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帮助孩子幼小衔接
发布时间:2020-01-15 教育笔记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教育笔记 幼小衔接的教育笔记转变观念帮助孩子幼小衔接
如今,只要一提到孩子教育,很多家长都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归纳起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心态:首先是“望子成龙”型的,希望自 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的心态;第二类是“随波逐流”型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龙就会上天,是虫就要入地,且由他去吧。有这样心态的家长也为数 不少;第三类是兼于两者之间,对孩子的学习抓一阵、放一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随着家长时间精力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其实,各种心态都有它自身的利和 弊。比如家长的“望子成龙”本身是一件好事,它能大大促进家长实施教育的积极性。但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一旦过火了, 就会阻碍教育的进程。在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早晨,我在接待中班幼儿入园时,发现豆豆的心情不是很好。于是我就追问豆豆妈妈,她说:“老师,豆 豆太贪玩了,一点儿都不爱学习,昨天晚上我狠狠地把她揍了一顿!就10道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竟然写了一晚上也没写明白,害得我生了一肚子的气,您说 这可怎么办呢?××的孩子已经认识了多少个字,会算多少道应用题了。可她?唉!”逼着四岁多的孩子做题、认字,这样的家长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这是典型的“望子成龙”家长,按照小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幼儿园的孩子,这对于教育来说是场灾难!这些家长出发点可能是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但却根本忽视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那么,家长如何才能为孩子的幼小衔接做好功课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充分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
学校教育完全不同于家庭教育,有明确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教学大纲,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规程与教育制度,而家庭教育则依赖于家长自身的教育意 识、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尤其是幼儿园教育,面对的都是幼小儿童,有其自身特点。中国教育学会儿童发展中心主任卢珊珊认为:其实孩子从三到六岁是人生奠基 的重要时期,应该注重全面教育、给孩子未来打下良好基础,这个阶段最为关键。因此,幼儿时期应该注重的是开发幼儿的智能、激活幼儿的求知欲、开启孩子的想 象力,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塑造孩子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学会独立与合作,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激发孩子 的劳动兴趣,并实施理财训练和挫折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转变观念,科学教子
育儿观念:转变观念,科学教子
——观《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有感
周末在幼儿园的推荐下,观看了影片《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如何教育孩子是当下的热门话题,由这部电影我想到了很多,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如何爱孩子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不一样。现如今,多数孩子都是在六个大人的呵护下成长。一不小心,关爱就变成了“溺爱”,给孩子吃好的,穿名牌,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儿苦……真可谓是“生活上无微不至,物质上过分满足”。过多的代替让小宝贝儿们养成了依赖性,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心、爱心、上进心。我觉得爱孩子应该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做起。这优秀品质应该包括:
1、诚实守信,自尊自爱。从小就应该教育孩子不说谎,守信用。例如孩子犯错了,只要孩子说实话,肯改正就不做过多的批评、打骂,让孩子知道“知错就改”;“讲信用”,从自身做起,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决不失信,同样的孩子说只看15分钟电视,那么到时间了就必须关掉,如果说话不算数,下次就不许看了。
2、遵守规则,有责任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给孩子守规则非常重要。不要以为孩子小,懂得少,等大了再教,其实孩子们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就看你如何去引导。每天接棋棋回家,都要横穿马路。从一开始我就教育她要走斑马线,她马上就联系到图书上的儿歌,“过马路走人行道,斑马线儿画中间。”只要是红灯她都会乖乖的站在路边等,并且每次看到闯红灯的行人都会很认真地说:“妈妈,他们不遵守交通规则,这样不文明,很危险。”
3、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影片中的几个小主人公有勇气自己乘车去遥远的地方看朋友,看似是孩子们偶然的行为,其实是必然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让他们骨子里是非常独立的,自己手绘地图、自己买票、自己乘车……
我们应该从日常小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能自己完成的事绝不代劳。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整理小书架等等,看似不起眼的一件件小事,却锻炼了孩子们的各项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学到许多本领。
4、吃苦耐劳,勤奋向上。我们许多家长都会认为,现在一家就一个宝儿,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孩子吃苦遭罪,一定要尽全力去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其实有时候往往是我们所谓的“爱”害了孩子,让他们变得自私、自负、经不起任何的挫折打击。我经常让棋棋在家帮我做事,让她觉得“劳动很光荣,帮妈妈做事很开心。”工作性质决定我总是早出晚归,我们娘俩总是匆忙地奔走在赶公交车的路上,除了生病不舒服我从不抱她,总是牵着手一起走,偶尔堵车迟到了,小小的她总是跟在我身后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可能路人会觉得这个妈妈狠心,但我觉得这么点儿苦都吃不了,将来怎么能面对更多的困难挫折?
