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和倍差教案合集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4-19

我们根据您的实际需求仔细编辑了“和倍差教案”,请将此页面加入收藏夹以便日后阅读。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要知道优秀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

和倍差教案【篇1】

                    执教者 吉林毓文中学 赵谦翔  

师::同学们,近两周来,我们利用14课时研究了苏轼的5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1篇赋(《前赤壁赋》)和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周国平(《诗人的执着与超脱》)先生研究苏东坡的文章。

今天,我们在这里做作文讲评。我们这次作文,是在大家学习了上述诗文以后自己的感悟,因此今天讲评既是检查我们的写作水平,又是检验我们前一段自己阅读的成果。这节课的课题就是(边说边板书)"感悟苏东坡"。我们并未见过苏东坡,因为他是900多年前的一个杰出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品其诗,品其文,来达到认识他的目的。(边说边板书)"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品",是感性的,而"悟"是理性的,(边说边板书)"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红楼梦》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生应:"人情练达即文章"。

师:我们没有做什么标准化习题,但是我们也有收获,就是因为我们通过"有字书",感悟了"无字书"的真谛。这收获分为两个方面(边说边板书)第一,"艺术",第二,"人生"。我们请一些同学读他们的作文,希望在座的同学集中精力听,听完之后,用三言五语作短评。第一位读作文的是田园同学。(掌声)

田园:我的文章标题是:写景通灵---浅谈苏轼写景写景状物做到生动逼真已属难能,而苏东坡笔下的景物非但逼真,更能传情寓理,真是灵气十足。古赤壁战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何等雄浑、开阔。若是只讲究逼真,大可说"江涛拍岸,水花飞溅"。但这样就似乎少了几分灵气。"乱""惊"透露出地势险要,仿佛当年的硝烟未散。"崩""裂"更显示了凝聚千古的力量猛烈爆发的威力。这便是东坡笔下的江水---涌动着慷慨豪雄的真性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词读来让人觉得蹊跷,非晴则雨,哪能随意更改?"归去","一蓑烟雨任平生。"既然东坡已投身于江湖,也就不在乎宦途上是急风骤雨还是万里晴空了。原来,正是东坡超脱的心态淡化了自然的晴雨。他连晴都不盼望了,风又何惧,雨又何虑?景物的灵性源自东坡的灵性。这位900多年前的大才子不仅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里的清风明月就是超越宇宙时空的永恒之美,是东坡心灵因磨难而升华的结晶。一篇《赤壁赋》,不仅咏出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更表现了东坡先生对待人生的达观。清风、明月,具有了超然入化的神韵,假赤壁也得以以假胜真,流芳百世。人道东坡词有景、有情、有理,我说这一切都源自他的灵性---一颗敏感而率真的心。(学生讲评)金锐:田园同学在文章中说,"东坡先生把他的灵性融入到自然的灵性中去",我要说,田园同学也将她自己的灵性融入到东坡的诗文中去了。梁远:唐朝柳公权留有一句佳话:"吾唯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我要说,为文在心,心灵则笔灵。田园这篇《写景通灵》的文章,正是深得为文之心。

师:关于苏轼的诗词文章,情景交融是我们熟知的,这里又多了一个"理";而把三者结合起来,田园同学抓住了性情的空灵。我们同学的评价抓住了关键问题,这就是为文的根本还在于为人,性情不到,就是如何堆砌词藻也是不行的。下面请赵明明同学读她的作文(掌声)

赵明明:我的作文标题是:清江明月自有意---浅淡江月意象在《前赤壁赋》中的作用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多处着笔写江,用墨描月;文中佳句,也大半与江月有关。因此,弄清江月意象在文中的作用,对于解读这一千古绝唱裨益匪浅。……继写怨客吹箫吊古。在此江月成为一连串怀古情结的发端。正是由稀星明月引出孟德其人,也正是由滔滔江水怀想千里舳舻……然岁月流转,世易时移,江月犹在,山川易主,这一切,令兴衰之叹、伤怀之感愈加耐人寻思。读文至此,不由想起唐人张若虚的句子:"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这无穷之江水,消长之月光面前,转瞬即逝的又何止是人的生命?于怨客,江之无穷,月之故故引出了须臾人生的感叹;于苏子,水之不复,月之盈虚却启示了变与不变的哲理---物我皆恒,何羡长江!明月山间意不尽,清风江上韵无穷!何不共适造物之藏?何不"领取而今现在"?于是,不只吹箫之怨客,即便是读文之我辈亦为这蕴于江月意象中之哲理所动。(学生评论)

张蕾::刘勰说过:"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赵明明把她的情融入了苏子的文章,所以读懂了它。

方晓庆:我想说的是,有这样一个人用她那诗一样的文章来评900年前的诗人,那么苏轼在900年后也该含笑了。王麒:赵明明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首诗,她是用诗的笔法来写评论,她用了很多整句,使全文具有了诗意的美,而且她引用了《春江花月夜》中的话,通过张若虚的月来解读苏轼所写的月、所写的水,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王麒同学,请不要坐下。请你再来回答一个问题,据你看,她在文章中引用了多少这个单元中所学的别人评论苏轼的原话?王麒:我认为她单纯引用的不多,基本都是化用。师:直接引用和化用,是两回事,有本质区别。直接引用是照搬人家的,而化用成了自己的什么?戛戛独造!这就是把书读懂了。"听别人发言,是为了自己有话说。"这不是爱默生说过的名言吗?下面再请王乐同学读读她的鉴赏文章(掌声)王乐:我的文章的标题是:入之以情出之以理比较《离骚》与《前赤壁赋》,从艺术审美价值上说都堪称"千古绝唱",但二者对读者的人生启迪,却不可同日而语。读罢《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子香兰芳桂的高洁品性,想见国君亲佞远贤的昏庸,读来读去,总是一种难以解脱的怨情。身为读者,在欣赏他"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同时,似乎也有了种渴望悲剧的意象,宛然自己就是那忧郁的实体。而东坡文章则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从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观到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达观,使我们不禁对着

满纸文章会心一笑,似乎已然与东坡同舟而饮,共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同是空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奇才却难以得志,同是遭到流放或贬谪的际遇,然而一位陷入情事的困扰无法开怀,另一位却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中超脱出来。应该说,我感动于屈子的执著,更欣赏苏子的旷达。人道东坡"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自有"与"固是"似乎有天生之意。然而谁也不会生而成熟,没有寒彻骨哪来梅花香,我们看到苏子遭贬谪后的文章才是真正的老道。这是超然物外的情感的成熟,带给文章的,则是前无古人的哲理斐然。(学生评论)

袁国敬:王乐的这篇文章,分别用苏轼和屈原作比较,说明屈原是悲观执著的,而苏轼是超脱的;李白的超脱带有一种悲观的色彩,而苏轼的超脱才是好的超脱。但是我觉得她的文章过于夸大那种超脱了,我认为苏轼也悲观,也执著。

师:与袁国敬同学观点相同的、不同的,都可以说。

赵研:我觉得千古以来诗人文人是比较多的,而王乐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苏轼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提出来了。把苏轼跟屈原对比,主要说屈原没办法取得超脱,李白诗中有那种埋怨,而苏轼尽管他悲观过,痛苦过,但最重要的是他超脱出来了。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后人所肯定的地方。田园:听了王乐的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苏轼也许是一只不幸的飞鸿,但是他绝不是一只苦闷的飞鸿;有了王乐的话,他就更不是一只孤独的飞鸿了。

