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发布时间:2020-12-10

幼儿园认识钱的教案和说课稿。

毫无疑问,当我们身为一名优秀老师时,我们应该注意自己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篇教育笔记应该从哪些方面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不同种类及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措施;同时,本文还指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其心理健康和幼儿教育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 行为纠正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它,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乐。)和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它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个别幼儿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养成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某个幼儿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两次攻击性行为。大多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这一类)。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它产生的原因也特别的复杂,在纠正时,一是,需要我们找出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要有相当的耐心,因为作为一种习惯,它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它的消除当然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还会有反复性。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只要我们能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全面认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意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任其攻击性行为不断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幼儿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会转化为犯罪行为。正因为如此,一般人们都认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有效地控制和制止。

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教育,以及对幼儿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这一点,人们却很少认识到。那么,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有哪些积极意义呢?我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积极意义:

1.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一定保护作用。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宣泄内心冲突或紧张的一种方式,它在客观上可以避免不满情绪在幼儿心中过多地积聚,从而避免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如,攻击性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良的情绪长期滞留在心中,这样的孩子一般就不会形成畏缩、压抑、懦弱、逆来顺受的不良个性,他们以攻击性行动来保持心理的平衡,这样对其心理健康起到的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采用攻击性行动,比强行压抑内心的不满,更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攻击性行为仅仅是幼儿宣泄内心不满情绪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方式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2.还击型的攻击性行为,客观上起到教育主动攻击者的作用,同时对他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一个幼儿被攻击时,他作出还击则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反应,我觉得没有必要受到指责。他的还击,会使得主动攻击者认识到:攻击别人没有“好果子”吃,攻击不会获益,进而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相反,如果被攻击的幼儿一味地忍让,一味地消极躲避,就会助长主动攻击者的霸道行为,这当然也不利于主动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遭到攻击而奋起还击,这是幼儿在为自己的权利而战,这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这比逆来顺受,消极地躲避别人的攻击,更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对幼儿间的相互攻击性行为进行处理时,一定要认真区分谁是主动攻击者,谁是还击者,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绝对不应让主动攻击者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对他们攻击性行为的鼓励。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鼓励孩子们去“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因为这样做也会助长幼儿的暴力倾向,使幼儿学会攻击性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还击也并不是对付被攻击的最佳的或者是唯一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语言警告、或向其他小朋友求助,或向老师报告(这不是恶意的告状,而是相当于我们成人间以法律的形式处理纠纷,保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等。

三、心理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

幼儿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这一直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从各自的研究立场出发,对这一问题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张,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观点。他们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弗洛尹德认为,在人们受到挫折后,除非允许他们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否则攻击性的能量将受到抑制而产生压力,由于这种能量要寻找一条输出通道,因而便产生暴力行为,或者以精神疾病的状态显现出来。威廉?门宁格也认为:“竞争性的游戏能为人的攻击内驱力提供一个不寻常的令人满意的出路”,只有生气者对于使自己受到挫折的人或物进行一种安全的,没有自疚感的攻击,精神发泄的效应才最明显。从上述观点出发,他们认为,减少攻击性的根本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人们的挫折。

上述原理,在幼儿园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可以印证的例子。比如,经常被班里的老师和同伴忽视的某幼儿,为了引起老师和同伴对他的关注,有一天他可能会突然暴发出极强的攻击性行为──这是幼儿被关注的心理追求受挫的结果。又如,一个体质虚弱的男孩,为了一展自己的能耐,也可能会突然暴发攻击性行为,如,愚弄和欺凌比他更弱小的同伴或动物──这是幼儿追求自我价值感受挫折后的一种反应。再如,某学前班的幼儿因父亲是扫垃圾的,在同伴面前总觉得抬不起头来,同伴一提及他爸爸的职业,他就以拳相对,而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特意请他的父亲来到班上向小朋友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还特别介绍了垃圾的意义,这使得该班幼儿获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大家从此都很敬佩这位幼儿的父亲,这样,这位幼儿的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其攻击性行为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根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该做的是:一是,努力创造条件,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的心理需要。如,公正地对待每个幼儿,尽可能多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对幼儿的期望要合理,不宜过高,因为过高的期望只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增加其攻击性行为,要尽量减少对幼儿的不适当的限制和控制,以减少他们的挫折感,进而减少其内心压力,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二是,努力为他们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应采用简单的堵截方式(如限制幼儿的活动、不理会幼儿的申辩等)让幼儿“安静”地压抑其攻击性,因为被压抑的攻击性情感不会因此而消失,而是会深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中,危害其身心健康,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导致攻击性能量的过度积聚,最终会暴发的更为猛烈的攻击性行为。所以说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宜“疏”不宜“堵”,我们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宣泄其内心的紧张情绪,以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如经常组织幼儿参加一些消耗能量的竞赛性游戏,特别是竞赛性体育游戏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多与每个幼儿交谈,交流情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还应允许幼儿大哭或大喊大叫,以减少其消极情绪的能量在他们心中的积聚,进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能让幼儿通过摔打物品的方式来发泄其内心的不满情绪,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宣泄不一定能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可能还会在其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

