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庭教育知识:别让家庭教育成为中伤孩子的利器

发布时间:2020-07-16

幼儿家庭教育。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家庭教育知识:别让家庭教育成为中伤孩子的利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京一小学开了一场特殊的家长会,每个孩子都在黑板上匿名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话,令人惊讶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对父母的“控诉”。“希望妈妈不要再冤枉我”“不要总打我”“请爸爸不要对我大叫”“不要再说我成绩不好了,我会努力的”“不要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好”黑板上稚嫩的板书让人心酸,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严肃话题:不理性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家长一心想要为孩子好,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望子成龙的期盼过于急切,采取极端的方法只会让这种“爱”变味,孩子们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原来设定的期望值,希望变成了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便会转化为打骂孩子的行为。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用错了方法,好心也会办坏事。在这种情形下,其实惹家长生气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家长不平衡的心理。那么在责怪孩子之前,家长们是不是应该先自我反省一下,对孩子的了解是不是太少了?Www.yJs21.COm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长期被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会变得小心翼翼并且敏感多疑,在最应该得到放松、包容自己的避风港里都要提心吊胆,这难道不是一种家庭关系的失败与悲哀?

无心之失也好,言语习惯也罢,这都不是对孩子恶言相向的理由,吼叫不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口口声声的“打骂是为孩子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都已经是迂腐的思想。就像往一块木板上钉钢钉一样,家长的言语暴力就是钢钉,即使孩子长大以后在内心深处与不愉快的记忆和解了,钢钉被拔掉了,但留下的孔和伤痕永远在那里。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多数家长已经尽力提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状态,衣食住行一应俱全,也就是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却忽略了孩子们对爱、归属感和被尊重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孩子才能更好地去追求高级目标,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

家长们保护孩子不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却忽略了家庭可能造成的伤害,就好像一只保护孩子的刺猬一样,让它不受外界风吹雨淋,却用自己浑身的刺扎伤了它。孩子们躲过了外界的伤害,却没能躲过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挖苦讽刺,这比陌生人带来的伤害更让人心疼。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理想的家庭教育不是单向的施压,而是相互鼓励、彼此理解的模式,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共同进步才是正道。需要学习的不仅仅只有孩子,家长也需要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好家长。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交往氛围,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不干家务的家庭教育成因


孩子不干家务的家庭教育成因

一、背景提示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一些家长总是宠着、惯着孩子,什么活儿也不让做,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子哥”“娇小姐”。

在小学校的门前,经常会看到一群家长在门外等候,看到孩子走出来,有些家长首先接过的是孩子肩上的书包,然后背到自己身上。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都很大了,家长还要一勺一勺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替孩子系鞋带,洗脸水倒好,牙膏挤好,甚至袜子、内衣内裤都是家长给洗。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太多太多了,已经分不清究竟是孩子的事情,还是大人的事情。

在一次参与(生存技能)冬令营中发现:相当多的孩子平时缺乏家务劳动。表现为:不会叠被子,晚上和衣而睡,而不用被子;不会挂纹帐,睡觉时任由蚊子叮咬;不会洗衣服,连续几天不洗衣服;不会做小家务,缺乏自理能力;整天以泪洗脸等。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你只要把书念好就行了,其他的事你都不必管。”“去去去,写作业去,这事不用你做!”父母过多的爱心与善意,阻止了孩子做家务的热情,影响了他们的独立性、责任感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我记得“爱劳动”是小学校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五爱”的教育内容之一,而且在小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规范之一也是爱劳动,可见,孩子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人民的态度是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这种教育不能光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如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劳动锻炼,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的意义。

二、案例

从2004年6月开始,美丽冰城哈尔滨的一个早市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对高鼻梁、蓝眼睛、讲着一口地道中国话的俄罗斯父子在吆喝着卖馅饼。不要以为他们做这种小本生意是为了养家糊口。实际上,身为父亲的俄罗斯侨民沙克金是哈尔滨一家汽车修配厂老板,拥有几百万资产。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和儿子一起,起早贪黑地挣这点“小钱”呢?原来这是生活在中国的外国父亲在对儿子实施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

沙克金是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尽管当年的他和许多中国家庭一样,生活过得并不富足,当他还是对儿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在家里也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他觉得这是对儿子爱的一种表现。所以,导致儿子从小养成自私、不懂关爱他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随着孩子年龄渐渐长大,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沙克金想,树大自然直,孩子嘛,长大了也许就会懂事了。

然而,事情并非沙克金想的那么简单。在儿子8岁时,沙克金抱着回国寻根的愿望,带着妻室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刚到俄罗斯,儿子对什么都好奇,每天都快快乐乐的。但新鲜劲儿一过,孩子就觉得日子不如意,因为俄罗斯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要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然没有时间玩耍,所以在这个国度里没有人陪他玩,使得他整日情绪低落。而沙克金看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国家,看到自己的邻居、朋友的孩子都那样勤劳、热情、彬彬有礼、他决定,今后不能再娇惯和溺爱孩子了,必须想给小树剪枝一样,修剪掉他的缺点和毛病,让他健康成长。否则,惯子如杀子啊!

