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小班游戏说课稿。

游戏教学是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增强小朋友的自律性,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教师要注重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活动区的创设。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有趣的幼儿园游戏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也是他们心日中的头等大事。如何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为,教师在游戏中的适宜指导有利于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一、教师要善于为小班幼儿创设良好宽松的游戏氛围

幼儿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小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征的制约,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为小班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对他们的主体性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注意为幼儿提供开展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创设最佳的游戏环境,利用玩具柜、桌子、椅子等,将活动室分成若干小区,如娃娃家、积木角、食品厂、美工角等,并在相应的小区墙壁上布置与其相吻合的墙饰内容,在这样的游戏环境里,幼儿的主体潜能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当然,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外,还应该让幼儿的游戏处于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中。事实上幼儿的主体潜能往往就是在特定的人际环境中发挥出来的。在这里,教师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师是幼儿最崇拜的偶像,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因此教师要以自己充沛的精力、愉快的情绪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将幼儿主体的内在潜能诱发出来,转化为动机乃至于现实的主体性活动。我认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给了孩子选择游戏的内容和伙伴的自由,激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帮助幼儿合理分配角色,组合游戏伙伴

小班孩子对扮演角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当什么角色,却不善于分配角色。这与他们的群体性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低有关。任何人尤其是幼儿,其主体性的形成离不开其群体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后者甚至可以说是前者的条件之一;否则,幼儿就只能处于无法挣脱的“自我中心状态”(皮亚杰语)。“自我中心状态”对发展儿童的主体性是不利的。要改变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状态”,我们可采用相互协商的方法帮助儿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一种“民主”的伙伴群体行为中养育其主体品格。例如:在每一次角色游戏中,很多小朋友都乐意当自己喜欢的角色,往往弄得有些角色没人当,教师在这时可让幼儿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协商后没有争议了,才开始游戏。当然有时幼儿的意愿与角色之间因相距太远而无法协商,这时,教师应酌情协调,启发幼儿制订轮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幼儿均有机会担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欢的角色,同时对作出谦让行为的幼儿进行表扬。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满足同伴的需要,同时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积极参与游戏,实行间接指导

马卡连柯曾这样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们一起做些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够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教师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这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的指导方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过程和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游戏顺利地开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把“姐姐”做的小丸子端去煮,做姐姐的小朋友大哭大闹,这时,“奶奶(老师扮)来了,请他们说说在家里小孩子应该听谁的话,她俩说:“应该听大人的话。”“那么,妈妈把小丸子端去煮,小孩子该不该大吵大闹?”“奶奶”这么一说,做姐姐的小朋友马上止住了吵闹,并和做“妈妈”的小朋友重归于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利用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间接指导宋解决幼儿间的矛盾;能保证游戏的正常开展。

四、提供必要替代物,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活动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现。创造性在不同年龄的个体身上有水平的差异,但在不同个体身上也有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就是说,即使在较低阶段的个体身上,也可能有发达的创造样式。在我们看来,幼儿奇特的幻想力就是这样一种样式。幼儿的这种幻想力如果得不到培育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开发幼儿的这种幻想力。在游戏中,我们除了要为幼儿提供部分主要玩具外,还应提供大量可“以物代物”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比现成的玩具更能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想像,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根据小班幼儿知识经验和游戏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半成品,诸如棒冰棍、洗衣粉桶、饮料瓶(罐)、白纸、碎绉纸、包装盒等,孩子们利用这些半成品可以创造性地玩他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力。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充分体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幼儿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个性品质。游戏活动更是幼儿在参与体验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培养其多种能力发展的好机会。幼儿教师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如:教师包办代替,超出“主导”范畴,即由教师确定主题,分配好角色,讲解各角色的玩法、规则,而在游戏开展的过程过多干涉,让幼儿的思维随教师走。结果,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这样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活动,达不到其教育的作用。

那如何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呢?

一、学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放手开展游戏。

为此,教师在思想上要克服怕常规乱的思想,不能认为安静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在主题确定上给幼儿选择的余地。平时多收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相关的游戏材料。活动时可把与各主题有关的材料一一展出,让幼儿自己选择相对应的主题。依据主题的不同分组,分组后请幼儿讨论怎么玩并自行协商分配角色,教师只在场地划分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如:近段城关开了一家“沙拉斯”西餐店,许多孩子喜欢去吃汉堡、薯条。利用此机会,我为他们新增设了西餐厅的主题,收集了许多有关的游戏材料,许多去过西餐厅的幼儿就有了喜欢的新主题。在角色游戏中每个幼儿都能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主题,大大满足了幼儿主体选择的权利,享受到个性自由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自我意识。

二、坚持多样的指导方式。

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有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常运用游戏外直接指导的方式,即以教师的身份指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方法常使幼儿的游戏出现中断,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教师可采取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指导,更好地融入游戏中,使教师和幼儿处于一种平等的人际氛围中。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如:幼儿在开展“理发店”的游戏中,扮理发师的幼儿常弄错理发顺序,不知理发前该做些什么。为此,我扮成顾客去理发,提示“理发师”:先帮我洗个头,这样剪的时候才不会疼。忘了围围布,就对“理发师”说:“想个办法别让头发丢在衣服上。”在我的提示下,幼儿很好地完成了理发的过程。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说步骤好得多。

其次,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历历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每次开展角色游戏时只抱布娃娃。于是,我鼓励她说:“历历你是娃娃的妈妈吧?娃娃肚子饿了,你给她喂点吃的。”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三、创设轻松的游戏氛围,让幼儿享受游戏的快乐。