李凯:王乐文章最明显的是从苏轼的人生哲理角度谈的。王乐提到苏轼的"洒脱的超脱",但是他也并非全然的洒脱,也有哀婉,这是我与她的文章相比,不同的一点。

师:那就把你文章的特色说说吧!李凯:我的文章题目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如果苏轼一生在仕途上扶摇直上、平步青云,那么今天,我们是否仍能欣赏到他作于黄州的诗文呢?我想是不会的,既使有著作传世,也恐怕只是朱熹的理学经典之类罢了。一个人在其春风得意时,无论怎样表现他的乐观旷达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在经受了风刀霜剑的打击后流露出来的达观才货真价实。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险境中,苏轼洋溢出了最有底蕴的达观。尽管他时而哀怨凄惋,时而戚戚"愀然",时而内心也翻滚起激烈的矛盾的波澜,但好在最终达观排遣了郁闷,超脱取代了羁绊,成为他思想的主流,于是苏轼获得了人生哲理和文学艺术上的双丰收。文学巨匠的成功往往来自与风刀霜剑的搏击、与艰险困顿的斗争和向不公命运的挑战。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人格才更纯净,斗志更顽强,价值才更殷实,成就才更辉煌。苏东坡是这样吗?也是,也不是。说他是,是因为他已"在最低处握住";说他不是,是因为他又"在最高处领略"。前者是执著,后者是超然,二者化一,便是达观。如同经霜的枫叶最是红艳娇媚一样,曾经沧桑的苏东坡已变得进亦喜、退亦喜,无往而不喜了。苏轼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人格的圣洁,而其文学成就则在其次。我学不来他的伟大(因为他的伟大是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但却从他那里学来了一点寓有人生哲理的诗味儿,因为在现代生活激流的冲击下,人的命运进退难料、沉浮莫测,这时尤需达观的北斗,指引生命的征程。(学生评论)邵楠:我继续评王乐的文章。王乐同学聪明的地方在于把苏轼与李白和屈原作对比,这三个人遭遇比较相同,都是那么爱国而又如此的不得志。而苏轼与前二者不同,就是因为他能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与世俗保持一段距离",他能做一个守望者,所以能处在悲观与执著的此消彼长的平衡中,这正是他做人的了不起之处。张大淼:我想说一下对比的作用。她通过对比突出了苏轼那种超脱。在文章中连屈原李白都来为苏轼做衬托,那么苏轼的文高一筹与人高一筹就是显而易见了。

师:关于王乐文章的写法,大家的评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至于她的见解是对的还是错的,大家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这里没必要作答案,因为我们是在探索。但我以为,她的对比很机智,很辩证,她没有通过对比把屈原贬下去,把李白抑下去,而是使每个人的个性更加鲜明。

师:下面请陈超同学读他的文章。陈超:我的文章的题目是:刚柔相济的苏词读苏轼《念奴娇》词,乍一开卷,便觉一股泼墨山水般的豪迈之气袭面而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一句,便把浩大气概抒写得淋漓尽致。无怪乎世人评价苏轼诗文"自有横槊气概"。然而苏轼的魅力并不仅囿于此,一个丰满而完整的人格必然兼容豪迈与婉约两种气质,身为诗人,苏轼在满腹豪情奔放不羁之中,也必然存在细腻柔婉的一面。

于是,我们不难从他那曲曲黄钟大吕中辨出娓娓韶秀之音。苏轼喜欢描写宏大场景,即便从"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意境中,细细品味,仍可想见巨浪滔天气势中蕴藉的洁白与晶莹,诗人眼光之独到,心思之细腻,可见一斑。苏轼常写英雄,以英雄自况,其自身也颇具非凡的英雄气概。但苏轼也写美人:从"自作清歌传皓齿"的歌女,到"冰肌自有仙风"的侍妾,再到"凤箫声断月明中"的仙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丰姿潇洒的周瑜身边,衬以窈窕佳人。英雄美人,相得益彰。当然,苏轼毕竟不是秦观,不是柳永,他的婉约只是豪放风味的佐料。譬如绿叶之于红花,使诗词艺术形象趋于完美。让峻峭的山间佛过一丝清风,深邃的空中升起一轮明月,横槊的英雄身旁有美人相伴,报国的壮怀里有寂寞长随缘于此,我们从中体会到的美,便是刚柔相济的美。

(学生评论)赵盛言:我想从陈超文章的选材来谈一下。陈超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标新立异。我们都知道苏轼的词以豪放见长,但苏轼的婉约词也不胜枚举,丝毫不逊色于豪放之作,仅从我们选的诗词来看,就可用一句诗来概括他的豪放与婉约的特点:淡妆浓抹两相宜。我的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来写的。(全体学生笑)

师:你的文章实在不能再读,我知道你跟他的文章是一派的。时间关系,实在是对不起。谁继续来评陈超的文章。李莹:我认为陈超文章的优点之一是角度好。他抓住了苏词刚柔相济的特点,深刻、透彻地分析了苏轼的诗文与人格,把横槊赋诗的英雄和明眸皓齿的美人作比较,最后得出苏词婉约与豪放兼具的特色。我觉得,苏词的特色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写,比如说写苏词的创新、沉浸性情、不假雕饰之类,但陈超选了刚柔相济这一特色,这正是他文章成功的原因。

师:虽然陈超是从苏轼婉约角度谈的,但毕竟苏词在词坛的地位是以豪放见长的。下面请董微微来读一下她的《缚不住的苏东坡》。(掌声)董微微:缚不住的苏东坡苏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晁补之。世人评东坡词,大都着眼于其气势之慷慨豪迈、精微超旷,推其为豪放之宗。但倘无其辞之自由洒脱、夭矫多彩,其昂奋豪情又怎能挥洒得淋漓尽致?说其辞自由洒脱,是指其音律。词曲本不相离,众多词调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过于严格的格律就为词的创作罩上层层罗网,缩小了词境。然而"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雏声学语较工拙?"(刘辰翁语)可见苏词音律渐疏,内容却更加丰富,为词的创作道路开启了一扇大门。说其辞夭矫多彩,是指其句法。宋代诗词盛行用典、隐括、集句、和古人韵等法式,苏东坡"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运用起来自然是信手拈来。如词中隐括体就倡自东坡。但他又绝不受缚于定法,在语言形式方面不拘一格。比如在《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中,苏东坡以散文入词,使词在结构和情节上随着词人的滚滚思潮瞬息变化、大开大合、波澜起伏,令人有如黄河九曲,目不暇14接之感。又如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东坡将《论语》《孔子家语》中的词句化入词中,并加以发挥改造,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词调,善于将诗、文、经、史谱入歌词的本领。另外,尚有大量苏词不用典故,不尚藻绘,令词作自由活泼,浑然天成。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南乡子》(回首乱山横)等。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学生讲评)孙笑非: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关于他的风格、写作笔法有许多成型的评论。作者从音律、句法的角度来评价苏轼的艺术手法,这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赵明明:这篇文章的特点是,以苏轼对词的形式方面的突破来显示他为人旷达的胸襟、不拘一格的性格。卢铮:我想评论一下李凯的文章,刚才老师略掉了对李凯文章的评论,我觉得很不应该(众笑)。因为我觉得李凯的文章比其他文章更真实,更富有哲理性。说它更真实,是因为苏轼也是个正常的人,也会有人的正常感情,也悲观,也执著,而李凯在文中把他鲜明地表现出来。另外,说它有哲理性,是因为李凯在文章中说苏轼超脱出自于悲观与执著的统一,这正印证了哲学家周国平的一句话:真正的智慧出自于执著和悲观的动态平衡之中。

师:你既然评论了李凯的文章,那么我就问问你,对李凯文章的标题《霜叶红于二月花》你是怎么理解的?卢铮:老师,我没太想好。师:你请坐。谁来说一说?张迎铭:我可以替卢铮解释一下。我觉得李凯文章能紧扣文题,因为文章贯彻一条主线,那就是苏轼在屡遭贬谪,风刀霜剑的挫折之后,仍然达观处世,所以叫"霜叶红于二月花"。另外我想补充一点,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文章说了一个人在受到挫折之后,仍能以旷达处世,也是很不容易的。我想说,对我们现在这些高三的马上就要处于人生转折的同学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果说苏轼是一颗大北斗,可以指引世人前途的话,我想说,李凯的文章是一颗小北斗,可以指引我们高三学生的征程。师:你这个比喻想像很好,但没有小北斗,北斗只有一个。另外"霜叶红于二月花",解释仍不到位。谁能解释到位?何昕:张迎铭刚才的话很精彩,但是她的话没有解释出李凯文章标题的意思。李凯文章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真正的达观不是在顺境中的达观,而是经历了风刀霜剑后的达观,而李凯文题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二月花"显然是指人处于顺境中,而"霜叶"正是处于风刀霜剑---人经历挫折之后,这正是应和了李凯文题中的话。

