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倍比问题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27

倍比问题教案八篇。

问题教案。

我们历经思考,精心设计的“倍比问题教案”必定令您惊喜,期待我的建议能助您成功。通常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需要老师花费一些时间来编写。教案在监测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倍比问题教案【篇1】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

130×4=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第1——5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同时相对(背)相遇

速度时间路程

(和)(相同)(和)

⑴70×=280(米)⑶70+60=130(米)

60×4=240(米)130×4=520(米)

280+240=520(米)

⑵70×4+60×4⑷(70+60)×4

=280+240=130×4

=520(米)=520(米)

答:两家相距520米。

倍比问题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 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习纸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

长(米)

每两棵树之

间的距离

(每段长)

间隔数

(段 数)

20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习。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 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2. 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平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习。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解放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解放碑的大钟及题目。

解放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习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倍比问题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孩子透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孩子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潜力。

3.让孩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孩子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必须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孩子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②透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此刻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孩子自学探讨。(师巡视)

3.班内交流。孩子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做一做:118页孩子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样想的,重点让孩子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能够种多少棵树?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孩子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状况,期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倍比问题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棵数,知道什么是间隔数、。

2.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

教学重点:

探究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两端都栽”情况下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导学指要:

1.通过五指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间隔数、间距的含义。

2.通过老师用画线段的方法模拟种树情境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具摆、数、画等方法,进一步明确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3.学习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课件一套学具9套自学提示卡一张

预设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学习目标

1、教学“间隔”定义

师:我们班在各方面都十分优秀,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让来听课的老师也看看我们班的风采好吗?

生:好

师生问好

师:我们人有两件宝贝,是双手和大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这两样宝贝,动脑去思考:手与我们这堂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手上有哪些数学问题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探讨。

师:请你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再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手指和手指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手指比手指缝多1,手指缝比手指少1。

师:这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间隔,间隔的个数就叫间隔数。

板书:间隔数

2、在生活中找间隔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什么是间隔数?

生:……

师:我们再来体验,请一排的前三名同学站起来,这一排同学有多少个间隔?

生:…………….

师:请这一排的前四名同学站起来,用你们的手指告诉老师,这一组同学的间隔数是多少?

生:……………

师:今天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实现目标

1、多媒体出示学校操场

A师:这里是哪里?

学校打算在100米的跑道上植树,来美化我们的学校。可不是随便种的哦,学校可是有要求的。

出示例题1: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读一读,在题中你读到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

师:全长100米表示什么?每隔5米栽一棵表示什么意思?一边表示什么?

师:什么是两端都要栽?

生:……………………..

(此环节要全方位理解题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板书:两端都栽

师:题目都理解了,请大家动笔尝试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生动笔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

板书:100÷5=20xx+1=21(棵)

100÷5=20xx+2=22(棵)

100÷5=20xx+1=21(棵)

21x2=42棵

师:学校可犯糊涂了,有这么多种结果,到底该买多少棵呢?接下来我们来验证下吧

请同学们利用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到底该买多少棵树苗?

C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有目的的选取学生

D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学生展示并板演

用画线段的方法解决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反馈黑板上的题目,注意利用错误资源教师提问:100÷5=2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1呢?

2、再次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那你们获得的结论是什么呢?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棵数=间隔数+1

师小结:

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应用这个规律,我们来解决在一条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在一条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

师: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发现了“两端都栽”求棵数的解题规律,你们能够独立解决植树问题了吗?

倍比问题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透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搞笑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根据生活实景信息回答问题。

(1)公园的一侧一些树,数了数有6个间隔,一共栽了几棵树呢?(7棵)

(2)庄老师家在6楼,从1楼到6楼要爬几层楼?(5层)

(3)河边的护栏有5根铁链,需要几根柱子?(6根)

4、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5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铁链需要几根柱子等,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

二、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图,展示)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我们一齐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画的图,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吗?

(2)比较一下这几种作图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看起来清楚?(是阿,用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用的。)

(3)透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4)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栽的树,几个点就是几棵树,透过画图,我们明白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植树棵数间隔数67

(板书: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

师:这天表现真不错,一下子就能找到这其中的规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此刻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谁敢理解检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么我们一齐来。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谁能大声清楚朗读这个题目?

(2)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5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

(3)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3)这题也能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

(4)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吗?

(5)为了看起来更清楚,老师把这张图移到了电脑上,你能猜猜许老师画图的意思吗?从这张图上你能够了解些什么信息?谁也明白了也想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的?

(6)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7)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①出示学生各种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②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我认为……)

③擦去错误答案,留下正确答案:100÷5=10(个)10+1=11(棵)

④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10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

⑤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2、试一试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看看谁还会?

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校园决定在全长120米的求索大道一边插上彩旗,每隔8米插一面旗(两端都插),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1)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2)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

师:恭喜大家,顺利透过检查!你们还想理解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就应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35×6=210(米)

(6)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

倍比问题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 +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6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2段3棵;7段8棵;10段11棵。)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xx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说课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按老师要求画。

②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②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设计了三道题:锯木头、算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以及对算距离问题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倍比问题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中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模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2)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快乐。

教学重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如下文)。

一、课前谈话

1.手指游戏

师: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明白吗?请举起右手像老师这样做,五指伸直,并拢再张开。看着张开的手,你从中想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明白它指的是什么吗?(缝隙、空格等)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时有几个间隔呢?3个,2个手指时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间隔数+1=手指数)

[设计意图:以趣激学。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学资源“手”入手,在简单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导入课题

师:我们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刚才我们看到的5根手指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栓广告牌要几个柱子等就是数学中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这天咱们主要来研究“两端都栽”的规律。(板书:两端都栽)

二、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理解题意

①指名读题,从中你了解哪些信息?

②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3)讨论交流

师:我这样认为,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你们觉得呢?有了答案后与同桌交流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后得出结论,这种说法不对。就应是:

100÷5=20(段)20+1=21(棵)(板书)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师:把双手举起来叉开手指,能够看到10根手指共有9个间隔,如果把手指看成树苗,10棵树有9个间隔。

课件演示:每5米一棵,种到第100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两端都要种)

问:100÷5=20(段)20表示什么意思?(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20+1=21(棵)20段为什么不是20棵,而是21棵呢?

我们把这条小路平均分成20份,其中的每一份(或者说每一段,每一个空)就是一个间隔,在这道题中,间隔指什么?共有几个间隔呢?也就是说,如果两端都种,种的棵树=间隔数+1

透过这个例题,你明白了什么?(棵数与段数有关,求棵数得先求段数。即段数=总长÷间距)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十分重要的规律,那就是:

间隔数(段数)=全长÷段长

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全长=段长×段数

[设计意图:导之敢学。在决定、计算、验证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透过讨论交流,发现植树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我们一齐来看一看下面几个问题。

①刘怡瑶从家到校园乘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3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②张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12个台阶,共走了36个台阶,你明白她去几楼的教室吗?

③广场上的大钟3时敲3下,8秒敲完。11时敲11下,需多长时间?

师:这些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设计意图:乐中求学。把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各种现象糅合在一齐,加深对植树问题模型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四、再次探究,构建模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咱县新开张的德克士为了进一步宣传,要在全长50米的店面前沿插彩旗,请按照每隔5米插一面的要求设计方案,并说明理由。

2.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师:能够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再设计方案。把你们设计的方案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择优录取哦!

(生动手摆学具,画线段图,动手算,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的算法)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方案?把前沿分成几个间隔?(10个)插了几面旗?(11面,10面,9面)

师:为什么同样的长度,同样的要求,插的旗数却不一样呢?你们的方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

生1:我设计分成10个间隔,插11面旗,两端都插旗(投影展示线段图同时师五指伸直手势表述)。

生2:我也分成10个间隔,插10面旗,一端不插旗。(投影展示算法师拇指弯曲其余伸直手势表述)

生3:我10个间隔插9面旗,两端不插旗。(投影展示学具摆法后师拇指和小指弯曲其余手指伸直表述)……

4.师小结

同一个要求,同学们却设计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真有创造力!看来你们都有成为设计师的资格。

五、精彩回放,画龙点睛

1.用手势表达植树问题的模型并考察同桌的掌握状况。

2.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穿越时空,展望未来

有20棵树,若每行4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七、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10-1=9(个)……(间隔数)

9+1=10(棵)……(棵数)

倍比问题教案【篇8】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7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今天小红打的去离家3600米的少年宫学习舞蹈,6分钟就到了少年宫,汽车每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口答列式:3600/6=60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一小时共行115千米,其中一辆客车每小时行55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读读 议议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

提问:你知道相遇的时候,小明行了多少米?小红行了多少米?