二、如何做个称职的家长
1、注重学习,持证上岗。时代在迅速发展,如今的孩子可不同于往昔,那么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可以这样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我们应该多给自己充充电,如何成为称职的父母。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有影响力的书籍中学习;从身边的优秀父母身上学习等。
2、树立榜样,以身示范。身教重于言传,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首先自己做到,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大人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朝一日他都会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父母要用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让他在大人的正确引导下,潜移默化地养成好习惯。
3、协调教育,共铸威信。首先,家长要配合老师的教育,与老师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孩子要热爱幼儿园,敬佩老师。幼儿园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遵守的规则,在家里同样应该适用。其次,父母之间要协调好如何教育孩子,要有一定的威信。不能一个管的,一个惯的。
4、陪伴成长,责无旁贷。我觉得,尽可能自己带孩子,不过分依赖老人,这样做可以防止无原则的“隔辈亲”。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每天一定要抽出一点儿时间与孩子一起做点儿事情。如:听孩子唱一唱新学的儿歌;陪孩子看会儿喜欢的书;与孩子一起搭会儿积木等等。让孩子感受到有父母陪伴的幸福。
其实,教育孩子是一件忙碌而幸福的事,应该做到“早、严、恒、爱”即:从小抓起;说到做到;持之以恒;严爱相济。我相信,只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对孩子倾注更多的“爱心、细心、耐心”,相信我们都会成为合格的父母,都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育儿观念:如何让孩子学会相互帮助
育儿观念:如何让孩子学会相互帮助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正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在家中,大多数事由成人做,与抚育者形成了一种应求关系。幼儿需要成人帮助,而成人要求幼儿帮助的则甚少,这使得幼儿往往缺乏互相帮助的意识。??但是,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照顾他们的成人变了,环境也变了,生活内容与方式也变了。其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则是开始了集体生活。
在集体生活中,幼儿与他人(主要是众多的同龄人)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就需要他们建立互爱互助的关系。但大多数幼儿开初对此很不适应。因此,老师要运用形象的教育手段,如通过讲故事、念儿歌、演木偶戏及情景表演等方式,不断增强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你帮我来我帮你,团结友爱真欢喜。随后,要及时地教会幼儿互相帮助的行为方式。教会幼儿互相帮助的行为方式,就是教给幼儿怎样去帮助别人,遇到情况该怎样办,否则,即使幼儿有了好的动机,也较难收到相应的效果。
例如,一次小熊去帮蓉蓉穿鞋子,由于事先没有说明,而很冒失地去帮助,并且动作也不够协调,引起蓉蓉的误会,以为小熊故意捣乱,结果,蓉蓉马上到我这里来告状说小熊打她之类的。像这种弄巧成拙的事例,在幼儿中是很常见的。
另有一次,孩子的互相帮助行为就大不相同了,而且效果也十分好。有一天,在午睡时,老师正在为孩子们脱衣服,看见两位小朋友在互相帮助脱衣服,老师连忙有意发问:“浩浩和琦琦,他们在什么?”“他们在互相帮助。”几个孩子脱口而出。当时,我刚给小朋友们讲了故事《小羊和狼》,他们知道要互相帮助,但不知道该做哪些事,而这正好是一个绝好的榜样。于是我说:“大家来学浩浩和琦琦的样子,互相帮助脱衣服,好吗?”然后我把孩子们分成一对一对,一个小朋友伸出手,另一个小朋友帮他脱衣服。孩子们做得很认真。??等孩子全部睡下后,我又表扬了他们:“今天,大家互相帮助,都是好孩子。”
从此,睡觉脱衣服时,一不再有“老师、老师”的叫喊声;平时孩子玩得很热了要脱衣服时,也总有别的孩子抢着帮忙了。
看看美国的孩子的幼小衔接
看看美国的孩子的幼小衔接
在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小朋友的入学年龄是5岁,也有一部分国家像美国那样将小朋友入学年龄定到5岁至6岁之间的情况,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孩子受教育年龄的弹性。
在美利坚,一年级的小朋友有的是全班的学生在一起围成一个大圈坐;有一部分是一个班分成三三两两的小组,每组围成一个小圈排队做好;也有的班从一年级起,就整整齐齐地排排坐。不少人认为,一年级学生座位围成一个大圈的理由是,更接近于幼儿园,便于孩子过渡适应小学生活,老师站在圈子中间讲课,便于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小学教室都布置得花花绿绿,国内人看起来可能更像幼儿园教室。但无论什么情况,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活泼自由,学生一点不感到拘束,因此孩子们都很喜欢上学。
