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孩子中间
发布时间:2020-05-27 幼儿园谁在中间说课稿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值完班后回到教室,由于天气太冷,我便坐在孩子的座位上晒太阳......
伴随着入园铃声的响起,孩子们陆陆续续的走进了教室。看到我坐在他们的位上,呼啦一下子围了过来。雨航说:“老师,你怎么坐在我的座位上呀?”“老师给你让….”没等我说完。雨航早已经搬来了一张小椅子放在我的旁边紧挨着我坐了下来。看到这种情景,我没有马上站起来,而是和孩子们一同聊了起来。
这时,绎纶凑到我的面前,我知道这个小家伙又想让我抱抱他。我没像以往那样将他轻搂在身边,而是出其不意地一把将他抓在怀里。暂短的惊愕之后,王绎纶哈哈哈地大笑了起来,随即抽身从我怀里跑掉了。马上就有效仿的,我便和他们一块玩了起来……
看到清清拿来了水彩笔走到我面前,我知道她又要和我一起做画。听到要画画,正在疯玩的孩子们马上停了下来,全都围在了我们周围。看到孩子们兴趣极高,都跃跃欲试的。我想起以前看到的一篇应彩云老师的文章,让孩子们共同作画。于是我改变了主意,要大家一起来画。孩子们听到我说他们也能参与到其中,高兴极了,于是大家你画一笔我画一笔,好开心呀……【wj62.com 泡泡演讲稿】
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都恋恋不舍地朝自己的座位上走。边走还边说,老师下课咱们还玩吧。我笑着点点头,看到我应允了,孩子们高呼“万岁”快步回到自己的坐位上坐好了。我笑了,拿起大家共同的作品,与他们一起分享……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在活动中了解孩子
在一次小班的美术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画“妈妈的毛线球”,想让幼儿在手手臂带动手腕画圆圈的过程中锻炼小手的灵活性,并为日后的绘画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开始了,我先做了明确的示范和说明,紧接着,幼儿开始聚精会神地画起来,不一会儿,画纸上就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毛线球”。这时,我发现迪迪的画纸上只画了很多小竖线,“毛线球”一个也没有。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想看个究竟,不料他却连忙用双手将画纸捂住,还不停地用手指擦着已经画好的线条,头狠狠地低了下去。显然,他觉得自己“画得不好”。就在这时,坐在他旁边的小女孩抢着告诉我:“老师,老师,他什么也不会画,他画得乱七八糟。”迪迪听后,更加不好意思了,红着脸,一脸羞愧地看着我。幼儿的心是多么脆弱,当众出丑让迪迪变得很难堪!
我看着迪迪的表情,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窘迫和自卑。而我,既不能很虚假地去表扬“你画得不错”,也不能用简单的否定继续伤害他。我蹲下身来,在他耳边轻轻地说:“迪迪,如果不会画毛线球,就先画长长的毛线吧,下一次我们再把长长的毛线绕起来……”听我这么一说,迪迪捂着画的手终于慢慢地挪开了,他看着自己的画,若有所思地说:“老师,我画的是剪断的毛线!”迪迪是多么聪明,他对自己的画作了如此合理的解释!“你真的很有创意,其他小朋友都没有想到!”我趁机表扬了他,并告诉他:“不过,剪断的毛线妈妈就不能用它织毛衣了,我们来帮妈妈画长长的毛线,好吗?”迪迪想了想,点了点头,又重新画了起来。待活动结束时,我发现迪迪的画纸上多了许多毛线,而且比原来长了,有些已接近毛线球的形状了,虽然画得比较小。
通过绘画作品,教师可以有效地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状态。迪迪平时在班里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处理能力比较差。入园以来,他对幼儿园的环境异常敏感,缺乏安全感,总是表现得过分紧张,也害怕尝试新事物。通过家访,我进一步了解到,迪迪在家中比较受老人的溺爱,老人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动手,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才特地把他送到我园的全托班来。在集体生活中,样样事情都要学着自己来,这给迪迪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这次绘画活动中,迪迪不敢画,构图小,并对自己的作品极不自信,正是其心理状态的集中反映。
既然绘画能反映幼儿的心理状态,通过绘画活动是否也可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呢?针对迪迪内向、胆小、不敢尝试、缺乏自信等性格特点,我尝试着先从绘画活动入手来培养他的自信心。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迪迪来到了美工区准备画画,就鼓励他大胆随意地进行线条练习。迪迪拿起笔,拘谨地在画纸的一个小角落来回画,只有手腕在小幅度地动。我先是对迪迪说:“宝贝,把油画棒拿高些,画的时候动作大个点,让你的手臂也动起来!”可这样的语言指导并没有太大用处。于是我又站到迪迪身后,伸出左手帮他一起按住画纸,右手握着他的右手,试图让他体验这种“大刀阔斧”的感觉,可迪迪仍旧不能用手臂带动手大胆地放开画。突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他平时酷爱玩汽车的情景,于是我对迪迪说:“我们来‘开汽车’吧!”他一听说要“开汽车”,兴趣大增。我找来了他平时最喜欢的那辆橘黄色玩具车,将一支油画棒固定在车的尾部,当迪迪开着这辆小汽车在纸上走时,画纸上就会留下一条条油画棒的痕迹,我鼓励他要“让小汽车跑遍白纸的每一个角落”。他高兴地点点头,迫不及待地去尝试,拿着小汽车这里开开,那里开开,嘴里还发出“嘟嘟”的汽车声。在“开汽车”的过程中,迪迪的手臂自然地动了起来。当线条随着小汽车在白纸上“跑动”时,迪迪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也不停地鼓励他“今天迪迪真棒,小司机做得真好,开了好多好多路,看看还有什么没有开到的地方吗?”他又不停地找,不停地开,线条随着小汽车逐渐布满了整张白纸,而迪迪以往画画时的紧张和不自信也被轻松愉快与自信的情绪状态所取代……