如果只知道: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你能求出什么?

460/5=92(米)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7(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经过5分钟相遇。”改成“经过4分钟相遇。”,其余条件不变,仍然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解法一:

分步计算:两人每分共行多少米?

460/4=115(米)

小红每分种走了多少米?

115-60=55米

综合算式:460/4-60

=115-60

=55(米)

解法二:

分步计算:相遇时小明行多少米?

60*4=240米

相遇时小红行多少米?

460-240=220米

小红每分行多少米?

220/4=55米

综合算式:(460-40*4)/4

=220/4

=55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练一练 第1题

比一比 哪一种方法简单一些?

2、变式练习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经过10小时正好完成。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多少个?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练一练 第2、3、4、5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公倍数教案7篇


愿这份"公倍数教案"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能够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您肯定会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

公倍数教案 篇1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教学公倍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倍数。如例1安排了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12厘米、18厘米、24厘米,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用省略号表示,最后让学生说明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学以致用。教学例2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6和9的公倍数,学生说了三种方法,一是先找9的倍数,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二是分别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有的倍数;三是先找6的倍数,再从中找出9的倍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6和9的倍数和公倍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次,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再者,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把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环节放在后面。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进行了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改变。(后述)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

学生在月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学具准备:印有月历纸、多媒体。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利用学具,导入新课(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重点)

1、 学生在预先发放的月历纸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应用知识:(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三)、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铺墙砖。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隐含着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公倍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重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难点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目标导学《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自主合作《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汇报交流《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引入

1.你能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3和86和1113和2617和51

2.求30和42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1)采用列举的方法,分别找出6和8的各自倍数,再分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采用列表的方法,将6和8的倍数分别列成图表,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把6和8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式并指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

①6(或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6=2×3;8=2×2×2

②6和8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2×2)

(4)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3、教学例3:

一种墙砖长3分米,宽23分米,现在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1)学生观察图中内容,分析图中已知内容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独立思考问题并在纸上画一画。

(3)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解决方法: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

思考:3和2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

拓展应用

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72页10、12题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公倍数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25页的5鈥?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对比,使学生发现和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多样策略。

3、在学生探索与交流的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现和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探究规律。

现在是三月学雷锋月,智慧老人说要挑选一批聪明的志愿者前往智慧岛,帮智慧岛上的人们做好事。你们想去吗?要通过了以下两关,才能获得开往智慧岛的车票:

【设计意图:结合三月学雷锋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高昂的兴致投入到下面的练习当中。】

第一关:抢答题

求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电脑出示,学生回答)

4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

6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

4和6的公倍数有:_______________

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_____

老师介绍最小公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4,6]=12

师:还有其他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了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那下面可以进入第二关了。

第二关:求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电脑出示)

第一组8和23和95和78和3第二组9和101和55和104和8

1、师:除了列举法,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可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第一大组的同学求这4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二大组求右边4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哪组的同学找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在教师发的练习纸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看,这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分别是多少?

2、分组交流,观察规律。

师:观察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师:第一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那个数。

师:你能照样子说出一组有这种关系的数吗?

师:第二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又有什么规律?(生交流)

师根据学生交流小结:这一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根据学生回答,电脑出示小结:

(1)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其中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抢答:很快说出下面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和105和83和67和38和910和4

恭喜大家!已经顺利过关,获得开往智慧岛的车票。

【设计意图:以闯关的形式复习前面所学的有关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分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求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分组、观察、交流等活动中自主探究每组中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规律。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开往智慧岛的车有两辆,1号车每隔7分钟发一辆车,2号车每隔8分钟发一辆车。两路车在7:00同时发车,那这两路车下一次同时发车是什么时间?

师:请同学们先填写表格。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题应该怎样填写。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两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

(2)指导寻找其它方法。

师:是否有其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这两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7∶56,7∶56中的56与7和8有什么关系?

师:还可以怎样解答这道题?

2、我们要准备上车了,要买多少张票呢?一个同学说了,我们班的同学无论每行排6人或每行排8人,都能排成一个长方形队伍。这个班的同学,有多少人呢?

师:每行排6人或每行排8人,都能排成一个长方形队伍。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师:那这些小朋友可能是多少人?

师:那究竟是多少人呢?

师:为什么?。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联系生活实际。现在我们出发了,来到智慧岛,看智慧老人给我们安排的第一项工作是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到智慧岛乘车、买票的情境设计练习题,既让学生掌握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给小鸟找朋友:任意选两个数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234567

【设计意图:这道开放题的设计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并进一步巩固了运用规律很快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4、智慧岛上的花圃每隔3天要浇一次水,草丛每隔7天浇一次水,今天我们同时给花圃和草丛浇水,请问再过几天又要同时给花圃和草丛浇水呢?

师:自己做一做看看答案是多少?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5、生活智者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相信智慧老人一定非常欣赏大家!我们知道,知识源于生活,现在,老师想看看谁才是生活的智者,能够运用今天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练习四第8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道题。

(2)指导方法。

师:小林每隔6天去一次指7月31日去过以后,8月6日、12日再去并依次类推。小军每隔8天去一次指7月31日去以后,8月8日、8月16日再去并依次类推。

师:你能说说,他们下次相遇,是在几月几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要知道他们再次相遇的日期,其实就是求什么?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小公倍数,就是下次相遇的日期。

师:他们下次相遇的日期是?

6、小小设计师:分小组用手中的长方形拼一拼,算一算。

给智慧岛上的人们设计一个正方形的舞台,计划用长5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瓷砖来铺地面,要让瓷砖刚好铺满而没有剩余,正方形舞台的边长至少有多长?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进智慧岛挑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题目,能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去。】

三、总结全课,发展延伸。

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已经出色地完成了智慧老人给我们安排的任务了。那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你或者其他同学的表现怎么样?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道思考题,请同学们看看。

暑假期间,小华、小明和小芳都去参加游泳训练。小华每隔3天去一次,小明每隔4天去一次,小芳每隔6天去一次。8月1日三人都参加了游泳训练后,几月几日他们又再次一起参加训练?

同学们真聪明,真善于动脑,想到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看来只要积极动脑,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我们给自己一点掌声吧。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并在自我评价、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肯定自已或他人表现好的方面,反思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努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另外,思考题的出示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也更好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所在。】

公倍数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练习五第12~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含义,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弄清公倍数和公因数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完成一些公因数、公倍数的有关练习。

二、基础训练

1.写出36和24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2.写出100以内10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2题。

谁能说说什么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因数指什么?

在书上完成连线后汇报方法。

你是怎样找出24和16的公因数的?你是怎样找到2和5的公倍数的?

2.完成第13题。

独立完成。交流各自方法。

3.完成第14题。

独立完成。交流各自方法。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完成思考题。

(1)小组讨论方法。

(2)指导解法。

把46块水果糖分给同学后剩1块,也就是同学们分了多少块糖?(46-1)38块巧克力分给同学后剩3块,也就是分了多少块巧克力?(38-3)每种糖都是平均分给这个小组的同学,因此这个小组的`人数既是45的因数,又是35的因数。要求小组最多有几人,就是求45和35的什么?(最大公因数)(45,35)=5因此这个组最多有5名同学。

5.阅读“你知道吗”介绍了我国古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重要方法————辗转相除发法,以及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四、课堂

大家在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首先要明白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其次要掌握找公倍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公倍数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公倍数。

2.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 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学号吧,我叫到学号的同学请起立,看看谁的反应快。(课件出示: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是6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请站起来两次的同学再次起立,依次报出你们的学号。

师:想一想,他们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因为他们既是4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公倍数的问题。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报数游戏,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

(一)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 回忆学习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样研究公因数的?

