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开展托班区域游戏的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托班游戏。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游戏成为幼儿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游戏有益于提高对外界新鲜事物的认知兴趣。幼儿教师应该加强游戏教学的多样性和游戏环境的改善。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好处你了解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开展托班区域游戏的指导策略》,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区域游戏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当前,幼儿园在开展托班区域游戏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托班幼儿的游戏常规不稳定;不能很好地与游戏材料互动;频繁地更换玩具:同伴间经常争抢玩具,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学期在开展托班区域游戏中,笔者通过尝试,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通过做客的形式,激发游戏兴趣

托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泛灵性,他们特别喜欢有趣的动物或人物形象。我们将各个区域比做小动物的家:益智区是小猫的家;建构区是小兔的家;美工区是嘟嘟熊的家,还有小娃娃的家。我们创设了“到小动物家做客”的游戏情境,并在游戏中以小动物的口吻建立初步的游戏规则:正确取放玩具,随时收放不玩的玩具;不在小动物的家里大声吵嚷;轻轻拿放他们的玩具;不和同伴争抢玩具等。教师发现问题时,可及时以小动物的口吻进行提示;游戏结束后,以小动物的口吻表扬幼儿,并提出下次游戏需注意的问题。托班幼儿对到小动物家做客的形式很感兴趣,能较积极地与小动物、小娃娃互动,很容易接受情境性的语言指导。

二、利用童趣的材料,创设游戏情境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在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

托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强烈的拟人化特点。我们有意识地将区域中的游戏材料物化成富有童趣的形象.并以此来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如:我们把穿珠子比作是穿项链,并创设了“送项链”的游戏情境。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天线宝宝、小熊维尼等毛绒玩具,幼儿穿好的项链可以自己戴上,也可以送给这些毛绒玩具,还可以送给同伴或娃娃家的娃娃等。结合图形镶嵌玩具,我们创设了“图形宝宝回家”的游戏情境。结合玩具大象和球,我们创设了“大象吐球”的游戏情境。结合玩具小熊镶嵌板玩具,我们创设了“熊宝宝一家”的游戏情境。

除了结合这些成品玩具创设一些游戏情境外,我们还有目的地自制了一些玩具。如:结合插鱼鳞玩具我们创设了“我为鱼宝宝插鱼鳞”的游戏情境。结合找影子玩具,我们创设了小动物做游戏的游戏情境:天黑了小动物们都在各自的影子上睡觉,天亮了,小动物们一个一个地出去玩。通过这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幼儿在游戏中能较积极地与这些玩具材料互动,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三、丰富幼儿的经验,扩展游戏内容

幼儿的游戏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托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游戏内容比较简单,要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就要丰富幼儿的相应经验。

(一)投放生活中的真实物品

生活中的真实物品,贴近幼儿的生活,能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并产生新的游戏行为。因此,在游戏中我们除了提供一些仿真玩具以外,还投放了实际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真实用具,如:妈妈的皮包和幼儿的手套、围巾、帽子、毛巾、小脸盆、小雨伞、小扇子、小簸箕和小笤帚、洗发液、小奶瓶等。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喜欢背着妈妈的包,打着小雨伞,抱着娃娃外出游戏。小雨拿着小簸箕和小笤帚一边扫地一边自言自语:“地上真脏,快扫扫吧。”飞飞拿着小扇子一边扇一边说:“天气真热呀!”幼儿在对真实物品的操作摆弄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获得了感知觉发展,有效地扩展了游戏内容。

(二)关注托班幼儿的自发游戏

我们经常发现,托班幼儿也会自发玩一些简单游戏,如:吃蛋糕、开汽车等。其实这些正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但这种经验还很零散,有时候不能帮助幼儿与游戏材料互动。因此,在发现了托班幼儿这些自发的游戏后,我就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呦,谁过生日呀,咱们一起做个蛋糕给他吃吧,再给他唱个生日歌,咱们再插一个照相机拍张照片吧。”幼儿有的做蛋糕,有的插照相机,一会儿大家一起吃蛋糕,唱生日歌,拍照片,轮流过起了生日。在托班幼儿自发的游戏中,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引导,丰富了他们的游戏经验,扩展了他们的游戏内容。

教师在托班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态度、语言,都会对托班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鼓励托班幼儿玩游戏。对于托班区域游戏的开展,我们还将继续摸索和尝试,以更好地适应幼儿的发展!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基于此,我创设了数学区,引导幼儿在动手动脑中探索和获得数学知识。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数学区域环境

一般来说,数学区域应安排在能让幼儿注意到又相对独立、安静和少受干扰的地方。我根据班级空间条件和幼儿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等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数学区域环境。比如。“算式接龙”游戏需要幼儿将算式接成长长的龙,小小的桌面根本就不够摆放。为此,我在远离过道的地面上铺上软垫。幼儿可以坐一坐、趴一趴,甚至可以躺一躺地玩接龙游戏。又如,“拼九宫格”游戏需要幼儿将几块不同形状的拼板进行组合,这就需要给幼儿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为此,我用柜子将该游戏场地和其他游戏场地间隔开来。

2.提供丰富、适宜的数学区域材料

(1)提供有针对性的材料。比如,在数学区域内投放集体数学活动中延伸活动所需材料。在幼儿学习了“6以内的组成与分解”后,我在数学区域内投放的材料是“美丽的花篮”:花篮上贴有6以内的数字,幼儿在篓子里将分成两半的花瓣进行拼合,拼合后的总数就是花篮上贴着的数字。

(2)提供“有弹性”的材料。即材料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不同的方法体现不同的难度,可以供不同水平的幼儿操作。比如,“拼九宫格”游戏要求幼儿根据提供的不同形状的拼板,任意进行组合。不同能力的幼儿就会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法:能力较低的幼儿只要求组合一两种即可,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则可以要求其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组合形式。甚至对于一些能力更强的幼儿,可以规定其每次使用的拼板的数量来加强操作难度。

3.做好数学区域的观察者和指导者

(1)对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进行观察,适时予以正确的指导,抓住教育契机,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水平和需要。如:材料的难度是否适合幼儿的数学水平、哪些材料幼儿已不感兴趣、幼儿是否正确地使用数学区的材料等。例如,在“拼九宫格”游戏中,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很快地拼出来,这时的材料对他已经不具有吸引力。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指导,如规定他每次只能用三块拼板组合,或是已经组合过的拼板不能重复等,以提高他挑战游戏的兴趣。

(2)教师要以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当幼儿不了解材料属性时,往往难以对材料产生兴趣。这时教师要用游戏、故事等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鼓励幼儿将操作中的新发现、新玩法介绍给其他幼儿,将个别经验转换为全体幼儿的共同经验。例如,在“串花片”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绿、紫、黄、橙四种颜色的花片和吸管,操作的方法是用绳子将花片和吸管按一定的规律串起来。如果幼儿没有仔细观察材料就动手操作,往往会因找不到规律而对材料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材料的特征,对材料的操作方法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方法进行创新。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中,我采取了这样几种策略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静观欣赏策略——给孩子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以自然观察为主,尽量不打扰孩子自然的行为过程。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时,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而是可以抱以赞赏的眼光,做孩子们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支持他们去尝试与实践,倾听孩子间的交流、感受,观察孩子计划的执行情况、孩子对不同活动的兴趣与态度、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孩子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孩子合作交往的情况等,与孩子一同感受活动的快乐。

渗透点拨策略——为孩子主体性发挥搭建支架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充分观察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寻机点拨,及时切入,给予孩子支持。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以下情况:

1.孩子在区域选择上缺乏目的性

如一个孩子拿着进区卡,但是对自己要进哪个区却犹豫不决。我把他带到漂亮宝贝理发屋,发现他对烫发棒等理发工具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主动邀请他为我设计发型,把他引到这个游戏中。

2.孩子在活动中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我便以调解者的身份,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介入,给予孩子支持,并引导孩子积极协商来解决矛盾,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

比如在一次“麦兜超市”的角色游戏中,两个孩子因为一份蛋糕而起了争执,都说是自己先拿到的。我便上前建议这两个孩子先一起分享这个蛋糕,如果下次有新鲜的蛋糕,他们可以再一起来买。两个孩子听到我的建议后,点点头表示赞同。通过我们老师的及时引导,既有效减少了孩子之间不必要的争端,又培养了孩子谦让、分享的品质。