在以后的几周里,只要迪迪选择了美工区进行游戏,我就会去陪他一会,坐上来和他玩“线条赛跑”的游戏,比比谁画的线条长,用颜料玩“印印小手印”的游戏;用染了颜料的乒乓球玩滚画游戏……迪迪看到色彩、线条创造出如此美丽的图画时兴奋不已,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一段时间后,迪迪画线条越来越大胆,构图也逐步变大。
在两个月后的一次美术活动“毛线变变变”中,迪迪已能大胆地画毛线球了。所有的幼儿画好毛线后,我问:“一团团的毛线像什么?”幼儿有的说像大饼,有的说像雨伞,有的说像头发。“迪迪,你觉得像什么?”“像蜗牛!”迪迪一改往日的羞怯,干脆而大声地说。“真棒!那我们就来变一变蜗牛吧!”于是,迪迪歪歪扭扭却自信地给毛线球添上了头,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蜗牛。
任何教育,如能取得家长的协同配合,效果一定会更好。为了更有效地帮助迪迪自信起来,加强对迪迪在园指导的同时,我也及时与迪迪的家长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在我们的提议下,家长为迪迪布置了一个家庭画展,并在家中留出一声墙壁专门让迪迪练习绘画。同时,我们也提醒家长要多鼓励幼儿,千万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和思维去评判幼儿、教育幼儿,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不要简单否定幼儿的想法。当看到幼儿画得“不像”或画得“不够漂亮”时,学着去赏识,学着去解读幼儿的作品,或者多让幼儿讲讲他的作品。
一天,迪迪妈妈欣喜地告诉我们,“现在,迪迪到了家里,自己吵着要画画,而且能坚持比较长的时间,画冠了,让我帮他贴在墙上展示出来,接着,还要让我们做小朋友,他要学老师的样子来评价这幅作品。他学着老师的样子说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也笑了。从他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迪迪从未有过的自信。”
幼教随笔:坐在平等的位置聆听孩子的声音
换一换位置,站在孩子的位置聆听孩子的声音或许会受到不一样的效果。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个一直讨论的话题,怎样蹲下来呢?不是在位置上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而是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感受到孩子的想法,探触孩子的世界。
在进餐前,我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稍稍维持秩序,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热闹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配乐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当我走近时,孩子们的笑脸凝固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惶恐、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罚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那组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录音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录音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己玩起来了。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释然了。向孩子道歉之后,我轻轻的放大录音机的声音,随后又坐到孩子的位置,听一听声音是否合适,问一问旁边的小朋友,这样能听到吗?回答是肯定的。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发。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第二、老师或许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换一换位置,站在孩子的位置聆听孩子的声音或许会受到不一样的效果。
沉浸在故事中的孩子
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好!”朱珠叫得最响,因为她最喜欢听故事。
“嫦娥奔月”的故事你们听过吗?“没听过,但是我知道嫦娥是一个漂亮的仙女,住在月亮里。
”不知谁大声地说着。
“对,传说中嫦娥住在月宫里面,可是一开始嫦娥就住在月宫里吗?我接着问?这下,小朋友似乎被我问住了,朱珠茫然地看着我,似乎要从我的脸上看书答案来。
“嫦娥奔月”的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于是我开始讲述故事嫦娥奔月,余光中,我看见朱珠认真地听着,时而紧张,时而放松。
我相信她一定记住了故事里所有的内容,等会儿回答问题一定非常积极。
可是,事与愿违。
故事讲完,我提问的时候。
很多刚才没有好好听的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只有她一言不发,认真地听着同伴在热烈的讨论。