(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其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经验积聚的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其与周围的人或物交互作用的过程获得的,其中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幼儿攻击另一个幼儿,抢他的东西,被欺负者哭着躲开,攻击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下一次就会对同一孩子或别的孩子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被欺负者的退缩谦让,鼓励了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又如,性情温顺的幼儿,在一般生活情境中,往往被动地甚至忍辱负重地承受着富有攻击性的游戏伙伴的各种非礼待遇,并成为其发泄的对象或牺牲品,但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当这些幼儿遭遇到攻击性强的幼儿的非礼时,他们也会奋起反抗,如果这些反抗意外地获得成功而使他们自己的尊严得到维护,那么,这种偶然的但却成功了的反抗经验,不仅增加了这些幼儿以自卫性的反攻击来应对非礼遭遇的倾向,而且也逐渐培养了他们在未遭受非礼的情况下主动地对别人施以非礼或攻击。www.yJs21.coM

相反,如果攻击者在首次采取攻击性行为时就被还击者击败──不但没有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而且还受到被攻击方的痛击;或者那些被攻击的幼儿在试图进行反抗的过程中却失败了,那么,这两类主动攻击的幼儿都不可能从中获得攻击性行为。前者的攻击性行为会由此而明显地减少,或者此后他们在采取攻击性行动之前一般都要三思而行,而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地对他人进行攻击。而后者则可能继续保持着对攻击性幼儿的顺从和对攻击性幼儿各种形式的非礼与攻击的忍受。因此,对于那些幼儿在遭受攻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味忍让、消极躲避等消极应对行为,我们老师也不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否则,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形成懦弱和只会逃避问题的性格,最后还可能会发展为害怕上幼儿园,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疾病,这也会给他们本应欢乐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另外,鼓励一部分幼儿的忍让,其客观上是在鼓励另一部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师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一是,尽可能地不要让攻击者(不管他是主动攻击者,还是被动攻击者)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鼓励其攻击性行为;二是,对于被攻击后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会他们通过报告老师等有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他自己以及对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三)攻击性行为是模仿学习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其观察和模仿的结果。幼儿习得攻击性行为,其关键是他们从影视片、文学作品、同伴、成人中看到或听到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因此,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信息源。

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是,应该尽可能地不让幼儿看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片,也不要给幼儿讲带有暴力性质的故事;二是,不要对幼儿进行体罚,因为体罚不仅会伤及幼儿的身心,而且它本身就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同时它还会增加幼儿的心理挫折感,因此。它往往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三是,多为幼儿提供“协商”解决冲突的榜样;四是,当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应对之进行及时的适当的批评教育,以教育他本人及其同伴。

总之,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我们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首先要注意在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纠正工作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资料:

[1][美]B.Raven和J.Rubin著:《群体心理学》,刘永和编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

[4]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正确认识每个孩子


教育随笔:正确认识每个孩子

这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殊性,我们要从孩子的本身出发,以理解的心态去诠释孩子的一言一行。

