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常规|8招具体做法+简单易学儿歌40首
发布时间:2020-01-13 幼儿儿歌故事 幼儿园教案儿歌 幼儿园儿歌说课稿开学初期,幼儿受分离焦虑情绪的影响,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对教师提出的常规要求往往听不见也记不住。此时,幼儿需要的是情绪的安抚和找到依赖感、安全感,以帮助他们度过分离焦虑期。因此,建议老师们不要操之过急,给幼儿一段过渡期,在幼儿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熟悉感和安全感后再开始进行常规的培养。
具体做法一:可以按照先个人再集体的顺序进行,效果比较好。
在过渡期内(一般1~2周),观察每名幼儿的情绪变化。对于分离焦虑不严重的幼儿,可以先指导他们进行洗手、拿自己的毛巾和水杯、自己用饭勺吃饭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活动。如果幼儿能够做到,要鼓励和表扬他们,激发这些行为持续下去。
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幼儿情绪趋于平稳、能够参加集体活动和集体游戏,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常规和习惯培养的游戏和活动了。
具体做法二:常规培养的内容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不能一步到位。
新学期刚来幼儿园,还不习惯集体活动的约束。如果一下子提出太多要求,幼儿记不住也接受不了,会造成幼儿的挫折感和不爱来幼儿园的不良情绪。教师可以从培养幼儿基本的卫生习惯入手,再逐渐延伸到整理玩具的游戏习惯,再到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具体做法三:取得幼儿家长的支持很关键。
入园前要与幼儿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了解幼儿常规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在家中尝试练习,为幼儿入园做准备。
在入园以后,教师要提醒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保持和幼儿园的态度、步调一致。可以通过家长会、班级教育博客、教育讲座、育儿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以及幼儿常规、行为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
具体做法四: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常规提示。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具体做法五: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
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具体做法六: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
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其得到巩固和发扬,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对认真洗手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真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具体做法七: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游戏规范班级常规。
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
在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小勺独立进餐时,教师可以在游戏区中准备勺子、玩偶等,吸引幼儿用“喂喂小动物”的游戏练习进餐技能。在进餐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类似《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告诉幼儿吃饭时不要掉饭。
?常规培养儿歌40首?
入园离园歌
(1)太阳出来咪咪笑,小朋友们上学校。见了老师问声好!见了同伴把手招。讲文明、懂礼貌,我们都是好宝宝。
(2)太阳公公咪咪笑,小朋友们起得早,自己动手穿衣服,洗脸刷牙别忘掉。背上我的小书包,欢欢喜喜上学校。路上不要贪玩耍,按时到校不迟到。
(3)早入园,不迟到,见老师,要问好。小朋友,也问到,别父母,勿忘掉。离园时,互道别,先老师,后同学。见爸妈,要问好,亲一亲,更乖巧。
(4)离园时,收整齐。个人物品别漏掉,捡捡纸来摆好椅,室外站队快静齐,平平安安回家去。
排队走(1)小朋友,排队走,你在前来,我在后,不说话,不回头,老师夸我好宝宝!
(2)小宝宝,排排队。你在前,我在后。一个跟好一个排,整整齐齐排好队。
(3)队伍一条线,立正挺胸向前看,对准伙伴后脑勺,队伍走的快又好。
(4)小小手,摆摆动。小小脚,踏起来。小胸脯,挺起来。一二一,一二一……做早操(1)早上空气真正好,我们都来做早操。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天天锻炼身体好。
(2)排排队要站好,伸伸腿弯弯腰,1234567,小朋友们来做操,天天锻炼身体好。
用来做操前的整队,边念儿歌边踏步,那样的气氛很好的
(3)师:手摆动
幼:脚提起(教师也可反问:脚提起,孩子就答。手摆动)
师:谁最神气
幼:我最神气
师:立正
幼:立正
坐坐好(1)一二拍拍手,三四点点头,五六伸伸手,七八不讲话,九十快坐好。
(2)坐像一台钟,小膝盖头碰头,小手小脚做朋友,眼看前方背挺直,快乐学习有劲头。
专心听上课专心来听讲,游戏互动勤参与,举手发言要大胆,回答问题要响亮。
吃饭歌(1)小宝宝吃早餐,椅子小手都放好。吃早餐,身体好。一口一口吃个饱。
(2)小调羹手中拿,一口饭一口菜,吃饭时不喧哗,垃圾扔进小碗里,自己的饭菜吃光光,桌面地面都干净。
(3)吃饭时,坐端正,右手拿调羹,左手扶着碗。细细嚼,慢慢咽,不剩饭,不挑菜,自己吃饭真能干。
(4)进餐后:小手绢,四方方,拿起它,擦嘴巴,一二三,左右擦,嘴巴乐得笑哈哈。(5)就餐礼仪歌:要做文明好宝宝,就餐礼仪不能少。筷子勺子不乱敲,嬉笑打闹就不好。不挑食也不剩饭,细嚼慢咽肠胃好。餐后收拾少不了,比比谁是好宝宝。
幼儿园里朋友多(1)幼儿园里朋友多,大家一起真快乐,你跳舞我唱歌,团结友爱笑呵呵。
(2)亲亲爸爸,亲亲妈妈,高高兴兴离开家,做做游戏,听听故事,幼儿园也是我的家。
交通规则歌小朋友,别乱跑,交通规则要记牢。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时等一等。
懂礼貌好孩子,懂礼貌,文明用语记心头。见面互问“早”与“好”,告别“再见”把手招,需要帮助“请”出口,“谢谢”常常挂在口。
洗手歌(1)小宝宝,爱洗手,大家一起卷袖口,擦一擦,搓一搓,我们的小手真干净。
(2)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冲冲冲,冲冲手,冲冲冲,冲干净,关上龙头甩三下,一二三。
(3)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
