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最新芬兰教育读后感(范例10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芬兰教育读后感。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非常用心制作了这份“芬兰教育读后感”希望能够让您满意。在我们找不到前行的方向时,一本好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确定目标,每次开始读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触。 以写作读书笔记的方式,纪录下读书过程。希望我的建议和经验能够在你的人生旅途中给你带来帮助和指引!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1

翻开这本书,一口气就读完了大半,内容平实处处都是实例与感悟,可能与我的教育工作有关,从自己孩子受教育的角度出发更细致地帮助我们看清芬兰教育的实质,让我与大家一同揭开芬兰教育的面纱。

一、见树又见林的教育全局观。

大多数情况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点接着一个点学习,一个动作学会再学习另一个动作,学完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不能将学习的内容连系起来。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动力后再好的教学方法都会失效,我们身边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的情况。芬兰人则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教育,从保持兴趣入手,学生学习激情得以保证。教育我们的孩子时,一定要适时站在全局的高度统领全局,审视整个学科,学习效果则可以保证。

二、人生是场马拉松。

人生是比赛吗?答案是肯定的。可是比赛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自己比自己的进步速度、耐力,不是大家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比输赢,短跑才能比出输赢,一生的长跑如何比较?正因为我们有了比赛的观念,所以小孩子甚至见不得同班同学比自己优秀,天天拼命去补习。比赢了这场比赛,却失掉整个人生。与自己比则是一个朴素的教育理念,人与人没有相同的,体现在学习能力方面差别更大,人与人之间可以对比的学习内涵更少,受教育的个体自己的进步程度应是最重要的,这样可以培养出个性、上进的个体。放在学校教育我们要注意到教育的多样化,减少学生之间的比较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三、精英教育。

精英引领着社会的前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教育中的精英要非常慎重,因为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社会竞争的法则,也不明白竞争的目的,很多情况精英的情结来自孩子后面那对渴望成功的家长。当有一天孩子发现他成不了精英时,心理上的落差,不知父母怎么去帮助解决。芬兰人不培养精英,却个个都是精英,这来源于教育理想,这是一种大智慧,我们只是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行了,种下一颗适合的种子,等到种子发芽之时,很快就可以收获丰硕的果实。从另一角度看,芬兰人也珍惜每一名学生都是宝贵的人力资本。

四、用家庭教育赢世界。

学习一个持久的动力来源就是习惯,哪里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是家庭,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家庭是想孩子出息的地方。家里还要多放些报纸杂志,放在一个伸手就能拿得到的地方,不愁孩子不读书,一家人共同读书看报,学习就成为享受,不会感觉是一种累赘,作父母更要热爱学习,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共同进步。

五、关于语言学习与阅读。

很多家长一定会头疼孩子学英语的时机,芬兰的教育则说明了母语的重要性,母语起到文化的传承作用,先学好母语再学英语一点都不迟,芬兰本国的语文就有三四种,加上官方语言是瑞典文民众还要学习英语,国发学习语言的难度其实很大,但举国上下,英语都讲得非常好,关键是学习英语的切入点,切不可从背单词、背文章、背句型开始,要先看动画片,并且要多看几遍、玩英文游戏等这样可顺利入门,之后就从听力入手,再鼓励背诵。从兴趣首手,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芬兰语言教育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关于阅读,这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阅读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读什么书可是要家长多花心思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读书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但象老夫子、喜洋洋这类的快餐类书籍不可多读,也不能太早涉及到文学类的经典,这类书的内涵往往是悲剧情节,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不见得是好事,待到孩子的认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再读不迟。

要多带孩子到图书馆,那里才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从他们读书的内容上可以反映出他们实质的心理需求,没有那么多书很难发现他们的真正需要。家长要与孩子分享读书的内容、快乐等。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2

取水楼小学

“绿色质量践仁爱,学科素养显真功”系列活动

时间:2014年2月教师姓名:刘燕子p>

在这个寒假里,学校推荐我们阅读了《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书中的一些观点和事迹带给了我比较大的震撼,引发了我的深思。这里有一些摘录与大家分享,并附上最直接的想法时,我看到的文字。

