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外国诗两首教案

发布时间:2023-08-23

外国诗两首教案。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为了将学生的效率提上来,老师会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外国诗两首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

课文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

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三、整体感知

在反复朗诵中体味蝈蝈和蛐蛐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生成研究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参见《读写导航》):

1、《蝈蝈与蛐蛐》一诗从结构上看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来?两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巧妙联系起来的?

2、理解诗中虫鸣的内在意义。

3、《蝈蝈与蛐蛐》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为什么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4、《蝈蝈与蛐蛐》这首诗具有优美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请结合诗句举一例,用你自己的话谈谈诗美在哪里?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2】

教学重点:

1、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 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学生自然会明白诗歌先描写蝈蝈后描写蛐蛐。)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 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 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 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生答后师完成如下板书(在板书时要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

蝈蝈 乐音 从来不会死亡

声音 大地的诗歌

蛐蛐 歌儿 从来没有停息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

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这两节诗在结构上、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五、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蝈蝈与蛐蛐歌颂了大自然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什么感情?

(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旨的揭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引导:刚才我们从哪些方面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美点?)

标题美 形象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六、学一学写法——烘云托月写小景

第一步:观察一种景物,想想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写一句有情味的观点句。

第二步:在这句有情味的观点句的引领下,描写一段有情味的景物。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4~17页。前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后首是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的诗作,描摹了静谧夜晚的美景,诗中透出清凉祥和之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⑵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⑶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⑷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⑸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⑵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⑶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⑷找出英文原文比照,比较外国诗作的多种译法;多角度读诗,比较中外诗歌意象的不同。

⑸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⑵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⑶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找诗读,善于收集同类主题的诗作。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⑵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⑶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⑷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2、难点:

⑴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

⑵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3、教学突破:

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想象自己为小昆虫。

⑵引导学生学会拆分诗歌,把握诗歌意象。

⑶寻找英文诗原文,了解外国诗的多种译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或者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多种背景音乐。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⑵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2、学生准备:

⑴第一课时前,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⑵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用旧有知识引出新课,学习外国诗。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蝈蝈与蛐蛐》。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整体感悟诗歌。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诗中是否有最喜爱的诗句。

3、再读,此时分段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为什么要如此分段读。理清诗作的结构。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声音,能理解济慈以静写动的手法。

5、用同样的思路,指导学生集体学习诗歌的第二段,引导学生去理解两段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

6、再读,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何理解济慈的感叹。1、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在音乐中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诗人的感情。在听的过程中,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标示停顿。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带着问题分段读,思考两段描绘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4、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独立地发现诗歌的以静写动。

5、与同学合作,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第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形象的叠印。

6、有感情地朗读诗作,体会诗歌感情。一、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悟诗歌1、回顾中国诗歌的学习,引出外国诗歌的学习。简要介绍两位诗人生平情况及其诗歌流派。

2、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醒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标示。

3、让学生在自己找的背景音乐下以多种形式朗读,如一人读,其他人听。

4、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整体读诗的感受,不要求说得很好。1、回忆中国诗歌的学习情况,说说学习体会。在介绍外国诗人时,可结合自己的材料进行补充,也可以询问自己希望了解的信息。

2、仔细听教师的范读,纠正字音和停顿,并标示出自己不懂或者需要注意

的地方。

3、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诗的感情基调,划出自己比较喜爱或有疑问的诗句。

4、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二、分段读,分析诗作1、让学生分段读,并让学生思考诗中的两段描绘的事物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声音是怎样的。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这首诗中的蝈蝈,鸣叫时心情是怎样的?教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从中体会,如:昏晕、声音飘荡、喜悦、舒适等。

3、设问: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突出?

4、总结刚才的读诗思路,让学生分成两大组互问、自学第二段。设问:两段是如何联系起来的?1、带着问题朗读诗歌。

2、把准备的关于蝈蝈的材料介绍给其他同学。学会抓住诗中的动词来体会诗人对蝈蝈鸣叫的感情。

3、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去理解以静写动的创作手法。

4、想想刚才是通过抓诗中动词、形容词来体会诗的感情的,然后合作讨论,学习第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乐音的叠印。三、师生共读,体会诗情1、再次配乐范读。

2、让学生读整首诗,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

思。

3、通过板书,让学生联想蝈蝈、蛐蛐与大地的关系以及蝈蝈的乐章和诗歌的关系。通过回顾前几次课学习的拟人手法,再次体会蝈蝈的歌唱。

4、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取了夏和冬来写。

5、读全诗,再次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的思想”,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

体会。1、认真听,体会读诗的抑扬顿挫。

2、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思。

3、回答:蝈蝈、蛐蛐是大地生命的一员,蝈蝈、蛐蛐的呜叫也就是大地的歌

声,是生命热情的体现。

4、联系夏天和冬天的气候来回答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并记录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

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

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这一课都是关于大自然的诗作,由此导出第二首诗的学习。

2、让学生自由想象当自己想到夜时,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景象?使其与诗人笔下意象对比,由此学诗。

3、从对诗中动词、形容词的挖掘和诗人生平介绍两个角度,对比学习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4、对比学习不同译诗的风格。

5、对比学习英文原文诗与译诗的差异。1、学生多读,是学诗的第一步。

2、大胆想象,当想到夜时,自己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景象?

