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关于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900字

发布时间:2023-01-12 奥尔夫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照亮学生前方道路的教师,教学中要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可以让教学工作能够更加的科学化。那么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以下由栏目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关于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活动目的】

1、在熟识乐曲构造并会随乐律动嬉戏的根底上,探究为乐曲匹协作适的乐器并能看指挥大胆地进展演奏。

2、根据身体动作的示意,探究用铃鼓的'不同方法演奏B段;在嬉戏情节进展线索的提示下累加大鼓并进展合乐演奏。

【活动预备】

1、阅历:幼儿已欣赏过“超级玛丽〞的电玩嬉戏并会随乐律动嬉戏

2、物质:相关图谱、音乐、铃鼓、圆舞板、碰铃各8套,大鼓一套

【活动过程】

1、随乐进展超级玛丽的律动嬉戏,再次感受嬉戏情节的乐趣

2、看图谱分角色再次表演嬉戏情节

(1)总结图谱与身体律动的关联,整理玛丽闯关的道路

(2)看图谱,分角色表演动作

3、探究为乐曲匹协作适的“乐器武器〞并能看指挥大胆地进展间关演奏嬉戏

(1)根据身体动作的示意,探究用(铃鼓)的不同使用方法匹配B段;用(圆舞板)和(碰铃)匹配A段音乐并分段演奏

(2)看指挥完好随乐演奏(ABA),初步感受用“乐器武器〞进展闯关的乐趣(第一关)

(3)在嬉戏情节进展线索的提示下,累加大鼓进展合乐演奏。(第二关)yjs21.CoM

①根据故事情节进展探究在(毒蘑菇)处累加大鼓,成功或失败根据幼儿演奏状况而定。

②假设听到的是失败的音乐,师幼共同争论失败的缘由,再次进展闯关演奏。

(4)交换“乐器武器〞,体验用不同的武器进展闯关的乐趣(第三关)

4、局部幼儿律动嬉戏,局部幼儿乐器伴奏,完好随乐闯关表演(终极挑战)

5、完毕,退场

关于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 篇2

设计意图:

我通过参加奥尔夫音乐培训活动,从中学到到了很多前言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奥尔夫先生曾说过:“我们进行奥尔夫教学注重的蚌埠市结果,而是注重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针对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们大家动起来》。

活动目标:

1、学习分辨音乐中比较明显的音节变化。

2、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握手舞》《库企企》

活动过程:

一、问好环节,音乐热身律动

1、《握手舞》

2、师:宝宝、宝宝、早上好。宝宝好。

幼儿:老师、老师、早上好。老师好。

3、小音符游戏。

二、感知音乐《库企企》

在一座大城堡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要想得到这些财宝必须说出一句咒语才能打开城门,而这句咒语就藏在音乐里,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1、初步欣赏音乐。

师:在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咒语。

2、引导幼儿逐渐展开活动。

3、创编声势动作.

在这首音乐里,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请小朋友想一想还可以做什么动作。

三、创编活动

教师根据幼儿的动作带幼儿一起动起来。

四、结束活动

请幼儿邀请客人老师与幼儿一起动起来。表扬每位幼儿的表现。

关于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 篇3

1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奥尔夫音乐教案。

2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3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想象味道和声音之间的联系。

奥尔夫音乐教案教学准备:秀豆糖、苦瓜、奶糖、辣味牛肉干、百宝盒

沙锤、串铃、三角铁、手鼓、多音桶、钹、括葫

奥尔夫音乐教案教学过程:、

1奥尔夫音乐教案老师引导幼儿:"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神奇的宝盒,里边有好多的宝贝。"奥尔夫音乐教案老师很认真的闻一闻,"好香呀,里头好象有很特别的好东西…"

2奥尔夫音乐教案老师请幼儿围圈坐好。奥尔夫音乐教案老师:"老师的这个百宝盒里有好多的味道,小朋友也肯定吃过很多不同味道的东西吧,奥尔夫音乐教案老师请每位小朋友到老师这里来,尝一种味道,但是请大家悄悄的不要说话,记住自己的味道。"

3奥尔夫音乐教案老师请每位幼儿不说话,用表情来表达自己尝的是什么味道。其他小朋友来猜,这位小朋友尝的是什么味道。

4奥尔夫音乐教案老师:"刚才老师让大用表情来表现味道。现在请大家每人到老师这里来再尝一种味道,然后在老师面前的一堆乐器里选一件来演奏,以表达你尝的味道的感觉。其他小朋友来猜他尝的是什么味道。"

5奥尔夫音乐教案老师可以请每位幼儿到老师那自选一种乐器,在老师那尝完味道后,坐回原位,老师请每位幼儿站起来演奏自己的味道。

6奥尔夫音乐教案老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味道所对应的乐器的声音,奥尔夫音乐教案老师说那种味道,那种乐器发出声音。

关于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 篇4

小白兔

歌词:红眼睛,白皮袄,小白兔,相貌好、后脚长又大,前脚短又小,走起路来一蹦又一跳,

材料准备:毛绒白兔,会动或会叫白兔、上玄小兔

乐器准备:响板、手鼓、三角铁

操作过程:

1、宝宝“手起”问好。

2、律动:闪烁小星

3、引题:

有一个小动物,它长着红红的眼睛,雪白的毛绒,还有两只长长的大耳朵,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的,是哪位小动物呀?

4、串讲歌词:

拿出道具,将小白兔的外貌特征:他又红红的眼睛,拜拜的皮袄,相貌很好看,他的前脚短又小,后脚长又大,走起路来一蹦又一跳。

(收回所有道具);老师把小兔子的故事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为了很专心的听歌曲,我们要把眼睛闭起来。

闭眼听一遍曲目

5、念唱歌曲:

跟音乐拍手念一遍,再唱一遍,复习三拍节奏:好、请睁开眼睛,我们一起来唱一遍这首歌。手起,注意问奏时不打节拍,轻轻的摇动身体,(老师对宝宝的提示语:摇头),

尾奏时继续拍完(老师的提示语是继续)

6、乐器伴奏:同样的方法用手鼓、响板、三角铁练习三拍节拍

7、体态律动:发小白兔的玩具给宝宝玩耍,请宝宝观察,收回玩具

请每个宝宝说出并模仿小白兔蹦跳的样子,老师总结,并请宝宝跟做。

请宝宝站起来,和老师跟做歌词的内容:红眼睛(指向眼睛),白皮袄(从上到下祚手),小白兔,相貌好(左右摇晃身体),后脚长又大,前脚短又小(分别指向退和胳膊)走起路来一条有一蹦(学兔子蹦跳)

8、游戏律动:宝宝带上小白兔的头饰分组做蹦跳比赛

放歌曲做游戏的背景音乐

9、总结:

宝宝坐回自己的位置,

老师总结:小白兔的歌曲我们也会唱了,也学会了用乐器给这首歌伴奏,还做了小白兔的表演。小白兔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现在把好朋友小白兔画出来,带回家,在家里让小兔子和我们一起唱歌。出示兔子图,提示图上小兔子穿着漂亮的衣服,请宝宝给空白的兔子图涂色。要注意涂色要均匀,涂在线内,注意保持画的整洁。

请宝宝上前取画,并放在妈妈身后。在位置做好,手放在膝盖上。

10、手起

宝宝再见

关于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 篇5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孩子们就像那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在月光发芽,在池塘里开花,浮出水面成了精灵。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隆昌幼儿师范学校09级5班的张孙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欣赏活动《猫和老鼠》。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说的是:教材与学情。本堂课选自《奥尔夫音乐》奥尔夫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育是指在原本的音乐教育行为上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注重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

在顶岗实习期间,我发现小班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掌握音乐节奏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我选择一首奥尔夫音乐中节奏简单,多为重复段式的《鞋匠之舞》作为本堂课的音乐素材。

根据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以下三大目标:一认知目标: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内容。二技能目标: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三情感目标: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由于小班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位:能安静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内容。这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本次活动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将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三者融为以体。赋予游戏的精神,让幼儿快乐地学习,真正做到从“学中玩,玩中学”所以我采用以下教法。

1故事融入法 2图谱教学法 3视,听,动,结合法。这些方法的贯穿并渗透于整个活动当中,满足了幼儿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体现了《纲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为了能够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使幼儿理解记忆。所以在本堂课中具体的学法为:图谱法。

为了较好的达成目标,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谈话导入,借助故事和图谱理解乐曲内容,动作表演。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的欣赏模式。通过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带着问题第一次完整地欣赏音乐。“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音乐好听嘛?”让幼儿展开充分的想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接着我设计了一遍配乐讲故事,两遍完整欣赏音乐和一遍分段欣赏音乐。遵循合----分------合的欣赏层次。

大家都知道生动形象地故事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神和耳朵。首先,引出故事,再加上配有的音乐和画面讲述故事,更能帮助幼儿对每个乐句有形象明确的感知。当幼儿听完故事以后我会问“小朋友们,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接着引导幼儿结合图谱完整的欣赏音乐,根据情节匹配图谱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使幼儿很好的从故事这快跳板转到对音乐的的理解和欣赏上来。实现视,听,觉,双重而完美的体验。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我总结了音乐的性质,并引出音乐的名字《鞋匠之舞》使幼儿对奥尔夫音乐有所理解。

最后一个环节,是幼儿自由创造性的动作表演。“小朋友们,我们来学学猫和老鼠”这一环节我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给幼儿提供自由表演的机会。”将幼儿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推向了高潮。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是非常的开心和快乐,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了本堂课.

本堂课,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将故事教学法渗透在我的音乐中。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由于没有长期接触幼儿,对幼儿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5500字汇总7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榜样,在教学时需要接触到教学设计的撰写。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

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

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2、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2、推荐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2、展示学习目标

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他作品还有、、、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托尔斯泰在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五、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六、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七、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2、推荐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附板书: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多毛 须发浓密

欲 外貌特征 面部 田野村夫的脸 崇

扬 (平庸甚至丑陋) 忧郁消沉 敬

普通大众的脸

先 犀利的目光的眼睛 赞

抑 非同寻常 美

蕴含丰富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篇2)

《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

二.重点、难点:

《列夫·托尔斯泰》

1.学习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了解作者茨威格,了解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

《再塑生命》

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理解作者对莎莉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4.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新课讲授:

(一)《列夫·托尔斯泰》

1.字词:

胡髭(zī)长髯(rán)鬈(quán)发黝(yǒu)黑

滞(zhì)留炽热(chì)愚钝(dùn)禁锢(gù)

轩(xuān)昂犀(xī)利侏儒(rú)盎(àng)然

酒肆(sì)尴尬(gāngà)锃(zèng)亮甲胄(zhòu)

粲(càn)然

滞留:停留不动。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的。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2.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3.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同时又是过渡段,自然过渡到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上来。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4.深入剖析:

(1)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2)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3)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4)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说说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二)《再塑生命》

1.字词掌握

搓捻(cuōniǎn)觅(mì)食惭愧(kuì)譬(pì)如

栖(qī)息小憩(qì)遨(áo)游冥思遐(xiá)想

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光无语的世界里,成为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但她顽强的生活下来了,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考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xx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3.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课文一共写了三件事:①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②莎莉文老师带“我”走进大自然;③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2)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热爱和感激。

(3)读了,你认为莎莉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莎莉文老师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4.问题探究

(1)“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中,再塑生命是指:(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2)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中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5.小结

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教学设计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搓捻(cuōniǎn)恍然(huǎnɡ)迁徙(xǐ)钥匙(yuè)

B.绽开(zàn)譬如(pì)觅食(mì)预兆(zhào)

C.截然(jié)繁衍(yán)喷水(pēn)利爪(zhuǎ)

D.涨红(zhànɡ)筑巢(cáo)遨游(ào)栖息(qī)

2.下列句子中出现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绵簇,美不胜收。

B.我穿过落英缤纷的花雨,走近大树,站在那里楞了片刻。

C.直到有一天,抵档不住那繁花满枝、香味扑鼻的含羞树的绣惑后,才克服了……

D.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侵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3.解释下列词语。

(1)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油然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可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冥思遐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广袤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下面一段话选择一组最合适的动词填空。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_______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_______,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刺切中控制探索

B.刺击中控制探寻

C.扎击中抑制探寻

D.扎切中抑制探索

5.下列句子中未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B.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C.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D.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

A.老师的帮助,使我认识到了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

B.新近落成的首都博物馆,以丰富的展览内容吸引了成群结队的参观者。

C.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研究日益庞大的宠物市场,实行有效的监管。

D.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赛场上运动员正常发挥的关键。

(二)综合性学习

7.《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分别选自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除课本节选的内容外,你还了解这些古典名著的其他内容吗?请从这三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所选名著中的两个人物,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与该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

所选名著:_________________

人物①:_________________故事:_________________

人物②:_________________故事:_________________

8.调整下列语句的顺序,使之成为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将调整后的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B.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C.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D.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调整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9.仿照下面的例句,按照所给的提示,发挥想像,续写句子,表达你对美的感受。

例句:老师说:“书声朗朗,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仿写:农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游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特·伊瓦特博士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一个国际人权法案中规定了基本的自由。

答:。

11.下面是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请根据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年份1999年20xx年20xx年

图书阅读率60.4%51.7%48.7%

网上阅读率3.7%18.3%27.8%

(1)从表中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调查结果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文段一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2.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这样开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是分几层写出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综合文段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长相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①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②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③“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说。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④“爱是不是大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⑤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16.文中②处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③④两处海伦的发问表明了她对“爱”的理解已达到怎样的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③④处看,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关于“爱”的理解予以否认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⑤处莎莉文小姐对“爱”的解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语段,简要谈谈莎莉文小姐的教育特点和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致爱丽丝

人们聚集在像宫殿一样的大厅里,一场盛大的圣诞宴会和舞会正在进行。大厅四周有闪闪发光的圣诞树,有面带笑容、两腮长满白胡须的圣诞老人,有摇曳的蜡烛和红酒……丰盛的大餐之后,水晶吊灯下,衣香鬓影,舞姿翩翩,人们快乐的笑声就像那飞舞的雪花四处飘散……

可是下面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却与这豪华的舞宴无关。

贝多芬的经典钢琴曲《致爱丽丝》,我们也许都听过。他写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在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的经历。那一天,20多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心,贫困孤独的他在寒风中高昂着头颅,火焰般的鬈发飘在风中。空气中隐约有富人们餐桌上烤鹅和苹果的香味。

突然,贝多芬发现了一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女孩。女孩叫爱丽丝,她的一位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双目失明的老人有一个愿望,他说,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爱丽丝跑到斯蒂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

“什么愿望?”贝多芬问。

“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再看一眼塔希提岛和阿尔卑斯山。”爱丽丝含着泪水说,“多好的老人呀,可惜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贝多芬拉起爱丽丝的手,来到了雷德尔的身边。他轻轻地打开了昏暗的房间角落里那架尘封已久的旧钢琴。触琴的一刹那,他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招引,心底的激情顿时化作了美妙的声音,他弹奏着,那么自如,那么专注……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尊敬的先生,感谢你在这圣诞之夜,使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我终生热爱的大自然。”

“不,要感谢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她吧——可爱的小爱丽丝。我会把它的乐谱记录下来,带着它,走遍全世界……”说完,贝多芬低下身来,吻别了爱丽丝,旋即走到了圣诞节冷寂的星空下。

一支名为《致爱丽丝》的钢琴曲,从此成为经典,为世人喜爱。

我想那个圣诞之夜,贝多芬是快乐的,雷德尔是快乐的,爱丽丝是快乐的。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而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世界。

21.作者明知《致爱丽丝》的诞生与“豪华的舞宴无关”,为什么要用第一段描写舞宴?

22.雷德尔老人为什么要“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再看一眼塔希提岛和阿尔卑斯山”?