3.孩子们对区域活动不感兴趣,活动无法进行

这需要我们及时地介入指导,使活动继续开展。如在图书区,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兴趣点会逐渐降低,有的会东张西望、胡乱翻阅。或者是吵闹、窃窃私语,这时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提供一些纸和画笔,让孩子把阅读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大胆创编,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区。通过这样的指导,重新使孩子找到新的兴趣点,使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大胆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情毫激发策略——调动孩子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

情感激发是教师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引导孩子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探究兴趣,支持孩子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1.谐趣夸张,激发兴趣

作为老师,我们要以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来带动孩子,引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如孩子在表演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时,我发现孩子只是面无表情地学说对话,表演得不够生动。于是,我就参与到游戏中扮演狐狸的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让狡猾狐狸的形象活灵活现,孩子的情绪也一下被调动起来,在尝试表现角色的时候表情与动作丰富了许多。

2.设疑切入,激发思考

老师以启发性的提问,将活动引向深入。如在科学区,孩子经反复实验得出橡皮泥放在水里是要沉下去的,我问:“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一个问题引得孩子又找木板,又找塑料盒,还尝试着将橡皮泥压薄等多种方式,探索使橡皮泥沉不下去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3.区域互动,引发孩子之间的合作

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能增加孩子与同伴之间合作的频率,能激发起孩子更大的活动兴趣。如我们把孩子们在美工区进行彩绘和线描画创作的pvc管子,投放到建构区,进行搭建活动。孩子们平时在美工区完成的绘画作品,我们会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区,供孩子们欣赏阅读。这样使互不相关的区域流动起来,促进了不同区域孩子之间的积极互动,孩子们的活动热情得到了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要注意用“心”和用“行”。用心观察,用行指导,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真正在玩中学知识,在探索中促发展,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幼儿搭建游戏的指导策略


搭建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形体、大小的积木等材料,将这些无形象、无意义的结构元件进行构造,从而使其具有意义的活动。在搭建游戏中,幼儿通过操作而发展其动作的灵巧性、力度及其手眼协调性,通过观察、构造过程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空间想象以及创造表征能力的发展。它是一种比运动游戏、象征游戏还要复杂的创造性游戏,需要教师的专门性指导,否则就会因缺乏搭建技巧而丧失信心,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游戏状态。我们在跟踪观察幼儿的搭建游戏行为,分析幼儿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宜的指导策略,有效提高了幼儿搭建游戏的水平。

一、现实比照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游戏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指导过程中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将游戏与现实进行联结、比较,从而引发幼儿认知、构造技能、合作等方面的冲突,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利用现实比照的方法拓展幼儿搭建的经验。

1.比照结构图纸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平面到立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最初的搭建来自于模仿,因此教师首先要提供可供幼儿模仿的对象,让幼儿知道拿什么来模仿。为了避免幼儿简单机械的模仿,教师应提供不同的模仿对象。为幼儿提供结构图纸,需要幼儿能够观察、辨别图纸中的空间位置、物体形态等,并通过空间想象将其转变为立体的结构造型。

例如在搭建“动物园”时,教师发现幼儿搭建的场所是孤立的,空间排列单调,内容单一,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动物园的儿童地图,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动物园中的场馆,如蛇馆、猴山、狮虎山等场馆的空间位置,然后观察这些场所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如通过一条路或者相隔一座山或者间隔一个小湖。在对照自己搭建的作品与地图时,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了差异,再次搭建动物园时,不断观察地图、辨别空间,搭建活动出现了更多的协商行为,空间布局更加多元化,位置的安排更加合理,搭建的内容更加丰富、复杂。

2.比照真实图片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形象构造到抽象构造的转化

真实图片不仅需要幼儿将图片中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而且需要将平面的构造转化为立体的构造。教师利用真实图片时需要发现幼儿搭建游戏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并适宜提供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从而解决搭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例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搭建中山公园中的“小火车游戏场”是半封闭的,长方形的时候,教师立即从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一张能够形象鲜明地呈现出赛车场是封闭的,另外一张能够呈现出赛车场是椭圆形的。当教师让幼儿比照搭建作品和图片时,幼儿立即发现了问题,引发了幼儿自主探究如何搭建出环形的封闭跑道的兴趣,有的使用弧形积木、有的利用三角形拼接法搭建拐弯处,改变其直角的状态,而且让游戏场的安全设施、进出口设施更加齐备,方便幼儿使用拼插的模拟小火车在其中开展模拟游戏。

3.对照现实生活经验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单一构造到整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搭建主题的产生,往往来源于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带领幼儿经历参观感知——讨论分享——再现表征的过程,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再现复杂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社区、公园、商场、广场等。不仅需要幼儿具有比较丰富的搭建水平,而且需要同伴之间频繁的合作。

例如在实施“我爱家乡”主题时,幼儿最初搭建的五四广场、栈桥等都比较简单,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海水浴场、五四广场等景区时,引导幼儿观察那里建的风格、结构以及不同建筑之间的位置,丰富了幼儿的感知经验,之后引导幼儿通过搭建游戏再现自己的感知,并丰富相适应的搭建技能,幼儿的搭建逐步丰富起来。有的幼儿搭建的五四广场中间宽、上下逐级变窄,有的幼儿合作搭建的海水浴场中木栈道、海滩、雕塑、周围的将军楼等生动形象、错落有致。

二、问题诱导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冲突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问题诱导法就是教师或幼儿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在持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搭建、交往合作、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1.以技能性问题丰富材料使用的多元化

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技能的支持,而教师提出技能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可以丰富幼儿对材料摆放方式、材料组合方式的思考,也可以加深幼儿对积木的长度、宽度、高度、角度等的关系的探究。比如近期幼儿一直在致力于搭建一个椭圆形的跑道,其中幼儿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圆弧跑道的拐弯如何搭建。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幼儿探索,幼儿首先考虑将原有的直板积木换成了半圆积木连接,除此之后还有什么连接方式呢?教师在参与幼儿搭建过程中,发现幼儿搭建的双排跑道的宽度才能满足拼插的“小汽车”行驶,因此教师请幼儿尝试各种积木连接弯道处,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发现将长板错开一段,使用小三角可以弥补弯道拐角处的不足。这次尝试给予幼儿一种思维方式的启示:不是整齐地罗列而是有秩序地错开是使用积木的新方式,幼儿开始变化积木使用的方式,他们开始灵活地拼接、衔接、组合,由此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积木使用方式的多样化。

2.以对比性问题提高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搭建区中材料的大小、长短、厚薄、高矮等空间位置和比例是明显的,而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利于幼儿建立感觉标准体系。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对比性的问题,帮助幼儿发现这些材料之间的差异,让幼儿在分解、组合积木的过程中,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概念。

例如在幼儿组合搭建公园的大门时,如何连接成一个可供幼儿进出游戏的大门是幼儿面临的一个问题。教师使用对比性的问题支持幼儿的多元化探究,请他们使用圆柱体、长板、长方体、正方体等不同的材料搭建两侧的门柱,并对比一下各有什么特点?有的幼儿在对比尝试中发现搭高圆柱体最难,因为接触面太小;有的幼儿发现要维持大门的平衡,需要左右对称使用相同的材料才能使两侧的门柱一样高,有的幼儿发现大门的宽度不能超过最长的那根长板,否则就难以连接两个门柱。再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搭建作品:“对比一下,塔式楼中每一层使用的积木有什么不同?”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一层比一层短。对比性问题使幼儿掌握住搭建的关键性经验,当幼儿投入到搭建过程中时就会有目的地选择一层比一层短的积木进行搭建。

3.以现实性问题引发幼儿持续性的尝试

中班幼儿在经历无意构造阶段之后,逐步进入模拟构想和想象构造阶段,能够模拟实物或者现实生活进行构造活动。切实并具有启发意义的现实性问题特别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使自己搭建的作品在不断靠近现实经验的过程中,提高活动的坚持性和作品的水平。