文中提到“芬兰的教育方针历经多次转型,教改、论辩是常态,但教育模式是从严格管控到自由开放,从百般规定到充分授权与信任:对老师和学生都一样。”,我国之前也与芬兰教育一般,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转型,后期就与芬兰不同了,这不禁令我感概:

自由和信任才能让人心生暖意,催生创造力吧!多令人期待和向往啊。

芬兰的教育体制真心的把每个别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拨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的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如此而已。——这段文字中引起我注意的是“教育体制”,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靠教师的个人良知或责任感。我还关注到“从不刻意强调”,不是不强调,我想也许是靠具体的行动落实吧,而我们的教育给人的感觉却是相当重视这些。

我更赞同的是,芬兰似乎更注重培养正常、健康和个性化的人,而我们似乎在打造超人和神童。教育理念的差异真的很大。

芬兰教育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其教育的特点,其中细致的阐述了“见树又见林”和“先见林,再见树”的宏伟观点。“先见林”,能让孩子先了解到整体课程的概念与学习目标的全貌。而“先见树”的教育模式,却有可能在还没有机会见到森林时,不少学生已经在漫长又着重于树的细节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而半途而废,因而错过了透过一株株高耸树木,望见整座丰硕美丽的“森林”风貌的喜悦!

如果在“见树”的过程中,反复在反复地练习、考试,而最终目的是要能压倒周边竞争者,那学习与教育启发人性良善的层面,以及希望培养终生学习的目标,反而在孩子年幼的阶段,就从制度层面上被否定了,甚至进而抹煞了学生对任何一们课的长期学习兴趣,与持续了解的动力。——写得真好啊!看过这几段文字,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芬兰人有大智慧,眼光长远,教育问题总能站在“制度层面”考虑和解决。

当然,于芬兰相比,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解决问题有困难!

如今,无论是教育系统还是其他行业,各种思想、各种学习培训、各种嘈杂浮躁的信息充斥着整个教育环境,使教育充满了躁动。读了这几十页之后,我感觉芬兰的教育改革平实稳健。我认为我们也应该以这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教育改革。

中国的教育积累经不起波折,和谐时代的教育预算经不起波折,特别是对育积十年来刻苦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让我们静心传承自己的优良传统——让教育不再折腾。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3

《芬兰教育—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读后感

芬兰赋予家庭相当大的教育责任。首先,芬兰的孩子直到6岁才入学。在此之前,虽然家长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或学前班,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庭应该承担起教育的主要责任。例如,培养小孩的阅读能力、学习兴趣。

芬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为学龄前儿童设计了活动。在安静的博物馆里,有许多家长推着娃娃,带着孩子去参观。那些还处于婴儿期或学会走路的孩子可以探索世界的秘密。此外,芬兰教育部的报告指出,芬兰父母从小就有在家读书、给孩子看报的习惯,让孩子在家里种下读书的种子。有四成的学生指出,阅读是他们最喜欢的休闲活动。

这大大促进了芬兰人的阅读能力。在oecd的报告中,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近二成在最好的第五级,不到2%在最差的第一级以下。此外,芬兰每天的课时都很短,即使是中学生,下午两点多上课。

寒暑假中,没有所谓的“作业”,学校也不开“辅导课”。因此,父母得负起责任为孩子们安排活动与去处。芬兰父母的教育理念也值得学习——尽管他们从小就教孩子读书,但并不把学习当作唯一的东西。

寒假和暑假,他们不让孩子学习英语和数学,而是安排各种活动,让他们学习生活技能,到户外旅行,或者游泳、滑雪、运动夏令营等。

芬兰政府在国家有义务使国民受到十二年的基本教育方面,花的经费除了提供校舍,教师工资,教学材料和管理费用,书本练习本和文具,午餐外,还给一部分学生提供交通费,给我印象深刻。芬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上学5公里多,学校管理中心,为学生提供公车票,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都有私家车。很多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上学的路程超过了三公里,也会得到公共汽车票。

如果家和学校之间没有公交线路,或者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学生将乘坐出租车上下学,车费由政府支付。要知道,芬兰的出租车,可都是中高档的小轿车。我有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朋友。她的孩子每天都匆匆忙忙地上下学。