23.“爱丽丝跑到斯蒂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4.请结合故事说明,贝多芬为什么要把他的这首乐曲献给爱丽丝?

25.通观全文,可以看到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

26.对教学设计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展现了小爱丽丝美丽的心灵。

B.贝多芬充满激情的弹奏,让老人最后一次亲眼看见了他所热爱的大自然。

C.贝多芬记下了乐谱,带着它走遍了世界,《致爱丽丝》才成了经典。

D.圣诞之夜的豪华舞宴是快乐的,雷德尔老人昏暗的小屋里也涌进了快乐。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

2.C

3.

(1)指不深入领会,只停留于一知半解;

(2)指某种心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3)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描述或说出;

(4)深入思考,想尽办法。

(5)人的外表;风度。

(6)束缚,限制。

(7)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8)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4.B

5.A

6.D

(二)综合性学习

7.答案略

8.答案:CABD

9.答案示例:农民说:“麦浪滚滚,硕果累累的秋天就是美,一种丰富富饶的美。”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子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10.联合国投票通过《人权宣言》。(答“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也可)

11.(1)结论:网上阅读率在逐年提高,图书阅读率在逐年下降,20xx年首次低于50%。

(2)肯定态度:由于网络具有快捷、信息丰富等优点,吸引了一批读者。比起图书阅读,它的叙述评论更新更快,是大势所趋。否定态度:网络阅读不能取代图书阅读,图书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网络阅读是文字阅读的一种补充,但对文字阅读的冲击太大不是好事。

(三)阅读

文段一

12.须发特点勾画了人物轮廓,突出人物总体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提示:此题可综合全文,根据内容之间的联系加以分析。

13.分三层:第一句,总写须发特点,二、三句,具体写须、眉、发,四、五句,总写,多角度描写。

14.比喻。突出了须发的浓密。

提示:抓住“植被”、“空地”二词加以分析即可。

15.直接描写、比喻、比喻夸张连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提示:抓住文中关键的或生动的句子加以分析品味。

文段二

16.让“我”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提示:此题可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理解的用意及含意。

17.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提示:此题可结合后文分析语句所揭示的含意及发展层次。

18.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文意揣摩人物心理意图的能力。

19.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将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20.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文段三

21.反衬圣诞之夜贝多芬、爱丽丝和雷德尔老人的清苦。(舞宴的豪华与贝多芬、爱丽丝和雷德尔老人的清苦形成对比)

22.因为他终生热爱大自然,觉得不再看一眼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

23.用神父的拒绝与贝多芬的帮助造成对比,表现神父的冷漠,反衬贝多芬的善良。

24.爱丽丝在圣诞夜的寒风中为垂死的邻居奔走求助,让老人得到了满足,也让贝多芬感到了人间的温暖。她善良可爱,如同天使一样。

25.贫穷孤独(充满苦难),高傲,善良(乐于帮助穷人),心底充满激情,极富艺术才华,给世界创造了永久的欢乐。

26.D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篇3)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2、学习赏析传记散文,感受作者对伟人的崇敬、敬仰之情。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学习以小见大等多种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境界,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深奥、难懂的哲理语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一位受世人无比敬仰崇拜的大师,一位行为举止备受世人关注的“人类的人”,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威与荣誉的智者,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孤独而仓皇地离家出走。为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中心。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出走的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讲述了托尔斯泰艰难离家出走的过程;第二部分(第8~10段),对托尔斯泰的选择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文章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开始,“19xx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这个时间非常精准,也就是说,课文所言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样就自然引出作者所要讲述的话题: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了。

课文第1、2段非常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反常,不像离开自己的家,却像“盗窃犯侵入了宫殿”或者沙皇警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托尔斯泰和他的医生“鬼鬼祟祟”地开门,“蹑手蹑脚”地走,悄悄穿过泥泞草地,离开家门。这次离家出走的导火索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翻查他的文件,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妻子的心早已离开他,他不能容忍对自己心灵的占有,为了追求自由,摆脱世俗的枷锁,托尔斯泰选择了离开。课文前两段将托尔斯泰逃离舒适温暖的家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饶有兴味,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有一般叙事性散文作品的特点。

第3段描写托尔斯泰离家后短暂的自由生活。他甚至给自己重新取了一个名字,以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他同他的姐姐道别,和女儿会合,并随同女儿一道离开,想去荣誉够不到他的地方。

但这没有成为一次惬意、自在的旅行,接下来,课文第4、5段描写了托尔斯泰逃离过程中发生的事——他被发现了。首先是同行的路人认出了这个伟大的作家,然后,警察、所有的公职人员、家人、记者们追踪上了他,鲜花、掌声、逃不掉的荣誉追上了他。然后,疾病也追上了他,死亡也追上了他。

课文第6、7段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托尔斯泰去世前的情景。死前,他终于达到了自己追求的境界——荣誉和物质都不能靠近的生活。在穷困的阿斯塔波瓦车站,记者、好奇者、密探和警察及宪兵、神父、官员等再也无法进入这个追求自由的伟人的生活。他向自己的女儿传达了自己最后的思考,将所有人拒之门外。

至此,行文线索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离家出走—和姐姐道别—被行人发现—被众人包围—在阿斯塔波瓦车站病倒——离去。

第8~10段是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作者通过描述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将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集中而完整地展示出来,展示了一个令全人类骄傲的作家孤寂而伟大的灵魂。这样一个灵魂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舍弃常人难以舍弃的东西——荣誉、优渥的物质生活,他正视生命的本质并努力地克服人类固有的局限,从而走向至善的境界。

二、领会传记散文的写作特色

1.紧扣中心,以小见大

在写作名人传记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材料太多,无法选择。太多的材料容易淹没观点,使得人物形象反而不容易突出。则严格选材,紧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能展现托尔斯泰精神风貌的事件被着重叙述,比如特别交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时带的东西——日记和笔,而闲杂人等则一笔带过。作为一个“人类的人”,在他最后的日子,一定还有一些更有意义的大事,但是作者抛弃了其他材料,集中讲述托尔斯泰如何远离人群的过程,以小见大,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使托尔斯泰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而且很具有精神的感染力。

2.主观色彩浓厚,感情充沛

虽为名人传记,但实则“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作者实际是借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人生和荣誉的看法。因此和一般追求客观实际不敢稍加点评的名人传记不同,感情非常充沛,甚至可以说,作者写作的时候其实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也融进了这一伟人的生命中。比如作者说:“两个苍老衰弱的人一起坐在宽厚的僧侣们中间,因安宁和孤独而具有幸福的表情。”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欣慰之情。当写到“他已经被包围了,他已经被围住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时,我们能读出作者的心痛和愤怒。富于感情的语言也是感动人心的原因之一。

3.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深奥而富于哲理

作为传记散文,叙事性非常强。作者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将一件普通的小事写得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以第1、2段为例,这两段讲述的是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前因后果,文章没有从“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开始,而是细致、生动地描述托尔斯泰离开家时神秘而惹人怀疑的情景,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才交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导火线——妻子翻查他的文件。相对于生动的叙事,文章的议论对学生而言有些深奥,在理解上要稍微予以点拨。深奥的议论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的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崇高的话题:摆脱人类固有的局限,做一个遵从自己内心意愿的人,做一个自由的人。

三、重点语句分析

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

理解了托尔斯泰为什么是“小偷”,就能理解托尔斯泰选择离家出走的原因。因为在自己的家里,托尔斯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外来者。同时,“像一个小偷一样”也说明托尔斯泰非常小心谨慎,一定要保证行动的成功。“生活的监狱”也是这个意思,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世人所给的荣誉禁锢了他的生活,所以他只能选择离开,这样才能回到自己,而不是众人眼中顶礼膜拜的托尔斯泰。

2.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最后的有生之日。

离家出走不是“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所做的事,但是正因为年事已高,所以他不愿意再在众人的崇拜中生活,世俗所尊奉的一切,荣誉、鲜花、掌声,对他而言,远比不上依照自己内心意愿生活来得重要。他喜欢的不是孤独和平静,而是孤独和平静所意味的生活:安静,不被人打扰,不被荣誉左右。

3.列夫·托尔斯泰,他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托尔斯泰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

名字也和他的钱、房子、荣誉一样,是属于公众的东西,这个名字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代表着成功、荣誉和掌声。这个名字就像一个光环,在光环的笼罩下托尔斯泰已经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一切。所以他决定抛弃这个名字,也就是重新做自己,不再在公众的注视下生活。

4.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有霉味,充满了污浊的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

只有贫乏的物质生活可以将他与那个被顶礼膜拜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区分开,这个低矮、贫穷的小房间可以实现托尔斯泰的理想:摆脱外在的一切束缚,回到自己。

5.马克西姆·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

“一个人类的人”意思是托尔斯泰是人类的榜样和典范。他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是相对大多数普通人,托尔斯泰摆脱了人类自身所固有的局限,追求本真的自己,所以是“人类的人”。

6.他的生活成为人类一种崇高的传奇,而他的斗争违反本意地成为我们的和每个世代的一个榜样。

托尔斯泰对荣誉的舍弃、对自由的捍卫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所以说他的生活是一种“崇高的传奇”。托尔斯泰斗争的本意是希望安静、不被打扰地生活,不希望做任何人、任何时代的榜样,不希望被顶礼膜拜,不希望被荣誉所困,但是他的斗争更凸显了他伟大的人格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所以违反他的本意成为世人敬仰的目标。

布置作业:

(1)完成《课课练》作业。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二、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

⑴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⑵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

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⑶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⑷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⑸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1、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2、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二、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

(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1、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2、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3、课外拓展:

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篇5)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4.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平台、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一)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感受:A、贫穷B、勤劳C、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练习]

(出示课件)学生进行练习。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难道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教案(篇2)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穷人

师述:我们看一下这个“穷”,它的两部分,“穴”中只有“力”,富不富有呢?穷人就是缺少生活资料的人。

2.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下面我们就走进《穷人》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贫穷与富贵。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见课件)

2、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课文围绕这三个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穷”的句子或段落。

2、组内交流。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教师提示要点学生说句子: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2)从“吃、穿”看出“穷”。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3、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品读夫妻对话。完成下面的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 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四、点题提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穷人。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

出示六: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

生: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2、穷人不穷,改个课题。 生:好人。

3、结束: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

板书设计:

穷桑娜 渔夫 西蒙

抱 忐忑不安 熬

担心 害怕 坚定

人 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穷人》。(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提问:谁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老师可以把小资料中的内容,再介绍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解题: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

(三)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本课自然段较多,共有27个自然段,要求学生细心地标正确序号。

(五)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六)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下列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溅 怨 填 唉

“溅”字的右边是“戋”,不要写成“戈”;“怨”字的左上方是“夕”不要写成“歹”或“ ”,右上方是“ ”不要写成“巳”;“填”右边是“真”,不要少写一横;“唉”的右下方是“矢”,不要写成“失”。

2.给下面加粗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勉强 仍旧 模样 自作自受 魁梧

勉强的“强”应读“qi3ng”,而不是“qi2ng”;仍旧的“仍”应读“r6ng”,不是“r5ng”;模样的“模”应读“m__”,不是“m$”;自作自受的“作”应读“zu#”,而不是“zu^”;魁梧的“梧”应读“w__”,不读“w(”。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舒适 顾惜 勉强 抱怨 黧黑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比如前4个词,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来理解词义: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色,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七)学生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

(八)整理文章的层次。

快速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九)练习读课文,在最让你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让学生说说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十)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她的美好心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穷人》。

(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反映桑娜一家生活状况的语句,体会她们一家的生活处境。从第2自然段桑娜沉思想的心事中,可以看出桑娜一家生活贫困:“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种贫苦的生活还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这时老师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通过读第1自然段,就可以找到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2.自己读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读完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概括第一段的段意。这段主要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四)学习第二段。

1.过渡: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她为丈夫的安危担忧,不但无心睡觉,甚至连屋里都呆不住了,于是她出去向海上张望,可是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

2.找一个同学从第3自然段“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一直读到第6自然段完。

3.学生读完后,老师接着说:当桑娜焦急地推开门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4.再找一个同学读第7自然段。

5.学生读完后,老师提问: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什么?

西蒙的家里更贫苦,“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对着门口放着一张稻草铺。可怜的西蒙早已死去,临死前她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两个孩子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脚,给他们最后的母爱。

6.过渡:这触目惊心、使人落泪的情景,即使是铁石心肠也会动心,何况是善良的桑娜呢?

7.默读8~11自然段,画出桑娜面对此情此景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8.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在学生谈桑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老师适时出示两个重点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提问:“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所以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在学生体会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老师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提问:桑娜觉得非抱回孩子不可,为什么回到家里又忐忑不安呢?她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些想法说明她当时是怎样的心清?

作为母亲,桑娜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作为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又为今后的生活担忧,所以忐忑不安。这里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出她的真情实感。“他会说什么呢?……够他受的了”表现出她对丈夫生活负担重的理解,因此担忧。“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表现出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为别人解除困难的美好品质。但生活是现实的,她似乎对丈夫有一种负疚之情,所以一次又一次责问自己,“怎么对他说呢?”这一层深刻地反映了桑娜矛盾的心理状态,真实地反映出一个穷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生体会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时,老师适时出示第二个重点句: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提问:桑娜为什么宁愿让丈夫揍一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揍我一顿也好”是说只要丈夫同意收养两个孩子,甘愿自己挨打。桑娜考虑到收养孩子会给丈夫增加负担,所以担心会挨揍,但愿意承担责任。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学习第三段。

1.过渡:桑娜在不安中终于等回了出海归来的丈夫。

2.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找出文章里“沉默”这个词出现了几次?想想桑娜为什么沉默?

“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3.她丈夫对此有何反应呢?指导读第24自然段,谈体会。

4.出示重点句,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提问:把“熬过去”改成“过下去”好不好?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然穷,生活困难,现在又增添了新的负担,但是总有办法熬过去。“熬”是忍受的意思,反映渔夫明知困难大,可宁愿自己多受苦。这深刻反映收养孤儿的不易和渔夫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敢于面对困难,具有坚强的精神和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5.说说这段讲什么?

第三段主要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抚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六)总结全文。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他的两个孩子的事。

2.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合理想象,续编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

2.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二)出示本节课目标。

指读思考·练习第5题。

(三)明确续写要求。

1.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要前后一致。

2.掌握故事情节的主线,要前后连贯。

3.想象要合情合理。

(四)展开想象。

1.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2.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3.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4.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5.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6.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老师要引导孩子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为文章续写结尾,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五)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老师按续写的要求进行评议,拓宽同学的思路。

(六)在稿纸上完成续写。

例文:

穷人(续编)

帐子拉开了,七个熟睡的孩子恬静的小脸在摇曳的烛光照耀下,显得十分清楚。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了一张椅子上,两手掩着脸,“我们……我们怎么办呀?你看,他们睡的多甜多香,脸上还露着微笑,可我们……拿什么给他们吃?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渔夫走了过来,拍了拍桑娜的肩膀,“喂,别急,我来顶着。你我少吃一口饭,就能把他俩给喂饱了,好了,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第二天的拂晓,渔夫迎着海雾出海了。桑娜望着渔夫远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前,念道:“上帝啊!为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保佑他一帆风顺吧!”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教案(篇4)

一、导入

1.出示卡片:列夫托尔斯泰

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2.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打开课本,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请你按照主次说说?(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围绕这三个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我想听听你读准这些词了吗?