例如:幼儿在中山公园的门口搭建一个售票厅,旁边是一个简单的拼插小人。教师提出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售票员应该在哪里售票呀?”。“应该在房间里面,而不是外面。”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激发了幼儿持续性的探索,首先是建筑物高度的改变,他拆掉原来的屋顶,继续摞高之后,将“售票员请进了房间”。接下来“售票员”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怎样走出来?”这个问题使幼儿反复观察现有的交叉搭法的特点是网状连接,不可能留出太大的空间当作门,让“售货员出入”,于是促进了幼儿对搭建模式的改变。他全部推倒,选择了三面围拢式搭法,留下的一面留下来当作“门”,这个举措很得力。接下来,幼儿有了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他发现拼插的售货员应该有“腿”,可是增加了“腿”之后,怎么也站不稳,就拿来一个柱子用来支撑,这样房间不仅太矮而且太小啦。当他用木条在门前拖动时,感到“门”应该是推拉式的,于是,他选择新的材料,比刚才的更大更宽一些,仅用一层就搭建了一个棱形的房间,而且房间的门是可以推拉的。

从幼儿的探究过程可以看出,现实性的问题引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当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改进、尝试之后,会促进幼儿主动联系现实经验,自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基于幼儿的现有操作情境,是幼儿正在开展的活动,而且教师要关注问题解决是否需要帮助和支持,以推动问题的持续性解决。

试论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新策略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里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教育形式。但这种鲜活的教育形式在很多幼儿园里开展起来时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问题,致使区域活动虽然开展却只是流于形式而无效。本文结合《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课程》及《幼儿园课程指导》里的关于区域活动的相关理论,并且联系区域活动的实际案例进行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新策略阐述。本文着重于研讨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不再雷同于别的关于区域活动的论文,而只基于有效二字从区域活动的活动区设置、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区域活动的指导、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和评价反思、区域活动的开放时间几方面来进行论证。

关键字:区域活动 有效开展

幼儿园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学基本每天每节课都是集体教学活动,而幼儿园除了集体教学活动外,还有一些相对于幼儿来说比较自由的活动,比如区域活动。所谓区域活动就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从区域活动的定义可以看出区域活动不但是幼儿的自选活动,更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这里没有教师过多的指导和干预,只要自觉遵守区域规则,就可以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主动而又愉快的进行操作,潜移默化地学习,并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获得成功的乐趣;在这里幼儿可以自我表现,又可以与同伴自由交往和交流或者合作进行操作,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了社会交往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增进友谊,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这里,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感性经验或印象,并能将这种经验或印象内化,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自动重组建构成新的知识经验或能力。这就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所达不到的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也可以这样认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培养欠缺可以有效开展区域活动来进行弥补。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幼儿的智慧来源于动手操作,苏霍姆林斯基又说,儿童智力的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而在蒙苔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里,儿童的自主操作活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结合我国现今幼儿教育的国情,更多的幼儿园是把集体教学活动以及其它的教育教学形式与区域活动结合,共同构成具有我国幼儿园教育特色的完整的课程结构。

做为一种鲜活的教育形式,区域活动在很多幼儿园开展起来了,但是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比如活动区的设置重复混乱,材料投放高档化却不实用,区域活动计划制定拘泥于格式而不注重可行性,区域活动的指导形似于集体教学活动只注重认知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包括态度、情感、意志在内的社会性发展,区域活动只在固定的时间开放形成资源浪费,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区域活动虽然已经开展,却只是流于形式而无效。所以本文就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新策略进行如下 论证。

区域活动的活动区设置

参考《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可设置的活动区有社会活动区、自然科学活动区、数学活动区、艺术活动区、语言活动区、建构活动区这六大类,当然每个幼儿园的每个班级要设置哪些活动区以及如何设置活动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活动区的设置要科学有序

活动区的设置要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及现有发展水平来进行,因为年龄的不同,决定了幼儿的现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此对活动的需求也不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该设置哪些区域,在每一册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设计参考用书《幼儿园课程指导》的最后都附有区域活动的建议,教师可以据此参考进行适宜本园本班的活动区设置。但是,活动区的设置不宜重复,比如说在同一个班级里已经有建构区,就不要再设置积木区,只要把拼搭积木的活动放在建构区里就好,因为把积木拼搭成建筑物或动植物都是属于建构的范畴。同理,阅读图书或故事表演属于语言区。

2.活动区的命名要儿童化

对于活动区的命名,基本上同一个幼儿园的不同班级是一样的,比如说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建构区、益智区等。当把这些区域设置好后,教师一般就是把这些区域名称用各种字体打印出来,再在字体上涂些鲜亮的颜色,就贴在了各活动区。其实这种做法不是很科学,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贴上这些活动区名称是给谁看的,当然是幼儿,幼儿能完全认得这些字吗?即使认得字又能理解其意思吗?

比如说益智区这个抽象而又笼统的词汇幼儿是不能理解的,而且所有区域的活动不是都可以益智吗?所以益智区不能做为一个活动区的名称。那么怎样的区域命名才是科学的?我们设置区域是为了幼儿,那么命名自然也要为了幼儿,要想能让幼儿一看就懂,最好是有趣的名字加上形象的图画。比如建构区,我们可以取名叫拼搭乐园,再在这个名称下面画上一幅用各种材料拼搭好的建筑物图画,那幼儿一看就明白这里可以玩什么了。

3.活动区的规则适宜用环境暗示法

在区域活动中,文字性的规则对于识字不多的幼儿来说并不适宜,最好还是用形象的图画形式,这样便于幼儿直观了解规则。甚至有的规则是不用贴出来的,比如说语言区的图书角,可以把它设置得稍为封闭一些,然后里面只要有序的放四五把椅子,这样进入区域的幼儿少,且半封闭的环境也对幼儿形成一个不能大声说话的暗示,这样,进入图书角的幼儿自然就会安静下来阅读。一般来说,区域活动的总规则是幼儿自选区域、自主活动,但是一旦幼儿选择好区域并进去活动后,原则上中途是不能再更换区域的,而且各区域的的活动形式不一样,所以各区域之间最好是封闭性的,避免因“界限”不明确而产生如幼儿无目的地“乱窜”或注意力分散等消极影响。如某教师在活动室里的建构区旁边增设一数学操作区,但是未将两个区进行相对的封闭,结果区域活动时,一个平常注意力就不集中的幼儿就在相通的两个活动区走来走去,从他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又想玩数学操作区里的图片排序,同时又被建构区里几名幼儿的合作拼搭所吸引,结果那一次区域活动他什么也没有做成功。指导教师观察到此现象后,马上在第二次区域活动之前将此两个相通的活动区进行了相对的封闭。后来,就再也未出现象前一幼儿那种心猿意马的情况。这正好应验了台湾学者蔡美春综合环境设计对幼儿学习影响的研究发现,分割的学习区会使幼儿以安静方式参与活动,并增加幼儿与玩具间的互动。

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活动区所投放的材料上。材料不同,所引起的操作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就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要注意两个方面。

1.投放的材料要安全、卫生

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对幼儿来说首先必须是安全的,因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不能识别哪些材料在操作中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比如说大头钉、牙签等有尖头的物品,如果在操作的时候不小心,很有可能戳伤自己或别的幼儿,而且一旦戳到眼睛,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即使一定要用到此类物品做为工具,那也一定要有教师一同参与操作,以防万一。其次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也要兼顾卫生,比如说建构区的塑料积木,幼儿园最好从专门的幼教玩具店购进,因为有些劣质的塑料会对人特别是对幼儿的皮肤产生刺激,形成伤害。当然并不是说只是在开始投放材料要卫生,而且对于塑料或原木类的玩具还要注意经常的清洗甚至是消毒,尽量凡事做到防患于未然。

2.投放的材料要经济、适宜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很多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是越来越具规模,其活动室里区域角投放的材料也越来越高档,越来越逼真,其实都是用来摆摆样子,给经常来检查的领导或参观者看的,这样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操作,而是以此证明自己的园本条件有多好。区域活动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幼儿自主地玩和做,但越来越成品化的材料能让幼儿有多少做的余地呢?即使是可以玩,那幼儿玩的兴致能持续多久呢?相信过一段时间后,幼儿要么不会再玩这些东西,要么就是把这些东西给拆散架,因为幼儿天生好奇,他们想看看这个外表已经熟悉的东西里面究竟是什么,那当然就要把东西给拆开了。经过这样拆卸的东西肯定就不能再用了。幼儿更感兴趣是自己做东西来玩,所以在投放材料时不妨就是一些原始材料,比如废旧的纸箱或塑料瓶,既可以在美工区装饰,又可以在建构区拼搭。又比如农村幼儿园可以直接投放一些稻草和玉米皮,稻草装入米袋缝成舒适软绵的草垫,玉米皮撕成条时进行编织,这些对于幼儿来讲才是有趣的。所以活动区的材料投放要因地制宜,经济而又适宜为最好。