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营造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以及教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综上所述,要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教师要做一位倾听者,通过倾听“童声”,教师才可以理解幼儿的生活,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互动中不断地成长。

开展民间游戏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世界进入了21世纪,经济迅猛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独生子女”的教育弊端也是日益显现。因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众多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分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分的呵护,他们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但事与愿违。如此培养致使孩子变得懒惰、无能,本应是他(她)自己得事,他(她)却跟局外人似的。追根寻源,家长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了主动做事、独立做事得机会,同时也就失去了主体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发展与培养的问题,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园的孩子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老师作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努力,多渠道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为孩子的人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活动中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现实直观地表现为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①在山东省民间游戏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组的领导下,结合本园条件,我们在大班开展了民间游戏的研究与实践。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民间游戏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民间游戏是源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游戏形式,它是一种自发的、自由的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感到轻松、愉快,所以倍受幼儿青睐。实践证明:它不仅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有独特的价值。

一、民间游戏与幼儿的主动性发展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有一定的主动性。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这种主动性可以逐渐发展起来,直至成为大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它不但使人能够揭露客观世界的奥秘,而且能够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②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体力日趋健壮,骨骼和肌肉较前坚实,基本动作、思维和想象有一定的发展,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独立活动能力增强,对活动有兴趣,并有认识周围世界、操作物体等多种需要,民间游戏的开展正是应幼儿内部需要而产生的,因此,能极大地促进幼儿主动性的发展。

(一)、民间游戏是幼儿主动参加的活动。活动是幼儿的基本需求,幼儿是在活动中成长的。他们参与游戏都是自发的,自觉自愿的。在幼儿园里,当老师说:“现在你们去玩吧!”幼儿会很高兴,甚至拍手欢呼。幼儿做游戏,如跳房子、砸沙包等,有时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我们常常听幼儿说“我们还没玩够呢,再让我们玩会吧!”这可以看出幼儿对游戏活动的浓厚兴趣,兴趣会使人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二)、民间游戏是幼儿自由的活动。游戏不要求务必达到既定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活动方式。幼儿在游戏中,玩什么,怎样玩,都可以自己决定。教育活动间隙、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三三俩俩自由组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绝对是自由的。幼儿的游戏,即使原先确定了计划和内容,也可以随时改换。如幼儿正在玩“炒黄豆”,看见其他小朋友玩的“切西瓜”更好,会马上放弃“炒黄豆”去玩“切西瓜”。

(三)、民间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从心理方面而言,民间游戏结构松散,适应幼儿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并感到满足和愉快,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如,“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不需要任何活动材料,只要四个人,两人一组,一个做猜拳人,一个做走步人,走步人站在起点线上。猜拳双方面对面站立,边原地跳边说“石头、剪子、布”,当说到“布”时,双方用脚做出自己想做的动作(两腿并拢为“锤子”,两腿一前一后为“剪子”,两腿左右分开为“布”),以动作决出胜负,胜方的走步人向前走一步。游戏反复进行,直至走步人到达终点,先到终点为胜方。游戏既能满足幼儿跑、跳、走等多种活动的需要,还让他们尝到胜利的喜悦,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这是游戏过程给幼儿的自然奖赏,也是幼儿为什么喜欢民间游戏的原因之一。

在这类民间游戏中,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活动的内容,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他们能主动控制活动进程。只有当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来进行游戏时,才有游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才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性、自主感体验。再者,在游戏中没有强制的目标,因而减轻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耗费精力小,也使幼儿感到轻松动、愉快。因此,游戏着的幼儿,身心总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其主动性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民间游戏与幼儿的独立性发展

幼儿在两岁左右,随着自由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到学前期这种愿望更加强烈。民间游戏的开展,无疑是给他们创设了一个最合适的发展环境。

(一)、民间游戏的内容、方式方法及材料的选择是独立的。游戏是幼儿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他能按自己的主体地位,自主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完全是自己当家作主。

(二)、民间游戏的过程不受外力的干扰。幼儿的游戏,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外部控制。他们自主掌握着材料的使用,控制的游戏的节奏,享受的只是游戏的过程,游戏之外的任何结果都不重要。

(三)、民间游戏的结果不需要评价。幼儿的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如果失败了,在游戏中也不会有任何负担,也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完全可以不用担心因失败而招致成人的批评。

三、民间游戏与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创造性的发展离不开想象,学前儿童想象中的创造性较少,主要是再造想象。从幼儿心理的发展来看,再造想象是较低级的想象,创造想象才是较高级的想象,并与创造思维有密切联系,是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要培养、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就要为幼儿提供驰骋想象的机会、条件,实际锻炼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幼儿经常喜欢玩的游戏如:“种葫芦”等,都能给幼儿以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一)、民间游戏能满足幼儿想象的好奇心。幼儿对世界上的一切都非常好奇,总是怀着一种要发现世界奥秘的热望,到处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发展是成正比的,好奇心强的儿童,一般创造性也较强。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在孩提时代都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为使幼儿更富有创造性,就要不断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还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玩“摔泥碗”的游戏中,幼儿对摔在地上的泥碗为什么会发出声响,为什么有时很响,有时不响,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他们就不停地捏呀,摔呀。在这捏呀摔呀的过程中,幼儿的好奇心的到极大的满足。