回到哈尔滨后,沙克金规定儿子每天都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儿子13岁的暑假,还把儿子送到自己的汽车修配厂打暑期工,并吩咐厂里的师傅不许对他进行优待。在儿子再大一点,和儿子一起到大街上卖馅饼,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如今,在沙克金的言传身教下,孩子已经完全摒弃了依赖父母的不良习性,他打算,等赚到一定数量的钱后,开一家专营俄罗斯风味馅饼的店铺,将来开连锁店,把俄罗斯风味馅饼卖到哈尔滨以外的地方去。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从小训练孩子做家务这样的“小事”,它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息息相关。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美国小学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1.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0.2小时。而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因此,做家务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孩子帮忙分担一点劳动,更是为了他今后的幸福生活。

三、孩子做家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从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就会在不断地实践中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承担一份家务劳动。渐渐地就对家庭产生一种责任。这种家庭责任感也是以后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德。劳动,是创造和获取物质财富的根本途径;劳动,是谋生的基本手段。孩子缺少了对劳动的亲自体验,就很难了解父母的艰辛,也不会了解物质财富是需要人去创造、去付出才能获得的。孩子就不会珍惜劳动成果。

(三)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和毅力。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就会亲身体会到劳动是需要付出体力的,如果能够在自己有限的能力之内坚持做完,收获了成功的同时,也锻炼了意志和毅力。

(四)有利于孩子养成勤劳的品质。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向是什么?是能力。如果我们是爱劳动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反之,就不会博得别人的好感。孩子从小参加家务劳动,会养成勤劳的品质。

(五)有利于孩子掌握劳动的技能。大家都深知熟能生巧的道理,大家也知道掌握一项技能是需要时间的,孩子亦然。孩子掌握了一项劳动技能,也是掌握了生存的能力。

(六)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孩子学做家务,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生活的内容涉及到各种知识。许多孩子的小发明、小创造、大多是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多做家务,肯定有利孩子的智力开发。

(七)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一点家务,正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形式来调节大脑机能,而且有利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八)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家务劳动,也需要与外界交往。如采购、邻居往来、公益事务等。让孩子去做这些事,孩子会逐步学会怎样与他人打交道,提高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孩子今后独立生活不可缺少的能力。

(九)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美,来自生活,来自劳动。审美情操,来自生活实践的体验。房间居室不经常打扫布置,就不会有居室环境的美;待人接物不妥当,就感受不到与人交往的行为美;懒惰笨拙,就无法体会到劳动创造的成果美。孩子的审美情操,就是从家务劳动,从经常的具体的洗涤、打扫、整理、布置、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等实实在在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高尚的情操,非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要靠长期的熏陶和培养。

(十)有利于调节家庭气氛,和谐家庭关系。孩子分担家务之后,亲身体验到家务劳动的繁杂,才会体会到父母终日辛苦操劳的不易,才会真正感受和珍视父母平日尽量不让孩子做家务的良苦爱心。同时,父母和孩子共同做家务,也会给家庭带来一种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

(十一)可以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研究表明:当人在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脑子里氧气最充分。成人一次注意力只能集中50分钟,因此不能让大脑连续学习几个小时,这样效率就会降低,还会造成神经衰弱。而人在劳动和运动时,思维部分是休息的。应该是学习45分钟,劳动或锻炼15分钟,每天累计劳动或运动量至少一小时,这样会使学习更有效率。

(十二)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直接作用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孩子的数学和物理的学习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

(十三)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个人的家务劳动能力强,生活技能也高,独立生活能力就强,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许多青年人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和能力,所处环境稍有变化,就很难适应,究其原因,其中主要是从小缺乏家务劳动锻炼。

四、孩子不干家务活的家庭教育成因

(一)家庭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使孩子错过了劳动教育的最好时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两三岁的幼儿看到家长做什么,也跃跃欲试想动手去做,可是家长或是给孩子玩具玩,或是让孩子到一边去,不让孩子插手做。认为孩子做家务、劳动是长大以后的事。

(二)家长的错误思想:怕孩子累坏,影响发育,不长个。

(三)父母对劳动的看法影响了孩子的劳动兴趣。在一些家庭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母亲终日劳碌,大事小事全包,父亲却当起“甩手掌柜”,对于母亲的过分挑剔和过于干净,父亲表现出不解,甚至有些反感。“婆婆妈妈”“没有任何成就感的小事”就成了对母亲的评价。父母对家务劳动看法的不统一,也会影响孩子对劳动的兴趣。

(四)家长的过分挑剔、追求完美。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先是从观察家长的家务劳动开始。而由于孩子感觉统合能力不足,孩子的手脑不能协调一致,行动也比较笨拙,对劳动的兴趣促使孩子边玩边做。这时候,孩子的参与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例如:擦地会弄一地水,越擦越脏;择菜会把食用的部分扔掉;叠被子、叠衣服、洗碗都会弄得一团糟。有些家长就会责怪孩子,还会当着孩子的面再做一遍。

(五)家长受封建主义思想侵扰,认为男尊女卑,家务活不是男孩子做的事情。

(六)家长过多的爱,扼杀了孩子劳动意识。例如,孩子想擦玻璃时,父母总是会说“别擦了,小心摔着”;孩子想拖地时,父母又说“只要你读好书,其他什么都不要做”……就这样,在善意的拒绝中,孩子习惯成自然,最后不做家务成了理所当然。

(七)家长本身就懒惰,孩子没有榜样。一个孩子说:我们家现在越来越依赖钟点工阿姨了,钟点工星期天休息,我们家就一团糟,衣服没人洗,脏碗在水池里越积越多,一天两顿速冻水饺。爸爸妈妈常为谁擦了地板谁没擦,谁整理了房间谁没整理而互相抱怨,他们都觉得家务是负担。我一个小孩子,怎么提得起兴趣?