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

区域活动计划制定在很长一段时间来都存在着争议,许多教师主要对计划制定是否要围绕单元主题、历次区域活动计划是否应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计划应该是详案还是简案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看法,而本文也就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证。

1.区域活动计划当围绕单元主题而定

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和集体教学活动计划是不一样的,就活动计划的名字而言,现在有几种不一样的提法,分别有如下的的格式:

①区域活动(语言区、科学区、建构区、美工区),既每次的名称都是一样的。

②区域活动—语言区、美工区,即本次区域活动重点要指导的活动区是语言区和美工区。

③区域活动—红红的年(本周主题活动名称)

在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设计参考用书《幼儿园课程指导》的附录里有这样一段话:区域活动虽不同于教师设计和组织的主题活动,但与主题活动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主题的产生、活动的延伸和深入与区域活动有关。而《幼儿园课程》里说:所谓区域活动的设计,实际上涉及的是如何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来创设活动区环境、选择和投放活动材料以及如何适当地指导幼儿的活动等问题。综合两段对于区域活动设计的文字叙述可以看出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应该围绕主题活动来进行,那当然区域活动的名称也最好是上面格式的最后一种比较合适。

2.历次的区域活动计划制定当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

所谓连续性和递进性主要体现在区域活动预设的目标和活动过程上,上面已经讲到区域活动当围绕单元主题目标来制定,而每个单元主题的系列活动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递进性的,所以区域活动计划的制定也当有连续性和递进性。在大班第一学期有一个单元主题叫动物王国,在这个大主题里,有三个小主题,分别是消失的恐龙、多姿多彩的鱼和动物的秘密。按照课程计划要在三个星期里完成这一系列关于动物的活动,而区域活动计划也可以围绕这三个小主题来制定,区域活动计划的名称也是这三个小主题的名称,在三个周进行这三个小主题的集体教学活动的同时,分别开展围绕这三个小主题的区域活动。

3.区域活动活动计划制定适宜用简案方式书写

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活动过程的活动,一个个教学环节是按照教师提前预定的思路一步步的有序进行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选和自主活动,活动目标可以大方向的预设,而详细的活动过程却是无法预设的,所以区域活动不必也不可能象集体教学活动一样做出详细的文字计划。计划的制定是为了真正活动时的行之有效,一份无效的文字计划制定得再详细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与其花较多的时间来书写区域活动的无效的详细计划不如书写一份简洁的计划,省下的时间用来做教玩具投放于活动区更有意义。简洁的计划意指班主任做的关于区域活动的周计划,周计划里有每个活动区在每一周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材料提供、玩法规则。这样一份周计划就非常适用于无法预测活动过程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的指导

在《幼儿园课程》里,区域活动的指导是从过渡阶段和自主阶段两方面来进行阐述的。所谓过渡阶段就是指幼儿还没有刚建立的活动区活动经验的时期,这一时期教师要向幼儿介绍该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建立规则,引导幼儿自觉遵守,从而使幼儿认识并适应该活动区的教育环境,顺利过渡到能在该区自主活动的阶段。而本文主要阐述自主活动阶段的指导。

1、前在指导和隐性指导

这两种指导都是从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上来进行的,不是教师用语言和动作示范来进行的直接指导。如果有了这两种指导,幼儿在进入活动区后就不会漫无目的、不知所从。比如说大班第二学期第一周围绕单元主题而开展的区域活动—红红的年,教师在设计这一周的区域活动计划时,预设美工区进行制作中国结、唐装和剪团花的活动,所以就提前投放如下材料:成品中国结和五彩线绳;废旧材料制作的唐装样品和报纸、薄雨披、彩色纸、纸绳;成品团花和各色彩纸。当幼儿进入美工区一看到这些样品和与样品放在一起的材料,他们就会去尝试操作,而不需要教师再去指导本次区域活动的美工区要做什么。提前投放的材料告诉幼儿可以做什么,。这就是前在指导。而将样品和对应的材料放在一起是暗示幼儿此材料适宜做和它放在一起的样品相似的美工作品,这就是隐性指导。这两种指导方法特别适用于美工区和建构区,教师把指导放在了活动开始之前,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多一些时间去关注和指导别的区域。

2、适时指导和适当指导

虽然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选和自主活动,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和适当指导。适时指导是指在幼儿需要的时候进行指导,适当指导是指给幼儿一种点拨性的帮助。两种指导的目的都是培养幼儿的各种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比如说在大班第一学期结合单元主题所开展的区域活动—动物王国中,在美工区有一个幼儿用橡皮泥捏恐龙,它把恐龙身体各部分都捏好然后拼接起来,可是恐龙却往头部那边栽倒着,站不起来,这个幼儿拿着这条残废的恐龙来找教师,希望能得到帮助。当这个教师一看恐龙身体,就明白是恐龙的脖子太长导致恐龙的身体成了头重脚轻,当然就不能站立了。教师没有直接地告诉他怎么做,而是叫他再把恐龙放在桌子上站一站,看看恐龙总是往哪边栽倒的。当幼儿一连试了三次以后,突然高兴地叫起来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这位教师笑了笑,走到别的活动区去了。当教师再次回到美工区时,这个幼儿的恐龙已经站起来了,在教师的预料之中,这个幼儿把恐龙的身体加长了,前腿往头部挪了一截,脖子变短了一截,修改后的恐龙身体比例匀称了所以就站起来了。在这个区域活动的案例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怎样做,而是让幼儿自己实践观察并思考,然后再次探索操作,终于做出了成功的作品。在这里适时指导和适当指导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3.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

在每一次的区域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将要开展的区域活动在总体上做一个预测,哪一个活动区的幼儿可能在活动时有困难,那么这一个活动区就作为重点指导的活动区。当然重点指导的方式方法是与集体教学活动不一样的,最好是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和幼儿同玩同操作。比如大班第一学期围绕主题 所开展的一次名为 的区域活动中,在科学区的数学角教师提前做了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玩具盒放在那里,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打开一层层的大小盒子来感知年月日的关系,但考虑到如果没有教师的语言提示,幼儿有可能不明白这个盒子的意义,因此在活动时教师走到了这里和孩子们一起打开一层层的大小盒子。随着手上的动作,教师用了一些巧妙的提示性语言:大盒是一年,一年里装了十二个叫月的小盒,哦,一年里有十二个月,那每个月分别有多少天呢?孩子们又开始数每个小盒里写着日期的小纸条。通过教师参与的这次活动,幼儿们形象感知了年月日的关系。这就是区域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

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和评价反思

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活动过程的活动,教师没有时间进行活动过程记录。活动后的反思是教师根据活动过程的回忆来进行的。集体教学活动后需要反思,而区域活动更是需要反思,因为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选和自主活动,教师提前投放的材料,在各个活动区预设的活动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些都不是十分的有把握,所以在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不再是活动的主导者而有一定的时间来做好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在每一次的区域活动之后,可以根据记录的材料来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欠缺与不足,从而对下一次的区域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

1.如何做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对于区域活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观察记录的内容应该是哪些方面呢?又如何进行记录才有利于后续对区域活动做评价分析呢?为了记录时能快速简洁并利于以后就每一次区域活动作对比性的分析,可以设计以下表格来进行每一次每一个活动区的有关记录。

日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活动区 活动准备

进区人数

玩法情况

(说明:上表可以横向和竖向拉伸,横向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记录一个周或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进行的区域活动,竖向即要把本班所设置的所有活动区的情况都进行记录。上表还可以做成电子表格,以便于多次的区域活动做对比分析。)