3、学会从诗本身和诗人的生平介绍来对比学习诗歌风格的差异。

4、再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和课后的《蝈蝈与蟋蟀》,体会不同译诗给人的不周感受。

5、大声朗读英文诗《OntheGmsshopperandtleCdcke》,感受英文诗与中文译诗的差异。一、拆分、联想法学诗1、这一课都是关于大自然的诗作,由此导出第二首诗的学习。

2、围绕此诗的标题,问学生看到“夜”这个词,联想到什么?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物、人?

3、学生分小组配乐朗读,就朗读作简洁、恰当的点评。

4、让学生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物、景物等),同时思考诗人怎么排列组合这些想到、看到的物,使其成为一首诗的?

5、再读《夜》。让学生给景物连线,呈现景物转换图,提问学生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可提示学生从形容词找问题的答案。1、多读,是学诗的第一步。

2、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回答由“夜”想到的种种。

3、配乐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诗作。

4、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物、景物等)。

5、带着问题再读《夜》,并通过给景物连线,弄清诗人的情感思路,回答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

二、对比学习。拓展学诗1、让学生通过比较前后两首诗的形容词、动词,体会前后两首诗的诗风。

2、两首诗描写的是大自然声音的两面,而如果同是描写自然的“夜”,之间会有什么不同呢?对比《夜》与《静夜》诗中出现的物象有何不同?再从诗中出现形容词的不同理解两首诗的区别。(多读)

3、从诗人生平比较看其诗风格差异。1、回答:前首诗是热情,体现的是大自然动的一面,后者是大自然静谧的一面。

2、回答:《静夜》更多的是从写虚角度来描绘夜,《夜》更多的从声音──静谧角度突出夜的特点。

3、可以通过听教师讲,也可以通过自己找的资料自己总结,答案不限。三、拓展学习,丰富对诗的认识1、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来对比课后诗《蝈蝈与蟋蟀》和课文《蝈蝈与蛐蛐》,从读中获取感性认识。

2、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诗体的知识,接触译诗的不同风格。

3、找出英文原版诗,进行朗读。尝试让学生翻译,可以是小组合作翻译。1、多种形式的读这两首诗,在读中获得感性认识,体会译诗的不同。

2、不要求具体答案,只要能有所接触、有所体会就行。

3、朗读英文原版诗,感受英文的音韵,尝试翻译,可以小组合作。

本课总结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看大自然的多面性;包括描述同一种大自然现象──夜,却也有不同写法;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对比;包括英文原版诗歌与译诗的对比等等,增加对诗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蝈蝈与蛐蛐》原文

TheGrasshopperandtheCricket

JohnKeats

Thepoetryofearthisneverdead.

Whenallthebirdsarefaintwiththehotsun

Andhideincoolingtrees,avoicewillrun

Fromhedgetohedgeaboutthenewmownmead

ThatistheGrasshopper’s.Hetakesthelead

Insummerluxury;hehasneverdone

Withhisdelights,forwhentiredoutwithfun

Herestsateasebeneathsomepleasantweed.

Thepoetryofearthisceasingnever.

Onalonewinterevening,whenthefrost

Haswroughtasilence,fromthestovethereshrills

Thecricket’ssong,inwarmthincreasingever,

Andseemstooneindrowsinesshalflost,

Thegrasshopper’samongsomegrassyhills.

诗歌对比: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练习设计

1、请同学介绍济慈和叶赛宁,并说说他们所代表的诗歌流派的风格。

2、在《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

2、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 背诵全诗。

四、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五、 作业

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 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 《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

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

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四、朗读迁移、鉴赏诗歌。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 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 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升起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 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 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 我们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 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 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 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读后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中的“一种愿望”指的是什么?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5】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情感目标: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⑵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⑵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⑵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⑶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设想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⑴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⑶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⑴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⑵“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⑶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本课也是略上,花适当的时间进行朗读,然后进行适当的讲解。)

板书设计

祖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教后反思

由于对外国历史的不了解,学生的情感难以得到共鸣。我想,作为教师,有的时候也很无奈,为了中考,也不得不把这么好的诗歌简略的上一下,学生囫囵吞枣,并没有真正地领略到诗歌的神韵。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莱蒙托夫的《祖国》,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局面,只描写了自身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在兰斯顿·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身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身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教学目标】