晓频是一个轻度弱智的孩子。她刚到幼儿园时什么都不会,也听不懂老师说的话,什么都要老师帮忙,平时总是会大喊大叫摔东西,有时也会打人,还经常乱跑。

由于她经常这样无理取闹搞破坏,我也渐渐的习以为常,慢慢的把她忽视了。记得有一次开展打击乐的活动,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乐器,惟独没有发给她。当我在上面讲要求时,晓频突然在下面大喊大叫起来,显得十分烦躁。我怕影响其他孩子正常上课,于是我便把她送到了办公室里,请搭班老师看着。

在那之后,这样的情况还是时常会出现。就在我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才好时,搭班老师的一句“现在的晓频和刚来的时候的她比起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让我突然醒悟了。从这时起,我便重新开始关注起徐晓频来。对她的生活、学习更加的关注,试着去了解她的性格。我发现,原来她发脾气不乖时都是有原因的。乱倒积木是因为有人去抢她的积木或不准她玩积木,上课时大喊大叫是因为她也想像其他孩子一样学习。慢慢的,我开始越来越了解她,也能理解她了。

从那以后,我发现了她越来越多的可爱之处,她总是希望和别人抱抱,有时也会来亲亲我,我也经常亲切的称呼她为“频频”。我也发现其实她并不比其他孩子笨,她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每次我上音乐课她都学得特别认真,也能比较好的演唱部分歌曲。当我放音乐时,她总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特别可爱。每次上打击乐的课时,我也都让她一起参加,她总是特别高兴。一开始她不懂,总是乱打,渐渐的也有了点进步。频频还认识很多字,其实她是个挺聪明的孩子。现在我跟她讲话或对她提一些要求,她都能听得懂,照着做。频频的进步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真庆幸我们没有放弃她。

正确认识双减政策培训心得 【精】


教育政策可以有效的解决教育问题,双减,减轻了家长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学校组织学习“双减”政策,相信老师们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一篇优秀的教师双减教育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正确认识双减政策培训心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正确认识双减政策培训心得【篇一】

双减政策已落地两个多月,周末的学科辅导已停止,学生确实多了更多玩乐的时间和进行艺术培养的时间。学校确实成了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这对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作为教师对双减政策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作业评价要多元化。

既然学校成了学生学习的主战场,那么每一节课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知识运用的技能,不能只为学会知识而学习,而为学会学习而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一个装着丰富知识的人,而是要培养一个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自发的提出、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学习。

要激发学生探索欲、求知欲、研究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作业设计要多元化、多样性,可选择性强。教师要深入研究学情,精准分层,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尝试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等多种开放式作业形式,因材施教,杜绝机械重复的无效性及惩罚性作业等,进行作业形式多样化研究。同时还要整合教学资源,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运用高效、趣味的授课平台资源,新颖创意的学习方式(如新闻采访、问题调查、志愿活动等),有效沟通和利用周边社区、工厂、人文景区等实际深入社会,课后作业内容除了双基练习,还要有灵活的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特长发展,进行作业内容创新的研究。评价方式要多元化,不能只依据考试成绩,将各学科学生的各类作业纳入学分,以学分制来,评判一个学生学期的学业质量。

学校教育要想有所改善,让双减彻底落地,必须改变学校的现有教学生态,除了以上教师个人的改变之外,当然也需要学校的考评制度和教体局的考评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教师的业绩考评,成绩不再是主要标准。

双减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校内外学业负担,但如果学校考评教师业绩的制度不变,中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变,还是成绩一俊遮百丑的状态,双减政策注定无法在学校扎根,教师之间的内卷依然很厉害,因为成绩不好就意味着业务能力不强,就意味着教师要被淘汰,这种生存危机会促使教师之间恶意竞争,所以考评制度不改想减轻学生校内负担是落不到地的。

三、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考评也可以采取多元化评价。

之前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往往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参与度和教学成绩、德育和安全等几块内容,双减政策的实施,切实落实减轻学生校内课业负担,个人觉得也必须相应的改革对学校的各项考评规则,之前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往往只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一个亮点,赵只对学校考评添加了印象分,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将延时服务学校所组织的社团活动以及学科素养类的活动交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可作为学校的加分项,细化职高分流和普高录取在学校考评中的占比,这样就会给学校指明管理和发展的方向,更方便学校领导统筹安排工作。

四、办好职业学校,让分流真正为学生迎来技术手艺创造的精彩人生。

如今中考1:1的分流政策,逼的家长之所以不择手段,内卷激烈逼着孩子非上高中不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职业教育做得不够好,不仅师资力量不如普高,而且校园管理也不如普高,这就成了家长忧心学生前途的一个最主要因素,要想让双镜真正落地,办好职业教育,破除家长焦虑,不上大学依然能够过好精彩人生,学好一门技术,也仍然可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同时政府倡导社会各个企业也要提高对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那样的话上不上高中又有什么什么呢?