2.如何进行区域活动的评价反思

区域活动的评价分为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活动后的评价。过程评价又可以分为幼儿的自我评价和相互间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评价不是对幼儿直接的评价,而是借助评价其在活动过程中所完成的作品或者是其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表现来进行间接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评价的语言应该是中肯而又具有鼓励性。幼儿相互间的评价应该是过程评价中最为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怎样给别人一个鼓励性的评价,让幼儿在友好的互相评价中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求得共同的进步和发展。活动后的评价是教师对刚结束的区域活动的一个总结性评价,这时的评价是教师依据自己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回忆以及现场所作的区域活动记录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活动后的评价也可以叫做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对下一次的区域活动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这样的区域活动才会越开展越有成效。

区域活动的开放时间

关于区域活动的开放时间,很多幼儿园都是在一周内固定的时间开放。其实活动区已经设置,材料已经投放,为什么就不能物尽其用而让它白白空闲呢?在幼儿园里,往往上一个活动到下一个活动有一个过渡环节,象建构区、语言区,幼儿在这个过渡环节的时间里,就可以进去搭一搭积木,或者看一本图书,这样也不枉费了教师在活动区的辛苦准备,同时幼儿也不会在这个过渡环节时间里因无所事事而消极等待了,避免了时间的隐性浪费。所以说象有些活动区的活动如果是时间比较短的话,完全可以向幼儿随时开放,这样既提高了活动区的价值,同时也让幼儿有更多的收获。

区域活动这种教育形式虽不是新生的事物,但不可否认在很多幼儿园所开展的区域活动中存在着问题,所以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要探讨并付诸实践的当务之急。让我们在不断的探讨与实践中期待着有更多成功的区域活动案例。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是介于学习活动和自由活动之间的一种开放式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提升经验的游戏内容,又不能破坏区角活动本身以幼儿为主体、自由、自主的特点,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角色游戏是最丰富多变的区角活动之一,由于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和可变性,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喜爱扮演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其中。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幸福小学”“小超市”“文具店”“娃娃家”等。从游戏情况看,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也乐于参与到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游戏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在学期初,我为幼儿设置了“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游戏进行几天后,我发现幼儿玩“娃娃家”的方法和大班上学期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游戏情节不丰富,活动范围也仅限于一块小地方,幼儿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更多值得提升的游戏经验。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游戏有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提供材料,“无声”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由此可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教师要以本班角色游戏开展的情况为根据,从游戏内容、角色分配、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的常规等方面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和推进做好准备工作。

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灶具、食物、餐具、梳妆台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支持。到了大班,这些原有的角色游戏“硬件”对幼儿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新鲜感,他们的游戏渐渐沦为机械的摆弄,于是,教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材料。根据增添材料的暗示,娃娃家的游戏角色由原来的2个丰富到5个,游戏内容由原来的烧饭、吃饭丰富为爸爸回家可以打电脑和看报纸,妈妈可以看电视和穿漂亮衣服,爷爷可以种花和下棋,奶奶可以烧饭,宝宝可以做功课和玩游戏等。

随着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的开展,教师又提供了一些快餐盒,家人们可以打电话订餐。在打电话订餐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订餐电话很有兴趣,于是就制作了一本空的通讯录。不久,幼儿就在通讯录上写上了肯德基、麦当劳的订餐电话,一段时间后,通讯录变得越来越丰富,上面记录了报警电话、救护电话等,还有娃娃家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在爸爸打电脑的区域,教师投放了一些字母卡片,让爸爸在键盘上找到字母并敲击;在妈妈的衣柜里,教师投放了小衣服造型的纸片让幼儿进行装饰;爷爷的小花园就是植物角,爷爷每天细心地照顾花草,还不忘记录观察日记。

“娃娃家”的这些改变是充分利用教室里已有资源的结果,教师创设情境化的游戏,让幼儿在完整的情境中进行各种游戏。适宜的材料就像是无声的指导,自然地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又让幼儿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使游戏更生活化、情境化。

二、借助观察,适时指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来不断提供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同时也要根据游戏的发展提出问题或建议,用语言来推动游戏的延伸和扩展。教师观察的方法大体分为随机观察和有目的的观察。随机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需要、意愿、困难、情绪等,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幼儿的活动;有目的的观察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和个别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理发店是我们班的幼儿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理发店里只有一位理发师,负责帮别人剪头发,每天总有许多幼儿想当理发师。区角活动一开始,时常发生几个幼儿都想当理发师的情况。一开始我请先到的幼儿扮演理发师,有时以猜拳的方式选出幼儿,但我发现这样的游戏状态没办法满足更多幼儿的需求。于是,我将理发店的游戏人数增加到三人,安排了三个角色,一个负责洗头,另一个负责吹发,还有一个是理发师。这样能参与游戏的幼儿多了,角色游戏的实质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没有客人的时候,三个人还会相互帮忙打理头发,幼儿间的互动也增加了。

观察和思考后的改进措施,使得角色游戏更加真实化,也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直接介入,有效指导

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是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互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产生矛盾。尤其是在大班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往往处于“观望”状态,希望幼儿能够自行协调,自己解决问题和矛盾。实际上当幼儿难以与别人沟通时、产生激烈冲突时、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都应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让幼儿学会正确沟通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很重要。由于角色游戏有其特殊的模仿、表演性质,教师在干预方式上也有别于其他区角活动,更多的是角色提醒或场景再现。尊重幼儿的游戏角色,保护幼儿的角色意愿是教师进行干预时应遵循的原则。

有一次,娃娃家的爸爸去超市买东西,在付钱的时候收银员夺过爸爸的2O元钱说:“这是假钞!直接没收了。你要重新付钱。”爸爸一听急了,就要拿回自己的钱,收银员不肯让步,两人抢了起来,眼看就要打起来。教师急忙上前,严肃地说:“我是警察,我接到报警,说这里有人打架。”两人马上停止“抢钱”,七嘴八舌地诉说起了自己的“冤情”。教师没有作命令性的处理,而是拿起钱看了看说:“钱确实是假钞。”爸爸争辩道:“我也不知道,钱是我赚来的。”收银员坚持说:“假钞肯定要没收,都是这样的。”说着两人又争吵起来,教师立即肯定了双方的意见:假钞是要没收的,但爸爸不是故意用假钞的。在双方都得到肯定、达成统一的情况下,大家的态度缓和了许多,爸爸说:“我不买了,我去加班赚钱。”收银员想了想说:“那我打折卖给你便宜一点的东西吧。”“假钞”事件就这样在警察的帮助下解决了。

教师以角色身份进行游戏干预,是角色游戏干预的主要策略。但如何正确选择教师的角色身份,起到有效的干预是关键。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挖掘游戏中的矛盾点,就事论事寻找空缺角色,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大班角色游戏中总结的几点指导策略。其实,角色游戏就像是在演电视剧,教师就是剧务人员,要在没有预设的剧本里为小演员们提供一切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材料、环境等支持。教师只有不断地观察、协调、完善,才能拍出幼儿成长的“巨作”。此外,角色游戏中最后的交流讲评也是指导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交流讲评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与幼儿一起总结游戏经验和有价值的游戏点,在下一次游戏中提升幼儿的经验。

五角星依然没有出现,这一次幼儿把重点放在想出不同的动作上,他们有的拿、有的转、有的钩……虽然他们的动作依然都是靠手指在进行,但是这一次幼儿似乎知道了第二个要求——“动一下”,并在“动”上动足了脑筋。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动”,“火柴花”始终不能变成五角星。

幼儿的第二次失败促使我又一次反思自己的指导,第一次失败后,我只告诉幼儿: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这无形中向幼儿强调了要注意“怎样动一下”,所以游戏中幼儿只顾着使用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火柴花”,他们完全忘记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这一操作要求。显然我的不全面提示又一次成了幼儿失败的诱因。看来,这次我得仔细地向幼儿重申游戏的要求,并给予提示,我得告诉幼儿:游戏时必须记住两个要求,“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来帮忙”“使用这种东西时只能动一下,五角星马上就会出现”。

第三次尝试

听了我的提醒,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他们期待着五角星早点出现。

小毛说:“我知道了,剪一个五角星,放在‘火柴花’上肯定行!”

凌楠说:“我可以拿五根棉签,摆在‘火柴花’外面就是五角星了……哦,不对,那是五边形,不对的。”

我反问孩子们:“假如直接放五角星,还要‘火柴花’干嘛呢?”我又提示孩子们:“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

越越满脸疑惑地问:“难道是水吗?”