师:好,李凯有知音了。我对刚才卢铮强烈要求评论李凯文章,表示赞赏。大家有话可以讲。以上文章多数是评论艺术的,下面我们要转向对人生的探索。我课前安排了一个节目,请咱们班的歌星为大家唱一曲《潇洒走一回》。(于慧洋、孙韬同学从座位走到黑板前)

师:请大家注意,这个歌大家都听过多少遍了,我今天请他俩唱歌不只是为了课间休息,而是让大家思考一下歌词。我以为这首歌也是在探索人生。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潇洒走一回"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口号!而这首歌词是怎样回答"潇洒走一回"这个问题的呢?(于慧洋、孙韬合唱)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红尘滚滚,痴痴情深,聚散总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只要梦里有你追随。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谁也不知人间几多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于慧详、孙韬二位同学唱罢欲在人生情爱方面和恩仇方面。

师:"爱情",不是"情爱","情爱"老广了,知道吗?

师:人生如果拥有了真正的爱情,是不是潇洒的?(对秦一同学)是不是?秦一:是。(对全体同学)有没有说不是的?

众:沉默。到底是不是潇洒?

众答:是!

师:得亏我没否定,否则我就成了众矢之的了。(众笑)我认为,爱情对人生很重要,只要人类还有亚当夏娃存在,那么爱情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文艺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如果认为人生潇洒就在爱情,甚至是"我拿青春赌明天",把人生当成大赌局,我拿青春押大宝,你拿真情换此生,你我一起拿青春爱情押宝,潇洒不潇洒?潇洒也是小潇洒,真正的人生大潇洒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请关佳林同学读作文。关佳林:品其诗文悟其为人---鉴赏东坡诗文东坡为人,形诸诗文,更高于诗文。一味地执著经不起挫折,至刚则易折。幸而他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被贬的经历使灵动的他很快就成熟了。他使自己冷静下来,平定那颗因报国无门而焦虑不安的心。慢慢地,他使自己的灵魂浮出肉体,凌空而起,怀着旷达的心胸俯视整个世界---他终于学会了超脱。于是,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气象之雄浑,心胸之开阔,分明展示出东坡超脱的心境。这种超脱既不是与世无争的归隐,也不是放弃报国大志的出世的消沉,而恰恰建立在对祖国更深沉更浓厚的爱之上:"吾虽怀坎懔之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这才是几经洗炼后的苏东坡的英雄本色。他虽几次遭贬,但对祖国的爱丝毫都没有泯灭。这也是一种执著:一种宽容的执著,一种不求占有的执著,一种成熟的执著,一种超旷的执著。

师:请金锐同学读作文。金锐:无往不适的乐观---我读苏东坡我还要谈一谈我眼中的苏轼。早年的苏轼就是一个乐天派。"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苏轼深谙这个道理,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表现出了这样一种精神。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在逆境中仍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他因不满王安石变法,求外职到密州。但"烈士暮年"尚且"壮心不已",更何况正处不惑之年的他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就是乐观。后来,他又因写诗"谤讪朝廷"遭贬至黄州,在"亲朋无一字"的情况下,他似乎也想"乘风归去",但随后又作出"何似在人间"的结论。在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精神历程之后,他开始用平静的心态去观察人生。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这实际上是一种执著;在逆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不向困难低头,就是超脱。苏子有一个智慧的人生。"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心理历程。刚入实验班的我,是一个悲观的我。"学会悟,做个创造性的思考者",这是素质教育在我心中奏响的最强音。终于,在一次感悟作文中,我勇敢地剖析了自己悲观的原因。老师表扬了我,而且要我在下次班会上读给大家听。当我在众人面前解剖过自己以后,我只觉得讲台上的我已经变成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新我。现在,进亦难、退亦难的人生两难处境再也不能困扰我了。我只觉得活得很明白、很痛快。在苏轼乐观精神的感召下,我也要乐观地说上一句:"人生,真好!"

师:听了这两篇文章后,我想问孙笑非同学一个问题。(孙笑非站了起来)我在你的文章上写了一个"空"字,请问你是怎么理解我的这个评语的?孙笑非:老师的评语评得很对。(众笑)我下场)师:等等,我要来采访这两位歌手。你们既然唱得这么投入,请问,(对于慧洋同学)你理解作者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说真话!于慧洋:我虽然不认识这个作词者(教师插话:"不用认识"。众笑)但我认为他对潇洒人生概念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他只是局限。想老师说我作文空,是因为我的文章并没有联系我的实际,没把评价苏轼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联系起来。老师的目的是让我们在读懂苏轼的同时,指导自己的人生。可我写作时只顾分析苏轼,忘了剖析自己。我想这是我这次作文失败的地方。

师:你说得很对,但还忘了另一方面。在评价苏轼时,一定别忘了像前边同学那样引诗引文,特别是引用原句,这是我们评价的依据。当然,联系实际未必都得作自我解剖,一会儿我们会看到一些文章没有具体说自己如何,只是谈了一种普遍现象,也一样是联系实际。看来,孙笑非同学很有悟性。下面由张大淼来读文章,大家听一听她与金锐的文章有什么区别。张大淼:我的文章名叫:一位诗哲与其说苏轼写诗作文是在挥笔泼墨,不如说他是在挥洒人生。他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人世险恶、官场失利、壮志难酬却无人可诉之时,无数次的宽容了这个世界,也从而超脱了自己。于是瞬间的失望之后,他依然爱着世界,爱着人生。他的作品是他哲学化了的生命的写照。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又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在悲观、执著与超脱之中,苏轼走着自己螺旋形的智慧的人生之路。赤壁下"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解脱,兰溪前"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自信,出猎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情豪志壮,十五赏月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真理深……哪一篇作品没有苏轼对生命的注解,对人生的彻悟?那是形象化的哲学教科书。他的文字为他的生命作了最精彩的诠释,而他的人格才是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宝作的源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哲如一只鸿雁在时空中飞过。他并没有料想在近十个世纪以后,人们依旧在惊叹于他的诗人品质与哲人风格,而他,是并无暇顾及这些"指爪"的。

师:在听你文章之前,我设了一个问题,没想到你的文章中已没有那个问题了。我在你的文章中的一个词上画了一个圈,我想抓住它做文章,结果这句话没有了。(众笑)你说面对苏轼,有一种什么感觉?张大淼:渺小感。师:为什么改动?(众笑)张大淼:因为苏轼不是神,而是人。面对人时不应有渺小感。而只有面对神时才有渺小感。师:对!请坐。我们三周之前学了一篇《人间鲁迅》。面对着伟大的鲁迅,我们都不该感到自己的渺小,我们应感到伟大人物使我们深刻意识到了什么?(众答:"自身的存在。")而我们在自己生存方式的选择中只是应该如何?(众答:"不拒绝他的参与。")金锐同学在文章中把这点说得很明白。我们如果一看到伟大人物自己就"堆"了,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哪去了呢?我们在伟大人物面前应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发展我们自己,来作一个"特立独行"的(教师语气故作一顿)众答:"人"!(众笑。注:实验班曾学过一篇名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文章。老师一问,勾起了大家的联想。) 