(二)、民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实践创造性的机会、条件。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的。大部分民间游戏的内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但其中的角色、场景、游戏内容都是多变的。如“娃娃家”的“角色”可以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也可以是爷爷、奶奶和孙子;“场景”可以是家里,是医院,是商店,是公园;“内容”可以是做饭喂孩子,给孩子看病,送孩子上幼儿园,全家人一起逛公园,等等。这类民间游戏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应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受实际环境的具体条件以及时间的限制,通过想象,创造新的情景。(忘记的动作、语言都可以重来,每重来一次,就是一次新的创造)如把桌面当大海,杯子当小船。并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把铅笔当注射器。幼儿在游戏中,以真挚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活动,相信虚构的真实性。同时,他们也懂得什么是假装的。他们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与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相近似,具有类似成人的艺术创造。通过上述种种做法,幼儿的创造性会日益得到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众多的电子游戏介入到幼儿生活中。这使幼儿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身心各方面都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更应该开展好民间游戏,充分利用民间游戏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独特价值,培养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在游戏中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主题游戏是通过让幼儿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达到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游戏中必须做到:

一、指导幼儿观察,丰富知识印象,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的愿望

当幼儿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会兴致勃勃地在游戏中反映出来。

如我带幼儿观察西塱地铁站时,先叫幼儿观察西塱地铁站有几层?是怎么样的结构?楼上有什么?楼下有什么?现在没有的,你想出地铁周围还会有些什么?幼儿经过细致的观察,回来后在开展“美丽的芳村”的建筑游戏时他们便能用玩具和各种废旧物料砌出西塱站有两层结构和地铁的公安标志,楼下有各种不同的建筑物,充分表现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尊重幼儿的意愿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稳定幼儿的兴趣,这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如我班王施泽小朋友说要在西塱地铁站中建游泳池,我问他“西塱站有游泳池?”他回答:“许多小朋友觉得热,如果实里有个游泳池,我们就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游泳了!”现实的西塱地铁站虽然未完全建好,但幼儿在游戏中却设计出此处有各种高楼大厦、娱乐场所、花园式的停车场……。

三、善于观察幼儿游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注意运用启发式语言。

有一次游戏中我发现“娃娃家”的“爸爸”和“妈妈”都在看电视,但“娃娃家”并没有电灯的装置,我问幼儿,“爸爸”“妈妈”在看电视吗?干吗家里黑漆漆的?我都不敢进来。于是担任“爸爸”的强强便拿起线轴和花片砌了两座台灯,家里在黑夜中立即变得明亮起来。

在游戏中发展宝宝的想象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在游戏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象异常活跃。例如:抱着娃娃做游戏时,幼儿不仅把自己想象成“妈妈”或“爸爸”,还要想象“妈妈”怎样爱护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一会儿喂娃娃吃饭,自言自语哄娃娃睡觉,一会儿又抱娃娃上“医院”看病,送娃娃上“托儿所”等等。幼儿要想象力正是在这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游戏的内容丰富,想象就越活跃。因此,成人应该积极组织、引导幼儿参加游戏活动。

另外,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总离不开玩具。玩具是引起幼儿想象的物质基础,可以引起幼儿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联想,从而使想象处于极活跃状态。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想象往往都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因此,玩具和游戏材料在想象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格外突出。

但不同类型的玩具,对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结构玩具可以促使幼儿自由想象,组成自己喜爱的各种形体;而这种幼儿通过自己的设想、创造,构成的形象更符合其想象的需要。因此,他们可以长时间地沉缅于自己创设的玩具形象中。又如,沙箱可以使幼儿在玩沙过程中随意想象和创造,任意构筑各种物体。随着情节的发展,各种形象的物体还可以无限增加,而这许许多多形象的物体又丰富了幼儿的想象。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幼儿的想象在不断发展。在游戏中,他们喜欢各种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游戏材料,而不喜欢那些制作精巧,但不能动手的观赏玩具。记得有一次,在幼儿自由游戏时,一群孩子为争一个废胶卷筒争得哭哭闹闹的。我连忙走过去问明原因,为什么要争这个废胶卷筒。一个幼儿说“我要这个做汽车。”“我要用这个做娃娃”……听了幼儿的想法,我知道这个废胶卷筒对幼儿来讲是多好玩啊。于是我就到照相馆找了几个给他们玩。看着他们做得那样认真,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因此,在废旧物品中,幼儿能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学习或生活中,成人应该根据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为幼儿选择和准备适合于他们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促使幼儿想象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引起幼儿的兴趣。一个孩子喜欢的好玩具并不在于它的价格是否昂贵,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满足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需要,能否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幼儿园中的游戏有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如区域活动、集体游戏活动,有幼儿自发的游戏,如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自己组织、创造出的游戏,还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游戏形式,即“寓教于乐”。其中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内在的价值,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语言等的提高都有帮助。游戏对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人们越来越发现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实践,我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这里主要对教师在游戏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点体会和想法。

首先,要提供充分的材料、创设丰富的环境,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一是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投放幼儿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其他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要赋予启发性、层次性,并能构成丰富的游戏情景。如我班开展的“超市”,投放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瓶瓶罐罐、小碟子……姚诗逸小朋友把“旺仔牛奶”的罐子放到了下面,把一个小碟子放到了上面,用来作秤,一边称东西,一边还说“这个×斤”。可见,幼儿在丰富的游戏环境中就能萌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行为。二是要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才会有愉悦的心态,才会大胆的创造、活动。