我理解芬兰义务教育中义务,是同时针对公民和政府双方的,即每一个芬兰公民,有义务(被强制性地) 去接受和完成十二年的基础教育(所以在这些国家里,那些需要从小花很多时间,去训练的职业如杂技,竞技体操等等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因为等孩子们完成了义务教育,已经十六岁了)。而国家有义务承担所需经费。据我所知,在北欧国家义务教育期间,政府承担的费用与芬兰基本相同。

我认为,要实现芬兰对义务教育的投资,我们还有很长得路要走。不仅如此,就是国内的城乡,差别都是十分巨大。据我1976年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乡时的印象,一个小组有七个生产队。当时,我不知道入学率。这所集体小学只有不到30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七名老师中只有一名民办教师,即国家发给他一个正式教师一半的工资,另一半工资由各生产队给予记工分,年底能分到粮食等队里的农产品。加上必要的教学设备,也就是办公费,每月不到10元。国家对这些入了学的两百多位农村孩子,一月只支付约三十元到三十五元人民币。

其余的,包括校舍和教师的就业,都由农民自己支付。而对城里的两百多小学生,国家起码要支付超过十倍的钱。可喜的是,从中国教育部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增加,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也很受关注,覆盖欠发达地区的电视教学也在实施。希望我们生产大队的小学生从中受益。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4

暑假期间认真看了《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看时热血沸腾,因为感觉芬兰的教育太接近我的理想教育了,如果看一本书能引发多种思考,多半是好书,而且我也很喜欢作者的表达方式,充满理性和感情,作者自序中说是一本最动人的励志书。

作者陈之华,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视觉传播硕士,目前旅居芬兰,个人博客《北国风情》,述说芬兰、欧洲及世界各地的生活、人文、设计、艺术、建筑、音乐、教育、旅游等感受与体验,获2007年全球华文博客大奖“生命记录”首奖。她的两个女儿在芬兰接受了几年的教育。她对芬兰的教育有透彻的了解。

首先一点是对目前许多学校绩效考核的思考。眼下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采用与工厂生产零件差不多的方式考核,固然有其可取的一面。然而,教育的产品是学生投票之后的,表现是一个显性因素,而对人的价值观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是隐性的,无法评估。而且,教育的最初产物也是不同的。

因为自己也经历过那种考核制度,感受颇深,某些制度一定要按照学生成绩分出教师的优劣,导致教师之间资源不愿共享,想法不交流,不合作,各自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甚至引发教师内部的矛盾。也有许多教师直接指向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兴趣的最大影响自然是学生。因为这种竞争的意识太强,教师身心疲惫。

芬兰社会的思想是引导学生采取自发、认真的态度,以保证教师和员工的教学和工作质量。天性如我者以为这才是事物的根本,一个惯用外力,一个强调内力,显然内力的激发技胜一筹,乐教才会乐学。但是,我们不能责怪学校采用这种制度,因为社会对学校的评价首先是成绩。学校只有遵循社会评价体系才能生存。

在芬兰,每个孩子的尊严和权利都是地义位的,公众认为这是合理的。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思维和选择带来不同的结果。中国历来是一个好学者,但也许思想本身缺乏工人的平等意识,所以我们只能选择这种思维方式。

第二点是精英教育,我们的孩子从小排名,被贴“标签”,被贴好标签的孩子承受的压力大,自我感觉中优越感太强,被贴坏标签的孩子易自暴自弃,两者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标签,产生许多无谓的较劲。而芬兰不为赢而教,不为分化和选拔而教,绝没有排名,同学之间不会特别佩服成绩好的孩子,反而对具有不同才能或兴趣的孩子更为欣赏。

父母和师长不会被教育“绩效”所蒙蔽,不被升学率高低所牵引,而较真挚地以孩子们的材质个性为出发点,设计、执行整体良善的教学内容和制度。在北欧,没有人比你我更伟大,没有人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比大自然更伟大。正是这种平等意识减少了内耗,加强了合力,出现群龙无首的景象,在《易》中,的“群龙无首”预示着广阔的未来不可限量。