师:张大淼的悟性也够高的。我只是在"渺小"上画了个圈,刚才一听,她只是谈"人",我就知道她自己改过了。下面请秦一同学读她的文章。秦一:我读苏轼的执著与超脱整整十几天,诵苏轼的诗,读苏轼的文,我试图从字里行间勾勒出一个从前不为我所了解的、全新的苏轼。他如孩子一般天真单纯的性格让他显得热情而豪放。他"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他充满自信地喊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但是,这种天真单纯是有沧桑和深沉垫底的天真,而不是轻浮的狂躁。这种天真,纯朴而不雕琢,新鲜而不因袭。我们曾无数次地慨叹现代世界的。感受经过其厚重的生命底蕴的升华而形成对人生的领悟,从而让自己在喧嚣的尘世中真正做到心如止水,从容自若。他以极其旷达的胸襟接纳了所有的大喜大悲,虽然也曾痛苦、彷徨,但是那份豁达让他最终学会因缘自适,识度明达,走入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正如周国平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正是这份豁达,让苏轼在最应该悲观的时候仍然能笑得出来。这份豁达让苏轼与自己身外的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他开始自省;这份自省又使他和真实的人生贴得更近。这样,他生命的底蕴越积越厚,他也真正走向了成熟。苏轼成熟在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年月,与那些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的人相比,他真是好命。我们呢?如果能在18岁读懂苏轼,岂不更是幸运?(学生评论)王麒:张大淼的文章用周国平的悲观、执著、超脱三者此消彼长动态平衡的理论,还有金圣叹在批《西厢》中说的那种"本我"、"非我"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了苏轼的执著、超脱的原因,而秦一文章写得最好的地方在于谈到了在"归真"路上的正确方式:悲观、执著与超脱的结合。我写的文章也是《苏轼的悲观与执著》,我想念一下。师:你别念全文好不好?你把你最精彩的地方念一下。

王麒:我把苏轼与辛弃疾做了比较,我在文章中分析道:朋友曾说东坡与稼轩相比较,他更喜欢前者,因为在二者共有的执著之外,苏轼更有超脱。我当时正沉浸于辛词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刚劲雄健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愤郁悲壮。所以很是不以为然。然而,近日读了余秋雨和周国平两位先生评论苏轼的文章,又看了些苏轼的作品,这才觉得"痴心不改"虽然可贵,但执著中有超脱却尤为难得。……苏轼怀才不遇这一点与稼轩颇似。但辛弃疾愤而质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时,苏轼却悠闲平静地吟了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便是超脱。逆境中达观的态度,痛苦后成熟的标志,或许可称之为涅,将官场中浸渍许久的"假我"剥离,炼化,洗净,让潜心释道,钟情山水,恬喜悠游的"真我"重生。但我们很多人竟将苏轼的超脱误解了。每一次失败都用"超脱"来抵挡,然后心安理得地等着下一次失败,可超脱是建立于执著之上,他们却毫不顾及。没有执著就谈超脱,不过是懦弱或懒惰罢了,怎能以此与苏子相提并论?对苏轼这位抱执著而超脱的诗人,我们当然不能忘了"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超脱达观;更不能忘记其意欲"雄姿英发"的执著。这样,才算是诗人的知音吧。师:王麒对许多人的文章都做了评论,至于他自己的文章最精彩的地方,除了苏辛比较外,就是他还论到有人把"超脱"理解成什么?众答:"回避现实,逃避现实。"

师:这也是一种联系实际。

师:我这里有一篇作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假设苏轼活在当代,他是否还能作到乐观处世,我不敢妄下断言,然而在今天能做到乐观处世的人却为数不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更加积极,拜金主义思潮潜滋暗长。‘金钱至上’使得许多人利欲熏心,贪得无厌,像苏轼一样自寻其乐、乐观处世的人已实属少见。真不知乐观处世是否还适应这个社会。"(众笑)

师:大家同意这个观点不?众:不同意。

师:首先,苏轼假若活在今天,还能乐观起来吗?你们说。众:能。

师:应该说,更能。对吧?尽管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还有局限性,但是比在那个封建时代,他会好过得多,会达观得多,会潇洒得多。再一个,也正因为现在我们处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社会,文明的发展,带来一些两难的、二律背反的东西,这时候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古为今用吗。要不然,他在900多年前,我们研究他干吗,所以,这个同学犯了一个原则错误,感悟了半天,却认为苏轼活到今天也不行,我们学他也没啥用,这个时代不需要乐观!我的喧嚣烦躁,于是"返璞归真"成了当今的流行词汇之一。可是,许多人在"归真"的道路上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沧桑过了头,冷眼旁观一切身外事物,显得麻木;一是天真过了头,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纯童话的世界里面,显得无知。这两种"归真",前者做作,后者浅薄。真正的"归真"应如苏轼那样,时刻保持着对世界独特的新鲜的感受。(众笑)(这时,陈光同学边举手边站起来。) 

陈光:刚才读的这篇文章是我写的。(众笑)作文发下来,结尾被老师撕下去了,当时确实不知为什么,后来想通了一点。刚才我听了秦一的文章,一下子悔悟了。(众笑)

师:那你就说说吧。陈光:其实一个人能否乐观处世主要在内因,就是他的心理素质,而秦一分析到了这一点。而且她还希望我们每一个18岁的青年都要有一个旷达胸襟,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乐观处世,所以给我一个很大启迪。我也明白了自己作文的不妥之处。(众笑)

师:好!大家给他的态度和悟性鼓掌!(热烈掌声)请张程程读作文。张程程:人间苏轼---读苏轼有感燃烧于苏子慷慨狂放的诗文之中的,是那种诗人的浪漫、执著的天性和一颗豪迈、旷达的心灵。初识东坡诗文,我便认定苏子必是整日天仙般乐呵、快活,如来佛祖般大化、超脱。然而当我走近苏子的生活,我惊愕地看到了几度贬谪的颠沛流离,感到了荒野古道上的风沙袭面,听到了黄州日暮里的惴惴叹息。我这才知道:那旷达、超脱的豪情,竟是出自无数个孤寂与凄凉之夜的挣扎!苏子在"幽人独往来"的孤寂、凄凉的老年,尚能唱出"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情壮志,正值青春年少、春风得意的我,又怎能任凭韶光飞逝而徒发感伤的哀叹呢?!(学生评论)朴丹英:以诸君之真情体东坡之灵感,以诸君之深刻悟东坡之明哲。我还要强调,这次作文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勿忘以诸君之行化东坡之超脱。张伟妍:我想评一下张大淼的文章,她的文章最有特色和深度之处就是把苏轼评为"诗哲"。我觉得,没有一个哲学家的眼光,一个诗人只能是吟风咏月、孤影自怜的浅薄文人;而如果没有诗人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也只能是一个简单的思维机器。张大淼把苏轼誉为诗哲,就为我们理解苏轼拓宽了视野。

于晶媛:我想对张伟妍的观点作一个补充。周国平曾说过:"哲学是诗的保护神",只有在哲学的广阔天地里,诗的精灵才能更自由,更永久地飞翔。胡宁:我想谈谈金锐的文章。金锐写的是苏轼无往不适的乐观,但我看出他对乐观作了两层分析;一种是顺境中的乐观,一种是逆境中的乐观。逆境中的乐观更高,更难。金锐正是悟到这一点,所以着力用笔墨来深刻剖析苏轼的逆境中的乐观。田占义:我想说一下张程程的文章。《人间苏轼》是把苏轼与我们拉近了。向我们展示了自己作为高品味文人的人生智慧。我认为苏轼具有的我们也应该具有。关弘雨:课上到这里,我有了一个感触,明白了老师刚才安排唱歌那个节目的意思。师:那你就说说吧!(众笑)关弘雨:主要是让我们大家对比两种人生。听完了刚才那种低调的歌词,我有一种感触:天亦悠悠,地亦悠悠,人生恰似梦,梦到醒时醒又梦,有几人能看透?(众大笑)

师:你看透没有?关弘雨:我现在看透了,刚才没看透。

师:你说说。关弘雨:听完同学的发言,我又明白了一种人生,就是既有悲观,又有执著。有悲观垫底的执著,那就是超脱。以一种平常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又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师:给他鼓掌!(热烈掌声)汤琦:通过苏东坡的诗文和同学们的文章,我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成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王乐:以上同学发言,金锐说苏东坡乐观,大淼说苏东坡超脱,表面上看这是从苏轼的诗文中读出苏轼的品格,实际上,正是代表着读自己:金锐本身就是个乐观主义者,大淼本身就是个博爱和超脱的人。(大笑,鼓掌)

师:王乐的话真实地印证了爱默生的话,我们读书时要把自己的生活---(众答:"当做正文。"),把书籍---(众答:"当做注解")好!这才是"活读书","读书活"!在这堂课中,许多人竟然顿悟,很好!咱们都在学习、感悟苏东坡精神。我们对他并不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式的看齐的意思,我们是借鉴他。但也有人认为他自己就是苏东坡的化身,这就是李萌 G氪蠹姨听他的文章!