其次,要肯定幼儿的大胆创造。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想法。教师应肯定他们的想法,不能否定或进行反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另外,幼儿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应使用正面评价性的语言。如我班的梁凯雯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时,遇到了娃娃要过生日但没有生日蛋糕的情景,她就提议,没有蛋糕我们就自己做。老师听到后就肯定了她的想法:“梁凯雯,你的办法真好!”接着,娃娃家里的成员就一起做起了“蛋糕”,他们个个都很认真,娃娃家进行了热闹的生日庆祝会。

再次,教师应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进行指导。

我们知道,教师在游戏中的身份是环境的支持者、维护者,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适时的改变角色,以相应的身份适时的介入幼儿的游戏。如当幼儿在无目的的摆弄操作材料时,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老师和你来一起玩好吗?想想这些拼板能做什么?”幼儿拿了一块梯形的拼板说:“可以用来做手枪。”“好,那手枪是谁拿的?”“是警察拿的。”“那你想不想来当警察?”“想。”教师就引导了幼儿利用手里的玩具当警察,并告诉他要再想出新的点子。

最后,要及时的鼓励、表扬幼儿,给幼儿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幼儿再创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游戏中能继续主动的创造和想象。我班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幼儿来讲述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并给一些有创造性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奖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幼儿。

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在民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它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性,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没有社交的能力及与人协作的精神,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就是不全面的。80年代中期,“日、美、欧学前教育、保育会议”就呼吁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偏重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幼儿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应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我国学前教育专家卢乐山曾说:“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在游戏之中。”可见,游戏是我们向孩子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属于传统文化的民间游戏,因为它易学、易会、易传、及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等特点,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民间游戏在经过漫长的时间隧道以后,它所蕴含着的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间气质和文化素养非常浓厚。同时它也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游戏中也蕴含着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都会时时出现在孩子的游戏之中,使孩子们在游戏的假想中,在一次次的反复感受、实践中,他们的社会道德知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等社会性的发展不断得到扩大、巩固、升华。

一、帮助幼儿获得成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有位哲人说:“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对幼儿发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可见也把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实践证明,民间游戏特别是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培养快乐的情感。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等特点,它的内容一般是生动具体,形式也非常活泼、轻松,同时还配有节奏明快、郎郎上口的儿歌、绕口令等,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能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每当孩子们在克服困难,学会某种动作时,他们都会产生一种喜悦心情,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而增强了自信心。如:在大班开展的“斗鸡”游戏,大部分孩子很快掌握了斗赛的技能,勇敢地和同伴进行较量,但也有个别很胆怯的孩子,不敢和同伴斗赛。这时我就有意识地请能力、体力相当的孩子进行互动游戏。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并在同伴加油声下,孩子尝试参与了。正因为体力相当,孩子之间的悬殊不大,从中孩子也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在这不经易间,孩子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此外,如果孩子们在练习一个基本动作或进行某项比赛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老师应该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一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在今后面临困难时,都会自觉的充满信心去努力克服困难。

二、利用集体评价的方式,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教育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头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第三个教育目标提出的是:“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各类游戏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开展游戏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皮亚杰说过:“儿童游戏包含着大千世界的一种缩影。这种游戏中的微型世界反映了由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而许多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都取决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如:切西瓜、贴人、猫抓老鼠等。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在平时的游戏中,它们的趣味性都会对幼儿产生诱惑,从而破坏某些规则。如何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成为我们和孩子开展游戏时思考的方向。例如:民间游戏“丢手帕”,它的规则是:幼儿围成一圈坐在地上,其中一个幼儿在小伙伴的儿歌声中有节奏的绕圈跑,并偷偷地把手帕丢到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后面,边上的幼儿不能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如果被丢到手帕的幼儿因没有发现自己后面的手帕仍坐在地上,而被丢手帕的小朋友抓住,那么,被抓住的幼儿就要向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绝大多数幼儿都能遵守规则,但是,顽皮的幼儿却难以遵守,经常会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此时,我就采取集体评价的方式,请大家来评价这种游戏行为,从而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三、以合作性竞赛形式,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精神。>

同龄孩子集体的相互影响,在孩子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游戏中,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是很生动、广泛的。在游戏中,幼儿经常需要扮演角色,角色中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思想、行为习惯,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一些好的品质,如团结友爱、协调合作、克服困难、集体主义精神等。因此,我们老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尽量选择一些有竞争性质的、合作意识强的活动。如我们经常和孩子开展的游戏“抬轿子”竞赛活动,需要两个人用手搭一座轿子,另一个人就坐在轿子上,然后走到终点,孩子们知道要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与同伴友好合作、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在这过程中幼儿逐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孩子们更加活泼开朗了。再如游戏“炸碉堡”接力赛,做碉堡的孩子知道要与同伴合作游戏外,他还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忍耐、等待,与他人轮流游戏。而在接力赛奔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互相碰撞的现象,老师就会及时鼓励孩子互相道歉原谅对方。由此可见,民间游戏活动为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在运动比赛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做人做事的美德、合作、牺牲、互助都是可以在团体中养成。”

四、给予幼儿对话、协商的机会,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化更可能出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