这正是芬兰的智慧之处,以最少的力做最大的事,以健康稳定的“小我”发展处坚实的“大我”。

借用书中一句话,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5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教师,坚持阅读无疑是最好的自我提升途径。一直在各大论坛和微博看到社会热议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诀,也因此一直对芬兰的教育充满了好奇。这次青年教师读书活动,终于能静静得徜徉在作者的描述与感受中,体验了很多教育的小幸福,内心多了些对教育更深层的思考,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些许反思。

“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的芬兰教育课程体系是最令我惊叹不已的。先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有总体的了解,引发他们的兴趣后再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这的确比先逐个细节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溜冰和有用,若直接开始从换气、姿势等一个个细节开始,可能学生会丧失兴趣或太注重细枝末节;相反,如果直接向他们展示各种溜冰姿势、各种游泳美妙瞬间,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便会大大激发,学习起来更有动力。

这个理念完全可以用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七年级第一节英语课,如果直接开始教授新课内容,未免太为乏味,更不适合刚进入中学的青少年的好奇和活泼的心理。因此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会进行一整节课的英语启蒙或体验课,比如用环游世界的照片,北极看极光的视频,带外国访问者参观故宫侃侃而谈的记录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向往,再告诉学生我们将进行怎样的学习。如果是八年级第一节课,我可以将学生通过一年以来的英语学习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做成动态视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为孩子下一阶段的学习注入新的动力。

“阅读是终身资产”是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理念。芬兰不仅让阅读的理念深入人心,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文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足量的阅读书籍。很多小镇上甚至有流动书屋,整个芬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氛围,都弥漫着书香,让学生在长期的优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品质。

芬兰的教育体系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细节落实,每项政策每个角落背后都体现的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实现了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真正的尊重。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这句经典名言对于教育的过程来说的确是对的,但许多中国家长和孩子却因为这句话疲于奔命,焦虑不安。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是大家都误解了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人生是场马拉松,起跑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场和自己赛跑的马拉松,而非他人。

“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先。”在今后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我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个胸怀匠心、有责任感,能够走到群众中去,真诚地为群众服务的人,将自己这本“无字之书”写成言之有物、读之有味、感而思进、他人爱读的好书!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6

从上周五在学校的学习中,我了解到,曾经被忽视的芬兰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于是,暑假里买了一本《芬兰,全球最好的教育》阅读。该书以一位普通家长兼教育观察员的身份为我们详细地解读了芬兰教育。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一处就是,芬兰**为接受能力有困难的儿童开设零年级,为学困生提供免费的补课。用芬兰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芬兰是个人口少的小国家,他们承受不了任何人才的损失,而且他们的**知道,如果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他进入社会后就会做出很多不当地行为,而纠正这些行为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出**现在所提供的教育经费。

近年来,我们的教育过分追求入学率。学校更重视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做得更多,使优秀学生成为尖子生,边缘学生成为优秀学生。但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习困难学生和后进生的关注度越来越低。最后,只要他们遵守纪律,不在学校惹麻烦。我国人口众多。那些没有初中毕业的孩子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也想生活和进入社会,但他们毕业后会怎样,似乎没有人太在意。

一个没有接受到足够教育的青年进入社会,他要面对的生活困难、生存压力就会提高很多;他成为社会不和谐音符、不安定因素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很多。与其在一个人成年后把他当作弱势群体去帮扶,当作问题人员去感化,那还不如在他学习期间给他多一点帮助,让他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在社会中能自食其力,遵纪守法。

这些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好事,但我们应该做更多的事,在雪地里输送碳。一些贫困生和后进升来自经济困难或有问题的家庭。家庭教育往往是无效的,甚至严重缺乏。如果**或社会力量不能给予他们帮助,那在他们身上就会发生可怕的“轮回”。

这种社会分层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不利于社会稳定、团结、和谐发展。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现在就应该开始。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7

在继续教育研修中,我选修了母校一位教授的课程。老师在授课中两度提到《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这本书,加之我对外国教育颇感兴趣,当即买了此书,读罢,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是关于学校教育。当我读到“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时,我很吃惊。没有评比,没有考核,那岂不是乱套了?