(八)隔代教育的溺爱,孩子得不到动手锻炼的机会。对孩子的爱,尤其在双方老人身上表现得更严重。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摔了,更不会忍心让孩子做一点儿家务。

(九)孩子作业多,成了不做家务的代名词。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有些孩子作业要写到很晚,家长为了让孩子休息好,就不让孩子做家务。

(十)上各种补习班占用了孩子很多课余时间。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没有做家务是因为可以利用的时间太少。一位母亲就说:“我的孩子平常上课,早上6点就要起床,晚上11点才写完作业。周末要上补习班,补习英语和数学。回到家有时间还要练琴,要为考级做准备。有时候周末看到他睡得那么香,都不忍心叫醒他,怎么可能还让他做家务呢。现在的孩子相当一部分都是这样,学特长、上补习班,如果不让他上好像会比同龄的孩子落后一步。”

(十一)素质教育变成特长教育。在社会和学校强调抓素质教育的时候,有很多家长的观念走入误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所以,孩子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还要奔赴于不同的特长班,疏忽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十二)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态度:逼迫。孩子小时会有对劳动产生兴趣的过程,如果家长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进行正确、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孩子很容易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只是有更多的家长却错过了这个时机。等到家长有了这个意识,孩子都已经养成懒惰、不爱动手的习惯。有些家长就开始强迫孩子去做家务,不做不行。尤其是青春期期间的孩子,越要他去做,孩子越不去做,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影响亲子感情。

上五年级的小飞最喜欢住在爷爷奶奶家,他说:“住在奶奶家,奶奶对我可好了,不会早早叫我起床,不会让我干这干那。”原来,在自己家的时候,小飞的妈妈每天早上6点40分就会把小飞叫醒,叠被子、整理房间等是小飞每天必须自己做的事情。而在奶奶家,奶奶会把洗脸水调到合适的温度,牙膏挤好,毛巾放好,一切准备就绪才叫醒小飞,小飞也不必叠被子,打扫房间,全部由奶奶一手包办。奶奶的理由是:“孩子还小,上学太辛苦,让他多睡一会儿”。

五、指导策略

(一)学前孩子家务劳动教育策略。

1、学前孩子可以做的家务。给花浇水、松土、施肥、拔草、种植、扣纽扣、系鞋带、拉拉链、给娃娃喂饭、替大人拿东西或递东西、整理衣物、整理碟片、整理玩具。

2、如何保护和调动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孩子在两三岁时喜欢模仿大人做事情,看到大人做什么都想去尝试,跟着大人做。这是孩子正常的对劳动产生兴趣的时期,大人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允许孩子参与进来,并且要演示给孩子,手把手地去教孩子如何做。

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做家务,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以做游戏的方式一起做家务。

孩子各方面的发育没有完成,手、脑、肢体运动不是很协调,也许越帮大人越惹来更多的麻烦,大人要有充足的耐心和爱心,接纳孩子犯错,因为只有在不断地锻炼中,孩子才能提高做家务的技巧,越来越熟练。

(二)小学阶段家务劳动教育的策略。

1、小学阶段孩子可以做的家务。小学低年级(一至三年级)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做以下的家务:清晨整理自己的床,给地毯吸尘,从邮箱中拿回邮件或报纸,给宠物的食盘盛上食物,喂金鱼,擦拭踢脚板和饭桌,擦拭窗台和窗沿,捡起院子里的树叶,整理书包,保持卧室整洁。

小学高年级(四至五年级)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做以下的家务:装好带到学校的午餐,擦拭家具,吸尘,饭前摆设饭桌,饭后收拾饭桌,把盘子放入洗碟机,烘干盘子,叠好洗干净的衣物,把衣物分类收好,扫地,拖地,把垃圾带到户外。

2、如何引导和调动孩子做家务的兴趣。如果家长从小就注意引导孩子参与到做家务的行列中,孩子会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的来做,并且在这种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下,孩子会从中感受到做家务的乐趣,这种教育无疑会在以后的家务劳动教育中是有益有效的。

但是,如果家长错过了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时机,或者,孩子在家长长期的关照与爱护下缺少了对劳动的能力与兴趣,家长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做家务,培养孩子自理与动手能力呢?这时候,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引导方法。

不要对孩子要求得太多太细。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并且我们是希望他们能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挫折和失败。你对孩子完成的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时常对他们完成的家务活儿给予赞赏,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操持一个家,这些劳动是必不可少的。

(三)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务劳动分工计划。对于年龄略小的孩子,家长可以依据孩子主动参与劳动的兴趣而适时鼓励,加以引导;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主动性加以引导和鼓励;但对于一些懒惰不爱劳动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事先做一次关于做家务方面的交流,共同制定一份家务计划,和孩子们共同按计划实施。

(四)有偿劳动或无偿劳动的效果。现在国内很多的家长学习国外的有偿劳动的教育方法,有的起到了作用,有的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孩子以赚得零用钱为目的进行家务劳动,让一些家长哭笑不得。那么,究竟是有偿劳动好,还是无偿劳动好呢?

首先,我们的家长要在了解自己的孩子基础上,考虑家庭的环境背景,再来决定是否进行有偿劳动。例如,如果家庭环境优越,孩子平时不缺零用钱,如果家长再以此方法来培养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是起不到效果的。又例如,对于四五岁以上的孩子,根据家庭条件,家长适当给孩子零用钱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只要求孩子靠劳动得零用钱,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有时也起不到效果。我们更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在了解孩子特点的基础上去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达到了效果,那就是最好的。

其次,如果家长在使用了一定的方法教育孩子后,发现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那么家长要立即终止使用,换一种孩子愿意接受并且不是过分的方式。

再者,如果孩子很容易接受家长的劳动安排,在孩子做完一件工作,最好的报酬就是给他一个微笑,搂抱他一下或者说一声“谢谢”。在孩子能听到的范围之内告诉别人你多么自豪,也是一种很好的报酬方式。