首先,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炒、炒、炒黄豆,炒炒黄豆翻个身”等,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孩子在玩民间游戏“猫抓老鼠”时,扮演猫和老鼠的幼儿为“老鼠怎样算被抓住‘”而争执起来。这个说他“的衣服被老猫碰到了就算抓住”,那个说自己“已经逃出老鼠笼就不算被抓住”。这时,我让孩子们回到身边,让他们互相讨论商量,制定一个“被抓住”的标准,我引导他们统一了意见,最后,他们又愉快地玩起了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习换位思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正如瑞吉欧教育理念所说的:“儿童是坚强的,他们有能力担当自我成长过程的主角,儿童之间尽管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试图通过与别人的对话,互动与协议来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与别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丰富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采取多样的社会教育形式,让幼儿而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小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有效应用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它的教育价值已由过去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主要目的而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活动的方式也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案例一: 小班表演游戏“拔萝卜”进入第四课时,孩子们大多能掌握角色的出场顺序及对话,完整地表演故事。瞧,一组幼儿正在表演区有序地表演着,突然,欢欢大声地喊起来:“小姑娘,小姑娘哪去了,该你了!”游戏中断了,小演员们四处找“小姑娘”。戴着小姑娘头饰的慧慧匆匆忙忙从美工区走过来,手里还拿着捏了一半的泥工,欢欢一把抓住她的手说:“你去哪了?轮到你了,快点呀!”慧慧不好意思地笑笑,看了一眼“拔萝卜”的队伍,上前拽住“老奶奶”的衣服:“唉哟,拔不动……” 案例分析: 很显然,慧慧对“拔萝卜”的游戏兴趣不高,令她游离于游戏之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对慧慧来说,游戏缺乏挑战性和新鲜感。 2.慧慧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而转移注意力,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 3.幼儿表演游戏的经验不够,不能自己创编游戏情境,使此游戏看起来更像生硬刻板的“表演”而非自由自主的“游戏”。 指导策略: 我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一起讨论:老爷爷和老奶奶拔萝卜的时候,小姑娘、小花猫、小老鼠有可能在干什么呢?这时候孩子们议论开了:“小姑娘在给娃娃喂奶!”“小姑娘可以在家里画画呀!”“小猫在睡大觉吧!”“小老鼠在吃东西?”……“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及时给予了肯定,这七嘴八舌的讨论使每个角色瞬间变得有事可做了。同时,大家一致认为,虽然“各忙各的”,但是当听到“喂,×××快来呀,快来帮我们拔萝卜”的喊声时,应该马上做出回应。 在后来的表演游戏中,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不需要交流时,孩子们在自己设计的情节中各玩各的,需要对话时,孩子们马上回应并投入集体游戏,以前那种因等待而无所事事、来回穿梭的现象不见了。 反思小结: 对于表演游戏,教师不应扮演“裁判”的角色来评定幼儿表现的“好坏”,也不应扮演答案的提供者来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使幼儿产生有关“问题”的意识,引发思考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知道教师的“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幼儿的经验往往是通过自己讨论、互相观摩、评议小结而达成的,因此不要忽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让孩子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玩”起来吧! 案例二: “小兔找太阳”同样是小班的表演游戏。孩子们根据需要增添了角色.由故事中仅有的两个角色间一问一答的单一情景扩展为有小猫、大狮子等角色参与的趣味游戏。但是,由于对话简单,孩子们很快发现:游戏时间太短了!时间都浪费在交换服装和角色上了! 案例分析: 1.虽说角色添加使“兔宝宝”有机会跟更多的角色对话,但故事情节过于简单,这是表演时间短的主要原因。 2.受已有经验的限制,孩子们尽管感觉“这么快就表演完了”“又得换角色了”“没意思”,但是他们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去改变游戏现状。 指导策略: 正在孩子们唉声叹气的时候,我灵机一动,顺手拿起了“娃娃家”游戏用的红色小盆放到表演区,聪明的田田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思,说道:“妈妈,这是太阳吗?”其他孩子立刻有了新的想法,恒恒说:“不如我们再去找找还有什么是红色的!”“对呀,我们还可以用红纸做太阳呀!”昊智说。于是,孩子们忙碌起来,恒恒去建构区选择红色雪花片拼插球,吴智在给纸盘涂红颜色,田田则找到了红色的大棉包……眼看着孩子们从环境中找来许多游戏道具,我也很欣慰:“一个太阳、两个红灯笼、三个红气球,接下来——”我故意拖了长音,想看看孩子们的反应。果然,受到语言的暗示,“四个红纸盘,五个大红球……”他们发现了数量的叠加,制作道具更起劲了。 再看孩子们的表演,“小兔找太阳”显然已超越了表演故事的游戏情节,他们一边数数,一边表演故事,玩得不亦乐乎…… 反思小结: 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而不是仅仅把材料当做“道具”。因此,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进行。在幼儿眼中,教师事先准备的精美道具并不比他们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吸引力,而制作道具的过程本身就是可以带给幼儿快乐、蕴含丰富学习机会的一种活动,教师不能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颇具教育价值的环节。 另外,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过度“指导”,将游戏全部纳入教师的要求与计划之内,由教师一手包办代替;二是过度“放手”,教师以尊重幼儿的选择与自愿为借口而对游戏放任不管。我认为,在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当指导,像刚才案例二中提到的,哪怕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能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推动游戏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幼儿的表演游戏应尊重幼儿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自己来选择、参与设计、自己来表演。但尊重幼儿的意愿并非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适时地点拨和指导,将可以充分发挥表演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


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当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经常碰到教师问我:“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很重要,但还是不太清楚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应该如何去看孩子,尤其是看什么?”而我的回答往往也很明确:“先看孩子如何玩,在看懂孩子玩什么后,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做。因为,在游戏活动中你能看到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