以上是我对双减政策的几点思考,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自己的一点儿想法,我想我一见小老师都能想到这些,我们教育管理的英明领导们一定想得更多,看得更远,相信随着不断摸索,政策不断的深入,我们一定可以让双减政策真正成为学生成才的福音。

正确认识双减政策培训心得【篇二】

新的学期开始了,“双减”工作迅速地全面铺开,在给学生和家长带来新的机会和改变的同时,也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整体考虑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如何合理布置课内外作业等现实问题,都第一时间摆在学校尤其是教师面前,相信最近每一个老师,或多或少都有了些焦虑:双减怎么减?减了作业减了练习,怎么落实课堂教学质量?低年级学生不留书面作业,中高年级各科作业总和不超60分钟,我可以利用哪些途径提高孩子的数学技能与能力?

陈xx的讲座——《“双减”政策下有效作业的设计》,就在这个时候来了,就像一场及时雨。它引导我们:

一、向课堂教学设计发力,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向40分钟要质量。陈老师以不同课例,简单清晰地让我们看到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容易犯的错误:1.告知式的课堂教学,看起来效率,但没有过程参与的学习,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2.过分强调过程参与,看起来孩子们学得很开心,但却是一种低效的学习,因为学生在课上做练习的时间没有了,往往需要在课后增加很多补救式作业。3.长时间的复习铺垫后展开教学,没有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阶段展开教学,容易造成“前松后紧”如同吃夹生饭的学习效果。

他建议,课堂教学要: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发力,快引入、寻突破、后拓展。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留几分钟的课堂作业时间。没有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发力,会造成课堂教学拖拉,挤占学生作业时间,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不够,也是作业多的原因之一。

二、在作业的设计上发力。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作业,提高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设计分层作业、加强作业批改和反馈、加强作业管理等。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只有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目标落到实地了,作业才能减得下来。

正确认识双减政策培训心得【篇三】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老师们要理解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双减”?“双减”之后,我们要朝哪个方向思考和改进教育教学?因为“双减”,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又有了更高规格的期待,所以,教师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双减”精神,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切实提升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才能用更加创新的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新的经验方法。

2、充分钻研教材教法,发展素养,提升能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作为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职业技能,还要聚焦“双减”,加大力度丰富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比较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观摩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充分钻研教材教法,提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水平,以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类型,助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力,让学生体会课堂学习的乐趣。

3、以生为本,植根课堂。

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深度钻研教材、精准聚焦目标、巧妙设计活动、科学合理实施、理性综合评价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以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4、提高作业练习的设计水平,降低作业量,提升作业质量。

“双减”严控了考试测验的次数和规模,全面发展固然重要,但测试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老师们不妨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是不是还有更好的练习题目可以替代?是不是可以创新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课程学习的获得感?所以,老师们还是要多学习作业管理有成效的老师的经验和方法,提高作业的设计、批改和反馈的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降低以刷题为习惯的作业模式,降低作业总量,提高作业的训练效果。

5、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时时刻刻都行走在教育教学这一条“知行合一”的行动研究的道路。在这条路,我们会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会调整提升。然后我们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螺旋提升进而深度发展。

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与反思,乐于分享。只有这样,“双减”政策下的教师才会有更加清晰的奋斗目标,我们的教育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正确认识双减政策培训心得【篇四】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及时巩固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解决问题、创新实践、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课上听讲基本只能达到会用”,要使学习的知识形成技能,转化为能力,还必须通过复习、完成作业等活动才能实现。

