大儿子在选学校上的参照,对Sean这次的“择校”我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想起两年前刚回中国为他挑幼儿园的经历,那绝对是摸着石头过河,...

2021-05-22 阅读全文

一个育儿,中西间却截然不同。有些差异比较起来还颇有意思。有些在这个文化中看起来很普遍的习惯,在另一方看来却令人极为吃惊。现在分别比较一下。 让外国人最吃惊的,觉得最“雷人”的中国育儿习惯有: 一、给婴...

2021-04-27 阅读全文

许多家长成材心切,恨不得从受精卵开始就进行教育,理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恨不得把唐诗六百首出生第二天就倒背如流,各种兴趣班不惜血本,个个都是宋祖英、朗朗、陈丹青、刘翔的结合体方才能显出你教育的成功。完...

2021-02-12 阅读全文

看过电影《刮痧》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姑且不谈这个,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三记耳光”--丹尼斯为争夺游戏机而给同伴的一记耳光,父亲许大同因“给对方父母面子”而给...

2021-04-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