李萌::漂泊者的歌谣日影昏黄,拉长了时间,也拉长了人们沉重的眼皮。分不清黎明与黄昏,我背起行囊,踏上自己漂泊的旅程。前途漫漫,陪伴我的只有苏东坡和他漂泊者的歌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茫茫宇宙,有谁不是匆匆的过客呢?曹孟德横槊赋诗,周公瑾火烧赤壁,英雄往事,都已化作虫蠹尘蒙的残简佚编。不要说什么"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的一切难道就不是虚无缥渺的幻梦吗?既如此,又何必为此身非我所有而怅恨?又何必营营追逐转瞬即逝的浮名?木兰之楫沙棠舟,漂泊者远离尘嚣,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中感受物我的永恒。浩浩乎飘飘乎,漂泊者超然了。漂泊者不麻木,漂泊者不糊涂,漂泊者心中一点正气浩然四塞。只是,漂泊者深谙人生之有尽而宇宙之无穷,不愿无益追问空惹牢骚一腹,不愿自作多情催生华发满头。闲身未老,何不纵情歌舞,何不诗酒疏狂?人生百年,且待我醉他三万六千场!漂泊者难免孤独。缺月疏桐,幽人独往,渺若鸿影,寒枝拣尽,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仰望夜空寂寞。此情此景,漂泊者亦会勾起无尽的怅惘,亦会自问:"此生飘荡何时歇?""归去来兮,吾归何处?"然而漂泊者终究是漂泊者,超旷爽朗的心胸怎容愚蠢的情感久驻?支颐一想,他便释然了,自答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吾心既安,又有何处不能为家?即使是僻远的琼州,不也被似雪的杨花搅得不似天涯?大江浩荡,浪卷千秋。恍惚中,我听见雄浑豪迈的《念奴娇》曲横空而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禁淡然一笑。一阵风起,我乘风而去。

师:李萌"乘风而去"(众笑),跟谁走了?以苏轼为知音和同志,一起飘然而去!(大笑)非常高兴,二周内留下这么厚厚一本教材,老师没讲,大家自悟,写出了如此百花齐放的文章。我把大家的文章说成百花齐放,是因为我想到了我的花季---尽管那是个不开花的季节(众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见识,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就是今天,让我来写,我虽也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一篇,却比不上大家的悟性与文采。但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我们作了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周国平先生在《守望的距离》第114页,说了这样一段话:"本真意义上的哲学不是一门学术,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个向一切探索人生真理的灵魂敞开的精神世界。不论你学问多少,缘何谋生,只要你思考人生,有所彻悟,你就已经在这个世界里悠闲漫游了。"两周来,我们就是在哲学世界里漫游着,探索着人生的价值。古希腊哲学家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秦一说得好,我们刚刚18岁就能思考人生;我们也不想过早夸耀我们已经悟透人生,但是,我们在思考!这,就足以提高我们人生的品味了。(教师走到黑板前)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是以"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开始的。"有字书"就是我们的"课本"。(板书)"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无字书"是什么?"人生!"(板书)那么,"有字书"对"无字书"来说,它是一个"工具",(板书)而"无字书"对"有字书"来说,是什么?(有人答:目的。)对!是"目的"。(板书)如果我们读文章,写文章,是为了考试得分,是为了考大学,那么你的"有字书"读得实在可怜。如果你是为着人生来读书,那就有了真正的意义。这个"为什么"的问题---是"为人生",还是"为应试",就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好,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众:老师再见! 

                            来自:中基首页>语文>教学素材

和倍差教案【篇2】

勾践灭吴复习教案 liuyingxia 教学目标: 1、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 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4、 培养阅读古文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3)翻译句子(难点) 教学过程: 一、由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导入本课 二、提问作品情况与史书体例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三、自由朗读课文,强调重要字音  会稽(kuàijī) 疾疹(chēn) 四、教材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至于句无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3.令壮者无取老妇 4.将免者以告 5.三年释其政 6.而摩厉之于义 7.无不J也,无不f也 8.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9.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_________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3.然后卑事夫差 古义: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古义:___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5.国人皆劝 古义: ____  今义:劝说,劝告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词语并解释 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2.吊有忧,贺有喜 3.宦士三百人于吴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5.必庙礼之 6.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四)一词多义解释 当: 当室者死,三年免其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安步当车   非刘豫州可以当操者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其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则或咎其欲出者其皆出于此乎其如是,孰能御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吾其还也 (五)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何后之有? 国之孺子之游者 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必庙礼之(省略主语)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此则寡人之罪也 非二三子之罪也 无乃后乎(恐怕……吧) (六)重要句子翻译   1.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2.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3.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4.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5.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五、迁移练习阅读短文,做后面的习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表衣而出。天雨,解表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杨朱:人名。 缁:黑色。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 D、予默然无以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衣表衣而出(穿) 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 D、子亦犹是也(好像) 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六、总结全文 从勾践灭吴这一历史故事中,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名言?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 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①知耻而后勇。勾践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 ②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才会支持你。 ③吴王夫差见识短浅,不纳忠言,贪图享乐 七、布置作业 1、结合所学课文整理 “而”“之”“其”等虚词的用法 2、发放小卷,做以下练习: 阅读《国语・吴语》选段,完成1-6题。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伍子胥奔吴,吴子与之申地)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吴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1,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乃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吴军士?2”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晃成不盟。 (注:1诸夏之国: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国。夏:古代中国的自称。2春秋:此处指吴国按古制举行的'春秋两季的阅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将许越成 许:答应 B.使诸稽郢辞辞:推辞 C.吾何以春秋曜吴军士 曜:炫耀 D.而无拂吾虑而:而且 2、 分别比较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使吾甲兵钝弊 乃许之成 使诸稽郢辞曰 吴王乃许之 A.两个“使“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 B.两个“使“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 C.两个“使“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 D.两个“使“字不同,两个“乃”字也不同 3.三句话都有“志”字,对其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孤将有大志于齐 2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3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A.12相同。B.13相同C.123各不相同D.23相同 4.“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子胥答复何必把越国讲得那么强大,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 B.子胥答复何必纵容越国,越国不是曾经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么? C.子胥大夫为什么把越国讲得那么强大,越国不是曾经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么? D.子胥大夫为何纵容越国,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 5、“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在文中的意思正确是(  ) A.你们认为盟誓有用吗?盟誓前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足够表示结盟的信义了。 B.你们认为猛士有用吗?先前盟誓时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足以表示结盟的信义了。 C.你们认为猛士有益处吗?盟誓前留在嘴边的血迹未干,足以结成信义了。 D.你们认为猛士有益吗?先前猛士时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怎么值得再一次结盟表示信义呢?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伍子胥识破了越国的野心,所以力谏吴王不可答应越国的求和。 B.伍子胥认为越王深得民心,国势隆盛。如现在不抓紧时机战胜它,就会养痈遗患。 C.将举行盟誓时,越王派人说服吴王不必再次歃血为盟,吴王同意了,终于达成了讲和的口头协议而没有举行正式的盟誓。 D.吴王认为伍子胥的谏议不无道理,所以同意了越王使者的建议,没有与越国达成正式的盟誓。 3.写作训练 就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可写一个片断、一个场景、一段议论。要注意切中主题立意。  教学反思: 课堂中如再增加些读书声,强调强调翻译,效果可能会好些. 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有效的教学,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和倍差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重点难点

1.识字。

2.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释题

1.小朋友,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2.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所”。

3.全班小朋友跟老师读课题。

4.谁知道题目“所见”是什么意思呀?

