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入园后出现这6种行为,需要家长重视!

发布时间:2020-06-28

幼儿行为故事。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入园后出现这6种行为,需要家长重视!”,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孩子刚上幼儿园初期会不适应幼儿园,有一些哭闹现象,或者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也有可能害怕,一旦孩子出现了以下6种行为,爸妈要引起重视,务必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心情。

在幼儿园不说话

宝宝在幼儿园里不说话,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不参与游戏,也不敢与老师交流。

对策: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后,要经常与老师交流,并让孩子看到这一亲切情形,或者邀请老师来家里进行家访、利用离园时间带孩子和老师聊聊天,逐步将宝宝消除对老师的陌生感。

从不在幼儿园幼儿园大便,经常拉在裤子上

宝宝从来不敢在幼儿园大便,甚至小便也时常拉在裤子,或者有时候整天憋尿,一放学就立即拉。

对策:妈妈可以将事情向老师反映,让老师经常提醒、带孩子上厕所,让宝宝习惯在幼儿园如厕,当然老师是不会强迫孩子在幼儿园大便的,这个家长不必担心。

一上幼儿园就大哭,拉着大人的手不放

宝宝早上看到妈妈拿起书包就哭,不肯上幼儿园,即使到了门口,宝宝也拉住大人的手不放。

对策:妈妈跟宝宝约定时间,什么时候会回来接宝宝,还可以跟孩子约定,晚上会跟宝宝一起做的事情。如果还不行,妈妈只能狠狠心走了。要相信宝宝的适应能力很强,也要相信老师是有方法的。

上幼儿园就喊肚子疼或不舒服

有些孩子一提上幼儿园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呕吐、晕厥,可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这就是孩子的躯体障碍。焦虑时,宝宝会出现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发烧、腹泻、出虚汗等。比如有的孩子每到周日晚上开始肚子疼。

对策:家长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排除身体疾病。如果表现严重,妈妈可以考虑让宝宝暂时休息几天,并带孩子放松心情。

说害怕老师

宝宝经常说害怕老师,甚至要上幼儿园时,会紧张恐惧,这种情况爸妈就要考虑老师是否曾经惩罚宝宝,或者做了让宝宝害怕的事情。

对策:妈妈要耐心询问宝宝,为什么会害怕老师,根据宝宝反馈的情况,再进一步采取措施。

在幼儿园特别乖,对老师言听计从

宝宝在家里很活泼,但是到了幼儿园之后,显得特别乖,而且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刻也不敢怠慢。

对策:妈妈可以有意识地找宝宝同班的小朋友,周末跟宝宝一起玩耍或郊游,让宝宝在幼儿园里有熟悉的小伙伴,消除恐惧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长应重视“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新学期伊始,很多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了小学的校门。对此,部分业内人士提醒,离开幼儿园,步入全新的学习环境,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个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一些孩子会出现心理障碍,须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幼儿园是一个五颜六色的童话世界,孩子在玩具的天地里生活,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与同伴做游戏。而当他们来到小学,看到墙壁是统一的白色、整齐的桌椅朝向黑板时,心里会会产生莫名的焦虑。在幼儿园阶段,不会有人要求孩子成绩的好与差,可是一旦进入小学,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就有了新的期望。同时,幼儿园不会对孩子作过多约束,可是进入小学后,严格的制度要求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个体的需求也不再被重视,孩子必须摆脱任性的习惯,在新的集体中重新认识自己,否则将会被同伴排斥。对此,老师和家长必须注意,如果处理不好,孩子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一些新生有喜欢游戏、不懂学习的现象。专家认为,孩子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的,多数只是“不想比别人差”,或者为了得到物质奖励,其对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更感兴趣。老师用新颖的形式可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孩子们不太会考虑学习的目的、内容和结果,这样,学习就无法长时间吸引他们,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与动力。

此外,一些新生还存在交往障碍。据介绍,初入学儿童的思维大部分还停留在“自我中心思维阶段”。他们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如果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到学校,就会影响与同伴交往。

专家认为,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是小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学校和家长应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准备期”教育,以帮助孩子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逐渐适应新生活。

这6种教育方式毁了多少孩子!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教育孩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父母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底该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这6种方式千万不能用,会毁了孩子一生。

过度溺爱

“宝宝喜欢这个啊,那咱就买!只要你喜欢,妈妈肯定满足你。”

“你就别动手了,放那妈妈来!”

