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项羽本纪课件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17

小编用心挑选为您寻找一篇优秀的“项羽本纪课件”文章,我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在您的生活中起到一定的帮助。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学技巧的重要总结。

项羽本纪课件 篇1

《项羽本纪》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b伏⑩,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思考: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

3、巨鹿之战背景:

巨鹿之战,是当时一场重要的战役。秦的主力集中在这里,秦兵转败为胜,各路救赵的诸侯军,齐聚巨鹿城下,却都不敢进军,都作壁上观。怀王派宋义为大将军,率兵救赵,此人怯懦自私,坚持观望态度,停军不前。项羽却认识到这是一场关键的战争,断斩宋义之头,率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终于大破秦军,扭转战局,极写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

不肯竟学             楚兵冠诸侯           时不利兮骓不逝

田父绐曰            然今卒困于此          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以是知其能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5.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梁以此奇籍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皆沉船,破釜甑                             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无不膝行而前                               东渡乌江

骑能属者百余人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6、翻译下列句子。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翻译: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翻译:

③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①标出重点字词,希望借助字典力争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

④思考:结合文本分析项羽是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课堂上交流)

项羽本纪课件 篇2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中本纪的形式。

2、 了解篇章的内容及相关的文化内容。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2、 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

1、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2、课文说明: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g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课文节选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译文翻译全文。

女其往视尔事矣。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⑶通假字:

5、课文简析:

(1)学生口述大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

提示:禹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他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等高尚品质。

提示:大禹治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的前赴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在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毫不气馁,万众同心,最终达到的是“九州既疏,九州既洒,诸夏艾安”的太平盛世。这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稳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儒家文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海洋一般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可以看出我们提倡的一种集体主义,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完成先人的遗愿,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

6、课文小结: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2) 《学案与测评》P15-16。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①穆穆( ) ②泥行乘橇( ) ③九泽既陂( ) ④声教讫于四海( )

2、 翻译下列句子。

1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2 违,3 其仁可亲,4 其言可信。

答:

3、 你认为禹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4、你认为夏朝为什么能兴起?又为什么覆灭?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止,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全至圣矣!(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 仰止( ) ⑵ 以时( ) ⑶ 布衣( )⑷ 折中( ) ⑸ 景行(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翻译:

⑵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翻译:

⑶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为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为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翻译:

⑵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翻译:

⑷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项羽本纪课件 篇3

【教学设想】

在上这节课之前,安排一课时疏通课文的重点字词,落实知识点,学生基本掌握文章大意。本节课选择《垓下悲歌》这个片段作为鉴赏内容,以“朗读、赏析、探讨”作为教学的三个基本点,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延伸,增加课堂容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真情阅读、赏析细节,紧扣文本,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2、通过合作探讨,深度思考,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语

(课前播放《十面埋伏》)《十面埋伏》紧张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入刀光剑影的主战场,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汉军重重围困的绝境中,英雄项羽慷慨悲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项羽本纪》的选段《垓下悲歌》。(板书课题)

二、文本鉴赏

(一)垓下别姬

(1)(播放月下泛舟之虞姬配乐片段,渲染凄清苍凉之氛围)学生朗读《垓下歌》,教师点评。

(2)赏析细节“可奈何”“奈若何”,感知悲的基调。

明确:多媒体出示——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中指出:“‘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其中有今非昔比的悲叹,有对时运不济的悲愤,有对宝马和美人的悲愁,有满含着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壮。

(3)赏析细节“莫能仰视”,感受悲的氛围。

(多媒体出示——“巨鹿之战”一节,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霸王别姬一节,“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比较“敢”与“能”所反映的不同心理。

明确:“敢”是对项羽的畏惧,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能”可见项羽左右虑及自身的命运,不禁悲哀哭泣,受到感染,泣不成声,不忍心看,也怕伤害自尊。一字之差,境界全出,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

(4)霸王别姬一节,体现的是“情”。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吟诵《垓下歌》,体验项羽曾经的豪情,此时的柔情、悲情。

(二)东城快战

(1)请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项羽拔山盖世的豪气的语段,分析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夸张;在数据上进行对比;(多媒体出示文段)

(2)东城快战一节体现的是项羽的“勇”,要求学生朗读,读出一种速度感和力量感。

(多媒体出示描写英雄人物张飞的文段,拓宽知识,感知战场英武形象)

(三)乌江自刎

(1)赏析细节,“我何渡为”,“为”是句末反问语气,这里用感叹号。这里已经无须设疑,项羽已坚定了自杀的决心。后文又包含了什么感情?是对江东父兄的愧疚和忏悔。

(2)项羽不是不能过江东,而是不肯过江东。乌江自刎,体现了项羽的“义”。

(3)学生朗读,感知项羽当时心理。

三、探究思考

小组合作探讨问题: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为何最后会以失败而告终?

