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相信孩子,孩子才能给你带来惊喜
发布时间:2020-06-28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孩子的成长总是给成人带来惊喜,往往在不经意之间,突然发现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嗷嗷待哺处于“本我”阶段的小宝宝,而是一个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内心不断变得强大的独立个体。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儿子达达今年2岁4个月了,在育儿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如何面对产后上班与儿子分离这件事情。有一段时间,每天上班前的告别都伴随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惹得姥姥姥爷心疼不已。为此,姥姥想出一个对策,早饭后先把达达抱到房间里玩一会儿玩具,不让他亲眼看到妈妈离开。其实对于这个方法,我内心也是有些纠结的:如果不回避告别的场景,达达肯定要哭闹一阵子,而且这个小家伙脾气有些急躁,每次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平静下来;但是我这样“不告而别”的做法可取吗?妈妈的突然消失会不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综合种种利弊考虑,最后我们全家人协商一致,早晨出门前还是暂时回避告别情景,但是姥姥同时会告诉达达:“妈妈去上班啦,晚上(天黑了)就会回家陪达达。白天是姥姥姥爷在家和达达一起玩。”按照这样的做法,达达每天早晨没有了哭闹,令人头痛的分离貌似也被粉饰太平了。
这种情况持续了两三个月,一天早晨,我背起包正准备去上班,姥姥因为在厨房忙着收拾餐具,没有像往常那样把达达抱到卧室去,达达正巧看到了我整装待发的样子。“妈妈,妈妈,等一下。”达达叫住了我,我转过身,正为此感到焦虑不安,心想:这下完了,今天肯定又要闹上一阵子了。达达看到我停下来,跑到我身边伸出双手说:“妈妈抱达达,妈妈抱抱!”我顺势将他抱起对他说:“宝贝,妈妈要去上班了,妈妈晚上就回来和宝贝一起玩,好不好?”达达听了后,紧紧地搂了一下我的脖子,然后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很满足地看了我一眼。接着,他挣脱开,自己从我怀中滑下来,同时说:“妈妈要去上班,妈妈去上班吧!”然后他自己拿起地上的一个玩具汽车玩了起来。
儿子的表现让我感到十分意外,从头到尾没有一声哭闹,而且还在出门前给我一个拥抱和亲吻。这样的告别方式深深触动了我:以前达达看我离开总要哭闹,是不是都是因为我欠他一个拥抱和亲吻呢?是不是我太低估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认为他肯定是要哭的,所以就干脆回避了告别的环节?这是不是反而暴露了是我自己太脆弱了呢?在分别时刻,我的回避和儿子的主动拥抱相比,显得那么幼稚和不成熟。儿子的主动索抱和亲吻让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如何处理暂时的分离——告别需要仪式,需要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真正地尊重他,相信他,告诉他:“妈妈爱你!妈妈只是暂时需要离开,妈妈还会回到宝宝身边陪伴宝宝的,宝宝不用担心。”
从那以后,每天早晨出门前,我和达达之间形成了默契,我会主动地和他拥抱,然后在他的小脸蛋上亲一下,或者他在我的脸上亲一下。他会自言自语:“妈妈要去上班啦!天黑了,妈妈就回家啦!妈妈陪达达讲故事,玩玩具……”出门前的几分钟时间不再是各种纠结的焦虑时刻,而是充满了浓浓爱意的甜蜜时刻。我想,是儿子用他的言行让我相信他可以接受和妈妈的短暂分离,相信他有足够的能量处理自己的情绪,相信他在与妈妈分开的时间里也玩得很好,相信他已经逐渐长大变成了小小男子汉。儿童从一出生就是一个有能力的、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儿子在出门前分离这件事上的表现,让我对这一儿童观有了更加切实深刻的领悟和体会。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对孩子的不相信,就有了包办代替,就出现了回避掩饰,因此无形中也剥夺了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让我们更多地相信孩子,更多地经历孩子成长带来的惊喜吧!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相信孩子,他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此话真乃真理。如果你持之以恒的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久而久之,他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自从孩子三周岁多一点,我们就给她买了旱冰鞋,孩子不到三天就学会了,可见学习的速度是令我们大人望尘莫及的。在学习之前,我就很认真的告诉她:“宝贝,你知道吗?学习滑旱冰是一定会摔交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摔交才是不正常的,你能明白吗?”她很认真的点点头。所以,每次孩子摔交之后,她都会抬起自己的小脑袋,很可爱的对我说:“妈妈,摔交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不怕疼。”“对啊,很正常。不摔交是学不会滑旱冰的。”我微笑着答道,“你要多练习啊,因为熟能生巧!这样你才能滑的很好啊!”现在的她,几乎不墩屁股了,呵呵,有进步了。
可能是受学旱冰的影响,我发现孩子有了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成雨在练习拍球和跳绳、还有下腰的过程中,热情不减,而且经常对我说的几句话是:“妈妈,我练练就会成功的,是吗?”“妈妈,你看,我有进步了吗?”“妈妈,你看我能下腰了。”这个时候我都会很夸张的显出特别兴奋的样子对她说:“是啊,只要你肯练习就行。”“啊,我的宝贝好棒啊,已经学会下腰了,真了不起!”