身为父母,想要宠溺孩子的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千万不能过度,要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否则对孩子百害无一利。

若孩子长期被父母溺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为他人着想。性格骄横,做什么事都得听他的,稍不如他意就撒泼耍赖,甚至目无尊长,连基本的礼节都不知道。

挑拨离间

“爸爸妈妈要是离婚了,你跟谁啊?”

“你爱爸爸多一点,还是妈妈多一点啊?”

“以后少去你奶奶那,她总向着你二叔家。”

孩子本来就没有确定的价值观,大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可能大人无意说出的一句玩笑话,很可能被孩子当真,然后形成一个被扭曲的价值观。比如,相比于爸爸,我更喜欢妈妈。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只会粘着妈妈,而对爸爸视而不见。

又或者,听了妈妈的话,不去奶奶家了,再见到奶奶的时候,孩子肯定会明显的疏远老人,奶奶想跟孩子亲热一下都不太可能了,这得多伤老人的心啊。

总之,别把生活中的矛盾以及怨气“倾诉”给孩子,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需要正能量来“滋养”正确的价值观。等孩子有了自我分辨能力的时候,再与孩子分享生活的点滴吧。

语言暴力

“我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真后悔当初把你生下来。”

“你到底长没长脑子啊?能不能少让我操点心?”

很多父母在气头上的时候,容易说出一些很难听的话。虽然事后也会后悔,但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已经没办法收回了。而孩子听到这些话后,自信心完全被击碎,甚至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个笨孩子,久而久之,就真的成了一个不爱动脑子的笨孩子。

而且,父母不要指着用粗暴的语言就能让孩子改正错误,相反,这反而会让孩子意识不到自己到底错在哪了。长期被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沉默,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有什么事都不会再与家人分享了。

过度攀比

“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小谁,不仅长得漂亮,成绩还数一数二,你再看看你!”

“你二叔家的孩子每回考试都能进前十,你可不能输给他啊!”

攀比之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成长为父母的“傀儡”。他们不求自己喜欢的,只求超越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就好。这样的孩子,就算真的很优秀,内心也是破旧不堪的。

绝对权力

“大人说话呢,小孩子别插嘴!”

“你个小屁孩懂什么啊?听大人的。”

说出这话的父母,还真是把自己当成家长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孩子面前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对着孩子颐指气使,根本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点也不尊重孩子的想法。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自己总低人一等。在外人面前,也会是一副抬不起头的自卑模样。

过于依赖

“孩子,你一定得好好学习,我和你爸的后半生就指望你了。”

“我和你爸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你可得比我们有出息。”

这是典型的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案例。孩子的人生只属于他自己,父母能做的,只是在一旁协助,但不可以强迫孩子活成你自己心中的样子。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种话,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负担,觉得将来有出息养父母是自己一生的使命,从而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喜好和任务。这样成长的孩子,该有多累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多观察,少唠叨;多陪伴,少批评;多用心,少抱怨!

宝宝入园后老生病这5点要做好


有妈妈说,宝宝自从上了幼儿园之后,感冒反反复复的,营养吸收好像没以前好了,抵抗力好像也下降了!

其实,宝宝入园爱生病,很多时候是因为环境改变,宝宝暂时未适应导致的。再加上,在全新的环境里,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都与家里有很大的不同,宝贝在努力做出调整适应新生活的时候,难免就会出现不适的情况了。

要避免宝宝上幼儿园时生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了。妈妈们平时要做好以下的这5点,能让宝贝身体更棒,适应力更强。

1、保证营养摄入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的,孩子想吃什么家长一般都能满足,但在饮食结构的合理安排上却往往存在误区,以至于营养跟不上生长发育的需求。

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奶类摄入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满1周岁之后就可以吃成人食物,于是减少了奶量摄入,饮食趋于成人化,这些都是不对的。一般认为,3-6岁的孩子也还是可以通过喝配方奶来补充营养的,只是这个阶段应该喝4段的配方奶哦。

2、饮食多样化

全面均衡的营养能让孩子身体更健康。但是,现在的孩子饮食都比较精细,也普遍着重于高营养难消化的食物,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建议妈妈们适当给宝宝吃些粗粮,粗粮中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能均衡营养。