文文豁然开朗:“哦,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确定:“这样有用吗,好像不会出现五角星呀?”

安安着急地说:“不用说了,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嘛。”

说干就干,我拿来了水和棉签,用棉签将水小心地滴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在水的作用下,“火柴花”竟然奇迹般慢慢移动起来,两根火柴棒之间“放大”了,一个窄窄的五角星逐渐出现,而且越来越大,最后一个完整而漂亮的五角星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可能因为有了前两次尝试和失败,也可能是我重点强调了两个要求的缘故,幼儿开始大胆想象。小毛“剪一个五角星”的想法令我佩服,细想一下这个方法倒是满足了两个要求,而且也出现了五角星,只是缺少了实验的过程和神奇的效果。“用棉签在‘火柴花’外面围成五角星”,这个想法也跳出了在“火柴花”中间或旁边拨动的思维方式,拓展到了“火柴花”的外围,这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小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思维,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智慧之门。可见,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语对游戏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面对幼儿的再次失败,我给出了一点小提示“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可能一说到液体,幼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但是他们似乎还难以想象水能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正是这种疑问让幼儿对小实验充满兴趣,他们带着疑惑观察我的实验过程。当我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后,“火柴花”的移动令幼儿惊诧不已,在一片惊叫声中,五角星逐渐出现,幼儿折服了,神奇的变化令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我也为自己的“小提示”而暗自高兴,在和幼儿一起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我也领悟到应该如何在科学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正确分析游戏中幼儿失败的原因,如何将幼儿的失败和教师的指导联系起来分析……

第三次尝试,终于成功啦!孩子们在教室里欢呼着……

“哎呀,真厉害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邱宝好像想到了什么:“哦,如果碗下面有水,碗也会向前移动的。”

“不对。”越越说:“那是因为下面有水,水可以减少摩擦,碗才向前滑。”

小博士麟麟说:“好像是水的张力吧。”

“什么是张力?”几乎每个孩子都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小博士麟麟回忆着:“我听爸爸说过,我也不是很清楚,比如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走呀、跳呀,而不沉下去,还有荷叶上的露珠是圆的,反正是书上看到的。”

“太好玩了,我也要去买这样的书来看。”

当我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时,我也感到“好神奇”,并了解到其中的道理:是由于水的张力才使火柴棒移动。我也上网查询过,再次关注“水的张力”,虽明白其道理,但当幼儿问我“什么是张力”时,我觉得还是无法用形象的语言来告诉他们。可喜的是,我们班的小博士替我解了围,用他的经验向同伴解释“什么是张力”,重要的是激发了同伴探索的兴趣,他们变得喜欢去发现和探究观察身边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班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结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地、创造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来源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最近流行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中班幼儿青睐,对动画片里面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非常了解,他们开始模仿动画片里面的角色和情节,自发地在户外进行游戏。在此契机下,我园将中班幼儿自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搬到户外进行开发,既增加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扩展了游戏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物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系统地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深入观察与科学指导。

一个完整的角色游戏要有人、物、情节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也是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游戏的内在规则。本文将从这四个要素出发,结合实例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行观察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的人——角色的扮演

角色游戏的核心就是角色,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扮演一个或者多个假想并且认为重要的角色。幼儿选择角色往往依据自己的情感取向,幼儿扮演角色对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自愿原则下对角色群体的模糊划分。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初次角色游戏中,对于“谁来当灰太狼,谁来当喜羊羊”的问题,中班的幼儿经过讨论,认为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一来灰太狼和羊的队伍自然分开。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因为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所以有能力处理好基本的角色分配问题。

(二)利用声音对角色群体的精确区分。在对“喜羊羊和灰太狼”角色游戏的初次尝试后,中班的幼儿发现,由于只是粗略地进行群体的划分,没有任何标记,导致幼儿分不清狼群体和羊群体的具体成员,出现了“灰太狼抓了自己的儿子小灰灰“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和引导,教师发现此情况后,询问幼儿“怎么样才能区别开狼和羊”。这时出现了狼的叫声“嗷喔,嗷喔……”所有狼都不约而同的叫了起来。中班的幼儿得出结论,只要狼嚎叫就能将狼与羊区别出来,嚎叫的是狼,不嚎叫的是小羊。

通过用声音来区别角色,这是中班幼儿对于角色精确区分的一次进步,但是狼群体不可能一直嚎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选择了等待,以期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采用标记对角色群体的彻底区分。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发现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在实际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会一直嚎叫,所以通过狼的嚎叫来区分狼和羊效果不大,狼和羊还是混在了一起。通过讨论协商,幼儿一致决定用贴标记的方式来区分狼和羊。狼贴蓝色的桃心,羊贴黄色的桃心。标记的出现,使得狼和羊角色的区分更加简便,在追逐游戏中角色更清晰,抓错人、场面混乱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协商分配角色。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中班幼儿发现狼群体中,不止有灰太狼还要有灰太狼的家人红太狼和小灰灰。于是幼儿便开始分配角色,天天小朋友确定是灰太狼的角色,孙艺灵和林巧小朋友都想当红太狼。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我采用以“公报与轮流相结合”的策略确定角色。林巧先主动表达了她想当红太狼的意愿,这是一种公报策略,但是也不能忽视另一位幼儿,于是幼儿自发协商,这次林巧当红太狼,下次孙艺灵当红太狼,剩下的狼全部都当灰太狼和红太狼的孩子小灰灰。“轮流当红太狼”是中班儿童自己想出来的协商策略,这体现出公平的原则,这对于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角色游戏中的物——对物品的假想

角色游戏离不开对物品和材料的假想,学会以物代物是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重要特征。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

(一)有效利用幼儿园材料。幼儿在第一次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时,小羊们不约而同的跑进了小木房子,于是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小羊的家,幼儿取名为羊村。而灰太狼则躲进较远处的亭子,幼儿取名狼堡。羊村和狼堡的确定,体现出幼儿的智慧。幼儿觉得,根据动画片,羊村很大并且有很多房子,而幼儿园的木房子也正好有很多个,所以选择木房子当羊村;幼儿园的亭子只有一个,并且有一个栏杆,刚好可以抓来圈养羊群,所以亭子当狼堡最合适。

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发现木房子大小规格不一样,大的可容纳8个人,小的容纳5个人。出于不拥挤和快速撤退的原则,幼儿制作了数字标牌,并将贴有标志的牌子贴在门上,提醒小羊木房子的容纳人数。

(二)创新使用新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假想材料,以物代物,并且还根据剧情,有效地去创设材料,作为教师应该大力鼓励幼儿,并且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去想象和创造。如,中班幼儿自发拿起我们“跳袋鼠”游戏中的口袋,围在腰上,后面故意拖的长长的,当作红太狼的裙子。幼儿自发地去发现材料并且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角色利用,创造出了有趣的“口袋裙子”,这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又一次材料的创新利用。

材料作为游戏的辅助工具,给游戏增添很多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角色游戏的开始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幼儿创设环境所需材料的提供者。所以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给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材料,才能点燃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要对游戏的情节进行假想,一般而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他们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一)最初简单的奔跑情节——狼占上风。在幼儿初次探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时,自愿分配好狼与羊的角色后,幼儿开始游戏时便乱作了一团,整个后花园听到的只是幼儿的尖叫声。只见灰太狼不断的奔跑着去抓猎物,而羊们则不约而同的朝着小木房子奔跑。不一会,操场中间只剩几只灰太狼了,被抓的羊也被送到了亭子里面了。而羊们则在小木房子里面喊到:“狼来了,狼来了。”整个过程,情节简单,羊群处于弱势,狼群的抓捕动作也是单一重复的。

(二)加入新角色逆转情节——羊占上风。狼随时都在羊村外晃悠,小羊都没有机会出去玩。一旦出去小羊就会被抓走。这样一来,角色游戏的情节便陷入僵局,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打破。经过讨论幼儿觉得要“包包大人”出来帮忙,由于小羊们在游戏中显得很弱小,只能寻找帮助,而包包大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里面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世界里面的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最终经过推选由个子高、力气大的吴桐宇当包包大人。