就说成雨的下腰吧,本来我就认为,像她这样胖乎乎,身子比较沉的孩子,学习下腰是很困难的。所以,当老师要求家长和孩子在家一起练习时,我也马马乎乎,不指望她能学会。但有一天,孩子突然对我说:“妈妈,你看我能下腰了,我真的会了。”我还以为她是闹着玩的,也没太在意,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有当她的身子像一座桥一样弯下时,我的眼睛都看直了,怎么可能呢?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不过,为了激励孩子,我马上为她的表演鼓掌。为了证实她是自己下的腰,我说:“成雨,你能再给妈妈下一个,好吗?”“好的,妈妈你看好了?”她很爽快的答应了。只见,小家伙用手轻轻的托住腰部,身子和头慢慢的往后仰过去,然后双手撑地,一座美丽的小桥出现在我面前。看到这一场景,我忍俊不禁地问道:“宝贝,你什么时候练会的?”成雨笑而不答。“你真是太棒了,你是妈妈骄傲。”我只想一个劲儿的夸她,因为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成雨的跳绳也是逐渐的进步。我记得上星期三回家时,她只能跳二十四个。等周六回家,她已经能跳五十多个了。也许,孩子是为了博得大人的夸奖;也许,孩子是想炫耀一下自己;也许,孩子的脑子里已有这样的观念:只要我练习练习,什么我也能学会。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只要孩子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并且想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做家长的就要全力支持他们,相信奇迹会出现。
给孩子一点鼓励,他会还你一份惊喜
给孩子一点鼓励,他会还你一份惊喜星期天从广场溜冰回来,xx约两位同学去家里吃晚饭,其中一位同学想在家里看动画片说不去了,另一位说星期五的作业在学校忘了抄,让xx把作业本借给他抄下,他要赶写作业。本借作业本的事,上午同学妈妈就有说过了,这会我也把作业本带在了身上。这时xx却改变了主意说:“妈妈让同学去我们家抄作业吧,你若把作业本给他回家抄,作业很多,他一定完成不了,那星期一又会被留堂的。”xx说的也有点道理,因同学妈妈一直反映说他同学作业写得很慢。我也想看看这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作业速度提升不起来,本早就想让这同学去我家的,因为自己一直很忙没时间,今天还别说真是个好机会。于是我跟xx同学的奶奶商量了下,让孩子去我家。
xx通常会在家里来同学或小朋友时,最兴奋,总喜欢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对方玩,但今天同学是要去抄作业的,我想有必要提前与xx协商,让他配合下,不要打扰同学做作业。趁xx同学上楼换鞋时,我问xx,呆会你同学到我们家里后,你准备做什么?。xx回道:“我来做晚饭,你辅导我同学写作业吧!”xx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晚饭他来弄,有点不太相信。虽然一年前xx有做过饭,但直从他奶奶来过后,就再没碰过锅勺了。即然他都这样说了,那就给他来点鼓励吧!于是我故意非常感到惊喜地说:“真的,xx这么棒,那妈妈有福了。”xx听了还来了句让我很感动的话:“妈妈,你辛苦太久了,以后星期天就都由我来做饭吧!”