于是我又提了一个问题:嫦娥一个人到了月亮里,为什么还说她善良,说她爱她的丈夫?而且特别请了朱珠回答。
她慢慢地站起来,想了一会儿说:因为她没有把神药给了坏人。
接着的问题,她又不啃声了。
记得在哪本教育书籍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文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接触以后,有的人喜欢表达,有的人喜欢思考,有的人喜欢回味,有的人喜欢沉浸其中……。
所以促使我回想,平时我们听故事或者欣赏其他文学作品时,朱珠的表现,好像都不怎么喜欢回答,只是在欣赏的时候非常专注。
而在我们讨论的时候,并没有表现的非常积极或者热烈。
也许她是属于那种喜欢沉浸作品里面,慢慢意会的。
那我就暂时不打扰她,让她继续进行美好的体会。
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
最近我们班开展的等分活动是如火如荼啊,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区域活动中还是在孩子的生活活动中,我们无时无刻地都在让孩子认识等分。
对于我们大班的孩子来说,图形的基本特征他们都已经了解了。
于是,我们结合我们班的特色活动“剪纸”,让孩子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使孩子们来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认识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是对已知图形的进一步认识,这也能帮助孩子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了孩子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我们班的孩子认识掌握等分是通过折纸、剪纸等形式来学习的,这些活动是在平面纸上进行的,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分合的是否正确,教师在分合中引导孩子说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这样,他们在剪剪、折折、拼拼中找到了许多等分的方法:横着分、竖着分、斜着分。
我们还根据区角中投放的各种材料来进行等分活动的认知,这样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在熟练掌握了剪纸样等分方法后,我们几个老师经过商量讨论后,又让孩子用目测的方法每天来练习等分实物。
比如每天在加点时对各种食物进行等分,如:香蕉、苹果、面包、火腿肠等实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愉快地进行了学习,逐渐掌握了多种等分的方法,使此活动更加有趣了
不知道本文“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开学没多久,在画气球宝宝的美术活动中。我一边在黑板上范画气球,嘴巴里一边说着讲解。有几个孩子突然带头说:“哇~~老师你好棒!”“老师,你涂得真好~~”“老师,你的颜色涂得好漂亮”。。。还有几个孩子还带头鼓起了掌来。当时,我的心里暖暖的。因为我被孩子表扬了,因为孩子们善于发现别人并学会赞扬别人了。
其实,孩子就是老师最好的一面镜子。在老师的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在批评声中长大的孩子也只会抱怨,哀叹。
我突然觉得有点欣慰,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都能发现孩子们身上闪光的地方,并且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方法,久而久之孩子们在变得自信的同时也会以一颗善于欣赏别人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人。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个动作(竖起的大拇指或者是一个拥抱),有时甚至仅仅只是一个表情。
希望自己永远都能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用鼓励的方法使孩子们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爱在我们中间流动
当得知张悦馨小朋友得了重病的那一刻,我的心里非常难过,为一个刚刚要绽放出美丽花朵的孩子感到难过,为她的父母家人感到惆怅,为同为人母的妈妈感到痛心,这样一个小小的孩子怎么会得了这样的病,泪水很快溢满眼眶,虽然现在的医学已经很发达,可是与小悦馨相匹配的骨髓是否能找得到?找到后手术能否顺利?会不会有什么其他异常排斥反应?、、、、、、一连串的问号在脑子里打转,可怜的孩子,你是无辜的,你是这么一个懂事讨人爱的孩子,我们都会为你祈祷,希望你早日康复,回到爱你关心你的爸爸妈妈身边,回到亲爱可爱的老师和同学身边,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你去经历,不能就这么轻易被打败的。
我希望你知道除了你的爸爸妈妈外,还有许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非常关心牵挂你,我们会为你祷告,祈求上帝爱你、怜悯你,也纪念爸爸妈妈对你爱,求上帝重新给你一次生命,让我们的爱在你的身上得以流动。
祈求上帝安慰你爸妈的心,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相信奇迹,就会发生!感恩节,让我们一起感谢那些关心帮助小悦馨的人们,感谢上帝让我们还有爱和希望并且懂得付出爱,也感谢上帝怜悯和爱这个孩子,给她一个美好的人生!感谢上帝,感谢主,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门!