包包大人的角色由男生轮流担任。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在游戏中有性别差异,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他们能比较准确理解性别的概念,开始将性别与人格特点联系起来。女孩喜欢安静弱小的角色,男孩喜欢刺激硬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班幼儿普遍认为包包大人需要力量强大的男幼儿来扮演。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对性别认识的差异性,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支持个别女孩子想扮演包包大人的想法。包包大人加入游戏后,气势汹汹地把灰太狼吓回了狼堡,小羊们受到了保护,都出来玩耍。灰太狼在狼堡看见小羊跑出了木房子企图出来抓小羊,跑出来几步却被守在路上的包包大人吓了回去。小羊们肆无忌惮的在羊村外玩耍,灰太狼则躲在了狼堡不敢出来,偶尔一只偷偷溜出来的灰太狼在羊群里面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当它想去抓羊时,受到了羊群的攻击,反而被小羊们抓回了羊村。见状,在狼堡的灰太狼们更不敢出来了。

抓捕游戏的乐趣在于,你追我赶肆意奔跑,释放天性,斗智斗勇。包包大人的出现导致羊群占据上风,没有狼抓的日子对于小羊们来说也是无聊的,甚至熊富康小朋友在木房子里面,探出脑袋朝狼堡喊道: “我是羊,谁来抓我啊?”

(三)改变策略丰富情节——羊狼共舞。一是诱敌之计——你逗我跑。几次游戏下来,狼群占据弱势,羊群也是无所事事,游戏再次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改变策略,狼群中派出当几只狼在狼堡外吸引包包大人的注意力,另外的狼则从旁边的“小道”溜了出来,这时包包大人无暇顾及一群狼。于是,走出狼堡的狼又开始新的抓捕活动,羊与狼的抓捕大战再次活跃起来,未能及时逃离的小羊就被狼抓住,羊群、包包大人与狼群斗智斗勇,使得角色游戏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延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二是诱敌之计——我也是羊。狼群的小朋友撕下了狼的标记,悄悄的混在了羊群里面。如,小狼冯诗语找到了小羊李云浩做朋友,并成功诱拐李云浩走入狼堡大门,成功和同伴一起将李云浩关进了狼堡。

幼儿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甚至加入了动画片中原来没有的情节,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大力鼓励的。

四、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游戏的内在规则

角色游戏尽管材料、情节是虚构的,但也不应该违背生活中的逻辑原则,角色关系中的内在的规则是确保有效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规则与游戏的关系就像船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游戏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固定的规则才保证角色游戏顺利地进行。

在一开始的游戏中,灰太狼占据优势,张牙舞爪地在羊村抓羊,小羊则不断挣扎着想要逃跑,于是就出现了幼儿拖拉哭闹的场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幼儿共同建立规则,“羊如果被抓,在一只羊和一只狼的时候,羊可以想办法逃走,如果有两只狼或者更多的狼抓住了羊,羊就只能跟狼回狼堡;当狼跑到羊村去抓羊时,羊群的数量超过狼群,羊可以反过来抓狼”。这样一来,使得羊与狼势均力敌,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这促使游戏能够持久和生动地开展下去。所以说,完善的规则是促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保证。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建立于儿童的内心体验。通过本园开展此次角色游戏,更加丰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提高了角色扮演水平,促进了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在此次角色游戏中,也启发我们教师要用幼儿的眼光来发现幼儿的真善美,为幼儿开展充满童心、童趣的游戏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材料、适合的场地以及充足的时间。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引导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自觉分配角色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个别的指导。教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促进我们的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我们来玩游戏,好吗?”“好哇,玩什么呢?”“来玩跳绳的游戏吧”。可见,幼儿的游戏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兴趣或愿望,而不是由别人所能够支配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游戏都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幼儿自己发挥呢?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幼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以保证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首先、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的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

在幼儿游戏前,我们可以给幼儿准备许多有利于游戏的材料,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比如在角色游戏区,放上幼儿自制的电话,两个幼儿商量后,就可能玩打电话的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放上听诊器、白大褂的时候,三四个幼儿一商量,可能会玩起医院游戏;在一块空地上放上沙包,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就玩起丢沙包的游戏……

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于幼儿过多的刺激,是幼儿无所适从,又要适量的增加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更长时间的技法幼儿游戏的兴趣。

其次、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已保证幼儿能够尽情的玩游戏。

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为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有很多的社会行为,如遵守游戏的规则、积极的帮助他人、幼儿相互交流合作、和同伴的和平共处等,幼儿都是在游戏中学会的,因此,教师每天都要给幼儿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来保证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体验成功的愉快,由此来获得自信和满足。

第三、教给幼儿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以保证幼儿的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可以先教会个别的幼儿玩游戏,然后让他们互相学习的方法学会玩游戏;也可以运用只管教具岩石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应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对个别的幼儿进行指导,掌握游戏的时间,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

第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游戏的方法,对幼儿游戏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了解游戏中的材料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等情况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师已游戏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如小班的小朋友在拿着电话不知道该怎么办?教师可以拿起另一部电话开始和他聊天,“是小明吗?”“是呀,你是谢老师吗?”“对呀,小红想跟你说几句悄悄话,好吗?”这样,教师就已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来,并不自觉地指导了幼儿的游戏。

第五、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考虑到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

幼儿的游戏随着幼儿的成长发生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也应该考虑这种发展。如小班的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都是各玩各的,全部玩一样的游戏,但他们不会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对小班的幼儿进行指导时,要帮助幼儿进行交流和合作,使他们学会和做游戏;中办的幼儿在游戏中虽然有分工也有合作,但他们的计划性较差,教师应尽量多的为幼儿提过多种条件,以便引导他们又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戏;大班的游戏水平较高,可以给他们增加具有竞争性内容的游戏,以便将来更快的适应社会……

第六、对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式,保证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游戏的快乐。

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如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要指导方向;而在进行指导表演游戏的时候,则要帮助幼儿选择健康而又适合的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使幼儿熟悉理解作品的内容,如讲故事、听录音、看电视等形式;如知道幼儿结构游戏的时候,则要通过非富幼儿对物体的想象和加深他们的印象为主要指导目标;进行……

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本着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体现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对幼儿的游戏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快乐、幸福!

甜点小人——拼图类游戏的指导策略


拼图类游戏主要训练幼儿的图形聚敛能力。图形聚敛能力是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能力之一,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或根据给定的信息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它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通过不断探索尝试、逐渐积累起来的。图形聚敛能力发展好的幼儿对空间和图形系统有良好的知觉和认识,他们不但能很好地加工复杂的图形信息,而且能用多种方法解决图形问题,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具有优势。

4~5岁的幼儿,对基本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知道常见图形的名称及特征,但如何用这些图形知识,灵活、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图形问题,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此,思维课程中的“甜点小人”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次进行图形探索、思维冲浪的机会。“甜点小人”的游戏主要是让幼儿利用一种或多种颜色的拼图磁片,拼出特定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游戏中提供的拼图磁片的颜色和形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即红色最简单,其次是蓝色和黄色(它们除了颜色不同,其他都一样)、绿色的最难。

接下来我们探讨组织这类活动时应当把握的要点。

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指导这类游戏时常会有这样的困惑:由于以往的经验不同,幼儿在游戏中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的幼儿能很容易完成任务,而有的幼儿反复尝试仍拼不上。这时教师要依据幼儿的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如在游戏1—— “给4个小人各穿上一件1种颜色的衣服”中,教师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引导方式。

方式1:“我们把这些衣服的布料分开后,比一比、摆一摆,看谁能发现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哪些地方一样?”