1、培养同学鉴赏外国诗歌的能力。

2、了解外国诗歌的风格特点,掌握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教学参考】

1、这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各有各的特点。来蒙托夫的《祖国》,在平实中见真情。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在深邃中现自豪。由于是外国人写自身的国家、自身的种族,教学时要适当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来协助同学理解。

2、假如条件允许,最好给同学演示一些图片,让同学直观地感受俄罗斯的风情,以便更好的理解这首诗。

3、休斯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凝练,表意深刻。这首《黑人谈河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身种族的自豪感。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身的种族充溢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祖国》一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

二、

研读《黑人谈河流》

1、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⑴ 同学自由朗读,标出停顿、重音,解决字词。

⑵ 同学朗读,教师点拨,掌握好字词。  深邃(suì)晨曦(xī)瞰望(kàn)  黝黑(yōu)沐浴(mù)

⑶ ①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既是诗人,也是散文家、记者、小说家、剧作家、选集编者、西班牙和法国文学翻译家、抒情诗人和报纸专栏作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早在年轻时他便以诗作闻名。他的诗《黑人谈河流》1921年发表在《危机》上。1926年他的第一卷诗集《困倦的黑人民歌》问世。休斯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最有天赋的诗人之一,从美国黑人的非洲保守中挖掘宝藏。休斯一生共出版九部诗集。他的《我也》最初于1925年发表在《新黑人》中;它是对沃尔特.惠特曼的《我歌唱美国》一诗的呼应,肯定“肤色较黑的兄弟”也唱一首美国之歌而且将在美国占据应有的位置。

 休斯的作品之所以至今还受到人们的欢迎,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能从黑人的痛苦和神往中获得内容,并把黑人的形象与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的形象联系起来,从而使他的诗获得更深远的意义、更能震动人心的力量。《黑人谈河流》就充沛体现了这一点。

② 同学读诗后概括诗的主要内容,教师鼓励同学有创意的理解、表述。

2、再读诗歌,感知诗意:

⑴ 同学总结本单元读诗的基本方法:  体会情感──理解形象──欣赏语言

⑵ 同学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即从“情感、意象、语言”等方面任选其一进行评析。教师随机点拨: ① 意象:

在这首诗里,“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诗中的“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在这一节诗中,诗人反复地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并形象化的指出,这条“河流”“像世界一样古老”,比人类体内的河流──“血液”更古老。

② 情感:

在课文中,“河流”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身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身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晨曦……闪耀金光”一节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黑人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流露出诗人对自身种族强烈的自豪感。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③ 语言: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效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保守的种族。最后一节,是第二节的重复,意在强化突出主题,在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

3、三读诗歌,体会诗情。  ⑴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深沉舒缓。  ⑵ 听读,同学美读,师生同读。

三、比较阅读

兰斯顿·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与莱蒙托夫的《祖国》同为爱国思乡情怀的名作,但又各有特点。假如说《黑人谈河流》深邃中现自豪,那么《祖国》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在文中,诗人是如何抒发爱国情感的? 同学探究、发言,

教师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局面,只描写了自身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的描述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四、归纳小结,安排作业

1、再读“诗两首”。

2、收集积累爱国名人名言名篇名曲。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⑵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思考: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⑴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⑵“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⑶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明确: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又略带悲伤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六、拓展、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国

莱蒙托夫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对祖国的“爱情”{

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黑色刚果河畔盖茅舍

河流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9】

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1、教师: 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

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等会儿请同学讲讲,你在诗歌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的情感词)

自由朗读──谈发现──齐读──评价──齐读。

3、对蝈蝈“乐音”、蛐蛐“鸣叫”的赞美。

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

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摆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

落实问题:

1、以季节特点分为两层,各层特点不同:

3、①⑨照应,点明主旨;末尾通过联想将两幅画面叠印,生动表达“大地诗歌永不死亡”的主题。

4、选材以少胜多,大自然的其它歌声也不断,留下想象空间。

⑵蝈蝈和蛐蛐的鸣唱声都非常突出,为什么?