(1)田父欺骗项羽,暗示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性格残暴,不得民心。

补充资料,帮助理解:多媒体出示---《史记》中三次写到项羽坑埋军民:

其一,攻打襄城后,把守城军民全部坑杀。

其二,巨鹿之战后,经过一系列战争,章邯率众来降,项羽以人心不服为由,把秦兵二十余万全都坑杀。

其三,田荣叛乱,项羽率兵击之,得胜后又把齐的城廓烧毁,把降卒坑杀。

项羽刘邦入关后:

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秦人喜”,“秦人大喜”“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而项羽入关是“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明确:项羽不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把自己的困境归于天意,其实,是残暴的性格让他失去民心。当然,项羽本人永远意识不到这点。

(2)东城一战,项羽决定“快战”,体现其谋略不足。

多媒体出示:“快战”与“决战”有何不同?(学生讨论)

明确:“快战”注重过程,图个痛快,速战速决,不考虑战争效果;

“决战”不管战况如何,作战人明白战争的重要性,事关生死,决一胜负,决一雌雄,有求胜的欲望。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至关重要,决定生死的最后一战,作为最高统率的项羽应有“决战”之谋略,而非“快战”之意气。

(3)本身脾气急躁,且陷入困境,最终失败。

补充资料:龙且率20万兵击韩信,被韩信杀掉;鸿沟协议签订后,刘邦背信弃义,背后反击;垓下之围,无法突围;虞姬殉情;四面楚歌是刘邦的诡计、、、

(4)结合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多媒体出示)

四、课堂小结:

项羽叱咤风云,勇武善战,义薄云天,侠骨柔肠,本可以立于天地之间,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却因其执迷不悟,不得民心,最终将英雄的宝剑挥向自己,悲壮地躺在乌江边,完成了人生意想不到的谢幕,他的死令人遗憾惋惜,项羽注定是一位令人叹息的悲剧英雄。

五、作业:结合前人对项羽的评价,展开研究性学习《我看项羽之死》。

附板书:

项羽本纪

司马迁

悲剧垓下别姬情

东城快战勇

乌江自刎义

英雄

项羽本纪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课时:2课时

“传记”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不同:

1.必修课堂教学中有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概括、归纳的环节,选修教学则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检查。

2.必修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传主,选修则要求在此之上进一步思考,对传主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必修中是认识、了解传记这种文体,选修中则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写,怎样写更好,由此联系到其它文学形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标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

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可以三四个人合作完成)

课堂上通过提问检查。

二、解读文本,认识人物

分部分阅读文章,注意挖掘细节,分析、概括各部分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小组讨论。

(一)少怀壮志

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二)叱咤风云

英勇非凡,霸气十足。但比较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三)垓下悲歌

性情中人,豪气冲天。但在谋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四) 总结

人是立体的,多种性格矛盾而统一地集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而这复杂的性格就流露在人的一言一行中。传记的写作要求作者首先要深入传主的生活,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在动笔前必须对传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司马迁穷尽其一生的精力来写作《史记》,在资料的准备上做足了工夫。只有这样,在动笔写作时,才能恰当地将传主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出来。虽时隔千年,但西楚霸王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通过司马迁的文字仍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第二课时

三、关于传记的真实性

关于项羽的《垓下歌》,有人提出项羽及其左右之人都已在突围中战死,即使项羽当时确曾做诗,但也无法流传下来。所以《垓下歌》应是后人所做。中国的中国的史传文学传统,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司马迁也非常重视这一点。那他为何要将《垓下歌》写入传记中?