3、不盲目排斥零食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常常都会喊饿哦。一方面因为孩子的运动量加大了,另一方面可能与孩子没有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有关。这种情况下,妈妈们可以给宝贝准备一些零食,这样宝宝回家后可以及时补充能量。建议选择天然、清淡、有营养的零食,比如新鲜的蔬果或奶制品,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含量高的,还可以选择一些坚果干果类零食。

4、多进行户外锻炼

要想拥有更强健的体魄,适当的锻炼必不可少。平日里,爸爸妈妈们应该带宝贝到空气新鲜、人少的地方进行户外锻炼,散散步、慢跑,进行有氧运动,这些都能提高宝宝的抵抗力哦。

另外,平时还要多喝水,保持充足的睡眠,这些对维持机体的正常运作也是大有益处的。宝宝上幼儿园的话,妈妈可以给宝贝准备一个保温杯,方便上下学的时候喝水。

5、适当增减衣物

天气变化大,在忙着给宝宝增添衣物的同时,也要考虑宝宝活泼好动容易出汗的天性。出汗之后不及时更换衣物,很容易着凉感冒哦。所以,妈妈们可以在宝宝的小背包里带上一件底衫,方便及时更换,也可以准备一个马甲外套,穿搭方便,穿脱简单,换季时节的必备单品哦。

此外,还要教导宝宝勤洗手,爱卫生。守护宝宝的健康,需要爸爸妈妈们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入园后的孩子家长如何了解他


家里有宝宝入园的家长可以看看

怎样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心情(入园指导)

前言:有妈妈求助,说宝宝自从上的幼儿园之后就常常心情不佳,这让大多数的家长们很无奈,以下就让我一起来看看宝宝们的幼儿心情是怎样的吧,但愿父母们都能够相办法消除孩子们的不良心情!

如何知道孩子对幼儿园的感觉呢?

西方国家幼儿家长经常为幼儿园做义工,怎样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心情。有专家就建议家长:每月只需花一个小时在孩子班里义务做点事情,就能看到孩子对幼儿园的感觉。同时也能有机会看到老师对班级的管理,了解孩子与同伴的关系:是被接受还是被拒绝。

入园指导:

出于我国现状,家长可通过询问孩子有关幼儿园的问题了解孩子对幼儿园的感觉。美国专家建议:“关键是沟通交流,甚至是与那些很难较长时间注于交谈的学前儿童,家长之友《怎样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心情》

既然孩子不能主动表达他的感觉,家长就可以询问孩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吗?班里谁是你最好的朋友?今天在课堂上制作了什么?如果你的孩子拒绝回答这些问题,或在谈到幼儿园的事情时紧张不安,就可能出现问题了。

家长应该保持和老师的联系。老师每周有五天的时间和你的孩子共处。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忽然不高兴或与同伴关系出现了问题,老师肯定比家长先发现并了解得更多。

孩子在幼儿园不开心时有一些常见的警告信号,如:去幼儿园之前肚子疼或腹泻。如果这种情况偶然发生属于正常情况,但如果反复发生,你的孩子就可能正为幼儿园的某些事情担心。

紧张:表现为一些反常的举止,如敲指、吮指、拽头发、尿床等。

沉默:表现为当你提及老师、幼儿的同伴或与幼儿园有关的事情时,孩子会停止谈论或变得紧张。

厌倦:表现为对幼儿园失去兴趣,不再想去幼儿园。

入园须知: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上述情况,应试着与宝宝谈谈找出原因。

总结:由于受语言水平的限制,幼儿阶段的小宝宝不知道如何向家长们表示在幼儿园的不开心,久而久知,若是父母们也看不出来,往往很容易影响到宝宝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家长们了解宝宝上幼儿园的心情很重要!