然而,我的忧虑是多余的,“不考核”不代表没有目标与方向。在看似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下,“信任”成为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防制不是管理的法则,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才是教育的开始。”

信任学生,培养他们独立管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与节数不同,所上的课程也是随时调整。学生能够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一天的行程,而不是死板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我们把一天的时间切分成大大小小固定的几块,装在不同的“抽屉”里,到了固定的时间就打开对应的“抽屉”,让学生做一成不变的事情。就像《小王子》中的掌灯人,每天只会干一件事——“点灯”“熄灯”,这是何等可悲?当我们有大把富余的时间需要自主安排时,反倒无所事事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管理”“的能力,才是我们的教育所应给予的。

信任教师,芬兰人意识到“如果一个社会体制对自己的教师连最基本信任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教育呢”?只是很可惜,很少有人能够意识甚至做到这一点。我们都说“干教师,是一件良心活。”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是万万不敢登上讲台的。只要我们有过准备不足的经历,我相信大家都会“痛定思痛”。且不说我们有多高尚,为了学生,为了家庭,为了学校。就单单为了自己的尊严与颜面,也会认真对待课堂与学生。因为谁都不想体会“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与无助。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人,有作为人的尊严。那么,大胆地放手给教师,是不是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想一定会的。

二是关于家庭教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究竟该是一次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线的百米冲刺?”这句话深深震撼到了我,《虎妈猫爸》应该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要给孩子挑最好的幼儿园,买最有优势的学区房,动用各种关系,以便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小学。此外,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是万万疏忽不得的,书法班、舞蹈班、绘画班、钢琴班、跆拳道班······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恨不得给孩子全部报上去,希望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只是,现实情况是,孩子并不是对所有的兴趣班都感兴趣,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孩子们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穿梭在各种兴趣班中,而家长们也被裹挟在迎来送往的大军中。我们不愿意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强的不安全感,也有着太多的期望!

反观芬兰教育,他们想的却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我想我们在一路往前奔跑的过程中,是不是忘记了我们的孩子最合适什么、最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不喜欢什么,忘记了孩子最大的天性是“玩耍”与“游戏”。

有一首小诗写道:“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不只关注开始起跑时的那百米冲刺,而是多一些理解与陪伴。在孩子十岁前,哪怕多花一两年时间用在孩子习惯的养成上,在漫长的马拉松长跑中,孩子才会对各种事物拥有持续不断的动力与兴趣。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此书还让我意识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阅读是终生资产。芬兰的孩子每天会坚持至少半小时阅读,就像每天要洗漱一样自然而然,没有强制与要求。因为他们知道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并且读书是以乐在其中为宗旨。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阅读现状,要求孩子读什么、怎么读,还要定时检查。当阅读成为一种任务的时候,它便很难形成一种自觉。但我不得不承认,适当的强制与要求还是有必要的,当一切步入正轨后,便可以撤掉外力这一“支架”。同时,我们做家长与老师的,需要做好孩子阅读的熏染者与同行者!

芬兰教育中的智慧还有很多,比如无论练习技能还是教学,都主张“先见林,再见树”,让学生对知识或者技能有了总体的了解形成兴趣再进行学习,这远比支离破碎地教授好的多。就像溜冰或者花样游泳,从一个个肢解的动作开始,孩子只会过于注重细枝末节;反之,向他们展示了各种溜冰姿势、各种游泳动作后,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就会大大激发,学起来自然有动力,再进行细致的动作指导,孩子便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教授技能如此,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总结芬兰教育能如此成功,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对人的充分信任与尊重。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给了孩子、家长与老师更多的自主权。其实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是否也应如此?“信任”应该成为最强有力的“武器”。二是踏实做好事情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不求快,不求第一,不求立竿见影”。去除了过强的“功利性”,我们才能把眼前的路看得更清楚,“不疾不徐,不争不抢,不以赢为目的”,很多事情便水到渠成了。三是拥有自信,拥有宽广、开放的胸怀。多国语言交融荟萃,芬兰不排外、不自卑,而是主动为孩子营造学习多国语言的机会。他们知道学习母语是根,而学习外国语言既能够有助于母语的传播,又能够快速而广泛地与世界接轨。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见解与胸襟是否也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睁眼看世界”。在向他人的学习中,完善自己,成就自己。既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为何不取来一用呢?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8