现今,孩子的课业压力是比较大的,有些孩子写作业都要写到晚上很迟。这是个大问题。在“双减”政策下,要想解放孩子,最关键是要解决作业设计的问题。

昨晚听了陈特关于“双减”政策下的有效作业设计的分享,收获满满。接下来讲讲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要设计好作业的时间。

作业时间不是越长越好,超过了一定时间以后,学生可能作业做的时间越长,学习效果就越不好。如果导致睡眠不足,还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状态和效率。

二、要设计分层作业。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业的效果也就不同。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作业应该具有情境化,注重学习知识和技能,要围绕一定的主题来完成,注重作业的开放性。越开放的题目,就越能够激发孩子探索精神。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促使他们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设计具有童趣和亲近性的作业,能使学生有极大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所以应把数学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经常布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

五、设计探究性作业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巩固知识,导致作业机械重复。为此,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探索性作业。其他还可以设计“多题解”作业、题组练习、变式练习、操作体验类作业等。

总之,在设计作业时注重目标和内容的一致,既要设计科学,又要设计合理。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正面指导孩子的任性行为


一天早上,瑶瑶的妈妈拿着一盒奶来到幼儿园:“张老师,我们家瑶瑶特别任性,我用尽了所有办法,她就是不愿喝了这盒奶,她最听你的话了,麻烦你让瑶瑶把这盒奶喝了吧!”瑶瑶的妈妈一走,我拿着奶来到瑶瑶身边握着她的小手说:“瑶瑶,奶的营养可多了,它可以营养大脑,使你变得更聪明。奶还有……”,还没等我说完,瑶瑶拿过奶很快就喝完了。

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有的家长就会找到老师,让老师来帮他们解决;有的家长则采取强硬的措施逼迫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还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感到无奈,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这些举措久而久之都会导致任性行为的形成。任性的孩子难以与别人合作,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跟孩子讲道理:如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孩子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法、磨练法、激将法、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总的来说,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家长要耐心的指导。切不可时而抓紧、时而放松教育,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让孩子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是坚决的,那么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会随着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而消失。

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行为表现


观察领域:健康

观察内容: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行为表现

观察时间:**年**月**日

观察地点:户外操场

观察者:***

今天我班在进行健康活动《我为红军送粮食》活动中。轮到高晨宇小朋友走“独木桥”时(平衡木)时,一只脚总会为保持身体平衡而踩到地面,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还是未能成功,高晨宇很沮丧地说“老师我学不会”,“宝贝,老师相信你可以的,你已经进步很多了”这时高晨宇看看我又看看平衡木,低下头不说话,还是不愿在去尝试,“你看啊,刚开始你的脚一下就踩到地面上了,现在你都能保持好长时间才踩一次,你已经很棒了,在坚持练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高晨宇加油”我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高晨宇加油,高晨宇加油……”小朋友们也齐声喊到,高晨宇踌躇再三最终还是走到平衡木处练习起来了,在大家的鼓励下,高晨宇小朋友终于成功走完了“独木桥”,他开心地笑了。

观察分析:

小宇小朋友是一个较为腼腆的孩子,在尝试走“独木桥”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尝试比较勇敢的孩子。在前几次的尝试活动中凸显了小宇动作协调性稍有欠缺,当经过多次尝试未能成功,他自信心受到了抨击,产生了放弃的想法,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小朋友们加油打气热烈环境,让他自己再次产生了坚持走过平衡木的信心。在孩子慢慢练习中最终得以成功。

指导对策:

1、小宇是一个动作协调性稍差的孩子,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传递正确的动作要领让孩子观察学习,同时提供适宜的锻炼环境促进他动作协调性发展。

2、教师尝试有针对性地对小宇实施挫折教育,正面引导幼儿明白:人总会遇到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敢于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

3、提倡家长和老师同时对幼儿多点耐心,多鼓励,为他加油打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正确引导幼儿。