10年后最有出息的,是这5种孩子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内心丰盈而笃定,顺境中自然,逆境中泰然,宽己达人,宠辱不惊。

《少年说》中,高一女孩鲁茸卓玛的一段话,让我心头一酸。“妈妈,以前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生活是特别容易,特别幸福的。直到有一天,我来到这个离家千里的学校,我才发现我什么都不会。”女孩话音刚落,台下的亲人心中五味杂陈,泪流满面。

和鲁茸卓玛的妈妈一样,我们都恨不得把所有的爱给孩子,却没想到,太圆满的爱反而会阻碍孩子成长。

孩子的路,我们无法替他走完,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小时候,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

拥有这5种优秀特质的孩子,会比同龄人优秀,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容易脱颖而出。

1、能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

前几天,南京地铁站内,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一名23岁的男子不配合民警的例行检查,被拦下后他恼羞成怒,又是摔杯子又是推搡警察,被制服后竟然躺在地上嚎啕大哭。

原来,他是因为当天起床晚了,有「起床气」,导致情绪失控,才发生了这戏剧性的一幕。

真的很难想象,一个23岁的成年人,居然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在公共场所「气得像个200斤的孩子」。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情绪管理能力太差。

一个不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他做事不计后果,全靠情绪来掌控行为,轻则伤害自己,重则伤害他人。

拿破仑曾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情绪管理是孩子全面发育的重要体现,会管理情绪的孩子,并不是不能生气。

相反地,他可以难过、忧伤、发脾气、哭泣,因为孩子只有体验了情绪,才能真正认识情绪,然后学会控制和发泄情绪。

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释放情绪不能伤害他人。

一个能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是个思虑周全的人。

他能接纳和管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委屈自己,也不伤害他人,为人稳重大方,让人如沐春风。

2、逆商高的孩子

在日本,有一个叫凌的6岁小男孩,因为要转学了,幼儿园专门为他举办毕业典礼。在典礼上,他挑战了一项以前自己从未成功过的项目——10段跳箱。

他一次次起跑,一次次弹跳,却一次次失败。虽然每次失败后,他都毫不犹豫地回头重新再来,却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看着因为失败而沮丧到哭的凌,老师提议说,「大家一起把力量借给凌吧」。

孩子们飞奔到一起,肩并肩围成了一个圈,大声喊「你能行!你能行!你能行!」

接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凌好像小宇宙爆发般,冲了出去,一跃而起,跳过了箱子。

台下欢呼声和哭泣声一片。

宫崎骏在《龙猫》中说: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小男孩坚持到了最后,他挑战成功了。

他的这份坚持,其实就是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也叫「逆商」。

巴顿将军说:逆商高的孩子,是坚毅的、强韧的,他们从不轻言放弃,能正视挫折,并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和机会

逆商高的孩子,拥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那个永远打不倒的小孩,总能在一次次挫折中逆风翻盘!

3、有正确金钱观的孩子

罗伯特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总结了没有金钱意识的孩子长大后会碰到的4个问题:没有节制消费意识;没有需求排序意识;没有投资意识;没有危险意识。

最近,有一个孩子就因为缺少金钱意识,偷花了家里7000元钱,受了「皮肉之苦」。

父亲因此打骂儿子,母亲还拍了视频传到网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引发热议。

可是,我更心疼这个孩子。

因为他不懂得如何获得金钱,否则他就不会「偷」;他更不懂得如何拥有金钱,所以才会无节制地消费,毕竟7000元不是小数目。

金钱教育,本质上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对待「获得」和「拥有」。

美国摩根财团创始人老摩根,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规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钱必须通过干家务活来获得,于是每个孩子都抢着干活。

老摩根当然不是吝啬,他是要让孩子通过劳动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而知名富商洛克菲勒家族的家训则是:把你所有的钱当做辛苦钱。

孩子只有先学会珍惜金钱,才会懂得正确花钱,买合适的、值得的,而不是胡乱挥霍。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金钱观念在童年时期建立,将得益一辈子。告诉孩子,只有先付出才会有回报,靠努力和劳动所得,不论贫富,都应该尊重和珍惜。

一个有着正确金钱观的孩子,长大后能禁得住各种诱惑,不会被金钱蒙了心智,能挣钱会花钱,更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4、自信而坚定的孩子

朋友的儿子今年考上了重点大学。朋友喜极而泣,这一天她等了太久。儿子刚上学那会,特别马虎,还有个绰号「错题王」,经常被同学笑话。孩子因此越来越胆小、不自信,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和小朋友接近。