出示卡片:溅起浪花(jian起浪花)

填饱肚子(tian饱肚子)

抱怨(抱yuan)自作自受(自zuo自受自)

湿淋淋(湿linlin)

黎黑(li黑)

模样(mu样)

忐忑不安(tante不安)

3.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地方比较难读,一处是第九小节,还有一处是桑娜和渔夫的对话部分,谁来挑战困难,读给大家听听。

4.解决了这些词句,请你把预习中最感动你的地方读给同桌听,读的同学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流利了,听的同学要求:仔细听,如果对方有错误,请及时指出。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1-2自然段,读后说说桑娜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交流。

▲默读1-2自然段,桑娜的家里很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画出有关句子,说说理由。

▲交流。(家境贫穷的)桑娜:用的(破帆)

(补)

吃的(黑面包、鱼)

(只有)

穿的(光着脚)

(不论)

请你把这一部分读一读。谁来点评一下,把哪些词重读了,这样读有什么好处?突出了家境贫穷

2.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你感觉到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句子读一读。

交流:(勤劳能干的)桑娜:食具(闪闪发亮)

从早到晚地干活

3.再读课文,体会桑娜家虽然穷她的勤劳能干能使他们勉强生活。

四、写话练习

请你抓住穷、勤劳两个特点来写《桑娜的一天》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才五下,桑娜就早早地起了床___________。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

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

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

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4、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教学教具:

投影片

教学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

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

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

和善良。

重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

穷人

2、你了解穷人吗?他们的生活怎样?(引导学生简单地说说周

围的穷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穷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

A、出示b、自由读c、指名读d、齐读

3、读完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读一读。

4、你明白了什么?

三、精读领悟。

1、默读课文。

思考:文中的穷人有哪些?

2、相机板书:

桑娜、渔夫、西蒙

3、速读课文。

画出可以看出穷人贫穷的句子,仔细地读一读。谈谈你的

体会。

4、自渎思考。

5、小组交流。

(交流所话句子及感受;一人说,其余人听,然后补充)

6、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读读所话句子,读中体会,然后再交流。最

后朗读领悟、提高、巩固。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讲读二、三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

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

2.理解第二层:

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理解第三层:

(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课件

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

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

(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

(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

(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

(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

(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

4.理解第三层:

(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2)练习朗读。

(3)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段落大意。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必做)

2.抄写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选做)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教案(篇7)

一、交代课题,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以前我们读过托尔斯泰的什么作品?(跳水)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的作家,他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压迫的农奴。本文写的是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和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的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师出示课件):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请同学把主要人物写在黑板上。

板书(桑娜,渔夫)

2、谁来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边听边想,托尔斯泰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课文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最后写的什么?

浏览课文,看谁能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3、你能用几个字来概括对穷人的印象?板书(善良)

4、那么他们的善良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把你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写几句自己的感受。

四、学课文,谈感受

1、默读第一部分,你能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他们的家境吗?(穷)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穷?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同情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五、学习描写心理活动

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可还毫不犹豫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把有关语句画出来,体会体会。

重点点拨的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六、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你从省略号体会到了什么?

1、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时断时续。桑那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了矛盾。她的思绪既不连贯,也没有了条理。她想到了丈夫抚养自己5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2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这是哪一处?(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可能是有什么声响使桑那以为丈夫回来了,然后又判断出不是丈夫回来了的一处是?(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3、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明明知道丈夫养活5个孩子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4、接着她猜测丈夫会打她,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心理反倒安定下来的省略: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回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不算什么,只要这2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打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

师小结:由矛盾到平静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表现桑那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分表现出了她对西蒙一家的关心和她善良的品质。(板书:善良)

说到省略号课文中还有几处,请勾下来体会体会。

1、“古老的钟嘶哑地敲响了10下,11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略去古钟敲打的次数,表明丈夫在大风暴的天气出海打鱼,深夜未归,为了着丈夫的安全,桑那内心十分焦急。衬托出了她等待丈夫焦急的心情。

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了……我不在家,你在家里做什么呢?”

表示对打鱼时不幸遭遇的情景的省略。他刚从海上惊险回忆中回过神来,注意力就转移到了旗子身上。

3、“桑那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省略号表示结巴,欲言又止,桑那听了丈夫的问话,非常紧张,原想说出抱回孩子的事,但是又顾虑重重,所以说话吞吞吐吐,在紧急中用“缝缝补补”敷衍过去。

小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标点符号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4、出示课件:怎样才能读好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和她与渔夫的对话?

5、再出示课件:

描写桑娜忐忑不安心情的部分,读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语调。她“想”的部分中有四个带问号的句子,要读升调,句末向上扬;有三个带叹号的短句,要读降调,句末向下降;有五个省略号,表示桑娜思绪的断断续续,读时中间应稍有间歇。其次要注意重音,如“够”、“受”、“揍”“活该”“也好”等都要读得稍重,加以强调。

七、体会渔夫的品质

同学们刚才体会课文时感悟到桑那善良的优秀品质了,下面请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体会体会。

“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中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那把孩子抱回来,怕孩子醒来看到母亲死去的惨象。渔夫完全为着孩子着想,至于自己生活负担如何,完全没有考虑,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添了2个孩子,真是雪上加霜,日子真难熬啊。从“熬”字可以看出,渔夫过着苦日子,但是很坚强,想带了7个孩子战胜困难,度过难关。足以说明渔夫和桑那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在抱回孩子的这这件事上,桑那和渔夫事先力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叫什么?(不谋而合)说明了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是的,抚养这2个孩子成人是不简单的,这中间要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和桑那宁愿自己受苦受累,桑那和渔夫多么善良啊。

八、总结全文

再浏览课文,你认为作者在表达上注意了什么?(语言、动作、神态、标点符号)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把文章写生动,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正确使用标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篇6)

教学目的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4.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重点 感知内容,品味语言,揣摩含义,了解托翁。

难点 目标2教具 多媒体

一、导入 请大家说说下面这段文字描绘的人是谁。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显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的长相又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去一睹托尔斯泰的肖像,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

1、 注音髭(zī) 髯(rán) 鬈(quán) 黝(yǒu)黑滞(zhì)留 禁锢(gù) 颔(hàn)首低眉 锃(zèng)亮犀(xī)利

广袤(mào)无垠 尴尬(gān gà)炽(chì)热

2、释义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滞留:停留不动。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愚钝:愚笨;不伶俐。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上课老师修改

3、回顾课文,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他作品还有、、、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与教师共同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读课文时,要在书上圈点勾画,听读课文后,先自己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明确:

①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6~9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而充分表达出来。这里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③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四、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②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②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③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教师小结:

课文的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这一段也是过渡段。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篇7)

知识与技能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体会细节描写。(重点)

2.研究欲扬先抑的写法。(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着、博爱的精神品质。

一、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

提问1:本文前后对托尔斯泰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前文着重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后文侧重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提问2: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请仿照示例,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眉毛、须发、皮肤和鼻子的句子。

明确:示例:描写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3: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1)脸相平庸丑陋,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和眼睛的深邃;(2)大众化,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提问4: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明确:他的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对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体味修辞之美

提问5:本文多处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提问6:本文语言厚重,意蕴深刻,请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明确:(1)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抨击。(2)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想法

提问7: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明确: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三、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 眼睛 灵魂

丑陋 犀利 高贵

普通 丰富 博大

矮小 威力 深邃

(丑) (美) 崇敬赞美

(形) (神) 欲扬先抑

可取之处 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人物的思想内涵十分深邃。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足之处 对于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的探究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紧扣关键语句品味,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但因为远离那个时代,而且是外国的社会背景,学生体会不够深刻。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1500字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1500字”,欢迎你的品鉴!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篇1)

⑴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运用已获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⑵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提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⑶对这篇童话所提示的道理,学生的体会可能不太一致。会有多种说法,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要强求一致,也不要盲目提高。

⑷在学习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与同学合作演一演,可以深入读读有关段落,可以与同学展开人物形象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⑸拓展:

提供一些童话供学生阅读利用书上“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搜集,阅读童话。

2、《幸福是什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思想。可以以演童话为线索组织教学。

⑴学生按照课文前面的阅读要求自读课文。

⑵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如何演好这篇童话,分头阅读准备。

⑶学生试演童话。

⑷演后交流、评价。

⑸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也可以以讨论幸福是什么线索组织学生学习:

①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②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容谈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加深对幸福含义的理解。

③组织学生将《巨人的花园》和本文联系起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或发现。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说说或写写“幸福是。”。

3、《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

这两篇课文都是拟人体童话,而且文中对话比较多,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

⑴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阅读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

⑵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

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的句子,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加课对文本的理解。

⑷谈谈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后的想法,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然后写下来。

采用恰当的语气是指导朗读童话故事的重点,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感受这篇童话特点的重要手段。对课文蕴含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可能太大一致,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只要能以课文中找出支撑理由,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是可以的。

三、拓展活动

学习本组课文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还会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本组课文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在教学时还要围绕童话开展综合性学习,与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和“资料袋”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我拓展活动。阅读课外搜集到的童话故事,创办关于童话的墙报,开展故事会、交流会,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篇2)

羌村三首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生姿的结尾。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金圣叹)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于是他回忆去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那时他对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和自己立朝报国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欢趣。谁知事隔一年,却遭到如许失望,不禁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抒情中忽插入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

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属料想之词。说酒是因愁,深切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呵。

第三首写邻人来访情事。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组诗,每章既能独立成篇,却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一首写初见家人,是组诗的总起,三首中惟此章以兴法开篇。第二首叙还家后事,上承妻孥句;而说到偷生,又下启艰难愧深情意。第三首写邻人的交往,上承邻人句;写斟酒,则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终归结到忧国忧民、伤时念乱,又成为组诗的结穴。这样的组诗,通常又谓之连章体。诗人从还家情事中抽选三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绘。不但每章笔墨集中,以点概面,而且利用章与章的自然停顿,造成幕闭幕启的效果,给读者以发挥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所以组诗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沉。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由于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诗句表现力强,大都耐人含咀。写景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及群鸡正乱叫四句等,摹写村落田家,情事如见(申涵光)。写人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均穷极人物情态,后一联竟被后世诗人词客屡屡化用。如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陈师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等。又如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写幼子倚人情状,栩栩如生。恰如前人评赞: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见《杜诗镜铨》引王慎中语)。这种若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描写,充分体现作者白描之功力。总之,由于这组诗语言平易,诗意凝炼,音韵谐调,抒情气氛浓郁,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指名答。

⑶“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感情朗读。

⑾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

三、总结三首诗词

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

“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篇5)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学生分析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对自然现象有关注的热情,对于本组课文学生是有学习的欲望的。但学生的关注只会停留在表面,因为学生不会想得那么深入,学习本单元,除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会理性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要保护大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服。因此,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设想

1、加强学科整合意识,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2、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有关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资料,深入感受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并从自然中受到启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一思想。

3、创设情境,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4、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更深刻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1、搜集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有关材料。

2、制做多媒体课件。

3、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学习本单元之前,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大自然,让学生陶醉其中,还要展示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有效利用和随意破坏而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已的感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也引发学生自已搜集有关材料的热情,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策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以达到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2、精读课文,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读读、画画、议议,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3、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积累优美语句。

三、各有侧重

1、《自然之道》: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⑴课前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想想课文的大意。

⑵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

⑶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时注意要考虑与“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相结合,给学生适当点拔,办法指导,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并给时间进行交流。使“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有更多的内容可以展示。

2、《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使读者感受到保护黄河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本课时,可直接揭示课题,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要注意教学时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不能过细,但对于重点问题可做深入思考,如黄河变化的原因,可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研读,引导畅谈自己的感受,受到的启示。

要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多种朗读形式的训练,把浏览、默读、朗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3、《蝙蝠和雷达》: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思路清晰,很有逻辑性,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热情。也会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独立阅读,再进行合作与交流。在突破难点过程中,要放手引导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学习,如:设计图表,当解说员等方法,教师要适当点拔,热情激励。

教学时还应注意“小泡泡”的要求,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

4、《大自然的启示》:

本文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告诉我们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引导交流受到的启示。还可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写一写自已的感想,自已从自然中受到的启示等,教师要多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写后再进行交流。

三、拓展活动

本组教材的拓展活动应以综合性学习为主,与语文园地有机的结合。之前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教师要从内容上,方法上进行指导,在交流形式上也要多种多样,力争人人参与,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还要有一定的激励手段,开展一系列的评比,如“优秀解说员”“小小发明家”“办报能手”“五星小记者”等。习作内容的选择上,引导学生可以选自己的发现,也可写自己的发现过程,还可以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篇6)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思维参与,活动设疑

设计以读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读体现,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促思。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读的设疑、释疑的功能,让学生在读中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有所得。而对于学生理解易出现偏差的知识点,在指导阅读时更要注重思维参与,以读激疑,以疑促读,以读释疑,让学生在“生疑、析疑、释疑”中突破难点。在初读课文后老师可以设疑: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呢?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蕴含的寓意。如果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另外两个儿子也是在帮妈妈做事,为什么不是孝顺的儿子”,这个疑问促动了一个新的阅读活动。就这样,读中疑,疑中读,读中思,思中读,能有效的发挥读的释疑功能。

二、阅读欣赏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人物对话多。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因此可按“阅读欣赏”的形式来学习本文,培养听读欣赏的能力。通过多样的阅读、听读活动,如:自读、范读、分角色度、表演读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人物不同性格、心情、神态、情感。然后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

教学背景分析

一、背景分析

在本单元导语中提出“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学会孝敬是本文的主旨。本课中有三个儿子,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儿子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儿子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那个"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会认为三个儿子都是好儿子,都在尽力施展本领让妈妈快乐。所以,我们要肯定其正确的那一部分想法,善加引导。

二、目标分析

1、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2、知识能力目标:

⑴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⑵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⑶学习课文中的句型:

一个……一个……另一个……

3、发展性目标:

通过读书促进思考,发展语言;通过走进人物,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2、知识能力目标:

⑴初步认识生字。

⑵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⑶理解“沉甸甸”。

3、发展性目标:

通过读书促进思考,发展语言;通过走进人物,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沉甸甸”。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2、欣赏课文,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初步分清什么样的行为是孝顺。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你佩服哪个儿子,为什么?”“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位坐在石头上休息的老爷爷听到她们在说着她们的儿子

板书:《三个儿子》。

(齐读课题。)

二、初读

1、师:你想为大家提个建议吗?

不认识的字;

不好读的句子;

不多字少字;

标自然段。

2、反馈:

(出示课件)

⑴生字词。

⑵标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

自由读,回答

1、学习2~6自然段:

⑴老爷爷听到三个妈妈是怎样谈论自己的儿子的?读读课文找一找。

⑵汇报。

⑶按句式说话:

一个……一个……另一个

(出示课件)

(把三个妈妈介绍儿子的话读出来。)

⑷指导朗读。

2、学习感悟9~11自然段:

学生读书汇报:

翻跟头、唱着歌、提着水

⑴迎面跑来的三个孩子是怎么做的?

(妈妈的话与孩子的行动对比读)

(板书:翻跟头、唱着歌、提着水。)

⑵对比读。

3、感悟老爷爷的话:

(出示课件)

(学生读书分小组讨论)

(汇报)

⑴明明是三个儿子,可是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了一个?

学生分小组按自己的学习方式感悟第8自然段。

⑵体会“沉甸甸”。

⑶回答老爷爷问题。

⑷教师小结。

四、发散、写话练习

(出示课件)

1、你喜欢哪个儿子,为什么?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写在书上。

2、你能替第三个妈妈夸夸自己的儿子吗?

3、你是一个怎样的儿子(女儿),你想说些什么?