第四,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应该拿钱来奖励孩子。

第五,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适合使用有偿劳动,对于学前和中学以上的孩子就不适合了。因为家长培养孩子的是热爱劳动和生活能力,以及责任感,即使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使用了有偿劳动方法,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家长要使有偿慢慢转变为无偿。

六、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做家务

(一)及早开始。小孩子几乎从一学会走路,就会产生“帮助妈妈”的强烈欲望,一个2岁的孩子能够替大人去拿和传送东西,甚至能够整理已洗好的衣服。所以孩子从5岁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参与家务劳动,因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最喜欢帮家长干活,如果9岁以后再培养就容易产生懒惰情绪了。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年龄是四五岁。这时,他们有充分的好奇心,也有充裕的时间陪家长做家务。

培养孩子做家务,家庭成员应有互相照顾的好传统。同时,孩子干家务活,需要父母手把手教,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切忌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孩子都是敏感的,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能够感觉到他的帮忙你是否真的需要,一旦他发现所做的事情总是遭到否定,就会对此事不感兴趣了。

要想让孩子对家务保持持久的兴趣,可以把大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让孩子不断体会“我能行,我做好了”的自豪感;另外,和孩子一起做家务,适时夸奖他,让枯燥的劳动变成愉快的亲子时光,并要经常在亲友面前表扬孩子的进步,夸奖得越具体越好。

(二)态度要端正。父母本身对做家务的态度要端正,勿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察觉出做家务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此外,夫妻俩对家务的分工要妥善安排,免得孩子产生“做家务是女孩的事情”的错误观念,应让孩子有正确认识,“家”是属于每个人的,所以屋里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有义务去做。

(三)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给孩子的家务一定不能超出其能力范围,应该是孩子能做到的,而且是安全的。有一些家务虽然孩子能做,但如果有危险性就不应该让孩子做,而应该等到孩子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让他参与。第一件指派他们要做的工作,最好是能使他们做得令人满意的工作,别急急忙忙地要孩子做他力所不及的事。给孩子的新任务要有挑战性,但也必须能为他带来成就感,如果新任务令他做得沮丧泄气,他以后也许便不会再尝试了。

(四)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安排不同的劳动任务,让孩子形成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的好习惯。从4岁开始,家长可训练幼儿做以下家务:收拾碗筷、清扫地面、整理衣物、开关电视电灯等、清洗浴盆。父母不妨让孩子从个人份内工作开始学习,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学习将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脏衣服放进篮子里;让孩子慢慢习惯其实做家务也是自己份内的工作。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助民活动、公益活动,如替人打扫卫生或送报纸,能帮他们学会按不同人的不同标准工作,训练他们自立和培养责任感。

(五)家长要有耐心。在开始训练孩子做家务时,家长必须有耐心,多容忍、少责备不要催促孩子,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虽然大多数事情大人都比儿童做得好。你要抑制住你自己来做或“把它再做一次”的行动,因为这样只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六)家长的鼓励、赞美不可少。论孩子做得如何,别忘了给予他赞美和鼓励,让孩子知道,他做的每件“小事”你都看到了,因为年纪小,能力、耐力都有限,自然不如大人做得纯熟。但是没有关系,熟能生巧,妈妈知道你很努力了。

(七)张驰有度。孩子做太多的工作,会妨碍他学习、身体生长发育和其他社交活动。学习怎样做家务是重要的,但重要的是从小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尊重劳动、自强自立的世界观。所以,让孩子做事,一定要适度,太少了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太多了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决定训练量。

(八)孩子做家务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在做家务的时候,父母应该加以适当的指导。尤其是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父母应和孩子一起动手做家务,通过实践,教孩子方法和其中蕴藏的一些知识和道理。例如孩子参与洗米、煮饭,从打开米缸舀米,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并告诉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时,也可以告诉孩子,这水除洗米外,还可以留着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让孩子除了参与家务外,还能教育孩子节约概念。

(九)让孩子干活,口气很重要。让孩子干活时,要用商量或求助的口气,合理“利用”孩子的同情心,适当满足孩子的虚荣心。不可生硬地指派孩子干活,否则可能让孩子心生抵触。

(十)夫妻要同心。母亲教孩子干家务的时候,父亲不能帮孩子代劳,反之亦然。

事例说明:一天,周女士让多多把客厅的地板拖一遍。多多正在看动画片,随口就冲着爸爸吆喝:“爸,快来拖地!”多多的爸爸疼惜女儿,当即拎着拖把前来救阵。多多看着爸爸劳动,心安理得。周女士告诉丈夫,这样做不是疼女儿,而是害女儿。她和丈夫约定,以后谁也不能任凭女儿“使唤”,孩子做家务的时候,父母都要找点事做,不能闲着,以免孩子心理不平衡。之后,多多再央爸爸干活的时候,周女士的爱人便装聋作哑。多多使唤不动爸爸,只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十一)多给精神奖励,少拿物质刺激。要让孩子明白劳动是人的美德,而不是索取报酬的手段。

(十二)从兴趣入手,鼓励孩子去做感兴趣的家务。

(十三)因势利导。例如,有位孩子妈妈,在假期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动手做简单的饭菜,等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后,再告诉她:“厨房是你自己用过的,要负责收拾干净。吃完饭后,妈妈会把碗筷也洗干净,你也应该这样做。”久而久之,孩子眼里有活了,地脏了会扫扫,吃完饭会把碗筷收拾干净再回到自己的房间。

(十四)不要让老人溺爱孩子。父母想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如果有老人“庇护”,孩子是教不好的。孩子父母要和老人达成一致的意见,让老人意识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然后在孩子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不要参与其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的告诫父母们:“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所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是每个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