生:先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从这些因数中找出相同的因数就是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游戏中4和6的公倍数问题。

2. 自主探究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找出4和6的公倍数。

3. 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间互相讨论。(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4. 小结概念,课件演示集合图。

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公因数,这里让学生通过迁移的方法,很快地认识到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请用你想到的方法找出6和8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方法有:

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 的倍数:8,16,24,32,40,48,……

6 和 8 公倍数:24,48,……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用集合图表示也很清楚。

③6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8 的倍数呢? 或者8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6 的倍数呢?

师:这么多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通过观察,想一想:①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习:18和24 15和25

三、课堂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3 和 6 2 和 8 5和 6 4 和 9 3和9 5和10

交流你的发现: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较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独立作业:数学书71页2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生: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等等。

板书设计:

公倍数教案 篇6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等概念。

2、通过输理、比较,建立相关概念的关系。

3、、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基本练习

1、复习找因数、公因数的方法:

练习第一题。

学生填写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巩固找公因数的方法。

2、复习约分的方法:

练习第二题先约分,再连线。

二、运用知识模型:

1、复习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3题。

让学生自己用分数表示,并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第4题。

先让学生找出分数,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第5题。

本题开放性强,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示。

三、思考题:

本题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是1、2、3、6,因此可以选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转。

四、实践活动:

先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中每项活动的时间,巩固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知识进行交流。

四、总结:教学反思:

内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活动情境,进行找倍数活动:

二、出示题目和8月份的日历:

1、谁能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把这些数写下来。

二、自主探索,总结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1、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2、再观察两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

3、师总结: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填一填:第48页

①学生尝试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利用集合进一步加深对公倍数意义的理解。

②学生讨论交流找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③还有其他方法吗?(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找公倍数)

4、师总结: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三、拓展引思:

1、第49页练一练

第一、二题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

教学反思:

①15和5014和3512和484和7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找有特征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注意:教师出题时,数字不要太大,要注意把握难度要求。

②练一练,第42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③第43页第4题:

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后,说说有什么发现?

④第43页第5题:

⑤数学探索:

三、总结。

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什么娱乐节目?

生:非常6+1幸运52

师:今天就让幸运带给我们五年级二班每个人好吗?在幸运52的幸运擂台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分数大小比较)

公倍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在表示倍数和公倍数时进一步体会集合思想。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体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师:咱们先来玩个拼图游戏,每张桌面都摆着两个正方形,大正方形边长为8厘米,小正方形边长为6厘米。桌面还放着一叠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请你选择一个正方形,将小长方形铺在它的上面,要正好铺满,没有空隙。同桌合作完成就举手示意,开始。

生:我们选的是小正方形,因为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这样才能刚好铺完。

生:大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所以大正方形不合适。

师:也就是说得考虑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长,宽的关系咯?

生: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倍数。

师:那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还能刚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

师:12,18,24等这些数就是2和3的公倍数,在生活中,公倍数有很多用处,那怎样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呢?

教学意图: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的含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公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在有效地操作中发现和感悟。

师: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出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

生:我有个好办法,先把公倍数填好,再填它们独有的倍数,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写的错误。

师:也就是说,只要知道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便可以得出它们其它的公倍数了,太好了,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不是吗?

教学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规律,通过交流互动总结规律,最后老师加以归纳概括,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作为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提的最小公倍数,请你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请你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意图: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交流讨论的空间, (下转第43页)(上接第39页)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助于学生通过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生汇报归纳:当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时,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是的,当要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先判断它们是否有倍数关系或者是否是互质数,如果不是这两种特殊关系的话,再采用列举法和筛选法找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大家应该还记得,之前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用到的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不知这两种方法可否用到找最小公倍数中呢?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这两种方法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意图:把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这里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体会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许多,让这个环节更突出,而不与之前公倍数的教学环节混淆,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清晰的认识。

师:看来是可以的,这几种方法比较,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教学意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

(1)找60和42的最小公倍数;

(2)完成课本91页练习十七的第三小题。

小明每3天去一次图书馆,小华每4天去一次图书馆,4月3日他们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下一次他们在几月几日相遇?

学生独立做题,集体交流。

公倍数的教案14篇


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公倍数的教案”,这里有一些适合需要的朋友们来看看的文章。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有完整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进度和内容。

公倍数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会求是互质数或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从我们学校到埔头工业区可乘坐A、B两种车,A车大约每隔400米设有一个车站,B车大约每隔600米设有一个车站。天气越来越热了,我们少先队员开展送爱心活动,在这条线路上摆几个慰问点,为驾驶员、售票员送上毛巾擦擦汗、送上凉水解解渴。现在请你们小组商量一下,慰问点设在哪里可以同时慰问两条线路的司售人员,并且要说明你的理由。

2、在这里,我们找A、B两车的车站就是运用了有关倍数的知识,那么,你是否知道同时有两个车站的这几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呢?

出示课题:公倍数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

这一个是最小的,我们又称它为什么?

补充课题:最小公倍数

谁能再来说一说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二、探究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在这节课中了解些什么?请学生写在纸上,并贴到黑板上。

2、四人一组合作解决1--2个问题,举例说明,组长笔录。可以翻书请教,在P.69--P.71。

3、成果汇报:(由学生任选一种方法)

(1)公倍数有多少个?

(2)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①枚举法:根据学生举例填写集合圈并说出各部分所表示的内容(参见下左图):

②分解质因数:如:12与30的最小公倍数(见上右图)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与各自独有之因数的乘积。

[12,30]=2325=60

从这两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里你能看出12与30的最大公约数是几?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参见下左图。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

短除法:如求:36和45的最小公倍数,参见上右图。

讨论:与求最大公约数比较有什么异同之处?

短除法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任选一种方法,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一组必做,其它可任选,看谁做的又快又多又正确):

16和20;65和130;4和15;18和24。

得出两个特殊情况: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当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4、总结:今天你们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学习,每个人的研究都非常成功,对于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三、回家作业布置(感兴趣的同学做)

世纪大道是浦东新区最为壮观的轴线大道,它横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起于东方明珠电视塔,止于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全长4200米。请你当一位设计师,在大道的一旁每隔()米种一棵香樟,在大道的另一旁每隔()米种一棵银杏,那么,每()米一棵香樟和一棵银杏正好面对面,这样的情况共有()组相对的树木。

公倍数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能比较熟练地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熟练地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揭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求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做课本第62页练习九第二题。

学生直接填在课本上,校对后提问:

(2)如果去掉50以内的限制,我们在填写时应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生:应写上省略号,因为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谁能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

2、求最小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用列举法找出了7和14的最小公倍数,比较麻烦。所以,前两节课,我们研究了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大家会吗?

求28合35,25、30和100的最小公倍数要求学生用短除法计算,指名板演。

[28,35]=745=140[25,30,100]=55232=300

反馈校对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中初小的典型错例的反馈、分析)

3、做课本第62页练习九第4题。

(1)学生独立做在课本上。

(2)反馈,讨论:第(1)小题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对的,求最小公倍数时,用质数或合数做除数都可以,但必须是这几个数的公约数才行;第(2)小题计算错了,因为第一次用公约数2去除后,三个数还有公约数2,必须当三个数的公约数都找尽后,才能用任意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所以,正确的结果应是240。

(3)教师可选取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例补充、调整为改错练习。

三、综合练习

教学过程

备注

1、求下面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和1735和752和7822、66和44

40、10和205、2和11

学生练习后校对,并进一步讨论归纳:

(1)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乘积是最小公倍数。

(2)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如果大数是另外两个数的倍数,那么大数就是最小公倍数;如果三个数两两互质,那么它们连乘的积就是最小公倍数。

我们在求最小公倍数时,首先应认真审题,然后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2、完成课本第63页第5、6两题第1、2两竖行。

四、巩固延伸

求15、20、30、25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2、师:如果求五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能行吗?六个数呢?