老师把朋友请到学校谈话,委婉地建议她带孩子去做智力测试。

回家后,看着那个低着头、贴着墙角,好像在等待责骂的小小人儿,她的心疼做一团。

但是,她没有责骂儿子,而是摸着他的头,温柔地告诉他:老师说你体育特别棒,要是学习也能这样,那就更完美了。孩子的眼神一下被点亮了,努力地点点头。

此后,只要儿子取得一点小进步,她都会肯定他的努力。儿子的自信一点点找了回来,不但敢自己举手发言了,成绩也慢慢变好。

查完高考成绩那一天,儿子热泪盈眶地说:妈妈,谢谢你,是你的鼓励和肯定,让我找回了自信。

在心理学上,自信是孩子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客观认识,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更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标志。

而父母的鼓励和肯定,是孩子自信的最初来源,它就像一束亮光,能穿越黑暗,照亮孩子的一生。

自信更是一种强大的气场,能激发出孩子无限的潜能。

自信的孩子,眉间有笑心中有光,做事有决断,大多具有领导才能,内心果敢而笃定,未来会有无限可能。

5、独立的孩子

上海一名48岁的海归硕士,6年前毕业回国,居然不出去工作,而是天天宅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靠他82岁且患有尿毒症的老母亲养活。

当母亲试图通过法律手段逼他出去工作时,他却埋怨这都是妈妈害的。

“我毁了你的前途,我有罪……”老太太的“忏悔”,让人心里酸酸的。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真正爱孩子,就是要让他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我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独立的人格面对世界。

杨绛先生的父亲曾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深以为然。

早些年,我家养鸽子。有次我发现,一对老鸽子联合起来「欺负」小鸽子,他们使劲啄它,还用翅膀扇打它,一直往笼子外赶。

爸爸告诉我,老鸽子把孩子养到长出翅膀,可以飞了,就会赶他们走,不会再喂它。

因为鸽子妈妈明白,只有把小鸽子逼出去,它才有机会飞翔。

原来,这是一种爱!

养孩子也是一样,只有大胆放手,给孩子独立的机会,舍得用孩子,他才能成长。

只有独立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孩子优秀而独立,是每位父母最殷切的希望。

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生命初期,给出正确的指导,照亮他们的前路。

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独立,思想独立,自信而有力量的人。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内心丰盈而笃定,顺境中自然,逆境中泰然,宽己达人,宠辱不惊。

家长最让孩子伤心的四种行为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问题一

意见矛盾,孩子逃避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杨甫德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对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杨甫德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正在上初中,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总是替她说好话。可最近,孩子表示不愿上学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杨甫德说。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杨甫德说。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问题二

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么当妈的?孩子老跟着一群小混混胡闹,你看不见啊?”赵明(化名)的父亲大声嚷嚷。“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爸的不用负责任吗?你什么都不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母亲也不甘示弱地反驳道。

而赵明则直勾勾地盯着电视节目。于他,这样的情景早已见怪不怪。母亲见到赵明这幅模样就来气,冲他吼道:“不争气的东西!就是因为你!”赵明关掉电视,在一声高过一声“你不负责任”、“都是你的错”的相互谩骂声中摔门而出……

杨甫德说,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最坏的情况则是让他们走上歪路。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赵明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有些家长必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进行炮轰。”杨甫德指出,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反正自己会给人惹麻烦,那就干脆把它变成现实。”杨甫德说,自卑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从而“破罐子破摔”,让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可以说是最不负责任的,杨甫德建议,家长应该彻底反省一番。“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杨甫德说,父母不要急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应该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地问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如赵明的父母就可从“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们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谈得来”等等,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结交了不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千万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问题三

父母溺爱,孩子放纵

古代有个人从小恣意妄为,他的父母从不加约束,结果他成人后因杀人被判极刑。临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亲的乳头。出人意料地是,母亲揭开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嚎啕大哭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这个故事看似极端,但却让人们看透了溺爱之祸。杨甫德接受采访时说,一味地溺爱轻则让孩子缺乏主见、不善与人沟通、没有能力应对危机,重则导致孩子放纵无度。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竟然到学校帮孩子做卫生,这样的事情还挺多。”杨甫德说,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这会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被呵护惯了,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异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里想什么就会做什么,他们往往只顾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就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体会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今后就极可能变得横行霸道、肆无忌惮。

要想让溺爱型父母有所改变,其实没那么容易,杨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长要试着“狠”下心,拒绝几次孩子的过分要求,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责罚,让孩子和家长都形成“奖惩分明”的习惯。