(4)饭前要洗手:小脸盆,水清清,小朋友们笑盈盈,小小手,伸出来,洗一洗,白又净,吃饭前,先洗手,讲卫生,不得病。洗脸歌双手拿起小毛巾,平平整整放手心,洗洗眼,洗洗鼻,洗洗嘴,洗洗颈,最后擦擦小耳朵,小脸洗得真干净。
漱口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咕噜咕噜吐出水,牙齿变的白又美。
午睡歌(1)轻轻走进午睡室,自己的衣服折整齐,小被叠好床靠齐,环境整齐靠大家。
(2)睡前要小便:幼儿园,静悄悄,小朋友,要睡觉。睡觉前,要小便,呼噜呼噜睡得好。(3)枕头放放平,花被盖盖好,小枕头,小花被,跟我一起睡午觉,看谁先睡着。
(4)午睡到,午睡到,小朋友们准备好,先放枕头后铺被,再把鞋子摆放好。先脱裤,后脱衣,钻进被子睡着了。
穿衣歌(1)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扣子,小脚丫,穿裤子,穿上袜子穿鞋子。
(2)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扭吱扭上房子。
扣纽扣小纽扣,要扣好,从下面,往上扣,一颗颗,要扣牢。
漱口歌小嘴巴,鼓鼓圆,小小水滴藏里边。咕噜,咕噜把歌唱,帮我漱口保健康。
安静歌谁安静,我安静,谁专心,我专心,眼睛向前看,嘴巴不说话,遵守规则,大家一起来上课。
安全歌(1)遵守秩序出了门,不挤不推不打人,上下楼梯靠右行,先后有序不争抢,走廊通道慢慢走,奔跑打闹太危险,进了教室要文明,不踩桌椅不攀登。
(2)摆桌椅,保整洁,上厕所,散散步,有益游戏要多玩,追逐打闹有危险。你帮我,我帮你,团结友爱要发扬。
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灵活地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简单实用培养幼儿常规的八个方法
1、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常规提示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2、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
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3、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
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4、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
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便知道了应该如何走路。
5、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你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比如,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游戏情境,在情境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融入角色。因此,在培养幼儿形成收拾玩具的意识时,教师可以用“送玩具宝宝回家”这一游戏完成。比如引导幼儿边收拾玩具边说:“小玩具,要回家(把桌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筐里),黄筐住楼上(玩具柜第一层贴上黄色标志,中间一层贴上红色标志,最下面贴上蓝色标志),红筐住中间,蓝筐住在最下边。”
6、用拟人的语言引导幼儿习得常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说成:“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爱。”
7、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对认真洗手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真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8、家庭与幼儿园同步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班级教育博客等家园沟通的渠道,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以及幼儿常规、行为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让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避免家长在家庭中过度保护幼儿和包办代替,鼓励家长让幼儿进行自理、自立行为的尝试。
总之,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灵活地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常规培养|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之妙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以及“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这给我们为幼儿建立有效的班级常规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何为常规呢?幼儿园班级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培养自律能力,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幼儿年龄小,刚入园时哭闹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情况下,能给幼儿进行常规练习吗?很多幼儿教师说,小班孩子能有什么常规练习啊!刚入园不停哭闹,怎么进行常规训练啊!其实,幼儿之所以在新入园时哭闹现象较严重,是因为离开了他熟悉的生活环境,到达了一个新环境,新环境不能给他安全感。在幼儿园里,他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遇到困难该找谁,谁会关心他、爱他,这里的老师和小朋友是不是“坏人”,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这些都是幼小的孩子心里一直徘徊的想法。而尽快地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更快地了解幼儿园、熟悉班级与老师。井然有序的一日活动,消除他们的不安,让他们不再恐惧上幼儿园。
那么,怎样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呢?除了示范、模仿、小红花奖励、全班幼儿要求一致等这些常用的方法之外,有没有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方法呢?一段时间以来,不停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总结出几点小小的建议。
妙招一:巧用“逆反心理”