教育随笔:利用游戏规则巧对幼儿的任性行为


桌上两个小朋友正在玩跳棋,周围一圈小朋友在观看,不时发出一两声议论。其中一个小朋友跳的明显要快很多,胜券在握。另一个小朋友有些着急了,在违反规则的情况下,连续跳了好几个格,在场的小朋友把这个问题指了出来,这个小朋友理直气壮的回答:“在家妈妈就让这么做”,其他小朋友也毫不示弱,立即指出妈妈这么做也是不对的。该小朋友生气地把棋盘掀翻在地,并且说再也不玩跳棋了,引起小朋友们的一片混乱。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该幼儿能这么做除了本身缺乏规则意识之外,还与家长长期的娇生惯养给孩子带来的任性行为是分不开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最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家长在与幼儿的接触过程中过分宠爱,百般迁就,会导致幼儿的骄横无礼,遇事任性而为。同样若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缺乏统一性,全凭自己一时的意念,而不考虑后果,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儿缺乏一种做事的标准,从而缺乏规则意识。

通过对幼儿任性行为的分析,结合学前期幼儿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规则来巧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实践证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更易于接受自己制定的规则。因此在游戏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来讨论什么样的规则是合理的,我们该怎样遵守?以前面的案例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小朋友这么做,对吗?我们玩跳棋时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玩跳棋的规则都有哪些?这样,幼儿要想和别人玩游戏,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这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在引导孩子们制定了自己能接受的规则之后,还应对这些规则进行积极强化。幼儿的任性行为,会促使他们对外界的规则特别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规则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往往老师越是强调,违反的次数越多。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表扬能够积极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不仅能对其他幼儿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还有利于所有幼儿对规则的认同和遵守。

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游戏规则对幼儿的任性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促使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

灵活对待幼儿课堂“插嘴”的行为


插嘴”这种行为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都是常事,家长和同事说话孩子喜欢插嘴,老师在上课有的孩子也喜欢插嘴,成人一般认为插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其实幼儿爱插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当孩子知道某件事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说出来,让成人知道与他共享欢乐。成人在语言上给予的称赞,使幼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了解到成人对他的关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得有好几次教学活动快结束时,有小朋友突然插嘴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将活动升华或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契机,有的还生成了一节新的活动,所以说必要的插嘴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但有的幼儿的插嘴是无意义的,老师在私下要耐心地对他讲道理。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提出了一个很能启发幼儿思维的问题时,就不必让幼儿一一举手发言,这种呆板的形式会束缚幼儿开阔的思维,我们老师应该为孩子创设一种良好的气氛充分让幼儿进行思考,积极分析讨论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如何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面对幼儿各处不合规范的错误行为,不少教师经常采取惩罚的方式。惩罚虽然能制止幼儿的错误行为,但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幼儿在受罚后出现暴力行为,有的幼儿会拒绝学习,对教师不友好。即使幼儿表现出顺从,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在许多情况下,惩罚并不能保证幼儿产生正确行为,也不能保证幼儿懂得应该怎样做。

对待幼儿错误行为的积极教育方式是引导。引导是帮助幼儿理解并实践有意义行为的过程,引导的目的在于以积极的师生互动方式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能力。以幼儿把饭弄撒了这件事为例,如果教师用责备的语气命令幼儿把撒在桌上的饭清理干净,这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惩罚,会让他感到羞耻。如果教师说:"谁弄撒过东西,我这儿有块抹布,你可以用它把饭粒清理掉,地吧?"这对幼儿来说便是一种引导,不仅给了幼儿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还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他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制止或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时,一定要让幼儿懂得哪种做法是不对的,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一、了解幼儿错误行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水平,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

幼儿出现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让他们长时间地坐着等待轮流玩是很难做到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情,要求他们让人分享和给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对幼儿的期望,不要强求幼儿表现出超过其发展水平的能力。其次是幼儿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种多样。尽管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基本的共同需要,但每个幼儿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某些幼儿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常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再次是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气氛与环境影响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出来的错误行为实际上是对在家里形成的压抑或消极情绪的宣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丹·加特来博士分析了儿童错误行为的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尝试水平,他是错误行为的最温和的形式。在这一水平,幼儿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在试图学习如何行动,是在试验周围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教师在班里经常会看到有的小朋友一边犯错