(传记的真实性应是本质的真实,历史的真实。由于作者无法亲历传主的人生,所以很多细节是无法证实的。但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细节是必需的。这就要求作者从传主的性格,实际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出发,进行合理的虚构。)

(举例:《三国演义》小说原著中,诸葛亮在空城计成功之后是大笑,而在电视剧中,诸葛亮则是一声长叹。这一细节肯定是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考证,但我们却可以从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性格考证讨论其设计的合理性。)

四、评价人物

(一)你如何看待项羽?(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一中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二)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二进行)

五、(提前安排学生观看《西楚霸王》)你认为影片在情节设置上有没有特别精彩的或值得商榷的?演员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有没有表现出人物的神,够不够到位?

六、作业:阅读《史记·高祖本纪》,谈谈对刘邦的认识。

项羽本纪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2)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

二、内容介绍: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项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并以个性化的语言,初步展现共心胸器度;“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表现出司马迁极为高超的人物形象的刻划艺术。

三、品读第1—2节: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品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1、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文言现象

第一节: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第二节:②去:放弃,丢下。③竟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⑤请:求,要。书:信。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结。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项梁。⑧繇:同“徭”。⑨阴:暗中。部勒:部署,组织。宾客:“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⑩妄言:胡乱说。(11)族:灭族,满门抄斩。(12)扛:两手对举。(13)虽:即使。惮:害怕。

2、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提问:第1、2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一介绍项羽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戮;

二介绍项羽少时由项入吴后的学习情况(求学项梁),突出“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观秦王巡游时的“言志”之语“彼可取而代也”(观帝出游)。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②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系?

明确: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使之缺乏谋略。

③试比较: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思想上的异同。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看不起,胸怀大志。( “悍而戾” )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豪情壮志,大丈夫气概。(“津津不胜其羡”)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平等的观念,激励人心。

③说明:按纪传体史书惯例,人物传记开始要介绍传主的家世及生平初期的情况。古人认为“不凡之人,必异其生”,即凡是后来做出非常事业的人,必定会在其人生之初显示某种征兆。本段对项羽的有关描写,似也有此寓意。

因项羽一生的成败都与项梁的影响有关,所以文中对项羽这二层内容的介绍,都笼罩在项梁的形象之中。但项羽的形象已初见端倪。

4、选文随后省略的“吴中起兵”一段,叙述的是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响应陈涉、起兵反秦的情况。

同学们课后可在网上或图书馆找到这段内容自行阅读,想一想省略的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此外,同学们还可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及思考结果写出表达观点,抒发感想的议论文章;

①项梁自身的性格器度及其对项羽早期的培养教育,对项羽日后的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②项羽早年情况对其一生起制约作用的事例,对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为未来发展而明确学习态度、培养气质性格、选择事业方面而言,可提供哪些启发?

四、简介“吴中起兵”等省略的有关情节

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响应陈胜、起兵反秦后,接受如召平以陈胜名义的命令,从江东吴中“渡江而西”。沿途收编或兼并了好几支军队,气势大振。陈胜死后,刘邦也来投奔。项梁采纳范增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其间项羽受遣攻下襄城,之后项梁又屡败秦军,

项羽与刘邦还率军斩杀了秦宰相李斯的儿子李由。一连串的胜利使项梁骄傲起来,拒绝了宋义“将骄卒堕者必败”的劝谏,终于导致以楚为首的联军被章邯所率的秦朝援军击败,项梁也战死,从而使反秦义军在陈胜死后,又一次遭受到重创。秦军则趁机将反秦阵营的赵国君臣及军队包围在巨鹿城,与赵国及诸侯援军形成决战局面。

五、品读第3节:巨鹿之战

1、疏通文意,概括大意。

(1)重要文言词语:

河:这里指漳河。②少利:胜利不多。③釜:锅。甑(zèng,憎):做饭用的一种瓦器。④冠诸侯:在诸侯军当中居第一。⑤壁:壁垒,营垒。⑥纵兵:出动军队。“纵”,放。⑦惴(zhuì,赘)恐:恐惧。⑧辕门:即营门。古时军营用两辆兵车竖起车辕相对为门,所以叫辕门。⑨膝行而前:跪着向前走。“膝行”,有膝盖行走。

2、说明: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使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明代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文中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镇楚国,名闻诸侯”以下对巨鹿之战的正面描写部分,虽文字不多,却极有气势,尤为精彩,值得反复诵读。

3、在巨鹿之战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战争?表现了项羽什么的形象?大量采用短句有什么效果?