问题四

一紧一松,孩子极端

家长心情好,就对孩子溺爱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见孩子就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看来,一紧一松的家庭教养方式实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郑毅分析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对此,北京安定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释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情绪的起伏变化直接作用于孩子,这会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成人之后,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忽冷忽热。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

梁月竹指出,问题的关键是父母,“我建议,这样的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如找人倾诉、运动、转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下情绪控制则比较有效。退一步说,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还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时要对事不对人,别伤孩子自尊,而是教他们为错误承担责任。

家长要满足孩子的7种心理需要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以下由教育心理学家列出的7项心理需要,希望对爸爸妈妈有所帮助。

第一,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教育。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

正常的孩子,不到6周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

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还有,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第二,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是知识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对环境做到能区别就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出现;叔叔和阿姨很多,但并不常见到。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的国家,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靠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烫的,最好远远躲开,但是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著汽车可以到公园,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就非靠读书不可了。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第三,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玩具是没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他很快融入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味。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学习做做事,这是品格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和自己相处困难吗?当然,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讨厌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动作、说话少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但是别人肯定讨厌他。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

当你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省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有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是很难的决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不理别人。但是一牵涉到别人,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讲。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做人做事的问题,随著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著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认识人生,这是生涯教育。孩子要长大,最后要成为能独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时候,多认识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学上的考虑,而是实际上的需要。“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并不困扰著孩子,孩子认识人生,是从看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故事和连环漫画开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而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

孩子上了学校,课本上的大人物,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将军、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政治家是他们另一个并想模仿的对象。当孩子向往的目标锁定于有限的几种之后,对他自己,挫折将多于鼓励。显然,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尊重别人的选择,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有这样胸襟。

第六,孩子需要培养智慧,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有人获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有人现象呈现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义,这种人,我们便说他缺乏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简单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他不但比别人能更快从现象中、消息中、知识中、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

不错,有一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有创意而被认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还是靠后天训练来的。和语言的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训练他非难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著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训练孩子的智慧,当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第七,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这是气质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会说调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讽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这些虽然和幽默感沾上边。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象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上下震动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著陆,不致摔坏。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而回到平日的宁静。

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觉,他的智慧放出来的,是清风,不是熏风,是清泉,不是是烈洒;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伤、太悲观,也不叫你太兴奋、太乐观。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和培养智慧一样,可以从训练得来。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幽默感是人生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

必读:做这6种类型的家长,老师会更爱您的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每位家长都希望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能给予自己孩子更多的关注,甚至不惜赠送礼品“表达心意”。

其实,对老师而言,做一名配合园所教学工作的家长比什么都重要,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下面这6种类型的家长是老师最喜欢的,您上榜了吗?

1、主动承担家园共育责任的家长

在幼儿园,除了学习知识,更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品行及个性形成的重要契机,如果家长能够经常和老师分享一些孩子在家的表现,并做好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工作,安排好孩子的作息和生活,相信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为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充分理解和信任老师的家长

由于社会上一些个别现象,使得一些家长对老师极度不信任,容易把小事扩大化,如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受伤一定是被欺负了,孩子尿裤子就是老师照顾不到位,回家喊饿就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原本正常的事,会被一些家长误解。既然选择了让孩子上幼儿园,就要相信老师,对她们的工作表示充分地信任和支持,放心地把孩子交到她们手里。

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老师一刻都不能马虎,有时从早到晚甚至连水都顾不上喝。如果家长们在一些小细节,比如孩子喝了几次水、被蚊子咬个包等问题上纠结、挑刺,甚至一言不合就要闹到园长那去,这会让老师感到更加战战兢兢。所以,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对老师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3、主动配合老师工作的家长

在孩子的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双方缺一不可,很多工作也需要共同配合,如果家长能主动配合老师,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类亲子活动,一定能得到老师更多的认可。比如按时送孩子入园、按规定日期为孩子穿园服、认真辅导孩子完成手工作品等。这些事看似不那么要紧,但如果能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不仅可以拉近家长和老师的距离,也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心,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4、积极和老师沟通交流的家长

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每天匆忙接送孩子,和老师沟通交流得很少;有些家长对于老师交待的事情并不放在心上;还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孩子玩的地方,入不入园都没关系,甚至不跟老师打招呼就几天不送孩子去幼儿园。