家庭教育概述、家庭教育的内容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在家里或家庭开展的教育。具体说,就是父母或长辈在家里开展的对子女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传统上以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正规的课程、教材、教法、甚至认为家庭教育是随意的。

这在某些情况下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理解家庭教育显然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家庭教育也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活动,尽管它没有学校教育中那样的教材,但它的内容是固定的;尽管它不一定像学校那样坐在教室中接受教育,但家庭处处是教室;尽管它的教学方法看上去“不专业”,但活泼的形式恰恰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的真谛是通过无形的方式实施有形的教育。然而,对特殊儿童而言,其家庭教育的某些内容则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例如,聋儿的听力语言训练需要和学校教育相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对此,特殊儿童的家长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家庭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即把儿童培养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贡献力量,自己生活幸福的守法的公民。

当然,不同的家庭,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可能是不同的,但守法、健康快乐、幸福生活的目的不变。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教育目的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具体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措施上相应增加一些而已。

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然后才是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

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令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潜能充分发展和遵纪守法。这四个方面又可以概括为三种具体任务,即健康身心、塑造人格和辅导功课。大体上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分成下列几个方面。

1.塑造社会需要的内容。社会需要的内容的含义或范围非常广泛,大到法律法规的遵守,小到买东西排除都属于这个范围。

2.矫正缺陷和不良行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祛邪扶正。那么,那些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陷行为和不良行为,如撒谎、偷盗等都是需要矫正和消除的。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既是儿童上学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4.文化知识的辅导。在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各个年级,文化知识的辅导已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5.成家立业的内容。成家立业的内容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之一,它包括的内容很多,例如恋爱、婚姻的内容,理财的内容,生儿育女的内容,处理家庭矛盾与关系的内容等。

对特殊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还要加上一些针对不同儿童特点开展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

浅谈家庭教育的知识


大家好,我是谢璇的妈妈,今天非常高兴幼儿园安排这次家长和老师的互动,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孩子已经上中班,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小孩子的进步真的很大,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嘴里含着蜜糖长大的,个个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特别是爷爷奶奶的爱,可以说是溺爱,应该的不应该全都依着孩子,这样就容易使得小孩子过分依赖大人,成了家里的强人,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记得我们家谢璇刚上幼儿园那会哭了大约有半个学期,眼泪檫得眼皮都檫破了,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说明天不要去上学,第二天一睁开眼睛又是哭说不去上学,在学校门口她还拉着她奶奶的衣角,不肯放,看着别的小朋友都很棒,没有哭,我觉得可能是她胆子太小了,后来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带她去肯德那里和别的小朋友一起跟乐乐姐姐学跳舞,还有个人才艺表演。这样一来她的胆子也大了一点,表演欲也强多了,当然这中间也有学校老师的引导与关心。现在有时会故意问她,我们不要去上学了,她都不答应了。

陪女儿走过了四年多的点点滴滴,体会更是不少。从出生到呀呀学语到会走路到现在上幼儿园,除了上班时间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会抽空陪伴着女儿,像她的小朋友一样一起游戏,所以她总是说妈妈像他的好朋友。这也是她现在这么粘我的原因。我总觉得孩子从小一点一滴的成长家长的陪伴是不容错过的,这种陪伴她成长的关爱能给孩子带来自信、积极、快乐,让她学会如何去爱身边的人。一旦错过了,是再也找不回来的。等小孩子稍大点,你想陪她她还不一定肯让你陪。

我觉得人生首先应学会做人,而后再去学习知识,孩子的天性都是贪玩好动的,而童年应该是快乐的,所以在这几年里,我没有刻意给她安排很多学习压力,只是她感兴趣的方面让她发展一下。也许正是因为我没有强加她学习的原因,她倒显得比较积极,比如从小到大每天晚上她都会拿出故事书让我给她讲故事,一遍又一遍总是不厌其烦地听,到直我讲得喉咙痛了不想讲了,她才勉强答应。还有这个学期开学时自已讨着要我给她报学校组织的兴趣班。我都让她自已选的。

家长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带孩子去外面走走,让她去亲近自然,周末我都带她去公园玩,让她更好的亲近自然,以前小孩子经常乱扔垃圾,每次我都会让她捡起来扔进垃圾筒,并对她说乱扔垃圾的坏处,地球爷爷会哭的,几次下来,她都不乱扔垃圾了。以前去超市,我女儿看到喜欢的玩具要我给她买,有时我会对她说这个超市里要贵,妈妈给你网上买,过了几天我女儿问我网上买的何时能拿到,结果我告诉她,我没给她买,几次下来,她都不相信我了,不要网上买了,要在超市买,从这件小事看来,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我也像其他的一此家长一样让她学汉字,每天都重复给她认,小孩子的记忆能力真的很好,一个月都没到就认识了近一百来个字,以致忽略了其他更重要学习的一些东西,该会的上了小学自然都会了,其实这时的孩子应该学习自已穿脱衣服,自已吃饭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能适应集体生活。上了幼儿园之后,学校老师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现在她能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在这里也非常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引导和培育。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初浅的育儿心得,总的来说,教育孩子需要整个家庭齐心合力,一致教育,还要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做到家园共育,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德国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


德国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只看重成绩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让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单

二、尊重孩子,而不是处处权威压制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许多父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分场合地教训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到伤害。

不贬抑、不纵容,让孩子自然成长

三、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否则就无权要求孩子这样去做。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四、没有伞的孩子更会努力奔跑。

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德国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强。德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难营是他们的法宝之一──让孩子参加一些近乎残酷的训练活动。或许你会觉得这么做很残忍,德国父母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因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坚强。