明确:明人唐顺之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故而侧重展现其将帅神威形象。破釜沉舟、势如破竹,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三个“无不”、两个“莫敢”从侧面极力渲染烘托项羽的将帅神威。

4、随堂思考:

(1)我国古代散文中的战争描写,与小说中侧重于兵戎相见的正面描写不同,多侧重于双方战略的形成、人心向背、双方的内政、外交等战争诸因素的交代。对战争的交锋场面及结局,一般不多着笔墨。思考这种写法和传奇、武侠小说中侧重交战场面描写的手法相比,有什么好处和不足?

(2)回顾必修三《鸿门宴》

巨鹿之战基本消灭了秦军主力,并使秦王朝内部出现分裂,导致秦军首领章邯投降。项羽在纳降秦将,并在新安坑杀秦朝20万降军后,继续向秦地进军,于公元前206年12月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此时项羽年仅28岁,即成为各诸侯军的统帅,事业上可谓如日中天。

巨鹿之战是项羽等人受楚怀王派遣,从北路击秦时为救赵国而遭遇的大战。同受派遣而从南路攻秦的刘邦,则由于项羽主战的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而得以长驱直入,率先入关,从而与因战争耽搁而后来入关的项羽,发生了反秦军队中的内部冲突。这一冲突导致了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并由此拉开了继秦代灭亡之后楚汉数年相争的序幕。而项羽性格中的长处短处都在鸿门宴上得到集中体现,他毕生的功业及生命历程,也以此为标志,出现了重大转折。

鸿门宴一段已选入必修课本,本书对这一段内容予以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品读本文所选的《垓下之战》时,对项羽生平和垓下之战的背景,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把握,并由此思考或讨论:鸿门宴的结局对项羽的人生历史和楚汉相争的最终结局,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六、课后作业:

巩固前知,预习4—8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第4-8节,疏通文意,掌握主要内容。

2.体会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的悲壮。

教学重点:

1.掌握各种文言现象。

2.能用辨证的眼光来看项羽的人物形象。

一、品读第4-8节:

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年春率50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203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

1、品读第4节:悲歌别姬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并翻译句子。

原文: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解词: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兵:军队及:以及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原文: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解词:夜:在夜晚,名作状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惊:惊异

这句话,所显示出来的一个成语:四面楚歌。

翻译: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原文: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解词:则:于是夜:在夜间,名作状

翻译: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原文: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译文: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原文: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解词:于是:在这时忼慨:同“慷慨”,情绪激昂(忼,慷的古字)

译文: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

原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解词: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盖:超过时:时运逝:奔驰

译文:“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原文: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词:奈何:怎么办若:第二人称代词,你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译文: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原文:(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译文: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原文: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解词:泣:眼泪;哭莫:没有谁

译文: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2)赏析项羽的《垓下歌》,可与刘邦《大风歌》比较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明确:《垓下歌》“悲歌慷慨”“泣数行下”体现项羽的多情。无奈的悲愤,表现英雄末路的悲哀。项羽霸王别姬的悲歌形象与他叱咤风云的形象,融合于项羽一身,人物形象丰满。在垓下被围悲歌别姬,主要是渲染一种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的怜惜之情。

《大风歌》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

《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3)思考:“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明确:项羽意识到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已经降临到头上了。“泣数行下”,一个英雄的哭,一脸英雄的泪。热泪滚滚,迸涌而出,是不可遏止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泻。

周围的人一方面受感染不忍看,因同情而跟着悲泣,一方面因敬畏之情而不敢与项羽的目光相遇,怕伤他自尊。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3、说明:

近人郭嵩焘评论“垓下之战”的描述是“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独记巨鹿、垓下两战为详。巨鹿之战全用烘托法,??而垓下(则)显出项羽兵法及其斩将搴旗之功。”其实,在司马迁笔下,无论是悲歌别姬还是快战东城,无论乌江拒渡还是“为德”自刎的描写,都能“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阅读时可仔细体味。

司马迁在《垓下之战》中对项羽形象的刻画,不仅极为生动极具神采,极有气势,而且笔法曲折多变,极具戏剧性和艺术韵味。品读本段时,注意细读项王别姬一段,分析其中展现的项羽叱咤风云的性情中的另一个侧面。