回到家,xx把同学带到他房间,并把书桌收拾好,拿作业本让他同学做作业,然后对我说:“妈妈,你就坐在我同学旁边看书吧!”xx让我如同陪他写作业一样,在旁边看看书,等他同学有不懂的地方时辅导下。我听从了安排,坐了下来。xx回到厨房开始做起晚饭来。我担心他不会用刀,跑去准备给他做个示范,却被xx推了出来,说:“你不用来这,今天这饭我一个人弄,你不要插手,你去陪我同学就行。”说完还拿起围裙围在了自己身上。看着xx这么有把握,我也就退回,来到xx同学旁边。
在陪xx同学做作业时,发现小朋友是坐姿不对,他喜欢把双脚跪在椅子上,这样整个受力点都在胸口,于是写的字不但大还非常慢,后我把坐姿给他示范了一遍,让他重新坐下,但由于他养成了这个习惯,没几分钟,他又把脚跪在了椅子上。我若老纠正他,会分散小朋友写作业的专注,那今晚的作业就不知要做到什么时候了。我想还是给孩子点鼓励吧!当我看到他再次把脚放上来时,我就故意夸张的说:“阿姨这次发现你把脚放上来,比上次晚了几分钟,你若一次比一次都晚几分钟,你慢慢地就不会再把脚放上来了,你试着控制下自己,我相信你一定行的。”果真他一次比一次的时间隔得长了点,并且当他把脚放了上去,只要我在他旁边,他就会马上把脚自觉的放下去。因我担心xx在厨房不安全,所以两头跑偷望着。
一小时后,xx说开饭了,当我来到厨房时看到,灶台磁砖上到处洒着菜,并且肉还没炒熟,我借着端菜的借口把肉重炒了一下。虽然一大条玉米被xx削得只有一小碗,玉米的精华却躺在垃圾桶里。但我看到xx真的动手做了这餐饭,很高兴,并且青菜炒的比我炒的还美味点。
xx同学听到饭做好了,就跟我说:“阿姨,我能不能吃了饭再做作业?”我很干脆的回道:“当然可以,吃了饭才有精力来做作业,这样你写作业速度才会更快。”
开饭时,我对两小家伙说:“吃饭老规矩,坐好,不可多说话。”开始两小家伙做得还不错,后等xx吃饱了,xx同学坐在餐桌前也就不安份了,他也想不吃了。这时我故意说,我俩比个赛,看谁吃得快。孩子听了来了劲,几口把碗里的饭解决了,虽没再加,但碗里的还是吃干净了。
饭后xx同学自觉得把抄写的作业抄完了,另要求由家长出20道应用题我代出的没做。作业的时间太长了,我若压着他做,孩子一定会礳磳,干脆让他们看四十分钟电视。
本以为今晚xx说做饭,只是说说,没对他抱很大的希望。xx同学抄作业,我还以为会抄得很晚,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料时间。两个小家伙,都表现的非常棒,让我很意外。看来适当的给孩子一点鼓励,孩子真的会还你一份惊喜。
相信孩子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很多家庭给孩子使用一个打不破的专用碗,孩子进餐就使用这个碗,这样做是基于担心孩子把碗打破。
周周没有固定的碗,我们一直是给周周使用和我们一样的瓷碗。周周打破过一次碗,那是在大约两岁多的时候,周周端着瓷碗吃饭,一不小心,碗掉到了地上!这是周周第一次打破碗,她非常惊恐地看着满地的碎片,哭了。当孩子看见一个完好无缺的碗由于自己的不小心变得支离破碎时,心中一定是非常懊悔和自责的,他们喜欢完整,不喜欢破碎。我宽慰周周,“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打扫碎片就行。”
我的宽慰让周周放松了许多,我们一起清理完碎片后,我又给周周拿了一个瓷碗,并鼓励周周自己想办法,要怎样才不会打破碗。周周见我如此信任她,又给她一个瓷碗,非常开心,笑容回到了小脸上。这一次,她是非常小心地把碗放到桌子上,左手小心翼翼地扶着碗,唯恐再一次把碗打破。在那以后,周周很少打破碗。相反,那些平时用不锈钢碗或者是塑料碗的孩子很容易打碎碗,因为他们的家长不信任他们,没有给他们用过瓷碗,令他们没有“陶瓷易碎”的经验。
在孩子第一次打破碗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是故意的。碗被打破了,可能是由于他们小手的笨拙,没拿稳才会打破。他们打破一次碗后,就会小心翼翼地使用他们的碗,想办法不再把碗打破。倘若因为孩子打破了一只碗就不给他们使用瓷碗,或者根本不给他们机会使用瓷碗,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家长的不信任,他们会觉得,“我可能只会给爸爸妈妈添乱,损坏爸爸妈妈的东西,我真是太不能干了。”久而久之,这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会让他们怀疑自己,变得不自信。
我们成人在单位有了失误,如果主管再给我们一次机会,修正失误,会不会感受到主管对我们的信任?我们的心里会不会心存感激,从而更加努力工作,弥补失误?倘若主管不再给机会,而是把事情交给别人,我们是不是会觉得非常挫败,觉得主管不再信任自己?孩子的内心和我们一样,他们能觉察到我们的细小行为流露出的信息,只是他们不会表达,但是其影响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里。