环境安静:夏──昏晕飘扬。(但非死气沉沉──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充满生机、活力,而蝈蝈是热烈的、活跃的,所以更为突出。)

⑶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景物不同,但作者的情感却是一致的,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情感贯穿全诗。)

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应该有所收获了,将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还原到诗歌中,请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可从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

示例:

我最欣赏“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日白天蝈蝈“乐音”的美妙。

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请同学们将刚刚学过的方法,迁移到另一首诗歌上,请大家自学《夜》。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也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通过对夜景的描绘,传递了自己的情感与对生命的体会。

自学问题:

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1、大自然的“歌声”纷繁多样,请选择一种事物,寄托你的某种思想感情,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2、去感受都市的夜色,抓住夜的特点创作一首短诗。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2、品味田园诗的语言。

3、体会本诗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全诗的主旨。

4、学习同题材诗的欣赏、比较。

教学重点

感受本诗所写夜景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多让学生自己用心领悟,老师只须在关键处点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语

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引发诗人无限的遐想,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写出了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的诗篇,朗读《蝈蝈与蛐蛐》和《夜》去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作家作品介绍

1、约翰·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2、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俄罗斯诗人。

三、导读

四、自由诵读,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与情感

五、配乐范读,再现诗歌的情感及意境

六、学生自读,听读后的体会

七、导学

1、归纳诗歌的内容。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3、默读作品,品味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法。

点拨:构思巧妙,内涵深刻。

4、夜与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八、小结

由学生完成老师揭示补充:

内容:从不同角度完成对两首诗的总结。结构:主旨:语言:感想:

结构图示

蝈蝈与蛐蛐

盛夏蝈蝈的乐音

蛐蛐的歌对自然的热爱

第一节夜:夜的静谧

第二、三节月光笼罩,河水生辉

夜景静谧,月光美丽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⑵掌握本课的作家作品常识。

⑶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及其各自特点。

3、情感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济慈、叶赛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媒体

录音机、磁带。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分析学习济慈的《蝈蝈与蛐蛐》,第二课时分析学习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同的诗人面对大自然,总是有不同的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就捕捉到了两种很平常的昆虫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给我们描绘了宁静、美好的夜,那么这节课就向大家来介绍一篇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

⑴标画生字新词。

⑵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⑶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来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3、简介作品: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作者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那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读完了这首诗,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本文的构思非常巧妙。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3、本文语言平易,通俗易懂:

作者为什么把昆虫的叫声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三、研读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后,明确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诗。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的句子是()

A、前8行B、全诗

2、“蝈蝈”鸣叫的环境是:。

“蛐蛐”鸣叫的环境是:。

但它们欢快的叫声却显示了。

3、请你找出这首诗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分别举例。

4、“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5、请你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开头,写一种昆虫的的声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从小生活在野花杂树和歌谣祷词的氛围之中。他家附近的米歇拉森林、美丽的奥卡河给了他幼小的心灵以诗的熏陶。十九岁时,他的一本诗稿得到当时著名诗人勃洛克的称赞,称他为“天才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纯朴的浓郁的农村生活情趣和色彩绚丽、想像力奇特的语言引起了诗坛的惊奇,诗歌的主题大都是讴歌或哀叹俄国农村和美丽的大自然。诗集有《亡灵节》、《天青色》、《乡村祈祷书》、《玛利亚的泉水》等将近十本。

读完了这首诗,那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主要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提问: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夜”的美丽的?

本文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虽不言静而静自现。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增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的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诗。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找出这首诗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分别举例。

2、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因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更是诗人永恒歌唱的心声。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黑人谈河流》,去聆听美国诗人休斯的爱国心声。(板书文题、作者)

边听边想,引起注意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听简介,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研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起伏;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也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自由朗读全诗,感知诗意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然后发表见解,互为补充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4)文中的黑人不仅指一个而是黑人种族。

谈谈自己对河流的认识 :

文中谈了世界各地的河流;河流中有黑人的功劳,有黑人的希望;还有爱国思乡的灵魂。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黑人谈河流》,和我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直挂云帆济苍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新篇章。

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外国诗两首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外国诗两首课件 当老师在教授新课程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因此,写教案是一件不能草率对待的事情。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支撑,那么有哪些教案和课件值得我们参考呢?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介绍“外国诗两首课件”的精选文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7-03 阅读全文
  • 2023《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3、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忙”字。【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生字。2、难点:朗读、背诵课文。【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仪...
    2021-10-08 阅读全文
  • 最新教案21  古诗两首 21 古诗两首文本细读: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写景寓理,语言执白,却引人深思。《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
    2021-09-27 阅读全文
  • 2023教案古诗两首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
    2021-10-12 阅读全文
  • 四年级古诗两首教案14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提高教案的质量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效益,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整理的关于“四年级古诗两首教案”的相关资料,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2023-05-06 阅读全文

当老师在教授新课程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因此,写教案是一件不能草率对待的事情。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支撑,那么有哪些教案和课件值得我们参考呢?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介绍“外国诗两首课件”的精选文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7-03 阅读全文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3、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忙”字。【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生字。2、难点:朗读、背诵课文。【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仪...

2021-10-08 阅读全文

21 古诗两首文本细读: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写景寓理,语言执白,却引人深思。《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

2021-09-27 阅读全文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

2021-10-12 阅读全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提高教案的质量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效益,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整理的关于“四年级古诗两首教案”的相关资料,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2023-05-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