3、请你说说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五、作业《作业本》

求最大公约数或者求最小公倍数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中各数的关系,然后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正确、迅速地求出结果。

公倍数的教案【篇3】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教学公倍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倍数。如例1安排了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12厘米、18厘米、24厘米,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用省略号表示,最后让学生说明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学以致用。教学例2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6和9的公倍数,学生说了三种方法,一是先找9的倍数,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二是分别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有的倍数;三是先找6的倍数,再从中找出9的倍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6和9的倍数和公倍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次,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再者,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把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环节放在后面。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进行了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改变。(后述)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

学生在月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学具准备:印有月历纸、多媒体。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利用学具,导入新课(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重点)

1、 学生在预先发放的月历纸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应用知识:(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三)、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铺墙砖。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隐含着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公倍数的教案【篇4】

一、教学设想

“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如下:

1、尊重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但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深挖教材后,可以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所以在充分分析教材上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后,我抓住倍数这个生长点发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抓住分解质因数这个生长点研究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大胆地把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和多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力求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机地自然地生长。

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看到这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看到这两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等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大量的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

3、让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课伊始从学生熟知的驷驱车引出倍数这一前卫知识。课中又再次利用两辆驷驱车同时从起点出发至少多少分钟再次同时经过起点这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后又利用驷驱车赛这个情境进行延伸为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设为伏笔。

4、算理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旨。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学中我一直把算理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最小公倍数方法的线索,同时,把算法的多样化作为教学中的另外一个目标。从自然生长起来的列举法到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又从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研究到一般的算法,走一条从一般到特殊,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且抓根本的最小公倍数与两个数质因数的关系为方向。从而深入研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并使短除法成为学生又一次知识的升华。

二 、课后反思

从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两点感悟最深刻。

1、 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伊始,趣亦生。学生的注意力被驷驱车吸引,围绕驷驱车展开了知识的联想,为最小公倍数的理解铺垫了很好的基础。课中的再利用不仅使知识与生活加以联系,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有的放矢。课后的情境延伸更使知识体系更完善。

2、抓住学生思维的生长点,重视算理的教学,使算法多样化。

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中心”研究不同的环节如何使学生的思维自然生长。从概念倍数为基础而生长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从列举法而生长的规律,从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而生长的短除法,几次的生长都很自然。同时轻结论重算理体现的较为突出,成为了算法的多样化的前提。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教师有意识让学生体会亲历知识的研究过程,如:看到数列给学生发散的空间进行思维,但如何恢复最原始的研究状态在课堂中再现,怎样引导学生观察、研究、发现,如:独有倍数的出示时机,最小公倍数与质因数的关系,更需要再深入的研究。真正使数学课堂成为为探究的课堂。

公倍数的教案【篇5】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是纯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抽象的概念,因此通过情景设计----让学生在寻找最佳慰问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在学习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时已掌握了枚举法、分解质因数及短除法,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意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知,而且,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面来选择探究的问题,这样处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成果汇报时,让学生站到讲台前,讲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并通过实例来补充说明,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会求是互质数或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从我们学校到中山公园可乘坐A、B两种车,A车大约每隔400米设有一个车站,B车大约每隔600米设有一个车站。天气越来越热了,我们少先队员开展送爱心活动,在这条线路上摆几个慰问点,为驾驶员、售票员送上毛巾擦擦汗、送上凉水解解渴。现在请你们小组商量一下,慰问点设在哪里可以同时慰问两条线路的司售人员,并且要说明你的理由。

2、在这里,我们找A、B两车的车站就是运用了有关倍数的知识,那么,你是否知道同时有两个车站的这几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呢?

出示课题:公倍数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

这一个是最小的,我们又称它为什么?

补充课题:最小公倍数

谁能再来说一说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二、探究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在这节课中了解些什么?请学生写在纸上,并贴到黑板上。

2、四人一组合作解决1--2个问题,举例说明,组长笔录。可以翻书请教,在P.69--P.71。

3、成果汇报:(由学生任选一种方法)

(1)公倍数有多少个?

(2)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①枚举法:根据学生举例填写集合圈并说出各部分所表示的内容(参见下左图):

②分解质因数:如:12与30的最小公倍数(见上右图)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与各自独有之因数的乘积。

[12,30]=2325=60

从这两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里你能看出12与30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参见下左图。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

短除法:如求:36和45的最小公倍数,参见上右图。

讨论:与求最大公约数比较有什么异同之处?

短除法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任选一种方法,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一组必做,其它可任选,看谁做的又快又多又正确):

16和20;65和130;4和15;18和24。

得出两个特殊情况: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当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4、总结:今天你们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学习,每个人的研究都非常成功,对于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三、回家作业布置(感兴趣的同学做)

世纪大道是浦东新区最为壮观的轴线大道,它横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起于东方明珠电视塔,止于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全长4200米。请你当一位设计师,在大道的一旁每隔()米种一棵香樟,在大道的另一旁每隔()米种一棵银杏,那么,每()米一棵香樟和一棵银杏正好面对面,这样的情况共有()组相对的树木。

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是要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教师的职责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帮他们把好舵。讲台不是老师的,而是师生共同的,谁都能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只有在被肯定、被信任的时候,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公倍数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重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难点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目标导学《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自主合作《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汇报交流《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引入

1.你能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3和86和1113和2617和51

2.求30和42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1)采用列举的方法,分别找出6和8的各自倍数,再分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采用列表的方法,将6和8的倍数分别列成图表,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把6和8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式并指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

①6(或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6=2×3;8=2×2×2

②6和8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2×2)

(4)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3、教学例3:

一种墙砖长3分米,宽23分米,现在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1)学生观察图中内容,分析图中已知内容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独立思考问题并在纸上画一画。

(3)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解决方法: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

思考:3和2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

拓展应用

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72页10、12题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公倍数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课前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从具体的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公倍数的含义。)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既能为学生的抽象思考提供必要的帮助,又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活动。)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在比较中,学会择优。)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进一步启迪思维,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进一步理解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感受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并进一步明确2和5的公倍数的特征,都是10的倍数。)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主选用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形成必要的技能。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习题超市:

一.口答:

1、直接说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18和36的最小公倍数是()

(2)45和135的最小公倍数是()

(3)8、18和72的最小公倍数是()

(4)48、1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

2、10的倍数();15的倍数();10和15的公倍数();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

3.三个素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2,这三个素数是()。

二、判断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几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只有一个。

(4)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大与其中一个数。

三、讨论解答:

1、A=2235,B=237,A,B的最小公倍是(),A,B有没有最大公倍数?为什么?

2、A=257;B=()()5时,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357=210。

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附:教材简析

1、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的含义。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

例1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并从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对铺满和不能铺满的原因作出解释。再想像这张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从倍数的角度总结规律,为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揭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把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

教材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一张长方形纸片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提出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正方形的边铺长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关系的愿望。

分析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除以长方形的长、宽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第二个层次根据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的经验,联想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的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有无数多个。再用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2、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教材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1先联系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12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这些现象,从正方形的边长分别除以长方形纸的长和宽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在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这句话里把既是又是进一步概括为公倍数,形成公倍数的概念。

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对具体事例是否属于概念作出判断,就是识别概念的外延,加强对概念的认识。例1在揭示2和3的公倍数的概念,指出它们的公倍数是6、12、18、24后,提出8是2和3的公倍数吗这个问题,利用反例凸现公倍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8只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从而进一步明确公倍数的概念。练习四第4题先在表格里分别写出4、5、6的倍数,再寻找4和5、5和6、4和6的公倍数,也有助于学生识别概念的外延。

3、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例2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思路都出自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引发出来。学生可能先分别写出6和9的倍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由于倍数需一个一个地写,还要逐个逐个地比,所以得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比较慢。学生也可能在9的倍数里找6的倍数,只要依次想出9的倍数(即91、92、93的积),逐一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操作比较方便。尤其求两个较小数(不超过10)的最小公倍数时,更能显出这种方法的优点。当然,在6的倍数里找9的倍数,也是一种方法,但没有9的倍数里找6的倍数快捷。教材安排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各种方法,首先是理解各种方法的共同点,都在寻找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而且是尽量小的那个数。然后是理解各种方法的个性特点,从中作出自己的选择。