五、课外延伸

讲《黄乡温席》的故事。

(演示故事)

六、作业

1、找一找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故事,第二天读给大家听。

2、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把你做的事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

23三个儿子

聪明有力翻跟头

唱歌好唱着歌

普通爱提着水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学中,我关注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低中年级的衔接。教学中突出了以下三点:

一、思维参与,读中设疑

在教学中,我以“读”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读”体现,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促思。这样既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发挥读的设疑、释疑的功能,教学生在读中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有所得。而对于学生理解易出现偏差的知识点,老师在指导阅读时更注重了思维参与,以读激疑,以疑促读,以读释疑,让学生在“生疑、析疑、释疑”中突破难点。在初读课文后老师设疑: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呢?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蕴含的寓意。就这样,读中疑,疑中读,读中思,思中读,有效的发挥了读的释疑功能。

二、阅读欣赏,培养语感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人物对话多。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评读活动,如:自由读、范读、分角色读、小组互读、师生对读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人物不同性格、心情、神态、情感。本课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理解老爷爷说的话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等方法来感悟老爷爷的话,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质性评价,归纳提升

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文中的所得进行回顾。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与朗读。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自主识字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2、师:昨天,同学们都已经把课文预习过了。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到底预习得怎样。

3、小黑板出示六个带注音的生字词:

师:这六个词语同学们会认吗?

(指名读)

4、师:去掉拼音,还会认吗?

(指名读)

5、师:你真了不起!我们全班开火车读读吧。

6、师:现在我想跟大家来做个游──听听、想想,找找。听老师说一句话,同学们边想边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卡片对着老师读两遍。如,一种打水的工具──桶。

过渡:

刚才,同学们展示了识字的本领,可真棒!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识字大王。下面,同学们想不想展示一下听读的本领呢?

二、听读欣赏,初步感悟内容

1、师:我们先来听一段课文录音,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个儿子在他们妈妈的眼里分别是怎样的。大家边听边用横线画出三个妈妈分别说自己儿子的话。

(师播放课文录音)

2、师: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呀?

(指名说)

3、请同学们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来练一练,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交流一:

利用小黑板出示第一个妈妈说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1、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一名学生读)

⑴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时,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⑵生回答。

2、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指一名学生读)

⑴采访:

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时,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⑵学生自由表达。

3、交流提高。

师:我也为你的儿子感到骄傲。同学们,让我们用骄傲的语气一齐读读这句吧!

交流二:

小黑板出示第二个妈妈说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儿子的?

(指一名学生说)

2、你觉得这个妈妈读得怎样?

(评价再读)

3、谁能带着表情,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4、演得真棒!我们一块来学学吧!

(齐读这句)

交流三:

小黑板出示第三个妈妈说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

前两个妈妈都夸奖了自己的儿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说,这是为什么呢?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你能通过朗读把妈妈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吗?

(真不错,我们再把这三句话一齐来读读,边读边体会三个妈妈说话的不同语气。)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师:瞧,(出示挂图妈妈提水回家情景图)三个妈妈打完了水,正走回家去。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第7、8自然段,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

师:读了这两段话,你发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3、师:此时此刻,三个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对了,是别人的帮助。这时,迎面跑来了三个孩子,同学们仔细看看,(小黑板出示三个孩子活动的画面)这三个孩子分别是怎么做的?

五、体会感悟,挖掘孩子的内心想法

1、师:你能用文中的三个句子来说说三个孩子的表现吗?

2、(小黑板出示三个孩子表现的句子)请同学们一齐把这段话读一读,边读边想:看到三个儿子不同的表现,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3、把自己的体会和想法跟你的同桌交流。

过渡:

刚才,同桌之间交流得很热烈。下面,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自己体会到的和想说的话跟大家交流一下,同学们愿意吗?

4、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

1、师: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同学们看到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对话。

2、上台表演:

(指名两个小组来表演)

随即采访:

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呀?

3、全班参与讨论,提炼中心: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4、拓展练习:

这个妈妈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出示小黑板拓展练习内容)

七、真诚面对,畅谈感想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该向哪个孩子学习?为什么?

2、你认为该怎样孝敬父母呢?说说你是怎样帮助父母做事情的?

3、师:同学们说得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八、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师:这节课,同学们收获真不少,既认了字,又读了课文,还懂得了如何孝敬父母,最后,我们再来展示一下写字的本领好吗?

2、出示小黑板生字:

学生齐读生字。

3、指导写字:

桶、拎、甸

⑴同学们仔细看了这三个字,说说要写好这几个字应注意些什么?

⑵教师范写、讲解。

⑶学生仿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⑷学生作业展评。

九、课堂总结(略)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篇8)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篇9)

教材简析

《三个儿子》是新课程教材第四册的23篇。……………………

教学目标

1、会识“既、嗓、拎、桶、晃、甸”等6个生字,会写“拎、桶、停、聪”等4个字及“胳膊、晃荡”2个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懂得子女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预设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

呈现矛盾冲突,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有一篇文章内容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要说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个老爷爷并不是盲人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开书读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找找答案吧!

(同时板书:23三个儿子──一个儿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两次初读,要求不一样,第一次初知故事大意,第二次弄清老爷爷“看法”的来龙去脉,了解程度有所区别。)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三、读文识字,扫清阅读障碍

刚才的阅读,肯定有同学遇到了生字障碍,现在我们一起解决生字问题吧!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生自读生字。

(指名读、开小火车读、齐读,正音)

2、学生自主识字,分析记忆,教师引导:

既:读jì,可以组成“既然、既定、一如既往”等词。

拎:读līn。注意:其它的带“令”的字大多是后鼻音的,而“拎”字例外,它不是后鼻音,而是前鼻音。“拎”字还容易将右边写成“今”。比较“拎──令──今”,谁的读音与“拎”更近?当然是“令”更相近,因此,要记住“拎”右边是“令”而不是“今”。

四、读文练句

读这些句子或段落:

一是为了在语言环境中进一步巩固汉字的识记效果;二是为了抓住重点句子来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三是可以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后面的阅读打基础。

1、生字会认了,这些句子会读吗?

(出示下列句子,其中生字加红)

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⑵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⑶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

⑷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⑸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读下面的句子,练说“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的句式。

一个孩子翻着跟斗,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五、读文引疑,重点练读

以疑引读,以读回答,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出三个妈妈的说话语气,由不同的语气体会三个妈妈的内心世界。然后体会水的“沉甸甸”,再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儿子对待妈妈的态度的区别,从而理解老爷爷的话的含义。

1、大家把课文读了几遍了,知道这篇文章有哪几个人物吗?

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明明三个儿子,硬说只有一个儿子的人是谁呢?

(呈现老爷爷的话指导读:“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三个妈妈没有这样说,惟独老爷爷这样说。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老爷爷听到了些什么,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以读回答,读得正确的予以肯定;语气表达不当的,适当加以引导。)

3、三个妈妈怎么说自己儿子的呢?练读,看下面的空格里加个什么样的词恰当,引导学生再试着读一读:

(呈现课文第二、三、六小节)

⑴一个妈妈地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⑵又一个妈妈地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⑶(另一个)妈妈地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重点指导读好“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

⑴师: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

(呈现句子范读: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⑵你听老师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从哪里感受到的?你们也能读出水“重”吗?也能读出妈妈的“累”吗?

(指导读好“可重啦!”、“直晃荡”等词语)

⑶这时她们碰到了三个儿子,这些儿子看到妈妈这么累,表现怎么样呢?

(指名学生以读回答,读出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个儿子会唱歌不会帮妈妈提水第二个儿子会翻跟头不会帮妈妈提水第三个儿子不会唱、翻会主动帮妈妈提水。

⑷学到现在,你明白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了吧?谁来说一说?(师把板书中的“?”改成“!”)再读老爷爷的话。

5、此时第一、二个儿子看到这样的情形,听到老爷爷这样说,他们会怎样对妈妈说,会怎么做呢?

六、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不同语气

分角色朗读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理解了这篇课文,能分角色读出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气吗?试着小组分角色朗读。

2、指名分角色读。分小组分角色读。

3、自己一人多角色练读,然后指名读再齐读。

七、拓展练习,深入思考

这组说话练习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除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本文主旨外,还结合自身实际,将孝顺父母的思想植入孩子的内心。

1、学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

(呈现句式)

我想对说:“……”

2、生活中你属于第几个孩子呢?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3、把自己说得最精彩的几句话写一写。

八、指导写字

1、胳膊、聪、甸、晃荡。

2、重点引导对“胳膊”一词的观察。两个字都是月字旁,“月”字是“肉”字演变而来,也有人称“肉”字旁,你还能写出哪些带“月”字旁的字来呢?你发现带“月”字的字,大多与什么有联系呢?

3、教师范写,生书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反映出三个儿子的特点,也要反映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及线索,还要揭示出核心问题:为啥“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通过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在妈妈要帮助的时候,只有第三个儿子主动帮妈妈提水,只有他知道体贴孝顺父母,所以他才是“真正的儿子”。至此,文中道理得以昭示,故板书把课前提出的“?”改成“!”。

23三个儿子→一个儿子?(!)

第一个儿子会唱歌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二个儿子会翻跟头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会主动帮妈妈提水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

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

关于三说教学设计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比较形近韵母。

2、拼读音节,并恰当和图连起来。

3、认读词语。

4、读儿歌并动手拼一拼。

教学重点

会比较形近韵母。拼读音节,并恰当和图连起来。认读词语。读儿歌并动手拼一拼。

教学难点

1、会拼读音节,并恰当地和图连起来。

2、会认读词语。

教具准备

字母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过程设计

一、看图说话、认读,比较形近韵母

1、观察三组形近字,各是什么、认读。

2、从字母卡片中找出ie、ei找出i—u组合成iu、ui找出e—i—r,组合成ei、er。

3、分辨认读iu—ui,ei—er方法同上。

4、学生开火车读。

二、我会连

1、观察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2、认读音节。(分组读,男女读)

3、把图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

4、从音节中找出整体认读音节,三拼音节。

三、我会认

1、指名读,想想哪些字读轻声。

2、用卡片开火车轮读。

3、指名给卡片分分组。

4、齐读词语。

四、读读拼拼

1、自读儿歌,不会的和同桌合作,通读儿歌。

2、指名读儿歌。

3、想想用三个圈圈和三条直线还能拼什么?

4、自己动手用铁丝做的三个圈圈和三条直线拼一拼。

五、扩展活动

1、比一比,看谁会认读。

2、拼拼读读,看组拼得又准又快。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1500字


在公司当上级有不同需求时,我们经常要撰写不同的文档,我们需要参考范文是怎么写的。范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致的写作框架,你一定正在为范文而感到无奈!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辩论的有关常识。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4、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课时】

一课时。

【活动设想】

现在许多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但却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辩论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争辩、争论,而忽略了其对个人风度、知识积累、语言机智、文学修养等综合素养的要求。基于此,本次综合性学习将努力使学生对辩论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辩论的真谛是“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

所列活动项目中,任选一项。拟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围绕辩题分组讨论,

双方正式比赛,赛后双方互评,学生共评达到上述目的。

【活动准备】

赛前分组: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选好学生感兴趣辩题,以个人倾向分组,教师协调。

教师指导:帮助两组学生各自选出四人充当辩手,其余同学协同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教师可针对辩题,分别给两组同学讲解其有利及不足之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家中藏书、网络等。提倡学生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可向学生推荐《狮城舌战》《唇枪舌战》等书籍和音像资料。

组内热身:由各组再选四名同学作陪练选手,模拟对手,进行演练。演练结束,本组同学帮助选手总结提高。提交成果:各组在辩论比赛前各交一份由全组共同协作而成,代表全组对该论题观点的文章。

【活动过程】

(设计辩论赛现场,学生主席一名,位居中央;正反双方各四名选手,分列两边;邀请的评委同学及老师坐下方第一排;各组组员分坐对应下方)

闪亮登场主席宣布活动开始,介绍辩题及评委,双方选手上场,各用一句精彩自我介绍语开场。

正反方按由正到反的顺序各推选一名选手陈述本方观点,将该组同学对辩题的理解作详细阐述。(每人时间限2分钟)

你谈我问:

双方阐述观点结束后,由下面两组同学针对选手发言,结合辩题向对方辩手发问。

辩手对问题作出回答,不得回避(问题各提3个)。

口若悬河:

正反方按由正方到反方的顺序,各派一名选手对本方所持观点进行论述。

针锋相对:

正反两方在听完彼此的论述后,各自再派一名选手针对对方的疏漏,予以反驳。本组成员可共同协商、讨论。

唇枪舌剑:

正方两方由反方开始,围绕辩题进行自由辩论。主席同学在双方处于跑题阶段时,可进行引导。教师在此作好引导工作。

〖一锤定音〗

双方针对对方所持观点及阐述,结合本方对该辩题理解,派一名同学进行总结发言。

他山之石:

在评判团商议评判结果之时,两组成员分别结合准备的资料及对方本次比赛表现,提出意见及建议,达到“真理越辩越明”,共同提高的效果。

评委点评:

教师作为评委代表公布奖项:冠军队伍,最佳口才奖,最佳风度奖,最佳睿智奖,最佳博学奖。

针对双方表现,结合活动目标对双方场上队员,场下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着重从个人修养、口头表达,思维角度进行评析。

〖成果交流〗

双方交换赛前提交的文章。互相学习,找到自身不足,以便提高。 。

〖活动小结〗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培养了他们从资料中总结、归纳观点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辩论的认识,让他们领略到了汉语的无穷魅力。其团体协作精神,独立思考精神也在赛前、赛中、赛后得到培养和提高。

《走上辩论台》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每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参与的过程;其次,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等,因为,在本次活动中,能够反映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有的认识问题追求深刻,有的认识问题倾向全面,有的认识问题热衷新颖独特,有的认识问题讲究辩证……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都应予以保护,尤其要对那些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要给予理解和尊重,但要防止学生认识问题过于偏激,思考问题走入极端;再次,要注意评价学生在讨论、辩论过程中表现出的文明修养,这是交际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2、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三项活动都有讨论、辩论意味,因此,也可以用讨论的形式来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既可以在讨论中进行相互评价,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的评价宜从三个方面展开:

⑴评价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进行再评价;

⑵对于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积极主动、大胆发言的同学理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但也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而在活动中也能参与的同学,即使他们表现得并不活跃,只要参与了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4、可以把作文讲评与活动评价适当地联系起来。比如,在活动过程中善于搜集材料,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做到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仿编歌曲的快乐。

2、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大胆用自己喜欢的造型表现各种水果。

【活动准备】

一棵树;红苹果、红樱桃、红草莓、桃子、黄橘子、梨、广柑、香蕉、紫葡萄、大西瓜等水果图片或实物。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教师出示苹果树引发活动的主题

教师:好多的苹果啊,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好吗?

在“苹果园”音乐声中,幼儿做“摘苹果”的基本动作进教室。

教师:好香的苹果啊,我们一起闻一闻好吗?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呼吸练习。

二、复习歌曲:“红苹果”。科学内容渗透其中。

教师:刚才小朋友唱了“红苹果”,你们每人摘了多少苹果呢?一个一个合起来是多少呢?

教师:小朋友们吃过苹果,还吃过什么水果这些水果都是什么颜色的呢?都长在什么地方呢?

幼儿:

(1)我吃过红苹果,苹果是红色的。苹果长在大树上。

(2)我吃过樱桃,樱桃是红色的。樱桃长在大树上。

(3)我吃过桃子,桃子上面是红色的。桃子长在大树上。

(4)我吃过橘子,橘子上面是黄色的。橘子长在大树上。

(5)我吃过梨,梨是黄色的。梨长在大树上。

(6)我吃过广柑,广柑是黄色的。广柑长在大树上。

(7)我吃过香蕉,香蕉是黄色的。香蕉长在大树上。

三、仿编歌曲:

幼儿:

(1)树上许多红樱桃,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樱桃,多吃樱桃身体好。

(2)树上许多红桃子,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桃子,多吃桃子身体好。

(3)树上许多黄橘子,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橘子,多吃橘子身体好。

(4)树上许多黄梨子,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梨子,多吃梨子身体好。

(5)树上许多黄广柑,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广柑,多吃广柑身体好。

(6)树上许多黄香蕉,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香蕉,多吃香蕉身体好。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好吗?将幼儿的歌词加入歌曲中演唱。引导幼儿感受仿编歌曲的快乐。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唱了树上的水果,还有哪些水果是长在地上的呢?