适度磨难,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

五、放养优于圈养

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并且必然成为一棵大树。而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园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与好习惯、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我及主动争取表现的精神等。

这个不行、那个不准,怎么教出好孩子

六、自由大于限制

在德国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既不附属于家长,也不依赖家长。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具备独立的思维。所以,德国的孩子多以自我独立发展为成长目标。而身为父母,只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即可。

给孩子独立空间,发展才会无限大

七、规则大于宠爱

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许多父母的做法是不断地说教,但是聪明的德国父母会为孩子立下规矩,从小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他们会和孩子协商,制订一些规则,并且要求孩子遵守这些规则。

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咨询实录


一直想聊聊上星期为社区作家教义务咨询的事,因为那天给了我意外的欣喜。其实我也就准备给大家发发传单递个水什么的,实际上后来领到的任务是给活动拍录像。

那天雨很大,我们只有在社区的屋檐下局促摆摊。见一老太太领着孙子经过,大家像狗狗遇见了包子般激动,可没料到她是个一心想诉说不幸的“祥林嫂”,孙子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幼儿园时被旁边孩子砸到一板,因此现在吃不好、睡不好、学不好……搞了半天,她最需要的是理解,老师只得在那里充当听众。

我在旁边无聊就和那孩子说话,问问他平时的生活与学习、兴趣与爱好。说实话,那孩子的额头非常扁平,牙齿大而外突,看起来智力应该不太好。但与他交流中发现他表达挺流畅,脸上带着谦和的微笑,说话也很有条理,爱好还不少,象棋、数学、轮滑,言语之间都带着些小自信。目前最困扰他的是英语和作文,他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单词老默错,作文也写不出来,所以很自卑,认为自己的脑子比别人笨。

我告诉他:你喜欢下棋说明你的逻辑思维很好,所以数学之类你会觉得很喜欢;你爱轮滑,说明你肯定很喜欢运动,运动的孩子反应会更灵敏,而且身体会很棒;说到英语背不出的问题,我给他举了个例子:我们办公室有个老师在中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别人政治问题都默不出,但她每次都能得一百分,大家只羡慕她记性好,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是回家花了功夫背的,别人花的工夫没有她多而已。你默不出,只能说明你下的工夫还不到。再说作文,我说只有多看书才行,他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得多好!我问他现在都看什么书,又不喜欢看什么书?他说老师规定的书有些他就不爱看,我让他举例,他说像《红楼梦》,其它中国的三大名著他都喜欢。哈哈,我说我也不爱看,尽管显得很没文化,但我说的是真话。为什么人家说好我就一定要喜欢呢?他明显松了口气,我建议他,想让写作文变得简单,不妨试试写博客,反正我们学校每人都有,每天一有感触就写点,不管是多是少,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写出来。以前我也不会写,随便写点什么都特别累,后来我也一直写博客,现在就觉得不难了。你在写的时候肯定会思考怎么把话写通畅、如何使语法结构的正确,经常写写改改,你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提高的。他接道“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对他刮目相看,这样的孩子能有多大问题?

他的奶奶终于结束了诉说,站到了孩子后面。我对他奶奶说:“你孙子挺聪明的!”“是吗?我觉得他脑子不好,记性不好、说话表达不清楚。”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其实他的家长老觉得自家孩子不如人,一直在灌输他脑子存在缺陷的想法,而这缺陷是幼儿园时留下的伤害,所以一旦在学习上有了障碍,他们就把一切都归因于此。我对他奶奶说:“其实你孙子一切正常,脑子一点问题都没有,表达也挺流畅,你们以后要多给他鼓励,你不能要求你的孩子是孩子当中最聪明的,但他没有问题,至少通过努力他是可以做到的。”“没问题啊?”老太太脸上露出了笑容。那孩子坐着还不愿走了,我说该跟奶奶回家了,他说喜欢和我聊天。我很惊讶,问他为什么呀?他说因为你会说我好,他们总说我不好。

挺有感触的,家长总是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希望能超过别人家的,其实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现实总是比较残酷,往往一个正常的孩子都被批评笨了。而我拿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讲给他听,给了他最直接的启示,原来老师也和他有过一样的烦恼,于是他就不会有被边缘化的无助感。给家长信心与理性,给孩子自信与动力,这很重要。

育儿知识:中班幼儿家庭教育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只有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当家长的一定要克服溺爱、偏爱、护短的心理,以科学的方法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幼儿早期教育。

⒈家长要在幼儿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信,这是实施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

威信是一种不可怀疑的信任和威望,父母在家里是长者,也是抚养者。家长有威信就能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在幼儿心目中,家长的威信其实是没有的。有的家长为显示自己孩子的珍贵,采用溺爱的教育方法,这样也只会使孩子变的任性、自私、自立性差,家长的威信也没有了。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必须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正确、高尚言行树立和巩固自己的威信。

⒉家长要成为幼儿的表率,这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

父母要成为幼儿的表率,要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幼儿。幼儿对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想学,父母的语言、行为、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会对幼儿起很大的作用。有的家长怕孩子到幼儿园吃亏,就嘱咐孩子说:“别人若是打你,你就使劲打他。”一旦自己的孩子真的吃了亏,就不依不肯,甚至恐吓对方。还有的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家长不但不批评教育孩子,反而说:“幼儿园的玩具那么多,拿一点回家没关系,省得我还到商店给你买”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要检点,以防一时疏忽,在幼儿心灵中留下不好的影响。

⒊家长要把对幼儿的严格要求和对他们的尊重结合起来。

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教育,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父母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合情合理、坚定不移孩子所能接受的。单纯用简单生硬、绝对命令和急于求成的办法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循循善诱、启发自觉,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幼儿自尊自重、奋发向上。教育幼儿最好的方式是平等对话、共同讨论、共同协商,严中有爱,使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努力做到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能为幼儿所接受。