一些欧美的早教机构专家认为,学校不是训练场,老师要让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尤其是那些刚开始学校生活的一年级小朋友们,要让他们向学校生活的过渡尽量自然,不感到压力,从而喜欢学校和学习。教室的布置也要适合他们的特点,比如用彩纸剪成字母、图案贴在墙上,在彩纸上写上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内容,如英语词汇星期一至星期日,画上一只钟写上几点,目的无非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国等国家,一年级的小朋友们除了在教室里学习,老师还时不时的带着他们到游玩,领小朋友们熟悉学校,了解课外的知识。还有,还带他们参观公园、博物馆,访问社区邻里。在课堂上,老师也考虑新生的特点,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便培养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小养成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一年级老师在讲课时往往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尽量讲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还比较多地采用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即不是老师一个人讲,而是设法让孩子们也参与,比如向他们发问,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加以鼓励。一年级学生也有课外阅读,老师要求他们看一些浅显的书,如带图画的儿童读物,并在课上复述书中的故事,因此他们从小看和说的能力都比较强。
提醒:孩子如何度过幼小衔接呢?建议小学教室都布置得花花绿绿,让学生一点不感到拘束。学校不是训练场,要让他们向学校生活的过渡尽量自然,不感到压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便培养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幼小衔接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再过一个暑假,幼升小的孩子就要升入一年级了,即将要面对小学的课程,有的孩子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家长们在暑期就来帮助孩子进行幼小衔接的准备吧。先看看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一、从孩子已有经验出发
一年级数学教材的主要知识点有: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等。
教学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对孩子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键是能力的衔接
刚入小学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注意力易分散,而数学学科本身又不似其他学科生动好玩,所以,孩子对学习数学容易产生枯燥感,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为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做准备。
幼小衔接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能力的衔接,因此,家长应从培养孩子的视觉专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入手,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摄取上。
入学前的孩子只需认识1~10以内的数字,掌握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即可,家长大可不必要求孩子反复练写数字,更不必让孩子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等复杂知识,这既容易伤害他们的手部肌肉,又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一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就能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如通过下棋、计时完成任务等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在家里给孩子布置一个学习角,培养孩子的自觉学习意识和自豪感;让孩子做家务、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自理能力;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的交往能力。
三、创设学习数学的环境
幼小衔接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具体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假期中,家长可以尝试着做以下几点:
1.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一同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仔细倾听孩子对故事的描述,问一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
2.与孩子一起创设学习数学的环境。如一起为玩具、家里的物品贴上数字标签,在孩子的房间中布置一些数学趣味题、趣味故事,使孩子随时随地感知数学的存在。
3.联系生活,引导孩子对数数、形状、数量关系等有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可以利用超市的排队长龙、屋顶的模样、餐前餐具摆放等生活现象来引导孩子学习,以此调动和保持孩子对数学世界的好奇及探究的冲动。
帮助孩子度过成长的蜕变期
观点一:成长没有错,只有挫折
家长们在出现问题后,往往习惯于把原因归咎于孩子,对孩子谴责在先。而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这不是孩子的错——成长没有错,只有挫折!