幼儿:……

(1)我吃过西瓜,西瓜是绿色的。西瓜长在地下。

(2)我吃过草莓,草莓是红色的。它长在地下。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些水果好吗?

幼儿:……

(1)藤上许多绿西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西瓜,多吃西瓜身体好。

(2)藤上许多红草莓,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草莓,多吃草莓身体好。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3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涉及学科

2年级:

3、类型: 课堂教学设计、主题活动教学设计、学段教学设计

4、学时数: 分钟(天数)

二、活动设计

1、活动背景:(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活动产生的过程等)

2、活动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着重说明个人对活动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3、活动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4、活动策略:(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活动主题及其目标确定活动指导思想,如何设计活动方式,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拓印组合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

2、感受拓印作画的乐趣,发展幼儿美术创作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蒲公英的图片

2、黑色卡纸、纸杯子、白色颜料、毛笔、剪刀、颜料盒

活动过程:

一、以视频导入活动

观看视频,教师引导幼儿了解蒲公英的形状和生长过程。

二、教师示范讲解

1、出示所用到的工具

2、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蒲公英,下面跟着老师用我们的巧巧手一起来制作吧!

首先,我们用剪刀将纸杯子剪开,剪成像太阳花一样的形状。然后用毛笔在每个花瓣上均匀地涂上白色颜料。再把涂了颜料的一面盖在黑色卡纸的上半部分,轻轻地左右转圈圈。最后,我们用绿色颜料画上一个直直的茎,这样蒲公英就做好了。

三、教师讲解需注意的事项

1、提醒幼儿:为了让蒲公英看起来更好看、更漂亮,我们还可以给它勾画一个花边。

2、画完之后把刷子放到指定的地方进行清洗。四、幼儿创作

中班美术《美丽的蒲公英》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建议指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我尝试挖掘身边的资源——自然界中孩子们熟悉的、喜爱的“蒲公英”,让孩子在欣赏蒲公英的美的同时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执教中班美术活动——《蒲公英》后,我对活动进行了反思与梳理,反思如下:

一、选材源于自然,艺术感受生活化

《指南》教育建议指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蒲公英是幼儿身边常见、常玩的自然物,不仅能玩,还能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本次活动通过挖掘孩子身边的这一自然资源,通过欣赏活动让孩子感受艺术的生活化,寻找生活中美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纸杯子拓印作画这个载体,让幼儿自主、大胆表现、创造生活中的美,从而使生活艺术化。

二、材料的有效投放,激发孩子自主表达

《指南》在教育建议中也提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提供丰富的材料、工具或物品以支持幼儿进行艺术活动,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与创造。”

本次活动中投放了黑色卡纸,更能把白色蒲公英凸显出;幼儿从未接触过的作画工具纸杯子,大胆、新颖,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恰当的活动材料充分满足幼儿自主表达、表现自我感受的需求,让美术活动更加有效。

艺术源于生活,演绎生活。在今后,我还将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不断追随幼儿的生活和审美情趣,不断挖掘艺术的独特形式,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让幼儿享受艺术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5

设计意图:

大班数学分合教学中,幼儿很容易觉得枯燥而失去兴趣,过多的机械练习也容易让幼儿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和数感的建立。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启发与支持下,我把游戏的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努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幼儿在“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氛围中得到有效科学地发展。我就10的分与合设计成《打保龄球》教案,并进行实践研究。

研究课一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分成与组合的实际意义。

2.引导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与能力。

3.培养幼儿初步自主学习积极性与能力。

课前准备:

1.在晨间活动中玩过保龄球。

2.20个椰奶瓶做成的“保龄球”、2个草球。

3.有瓶子倒地和瓶子树立两种标记的记录单、数量与幼儿数相等。

4.一份10的分合汇总记录单(9组)

导学案:

一、介绍游戏及记录单:打保龄球

1.观察游戏场地布置,回忆保龄球的摆法与玩法。

2.两位老师轮流玩儿,并记录在展示单上,让幼儿熟悉记录方式与过程。

二、幼儿自主玩儿游戏:打保龄球

1.要求幼儿只玩一次,把自己的成绩记录在记录单的正面。

2.讨论游戏结果

请幼儿把自己游戏的结果记录纸和同伴分享,讨论谁是自己小组里的第一名,再比较两组的第一名,看谁是全班第一名。

小结:这一次是他赢了,下一次可不一定哦,我们要仔细观察,认真体会才能把球打得又稳又准。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三、幼儿再次自主玩儿:打保龄球(每人有三次机会)

1.采取轮流玩儿轮流记录的方式游戏,让幼儿把每次游戏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可以记录三次的反面。

2.讨论游戏结果。

要求幼儿将自己三次玩的成绩相加,算算自己得了几分,再和小组里的小朋友比一比,谁是第一名。再比较两组的第一名,看谁是全班的第一名。

四、探究游戏记录结果中的秘密。

导语:小朋友们把自己记录的成绩再仔细看看,里面藏着一个秘密,你能发现吗?

将自己发现的10可以分成几和几说给老师,老师记录在汇总表上,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五、活动延伸

课后我们再玩一玩,记一记,看看10的分成与组合还有没有我们没有记录下来的了。

研究课二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分与合的实际意义。

2.引导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与能力。

3.培养幼儿初步自主学习积极性与能力。

课前准备:

1.在晨间活动中玩过保龄球。

2.40个椰奶瓶做成的“保龄球”、4个草球。

3.有瓶子倒地和瓶子树立两种标记的记录单、数量与幼儿数相等。

4.一份10的分合汇总记录单(9组)

导学案

一、介绍游戏及记录单:打保龄球

1.观察游戏场地布置,回忆保龄球的摆法与玩法。

2.两位老师轮流玩儿,并记录在记录单上,让幼儿熟悉记录方式与过程。

二、幼儿自主玩儿游戏:打保龄球

1.要求幼儿只玩一次,把自己的成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单上。

2.讨论游戏结果:

请幼儿把自己游戏的结果记录纸和同伴分享,讨论谁是自己小组里的第一名,再比较两组的第一名,看谁是全班第一名。

小结:倒下的越多,竖着的就越少。倒下的越少竖着的越多。倒的越多我们得分就越高。

观察比较彼此的记录单,把不同的结果记录在汇总表上,寻找秘密。

看看我们的保龄球都是10个,小朋友们各人打出来的结果都是不同的,看,有的小朋友10个球打倒了7个,还有3个竖着,有的打倒了5个,还有5个竖着,你能找到更多不同的结果吗?

3.集体共同游戏,探寻更多的分法,大家轮流打保龄球,把还没有出现过的结果记录在汇总表空白的部分。

讨论:观察汇总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根据小朋友们打保龄球的记录单,汇总在老师的大记录单上,我们发现10的分成有9组。

三、整理提升已经获得的经验结果。

导语:你能把这些记录的结果按顺序排一排吗?我们来尝试一下。

1.幼儿分成两组,每组一份10的分合记录单,共同讨论整理。

2.讨论两组的整理结果,让幼儿说明整理理由。

四、完成《幼儿画册》3第51页。

我们今天玩了好玩的游戏,也学会了10的分成。你能把10的分成按顺序写出来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

幼儿独立完成作业。

五、活动延伸

老师把保龄球放到区域里,区域活动我们再玩一玩,记一记,看看哪组分成出现得最多,再看看我们能不能打中更多的保龄球,如果全部打中,又该怎么记录呢?

活动反思:

通过调整,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更多地投入了理性分析思维中,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探索了数学的.规律,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幼儿良好的数感。由于有了9以内分合学习的经验,幼儿在进行经验提升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10个保龄球全部倒了的现象,怎样记录,算不算10的分成,孩子们有一些争议,这个我没有立即给予评判,让孩子们在争议中继续探索与思考,相信更有利于孩子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后期的延伸活动还能帮助幼儿很好地记住10的分合,避免了机械记忆。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6

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爬,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安全、卫生等原因,教师和家长都不允许孩子尽情地爬。一次,在进行《秋叶飘》这个主题活动时,我带着孩子们在小树林里拣落叶。一队运食的小蚂蚁引起了几个孩子的注意,蚂蚁爬到哪儿,孩子们就追随着爬到哪儿。小班健康学科中对幼儿的爬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而机械的爬显得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于是我设臵了一个蚂蚁妈妈带小蚂蚁散步、游戏、找粮的情境,让幼儿臵身于游戏情境之中,在一系列游戏场景的变换中练习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地向前爬、倒退爬,以此来满足孩子爬的兴趣和欲望,并相应提高他们爬的能力,于是体育活动《蚂蚁爬爬爬》便生成了。

活动目标

1.练习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地向前爬,尝试倒退爬,提高动作的灵活性。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蚂蚁头饰,沙包制成的红、绿小粮袋若干,红、绿篮子各一个,体操垫,背景音乐。

2.幼儿已储备了有关蚂蚁生活习性的相关经验。

目标分析

1.练习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地向前爬,尝试倒退爬,提高动作的灵活性。 (小班体育活动的目的中明确提出:能手膝着地(垫)自然协调地向前爬。而小班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好奇、好动、好模仿。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是制定幼儿园体育活动目标的重要依据。)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

(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自觉进行体育活动的动力。)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时间:2分钟运动量:较大) (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蚂蚁宝宝。)师:今天天气真晴朗,宝宝们,让我们一起活动活动吧! (音乐起,幼儿随教师做热身运动:头、肩、腰、腿、膝、脚。)

2.练习各种不同方式的爬。(6分钟)

(1)自由爬(时间:1分钟运动量:小)师:宝宝们,让我们去散步吧! (教师边念儿歌边带领幼儿自由爬行,提醒幼儿不要相互碰撞。) (儿歌:今天天气真晴朗,小小蚂蚁真高兴,跟着妈妈去散步。手膝着地慢慢爬,一步一步要爬稳哦!)

(2)有序爬(时间:2分钟运动量:中)师:宝宝们,前面有一座小桥,让我们爬过去吧! (鼓励幼儿一个接着一个有序地爬过体操垫连接而成的小桥。)

(3)寻声爬。(时间:2分钟运动量:中)师:让我们来玩捉迷藏吧。请宝宝们拉下头饰蒙上双眼,仔细听声音去找妈妈。(幼儿拉下头饰蒙住双眼

,倾听妈妈的呼唤,手膝着地爬着找妈妈。)

3.游戏:巧避大熊。(时间:3分钟运动量:较大)

(1)尝试倒退爬

(“狮王进行曲”的音乐响起,声音忽大忽小。)师:宝宝们快听,什么声音?前面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引导幼儿向前爬)哎呀!是一只找食物吃的大熊,快向后退。(引导幼儿练习向后倒退爬)听!声音没有了,让我们看看大熊走了没有?(引导幼儿再次向前爬。如此反复2~3次。)

(2)巩固倒退爬师:刚才你是怎么倒退爬的?让我们再试试吧。

4.游戏:蚂蚁背豆。(时间:4分钟运动量:大)

(1)找“粮食”

师:宝宝们,冬天就要到了,让我们寻找粮食准备过冬吧!(引导幼儿寻找场地一头用沙包制成的小粮袋。)

(2)运“粮食”

请幼儿将红、绿两色的小粮袋按颜色标记运回相应的粮仓。(师幼共同检查游戏结果。)师:怎样爬才能让粮袋不容易掉下来?(启发幼儿爬的时候背部要保持平稳。)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7

活动目标

1、熟悉儿歌并能根据不同季节的花儿进行语词替换。

2、 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3、体会“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的美好。

活动准备

1. 四季特征明显的花:玉兰、桃花、菊花、梅花等。

2. 《我让世界更美丽》配乐故事。

3. 儿歌“四季花开”。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导入儿歌。

1、 讲述故事《我让世界更美丽》

老师:是谁想让世界更美丽,她做了什么事让世界美丽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吧。(音乐起)

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中“花儿”的内容引出儿歌《四季花开》。

二、熟悉儿歌《四季花开》。

1.教师朗诵儿歌《四季花开》,幼儿初步熟悉儿歌内容及韵律。

2、教师出示儿歌范例,引导幼儿跟着节拍一起朗诵,进一步熟悉儿歌。

3、师幼、幼幼以问答句的形式分组表现儿歌。

三、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进行语词替换。

[春天部分]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除了桃花你还知道哪些花在春天开放?”

2、教师出示相应的花卉图片,引导幼儿进行花卉名称的语词替换。

3、启发幼儿以分组对答的形式有节律的表现儿歌。

[夏天部分]及[秋天部分]

儿歌学习形式同上。

[冬天部分]

在引导幼儿进行语词替换时,可根据幼儿掌握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来打节拍表现儿歌,如拍腿、跺脚等。

四、活动延伸:一件美好的事

老师:你觉得除了种花,还可以做什么事,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孩子们,你们已经知道了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请你记住这件事情,努力去做这件事情。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也可以把心里想好的事画出来,记录下来,长大以后去做。知道吗?等你们长大了,世界因为有你们,会变得更美好!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8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

2、教育幼儿不怕冷,坚持锻炼身体,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

3、观察体验冬季的季节特点,并运用相应的词进行描绘

活动范围:

中班全体幼儿家长工作:请家长协主班内,教育幼儿冬季御寒常识,教育幼儿冬季不怕冷。

环境创设:布置主题墙饰《冬天的……》包括冬天的服装、雪花等一系列关于冬季的场景,结合圣诞节布置各种小挂饰,并请幼儿积极参与,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下雪啦》《认识今天、昨天、明天》《冬天的运动》

艺术活动《制作雪人》歌曲《雪花与雨滴》

社会活动《学做不怕冷的坚强人》《寒冷的冬季》

语言活动看图讲述《雪人不见了》故事《雪孩子》儿歌《数雪花瓣》

健康活动《寒冷我不怕》《北风吹》

附:

儿歌《数雪花瓣》

小雪花、小雪花,你有几个瓣?

我用手心接住你,让我数数看。

一、二、三、四、五、六,

刚数完,雪花怎么不见了?

只留下一个圆圆的小冰点。

附:

活动设计一

活动内容:看图讲述《雪人不见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学习,体验发现学习的乐趣;

2、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3、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和讲述图片内容,并能较完整地讲述故事,丰富词汇——融化。

活动准备:挂图《雪人不见了》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们喜欢堆雪人吗?”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图片,图片中的小动物也喜欢堆雪人,一起看一看。”

二、展开:

1、出示3幅图片,让幼儿自由观察,了解图片大意。

2、引导幼儿逐幅观察

(1)观察图一、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天气怎样?

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小结:冬季、下雪天。小猴和小熊在一起堆雪人。

(2)引导幼儿观察图二、提问:

天气有什么变化?小猴小熊感觉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观察图三、小熊和小猴正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4)请幼儿连贯讲述1—3幅图。

3、引导幼儿想象小雪人进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幼儿想象后,出示图片。(理解融化的意义)

4、请幼儿试着完整讲述。

注意:用此要恰当,简练。

5、互相讲述。

三、结束:

请幼儿到户外感受冬天的寒冷,教育幼儿冬季不怕冷。

如下雪,可让幼儿堆雪人,把雪握在手里,巩固雪遇热融化的知识经验。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音乐、图形的刺激用形容词流利、完整地讲述梦境的内容。

2、能根据自己的讲述创作不同的梦境。

3、能大胆、自信地创造、体验梦境的美妙与绘画的愉悦。

活动准备:

范画、小熊小兔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熊图片

教师:这是小熊艾迪,它在干什么呢?(回家,背书包,旅行)

在它身上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二、图形刺激

1、讲述故事前半段(来到了一座森林里),边讲述边进行示范画大树。

问:猜猜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幼儿自由猜一猜)

2、继续讲述,边讲边听音乐(《拨弦波尔卡》)

问:猜猜看,小熊艾迪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梦见了什么?(幼儿自由说)

教师总结:原来它梦见自己正在参加一个盛大的生日舞会。真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梦啊!