二、观察图、感知内容、引导想像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牧童的动作。

3.引导想像,指导学生根据牧童的动作,想像牧童可能因为什么示意大家不要出声呢?

4.设置悬念,引导读文。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

(3)全班小朋友听录音范读,然后小朋友跟着录音读。

(4)学生齐读。

(5)指名读,学生评议。

三、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1.指名读一、二两行诗。

2.看看图,读读文,你们觉得这两诗句告诉我们牧童在干什么呢?

3.要求学生用“一边……一边……”训练说话。

4.发生了什么事,小牧童忽然停住了歌声,不唱了?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的三、四两句诗。

5.学生反馈。

6.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牧童想干什么?8.学生反馈。

7.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一讲发生在树林里的牧童身上的故事。

六、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读给同桌听。

2.教师指导学生读。

3.全班齐读。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拓展延伸,教育孩子保护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重点难点

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检查生字

1.指名读古诗,集体评议。

2.集体读古诗。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棒。

4.抽查生字的认读。

5.开火车读,巩固生字的认读及组词。

二、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学生跟老师在感情地读。

4.指导学生结合图,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5.学生自由背诵,然后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三、拓展延伸,教育孩子

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图上的小朋友对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反馈。

4.教师小结公正地评价,教育孩子保护动物。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3.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说一说第个字书写的注意点。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集体展示,互相评价,并推荐好的供大家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后感

和倍差教案【篇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基于此,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语文教学要具有生命活力,要追求充满激qing的课堂,就要选择最本质、最精华的内容,融进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母亲的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整个教学注意抓住重点语句去体悟人物内心世界和矛盾心理。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重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体会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1、师:刚过了妇女节,我知道孩子们都给妈妈送上了自己的礼物,今天我受一位母亲之托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3、师: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试问,获得财富的方法有哪些呢?(引出课题,板书《中彩那天》)

【设计意图】“导入”以母亲的一句话切入,既抓住了人物精神品质的核心和重点,又适当地进行了变序教学,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目的是想让学生“文通事晓”。“文通”即初步读通文章。“事晓”即通过初步读课文,学生能知晓文章的主要内容。

1、师:默读课文,小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在书上做好标记。

2、集中讨论问题,教师归纳:

①、爸爸遇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为什么父亲中了彩还不高兴?

②、中奖以后,“我”开始很兴奋,后来为什么闷闷不乐?

③、为什么汽车被库伯开走了,“我家”反而特别高兴呢?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既是调查学情,又是“以学定教”。

1、(过渡语)问题从书本中来,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得回到课文中去。请小声朗读课文3-8节,思考:找出中彩时“我”兴奋与激动的句子,读一读。

2、出示句子“我几次想要……赶下来。”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

3、师:和一般的中彩场面比较,“我”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场合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出父亲面对的道德难题是什么?父亲怎样解决这一难题?你是从文中那些句子读出来的?)

4、师:看来这辆汽车是“留”还是“还”都有它的理由。这就是爸爸遇到的道德难题!这时,在父亲的脑海里,仿佛有两个人在争辩:一个说把汽车留下;一个说把汽车还给库伯。请问:你赞成哪一种意见?(要学会从文中找语句做为理由)

6、导语: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明白了父亲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但是却不该留下来,他是怎样战胜自己的呢?(出示“一个人……财富”)反复朗读加以理解。

8、师:正因为如此,父亲得到汽车时神情严肃,一点也不高兴,汽车被库伯开走后,反而显得特别高兴。这是因为母亲说的“一个人……财富”(学生以读代答)

10、这句话出自我的母亲之口,尽管家里经济拮据,但她人穷志不短,追求精神上更为可贵的东西。在她眼里,一个人要诚实,守信用,不贪图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母亲的思想不仅影响了父亲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且教育了我应该怎样做人,所以(出示句子:“中彩那天……时刻。”)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学生在“文通事晓”的基础上实现“事熟理透”的阶段。通过品析重点词句来理解人物品质。有意打乱依序教学的固定程序,学生通过多读,实现“事熟”;通过讨论交流达到“理透”。

(过渡语)是的,一个人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精神财富。这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得到的大笔财富是心灵的坦荡和诚信的满足,正如母亲所说(再次出示“一个人……财富。”)理解读这句话

出示练习题:

1、学了本文后,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和体会,请你把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成一句名言,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

2、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一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他们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试着写下来。

【设计意图】将收获写成一句名言,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也是为了突破重难点;第二个练习是学生对人物的进一步理解。

和倍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

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归纳本文的三要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和倍差教案【篇6】

导入:

香港回归是哪一年?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假设你是一名记者,该怎样报道这一盛况呢?播放视频。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该如何报道?首先一起来回忆一下相关的新闻知识。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看到不列颠尼亚,想到了什么呢?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国。“不列颠尼亚”是什么东西呢?

英国皇家游轮。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与这个游轮告别,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找出文中的导语部分,请大家齐声朗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英国撤离香港。任何壮美的语言都难以尽现它的精美绝伦,任何浓重的笔墨都难以描绘它的恢弘壮举。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一般新闻的主要内容都可以在导语中找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从导语部分我们知道了本篇新闻主要写了英国撤离这一内容,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女王宣读女王赠言

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这个表格已经将这则通讯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很清楚地罗列出来。这已经完成了本文作为新闻的主要任务。大家有没注意到,文中有两段内容在表格中完全没有涉及?是那两段呢?

这两段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呢?

历史,具体一点讲的是什么历史?港督府的历史和英国侵占香港的历史。这两段属于新闻结构中的哪部分?

背景部分。文中背景部分除了这两段还有哪一处?(第7段)找出来,请同学朗读。

这些背景材料仅仅在讲述历史吗?从中找出现实的痕迹。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又从海上去。

历史与现实两者放在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对比,历史背景与现实场景串在一起,背景材料的引入使现实的场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练笔:根据对新闻的学习,请你以学校前不久举行的军训阅兵仪式为新闻报道材料,试写一篇200字以内的新闻。

和倍差教案【篇7】

1. 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 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1. 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2. 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 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 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五、疏通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 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4. 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六、布置作业。

二、疏通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3. 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三、疏通第四段。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释其征。(征,通“政”。) 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无不餔也。(餔,通“哺”。)

2. 重点句:

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疏通第五段。

2. 重点句: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②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

1. 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 劝勉 2 劝说不) 遂(1 成功 2于是 3终于)

当(1 掌管 2 面对 3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4阻挡,把守 6 将)

1. 孰是君也——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 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 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1. 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谷,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 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如果您大王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末我们将烧毁宗庙,把妻子儿女捆绑起来,连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带领现在仅有的五千人同吴国决一死战,那时一人就必定能抵两人用,这就等于是拿一万人的军队来对付您大王了,结果不免会使越国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损失,岂不影响到大王加爱于越国的仁慈恻隐之心了吗?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化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

吴王夫差准备接受文种的意见,同越国订立和约。吴王的大夫伍子胥劝阻说:“不行!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条江河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不愿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因此有吴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越国的存在,有越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吴国的存在。这种势不两立的局面是无法改变的。我还听说,旱地的人习惯于旱地的生活,水乡的人习惯于水乡的生活,那些中原的国家,即使战胜了它们,我国百姓也不习惯在那里居住,不习惯使用他们的车辆;那越国,如若战胜了它,我国百姓既习惯在那里居住,也习惯使用它们的船只,这种有利条件不能错过啊!希望君王一定要灭掉越国;如果放弃了这些有利条件,一定会后悔莫及的。”

越国打扮了八个美女,送给吴国的太宰嚭,并对他说:“您如果能宽恕越国的罪过,同意求和,还有比这更漂亮的美女送给您。”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吴王夫差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同越国订立了和约,让文种回越国去了。