我们不仅让周周用瓷碗吃饭,而且让周周帮我们收碗。这项工作在周周2岁的时候就开始了,第一次让周周收碗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些打鼓,担心她没走稳摔倒了,摔破几个碗是小事,倘若让碎瓷片割破脸就糟糕了。我偷偷地跟在周周身后,准备在周周要摔倒的时候随时保护。谁知周周发现了我,把我赶开,“不要妈妈保护!”是啊,既然让她收碗,为何又不相信她,还要亦步亦趋地跟着呢?我意识到自己太紧张了,揪着心退到了一边。第一次收碗,周周其实也是紧张而又激动的。她小心翼翼地两手端着碗,慢慢地一步一挪往前走,从餐厅到厨房,只有几步路,周周却走了差不多1分钟!当她踮起脚把碗放到了厨房的案板上时,周周激动地大喊起来:“我成功了!”“成功”这个词是周周最早学会使用的词之一,她也早早体验了“成功”的感觉。如果决定让孩子做某件事,就不要怀疑孩子是否能做好,一定要相信孩子,真正地放手。不要把紧张和担忧挂在脸上,而要埋藏在心里。
不过,在做某些可以预见可能产生危险后果的事情之前,家长一定要事先检查,排除隐患,尽可能避免危险的发生。比如2岁孩子收碗,一定要确保地面不潮湿,孩子的鞋是防滑的,挪开周围的障碍物,以防孩子万一摔倒磕伤。
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实践证明,很多事情孩子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家长没有相信他们,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机会。
相信孩子能行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更多的时候他们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情,这时候作父母的要鼓励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而不能一味的代劳,觉得孩子做不好,或者有危险。家长只需在旁边看着,在孩子请求你的时候再出手相助,或者事先指导或示范一下。
其实学会做一件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你不让孩子去做,去试,孩子永远也学不会。都说懒妈妈会有一个勤快的孩子,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妨作个懒妈妈。嘟嘟现在自理能力强多了,自己挤牙膏接水刷牙,自己接水洗脚,洗澡。一次他要自己倒开水冲水洗脚,往常都是我给他倒热水,还是怕烫着他,他在旁边闹开了,带着哭腔说:“我自己,我自己!”无奈,这次我狠狠心,让他试试,(水壶里开水不是很多)我教他怎么拿把手,怎么拔木塞,同时怎么避开水流方向,然后盯着他自己倒一次,孩子成功了!他破涕为笑了,孩子又学会了做一件事情。
相信自己的孩子,像《海底总动员》里小丑鱼尼莫的爸爸一样,相信孩子能行,不但解救了别人,也解救了自己,希望孩子长大,就得一点一点地学会放手,让孩子大胆的去尝试。
相信孩子,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在我们这次的家访中有一个年龄特小的孩子,他叫辰辰是8月30日出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偏弱,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小便,在园会经常小便在身上,所以每天上幼儿园都会带好几套衣服。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家长虽然认识到了自己的孩子在这些方面是偏弱的,但是总以孩子还小为由,件件事情都由成人包办,甚至小便,大人会抱着去小便;吃饭自然也是成人喂。使得每天上幼儿园都要带好好几套的换洗衣服,在园的吃饭也是需要老师喂才行。对此,我想从两方面谈谈我对这位孩子家长教育方法的一些体会。
一、不要因为孩子小,而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在与该家长的交谈中了解道:家长认为孩子在班中年龄小达不到这样的标准是正常的。其实这位孩子家长的想法不难理解,因为小的缘故,而没有达到能力上的要求,等他大一点的时候就会学会的。可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位家长一味地剥夺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那么他不是始终都不会了吗?其实不光是这位家长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的家长都抱有这样的思想。他们把孩子本该会做的、能学会的事情都一手包办了,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地该学会的事情,孩子还是没有学会。那么就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也就有了现在很多大学生去外地上大学,不会自理,而哭着嚷着要回来的现象了。
二、不要因为想当然,而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想法