公倍数的教案【篇8】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等概念。

2、通过输理、比较,建立相关概念的关系。

3、、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基本练习

1、复习找因数、公因数的方法:

练习第一题。

学生填写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巩固找公因数的方法。

2、复习约分的方法:

练习第二题先约分,再连线。

二、运用知识模型:

1、复习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3题。

让学生自己用分数表示,并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第4题。

先让学生找出分数,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第5题。

本题开放性强,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示。

三、思考题:

本题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是1、2、3、6,因此可以选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转。

四、实践活动:

先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中每项活动的时间,巩固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知识进行交流。

四、总结:教学反思:

内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活动情境,进行找倍数活动:

二、出示题目和8月份的日历:

1、谁能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把这些数写下来。

二、自主探索,总结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1、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2、再观察两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

3、师总结: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填一填:第48页

①学生尝试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利用集合进一步加深对公倍数意义的理解。

②学生讨论交流找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③还有其他方法吗?(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找公倍数)

4、师总结: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三、拓展引思:

1、第49页练一练

第一、二题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

教学反思:

①15和5014和3512和484和7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找有特征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注意:教师出题时,数字不要太大,要注意把握难度要求。

②练一练,第42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③第43页第4题:

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后,说说有什么发现?

④第43页第5题:

⑤数学探索:

三、总结。

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什么娱乐节目?

生:非常6+1幸运52

师:今天就让幸运带给我们五年级二班每个人好吗?在幸运52的幸运擂台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分数大小比较)

公倍数的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运用。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能积极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谁能举例说几个3的倍数?

生:3的倍数有3、6、9、12、15,…

师:2的倍数呢?

生:2的倍数有2、4、6、8、10,…

师:3和2的最小倍数各是几?

生:都是它们本身。

师:那么,为什么在说倍数时要加省略号呢?

生: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加省略号。

(师出示教材第51页数表,在这张数表中有50个数。请同学们用△标出4的倍数,用○标出6的倍数。)

(生操作圈数)

师:谁能说说4的倍数?

生:4的倍数有4、8、12、16、…,48。

师:6的倍数呢?

生:6的倍数有6、12、18、24、30、…,48。

师:在圈数时,你们发现什么?

生: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如12、24、36、48。这些数既用△标出,又用○标出,所以它们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二、顺理成章,概念

师:那么,能否给这些数起一个名字吗?

生1:我起的名字叫共同的倍数。

生2:这个名字太长了,叫公倍数更好.

师:这个名字起的好,在数学上把这些数都叫做公倍数,那么谁来一下什么叫做公倍数?

生3:公倍数就是这几个数共同有的倍数.

师:那么,在这几个数的公倍数中,谁给"12"也起个名字?

生4:它是最小一个,所以它的名字叫最小公倍数.

师:有没有最大公倍数呢?

(师生共同讨论)

三.方法,实际应用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引出公倍数的?

(学生的发言,板书:枚举法)

师:在寻找最小公倍数时,经常用到枚举的方法。下面请用这个方法作第51页的填一填。

(学生练习,在他们汇报时,,教师应指导集合圈的写法。)

师:谁来汇报的结果?

(学生展示各自的练习)

师:在做这一题时,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1:我认为用书上的方法寻找最小公倍数太麻烦,所以我不用这个方法也能求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我在想6的倍数,想到8这个数时,就发现它也是9的倍数,那它一定是6和9最小公倍数,这样就不用写到50了。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不过应该从9的倍数找起会更快。因为9的倍数比6的倍数大,会找的更快。

生3:我发现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5,就是3×5得到的,所以求最小公倍数就用两个数相乘就行了。

生4:我不同意,6和9相乘得54,而6和9的最小公倍数时18。

生5:我发现54要是除以6和9的最大公因数3就是18了。

师:那么,,同学们对这几位同学的发现有什么看法?不妨通过几组数来考证一下这几位同学的想法,从而一下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第3题,学生独立求最小公倍数,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求3种类型的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的第4题,讨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四、收获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不仅很好地理解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又掌握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的方法。

公倍数的教案【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会找公倍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流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四、全课小结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公倍数的教案【篇11】

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oh,你会吗?(生摇头。受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影响,直觉让他有

公倍数的教案【篇12】

本节课,我充分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上课开始我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

1.让学生按号数先进行报数。

2.请号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站到教室左边。号数是6的倍数的同学站到教室的右边。(并把对应的号数填到黑板上)

3.为什么12号、24号、36号和48号两边都要站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此为数学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我在设计练习题时,先按书中的内容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综合性练习题,以适当重复来控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计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都有,必做题起点稍低,让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和教师的正确辅导,一次次地去获得作业练习的成功;选做题有一定难度,对差生不做要求,可让优生产生兴趣尽力去完成,做到“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游赶得上、下游丢不了”,真正让全班学生练中有乐、练有所获。

公倍数的教案【篇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是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采用“找”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掌握了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阿凡提的故事中,体会、探索、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最小公倍数一课是数学的基础课,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列举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整合点:

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他们的方法。作为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信息技术的的应用,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把大容量的信息呈现给我们的孩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趣激疑、引出课题

通过体育课上报数的形式,感知有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初步感知公倍数的存在,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交流

通过四个步骤达到探索交流的目的。

1、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首先对教材的情境图进行了加工,从学生喜爱佩服的阿凡提帮工人讨工资的故事引入,目的是通过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常识,采用日历上圈一圈,本子上写一写、画一画等方法找到阿凡提取钱的日子,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汇报,发现巴依老爷的休息日实际上就是4的倍数,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就是6的倍数,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在集合圈里用省略号表示出来。除此以外,还可以用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形象直观的演示,一方面突出了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然后,我又把教材中的情境教学作为动手实践的内容出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时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3、归纳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感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归纳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4、看书质疑。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质疑。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首先出示书P90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并总结规律。使学生知道倍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从而明白实际情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依据。

然后是打电话游戏。

这个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与学生现实密切联系”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四)、课堂小结、总结归纳

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什么?谈谈这堂课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运用这单元学习的知识,也给你的朋友编一个谜语,让他们猜猜你们家的电话号码。

这个环节通过新知的运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放松学生的心理,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思维,充分体现“玩中学,做中学,学中悟”的理念,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学会。

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在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是比较枯燥的内容。本节课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谢谢!

公倍数的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16张,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的方格图、红棋和黄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与倍数有关,这在四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同学们还记得吗?

那谁能连续的说几个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呢?

看来大家四年级的知识掌握的不错,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来继续研究关于倍数的知识。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在投影仪上摆出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以及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和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请大家猜猜看

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黑板上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上面的长方形纸片可以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和正方形,但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引导: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板书:63=2,62=3)

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完吗?(在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板书:83=2......2,82=4)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生可能的想法:

⑴、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

在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明确:12、18、24......除以2和3都没有余数)

⑵、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如果学生说不出这一点,可提问:6、12、18、24......这些数与2有什么关系?与3呢?

3、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倍数。(板书:公倍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引导: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8不是2和3的公倍数)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生可能想到的方法:

⑴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⑵、先找出6和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⑶、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第⑵种和第⑶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哪一种方法简捷一些?

2、明确6和9的最小的公倍数是18后,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完成课题板书)

3、用集合图表示。

说明: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先出示一个圈,表示6的倍数。想一想,里面可以填哪些数?旁边一个圈,表示9的倍数。想一想,里面可以填哪些数?指出:6和9的公倍数要填在两个圈相交的部分。想一想,里面应该填哪些数?

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做练一练

要求:(出示数表)先在2的倍数上画△,在5的倍数上画○,然后填空。

集体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是10的倍数,个位是0的自然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做练习四的第1题

要求:把50以内6和8的倍数、公倍数分别填在题目下面的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条件呢?

2、做练习四第2题

要求:先在表中分别写出两个数的积,再填空。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做练习四的第3题

要求:自己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找的,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游戏活动

要求: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出示练习四第4题:红棋每次走3格,黄棋每次走4格。你能在两种棋都走到的方格里涂上颜色吗?在小组里先玩一玩,再想一想。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单元问题教案分享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手段。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篇与“单元问题教案”有关的文章,请不要忘记收藏本网页的地址!