越王勾践向百姓解释说:“我没有估计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强大的吴国结仇,以致使得我国广大百姓战死在原野上,这是我的过错,请允许我改正!”然后埋葬好战死的士兵的尸体,慰问负伤的士兵;对有丧事的人家,越王就亲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亲自前去庆贺;百姓有远出的,就亲自欢送,有还家的,就亲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恶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时办好它。然后越王勾践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吴国做臣仆。勾践还亲自给吴王充当马前卒。

越国的地盘,南面到句无,北面到御儿,东面到鄞,西面到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越王勾践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来归附他就象水往低处流似的。如今我无能,只能带领男女百姓繁殖人口。”然后就下令年轻力壮的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轻的妻子;姑娘到了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岁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孕妇到了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官府就派医生去看护。如果生男孩就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就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嫡子为国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个月的徭役,并且也一定象埋葬嫡子一样哭泣着埋葬他。那些孤老、寡妇、患疾病的、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官府就收养他们的孩子。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给他整洁的住舍,分给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粮食,激励他们为国尽力。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轻人,就供给他们饮食,还要询问他们的姓名。勾践本人也亲自参加劳动,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织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中每家都储存了三年的口粮。

10、南至于句无(动词、到+介词、处所/达到某程 度或另提一事)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嵇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者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嵇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穷困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和倍差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品味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对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特、语言华美、比喻繁复、夸张大胆的特点的了解和体会。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合称“李杜”。他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具有很强的任侠风范: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规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他又不无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采神容,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

二、朗读诗歌,注意字词

金樽珍羞投箸歧路

三、背景介绍

李白遭受奸臣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反复诵读,赏析品味

1、诗歌前四句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

李白离别京城,朋友们为他设宴饯行,而且宴席十分豪华。然而禀性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联系背景,说明原因)从而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行路难”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之后却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反而受到排挤,被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但是诗人并不是那种性格软弱的人,你们觉得他会这样消沉下去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对,从“拔剑四顾”开始,诗人就表现了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的思想。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接下来诗人又用了“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诗人因此有感而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表现了诗人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心理。

5、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志向?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我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自己有宏大的抱负和实现理想的坚定的信念。

五、小结

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典故

2、采用夸张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

六、根据对诗歌的理解朗读并背诵诗歌

七、作业

查找李白的《将进酒》,与本诗进行比较,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和倍差教案【篇9】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这篇文章大致内容,并分析了越王勾践在兵败后退于会稽上后的举措,招纳贤才,文种进谏,接着向吴国求和,施以缓兵之计。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至5自然段,看一看,越王勾践在复国之路上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勾践说于国人曰…结尾”

提问:越王勾践兵败,退于会稽山,并采纳文种意见,与吴国求和,越王勾践对战败后有没有思考,他是不是头脑发热,回来后马上组织兵马再与吴国拼个你死我活的呢?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

明确:对于这次战败,越王勾践进行了思考,痛定思痛,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翻译)“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越王勾践对战败深深的自责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于是他做了哪些实质性的措施?

回答:“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翻译)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有人要外出远行,亲自相送;有外国的人到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去民之所恶:去,除去。(上文“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离开。)

这里,作者用了平易朴实的语言记述了越王勾践对内抚恤战后的老百姓,率领它们休养生息,对外,他卑事夫差,这是勾践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说到这,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故事,勾践夫妇与范蠡到吴国,栖身于山洞石屋之中,蓬头垢面,做吴王的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听从使唤。一次吴王染上了疾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尝了吴王的粪便,用“关切”之情迷惑了吴王,最终使得勾践能取得吴王信任,放回了越国。从这里可见,勾践在越国的生活真的是和奴隶一样,使他失去了尊严。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越王勾践亡国后苟且偷安,在吴王夫差处受尽侮辱,却还受到人们称赞,这时为什么呢?

缓兵之计,获得喘息的机会,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为复国奠定基础。

(第三自然段: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第3段主要写勾践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何开头要写这么一段话,是不是多余写的呢?

回答:不是。写出了勾践战后土地之少,形势严峻,复兴大业举步维艰,为下文的措施做好铺垫。

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今异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翻译:(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二三子,你们;蕃:形容词作动词,生息、繁大家再思考一下,富国强兵,重点应该是发展生产,而勾践为什么要以繁衍人口为中心,大力倡导他提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

回答:战争中伤亡大,复国更需要兵员,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与别国交战,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也是兵员的多寡。勾践以繁衍人口为中心,是非常明智的。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问:课文中写勾践“十年不收于国”与前面“三年释其政”,“三月释其政”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古代,赋和税是有区别的,赋一般指出人力,牛,马,车等以供军用。

税一般指田税。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结、美、饱,皆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练。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动词,礼遇。这话是定语后置,“四方之士来者”,即来的四方之士。

(翻译)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让他们在义理方面切磋探讨。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必问其名”——理解一:问通闻,“使……出名”(有名声),目的是想通过自己亲善亲为,与民同乐,以扩大影响力,增加亲和力,提高支持率,为下文“国之父兄请战”“国人皆劝”的同仇敌忾埋下伏笔。理解二:勾践不仅给吃的,给喝的,而且还问问他们的名字,以体现出君王体恤百姓,无微不至的关怀。

从翻译后的意思可以看出,勾践“十年生聚”励精图治具体有哪些措施?

(老师范读)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4、、5段中讲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在4、5自然段中,作者用饱含赞美之情的笔墨,形象的表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情景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翻译)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

(翻译)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这个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越王勾践十年图强,医治创伤,人心所向,一举灭吴。充分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得到人民的爱戴和理解,谁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情节,下节课,我们会具体归纳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

今天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的2至5自然段,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下节课检查

和倍差教案【篇10】

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文中难解词语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勾践灭吴》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的纪录。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供后人借鉴: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想像力。作者运用详略得当,使文中长达的历史,脉络清楚,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在用于“中原地区”

寡人请更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

丈夫二十不取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今天常用于国家或者代表国家的。

(1)指名几位同学读练习第三题提供的文段,通过此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学生读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

(2)指名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然后指出不准确之处。

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时也不要多种……

《勾践灭吴》是我们本单元所学习的四篇古文中最长的一篇,但是它也是故事情节最丰富的一篇,希望大家能在课下多阅读这篇古文,体味它的语言情节魅力。

和倍差教案【篇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短篇小说,采用了“写信”这一表达形式。9岁的凡卡给自己的爷爷写信,诉说了自己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想回到乡下爷爷身边的急切心情。课文是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穿插起来的。揭露了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即使是儿童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地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到有关作者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1.看拼音写词语。

2.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3.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为什么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

(5)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1.读作者的叙述部分,想想凡卡在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吗?

2.出示:理解重点句子。从重点词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①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②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③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第1句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第②句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第③句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利,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3.再读读这三个句子,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课外延伸。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板书设计:

写信前__怕

挨打命

学徒生活挨冻苦运

(信文)挨饿

凡卡写信

乡下生活守夜悲

(回忆)砍树__“乐”

写信后(甜蜜的希望)__梦

和倍差教案【篇12】

设计本次口语交际活动时,可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一、歌唱春天

将本组展示台中的我会唱提到口语交际课的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唱教材提示的《嘀哩嘀哩》外,还可唱《小鸟小鸟》等歌曲。

二、我看到的春天

有两种思路:

一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说的时候,可仿照《嘀哩嘀哩》的句式,加进自己想说的内容。

二是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图片、资料拿出来展示、介绍。先在小组里展示和交流,再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和交流。

三、我听到的春天

自己找学习伙伴,介绍自己听到的春天的声音,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我画的春天

把自己画的春天的图画,拿出来在小组里展示。介绍一下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学习伙伴可随时提问。展示之后,在小组里评一评谁画得好,谁讲得好。可选一两个代表在全班展示、介绍,其余的可贴在展板上或学习园地里。

和倍差教案【篇13】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1、查找鲁迅先生的有关资料。

2、鲁迅形象图片、本文生字词及课文插图课件。

1、同学们,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课件出示鲁迅形象图片)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导语及资料袋中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谈自己从课外书中获得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来了解鲁迅先生。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他的一篇作品。(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更是一对好朋友)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识读。

?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思考,教师加以引导。(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些词语,学生今天读来感到陌生。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在读完课文后,集体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课前预习,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闰土给自己的印象,闰土讲的许多“希奇的事”等等)

3、你最喜欢哪些段落?为什么?能把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吗?学生轮流读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句。

1、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先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情况,能解决的马上解决;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

1、闰土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指生读第3自然段。看哪位同学能解释。理解“五行”的意思。(五行:指水、金、火、木、土)

2、就是这样一位少年,我们初次见面是怎样的情景?齐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清楚这是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议:闰土的外貌描写给你怎样的印象?