孩子出现厌学、偏激等现象,是一种“成长紊乱”。越是素质优秀的孩子,青春蜕变的反应越是剧烈。而经历的磨难越大,蜕变成功的孩子越优秀。
观点二:尊重“自然成长”的规律
对孩子的成长不要什么都管。很多家长的关心和包办,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为孩子排除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越做得精致,越害了孩子。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帮孩子找到他自觉、乐意去做的事情,要顺着兴趣走。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最大的体验就是失败感。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家长还要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劳动收获,品尝成功的体验。
观点三:跟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说话
有家长说自己跟孩子之间出现了隔膜。很多家长把自己看成孩子理所当然的成长导师,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当父母的培训,拿着一本“结婚证”就上岗了。
跟孩子沟通,必须首先抛弃这种优越感,避免把自己的职业习惯带进家庭教育中,而纯粹以“爸爸”、“妈妈”的身份,尝试跟孩子站在一个同样的高度去说话。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教他们今后面临社会环境所要求的道德品质:首先是百折不回的坚定意志,即抗打击能力;其次是对美的感受力;最关键的是要告诉孩子,自己的人生之路只有自己走,从小就不能对父母的爱产生依赖。
观点四:做成长蜕变的温暖陪伴
怎么帮助孩子走出“成长紊乱”的困境呢?
紊乱属于心灵风暴,它来得快也去得快。好的减压措施是:不说服、不进药,调理养息,安抚宽慰就行了。越自然,越平和,越默认,越安全。孩子产生情绪紊乱就是因为长期的心烦气躁,如果这时父母再去谈话说服,只能加重孩子的烦恼,令他们的情绪越来越糟糕。父母可以做的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尽快地忘却目前的伤痛和不适。
父母要平和心境,保持家庭氛围的平衡安宁。接受孩子在挫折中折腾成长的现实,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也不可操之过急,扰乱孩子的自我修复。而最后一着:熬!就是等待明天的太阳升起。在明天的太阳里,孩子又长大了。
观点五:不要把成长与成才拧成一股绳
孩子成长紊乱的源头,大都与父母养育儿女时,忽略了孩子“个性化的自主成长”有关。父母们往往片面地看孩子的成绩单,不知道书本知识要转换成竞争的能力,需要一个“转换轴心”,就是“情商”。很多家长想当然地为孩子设计成才的道路,甚至越俎代庖,为孩子安排未来的一切。
成长和成才是两个概念,成长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成才是孩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造成孩子苦难的,往往就是家长总爱越过孩子“成长”的警戒线,直追“成才”的目标。
希望家长们要记得:成长需要足够的水分、足够的睡眠,还需要细心的呵护。千万不要把成长与成才拧成一股绳,把孩子押上名利场。
育儿观念:帮助幼儿适应新学期
育儿观念:帮助幼儿适应新学期
⒈开学初的几天,幼儿容易产生不适应的反应,请家长多以正面的方式介绍幼儿园的长处,别以威胁吓唬的方式劝说幼儿,以免对幼儿园产生不良印象。
⒉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早睡早起,提醒孩子按时入园。
⒊和孩子回忆寒假里的收获,鼓励孩子进行讲述,使孩子表述清楚、有条理。
⒋家长朋友积极和老师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并且多观察幼儿上幼儿园后回家的表现,及时向老师反映,达到家园共育。
⒌按时送幼儿来园,坚持使用接送卡,让幼儿参与幼儿园的晨练活动。
⒍坚持送幼儿来园,让幼儿尽快投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⒎帮幼儿剪指甲,提醒幼儿带小手帕或餐巾纸,保证干净、整洁、安全入园。
⒏为防止幼儿饰物遗失,请各位家长不要给孩子佩带贵重的项链、手镯和脚镯等饰物。如一定要戴,请向老师说明原因,并协商解决。
⒐请让幼儿穿着舒适、便于活动的衣服,使幼儿易于自己穿脱。
⒑请为孩子准备一两套衣服装在书包里,以便更换。
⒒如果家长给孩子带药,请在药瓶、药袋上写清楚幼儿姓名、班级、药名、剂量、服药时间,亲自交给本班老师并作服药登记,避免让幼儿自己带药进园以免发生误食危险。
⒓当家长离开时务必和幼儿告别,并温柔坚定的告诉他,放学时准备接他回家,让他有温暖、安全的感觉。
⒔家长朋友要协助老师做好幼儿入园后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