南化三小:戴永红

作为一个低调的北欧小国,芬兰有许多令人惊讶的事实:

没有“精英教育”,上课时数也少。芬兰中小学生的上课时数是其他欧洲国家的7成。芬兰教育强调“平等品质公正”,且“不让一人落后”。

是真正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芬兰鼓励阅读。出版商和图书馆太多了。父母也从小教孩子读书。“阅读”不同于“念书”,阅读是终生资产,也是终生受用的生活兴趣。

家长在与学校的沟通中,不会只在意成绩。

近年来,以15岁中学生的教育水平,被经合组织评为综合表现最好的,甚至在亚洲学生引以为豪的数学方面也是如此。

如此高效的学习,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此书。虽然国内学校教育的现状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感受下芬兰教育的优异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的魅力之一是唤醒学生的良知,唤醒学生的睡眠潜能,唤醒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班主任工作中,要以提高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为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多少中国家长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与自己竞赛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争一朝的冠军,而是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而有了这个能力,广博的知识量、优异的成绩这些“副产品”也会随之而来。

由此可见,“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是用静止的、“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误导家长,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一生。这些人常常用中国的一句老话“三岁看老”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如果真是这样,那还要什么教育!谁是“三岁看老”的?

大思想家孔子?大文豪曹雪芹?革命领袖毛泽东?

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谁不靠社会实践和勤学苦练获得成长动力呢? 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通过终身教育获得成功,不需要“赢在起跑线”上,这已经被无数人的成长一再证明。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成功,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成功。遗憾的是,在今天,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往往很少能体会到自己孩子在教育上的成功。当你的孩子是全班第一时,老师告诉你你不是全班第一;当你的孩子是全班第一时,老师告诉你你不是全校第一;当你的孩子是全校第一时,老师告诉你你你不是全城第一。

接下来还有全省第

一、全国第

1、 只有一个世界第一,也许不是中国的孩子。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的中国孩子都在教育上失败了。显然,这是一种谬论,但这种谬论让今天无数的家长为孩子的教育心碎。

品尝成功的教育,对中国家长而言,真难!难于上青天!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慢工细活,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结果往往在一个人接受教育时是看不见的,但只有当他进入社会,作出大贡献或小贡献时才会体现出来。一般来说,学生的平时成绩和高考成绩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教育成绩。

前者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的评价,目的是改进教学,帮助学生进步。后者是为高校选拔学生,其最大的意义是选拔,而不是比谁高谁低,落选者不一定就是水平低的。精英式教育受益的是少数学生,芬兰式的普遍大众式教育惠及的是每一个学生,带来的必然是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阅读是终生资产,许多人百般好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芬兰的孩子在阅读的国际教育评比中表现如此优异?有没有什么推广阅读的秘诀可以分享? 其实,阅读之于芬兰人,早已是一种普遍的习惯,他们对于阅读重视的程度,或许就和我们对数理学科的看重一样,也更像是印度学生必须将九九表不只背到9乘9,而是25乘25一般的重要。

当人们对文字的看重程度和看重数理学科发展一样的时候,人的心智平衡、学生的学习不偏废,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了。但阅读并不是芬兰独有的文化资产。阅读在欧美的西方文明中已经存在多年。许多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很自然地会去找到适合零岁时期的塑料小书、玩具书本,就在婴幼儿舔了又舔、抓了又抓,既有视觉影像,又有语音入耳的多管齐下,加上父母轮班上阵陪伴之下,效果奇佳。

我觉得我们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安心读书,用心教研;要有读书的兴趣、读书的心态,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泰然面对外界的喧嚣浮躁。(《给教师的建议》)朱永新先生也指出:“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让我们安心读书,潜心育人——让教育不再哗众取宠。

2014年2月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9

初见《芬》这本书时,我疑惑了:芬兰这个靠近北极的小“冰国”,真的是教育全球第一吗?作者太夸张了吧。书的封面上印着“芬兰征服世界的‘奇迹教育’”的字眼和下面的条条款款,让我怀着探索与发现的精神开始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还不如说是欣赏,这本书我并不是一口气就将他读完的,途中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要么回味作者笔下的美丽的雪景,要么上网查找作者去到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特征,要么则是在思索与肯定着这奇迹般的教育的来龙去脉……