单元问题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单元问题教案【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基本思考方法,会正确地进行日常存款利息的计算,并能解决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银行定期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老师的家里有8000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2.这位同学的建议真好,我就把这八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储蓄知识

2.说得真好,储蓄能支持国家建设,这是储蓄的优点,我们一起看以下的信息,投影:20xx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363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这些钱都是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20xx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10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

3.储蓄时要做哪些工作?储蓄分几种类型?

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各整存整取吗?

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存入我们昆山的建设银行,存款之前,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些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这样一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学生一边相互讨论一边填写)

2.学生展示所填表格,并相应介绍

3.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八千元存入了信用社。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信用社把它取出来,同学们都记得当初存入银行的金额是人民币八千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八千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这些多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

4.什么是利息?八千元又是什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5.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我国1998年到20xx年银行活期和整存整取的利率如下:(投影)

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6.根据你们刚才所填写的存单,你能帮助老师算出八千元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吗?

四、联系例题,升华认识

1.你能帮亮亮算一算,到期时他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看书,与书上校对。

指名读: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到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缴纳利息税。

2.存款的利息必须按20%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那么亮亮应缴纳的利息税是多少元?亮亮实得利息多少元?

学生尝试练习,可能会有两种思路:

(1)18-185%=14.4元(2)18(1-5%)=14.4元

集体交流:185%表示什么?(上缴的利息税)

18-185%表示什么?(应得利息-上缴的利息税=实得利息)

1-5%表示什么?(实得利息占应得利息的百分率)

18(1-5%)表示什么?(应得利息实得利息的百分率=实得利息)

(板书:应得利息实得利息)提问:谁来说说应得利息和实得利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练一练。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汇报交流。

4.提问: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可以不纳税?

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库券和建设债券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哪个同学知道,还有哪种储蓄形式不纳税?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练习二第7题。

引导学生阅读存单,分析题意:从存单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对王强一共可以取回多少元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独立做题,然后指名交流,共同订正。

2.课后拓展

学生到银行做调查,把练习二第8题的表格填好。

小华准备将过年时收到的1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到期后把利息捐赠给希望工程。按现在的年利率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多少钱?

甲、乙两人不久前各向银行存入1000元。甲先存一年定期,到期后连本带息又存了一年定期;乙直接存了两年定期。到期后,你认为谁取回的钱多?

六、自主归纳,实际运用

1.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2.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二的5、6、7、8题。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5、6、7题。

板书设计:利息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实得利息=应得利息-利息税

20xx.50%2=18元

单元问题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在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学会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思考: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出示表格

总长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即间隔(米)两端都种

间隔数棵数

我的发现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二、课堂达标

1.算一算

在全长200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2.想一想

学校校园内一条小路的一旁从头到尾共有35棵树,每两棵树相距5米。这条小路共有多长?

3.楼梯问题

学校教学楼每层楼梯有24个台阶,老师从一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老师走到了第几层?

三、知识拓展

广场上的大钟7时敲7下,12秒敲完,10时敲10下,需要几秒钟敲完?

单元问题教案【篇4】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⒉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好数学自信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9页:

学习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时划分】

共计4课时

学习用画图和列表方法整理信息1课时

学习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直接寻找问题答案1课时

单元测试练习2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策略(1)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7页。

【教学要求】

⒈让学生体会画图和列表的价值,并初步学会运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解决下列应用题

(1)一本书6元,买3本用了多少元

(2)一本书元,18元可以买几本

⒉学生列式解答,老师板书.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要求买3本书用多少钱,要知道有什么条件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第(2)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第1个问:

(1)出示例图.

指名学生说图意

提问:图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图中的哪些信息是有用的

(2)小组讨论:如何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

(3)全班交流,老师板书并进一步讲解.

a)小明:

b)小华:

讲解:每一小格表示的是什么说明什么

请同学看图口述题意.

提出:这样的图,也可以用线段的形式表示:

小明:

小华

列表整理.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4)请同学们列式解答,并说说解题思路

提:要求小华用去多少本,是先求什么这也就说明小华和小明买同一种笔记本.

提问:那么我拉求出小华用去多少钱后,如何检查我们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根椐结果看看它们的单价是不是相同的.

学生检验.

说明:此问题才算解决完。

2.教学例题第2个问:

(1)出示第2个问题小军买了多少本?提: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2)同学们整理所需的条件,并说说你打算怎样解答。

(3)学生解答

(4)将两次求出的结果填写在书第65页上,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用列表的形式整理条件从中可以发现买的本数越多,用的钱也越多,买的本数越少,用的钱越少,但每本书的单价不变。解题中,抓住这个不变的量,我们可以求出小军、小华各用多少钱。

3、小结

这节课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先整理出相应的条件,尤其是列表法,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布置作业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老师在上课时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这篇文章主要是关于“分数解决问题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个美好的时刻吧!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1】

活动(一)铺垫复习。

1、说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并列出数量关系式。

(1)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故事书的本数相当于连环画本数的百分之几?

(3)实际产量是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4)水稻播种的公顷数是小麦的百分之几?

2、只列式,不计算。

(1)140吨是60吨的百分之几?

(2)260吨是40吨的百分之几?

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1、根据复习题第3题的题意,除了可以求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还可以提什么问题?出示例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讨论:

(1)这道题与上面的复习题相比较,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2)根据线段图,这道题应该怎样思考、解答?

列式解答:

(14-12)12=212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3、学生阅读课本,对照例3的解答,质疑问难。

4、想一想,例3还有其他解法吗?

可能出现1412-100%116.7%-100%=16.7%

5、思考:如果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

(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后,单位1的量发生变化。改编后的应用题应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14公顷)看做单位1的量,要比较的量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

解答过程:

(14-12)14或者:1-1214

=2141-0.857

0.143=1-85.7%

=14.3%=14.3%

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4.3%。

活动(三)、巩固练习

1、分析下列问题,指出所求问题是什么量与什么量比,把哪一个量看做单位1。

(1)今年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2)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商品,降价了百分之几?

(4)客车速度比货车慢百分之几?

(5)货车速度比客车快百分之几?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客车每秒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2米,那么,货车每秒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2米。()

(2)客车每秒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0%,那么,货车每秒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0%。()

板书: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同,但程度上有所加深。这是因为,分数和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既可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了加强百分数的应用,教材还在例2之后列举了小麦的出粉率、产品的合格率、职工的出勤率等几个工农业生产和统计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求百分数的例子。这样既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又能通过练习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概率统计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学习本节知识时只要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1,确定了谁和谁比,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仍用除法计算,只是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

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口算卡片

参考的有关数据:

稻谷出米率约72%小麦出粉率约85%棉子出油率约14%花生仁出油率约40%油菜子出油率约38%芝麻出油率约45%蓖麻子出油率约4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补充(点评)

1、口算比赛:(时间:1分钟)

5/6―1/23/102/91―1/44/51/54/54/3

5/8+3/47/124/77/8+1/41/5+1/33/45

想一想,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

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口答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3、提出问题:能否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改成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呢?补充(点评)

(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改成做对的题

教学设计

校对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情况,

补充(点评)、

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合格的产品数发芽的个数

产品的合格率=────────100%发芽率=───────100%

产品总数种子的总数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1和例2的条件: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例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实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

(2)完成第113页的做一做

活动(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口答:

(1)2是5的百分之几?5是2的百分之几?

(2)用1000千克花生仁榨出花生油380千克,说出求花生仁出油率的公式,并算出花生仁的出油率。

2、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3、课堂作业:

1、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全世界鸟类约有

8590种。?

2、根据我班同学的情况,先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解答。补充(点评)

活动(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

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一、补充练习:

1、判断题

①五年级98个同学,全部达到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8%.

②今天一车间102个工人全部上班,今天的出勤率是102%

③甲工人加工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合格率是100%.

2、应用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个题,结果有错误的题16个,求错误率.