3、观察范图,说一说波波梦见了什么。

教师:谁能用好听的词语来说一说波波梦见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

4、继续讲故事听音乐(《梦幻曲》)

教师:波波的朋友咪咪听了波波的经历,它也来到了梦幻森林,听,音乐又响起来了。

问:小兔咪咪会做一个什么梦呢?(幼儿自由讲述)

三、讨论:如果你来到了梦幻森林,你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会梦见什么?

幼儿讨论后讲述。(奇怪、有趣、甜蜜、伤心、恐怖、快乐、难受、惊险)

四、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教师:听!音乐又响起来了,快快进入梦幻森林,做一个与众不同的梦吧!

五、作品赏析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10

【作品分析】

这是一首嘻哈音乐,该曲有鲜明、强烈的节奏,歌曲里幽默又特别的唱腔吸引了幼儿,孩子们都觉得音乐里“有着一个搞笑的人’。

同时,作为嘻哈音乐,是幼儿很少接触的新事物,对他们来说是新奇的有兴趣的,同时也能丰富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有利于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

小丑,这一特殊的角色,正好体现了幽默、搞笑、滑稽的特点,于是我选择了讣丑的角色,借助小丑这个角色充分去感受音乐幽默风趣的特点。而整个活动以‘‘小丑当大厨”的情境为背景,以“切菜”的脉络贯穿其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幽默滑稽的风格,并能创造出多种切菜方法。

【活动目标】

l、感受音乐幽默滑稽的风格,伴随音乐学习小丑得意、走、看和选菜的动作。

2、在了解4/4X X XX XO/这个节奏的基础上,伴随音乐创编出与该节奏相匹配的切菜动作。

3、体验当厨师进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已经用该音乐玩过找朋友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了解故事情节,模仿学习情节所匹配的动作。(幼儿围圈坐)

1、在教师动作、语言的引导下初步学习基本动作。

①师完整讲述故事

师:看看我是谁?(教师戴上小丑的红鼻头)肚子好饿呀,我要去厨房做一顿香喷喷大餐,(做得意的动作),进了厨房,我走走走走走 /左看看右看看/(3遍)。哇,发现了我最喜欢的菜(做指菜动作),我,拿呀拿呀拿呀拿。准备切,切切切切切/……看看我切的菜。

②配乐,教师完整示范动作两遍。

③幼儿完整模仿学习两遍

2、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初步有节奏的随音乐做动作。

①重点练习有节奏的切的动作

②连续完整游戏(两遍)

第一遍游戏:教师重点用语言提示切菜的节奏

第二遍游戏:教师重点关注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做切的动作时候的节奏

(二)用4/4X X XX XO/节奏创编不同的切菜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用替换的方法创编片和拍的动作

①重点练习有节奏的片鱼的动作,幼儿在圈上按顺时针的方向移动,完整玩片鱼片的游戏(关注幼儿在移动时候的节奏和空间距离的调整,教师重点用语言提示走走,走走走,的节奏,以及片鱼片的节奏。)

②重点练习有节奏的拍姜的动作,完整玩拍姜的游戏

2、幼儿自由创编切菜的动作

①幼儿创编不同菜的切法

②教师引入魔法菜板,进一步激发孩子创编的兴趣

③配乐完整游戏三遍

3、结束

师:现在,端上我们切好的菜吧,跟着老师走,咱们炒菜去吧。(幼儿假装端菜状,离开)

【活动延伸】

1、魔法菜板放置位置的不同变化:高、低、左、右、前、后

2、可增加魔法菜板的数量。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1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知识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能力目标: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单明了、抽象概括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重点:

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二、新授。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3、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t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板书:

a=30=11+30=45

课后反思: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了解字谜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

2、初步了解汉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在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能力,并努力将课堂教学建构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营造有快乐一起分享,有问题一起解决的课堂教学氛围。

4、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字谜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

难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资料进行一定的整理。本课知识性较强,有些学生暂时难以理解,为了让这些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动画媒体的运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网络的交互功能使学生能亲历学习过程,扎实地理解汉字的演变及构成,真切地感悟祖先创字之巧妙,进一步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技能:学生会浏览网页、网上搜索;学生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能通过教师在网页上预设的引导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基本能按教师的任务驱动来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探求。学生爱探索、爱表现、爱比拼,因此,将网络课件构建成为学生探求新知、表现自我、你追我敢的大舞台,是非常有实效的。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遨游汉字王国》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单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有趣的汉字;二、我爱你,汉字。介绍了我国汉字的产生、发展、演变及汉字的构造规律,利用网络平台这一互动学习环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充分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因此选择了网络课件这一学生自主性、互动性较强的教学媒体。

教学准备:

1、网络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说明:

本设计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按汉字的起源、演变、运用、趣事、欣赏等内容,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并拟订了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上节课,我们围绕汉字这个话题,按照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大组,并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拟订了每组的活动计划。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神奇的网络,走进汉字王国,去领略神奇的汉字文化吧!

二、 分组点击网站内容,借助多媒体平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1、

老师:在我们每一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请你们根据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点击相应的网站,看看通过浏览网页,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2、 CAI出示表格,明确学习内容、要求:

最感兴趣的内容了解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

3、 分组按内容浏览相应的网页

4、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表格。

5、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说说通过浏览网页了解了哪些知识?最后说说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 学习字谜的知识:

1、 老师小结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汉字的起源、演变、运用等知识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在今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地了解。

2、

提起猜字谜,同学们并不陌生,很多同学在课下非常喜欢猜字谜,有的同学还自己编制了一些字谜。可是,有些同学对字谜的知识了解并不多,下面让我们进入字谜乐园,对字谜进行一下深入的了解。

3、 学生点击字谜知识,了解字谜的来历、种类、猜字谜的方法及怎样制作谜面。

4、 汇报交流。

5、 师小结方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字谜的知识。知道了猜字谜的时候,可以根据谜面的意思来猜,也可以把谜面想象成一幅画来猜。其实啊,这也就是我们造字的方法:象形字和会意字。

6、 光弄明白了可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来,我们一起猜猜吧!

CAI出示:P78面字谜

7、 小组内猜谜,练习自制谜语

8、 全班交流

9、 教师小结:

象形字,会意字,原来小小的字谜中还蕴涵着这么丰富的汉字知识啊!

四、 总结本节课内容,播放汉字字形、字体的演变过程,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1、 老师:汉字历史悠久,记录和承载着中华文明。CAI出示,观看汉字字形、字体的演变过程。

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从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一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简化字,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汉字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告别了洪荒时代。书写了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

2、 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汉字的有趣,而且增强了很多汉字的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收获真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开展更多的活动,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有趣,深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探索汉字的奥秘。设计意图: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奇。网络丰富的资源,形象逼真的动画,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激起学生情感反应,使学生入情入境,得到间接的生活体验。

学生进入网站,有种新奇感,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秘,网站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所涉及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通过网络把互连网上丰富的资源与教材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的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丰富的资料适应了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兴趣、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的需要,从而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最佳作用点。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2000字


想必大家都很希望能从容撰写文档和文案吧,翻阅一些范文能够打开我们的思路。范文最重要的是提供可见的模范标准,一篇优秀的范文可以提高什么能力?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收集整理的“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篇1)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能够听、说、读、写句子does he live in Sydney? No, he doesn’t. 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 Yes, he does.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二)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句型来询问他人一些日常生活情况。

(三)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灵活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句型。朗读时做到语调自然,语音准确。突破方法:反复朗读,小组互听朗读,提出建议,突破重点。

(二)难点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突破方法:创设情景,表演对话,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播放歌曲My new pen pal,师生齐唱。

2.师生进行日常会话。如:T: Where are you from? S: I’m from China. T: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S: I often read books. T: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 I go to school by bike. T: Do you go to school by subway? S: No, I don’t. T: Do you have a pen pal? S: Yes, I do.

Step 2:Presentation

看图描述:She teaches English。He goes to work。

He watches TV。 He reads newspapers。

What’s your hobby?出示图片:hobby?

I say you say。

Let’ s try

What does ZhangPeng’s mother teach ?

She teaches English.

Does she teach English?No , she doesn’t 。

Does she teach Chinese?

No , she doesn’t .

Does she teach math ?

Yes , she does .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问题,然后播放Let’s try部分的录音,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找出回答问题的关键信息,核对答案。最后让学生反复听轮,尽量听出原文并进行复述。

Let’s talk

1.教师请一名学生介绍他笔友的有关情况,如:

I have a pen pal. She lives in Beijing. I live in Wuhan. She likes climbing mountains, singing and swimming, but I like drawing cartoons and dancing. We often write emails.教师根据这名学生的介绍问其他学生:Does his pen pal live in Beijing/Wuhan…?帮助学生回答: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 She lives in…教师板书并教读句型:Does he/she live in …? 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

2.教师用单词卡片指导学生进行替换练习。如:Does he live in the city? Does she live in the country?

3.教师出示简单字谜游戏,教学生玩,学生完成后,教师说:These are word puzzles.教师板书并教单词word puzzles。注意单词中word puzzle的发音,可用拆分法:puz-zle。教师问:Do you like doing word puzzles?引导学生回答:Yes, I do.

4.教师出示远足图片,提问:What are they doing?引导学生回答:They are going hiking.教师板书并教读单词go hiking。教师可做适当解释和拓展。继续提问:Do you like going hiking?引导学生回答:Yes, I do./No, I don’t.

5.教师向一位学生提问:Do you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学生回答:No, I don’t.教师向全班提问: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学生回答: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教师板书句子: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 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

6.教师播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静听两遍录音后回答问题。① What do the two Johns like? ② What is Wu Yifan doing? ③Where does Wu Yifan’s pen pal live?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答疑。再放一遍录音,学生跟读,然后同桌两人分角色操练对话,最后选派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对话。

7.教师示范书写四会句子,学生仿写。

Step 3: Practice

1.教师准备一些卡片,正面写人名,反面写动词短语或住址,如:watch TV, read newspaper, Shanghai等。请一名学生上台抽取一张卡片,这名学生把抽到的卡片正反面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看,再请一名学生只看正面并进行提问:Does your uncle/aunt like watching TV...? Does your uncle/aunt live in...?其他学生用Yes, he/she does. No, he/she doesn’t.来回答。

2.教师让学生将个人信息填在卡片内。 Name: ___________ I am a boy/girl. I live in ____________. I like ______________. I go to school___________.请一名学生上台从一堆卡片中抽取一张,告诉台下学生:It’s a boy/girl.学生分成两组,轮流提问,如:Does he/she like drawing pictures? Does he/she go to school by bus?等等,看哪一组先猜出填写卡片的人是谁。

3.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完成Let’s talk下面的练习。

Step 4: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让学生听Let’s try和Let’s talk部分的录音,并积极与他人交流。

2.抄写本课四会句子。

3.做活动手册上的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Unit 4 I have a pen pal word puzzles go hiking Does he/she live in…? Yes, he/she does. No, he/she doesn’t. 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 Yes, he does./No, he doesn't.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篇2)

回到学校已两个月,行课也更加流畅。想这次执教的一年级,二年级,六年级,跨度非常大,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性也大不相同。我所执教的一年级共有6个班,感觉学生差异很大,能力强的学生与及其厌学的学生在一年级阶段就表现得相当明显。我深知要培养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难的,但是由于是一年级的孩子,可塑性还是非常强,我在一年级的训练重点完全落在对学生信心的培养以及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话,勇于表现自己的愿望。

一年级对教学内容来讲我尽可能的做到极其简单,目前还基本停留在HELLO,HI,YOUALRIGHT?IAMALRIGHT,THANKYOU.课堂形式也相对简单,但是我一直致力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和小朋友,老师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用游戏,对话,表演,比赛,观看小动画等方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直到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自信地给老师同学打招呼。鼓励是一种机制,同时批评也非常必要。一年级的学生行为规范也相对较差,上课的注意力集中有时候只有几分钟,我一直在想怎么能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紧紧围绕课堂,但是效果一直不太理想。但我同时也一直提醒自己,对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放手,不能以强行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应该以培兴养趣,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所以我总是关注那些后进生,请小朋友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一个团队的重要,让我们一起创造一个共同合作相互帮助的团队,让后进生感觉被关注。

课堂上,教师就是导演,要让每个演员演绎角色淋漓精致就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不能用统一的要求对待每一个孩子。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节,不能一味追求课堂花俏,拔高要求对待孩子,让小朋友一开始就感觉恐惧从而不愿意再去学习。

同时,我一直思考如何将自己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做一个文明,有素质的人在自己的课堂里有机贯穿。我一直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灌输他们懂礼貌,讲礼仪,使用文明用语,注意说话的方式,使用正确的语气。这些在现在看来似乎非常不切实际和可笑,学生如此多,怎么能在每周只有一节的课堂上将这些理念灌输给学生?开学两个月来我发现也确实成效极少,但是我不准备放弃,我将一直坚持,注重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以及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得失,成就一个团队的胜利的基础上习得知识。

同时我还将继续坚持对学生语言习惯的培养,丢弃自己以前过分注重单词的教学,而忽视了语言的自然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连贯性,不再为了让学生掌握单词的读法而过分机械操练,为学生创造自我反省,自我提高,以及正确学习知识的时间与空间。从一开始就注重语音语调,让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输入,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用语言本身去吸引学生。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的小学英语课上过多的夸大了景象的建立,乃至是为了景象而景象,以致于孕育发生了虚伪的景象。许多教师抱着在如许的景象中给孩子们以天然习得英语的盼望,本来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显然是不切合现实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脚踏实地,还给孩子们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天地。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篇3)

一、课题: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6 A field trip(B Let's learn Let's play)。

二、课题说明: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有关户外各项活动的单词教学,这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着,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且这些活动是学生们所乐意参加的,教学时可充分抓住这一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使课堂气氛活跃一些。教学重点是掌握5种活动词汇的正确读音。

三、课时说明:

本案例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在前面已学过drinking water等活动的词汇和What is/are …doing? They are ... He/She is ...的句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如何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巩固、拓展和利用所学的旧知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学生情况说明:

通过前面几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What ...doing?和人们正在进行活动的描述He/She is... They are...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中将分散的语言点进行整合、拓展,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把孤立的单词教学放置于一定的情景教学之中,达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准确、灵活地运用的目的。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拿出实物,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对本单元知识加以强化,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拓展A field trip这一话题。

Unit 6 A field trip

B Let's learn Let's play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

1、Let's learn部分的动词短语的ing形式:counting insects,collecting leaves,writing a report,playing chess,having a picnic。

2、在情景中使用对话中的句子,并能恰当的替换句中的动词短语。

3、听、说、读、写动词短语:counting insects,collecting leaves,writing a report,playing chess,having a picnic。

4、 counting和collecting的正确发音示范和指导。

教学难点:

1、词汇量较大,有些短语不易掌握:counting和collecting的发音较难且易混淆。

2、动词短语的ing形式:强调writing和having,加ing要去掉字母e,再加ing。

课前准备:

1、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录音(Let's learn,Let's play)、课件。

2、实物:象棋、国际象棋、树叶。

3、投影仪。

4、书写表格(在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Warm up(热身)

大家一起唱活动:唱一唱(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教师播放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Let's chant部分歌曲。

学生跟录音演唱歌谣。(Listen and repeat)

二、Review(复习)

1、老师先美美地喝杯子中的一口水,What am I doing? Ss: You're drinking water.

2、出示课件图片,请学生复习A Let's learn部分的词组。

引导学生Using the sentences: What is ...doing ? He/She is ...