二、品读第九小节

1.随堂讨论:自主探究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2.教师说明:投影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思考:以下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各持什么态度?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明确: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杜牧持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明确: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兵家用兵)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民心向背)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气节)

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杜牧持肯定态度,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确: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三、课后作业:

思考:项羽悲歌别姬的描写,后来曾被改编为多种形式的作品。如元杂剧《楚霸王别虞姬》、元散曲《项王自刎》、京剧《霸王别姬》、琵琶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有条件可让学生视、听或阅读相关作品,并指导其分析其与《史记》原文的联系与差异。

项羽本纪课件 篇6

在历史的银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那就是曾经出生入死于战鼓雷鸣的秦末汉初的项羽。

仰望星空,这颗星穿越历史的长河,依然星光灿烂,星空指引着我去一点点、一点点地认识他:旷世英雄的千古传奇,一个盖世英雄的千古悲剧。

他力拔山兮气盖世,可鸿门宴上天降良机,稍纵即逝。四面楚歌时,项羽没有怨过刘邦,没有悔过当初错失杀他的良机。他只是担心虞姬想念家乡。一代霸主,怨天,却不尤人,乌江的水啊,你太无情,你怎么将这样一个多情的英雄匆匆揽入怀中;乌江的水啊,你太绝情,你又怎知虞姬和骓马内心的酸楚;乌江的水啊,你知道人也有太多的牵挂,无一了断,虞姬能言而不做声,骓马不能言而无声,俱是默然伤神他给历史留下重重的叹息。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他壮志未酬,无颜见江东父老,心中无比悲伤,眼神充满了忧郁,他一步一步走向乌江的背影,让人无法忘却,骓马的眼泪,伴随着那份割舍不下的情怀,悲怆的力量,让历史的一幕变得无比动人。仰望星空,他虽败,但他依然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傲然屹立在历史的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但我们从历史的缝隙中窥视到他失败的答案:项羽小时候不愿读书识字,而且说读书只要能用来记姓名足够了。他的叔叔项梁见他不愿读书,就让他学击剑,项羽对读书功能的认识,却使他在来秦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时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先秦典籍中的历史著作、诸子著作充满了各种人生智慧,项羽没有在少年时间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失败预埋了祸根,他抛弃了书,书也给了他一个千古遗憾。

仰望星空,它给我们启示:书永远是人类的朋友,选择了书,选择了智慧的人生。

项羽本纪课件 篇7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说课稿《项羽本纪》,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项羽本纪》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第三单元古代传记中的第二篇文章,属于“新闻与传记”系列的一个模块,它紧紧衔接高中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共有:“今朝风流”、“异域人生”、“古风余韵”3个单元。

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目的是借鉴外国母语教学重视传记的先进经验,力求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规划人生,提供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

(二)教材目标及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如下: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3、学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4、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项羽,正确分析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条件。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高二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基本完善,但学习古文的能力并不高。因此,教学中要在进一步加强文言知识积累的同时,并通过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古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据此,我拟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对项羽进行辩证的评价。

3、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

4、掌握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

(四)教材处理

布置预习

1.回忆学过的《鸿门宴》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史记》。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3.观看影片《西楚霸王》,对课文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4、结合文本翻译,理解文章大致内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

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育大家魏书生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悬念法——带着问题,接触文本

2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交流法——主动参与,总结规律。

4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算是英雄,你心中的英雄是谁?”根据学生对话题的交流、发言,引出项羽与英雄的话题讨论,交代本课学习目标,并引导大家进入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后概括分析:

1、概括文章结构(场面)

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2、分析在三个场面中项羽表现出来的不同性格

霸王别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又无奈的心境;

东城快战——连斩数将,展露了勇猛善战的英姿;

乌江自刎——乌江拒渡、“为德”自刎,兵败自刎,坦荡磊落

(三)精读感悟,问题探究

考试说明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二进行)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你如何看待项羽?试结合文本概括项羽人物形象。

胸怀大志(始皇巡游)、勇猛善战(巨鹿之战)、儿女情长(项王别姬)、仁爱恻隐(思民苦)、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果毅决断(杀宋义