我曾经记录过一群大班孩子自由游戏的场景:

九个女孩围在一起协商并很快有了结果:能力强的五个女孩找到了“教师”的岗位,另外四个女孩则“心甘情愿”当“小学生”。小欧今天是体育老师,她始终在踢毽子,说“要教小朋友踢毽子,必须自己先学会”。霏霏当语文老师,可她在拼命地画呀画,说是要“做学校的名片”。她在“名片”上写上地址“万航渡路661弄”(她家的地址)。婷婷上“英语课”教小朋友认识Aa、Bb、Cc,才几分钟,便被姗姗打断。姗姗说“该我上课啦!”便开始让同伴画小花。韵之上数学课,她认真地教着自己会的“7+7=”“8+8=”“9+9=”。最后,小老师们还组织同伴去春游,乘了磁悬浮、去了火锅店……“小学生们”都很愿意配合“老师”,快乐地听从“老师”的各种指令与安排,玩得不亦乐乎……

火锅店热闹非凡。和昨天的游戏不同,店里来了八位工作人员,大家手牵手有了更细致的分工。在游戏中,有五个孩子自始至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有条不紊地招待客人。在游戏即将结束时,“小学老师”带领小朋友走进了火锅店,引起了火锅店所有工作人员的兴奋,他们激动得忘乎所以,一拥而上……

娇娇、子寅、小何在忙着做一个个“箱子”,原来他们要用这些“送外卖食品的箱子”给客人送货。箱子做完了,他们又找来许多小纸片,在每一张小纸片上写上了“火○(锅)店”,并快乐地将小纸片分发给周围的人。

小野等五个人在继续搭建他们的“观光隧道”。他们大胆地将教室里的四张大桌子竖起来,并找来几块塑料板覆盖在上面造出一个“黑洞”。小野一个人蹲在“隧道”里,用找来的一些小玩意儿装饰“隧道”,说是要让车厢里的人看见各种各样的“风景”。另外四个人在画画,其中有三个人在按照小野的要求画各种各样的“风景”。小野最后将这三人的画都粘贴在“黑洞”里,当做“隧道里的各种风景”。只有昊儿自顾自地画着“名片”,他想告诉大家“我是观光隧道的工作人员”。

留留和文文遗憾地用教室里仅有的椅子造出了一列地铁。留留找来了好几个罐子,说是准备给人装呕吐的污秽物(疑似把地铁当成了飞机)。文文在墙上贴了一张纸,上面画着一幅幅画,估计是介绍地铁停靠的每一站。当“小学老师”带着小朋友来乘地铁时,文文向大家介绍他的“站牌”,并很认真地为他们安排好座位,口中还不停地介绍说:“欢迎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我们的列车从浦东国际机场开往虹桥国际机场……”

小瀚和小旭从观光隧道、到小学、到乘地铁、到吃火锅……谁都以为他们今天是“游客”,没有人想到,当询问他们“是谁”时,两个孩子居然回答“我们是导游!我们在到处玩。”

在新开张的飞机模型店里,华一、中中、小吴聚集在角落里,他们搭建了各式各样的飞机,声称“飞机模型店马上要开门啦”。可直到游戏结束,“模型店”依然大门紧闭。他们把顾客拒之门外,自己却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以上记录的是大班孩子某一天自由游戏的场景,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孩们热衷“当教师”、上课,上各种各样的课是近期她们的主要兴趣,至于每节课的课时、内容都无关紧要:“火锅店”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最快乐的是亲力亲为招呼顾客,即便“倾巢而出”服务一名顾客也没有关系:在“观光隧道"里将四张大桌子竖起来绝对是大胆的创意,因此大大满足了孩子的愿望……整场游戏中各个不同场景反复出现的“名片”,让我看到了孩子近期的关注热点。

这,就是孩子的游戏,有的热火朝天,有的小打小闹;有的兴趣正浓,有的已渐行渐远。但不管怎样,只要是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中,孩子们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了各自的兴趣和喜好。

作为教师,在游戏中看到的、看懂的越多,就越能走近孩子;作为教师,在这些繁杂平常的表象中找到适宜的方法去回应孩子,就一定能发现有效的教育策略。其实,当你的脑海里能涌现出一幕又一幕孩子在快乐、尽情、自主地游戏着的片段时,你一定已经成为孩子的游戏玩伴了。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


导读: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会把游戏与真实生活混在一起来指导孩子,若运用的语言不当反而打断儿童的游戏。

“让幼儿自主的学习”这一新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对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我园自申报“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行动研究”这一科研课题已来,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这一领域中已经历了三个学年的探索,并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会把游戏与真实生活混在一起来指导孩子,若运用的语言不当反而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应好好运用在想象游戏中解说员的角色,有技巧地问一些相关的问题,这种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可使解说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师该提什么问题、该说什么话,这是我们老师感到很困惑的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我们把游戏中的指导语言归为以下几类:

一、疑问式语言:

一般以询问的方式语言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把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反映自己原有的经验,教师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使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得以整合。询问式的语言并非教师不了解某种游戏的情节,如:“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一类幼儿不需要思考或努力尝试即可回答的问题,而是根据幼儿游戏开展的情节,觉得幼儿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教师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语言有:“你跑来跑去是在干什么呀?(用于了解游戏的情节)”“家里除了爸爸和妈妈以外,还有谁?(用于帮助幼儿解决争抢角色的纠纷)”“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用于引导幼儿学会用替代材料)”“你什么时候给你的病人打针?(用于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促使幼儿养成做事有责任的习惯)”“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能抓坏人呀?(用于帮助幼儿对警察职业的进一步的关注,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效果)”“拿不下了怎么半?(帮助幼儿思考更为合理的方法)”当老师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不要一相情愿地直接指导,可以问问幼儿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要不要我来帮助你”等让幼儿感到有自主体验的语言。教师在运用疑问句来提问时,是作为“游戏的真实情况的解说员”,把游戏作为教授的媒介,帮助幼儿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要注意根据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语言看起来是在问问题,实质上是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描述出来了,把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案例一:“疑问式语言”指导实录

在“快乐的娃娃家”游戏评价中,我尝试采用三个层次递进的询问式语言,引导与支持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我首先问:“今天,你有什么快乐的事告诉大家?”此问题的提出能让孩子简单回忆游戏的情节,又有机会和别人分享快乐。

我然后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对于娃娃家的材料划分、厨房与客厅区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孩子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有的则可能受经验或能力的限制,离开了老师和同伴的支持,就不能自己解决,从而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当老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豆豆说:“我们客厅太小了,客人都坐不下。他们厨房的小朋友老跑到我们这边来做饭。”大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商定了规则。这样既能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又有利于合作解决问题与能力的培养,并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我最后又问到:“你还有什么办法告诉大家?”这时,参与游戏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问题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建议、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成为发展游戏的主人。

二、建议式语言:

有些建议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常用“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我要……,可是没有……”等句式来达到指导的目的。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指导:“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当幼儿在“德克士”买不到油条而争执时,老师可以建议说:“德克士没有油条卖,我们再开个卖油条的店吧!”当发现幼儿一个幼儿用不同的积木尝试着搭建一个东西不成功而想放弃时,老师可以直接拿出最合适的积木对幼儿说:“用这块积木试试看。”这样使幼儿既接受了老师的指导,同时也感觉到了自主和尊重。

案例二:“建议式语言”指导实录

几名男孩子手里拿着几只恐龙,甲说:“我要搭恐龙陆战队!”其他孩子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甲拿来4根圆积木,他在圆积木上放上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这时乙也拿来几根圆积木,他把积木接着甲搭的继续往上加,可还没搭好,就把甲搭的积木全部带倒掉了。这时,丙说:“还是我来吧。”他拿来3根长积木,然后甲、乙轮流把圆形的积木往上加。这次又全部倒了。于是,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笑着说:“看看你们的积木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觉得把哪根积木放在下面最牢固?”这时乙说:“我们把粗的放在下面。”后来他们轮流把稍细一点的积木放在上面。最后他们的“恐龙陆战队”搭好了,还叫了其他小朋友去参观呢!

老师把握住引导孩子游戏的最佳时机,通过恰当的语言提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三、鼓励式语言:

老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老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如:看到幼儿把玩具洒落在地上,老师就说:“xxx小朋友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好了。”“xxx小朋友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真能干!”“xx今天愿意与大家一起轮流玩玩具了。”“如果声音再大一些,我们就会听清楚了。”等语言。老师及时发现并反馈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可以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三:“鼓励式语言”指导实录

田田和佳忆正在“医院”里给病人看病,只见医生田田对护士佳忆说:“快点,这个病人要输血”。“我们这儿没有血。”佳忆急忙说到。“怎么办?”一会儿,只见佳忆跑到“火锅店”里借了一点红色油泥放入针管里,就开始给病人输血。这时,丑丑抱着娃娃来了,田田拿着听诊器听了听说:“发烧了,要输液。”丑丑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田田拿一个橡皮筋绑在娃娃的手上并做了一个把针管插入手背的动作,挂好输液瓶后说:“下午还要来哟。”丑丑急忙说:“不行,我下午要上班呢。”“那你的宝宝就要死了。”“你的宝宝才要死了。”丑丑很生气地叫到。这时,我急忙走过去,也来到医院看病,边打针边说:“你们的医术都很高明,我真想病快点好,可我下午没时间来打针,你们有什么办法吗?”“那我到你家里给你打吧。”佳忆说。“太好了,谢谢你们。”我开心地说。田田听见了,连忙拿起针管来到丑丑家,敲了敲门说:“丑丑,我来给你的宝宝打针了”。……

鼓励式语言有时能潜移默化着孩子的行为。

四、澄清式语言: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教师不能随便评价,而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如:有的“警察”到“餐厅”吃饭,不给钱就走了。如果这个问题幼儿并不介意也就算了,但是“餐厅”的老板一定要他交了钱再走,他却说“警察”吃饭是可以不给钱的,这个问题就值得老师让大家讨论:“警察买东西到底可不可以不给钱?”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澄清对警察的不正确的片面理解。

案例四:“澄清式语言”指导实录

欢欢和玲玲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欢欢的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玲玲手里拿着针筒、温度计,这时,只见豆豆抱着一个奥特曼的玩具来到“医院”,指着奥特曼的脖子对欢欢说:“他感冒了,有点咳嗽。”欢欢看了看豆豆,用手指着奥特曼的脖子问:“是这里吗?”豆豆点了点头,只见欢欢随手从玲玲手里拿过针筒对着奥特蔓的脖子就插了下去……像这样的游戏行为完全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药”。当我看到这儿时,并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把这样的游戏场景边用语言描述边表演了一遍,然后问孩子:“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的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针、吃药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去碰撞自己已有的游戏行为,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源泉”。

五、邀请式语言:

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人问津的区域,教师可以运用邀请式的方式。如:“我们一起去吧”“你可以帮我理发吗?”“请问你知道‘加油站’在哪里吗?”等这样的问题来提高他们的游戏兴趣和愿望,带领他们进入游戏情景,促进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让他们体验到参与游戏的快乐和成功感。

案例五:“邀请式语言”指导实录

我们班的其其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孩子,平时一到玩游戏的时候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处于一种旁观的、无所事事的态度,以至于同伴对他也是很少在意和关注的。有一天,游戏开始后,他又开始这里摸摸,那边看看。我走到他面前问他:“你愿意和我一起到小舞台去看表演吗?”他看看我,点了点头。我又邀请他说:“那我们先去超市买点东西吧!”他又点了点头。于是我们一起手拉手来到了超市,我拿了两瓶“可乐”,看看他,他没说话,也不拿东西。我们就一起来到了小舞台,坐在椅子上看表演。我给了他一瓶“可乐”,并边看表演边喝“可乐”。过了一会儿,我说:“我肚子饿了,我们一起到‘餐厅’吃点东西好不好?”他拿着可乐笑着点了点头。我们又一起到了“餐厅”,服务员问我们吃点什么。我为了让别的幼儿对他产生关注,我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你让他点吧。”随后,他点了好几个菜,开心地笑了笑。吃完饭,我又邀请他一起到“图书管”看书,一直玩得很开心。

面对这样的孩子运用邀请式的语言,让他和你一起游戏。在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意愿的同时,会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六、角色式语言:

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货的,你们需要帮忙吗?”等语言,不仅会使游戏的情景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

案例六:“角色式语言”指导实录

娃娃家里的妈妈沙沙从游戏开始就忙着炒菜,爸爸张浩在超市与家之间来回“奔波”,看起来他一点都不累,娃娃却被扔在一旁无人照顾。娃娃家游戏的内容显得有点单调、乏味,难以继续展开情节。见状,我忙扮着客人进入了游戏:“请问家里有人吗?我是到你们家来做客的。”沙沙和张浩看到我十分高兴,连忙说:“何老师请进!”“谢谢你们,我听说娃娃今天要过生日,特意来给他送礼物的。”他俩睁大了眼睛,相互笑了,一脸的惊喜。我又说:“你们准备给他开个什么生日会呢?我来帮忙吧!”“我想给他请很多好朋友,还要给他买新衣服。”沙沙高兴地说到。“我去买蛋糕和生日蜡烛!”张浩也兴奋地说到。当他俩手拉着手去买东西、又到各个角去请客人时,我知道他们已真正地为生日这一情节开始忙碌了,便悄悄地退出了游戏。

七、指令性语言:

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的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转移其注意,但这样做也许效果不佳,这时可用第二种方法:立即用语言和行为加以制止,如:当看见一幼儿正拿着一根木棍向人家的头上打去时,教师别无选择的方法是立即用行为和语言加以制止,如:“你这样做很危险。”“你不能这样做。”“请停下来。”等语言来达到结束幼儿不良行为的目的。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中,教师灵活运用指导语言,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和引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游戏指导的有效性,而且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对“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的探讨”的实践和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我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这项活动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幼儿园游戏《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小班游戏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案例: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一次体育活动中,我的活动目标是发展幼儿投远的能力,并纠正投掷的动作,在练习过程中,由于我过分强调纠正投掷的动作,而忽略了游戏性,一些孩子练了一会,就径自玩起了沙包。看到一些孩子没有专心练习,我有点生气...
    2021-05-11 阅读全文
  • 充分体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幼儿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个性品质。游戏活动更是幼儿在参与体验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培养其多种能力发展的好机会。幼儿教师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发挥幼...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案例: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二) 有一次活动区活动时,我指导建筑区的小朋友进行搭建,为结合主题活动和环境,我让幼儿和我一起搭小区里的楼房、商店、花园等。我指挥着他们“在这搭一个超市”、“在旁边搭一个停车场”,“在前面搭几座楼房”……孩...
    2021-05-20 阅读全文
  • 开展民间游戏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世界进入了21世纪,经济迅猛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独生子女”的教育弊端也是日益显现。因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众多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分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分...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在游戏中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主题游戏是通过让幼儿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达到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游戏中必须做到: 一、指导幼儿观察,丰富知识...
    2019-12-19 阅读全文

一次体育活动中,我的活动目标是发展幼儿投远的能力,并纠正投掷的动作,在练习过程中,由于我过分强调纠正投掷的动作,而忽略了游戏性,一些孩子练了一会,就径自玩起了沙包。看到一些孩子没有专心练习,我有点生气...

2021-05-11 阅读全文

主体性是幼儿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个性品质。游戏活动更是幼儿在参与体验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培养其多种能力发展的好机会。幼儿教师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发挥幼...

2019-12-19 阅读全文

有一次活动区活动时,我指导建筑区的小朋友进行搭建,为结合主题活动和环境,我让幼儿和我一起搭小区里的楼房、商店、花园等。我指挥着他们“在这搭一个超市”、“在旁边搭一个停车场”,“在前面搭几座楼房”……孩...

2021-05-20 阅读全文

世界进入了21世纪,经济迅猛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独生子女”的教育弊端也是日益显现。因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众多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分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分...

2019-12-19 阅读全文

主题游戏是通过让幼儿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达到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游戏中必须做到: 一、指导幼儿观察,丰富知识...

2019-12-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