纵观整本书,笔者从历史、社会、移民等方方面面为我们讲诉了芬兰教育的发展与奇迹史。其实,芬兰教育有今天的成就,与芬兰人民的坚持和毅力以及整个芬兰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在作者眼中,芬兰教育成为全球第一有很多很多的因素,但我感受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是中国教育比较缺乏的,是自由,平等的芬兰教育。

自由的芬兰教育。这里的“自由”主要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讲的,但也不是所谓的芬兰的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多是的一种良好的自我的管理能力。看看他们的课程表(P50-52)吧,每天没有固定的上下课时间,特殊的教育制度将芬兰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凸现了出来;再看看他们的课后生活吧,没有多少作业,大多是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学习活动,或是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是观看配有芬兰字幕的外语电视节目,老师和父母更多的是参与而不是干涉;再看看他们的寒暑假吧,孩子们享受的假期有时可长达近半年的时间,这是别国的教育者们都不能理解的,孩子们如何收心学习呀!可对芬兰教育者们来说,他们觉得假期里是孩子学习的乐园,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喜欢的,去看,去玩,去探索,去发掘,因为他们认为“自由式”的自我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再看看他们的作业本吧,几乎没有老师的批阅,全是自己或是同伴的修订,因为在芬兰老师们的眼中:“我们学生本来就有答案本,自己可以去核对答案啊!”看到这里我笑了,这样的“自由式”教育可以算是近乎完美了,如果我们的学生也能有如此强烈的自我管理能力,那我们的老师也可以轻松些,也许那时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快乐学习,轻松教学”了。

平等的芬兰教育。书中有多处都提到:“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人落后”;“没有后进班,只有引导班”;“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老师都一样”等等这些关于平等教育的语句。芬兰教育之所以能达到“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与他们平等且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息息相关。芬兰教育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安排了特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对于这些孩子,他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了更多的关爱与鼓励。我深深地被芬兰教育这种“不让一个人落后”的努力所震撼,也为这群“不一样”的孩子感到欣慰,因为他们身在了芬兰,因为他们不仅没有被社会和师长遗弃,反而享有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关怀。芬兰教育的平等不仅仅表现在个人上,在芬兰的城市、乡镇甚至是最偏远的小镇(如芬兰北极圈内的拉普兰)上,孩子们都享受着一样好的教学设备、一样好的教室环境、一样优质的师资水准,正因为这样,当作者被问到:“这个地方的学校和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一样”时,作者也傻了眼:“都一样好,‘了无新意’的好!”。这样的平等,这样的一致,试问哪个国家可以像芬兰一样做到如此平等,如此一样的好呢?对待老师的平等,更是让我对芬兰教育有了更深厚的敬仰。一位芬兰教育家这样说道:“没有评比,没有等级,我们所以的老师都是一样好,这是对老师们的信任与尊重!”也许正是芬兰人民平等地对待教育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才铸就了芬兰教育的奇迹与辉煌。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虽没有能力去鼓励整个社会都来重视教育、协助教育模仿芬兰教育体制一样地发展,但平等对待并充分信任我的每一位学生,给他们更多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机会,这些是我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今后在教学工作中奋斗努力的目标,就像作者所说的:芬兰做到了,我们也行!

芬兰教育读后感 篇10

摘抄:人生究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最适当的位置,拥有完整丰富的人生,而且她做到了。

芬兰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拔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我最羡慕芬兰老师的,不是他们优渥的待遇,不是他们全球最少的课时,最长的假期,不是他们几乎不用批改作业,更没有一些形式的官方文件要上交。而是整个社会给予老师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他们的学校从不给老师做无谓的评比和评分,教育机构的官员们的回答是:“我们的老师,都是一样好!”芬兰人还会反问:“请问,对老师作评比的意义何在?”