⒋家长对幼儿要因材施教。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天赋条件不同,因而孩子的早期教育必须顾及到每个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活动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及天赋条件等。这样才能使孩子更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发展特长。也就是说,只有针对自己孩子的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和不同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这才是达到优化教育,使幼儿成才的途径。

幼儿健康、茁壮成长是每位家长所期望的,这就要求家长加强自己各方面的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在德、才、胆、识各方面做好幼儿的榜样。

基于家庭教育模式的几种家庭教育方法


基于家庭教育模式的几种家庭教育方法

一、家庭教育模式分析

对家庭教育进行模式分析,因为分析视角的差异,家庭教育模式的类型也存在差异。以教育意识为核心,家庭教育过程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为家长、孩子都有明显的教育意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具有明显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孩子也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具有被教育的意识。这种家教模式具有教育意识性强的特点。家长的教育意识非常明显,具有很强的外露性,孩子能够通过聆听家长的话语、观察家长的表情、活动、动作等迅速、准确地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由于这种模式的教育意识性强,家庭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明确,家长能够迅速地向子女传情达意、实施教育,这种模式深受家长欢迎。不过,由于有的家长素质低、教育方法不当、子女逆反心理及亲子关系对立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模式的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子女的反感,教育效果有时反而不好。

第二种模式为家长有明显的教育意识,而子女没有意识到家长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种模式的家庭教育表现为,为了培养孩子的某种品质使之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家长特意组织、安排了某种活动或交往,使孩子置身于其中,通过子女的主体性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子女而言,这种活动或交往是作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存在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家长特意安排、组织的,在活动或交往中,使孩子置身于其中,通过子女的主体性活动,达到教育目的。在活动或交往中,孩子发挥了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呈现既可以是家长刻意追求的结果,也可能是虽然家长有明显的教育意识,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子女没有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自然而然出现了这种结果。在这种模式中,家长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根据教育意图组织活动、创设情景,家长不能暗示或指导子女的行动,应该充分发挥孩子的活动主体性。

第三种模式为家长没有教育意识,而子女却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能主动接受教育。这种模式中的家长活动只是他的生活本身,尽管家长有时意识到自己的活动、言行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但是在活动中却没有以自己的活动、言行主动接受教育。从孩子的感受的视角观之,这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在第一种模式中,孩子尽管领会到家长的教育意图,却未必买家长的帐,主动配合家长接受教育;而在第二种家教模式中,孩子能够主动受教育。如果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达这种模式的教育效果,可谓“无意插柳柳成荫。”问题是孩子为何对家长无教育意图的活动产生错觉并主动接受教育?显然,在这种模式中孩子的活动具有自我教育的性质,他们出于求知、成长的愿望而把家长的生活赋予了教育的意图,当然家长自身素质、形象具有教育意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四种模式为家长没有教育意识,但是孩子往往在意外中受到教育。这种家教模式的特点在家长与子女的共同活动和交往中,家长没有教育孩子的意图,孩子也不认为家长在有意地教育他,但是孩子却受到了教育。显然,家长与子女的共同活动和交往,对家长而言只是家庭生活本身,但是对孩子而言却产生了家庭生活中的自我教育。

从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角度分析,第三、第四种家庭教育模式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因为家长作为“教育者”没有教育子女的目的性。尽管如此,这种家庭生活本身因为孩子的自我教育的存在使其具有教育意义,我们仍然把它归为家庭教育,目的在于使家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增强家庭教育责任感。

二、几种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很多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进行说教,甚至以说教为唯一教育方法,其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对家庭教育模式的分析,以下几种家庭教育方法可供家长使用:

——身教法。这种家庭教育方法要求家长意识到自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的做人做事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认识观点、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第一种、第二种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组织、设计的活动本身受到教育,例如,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鼓动孩子去登山。而在第三、第四种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的言行获得教益。因为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的身教更容易使行为规范具体形象化,体现出行为规范的可信性、可行性,家长在亲子关系中具有权威性,青少年以观察模仿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家长应该以身教为首要的教育方法。

许多家长常常进行言教,而忽视身教。家长不仅应该从身教的作用理解它的重要性,而且应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增强身教的自觉性。在第一、二种模式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具有教育子女的意图,此时,家长比较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形象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注意进行身教;而在其它两种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没有教育意识,这时家长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责任,不容易做到注意自身形象进行身教。所以,家庭教育模式给家长以启示:家庭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长无小节,节节皆楷模。从家庭教育模式的角度看问题,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时时处处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意识到身教的重要性,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

——鼓励法。从家庭教育模式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自我教育与发展都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应该重视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就第一、第三种家庭教育模式而言,由于孩子意识到或者错觉性地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所以孩子特别关注家长对他的态度。就第二、第四种家庭教育模式而言,虽然孩子没有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或者并不认为家长在有意地教育他,但是孩子还是能够感受到家长对他的态度。与孩子留意、注重家长对他的有意的态度相比,虽然孩子不太在意家长的无意的态度,但是家长的态度毕竟是他对孩子看法的真实流露,终究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笔者提出:“没有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态度,只有不重视自己的态度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家长。”