在这种方式中,教师并没有让幼儿直接解决游戏中的图形问题,而是让幼儿先充分地“玩”材料,使幼儿在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摞一摞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每组拼图磁片的特点及每组磁片之间的共同特征。这不但为完成“给每个小人穿一种颜色衣服”这个任务做了准备,而且还为解决“给小人穿多种颜色衣服”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种策略适合拼图能力较弱的幼儿。

方式2:“请你先帮果汁(正方形)小人穿上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服,看一看布料的边(角)跟小人身体的边(角)有没有一样的。”“然后再给水果小人穿上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服。”“最后,给薯条和汉堡小人各穿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月艮。”

幼儿操作的顺序与结果如下图:

在这里,教师预设了由易到难的拼图顺事,符合幼儿解决图形问题的规律,有利于幼儿发现除平移、旋转、替换以外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即比较拼图磁片的边(角)与图形的边(角)。而且,由于幼儿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拼图任务,因此,能更多地体验成功解决图形问题的喜悦,建立解决图形问题的信心。这种策略比较适合拼图能力一般的幼儿。

方式3:“请你按顺序给每位甜点小人穿上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服。如果布料不合适,你可以换一块,或者转一转。”

幼儿操作的顺序与结果如下图:

孝师的指导使幼儿明确了操作任务,以及简单的操怍方法。当磁片与图形的位置不合适时,幼儿会尝试不断地移动、旋转或替换拼图磁片来完成拼图任务。然而,虽然在操作中幼儿运用厂替换、旋转、平移等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但由于游戏图中的几何图形、以及4种颜色拼图磁片都蕴含着不同的难度梯度,因此幼儿操作起来可能会有困难,且操作时间也会很长。这种策略比较适合拼图能力较强的幼儿。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实现目标,即利用一种颜色的拼图磁片拼出特定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但三种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适用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

发现幼儿内隐思维,适时搭建探索性支架

幼儿独立解决图形问题的实际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在操作中经常会遇到解决问题的瓶颈。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表情等,发现、分析幼儿的内隐思维,了解他不能解决图形问题的关键,然后搭建探索性的“支架”,使幼儿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跳一跳”完成拼图任务。

比如在游戏2——“给汉堡小人穿一件绿色衣服”中,由于绿色磁片难度最大,在操作中只通过简单的目测,很难准确判断磁片摆放的位置。有个幼儿选对了磁片,但因为他在旋转磁片时速度太快,并且每次转动的角度太大,结果错过了最佳角度。这时教师适时进行介入:“你真棒,都拼上2块啦。”“你用绿色四边形磁片再试一试,旋转时再慢一点,每次只转一点点。”教师没有动手帮幼儿摆或直接告诉幼儿怎样摆,而是给幼儿提出探索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在搭建“支架”前用肯定的语言先平抚了幼儿焦虑的心情,使幼儿有信心继续解决拼图任务。

但如果幼儿没有问题或不需要时,教师应尽量不干扰孩子的操作。

用“归纳”“迁移”的方法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

“归纳总结”是思维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使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或及时复习,使幼儿明确所学内容的重点,并将一些关键知识点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知识结构。而“迁移”是将一种情境中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另一种情境中。

思维游戏课程的体系性和逻辑性很强,因此及时的总结,提醒幼儿运用之前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会事半功倍。

比如,当幼儿完成游戏3——“给教具中的汉堡小人穿一件红、黄两种颜色的花衣服”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总结经验:“你是用什么办法给他做出合适的花衣服的?”“你还记得当布料不合适时,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吗?”教师开放式的提问,不但能引发幼儿用教具表现自己操作结果的愿望,而且使幼儿能主动关注别人的操作方法。这种分享能及时帮助幼儿梳理、总结解决图形问题的多种方法。

当幼儿给汉堡小人穿上两种颜色的衣服后,还可引导幼儿思考:“你能用给汉堡小人穿两种颜色衣服的方法,再给他穿一件三种颜色的衣服吗?”给汉堡小人穿一件三种颜色的衣服,是一个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引导幼儿将拼摆两种颜色的方法,迁移到用三种颜色磁片拼摆的任务中,不但有利于幼儿解决本游戏中更复杂的图形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幼儿逐渐形成解决图形问题的思维模式,为今后继续学习、灵活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谈科学游戏区角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区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多样性的材料和多元的环境提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基础,而教师的指导则是幼儿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注重过程,教师指导强调适时性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当幼儿探究停滞时,教师可适时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幼儿深入探究。例如区域活动“玩磁铁”中,教师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运用磁性原理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材料。幼儿通过磁铁吸引底座带铁的图片来回移动,获得了一些对磁铁属性的感性认识。活动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磁铁进行各种探索,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后,我们开始考虑为幼儿补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东西,如小木片、铝片、布片、纸片等,供其继续操作。与前一任务相比,这一任务难度提高了,因而在具体操作时有的幼儿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教师加以适时地鼓励并及时设置了新任务:通过磁铁操作实验,将材料进行分类。心理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有效支持,帮助幼儿重拾信心与兴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二、积极引导,幼儿学习注重互动性

在科学探索中,材料、教师、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区角随机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智慧,如在大班“小纸片力量大”的游戏区角指导时,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小纸片并说:“这小小的纸片有很大的力量,你们相信吗?”看着孩子们一脸的茫然.教师采取了分阶段直接指导的方法,进入区域引导幼儿通过折叠纸条发现弹力的存在、纸的折叠方法与弹力的关系、折叠次数与弹力的关系、不同的纸质与弹力的关系等。通过实验、记录、观察、比较,使幼儿感知了纸的弹力大小与纸的质地、折叠方法、折叠次数之间的关系。

更多的情况下,科学区域活动更适合采取关注但不介入的指导方式,例如在科学区域活动“灯泡发光”中,甜甜小朋友虽爱动手动脑,但因为电线太细,操作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介入指导,而是静观其变。结果幼儿彼此间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帮助甜甜最终解决了问题。这样的交流所达到的效果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设置问题,寻找问题归因凸显启发性

在科学区活动中我们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孩子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也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代替孩子的思维,而应启发孩子的思路.在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再帮他们一把。如在科学探索活动“神奇的洒水车”中,教师首先设置疑问“水从饮料瓶注入后,会从哪个喷头流出来”,然后让幼儿自己操作,他们有的倒水,有的接水,看水会从哪儿流出来。通过观察、自由讨论、自由探索,幼儿说出了自己的发现。该探索活动利用了水在管子中流动的原理,让幼儿在假设猜测、不断探索中,了解了水的流动性。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幼儿不仅体验了发现的乐趣,也逐渐形成了积极思维、乐于探究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多向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独立性

在活动区中,我们设法引导每个孩子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独立完成活动,引导幼儿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等过程,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条件。如区域游戏“一个变许多”中,教师将平面镜贴在了鞋盒上,做成了两个立体平面镜,然后将物体放在两个立体平面镜之间,让幼儿猜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时教师如果直接讲解,一方面幼儿难于理解,另一方面也会失去探索的兴趣,很难达到预想结果。于是我们采用了让幼儿直接探索的方式,通过变换两面镜子的不同角度,让幼儿发现物体在两面镜子中成像数量的不一样。在不断的实验、操作中,最后幼儿终于发现了让物体成像更多的方法。再如在科学游戏“沉与浮”中,通过实验幼儿了解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有的可以沉下去,有的却只能浮在水面。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多向思维,设置了“如何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以及“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问题。幼儿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饶有兴趣地探索着,通过对物体施加外力或用密度小的物体附在沉下去的物体上面等方法,一一解决了以上问题。

幼儿园游戏《开展托班区域游戏的指导策略》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托班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基于此,我创设了数学区,引导幼儿在动手...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中,我采取了这样几种策略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幼儿搭建游戏的指导策略 搭建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形体、大小的积木等材料,将这些无形象、无意义的结构元件进行构造,从而使其具有意义的活动。在搭建游戏中,幼儿通过操作而发展其动作的灵巧性、力度及其手眼协调性,通过观察、构造过...
    2019-12-16 阅读全文
  • 试论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新策略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里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教育形式。但这种鲜活的教育形式在很多幼儿园里开展起来时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问题,致使区域活动虽然开展却只是流于形式而无效。本文结...
    2019-12-16 阅读全文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

2019-12-19 阅读全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基于此,我创设了数学区,引导幼儿在动手...

2019-12-16 阅读全文

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中,我采取了这样几种策略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

2019-12-16 阅读全文

搭建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形体、大小的积木等材料,将这些无形象、无意义的结构元件进行构造,从而使其具有意义的活动。在搭建游戏中,幼儿通过操作而发展其动作的灵巧性、力度及其手眼协调性,通过观察、构造过...

2019-12-16 阅读全文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里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教育形式。但这种鲜活的教育形式在很多幼儿园里开展起来时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问题,致使区域活动虽然开展却只是流于形式而无效。本文结...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