三、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活动一:学一学

1、教师出示一群人野营的图片,T:What are they doing? S: They are having a picnic.教读该词组。

2、出示国际象棋,教师问学生:What is this?引导学生回答“chess”。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可以领读chess。出示中国象棋,教师问:This is Chinese chess,Can you play chess?引导学生回答:Yes,I can play chess.或者No,I can't.出示图片,T: What is Jone doing? S: He is playing chess.使学生能够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

3、教师拿出一张Report,T: What is this? S: It is a report. T: What is Sarah doing? S: She is writing a report.

4、出示一片树叶,问What's this?回答:It's a leaf.拿出一袋树叶,问What are they ?回答:They are leaves.(树叶的单复数在前面已教过,这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然后教师把树叶夹在书本中,T: I am collecting leaves.看课件图片,T: What is he doing? S: He is collecting leaves.教师带读该短语,请学生试着读出新的单词短语。

5、出示watching insects的单词短语和图片,问:How many insects can you see? T: Let's count together. There are six insects.教师引导学生说出counting insects教师带读单词。

6、最后,在四线格上展示五个动词短语。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总结:T: Look at the board,can you find something different?

单词结尾是不发音的字母e的时候,加ing要把e去掉。

7、教师播放Let's learn部分的录音,学生打开课本listen and repeat。

Students read one by one,老师纠正错误的发音。

活动二:小小探究家

Make a chant

For example: Chen Jie,Chen Jie,

What is Chen Jie doing?

Counting insects,counting insects

She is counting insects.

以上例子在课件中展示。

尽量让学生编出更多的chant,并请同学自编自吟。

活动三:我是小老外(Work in pairs──看图编对话)

请学生准备后,上台展示。A: What is ...doing?

B: He/She is ...

B: What is ...doing?

A: He/She is ...

活动四:趣味游戏Let's play──Can you guess?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蒙上眼睛,叫台下的另一个同学说:I am ...全班同学齐问:What is he/she doing?蒙眼睛的同学使用这样的句型:...is (collecting insects).

四、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拓展一:

练习:完成活动手册P52第1小题

学生打开书,看表格。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请学生订正答案。

教学目的:加强学生书写练习,巩固所学动词短语。

首先,请学生到讲台前表演动作。

然后,请其余学生完成表格,找出他(她)在干什么?Let's find out: What is he /she doing?

请学生根据自己填写的表格进行汇报,教师可以给予句型引导:... is ...

最后在投影仪上展示优秀学生的书写表格。

活动目的:呈现Let's learn部分的画面,并提供学生语言运用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完成表格的形式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五、板书

Unit 6 A field trip

What is he/she doing?

He/She is...

counting insects

collecting leaves

writing a report

playing chess

having a picnic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对话;

2、能够根据对话内容回答文后的问题;

3、能够就自己20年后的理想状况进行讨论。

教学重难点

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对话。

教学过程

Step 1:温故知新,创设愉快学习氛围。,根据教材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进入新课前先让学生唱自编歌谣。如:(Enjoy a song)

GS: What are going to do? (twice each time)Play football, Play football

BS: I’m going to ply football.(如此不断替换新词)这样不但可复习大量旧词组:take pictures, play chess, play games, plant tree, watch TV, go chopping, go hiking and so on且可较好操练新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Step 2:站起来,你说我说大家说,提高自信心自由问答(教师不点名,让学生勇敢站起来one by one问答)

Step 3:Game:Guessing:”What is she /he going to do? She /He is going to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导入新课。出示人名图片。(在背面写将要干的事情)(John, Amy.WuYifan,Zhang Peng Sarah)

E.g.一What is Amy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Guess!

一She is going to…

T: What is Sarah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 Let’s have a look.(卡片后没写任何东西)

Oh, There’s nothing. Today Let’s learn. Unis 3 B Let’s read” and find out.

Step 4:学习新课,讲究方法

1、Read and circle your new words.(学生共同找出新单词,并板书)

NW:need , else , use plant trees

some plants -----对比学习plant shop /

2、Listen the tape and try to learn by yourself.

a.First time: Just listen.

b.Second time: listen and follow.

c. Third time:listen and follow loudly.

3、Learn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ss try .T help and explain)

4、Reading

a. Follow the teacher.

b. Read together

c.Read in group. (Use the way they like)

(小组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指导阅读方式,强调语音、语调、语速)

d.小组读书比赛,突破“读”

5、Writing

Finish the exercises(课后练习和教师增加的课外题) More exercises: 5)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6、What is your father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 7)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n the future?

Step 5:课外拓展,施展才华,真我风彩/你演我演大家乐!(改编或照演Let’s read的对话) Eg:(学生编的内容)

A:Hello,Peter,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B:I’m going to the bookstore . I want to buy some comic books .What are you?

A:I’m going to the bookstore ,too. I want to buy some post cards.

B:Let’s go together. A:Great!

B:When are we going? A:On Saturday morning. B:OK.

A:See you then.

Step 6 :小结本课内容

Homework:

以“My weekend / My weekend plan /

My busy weekend ”为题,写一篇作文,

介绍自己的周末计划。不少于30个字。

2.听磁带,读P30的文章五遍,签字。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篇5)

标点符号口诀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说完用逗号,话说完了用句号,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注释进层破折号,书文名称书名号,意思省略省略号,表示停顿用顿号。

标点符号的特征

1、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圆(。句号)。

2、中间有停顿,小圆点带尖(,逗号)。

3、并排语气词,点个瓜子点(、顿号)。

4、并排分句间,逗号顶圆点(;分号)。

5、引用原话前,上下两圆点(:冒号)。

6、疑问或发问,耳下坠耳环(?问号)。

7、命令或感叹,滴水下屋檐(!感叹号)。

8、引用特殊词,蝌蚪上下翻(“”引号)。

9、文中要解释,月牙分两边(()括号)。

10、转折或注解,直线画后边(——破折号)。

11、意思没表完,六点紧相连(……省略号)。

12、报刊或书名,括号带双尖(《》书名号)。

13、重点词语句,字下加黑点(.着重号)。

14、专用名称下,横(浪)在下边(—— ﹏专用号)。

15、两数或名词,横线连两边(-连接号)。

16、人、地、文名中,黑点居中间(.间隔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口诀版)

1、问号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感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

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6、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听懂,会说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nose; mouth; ear; eye;

2..能力目标:通过见面打招呼,描述自己等情景,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表演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自然与真实运用的目的。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帮助残疾人,并且爱护眼睛预防近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句子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

2.难点:区分a和an的发音以及S复数用法。 能熟练地使用问候语和介绍语来进行交际。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I Warming up

1、Greetings .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I’m Miss Fan.I’m very happy today,.How are you ?

2、Are you ready for class? Let’s do and sing, “Hello ,Hello ,How are you ?”

Have Ss do actions with another.(设计意图:轻松欢快的歌曲伴动作 作为开场白,同时复习旧知,带领学生轻松进入课堂主题,音乐、图像使抽象的语言变得更加直观。)

StepⅡ Presentation

1、Show a toy ––Mickey.

T: This is my new friend ,Mickey, I think it’s beautiful.

Teacher acts the Mickey :”Hello! 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 .”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

2、T: Who wants to touch ?Touch.touch!

Have Ss touch Mickey’s face . Show word card—-face.(设计意图:用卡通玩偶米奇导入face单词,并鼓励学生touch,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导入了两个新词汇并为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打下基础。)

Step Ⅲ Practice

1、 Show the screen, Have Ss read together “Look at me ! This is my face!”

2、 Give students some people face card(such as Mike,Chen Jie,John,etc.) , Have students say”Look at me!This is my face!” and pass the card one by one .

T: OK!This group is great! Clap your hands. Stick a letter card for your group on the blackboard. (设计意图:评价是一节活跃而有序的课堂必不可少的措施,也大大提高了40分钟的课堂效率)

3、 Point to Teacher’s nose ,

T: 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 .This is my nose .

Ask one student to stand up .teacher point to him/her nose .T: This is your nose .

Show word card ,Teach students “nose”.Read the word one by one .Give the best one a winner picture.

4、 Take out a bear’s face , T: look! Zoom is coming! Use the same way to teach other’s words .

Stick them on the blackboard(word cards and Zoom’s face) .

5、 Have students point to the word .as soon as possible. T: Look at me! This is my mouth/nose/ear/eye…. Ask two students come to the front and point to the correct word .

6、 Show the screen , Ask one student to read the dialogs .”Look at me !This is my eye /ear /mouth/nose…..”

7、 Play a game,throw a die , Ask some students come to the front and touch the whiteboard . Read the sentence and fill in the blanks”This is my ___.”

8、 Guessing game . Have students guess ,There are six number pictures on the screen ,Ask student to touch and guess ,what picture is under the number. Have them pay attention to “an eye,an ear”and “eyes”

9、 Show CAI. Ask students ,“Do you remember colours ?’ Review colours.

Show some pictures with different eyes. Have Ss fill in the blanks “look at me!This is my_ “red eyes” or “black eyes”.

10、 Show different pictures who has long nose(elephant) , big mouth(crocodile), long ears(rabbit) , big eyes(owl) , Have Ss fill in the blanks. It has a long___. It has a big___. It has two long___. It has two big ___. Have Ss pay attention to “two ears ,two eyes.”(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设置大量的任务型活动,让孩子在愉悦的主动地氛围下学习新知和巩固新知,全方位的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11、 Tell students(情感教育)PPT :

Boys and girls,we have two bright eyes.But if you don’t be careful,you will not have beautiful eyes.Maybe you have to wear glasses just like me .So you should protect your eyes carefully.

12、 Teacher takes out a baby’s picture. T :Look !This baby is so lovely ,This is the beautiful eye, nose ,mouth and so on .Who wants to have a try ? Touch,touch! Close your eyes . Touch,touch! Can you touch the eyes?Ask students come to the front.

13、 Play the video. Let’s do .Have students stand up and do together , Say the dialog loudly.

“close your eyes.open your mouth.touch your nose.touch your ear.touch your face.”

StepⅣ Wrap-up

1、 Draw,stick and talk ,

Draw a face,a nose ,a mouth ,two eyes,two ears,then stick them. Talk about them with your partner. Hello!My name’s ____.Look at me ! This is my _____,this is my___,this is my___,this is my___,this is…

Ask some students show their cards and talk about them.设计意图:情境表演的输出是可以检验课堂教学成功的程度,它的设置是学生对于本课知识掌握与否的呈现,也是生生合作学习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模式。

2、 T: I want to draw a baby now ! I draw a face.I draw two eyes.I draw two ears.I draw a nose.I draw a mouth. OK! Teacher draws a baby on the whiteboard. Baby says: Haha! 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This is my eye.This is my ear.This is my nose.This is my mouth.

3、 Tell students(情感教育PPT) :

Boys and girls,we have a nose, a mouth , two bright eyes, two sensitive ears. But not everyone has them,so we should cherish them and help others. Such as crossing the street,writing, reading and so on

Step Ⅴ Homework

1,Listen and read new words 20 minutes after school.Talk about them with your friends.

2,Do exercise book.

板书

UNIT 3 Look at me!

Group

1 2 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

This is my nose.

This is my eye.

This is my ear.

This is my mouth.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篇7)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游戏时所用的图片(食物、蔬菜、动物)。

学生:准备表演时所需道具(服装、假发)。

教学设计

Step One :Present the sentence patterns.

1. Play a game “How many words do you know?”(利用小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冠军的介绍引出本课。)

Teacher: After the study of the first three starters,I think most of the students must have known a lot of words. How many words do you know? Let’s play a game to see who know? Let’s play a game to see who knows the most.

(Divide all the students into several groups and show a picture(图片略)to them with the computer. Every group can choose two students to join. They are asked to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down the words in 30 seconds.)

(Group 2 is the champion group. They can write 11 words.)

2. Introduce the champion group to the class.(引课方式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

Teacher: Congratulations,now Group 2 is the champion. But I don’t know your names.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yourselves to us?

S1& S2:Yes.

S1:Hello.My name is Li Lei. Nice to meet you.

Ss: Hello,Li Lei. Nice to meet you,too.

Ss: Hello! What’s your name?

S2:I’m Sun Ping. How do you do?

Ss: How do you do ?

Step Two: Drills.

1. Make introductions.(通过句型的操练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所学的句式。)

Teacher: The new term begins. Everyone will meet many new classmates. Do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m? If your answer is “yes”,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in your group.

Example:

Sa: Hello! I’m Li Lei. What’s your name?

Sb: My name’s Zhang Feng. Nice to meet you.

Sa: Nice to meet you,too. And what’s your name,please?

Sc: Lin Li. How do you do?

Sa:How do you do?

2. Listen and number the conversations.

Teacher: Today I have good news for you. Three new students will come to our class. They are from other countries. Do you want to know them? Let’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of 1b in Section A.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give the right answers.)

Step Three: Make friends.

1. Make new friends.(用谈话的方式完成任务,生动活泼,同时更容易向学生进行美德教育。)

Teacher: Now everyone has some new friends. Do you want others to know them? Do you want more friends? Let’s introduce our new friends to others,OK?

Ss: OK.

Example:

Sa: This is my new friend. His name is Sun Nan.

Sb: Hello,Sun Nan. Nice to meet you.

Sc: Nice to meet you,too. Look! This is my new friend. Her name is He Lu.

Ss: How do you do?

Sd: How do you do?

(Students can stand up and introduce their friends to others freely. They can greet each other warmly. Everyone in the class can have more friends. They can also know something else about them.)

2. The New comers.(以表演的形式完成,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Teacher: Just now I said three new stud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would come to our class. Now,look! They are here. Let’s give them a warm welcome.

(Three “foreign”students come in and all the students clap warmly.)

Teacher: It’s their first time to come to China. Would you like to listen to their introductions?

Ss: Yes.

(Three students can make introductions and act out the dialogue vividly.)

Step Three: Sum up.

Some students are asked to sum up this lesson. It is how to make new friends and how to greet them. It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daily life.

Homework

“How do you meet new visitors at home?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How did you go there? I went by train .

2. 能听懂、会说本课对话,并能在实际情景中应用。

能力目标:

能够用一般过去式询问别人在过去的时间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了哪里并作答。如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I went to Xinjiang. How did you go there? I went by train.

情感目标:

1能在游戏中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加强合作式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通过竟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句型 How did you go there? I went by train.

2.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并书写所学对话。

教学过程

step1 warm up

1. let`s chant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2.Let` s review ;利用单词卡片复习动词短语和句型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3.Free talk: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I took pictures.

Good !What about you?

I went ice-skating .

设计思路:Let`chant 设计是为了活跃气氛并引出本课主题: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Let`s review.不仅可以复习短语和句型,还为拓展本课句型做了铺垫。

step2 presentation

1.present Let`s try

What did you Chenjie do on her holiday? Let`s listen and circle.

listen again and check your answers

(设计思路)通过处理本部分, 达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2.Present let`s talk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t`s warm and sunn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arbin in winter?(课件出示哈尔滨的一张下雪的图片)

It`s cold and snowy.

Did you go to harbin on your holiday?

Yes, I did.

How can you go to Harbin?

I can go there by plane or by train.

That`s right .Sarah went to Harbin on her holiday.How did she go there?Let`s have a look.听录音let`s talk。

Ask and answer.

Look and repeat.

Read in roles.

Act out the dialouge.

Step3 practise

看图问(Where did you go ?How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学生根据图回答。

Step4 Consolidation

1、快速枪答

过程:全班学生分成4大组,请两名学生上来,A学生抽取地点卡片,B 同学抽取交通方式卡片。

(1)A同学问大家: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大家根据A同学的卡片回答:I went to

(2)B同学把卡片上的交通方式用动作或模拟声音表达出来,边做边问大家。How did you go there?每组同学根据表演者的动作猜并快速回答:I went....