想要老师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家长应该和老师保持顺畅的联系,主动把孩子的生活习惯、近期变化或出现的问题等反馈给老师,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并在教育方式上进行不断调整。

5、尊重老师权威的家长

提到幼儿园老师,很多家长都会认为,不就是哄孩子玩吗,有什么难的呢?甚至有的家长阅读过一些育儿的书籍,就盲目质疑老师的教学方式,给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带来了很多不便。

不得不承认,有的家长学识水平的确比老师高,也比老师更加见多识广,但这并不能作为质疑老师权威的前提条件。只有尊重老师,孩子才能从情感上对其产生敬爱,师生间也会相处得更加融洽。

6、不功利追求成绩的家长

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家长更受老师尊敬,有些家长经常会问:“老师,今天我们家孩子认了几个字啊?”“上幼儿园这么久,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在有些家长眼里,只有认字、背诗才是孩子进步的标志,并要求幼儿园开设类似的兴趣班。过早地认字只能扼杀孩子的学习热情,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利,殊不知,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只有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成长。

家庭和幼儿园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两股重要力量,如果这两股力量能够糅合在一起,便能建构出幼儿和谐发展的健康生态环境。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老师和家长有着共同的心愿,也渴求得到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相信做好以上几点的父母定会成为孩子的骄傲,受到老师的青睐。

家园共育《孩子入园后出现这6种行为,需要家长重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行为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长应重视“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新学期伊始,很多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了小学的校门。对此,部分业内人士提醒,离开幼儿园,步入全新的学习环境,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个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一些孩子会出现心理障碍,须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
    2021-04-10 阅读全文
  • 这6种教育方式毁了多少孩子!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教育孩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父母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底该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这6种方式千万不能用,会毁了孩子一生。 过度溺爱 ...
    2021-02-01 阅读全文
  • 宝宝入园后老生病这5点要做好 有妈妈说,宝宝自从上了幼儿园之后,感冒反反复复的,营养吸收好像没以前好了,抵抗力好像也下降了! 其实,宝宝入园爱生病,很多时候是因为环境改变,宝宝暂时未适应导致的。再加上,在全新的环境里,生活作息、饮...
    2020-01-11 阅读全文
  • 入园后的孩子家长如何了解他 家里有宝宝入园的家长可以看看 怎样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心情(入园指导) 前言:有妈妈求助,说宝宝自从上的幼儿园之后就常常心情不佳,这让大多数的家长们很无奈,以下就让我一起来看看宝宝们的幼儿心情是怎样的吧...
    2021-09-21 阅读全文
  • 10年后最有出息的,是这5种孩子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内心丰盈而笃定,顺境中自然,逆境中泰然,宽己达人,宠辱不惊。 《少年说》中,高一女孩鲁茸卓玛的一段话,让我心头一酸。“妈妈,以前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生活是特别容易,特别幸福的。...
    2020-09-30 阅读全文

新学期伊始,很多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了小学的校门。对此,部分业内人士提醒,离开幼儿园,步入全新的学习环境,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个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一些孩子会出现心理障碍,须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

2021-04-10 阅读全文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教育孩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父母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底该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这6种方式千万不能用,会毁了孩子一生。 过度溺爱 ...

2021-02-01 阅读全文

有妈妈说,宝宝自从上了幼儿园之后,感冒反反复复的,营养吸收好像没以前好了,抵抗力好像也下降了! 其实,宝宝入园爱生病,很多时候是因为环境改变,宝宝暂时未适应导致的。再加上,在全新的环境里,生活作息、饮...

2020-01-11 阅读全文

家里有宝宝入园的家长可以看看 怎样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心情(入园指导) 前言:有妈妈求助,说宝宝自从上的幼儿园之后就常常心情不佳,这让大多数的家长们很无奈,以下就让我一起来看看宝宝们的幼儿心情是怎样的吧...

2021-09-21 阅读全文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内心丰盈而笃定,顺境中自然,逆境中泰然,宽己达人,宠辱不惊。 《少年说》中,高一女孩鲁茸卓玛的一段话,让我心头一酸。“妈妈,以前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生活是特别容易,特别幸福的。...

2020-09-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