二、作业:结合练习二十九第6题进行课外调查。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时要教学第93页例3,并进行相关的训练。这是在学过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及一般分数应用题解答方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深入的拓展应用性学习,可以看作是前段落分数应用题教学的巩固与深化,也可以视为体现数学教学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其内容与实际生活比较切近学也比较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

作为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小学数学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知识传导、能力培养、情感激励及其习惯养成等任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设定了如下内容的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类型之一——“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本题型特点、解题思路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总结、实践应用等多种技能。

(2)过程方法目标:教为主导,充分体现教师组织、点拨、合作的角色定位;学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运用已学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及一般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温故而知新从而探索新规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着眼非智力因素培养,使学生感悟到真知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学以致用之中有无穷的快乐,从而焕发学生探索规律、获取新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3、重点难点:

一堂课教学重点的设定,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本着突破基本环节的原则设定。作为一种应用类型的例题教学及其训练课,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应是: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和运算方法。

而教学难点的设定,则要从“教材”与“学生”两相关联的角度,主要考虑学生“学”的实际来确定,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是:帮助学生把握此类应用题“类”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该类习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是在引导学生自如地应用旧知识,探索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的总体教学思路,拟分环节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铺垫孕伏法: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顾,既让学生重温分数、百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又为后边教学新课,由“一般分数应用题”到“百分数应用题”,设置类比、迁移的情景。

2、分析讲授法:教者出示例题后,参照一般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未知数量及其问题,揭示其中等量关系,列算式分步运算并答题。

3、归纳总结法:在讲授例题、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例子”中“得法”,参照以前所学“一般分数应用题”解法,梳理总结“百分数应用题”解答思路及步骤。

4、练习巩固法:在讲解例题,并引导学生总结、从“例子”中得法的基础上,教者及时出举相关同类型基本题目,及其较有难度的变式题目,组织学生及时练习巩固。

三、说学法:

注重学法指导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实效的根本途径,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拟努力落实学法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养成习惯,并激发学习兴趣。具体说来,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温故知新法:在复习提问、口答运算、读题列式,做铺垫式练习的基础上,拓展引申出新问题,展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新思路、获得新知识。

2、自主尝试法:在例题讲解之前,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作尝试式解答。在例题讲解之后,及时让学生进入自我独立解答实践。在总结归纳时,也能多给学生机会。

3、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观察归纳发现等活动中,注意发挥集体合作学习的威力,充分利用班级优质生源带动全班的探究和学习。

4、课堂演练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多安排不同形式的学生演算活动,在例题讲解完毕之后集中安排有梯度的课堂练习,组织学生当堂练习,既消化所学新知识、形成能力,又借以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程序是体现教学理念,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本着温故知新、讲练结合、突出重点、自如拓展的基本思想,本节课我计划按照如下几个环节完成:

(一)激情引趣:这是本节课的前奏,让学生在欣赏中静心凝神,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情景。

(二)铺垫孕伏:这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又是新课学习前的必要准备。

我先以发问让学生明确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百分数”;之后又以继续发问,让学生重温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我接着指出:为了比较数量的大小,常常需要把分数、百分数、小数进行“互化”,随即出示两道互化题目,指名让学生完成口答。接下来我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分数计算及应用题目,让学生分析、思考,并指名学生口头列式、上黑板演算,这样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授课作必要的铺垫引发。

(三)导入新课:我采用题型变换的方式完成,指出“把复习2中的分数转化成百分数,就变成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出示问题,导出新课,并板书课题,以问题情景引出下一环节的学习。

(四)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板演。让学生揭示数量关系,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弄通学懂。这一环节要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以“学会”取代“教会”,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获取知识,并且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2、与复习题2相比较,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顺利完成例4后,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例4和复习题2这两种类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然后指名回答,之后用课件展示比较结果------即相同点:单位“1”相同,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点:例4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百分数表示,而复习 2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分数表示。这样安排,既突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拓展深化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及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3、转换问题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作答。将例题改编成“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解答。这是例题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它是在刚学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后,抓住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应用题解答思路、方法作总体上的归纳。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指名回答之后,展示-------学习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它和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是相同的,在解答方法上也是一样的,都是用乘法来计算。在解答时要找准谁是单位“1”的量,谁是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直接用:单位“1”的量×百分之几=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让学生齐读出来,加深印象。)

(四)巩固练习:做93页“做一做”(一人板演,个别辅导,后集体订正。)基本教学任务完成后,出示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使当堂学习的知识及时得以应用。这样既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总结评价:教者对当堂所学知识、题型特点、解答方法、注意事项等作归纳,对学生表现作出简要评价。并再次展示------学习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它和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是相同的,在解答方法上也是一样的,都是用乘法来计算。在解答时要找准谁是单位“1”的量,谁是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直接用:

单位“1”的量×百分之几=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让学生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六)拓展延伸:通过组织有难度、有梯度的拔高练习,在分析解答过程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课本练习二十二第2.4题,要求学生课外完成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5页例1及练习二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理解它们表示的具体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3.感受百分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信息:西大街小学六(1)班有40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6人。

问题: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二、学习新课

1.把复习准备的问题改成: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1)学生尝试解决。

(2)让学生交流解决思路,比较改动后的问题与复习中的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由相同之处再次深化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明确还是分别用男生人数总人数和女生人数总人数来解答,由不同之处可得知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从而共同揭示出: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2.学习例1。

出示课件: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测试的情景。

出示两条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1)师:对于小精灵给我们带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可以简单介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关内容,重点解释: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取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方式)

(2)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总结求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3)全班交流达标率的计算公式,阅读课本第85页,看看书上的公式与自己总结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书上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乘100%?对此,你有何看法?

3.学习例2。

(1)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发芽率的含义)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完成统计表。

(3)分组交流讨论,概括求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4)让学生观察填写完整的统计表,解释绿豆的发芽率是97.5%、花生的发芽率是92%、大蒜的发芽率是95%的具体意义。根据这三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里的同学们所做的种子发芽实验有了怎样的认识?

(5)简单介绍发芽率的应用价值。

4.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

(1)让学生在认识例1和例2中的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基础上,讨论:率指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即百分比或百分率。

(2)师指出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很多,师生共同补充常见的一些百分率的例子。

(3)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小组讨论: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说一说它们的含义和列出相关计算公式。(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列举的公式多而且合理)

(4)全班反馈交流。

5.深化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的信息: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用1个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图上表示达标率是75%。课件显示这个圆的75%的部分涂上红色。

(2)这个圆的红色部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那么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剩下的部分表示未达标率是25%。

(3)达标率和未达标率这一组百分率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达标率+未达标率=1,理解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一个百分率,就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另一个百分率。

(4)你们还能列举出象这样的一组百分率吗?

(5)根据以上的学习,讨论百分率一定小于100%这句话对吗?可让学生根据百分率的意义及一些实例来进行辩论。

(6)讨论: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过100%?哪些可能超过100%?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练习二十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的第2、3、4题。

课外作业:调查一些常见的百分率(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弄清它们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

五、课堂总结及反思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2.能谈谈学习后的收获或者是感受吗?(作者:湖北省武汉市西大街小学彭娟)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同,但程度上有所加深。这是因为,分数和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既可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了加强百分数的应用,教材还在例2之后列举了小麦的出粉率、产品的合格率、职工的出勤率等几个工农业生产和统计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求百分数的例子。这样既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又能通过练习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概率统计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学习本节知识时只要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1,确定了谁和谁比,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仍用除法计算,只是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

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口算卡片

参考的有关数据:

稻谷出米率约72%小麦出粉率约85%棉子出油率约14%花生仁出油率约40%油菜子出油率约38%芝麻出油率约45%蓖麻子出油率约45%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补充(点评)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6】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然后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改变题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看到题里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2、理解和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补充(点评)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能正确求出百分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求百分率的用处和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常见的百分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导入

1、课件出示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图中空白部分占阴影部分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百分数的意义

我们班有36%的学生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

世界总人口中大约有50%的人口年龄低于25岁。

一瓶农夫果园饮料中果汁含量大约是10%。

我们班学生的近视率是45%。

3、小刚做了10道题,错了2道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求a是b的百分之几和求a是b的几分之几方法是相同的,都是:a÷b