当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败、犯错误之时,家长应该容许孩子的不足、失败,从孩子令人不满的状态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向孩子表达自己对此的看法、宽容的态度以及对孩子的期望,以使孩子从中获得鼓舞,不断奋进。有一个学生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家长看到儿子的考卷后,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这回你没有心理负担了!”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你不是有病了吧?”他说:“没病。你想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呀,你不用担心再有别人会超过你,你只要往前跑,肯定会有进步!”儿子受到启发,心里高兴起来。第二次,儿子考到第二十九名。第三次,儿子考到全班第十名,父亲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一名只差九名了。”无论孩子成绩如何,这位家长都给予孩子以正面的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败、犯错误之时,他们特别需要家长的理解、宽容、尊重、鼓励,此时家长对孩子令人不满的现状的认识、态度,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发展。或进或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认识与态度,宽容、欣赏、鼓励使孩子获得信心、力量与进步,而苛刻、不满、打击使孩子自卑、泄气、退步。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苛求、不满、批评,而较少宽容、鼓励、支持,即使是孩子取得了进步,内心满意孩子的成绩,表面上也是不欣赏,担心孩子因此在此,笔者提出:“没不需要欣赏、鼓励的孩子,只有不去欣赏,鼓励孩子的家长。”

——经历法。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而言,他人的言教毕竟是一种间接经验,其教育作用终究不如孩子在亲身经历,实际锻炼中获的认识、体验那么深刻、有效。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却习惯于说教,而不重视孩子的亲身经历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早起磨磨蹭蹭,不急着起床、洗刷,提醒她上学要迟到了,也不管用。虽然多次给她讲早晨上学要抓紧时间的道理,也不见效果。如何才能让她早起有紧迫感,笔者给他提议,不要再提醒她、对她进行说教,顺其自然,有意地让她迟到一次,让她经历一次上学迟到、挨教师的批评,使她从亲身体验中认识到要遵守学校纪律、早晨要抓紧时间的道理。亲身经历法对于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及独立生活的能力非常有好处,不过有些家长却不愿意采用此法教育孩子。例如,很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挫折教育,主要原因在于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护犊之情可以理解,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素质,需要让孩子去经历风雨,在亲身经历中成长。

让孩子接受亲身经历教育需要家长有意地组织孩子进行活动和交往,让孩子置身于活动和交往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在第一种家庭教育模式下的亲身经历教育中,家长、孩子都具有教育意识,家长要组织、甚至要参与活动、交往。这种模式下的亲身经历教育需要孩子认同家长的教育意图,配合家长的教育安排,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家长以这种模式进行家庭教育,并不能保证孩子积极主动地参加所组织的活动与交往。例如,孩子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家长采用第一种模式教育孩子以培养孩子合群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孩子可能因为原有个性,不认同、配合家长的教育;孩子胆小,为了使孩子克服胆怯,家长采用第一种模式教育孩子,孩子可能因为胆怯会拒绝参加父母设计组织的活动。此路不通,另觅它途,家长可采用第二种模式来弥补第一种模式的不足。笔者的女儿有些不愿与人交往,平时告诉她多与人交往,结果事与愿违。一次,孩子在楼下让我把钥匙从窗户丢到楼下以便打开储藏室的门,结果我把钥匙丢到三楼窗外的空调上,女儿要我到三楼邻居家把钥匙取回来。我灵机一动,这不正是教育孩子与人打交道的好机会吗?我告诉女儿我正在炒菜不方便帮助她。要她自己去做这件事,女儿只好自己去了三楼。女儿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我她如何有礼貌地敲门、请求阿姨帮忙取下钥匙。第二种家庭教育模式下的亲身经历教育要求家长创设一种看似无意的教育情境,让孩子置身其中,使其在独自的亲身经历中受到教育。

家园共育《家庭教育知识:别让家庭教育成为中伤孩子的利器》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不干家务的家庭教育成因 孩子不干家务的家庭教育成因 一、背景提示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一些家长总是宠着、惯着孩子,什么活儿也不让做,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子哥”“娇小姐”。 在小学校的门前,经常...
    2020-11-26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概述、家庭教育的内容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在家里或家庭开展的教育。具体说,就是父母或长辈在家里开展的对子女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传统上以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正规的课程、教材、...
    2020-07-17 阅读全文
  • 浅谈家庭教育的知识 大家好,我是谢璇的妈妈,今天非常高兴幼儿园安排这次家长和老师的互动,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孩子已经上中班,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小孩子的进步真的很大,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嘴里含着蜜糖长大的,个个都是家里的小...
    2020-07-17 阅读全文
  • 德国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 德国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只看重成绩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让孩子成为...
    2021-04-30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咨询实录 一直想聊聊上星期为社区作家教义务咨询的事,因为那天给了我意外的欣喜。其实我也就准备给大家发发传单递个水什么的,实际上后来领到的任务是给活动拍录像。 那天雨很大,我们只有在社区的屋檐下局促摆摊。见一老...
    2020-10-03 阅读全文

孩子不干家务的家庭教育成因 一、背景提示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一些家长总是宠着、惯着孩子,什么活儿也不让做,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子哥”“娇小姐”。 在小学校的门前,经常...

2020-11-26 阅读全文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在家里或家庭开展的教育。具体说,就是父母或长辈在家里开展的对子女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传统上以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正规的课程、教材、...

2020-07-17 阅读全文

大家好,我是谢璇的妈妈,今天非常高兴幼儿园安排这次家长和老师的互动,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孩子已经上中班,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小孩子的进步真的很大,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嘴里含着蜜糖长大的,个个都是家里的小...

2020-07-17 阅读全文

德国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只看重成绩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让孩子成为...

2021-04-30 阅读全文

一直想聊聊上星期为社区作家教义务咨询的事,因为那天给了我意外的欣喜。其实我也就准备给大家发发传单递个水什么的,实际上后来领到的任务是给活动拍录像。 那天雨很大,我们只有在社区的屋檐下局促摆摊。见一老...

2020-10-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