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一方面模仿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想法,越是不让他做的事越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巧用“逆反心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比如午餐时的常规。我班幼儿琪琪,不喜欢吃蔬菜,我便故意不给她蔬菜吃,还告诉她,反正你不爱吃蔬菜,那我就给别的小朋友吃。她见其他小朋友吃蔬菜吃得都很开心,而自己没有,也想要蔬菜。她央求我也给她盛点菜,我坚持不给。这时,琪琪的逆反心理产生了,我越是不给她越想要。我便乘机跟她提了一个要求:给你可以,但是一定要吃完。接着,我给她盛了少量的蔬菜,她尝试着全部吃完。以后每次午餐时,我都在琪琪的强烈要求之下,给她蔬菜。一段时间后,琪琪喜欢上蔬菜,而且饭量也渐渐大了起来。巧用“逆反心理”,常常给常规培养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妙招二:常规儿歌,潜移默化
常规儿歌是幼儿园常规培养的好帮手,我们可以利用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教会孩子怎么做。比如集合排队时,让幼儿边说儿歌边排队:
小朋友,排队走,
你在前来,我在后;
不说话,不回头,
老师夸我真优秀。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为引起幼儿的注意,我们可以这样说:
谁的小手拍得响,
我的小手拍得响;
谁的眼睛最漂亮,
我的眼睛最漂亮;
谁的小手藏得好,
我的小手藏得好;
谁的小嘴闭得紧,
我的小嘴闭得紧。
在教幼儿自己穿衣时,可以说:
小胳膊,穿袖子,
穿上衣,扣扣子;
小脚丫,穿裤子,
穿上袜子穿鞋子。
小纽扣,要扣好,
从下面,往上扣;
一颗颗,要扣牢。
洗漱时,可以说:
搓搓搓,搓手心,
搓搓搓,搓手背;
换只手,再搓搓,
冲冲冲,冲冲手;
冲冲冲,冲干净,
关上龙头甩三下,一二三。
喝水时,可以说:
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
抬起头,闭上嘴;
咕噜咕噜吐出水,
牙齿变得白又美。
这些简单的常规儿歌,孩子们很喜欢,也愿意照着儿歌说的做。有了常规儿歌,可以省去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有序的一日常规。
妙招三:常规培养要持之以恒
提起常规培养,很多老师很苦恼,对幼儿苦口婆心地说教吧,幼儿前说后忘,常常违反规则;要是批评吧,又担心给幼儿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就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其实,老师们都忘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地将班级常规要求灌输给幼儿,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按照班级常规进行集体活动、游戏。这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不能急于一时,要每天重复,持之以恒。
比如午睡常规的培养。小班幼儿新入园都不适应在幼儿园午睡,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睡眠习惯。有的幼儿要摸着大人的胳膊才能入睡,有的要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才肯睡觉,有的幼儿从来没有自己独自睡觉,都是大人们抱着哄的等等。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午睡常规的培养。每一个孩子最开始的目标都是要睡着觉。为此,班级3位老师全部“上阵”,一个一个抱着,一个一个地哄,直到他们全部睡着。有时刚把后面的孩子哄睡着,前面的早睡的孩子又醒了,老师经常是一个中午都不休息,不断地哄着孩子。经过几天的适应期,我们渐渐地提高要求,听着午睡前故事要自己躺在小床上、不要说话影响别的小朋友等等。这样不间断地对幼儿进行午睡常规的培养,一两个月后,幼儿都能自觉遵守午睡常规,都能在幼儿园里睡一个美美的午觉。
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培养自律能力。班级一日常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有了良好的常规,教师带班更省心、家长更放心,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做亲子鉴定相应的法律常识
一、什么是亲子鉴定
亲子鉴定就是利用法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判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是亲生关系,是法医物证鉴定的主要组成部分,亲子鉴定在中国古代就已有之,如滴骨验亲,滴血验亲等。
END
二、亲子鉴定要注意什么
在确认亲子关系诉讼或离婚诉讼中,有关亲子关系处理问题
1、亲子关系诉讼是身份关系诉讼的一种,主要包括婚生子女否认之诉和非婚生子女认领之诉,即否认法律上的亲子关系或承认事实上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诉讼中直接证据的缺乏和亲子关系证明责任的高标准,使得亲子鉴定成为关键性证据。
2、亲子鉴定技术简便易行、准确率较高,从技术手段方面来讲,目前被广泛采用的DNA鉴定技术,肯定生物学父子关系的准确率在99。99%以上,否定生物学父子关系的准确率则几乎达到100%,在诉讼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当事人拒绝做亲子鉴定,对此类纠纷应如何处理,审判实践中争议比较大,法院往往很难定夺。
3、由于亲子鉴定事关重大,涉及夫妻双方、子女和他人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请求确认亲子关系的一方要承担与其诉讼请求相适应的举证责任,即其生父和生母有同居或受胎之可能的基本事实。如果过分强调请求一方的证明责任,势必使请求人的实体权利难以得到保护;但如果忽略请求一方的证明责任,则可能导致权利滥用,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和当事人隐私的保护。
4、亲子鉴定作为一种证据方法,其实施必须具有必要性与正当性,有利于子女的最佳利益构成必要性;所谓正当性,是指当事人在请求进行亲子鉴定时,已具有推论亲子关系存在与否的重要证据,使进行亲子鉴定成为正当的收集证据的手段。在处理有关亲子关系纠纷时,如果一方提供的证据能够形成合理的证据链条证明当事人之间存在亲子关系,也可以说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另一方没有相反的证据又坚决不同意做亲子鉴定的,由于亲子鉴定使用的是人体生物学样本,本人是否同意鉴定、同意采样,关系到人权问题,法院不能强制当事人做亲子鉴定,但可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5条:“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的规定作出处理。
5、在有关亲子关系的纠纷中,一方面要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保护相对方的人身和人格权利不受侵犯。面对相互冲突的权利和利益,我们应当将未成年子女享有的被抚养教育的权利置于司法保护的首位。