4、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尝试计算,得出结论。

5、谈话,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如发芽率、及格率、出米率等,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分率,探究它的计算方法(板书:百分率的计算)。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百分率,探究计算方法

(1)出示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2)学生读题,分析题意,思考达标率的含义,尝试计算。

(3)指名板演并交流思维过程,集体订正。

(4)教师小结

指导学生明确达标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它的含义即“达标人数是测试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计算方法相同,因此用“达标人数÷测试总人数”就行;因为百分率是百分数,计算结果应是百分数形式,所以完整的计算方法应是“达标率=达标人数除以测试总人数×100%”。

谈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不得低于60%,通过计算、比较,说明我们班学生的体质是达到健康标准的,这也是百分率的价值所在。

2、教学例2——掌握百分率计算方法,认识百分率的价值

(1)出示例2:科学课上,五(2)班同学做的种子发芽实验结果如下:

种子名称实验种子总数发芽数发芽率

绿豆80 78

花生50 46

大蒜20 19

(2)学生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讨论发芽率的含义,尝试计算各种。种子的发芽率。

(3)指名学生交流发芽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板演算式,集体订正。

(4)比较,认识发芽率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哪种。种子的发芽率要高一些?哪种要低一些呢?讲解: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决定种子品种和播种面积。

3、小组合作探究,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总结百分率计算公式。

(1)谈话,明确合作学习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像命中率、达标率、发芽率等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请小组四位同学在一起开动脑筋、积极协作,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写出它的计算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最多。

(2)小组合作,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探究其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写出计算公式,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合作情况及结果。

(3)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收集的百分率,阐明其含义,在投影仪上展示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订正。

(4)罗列不同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总结百分率的计算公式:?率=量?除以总数量×100%

(5)举实例,加深对百分率计算公式的认识,掌握百分率计算方法。

4、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求发芽率。

5、探讨、交流:生活中的百分率哪些可能大于100%?哪些只会等于或小于100%?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①稻谷的出米率是85%,是指()的千克数占()的千克数的百分之八十五。

②甲数是乙数的4/5,乙数是甲数的()%。

③20÷()= 4/8 =()︰24=()%

2、选一选:

种一批树,活了100棵,死了1棵,求成活率的正确算式是()。

一根钢管截成2段,第一段长米,第二段占全长的60%,这两段钢管比较()。

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整理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写在数学书第86页上。

2、完成练习二十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师总结。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第三课时,具体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另一个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基础上,学习解答较难一点的百分数应用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情境,独立尝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或百分之几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②、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③、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二、说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第一、二单元学习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基础上进行的继续学习,是一节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识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以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不同的解法为教学重点,创识一种“复习-探究-应用”教学形式,以“自主学习”贯穿课中,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引入、出示条件,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可以解答什么样的问题。

设计用意,好问是学生的天性,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很快抓住学生,使他们大脑迅速运转,回忆旧知,切入正题。同时也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讲授新知

①、出示例题的条件:“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教师提出: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得出不同需要解答的问题,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所提的问题归纳成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不同的解法,学生互相对照,探讨研究,总结方法,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然后再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进行了比较-探究-总结的过程,学生实际能力不一,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地探索过程。

②、新知识的应用

a、练习的目的: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径,同时又是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步骤,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增加用数学的意识。

b、因为此节课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分数乘法、除法基本应用题基础上再学习,又是学习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这一“顺向思维”的知识,所以在练习中给出了一些变化,第一题条件变化了“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第二题是让学生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三题的已知条件:海龟产下约900只海龟蛋,孵化率在40%—60%之间求这些海龟蛋可以孵化出多少只小绿海龟?这样练习的设计,既要巩固所学的基本解题方法,又要通过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一节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3、结尾: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某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回答。

2、某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回答。

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1(1)的条件: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2)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答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P86的“做一做”第1、2题

2、练习二十的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

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3、4题。

课后习题

练习二十的第3、4题。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10】

(一)复习

1、教师引导学生看复习题(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68册,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口答

3、引导学生看复习题(2)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教师出示不同答案a、1400+ b、1400+1400× c、1400× d、1400×(1+ )

4、教师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选择正确答案

指名汇报并说明原因

5、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如果将这道题的条件变为“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板书课题: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学生默读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指名板演

(4)学生说解题思路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3与复习题3有什么异同?(两道题问题相同,条件不同。)条件不同在哪儿?

(复习题3条件中给出的数值形式是分数形式;例3中给出的数值形式是百分数形式。)

教师指出,分数与百分数的互相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回答。

2、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问:同学们能说一说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区别吗?

问:谁做单位“1”?(让学生分别指出两道题中的单位“1”),用什么方法解答。(乘法)

问:怎样列式表达?(比较)

问:结果如何?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教师板书: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来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来表示。

3。做一做第1题。

龙泉镇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在例3中已经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本题中学习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讨论

(1)教师巡视,适时引导。先确定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800—2800×0。5%

=2800-14

=2786(人)

2800×(1—0。5%)

=2800×99。5%

=2786(人)

答:今年有小学生2786人。

(2)指名说解题思路。

问:此题和例3相比较,哪儿相同,哪儿不同?(条件不同,问题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示形式不一样而已。

(四)巩固反馈

练习二十二第4题、9。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具体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求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②、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③、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说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第一、二单元学习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基础上进行的继续学习,是一节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识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以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不同的解法为教学重点,创识一种“复习-探究-应用”教学形式,以“自主学习”贯穿课中,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通过给出“5是8的几分之几,5又是8的百分之几”和“8是5的几分之几,8又是5的百分之几”与“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两道题目,复习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同时说明更换单位“1”结果是不一样的。

然后,出示“一个乡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条件相同,只是问题不一样,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讲授新知

①、出示例题的条件:“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教师提出: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得出不同需要解答的问题,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所提的问题归纳成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不同的解法,学生互相对照,探讨研究,总结方法,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然后再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进行了比较-探究-总结的过程,学生实际能力不一,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地探索过程。

②、新知识的应用

练习的目的: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径,同时又是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步骤,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增加用数学的意识。

3、结尾: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喜欢《倍比问题教案八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问题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公倍数教案7篇 愿这份"公倍数教案"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能够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您肯定会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
    2023-08-14 阅读全文
  • 分娩:比20年前涨了100倍 几年前,就有专家计算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花销在48万元左右,然而记者根据家长们在网上晒的各项育儿花费计算,目前已经远超这个数字,在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不少80后表示,实在是要不起孩子,...
    2021-10-01 阅读全文
  • 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范本六篇) 优秀的书籍能够让我们阅读过后充满力量。 通过写作读书笔记,提高对阅读内容的把握,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准备的与您相关的“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要随时查看请将此页加入到浏览器收藏夹!...
    2023-08-20 阅读全文
  • 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集锦7篇) 本篇为您整理关于“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的相关资讯,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你可能会对其中一些细节产生共鸣。读书的意义在于思考,写下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如果需要,可以引用相关资料来写读后感。建议您把本篇文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它的朋友。...
    2023-05-28 阅读全文
  • 公倍数的教案14篇 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公倍数的教案”,这里有一些适合需要的朋友们来看看的文章。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有完整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进度和内容。...
    2023-08-29 阅读全文

愿这份"公倍数教案"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能够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您肯定会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

2023-08-14 阅读全文

几年前,就有专家计算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花销在48万元左右,然而记者根据家长们在网上晒的各项育儿花费计算,目前已经远超这个数字,在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不少80后表示,实在是要不起孩子,...

2021-10-01 阅读全文

优秀的书籍能够让我们阅读过后充满力量。 通过写作读书笔记,提高对阅读内容的把握,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准备的与您相关的“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要随时查看请将此页加入到浏览器收藏夹!...

2023-08-20 阅读全文

本篇为您整理关于“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的相关资讯,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你可能会对其中一些细节产生共鸣。读书的意义在于思考,写下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如果需要,可以引用相关资料来写读后感。建议您把本篇文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它的朋友。...

2023-05-28 阅读全文

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公倍数的教案”,这里有一些适合需要的朋友们来看看的文章。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有完整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进度和内容。...

2023-08-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