从这位家长的交谈中还了解到:让孩子学习了自己小便,可是他学不会,所以就不学了。可以看出家长有这份培养幼儿学习新本领的心,但是尝试了几次以后,就觉得是因为孩子小,还没达到会的标准,所以就不学了,干脆家长一手包办,等他长大一点以后就会自己学会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长有着想当然的心里,他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孩子的想法;他以孩子学不会的想法,想着自己应该包办做的事情。所以我想对家长说:多从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的想法吧。其实虽然小,很多孩子学习新本领、认识新事物的欲望还是很强的,可是往往由于家长的一手包办而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也许一次孩子没有成功,二次还是失败,说不定三次、四次以后孩子就学会了呢!所以我想如果家长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的想法,多给予一些锻炼的机会,那么成功也许就会在眼前的。
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每个孩子也是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懂得知识多、能力强,而有的孩子懂得知识少,能力弱呢?我想很大的因素还是家长。只要我们家长相信孩子,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那么孩子的收获一定是非常大的,所以我想对家长说:相信自己的孩子,他是可以的!
当你把“竞争”传给孩子,可能会带来无尽的烦恼
在过去物质资源严重贫乏的年代,人们基于生存的压力,无法避免有“争抢”、“竞争”、“攀比”的观念。在相对富裕的当代,我们给了孩子比较充裕甚至是过多的物质条件,但是在心理上,您是否也将自己或在上一辈身上继承下来的“争抢”、“竞争”、“攀比”的心态传给了孩子呢?
攀比心是怎样出现的?
我们都知道攀比不好,我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攀比意识。我们不希望孩子之间比名牌、比爸爸开的车、比假期都去哪旅游了、比谁的爸妈的关系更硬……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该比的不比,专去比物质享受呢?怎么不比比谁的成绩更好,谁更自觉更抓紧呢?
我的孩子还很小,所以我大概更容易看到孩子的攀比心理到底是怎么来的。
走在小区里,但凡遇到年龄相当的孩子,家长们的心里就开始比较了。先问问多大了,好比比孩子长得大不大。如果一个孩子让抱着,另一个孩子自己走,大人就说:“你也下来自己走啊,你看人家小朋友都自己走。”大人哄孩子吃饭,就会说:“再多吃点,人家孩子一顿能吃8个饺子!看你才吃这点!”大人哄孩子吃饭,就会说:“再多吃点,人家孩子一顿能吃8个饺子!看你才吃这点!”家长这些不理性的比较教给了孩子什么?
孩子从懂事起就学到了攀比的心态。孩子会认为,评价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跟他人进行比较,比别人好,我就是有价值的,值得爸妈爱的;比别的小朋友差,我就没有价值。孩子不知道各种行为背后有着多少复杂的因素,个体间差异性之大使得很多比较没有任何意义。
家庭教育的问题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家庭动力学家们都觉得研究难以进行,因为其中的因素和变量太多,难以通过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那么,这些表面化的比较又有什么意义?
家长们去硬性比较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孩子的攀比心态,并且给了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孩子学到了这些,一生中就将面临无尽的烦恼和困惑。
有的家长认为,比较带来的压力能够变成动力,能促使孩子向榜样看齐、更抓紧、更上进。从短期来看,这种动力似乎很有效。比如孩子在学校,名次排到了后面。这种压力使得孩子抓紧学习。但是,如果我们从一生的眼光来看,那么这种比较的意识无助于培养健康的心态。
孩子可能下次考试真的提前了几名,但他未来的一生中将会有无数不快乐就此产生。他会重新体验我们家长体验过的那些攀比所带来的阴暗心理。他会感受到同学会上的尴尬、同事间利益分配的不公感;他会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因攀比而感受到种种不快,并导致教育失误。
攀比心理就这样被传递给下一代,并且再继续传下去。
其实,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即使我们家长不去让他互相比较,他自己也是会比的。英语里有个词叫“peerpressure”,就是指这种同龄人间的比较所带来的压力。而家长所要做的恰恰是要让孩子淡化这种比较意识,从而缓解压力。
人生是一场比赛吗?