如何做好幼儿园常规教育》心得体会
《如何做好幼儿园常规教育》心得体会
XX年3月31日下午,我聆听了焦作市实验幼儿园潘玉香老师的《如何做好幼儿园常规教育》,觉得真的很实用!潘老师介绍了帮助幼儿建立一日生活常规的方法和途径:1、表扬鼓励法;2、环境暗示法;3、游戏体验法;4、判断分析法;5、行为巩固法;6、榜样激励法;7、家园合作法;8、故事引导法;9、幼儿参与法。还介绍了抓好班级常规教育的小技巧:首先应开班级全体老师会议,共同制定本班的常规要求;应用音乐效能,提示幼儿进行活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给幼儿讲清楚活动规则要求,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教师要以身作则;反复强化,让幼儿逐步内化;及时评价激励孩子;与家长沟通,家园同步教育;常规从小班抓好,从小事抓好等等。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真的可以借鉴,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这样你的班级常规一定会很好!
总之,班级常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好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成为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播种者!
培养幼儿常规的有效方法
幼儿是否遵守常规与教师所用的方法有很大关系。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在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中,建立良好的常规。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包括:
1、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常规提示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2、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
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3、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
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4、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
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便知道了应该如何走路。
5、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你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比如,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游戏情境,在情境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融入角色。因此,在培养幼儿形成收拾玩具的意识时,教师可以用“送玩具宝宝回家”这一游戏完成。比如引导幼儿边收拾玩具边说:“小玩具,要回家(把桌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筐里),黄筐住楼上(玩具柜第一层贴上黄色标志,中间一层贴上红色标志,最下面贴上蓝色标志),红筐住中间,蓝筐住在最下边。”
6、用拟人的语言引导幼儿习得常规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说成:“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爱。”
7、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对认真洗手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真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8、家庭与幼儿园同步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班级教育博客等家园沟通的渠道,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以及幼儿常规、行为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让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避免家长在家庭中过度保护幼儿和包办代替,鼓励家长让幼儿进行自理、自立行为的尝试。
总之,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灵活地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美国家庭育儿的常见做法
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睡觉。
2、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3、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4、让孩子在看到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默唱国歌。
5、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自己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他费用。
6、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
7、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8、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自己挣钱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找工作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
9、在用钱上,即使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无论是一起进公园或到舞厅,还是在餐馆用餐,一切费用都是“AA制”。
10、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美国人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这会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真正的幸福来自自身的努力。企业家如果觉得自己的子女不争气、不成材时,他们宁肯花钱去雇佣一个有才干的经理来经营他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