3、闰土和“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第二天他给“我”讲了好多“希奇的事”。(课件出示闰土给我讲希奇事的课文插图)他给我讲了哪些稀奇的事?自由读文,在课本空白处作批注。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雪地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儿)

在这几件希奇事中,你对哪件最感兴趣?为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最感兴趣的事,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请有声有色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的感悟。(小组内读,相互评价;推荐读)

再读读这四件事,从中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闰土是个天真、活泼、机智、聪明、见识广的农家少年)

和“闰土”相比,“我”是怎样的人?指读有关句子。(此处重点处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而“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外面多姿多彩的有趣的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情,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最喜欢哪些段落?想读给大家听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学生朗读。

闰土讲的四件事中,哪一件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快速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后发言。(学生根据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自圆其说即可)

再浏览全文,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闰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1)重点处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两处对闰土的外貌描写。

①月夜闰土刺猹的场景。

在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中,通过对闰土刺猹时外貌、动作的描写,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对表达的作用,可以用舒缓的语气,体现出静谧的特点。人物描写可以用略带兴奋的语气来读,把人物的机敏勇敢通过语气体现出来。

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背诵第1自然段。

②“我”和闰土初次见面的情景。这是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见人怕羞。这与第1自然段的描写合起来,构成闰土的外貌特征。从这里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少年。指导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平缓的语气去读。

和倍差教案【篇14】

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学法指导:

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相关知识:

《国语》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经史家整理而成,这部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写作背景:

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连,世代结怨,互相攻伐。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允常死,勾践即位,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结果反被勾践所败。吴王阖闾伤指而死,留下遗命,必报此仇,其子夫差练兵3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1. 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用的什么方法?

2. 对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

3. 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4. 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勾践灭吴》给你哪方面的认识最深呢?

重点知识系统解析:

1. 通假字   句,帅,取,免,政( ), ,f,摩厉,有(亿有三千),已(不可失也已),其(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2. 重要实词知、资、成(达成协议,讲和)、吊、宦、蕃、旅、劝、更、游

于(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介词,在)

使动(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使……吃饱)

宾语前置句(1)何后之有? 有何后?

(2)将不可改于是。 于是,将不可改。

固定结构(1)无乃……乎?译为“只怕……吧”例句:无乃后乎?

八. 难点诠解:

1. 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是课文的精灵,课文人物形象生动,其性格突出体现于言行中。主人公勾践忍辱负重、克勤克俭,率先垂范,讲仁义,爱百姓,安抚内外,广纳贤士,收拢人心,精于心计地诱敌堕落,善于把握时机,在上下一致,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一举歼敌。文种是位勇敢而善于谋划,精于国内治理的谋臣,课文第一节言语透示其才智。吴王夫差,是骄傲轻敌刚愎自用,是非不分,苛且偷安的昏君性格。伍员只一段话,但表现了他忠贤爱国,有胆有识的品格。

正面写勾践言行 侧面写吴王、文种、伍员反衬勾践性格。

详写:勾践的言行,从而信服地说明勾践发愤图强的努力之真。略写:灭吴过程。

详写勾践励精图治、富民强国的过程,略写灭吴过程,以突现人物品质和课文主题。

3. 勾践何以灭吴?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1)知人善任,求贤若渴① 广求存越之策,文种竭力尽忠② 对国内“达士”,对“四方之士来者”莫不恩遇有加③ 寻访贤良,为雪耻做好人才准备

(2)韬光养晦,能屈能伸① 勇于自责,敢于改过② 忍辱负重,卑事夫差

(3)刻苦自励,发愤图强① 与民休养生息--“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② 于已严于律已,事必躬亲--“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根本原因:对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民休养生息,因此赢得了民心,进而赢得了战争得以复国。

九. 全文结构:

1. 文种空计向吴求和(1)越国君臣谋救国之策(2)吴国内部意见不一

2. 勾践刻苦自力奋发图强准备复仇(1)对内抚恤百姓,对外卑事夫差(2)对内一系列措3. 越同仇敌忾一举灭吴(1)百姓主动请战(2)勾践申明刑赏

和倍差教案【篇15】

1.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

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这样做可以调

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当天夜里,阖庐死去。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何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清句读。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第一段 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

第二段 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

第三段 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

第四段 勾践内修法政,奖励增殖,磨砺士人,善待人民。

第五段 明耻教战,上下一心。

第六段 国仇敌忾,战胜吴国。

(2)人物形象:

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深谋善政,在战

实词:知、资、吊、致、蕃、报、旅、劝、勉、水人、广运、二三子、孺子、匹夫、常赏

(5)词类活用:

①使支用法 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1.创设语境,导入  课堂。

本文牵涉到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他们的故事?看谁讲的语言准确

、生动活泼。如:说成语故事,讲历史人物,谈背景知识,把同学们带入一个特殊意境,从

而引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本文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孙武、伍子胥、西施、勾践等。

2.训练学生朗读课文。要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如:

找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

语气。要在语气上体现伍子胥的深谋远虑、忠心耿耿;体现出太宰旱囊跸战普、卑劣无耻。

3.精读某些段落,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4.贯穿启发诱导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5.补充和本文相关的文章,加以比较阅读。

1.课文第一段提问:大夫种的建议可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

2.课文第二段提问:子胥进谏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于越国求和,子胥与太宰焊魇鞘裁刺度?

答案提示:

类比推理。子胥认为不可。太宰喝衔可以。

答案提示:

子胥为吴国长远计,太宰何个人谋私利。

3.课文第三段提问:(勾践)葬死者,问伤者,养生才;吊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

者,迎来者;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喜欢《和倍差教案合集十五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倍倍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因数和倍数教案 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准备的与您所需相关的资料《因数和倍数教案》,欢迎你来品鉴本文。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师的成功备课离不开完备的教案。...
    2023-04-26 阅读全文
  • [精]因数和倍数教案(汇总10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上课要根据教案课件来实施,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因数和倍数教案”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023-04-11 阅读全文
  • 《猜谜谣》教案集合十五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非常努力地创作了这份"《猜谜谣》教案",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喜欢,感谢大家的支持和肯定使我们的分享更具价值。教案课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编写这个的时候,教师们需要投入一些时间。一个完整的教案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教学基础。...
    2023-10-13 阅读全文
  • 公倍数教案7篇 愿这份"公倍数教案"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能够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您肯定会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
    2023-08-14 阅读全文
  • 等差数列教案十四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您知道幼儿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等差数列教案十四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
    2023-09-03 阅读全文

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准备的与您所需相关的资料《因数和倍数教案》,欢迎你来品鉴本文。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师的成功备课离不开完备的教案。...

2023-04-26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上课要根据教案课件来实施,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因数和倍数教案”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023-04-11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非常努力地创作了这份"《猜谜谣》教案",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喜欢,感谢大家的支持和肯定使我们的分享更具价值。教案课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编写这个的时候,教师们需要投入一些时间。一个完整的教案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教学基础。...

2023-10-13 阅读全文

愿这份"公倍数教案"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能够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您肯定会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

2023-08-14 阅读全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您知道幼儿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等差数列教案十四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

2023-09-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