自立)残暴凶狠,好杀成性(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杀义帝)、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虽关心士卒,却抑制谋臣,猜忌贤能)、目光短浅(西楚霸王)、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优柔寡断(鸿门宴)、迷信武力、妇人之仁、沽名钓誉

(四)、课堂小结:

读史明智,返观自身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在项羽身上,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1、启示:自信但不能自负

做人真诚坦率

应博采众才,提升个人修养

不逞个人英雄主义

……

2、关于项羽是否为英雄,是怎样的英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用毛主席的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结: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课堂作业:

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写一副对联,对项羽作出评价:

破釜沉舟威震诸侯,真英雄大展西楚神威;

溃围破敌自刎垓下,好男儿不失霸王本色。

项羽本纪课件 篇8

二.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   (四)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   思考: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五)浏览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研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思考: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明确:破釜沉舟。   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研读第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思考: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面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入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   “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一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   (六)研读第五段,   梳理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思考讨论   1、“项王_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

项羽本纪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 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

3. 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传记”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不同:

1. 必修课堂教学中有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概括、归纳的环节,选修教学则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检查。

2. 必修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传主,选修则要求在此之上进一步思考,对传主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 必修中是认识、了解传记这种文体,选修中则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写,怎样写更好,由此联系到其它文学形式。

一、课前预习:标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

分部分阅读文章,注意挖掘细节,分析、概括各部分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小组讨论。

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英勇非凡,霸气十足。但比较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性情中人,豪气冲天。但在谋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人是立体的,多种性格矛盾而统一地集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而这复杂的性格就流露在人的一言一行中。传记的写作要求作者首先要深入传主的生活,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在动笔前必须对传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司马迁穷尽其一生的精力来写作《史记》,在资料的准备上做足了工夫。只有这样,在动笔写作时,才能恰当地将传主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出来。虽时隔千年,但西楚霸王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通过司马迁的文字仍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关于项羽的《垓下歌》,有人提出项羽及其左右之人都已在突围中战死,即使项羽当时确曾做诗,但也无法流传下来。所以《垓下歌》应是后人所做。中国的中国的史传文学传统,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司马迁也非常重视这一点。那他为何要将《垓下歌》写入传记中?

(传记的真实性应是本质的真实,历史的真实。由于作者无法亲历传主的人生,所以很多细节是无法证实的。但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细节是必需的。这就要求作者从传主的性格,实际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出发,进行合理的虚构。)

(举例:《三国演义》小说原著中,诸葛亮在空城计成功之后是大笑,而在电视剧中,诸葛亮则是一声长叹。这一细节肯定是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考证,但我们却可以从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性格考证讨论其设计的合理性。)

(一) 你如何看待项羽?(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一中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二) 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二进行)

五、(提前安排学生观看《西楚霸王》)你认为影片在情节设置上有没有特别精彩的或值得商榷的?演员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有没有表现出人物的神,够不够到位?

六、作业:阅读《史记·高祖本纪》,谈谈对刘邦的认识。

原文: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勎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人”。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解释句子中加红色的部分。

1、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4、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5、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6、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

7、籍为裨将,徇下县。

8、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9、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10、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11、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12、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

13、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

14、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

15、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

16、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

17、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18、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19、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0、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而出,驰走。

2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4、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5、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26、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27、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29、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30、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1、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

3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项羽本纪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史记》的艺术特色

2.项羽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项羽的悲剧性格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布置课前预习:标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可以三四个人合作完成)课堂上通过提问检查。

一引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史记》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全书有五部分组成: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

1、从课文节选的几个部分和编者所加的几个标题看,太史公的《项羽本纪》是怎样给项王作传的?

记载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记的是整个历程的几个阶段。

三解读文本,认识人物:

分部分阅读文章,注意挖掘细节,分析、概括各部分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小组讨论。

(一)少怀壮志

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二)叱咤风云

英勇非凡,霸气十足。但比较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三)垓下悲歌

性情中人,豪气冲天。但在谋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四) 总结

人是立体的,多种性格矛盾而统一地集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而这复杂的性格就流露在人的一言一行中。传记的写作要求作者首先要深入传主的生活,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在动笔前必须对传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司马迁穷尽其一生的精力来写作《史记》,在资料的准备上做足了工夫。只有这样,在动笔写作时,才能恰当地将传主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出来。虽时隔千年,但西楚霸王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通过司马迁的文字仍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第二课时

一根据早读印象,复述各部分,要求:

1.大方自然,不怯场2.表述清晰流畅3.不单纯是翻译,用自己的语言4.绘声绘色,不是平铺直叙

二评价人物:

1。你如何看待项羽?(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一中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2。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二进行)

3.提前安排学生观看《西楚霸王》)你认为影片在情节设置上有没有特别精彩的或值得商榷的?演员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有没有表现出人物的神,够不够到位?