当然,我们也讲信任和尊重,但是似乎停留在举旗帜,喊口号阶段。而中国的怪现象是,口号喊得越响亮的,问题就越严重。于是,社会不信任教育部门,教育局不信任校长,校长不信任老师,老师不信任学生,反过来,学生也不信任老师。所以,一级一级下来,设计了无数的条条框框,来进行管理。然后,揪住一点小错,就无限放大,喋喋不休。比如现在的安全问题,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学生如果假期游泳,出现了人身危险,班主任要为此负责。外来人员闯入校园,和班上学生发生冲突,班主任要为此负责。这些规定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为了安全问题,我们已经取消了春游,秋游,取消了大部分的校外活动,那再接下去,是不是要把我们的高中生放到保温箱里才觉得安全?

同样的,芬兰的教育也给了孩子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这种尊重,不是浮于言语上的,而是扎扎实实的落实于行动中的。他们的教育参事在一次演讲中说:“赋予自由,就是责任的开始。”

芬兰的学生上课,没有固定的时间,上了中学之后,没有固定的教室。信任起于自我管理。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类似“警察和囚犯”的管制。

芬兰的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他们不强调“精英”,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并且,他们为社会小众和弱势群体倾注更多的教育资源,对智力不足,身体残障,移民的孩子,都保障相对公平的手教育权利,将他们努力转化为社会安定发展的中坚力量的一部分。

我们的教育,大概是人口众多的关系,充满着紧张的竞争,是多数人争取少数的良好教育资源的过程。因为这样的背景,学校也仿佛变成了优胜劣汰的冷血丛林,对于暂时没有跟上大部队的同学,我们只是过分强调他个人的努力,而没有能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他们寻找出自己的兴趣和出路。甚至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冷嘲热讽,让他们在中途就自我放弃。

“有教无类”,“众生平等”已经变成了苍白无力的口号。

“不抛弃,不放弃”。在教育的途中,坚持永远比放弃艰难。我希望我能带着三班的所有同学在接下去的九个月里,无论风雨,共同前行。

相关推荐

  • [最新]呼兰河读后感8篇 好的作品的读后感模板是什么样的呢?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以后,感受到了作者的笔下生花,如橼巨笔。读后感的联想要注意形式,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呼兰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8-23 阅读全文
  • 贝多芬传读后感10篇 《作者人名》这本书是作者经过不断努力,日夜写作完成的一部优秀著作。读后感的不同体验应该在阅读之后体现出来。今天栏目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篇对于“贝多芬传读后感”非常详尽的文章,为了避免遗忘,建议您收藏本页!...
    2023-06-19 阅读全文
  • 最新呼兰河传读后感4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专题推荐:“呼兰河传读后感”。繁忙工作中,翻阅一本好书是慢下来的美好,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读后感会让自己回忆书中的内容,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和思维能力。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读后感写得更有条理性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最新呼兰河传读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
    2023-02-13 阅读全文
  • 最新刘胡兰读后感汇总 作者写的作品含着许多人生智慧。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一篇优秀作品作品的读后感到底应该如何撰写?经过收集,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了最新刘胡兰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1-14 阅读全文
  • 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 不可不读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品文章带给您视野的扩展,在认真阅读和品味了作品这部作品后,不禁被他的主人公所感动。如果能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就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2023-05-07 阅读全文

好的作品的读后感模板是什么样的呢?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以后,感受到了作者的笔下生花,如橼巨笔。读后感的联想要注意形式,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呼兰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8-23 阅读全文

《作者人名》这本书是作者经过不断努力,日夜写作完成的一部优秀著作。读后感的不同体验应该在阅读之后体现出来。今天栏目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篇对于“贝多芬传读后感”非常详尽的文章,为了避免遗忘,建议您收藏本页!...

2023-06-19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专题推荐:“呼兰河传读后感”。繁忙工作中,翻阅一本好书是慢下来的美好,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读后感会让自己回忆书中的内容,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和思维能力。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读后感写得更有条理性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最新呼兰河传读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

2023-02-13 阅读全文

作者写的作品含着许多人生智慧。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一篇优秀作品作品的读后感到底应该如何撰写?经过收集,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了最新刘胡兰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1-14 阅读全文

不可不读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品文章带给您视野的扩展,在认真阅读和品味了作品这部作品后,不禁被他的主人公所感动。如果能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就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2023-05-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