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虽然不断得到批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这仍然是许多家长们脑子里的潜台词。
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家长们的一种错误的看法:把人生看作一场赛跑。而更加错误的是,人们还选择了错误的起跑线。即便人生真的是赛跑,那个起跑线也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些东西。
人生的基础应该是品德、情商、生活能力等等。就是说,真正的起跑线是学会如何做人。
人生当然不是一场赛跑。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在无数次竞赛中胜出、得第一。如果我们以竞赛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那么我们多数人是注定要输的,因为冠军只有一人。那样的人生命中注定是失败的人生。那么,我们的人生岂不就是没有意义的、不值得一过的?
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时刻都面临着各种形式的竞争。成人社会这种为了生计而你追我赶去奔波、去竞争的状态,在英语里有一个形象的词,叫“rat-race”。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不去重复这种“rat-race”人生,不去这样为了一点食物,没头没脑地去争抢,我们就要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把竞争看作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竞争的真相
人们常说现在是竞争社会。要想成功,你一定要有竞争力。并且不仅我们自己要有竞争力,我们还要培养我们孩子的竞争力。似乎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你才能成功、幸福。
竞争是个人人都无法回避的、人人都在努力去适应的字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相关的概念是关系、整体、协调合作等等。而竞争意识源自个人主义。在以个人主义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竞争是常见现象。个人主义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人们崇尚英雄、追求胜利、喜欢公平竞赛的方式。
现在,我们总是看到集体主义的缺点,其实,两种文化各有优势劣势。从实践中,我们也能看到:合作永远是上策,竞争永远是下策。
因为竞争的结果往往是“零和游戏”。零和游戏的意思是,在严格的竞争下,一方的收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一方加多少,另一方就减多少,两方相抵消,因此,总体的价值仍然为零。
以企业经营为例:最成功的企业家反倒不会把竞争看得太重要,他们真正考虑的是怎样为社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更好地造福人类。而他们最有效的手段则是整合资源、联合对手,他们追求合作、互惠、双赢。当他们的目标更高远时,他们自然更有凝聚力,因而更加强大。正如古语所说:“君子不战而胜”。
可见,我们需要改变对竞争的看法。
真正有价值的竞争力是你的共存指数。要想成功,最好的策略是:把超越竞争的能力变成你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对于个人来说,竞争意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情绪上的干扰,让我们无法正心。
当竞争意识主宰我们的头脑时,我们很容易变得目光短浅、重利轻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择手段。比如,我们学会了去跟他人进行一些无意义的、不理性的比较,我们学会了去攀比。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让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
我们在表扬孩子时,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夸他比别人强。
我们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让孩子有自己的评判能力。
我们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孩子克服从众心理,不去人云亦云,不随大流。
对攀比心理的抵制将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强大有力的精神自我。
谦让的价值
“竞争社会里,我们是否还要讲究谦让呢?如果让孩子去谦让,会不会让孩子更容易受欺负?我们的孩子学会了谦让,将会有何受益呢?”
我们通常谈谦让的价值,多是强调谦让可以化解冲突,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种理解会让人觉得谦让是一种很无奈的做法,似乎我们谦让,就是为了躲避灾祸,是一种委曲求全的、一种退缩的处世策略。这更多让人联想到过去中国人的老成圆滑的做派,会让一些追求公正的、血气方刚的现代人不情愿去接受。其实,这是对谦让的误解。
谦让有着无比积极的意义。
谦让,会给你带来更平和的心境。当你不认为一定要削尖了脑袋去跟别人争抢时,你真的会少了很多压力和焦虑。
有人可能会说,大概是你条件太优越,没必要去争抢,我们可是没办法啊。谁愿意去争,但是情势所迫,别无选择啊。真的是别无选择吗?这就涉及到了谦让的另一大积极价值——谦让带给了你更多的选择空间。