误,如,拿别人的玩具,一边用眼睛偷看教师。这时教师必须严肃认真的做出反应,告诉他应该把玩具还给别人。教师虽不能过于严厉,但也不能放任,因为教师的任何笑意都会让幼儿获得错误的信息,认为教师并不反对他拿别人的玩具。第二种水平是社会习惯水平。幼儿学习或表现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他们看到同伴这样做,或在某种场合他们曾观察学习到类似行为。例如,有的幼儿说脏话,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说脏话,因为他爸爸生气的时候常说这些话。这时教师不能因此而惩罚幼儿,而要告诉他应该用其它词或其他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第三种水平是情感需要水平。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常以激烈的方式对外界做出反应,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时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幼儿压力感的真正来源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对压力做出正确的反应上,而不应把注意力放在幼儿说的脏话和做的错事上,去惩罚幼儿。

二、针对幼儿的错误行为,选择正确的教育形势

教师在了解幼儿错误行为出现的情景与原因之后,应决定是进行个别引导还是集体教育。如果问题涉及一两个儿童的行为,适合采用个别引导的方法,且应尽可能私下里进行,以避免当众让幼儿出丑。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把个别幼儿的错误公布于众,让全体幼儿引以为戒,使被批评的幼儿感到羞耻。幼儿的这种感受会对其产生长时间的、甚至是终生的消极影响。

为了避免幼儿尴尬和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教师可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在集体教育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点名批评个别幼儿,如"××,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坐好!"教师可以通过表扬个别幼儿而使有错误行为的幼儿改正过来,如:"今天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都你××一样看着我。""很多小朋友都坐好了,大家都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活动。"这样既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又能使集体活动正常进行。

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是教师面对幼儿错误行为的首要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对幼儿错误的迁就。当幼儿经教师多次提醒仍无改进,或幼儿之间发生冲突,幼儿心情烦躁,教师的语言不能发挥作用时,教师可以让个别幼儿暂时离开集体活动,或让他单独坐在较安静的地方。在幼儿冷静下来之后,教师和幼儿交谈已发生过的事情。通过谈话使幼儿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做。

三、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逐步培养幼儿的评价能力

当幼儿出现错误行为时,教师要帮助幼儿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让幼儿知道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而不只是让幼儿知道不应该做什么。教师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幼儿能理解的行为要求,然后下面强化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使用强制、威胁的手段强迫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教师要有选择的忽略那些对集体影响不大的个别行为,给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当两个幼儿发生争执的时候,教师不要立即介入。因为许多问题可以由幼儿自己解决。幼儿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机会越多,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就越强。幼儿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是在自己的思维水平上进行交流的,其交流的内容被互相理解,如果这时教师介入,以成人的思维水平提出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会引起幼儿的误解。

对待发生较平凡的、有典型意义的错误行为,教师可通过设计情景、组织幼儿讨论的方式,使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投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评价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形成对行为规范的正确认识,并有情感驱动而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逐渐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教师处理幼儿错误行为以及冲突时必须体现的教育目标。

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


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

平日,孩子们之间争抢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不,欣欣又跑来告状了:“老师,浩浩抢我玩具了。”我来到浩浩跟前问:“浩浩,你和欣欣抢玩具了?”“我又给她了。”浩浩一脸不情愿。“以后不能抢小朋友的玩具,知道吗?”“知道了。”浩浩嘟着小嘴答道。“好了,玩吧。”我刚想走开,继而觉得似有不妥,便蹲下身问:“浩浩,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拿别人正在玩的玩具吗?”“我少一个车轮。”我一看,果然,很漂亮的一辆小汽车,只缺一个车轮。于是

,我附在他耳边,小声教了他一个办法。他听了,高兴地对欣欣说:“欣欣,我的小汽车缺一个车轮,你能借给我用用吗?”“给!”欣欣爽快地答应了。

我借机在小朋友们面前表扬了他们,并教育大家向他俩学习,要乐于分享,互相帮助,人人争做文明礼让的好宝宝。同时,我也体会到,孩子们的事没有小事,不管是“告状”还是别的什么,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一定都要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认真对待,绝不能自以为是草率处理。