愿孩子在玩中学会更多
孩子们还在中班时,就开始接触到魔尺了。
魔尺长长的,由许多彩色的三角块相间组成,每个三角块都可以左右旋转。
一开始,孩子们并不知道魔尺怎么玩,就只会无意识地把它扭来扭去。
升入大班后,魔尺才真正开始展现它的魅力!
那是九月的一天,天天手里拿了一个蓝色的立体小球走过来,对我说:“杨老师,你看我变的小球!”我仔细看了看,才发现小球蓝白相间,真的是用魔尺变的,情不自禁地夸奖道:“天天真棒!能用魔尺变成立体小球……”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天天就把小球扭开,变回长条状的魔尺,然后很像小老师样地对我说:“先把魔尺这样转,再这样转……”才一会儿功夫,一个蓝色的小球又呈现在我眼前!我故意为难他:“你能不能将白色部分凸在外面,变成一个白色的小球呢?”他稍微想了一想,说:“可以!”只见,他把魔尺掉转了一下,又开始扭了起来,动作之快,令我眼花缭乱,很快白色立体小球也出现了!
看着这一切,我真的有点惊住了,我问:“你怎么会变的呢?”“果果教我的,我在家里一直练的,可以变得很快!杨老师你帮我看好时间。
”果然,不足30秒就可以变成小球!晨间谈话时,我让天天在集体面前表演,孩子们都惊讶地看着他!
本来对魔尺不感兴趣的我,突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庆放假的日子,也摆弄起魔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研究与练习,我终于也成功了!
有了老师的参与,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更高涨起来:果果在小球基础上变出个话筒,可以放在达人秀的舞台上用;琛琛学会了变长颈鹿;天天又学会变双爱心……
魔尺这个玩具真不错,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把魔尺变成很多新鲜玩意儿,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让孩子们学会思维,同时也使想象力充分得到了发挥,愿孩子在玩中学会更多,变得越来越聪明!
别让孩子在抱怨中成长
生活中父母喜欢以他们的角度去衡量孩子,继而代之的是不适当的埋怨孩子,责怪声不断。围绕在孩子耳边的经常是这样一句话:“这孩子不行!”任何人都有自尊自傲感,包括孩子也不例外。而小朋友经常受到批评后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感到失望,有的甚至靠攻击他人才能体会到自己是个强者,来抚平自己的失望情绪,摆脱“我不行”的念头。
我们班李欣航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他们父母习惯于在别人面前数落批评他,久而久之,他的自信在父母的指责下丧失殆尽,所以做事的时候经常怕这怕那,他看见别的小朋友获得成功时便会乏味的说:“那种事真没意思!”我常常感到他在情绪上还没有成熟,也经常看到他常和自卑的孩子混在一起,指责他人。他们更强烈的希望拥有同病相怜的伙伴。
同欣航相反,我们班心仪小朋友不去指责他人,却情绪更低落,内心充满着自责,有着过分的自卑感,总是觉得在别人眼里自己很差。
父母絮絮叨叨埋怨孩子,实际上是等于在叮嘱孩子:“你要不断的失败呀!”由此看出,在中国鼓励教育刻不容缓。父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及时送上鼓励,而不是一味的给孩子泼凉水。孩子幼小的心灵正是靠父母和幼儿老师的细心呵护才能健康成长!鼓励犹如一泓清泉,甘冽而清甜;犹如一剂良药,抚慰孩子心灵创伤;又犹如一缕春风刮过孩子心头,温暖孩子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