当你没有挤在那里跟他人争抢时,你会发现你忽然多了一大片选择的空间。你可能暂时没有得到某些似乎很抢手的东西,但是你得到了一种自由,一种非常难得的、宝贵的自由。当你认真去考虑、去考察那些被众人所冷落的道路时,你会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讶,你会奇怪为什么其他人对此视而不见(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的,竞争意识会让人目光短浅)。
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家最终是殊途同归。人们走的道路可能差距很大,但是我们总会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回头看,当初大家都在争抢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的必不可少。
谦让,还可以让你把人生过得更具优雅的姿态。
被竞争意识所左右的人生往往是狼狈的、身不由己、疲于奔命的。
谦让,态度可以给我们的内心留出空间,让我们的潜意识、直觉去发挥作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有时,我们明知道有些事情是可以带来利益的,但我们不急于去争抢,而是选择放弃。实际上,这种放弃很可能就是你的直觉发现了这个事情里有着某种违背你的价值观的东西,比如不公平、不道德等。谦让的态度无意中使我们更能听从自己的心灵的判断。过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跟错失利益相比,我们更多是为没有听从自己的内心而后悔。
总之,在我看来:
谦让,体现的是一种从容自信,是一种胜券在握的感觉。武林高手总是让对方先出招,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必胜,因而不去计较这点小小的优先。
下棋的高手会先让对方几个子儿,以示谦让,那是因为他自信对全局的把控。
谦让,表明我们有能力主动让出一些给别人,我们有能力支付这些资源或特权上的些微出让。
我们有信心,这些小的损失不会真的损害我们的整体利益,不会对我们的成功、幸福有实质的影响。
谦让,更体现了一种对他人尊重的姿态。这种尊重是文明的标志,它能给他人带来温暖,给我们自己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
即使单从个人利益来考虑,我们也应该谦让。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跟他人本无分别,本是一体。
“阳光”园给孩子带来的可喜变化
宝贝3月份初开始自中心园转入阳光园,转园前我告诉他:“竟涵,到阳光园上学好吗?阳光园玩具多、环境好。”可宝贝不愿意,这使我们很担心。因为孩子比较恋旧,对新环境或多或少有些排斥心理,于是只好找中一班姜老师帮忙做工作,同时希望孩子能转到欢欢二班(任老师是他原小四班的班主任),我想这样能尽快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毕竟任老师也比较了解他的性格。通过姜老师的耐心工作,那天他回家后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们明天就要到阳光园了,阳光园可好了,那里还有我们任老师,今天姜老师和刘老师还给我们举行了一个欢送会,让我与我们班的小朋友一一道别,这么多的小朋友送我,我真高兴。”我听了心里感到无比欣慰,老师们想的真周到。经过姜老师的细心协调,孩子如愿转入了任老师任教的欢欢二班。
阳光园入学第一天,我去送他,任老师一见到他便说:“竟涵宝贝,老师好想你啊。”并且马上把他抱了起来,让孩子一下减少了拘束与胆怯的心理,我们也放心了许多。看了看新园的环境确实要比以前好很多,有地暖,厕所也是男女孩分开小便。由于在上课,虽然没有仔细地看下去,但我想转到这么好的环境还有这么好的老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很快适应新园生活的。
在宝贝转园前,一直有咬指甲的坏习惯,有时二、三个星期都剪不到他的指甲,总是光秃秃的,在与任老师沟通后,希望老师和家长一起监督他,让他改掉这坏习惯,经过任老师与他的谈话及欢欢二班老师的共同监督,现在孩子已彻底改掉了这一坏习惯,我这周也终于剪到孩子的指甲了,真高兴呀!
另外,孩子还有挑食的毛病,这也是令我们非常头疼的事情,那天跟老师们沟通后,大家都认为孩子不喜欢吃的东西也让他先少吃一点,慢慢改掉他挑食的坏习惯。过了两天,宝贝回家对我说:“妈妈,冯老师真讨厌,今天非让我吃我不喜欢吃的山药。”我不动声色的问他:“宝贝,那你吃了没有啊?”“吃了。”他撇着嘴不高兴的说。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语重心长的告诉他,“竟涵,知道吗,各种食品都有它不同的营养成份,你不喜欢吃的也要吃一点,那样你才会长高、长壮、有力气,冯老师是为了你好,你不仅不能埋怨他相反还要感谢他呢。”宝贝这才高兴地说:“那我要谢谢冯老师了,冯老师是为了我好,我也不会讨厌冯老师了。”我说:“那当然了,不然你会长高、长壮吗?”
由于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转入阳光园后,任老师又建议让孩子上“小主持人”特长班,同时让他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说:帮老师拿作业、给小朋友送作业、当“小老师”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的性格开始逐渐转变,大方了许多,在此我们由衷地感谢欢欢二班老师们做的工作,让孩子在转园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且还取得了可喜地进步,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