多表扬,少批评

孩子们玩玩具时常不自觉地弄得满地都是,而且常把不是一类的混到一起,乱七八糟很难收拾。为此,我多次批评教育,但始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总有的孩子听不进去,做不到位,令人头疼。一次,跟同事们在一起交流探讨时,就这一现象,一位老师建议说:“不妨表扬表扬不乱扔乱放玩具的幼儿。”我采纳了这个建议,开始有意识地多表扬,少批评。结果是:玩具不再弄得满地是,从哪拿的都能自觉地放回哪里,而且再也不用玩一回就分一回类了。

真是“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不忘多多恰当地运用“表扬”这一法宝。

行动更重要

前几天下雨,幼儿从室外进入室内,总免不了带进许多泥沙,门槛上也会留下些。尽管我扫了又扫,拖了又拖,活动室内还是难以保持洁净。要求过多次,见效不大。

这天,室外活动后,走到活动室门口,我随意地跺了跺脚,把粘在鞋子上的泥沙跺掉。没想到,我的这一小动作孩子们看在眼里,一个一个跟在后面,跺脚蹭鞋后才进入活动室。我赶紧抓住时机,及时给予了表扬与鼓励。

从那以后,幼儿再进活动室前,总是先跺一跺脚。

这看似极其平常的一件小事,却使我又一次明白了这个道理:教育孩子不能光用嘴来说,有时行动更重要。

留心身边的小细节

下午户外活动时间

,阳光温暖地洒在幼儿园里,我快乐地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玩耍。

雅茹热了,要脱外衣,我帮她。不意被什么东西碰了一下,往兜里一摸——是一个螺丝。我很惊讶,午检时并未发现呀!“雅茹,告诉老师,螺丝哪儿来的?”“在沙堆里捡的。”处于安全原因,我跟她说:“让老师替你保存吧。”雅茹却是舍不得:“我还要玩的,老师替我拧开吧。”原来螺丝上紧了,她拧不开。打量她的表情,我不忍拒绝,就帮她拧松。她乐了,一圈圈松开,又一圈圈旋上,反复试验,不厌其烦,自得其乐。惹得近旁的小朋友都来瞧。

倏忽间,我想:既然孩子这么感兴趣,那何不收集些螺丝帽,让他们来玩,满足好奇心呢。于是,动员大家家里有不用的螺丝的,可以带来园里,交给老师。同时,回家后,我也搜集了大大小小的一些,第二天一并带到园里。等凑齐了一看,哇!各种各样的还真不少呢。我把这些螺丝清洗消毒

教育笔记《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认识钱的教案和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小班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 刚开学不久的一天,周孙浩小朋友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们连忙跑过去,问他怎么了,他边哭边指着手说:"他咬我”,只见周孙浩手上一个深深的齿痕,别的小朋友见浩浩哭了,也都跑来看热闹。这时何一沙也跑...
    2021-05-20 阅读全文
  • 缓解宝宝的攻击性行为的妙招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经历咬人、打人的阶段,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成长阶段。一般情况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会过渡过去。但是也有不少宝宝会进而养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习惯,需要大人加以纠正。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
    2021-08-19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我们班里,有个叫果果的小男孩,经常会把他旁边上小朋友弄哭,如:在活动区中,他想要别人的玩具,别人不给,他就直接把人打哭;在盥洗室喝水时,他会乱跑乱跳,故意撞伤他...
    2020-08-04 阅读全文
  •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来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
    2020-10-22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
    2020-08-03 阅读全文

案例: 刚开学不久的一天,周孙浩小朋友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们连忙跑过去,问他怎么了,他边哭边指着手说:"他咬我”,只见周孙浩手上一个深深的齿痕,别的小朋友见浩浩哭了,也都跑来看热闹。这时何一沙也跑...

2021-05-20 阅读全文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经历咬人、打人的阶段,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成长阶段。一般情况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会过渡过去。但是也有不少宝宝会进而养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习惯,需要大人加以纠正。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

2021-08-19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我们班里,有个叫果果的小男孩,经常会把他旁边上小朋友弄哭,如:在活动区中,他想要别人的玩具,别人不给,他就直接把人打哭;在盥洗室喝水时,他会乱跑乱跳,故意撞伤他...

2020-08-04 阅读全文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来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

2020-10-22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

2020-08-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