三作业设计:

1.根据以下片段,分析项羽及刘邦的性格:

(1)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惧观,籍曰:“彼可去而代之也。”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刘邦:胸有城府

(2)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项羽:凶狠暴戾

(3)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惧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惧壮面受命怀王,约为史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急噪刘邦:老奸巨滑

(4)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身陷绝境,仍不悔悟,未能正确认识自身错误

2.阅读《史记高祖本纪》,谈谈对刘邦的认识。

补充:重点词句

1.一人敌:抵抗一个人。敌,抵抗,抵挡。有成语“寡不敌众”

2.奇:以……为奇,意动用法

3.惮:畏惧,害怕

4.谕以所为起大事:“以所谓起大事谕(之)”,谕,告诉,使人知道

5.举:发动

6.丁壮苦军旅:即“丁壮苦(于)军旅,“于”表被动

7.徒以吾两人身:徒,只,仅仅;以,因为

8.下梁地:下,攻下,攻克

9.下梁王:下,屈尊,降低身份,可引申为“归顺”

10.驰走:驰,使劲赶马

11.自度:揣测、揣度

12.所当者:当,挡住、抵挡

13.地方:土地方圆

14.引兵而东:东,向东进发,名作动

15.东渡乌江:东,向东,名作状

16.独不愧于心乎:独,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喜欢《项羽本纪课件汇总十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项羽本纪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十二篇 在闲暇时间,我们偶尔会读一些我们喜欢的书籍。读完作品后,我们内心会有很多感触,想要用文字来表达。书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你是否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写读后感呢?经过一番调研,栏目小编整理了一些有用的资讯“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这些资料仅供参考,你可以自行判断使用!...
    2023-11-05 阅读全文
  •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如果您想要深入了解“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那么请耐心看完本篇文章。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了解作品是我们对于一部新作品认识的开始。写出一篇精彩的读后感,也是对阅读的作品一种复盘。我们感谢您的支持和喜爱也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2023-07-24 阅读全文
  • 最新项羽本纪读后感(范文十三篇) 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都深受触动。 撰写读后感时需要客观中肯,不要忽略重点和细节,以下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整理的“项羽本纪读后感”,与您身边的人分享这个有用有趣的内容吧!...
    2023-09-16 阅读全文
  • 项羽之死课件范例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写好教案课件,可以确保重点内容不被遗漏。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了以下可能有用的“项羽之死课件”,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23-05-11 阅读全文
  • 纪律的课件汇集 每位老师都必须编写教案课件,因此可能需要每天编写。上课时,老师要根据教案课件来实施教学。如果您对“纪律的课件”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适合您阅读。请注意,这份报告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建议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3-12-25 阅读全文

在闲暇时间,我们偶尔会读一些我们喜欢的书籍。读完作品后,我们内心会有很多感触,想要用文字来表达。书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你是否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写读后感呢?经过一番调研,栏目小编整理了一些有用的资讯“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这些资料仅供参考,你可以自行判断使用!...

2023-11-05 阅读全文

如果您想要深入了解“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那么请耐心看完本篇文章。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了解作品是我们对于一部新作品认识的开始。写出一篇精彩的读后感,也是对阅读的作品一种复盘。我们感谢您的支持和喜爱也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2023-07-24 阅读全文

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都深受触动。 撰写读后感时需要客观中肯,不要忽略重点和细节,以下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整理的“项羽本纪读后感”,与您身边的人分享这个有用有趣的内容吧!...

2023-09-16 阅读全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写好教案课件,可以确保重点内容不被遗漏。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了以下可能有用的“项羽之死课件”,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23-05-11 阅读全文

每位老师都必须编写教案课件,因此可能需要每天编写。上课时,老师要根据教案课件来实施教学。如果您对“纪律的课件”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适合您阅读。请注意,这份报告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建议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3-12-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