看哪个组抢答又快有对。

(3)然后有AB两同学分别在其他组任选两个同学,做轮换练习。

2、采访活动

请一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动词短语过去式的卡片,对任一个小组进行采访,抽取卡片的同学根据卡片内容边做动作边提问:What did you do? 被采访的小组同学看动作猜出短语是什么,并回答:I....

全体同学大声重复答I....(然后这名同学再抽取不同的卡片对其他组进行采访)

3、小组活动

学生以前后桌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几人分别准备好写有交通方式、动词短语的过去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卡片,小组内部以表演动作并提问的方式操练整个对话。

(1)一人抽取卡片并根据卡片的内容(地点、时间)提问: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其他同学根据卡片上的内容回答:I went to ....

(2) 然后其他同学自由抽取卡片根据内容(交通方式或者动词短语)用动作或模拟声音表达出来并体问:How did you go there?或What did you do there?其他学生根据动作猜短语并回答。

(3)小组内部每人轮流抽卡片并体问。

教师请一名学生说出曾经去过的地方和所乘做的交通工具,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调查。教师可请几名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设计思路:通过前面的小组活动充分为学生搭建了语言交流的平台,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操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加强合作式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Step5 :Homework

1. 听音朗读对话内容并背诵、默写四会句子。

2.调查其他朋友的假期旅游情况,下节课汇报交流。

设计思路: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而且能延伸到课外。这一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养成课外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My holiday

How did you go there? I went by train.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3000字


作为一名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一般都会被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根据教学情况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节奏。你知道教学设计怎么书写吗?我们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1

一、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美术课上,孩子们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三个孩子不同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

第2--4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小青、小松、小波3个孩子所画的家乡。小青画的是山林,那里山峰高,瀑布美,屋前屋后都是高大的树。小送画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里草绿,牛羊多。小波画的是辽阔的大海,那里海水蓝,海面上有装满货物的轮船。他们的画画出了各自家乡的特点,更有趣的是,他们把自己都画到了画中:小青提着小篮子在丛林里采果子;小松正骑在马上赶着羊群;小波在码头上迎接爸爸,从而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把握两个整体:

1、文章是一个整体:第一自然段由我们在美术课上画自己的家乡引出课文;第2、3、4自然段通过三个孩子不同的画展现自己家乡的美--山林、草原、海边展示课文内容;第五自然段总结画了许多画,感受家乡多美,祖国多美,从而构成一篇完整课文。

课文结构清晰--引出课文、并列展示、总结抒情。

课文内容丰满--2、3、4自然段各为一个独立的整体。(2自然段有山高、水美、树大和动感的富有情趣的小青采果子,用画笔绘出了山林的美;3自然段有草原的广阔、碧绿、富有和勇敢勤劳的小松奔马放牧,构成一幅动态的画面;4自然段有大海的宽阔、海水的碧蓝、海面上有繁忙的货船和码头上一个迎接爸爸出海早归的孩子,画出了既有景又有情的海边生活。

2、家乡的美构成了祖国山河整体的美:三个并列的美丽家乡景象是祖国多美的其中一部分,且有不完整性,那正是给教师与学生开发的广阔空间--展示学生自己家乡的美,从而使祖国的美更加充实。

二、关于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认识山字旁。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家乡的美丽。

3、能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什么样。

4、会用一望无际写一句话。

5、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三、关于教学重、难点: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要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和家乡的具体情况。

1、教学重点:课文第2、3、4自然段,了解三幅画的内容,体会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依据第一、二册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基础确定难点)

(1)感知课文描写家乡(山林、草原和海边)景色的美丽;说自己家乡的样子;

(确定这个难点主要是想学生年龄小不会留心家乡什么样,或根本不清楚家乡在哪。

所以家乡一词要从广义理解:生活的所在地、故乡老家等。但不要出现说自己家所在的楼。)

(2)会用一望无际写一句话。(首先要了解词义,其次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再有是写一句话。)

难点的处理办法:分散和随即。

四、教学资源准备:

1、通过观察、访问或与家长聊天,了解自己家乡在哪里和它的样子。

2、用小彩笔画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的图片。(结合语文课本中的图画如《浪花》、《小山村》等课文;也可结合美术学课的内容。)

3、课文中三幅图的课件或投影片(有条件的学校)。

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五、教学设计依据的教学理念:

1、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叶老曾经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试着理解、试着揣摩,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2、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学生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本课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因区域不同而定)(因兴趣、想法不同而定)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学生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六、教学时间:建议2--3课时

七、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能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3幅画的内容,感受家乡的美丽。

2、能读准8个生字的字音,能了解字义;随文认读5个认读字,认识山字旁。

3、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愿意与人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什么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在哪里?

你想把自己美丽的家乡画下来吗?我们先学一学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用画笔,向我们介绍家乡的?(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自主习得能力培养之一:巩固拼音的拼读技能;加强已识字的运用;学习认读新字。)

要求:借助音节读准字音。

2、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读课文(合作学习体现之一)

要求:(1)互读互助读要努力读正确,听要认真,发现错误帮他改正。

(2)读后标出自然段

[这一过程除训练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外,还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教材、资料、媒体、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3、检查反馈学生初读课文后的识字情况

(1)内容: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或短句,强化识字(可用卡片或用课件)

画笔山峰丛林草原屋前屋后一望无际又高又大

瀑布码头一艘艘装满货物的轮船骑在马上赶着羊群

(出示的词语要带音节,读词语中可了解山峰、丛林、瀑布等词的意思;认识山字旁。)

(2)形式:可指名读、可开火车读

导语:(过渡到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第一板块

(一)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感知发现的自主学习权力留给学生,从而实现第一个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读后知道了什么?

(汇报后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整体: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第二板块

(二)读课文,感悟语言

1、观察彩图并读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让儿童画与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又体现学科整合思想)

(1)找一找:每一个自然段与四幅彩图的联系。

(2)说一说:指出联系。

(3)读一读:相应的自然段。

2、按自然段学习课文(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认识第二个整体)

说明:第一自然段学生了解画家乡的事发生在美术课上就可以了。第二、三、四自然段能结合语言与图画说出家乡的美、读出家乡的美。第五自然段要知道我们画了许多自己家乡的画,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丽,懂得家乡的美丽构成了祖国的美丽。

第二、三、四自然段可打破自然段的顺序

123下一页进行教学--按学生喜爱自然段的兴趣所需,这也体现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自主习得能力培养之二)

(1)细读第二自然段。(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

想一想这次再读你又知道了什么?(结合插图、投影片或电脑课件汇报,同时启发学生想象,在情境中感受画面中的形象。)

(汇报重点指导语言表达顺序及感悟语言内涵,构成单幅图画的美:a、家乡在哪里--山林;b、家乡怎么样--山峰高、瀑布美,到处都是树;c、画中的人在做什么--小青在提篮采果子。)

结合图画、语境了解丛林等词语的意思。

(2)随学生的汇报指导学生的朗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

如:她画的山峰是那么高,瀑布是那么美。要读出家乡的山高水美的赞美感。

屋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绿树。要读出家乡树的高大及绿色的美。

画中的小青正提着小竹篮,在丛林中采果子。要读出小青置身于丛林中享受家乡的树林给她带来的快乐的情感。

(3)启发想象再朗读本自然段,回归自然段整体。

(合作学习体现之二)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也可让学生对画面的喜爱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可同第一自然段学习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结合图画、生活实际及想象了解一望无际的意思。

出示投影片:(起到总结归纳课文2--4自然段的作用)(第2、3、4自然段采用对比读也可,要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处理。)

3、说说自己的家乡:(学习运用书上的语言表达方法)

表述内容:(1)家乡实景(生活的所在地、老家)

(2)想象中家乡的美丽景色

4、指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赞美家乡、赞美祖国。

第三板块

(三)、有语气地朗读全文,体会感情。(回归文章的整体)

1、自读后指名读。

2、选择(2、3、4)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把它背诵下来。

四、作业:(1为必做题,2为选做题)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有能力的也可背诵全文。

2、用小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让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体现语文学科与美术的整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生字的字音,记忆字形,学习运用,指导并练习书写。

2、检查课文背诵;说说自己画的家乡景色。

3、练习用一望无际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内容见一课时)

2、强化读生字字音。

二、记忆字形,学习运用,指导并练习书写

1、记忆字形(体现自主性--有学生自主选择要记忆的汉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a、复习学过字:毛、从、山、白、小。

b、引导学生课前查找已经学过认读字,为记忆做好准备。)

有的字可自己学习:后、丛;有的字可让学生谈谈,例如

笔:形象识记法。(上面是竹子做的笔杆,下面的笔头是用毛做的。)部件识记法。

峰:想一想为什么用山字旁?结合山峰的形象识记。(结合古诗、生活等能练习运用。)

望:按结构(上下结构)记忆。

蓝:复习学过的篮,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2、学习运用:重在思路指导。

如:望可在前--望见、望一望等;可在后--愿望、远望、希望等;可组成语--一望无际、望梅止渴等;可联系古诗--望庐山瀑布等。

关于一望无际造句指导:(本课的教学重点)

(1)读一读课文中的原句,想想在原句中的意思,体会用法。

(2)想一想生活中说什么事物是可用一望无际,旨在打开思路。(天空、大海、田野、沙漠等)

(3)指导说句子。

(4)指导书写格式。()--()写上标点符号。

(5)写后读一读。(目的是培养初步检查、修改习惯。)

三、指导书写(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写字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下大力量为学生打好基础。)

以望为例

1、观察分析:观察结构上边左是亡,右是月。下半部是王,并且把上部托起来。

2、找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照例子描一描,感受位置。

4、自己照范字写一写,加强体验。

5、同学互评或教师参与评价,提高认识。

6、自己独立书写。

需要重点指导的字有:笔、蓝、峰。

三、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若有的学生没画完,可给一些时间继续画,作为课间休息。)

学生分小组互说自己笔下的家乡,然后请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表达交流,学用课文语言,同时表达对家乡的喜爱或期盼之情。

四、背诵课文展示

五、作业:(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结合自己所画的家乡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2、字的反馈检查及字的运用。

3、指导用一望无际造句。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据随机出现的情境中,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合作的意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猪八戒吃饼干的动画。

提问:猪八戒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每种饼干各有多少块?(学生只能说出有几种形状的饼干,说不清每种饼干有多少块)

谈话:没看清楚是吧。再看一遍,数一数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饼干各有多少块。

再次播放动画(学生还是数不清楚每种饼干的块数)。

小结: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是很难数出三种形状饼干的块数的。

【说明:创设猪八戒吃饼干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由于课件演示的猪八戒吃饼干的速度相对较快,学生很难独立地数一数就知道各种形状饼干的数量,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很自然地产生学习新的记录数据方法的需求。】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索

1.自主选择记录数据的方法。

启发: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饼干各有多少块呢?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记录数据的方法,教师巡视。

反馈:说一说你们组商量出了什么好办法?(在看动画的过程中,把每一个图形记下来)

谈话:这个方法很好,可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一个看猪八戒吃饼干,看到什么形状的饼干就把它报出来,其他小朋友记)

谈话:那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记录,请每个小组选一个小朋友报饼干的形状,其他小朋友记录。

再放动画,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让学生带着自己记录的结果到展台上展示。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⑴△△△△

□□□□

○○○○○○○

⑵△

⑶△○△□○○

△□○△□○

○□○

⑷△1111

□1111

○1111111

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

填表:把记录的结果整理在表格中。

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一共

个数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

【说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体会合作的力量大。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和表示数据,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统计,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2.优化记录数据的方法。

课件演示:饼干吃完了,猪八戒回到了自己的家。家里来了许多客人,他准备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谈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启发:猪八戒不知道该准备多少份公鸡的午餐,多少份羊的午餐,多少份鸭的午餐。你们能帮助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知道公鸡、羊、鸭各有多只就可以了)

谈话:那我们再看一次动画,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每种动物有多少只记下来。

再放课件,学生记录。

展示学生的记录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来记录?(公鸡、羊和鸭子太难画了,所以用画的方法来记录)

师生共同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公鸡羊鸭一共

只数68721

提问:有了这张表格,你能说一说猪八戒应该怎么准备小动物的午餐了吗?从这张表格中,你还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说明:再次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可行的方法来收集、整理数据。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自主选择了简洁的记录数据的方法。这一优化统计方法的过程,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学生亲历活动主动获取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自主建构。】

三、练习巩因,体会策略

出示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画面。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项活动?

谈话:想一想,如果在我们班举行其中的一项活动,你认为哪一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

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应该举行哪一项活动?(统计一下我们班小朋友中,最喜欢哪一种活动,就举行哪种活动)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3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据随机出现的情境中,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合作的意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猪八戒吃饼干的动画。

提问:猪八戒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每种饼干各有多少块?(学生只能说出有几种形状的饼干,说不清每种饼干有多少块)

谈话:没看清楚是吧。再看一遍,数一数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饼干各有多少块。

再次播放动画(学生还是数不清楚每种饼干的块数)。

小结: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是很难数出三种形状饼干的块数的。

【说明:创设猪八戒吃饼干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由于课件演示的猪八戒吃饼干的速度相对较快,学生很难独立地数一数就知道各种形状饼干的数量,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很自然地产生学习新的记录数据方法的需求。】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索

1.自主选择记录数据的方法。

启发: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饼干各有多少块呢?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记录数据的方法,教师巡视。

反馈:说一说你们组商量出了什么好办法?(在看动画的过程中,把每一个图形记下来)

谈话:这个方法很好,可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一个看猪八戒吃饼干,看到什么形状的饼干就把它报出来,其他小朋友记)

谈话:那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记录,请每个小组选一个小朋友报饼干的形状,其他小朋友记录。

再放动画,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让学生带着自己记录的结果到展台上展示。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⑴△△△△

□□□□

○○○○○○○

⑵△

⑶△○△□○○

△□○△□○

○□○

⑷△1111

□1111

○1111111

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

填表:把记录的结果整理在表格中。

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一共

个数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

【说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体会合作的力量大。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和表示数据,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统计,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2.优化记录数据的方法。

课件演示:饼干吃完了,猪八戒回到了自己的家。家里来了许多客人,他准备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谈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启发:猪八戒不知道该准备多少份公鸡的午餐,多少份羊的午餐,多少份鸭的午餐。你们能帮助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知道公鸡、羊、鸭各有多只就可以了)

谈话:那我们再看一次动画,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每种动物有多少只记下来。

再放课件,学生记录。

展示学生的记录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来记录?(公鸡、羊和鸭子太难画了,所以用画的方法来记录)

师生共同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

公鸡

一共

只数

6

8

7

21

提问:有了这张表格,你能说一说猪八戒应该怎么准备小动物的午餐了吗?从这张表格中,你还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说明:再次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可行的方法来收集、整理数据。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自主选择了简洁的记录数据的方法。这一优化统计方法的过程,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学生亲历活动主动获取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自主建构。】

三、练习巩因,体会策略

出示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画面。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项活动?

谈话:想一想,如果在我们班举行其中的一项活动,你认为哪一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

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应该举行哪一项活动?(统计一下我们班小朋友中,最喜欢哪一种活动,就举行哪种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并填表。

项目

跳绳

跳远

踢足球

打乒乓球

拍皮球

一共

人数

9

3

12

10

5

39

提问:看了统计表,你能确定举行哪一项体育活动吗?你还知道些什么?

【说明:统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自觉运用统计方法的意识。教师继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方法。学生在分组合作解决问题之后,就能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达格妮收到礼物前后的心情,感悟她内心的变化,激起对生活的热爱。

2、收集相关的爱德华格里格的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体会这位伟人的伟大人格,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教学准备:收集并阅读相关爱德华格里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年后的礼物(板书课题)。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礼物是――一支乐曲,是谁送给谁的?可这礼物来之不易,它让达格妮等了整整十年啊!这等待的日子是多么难敖呀!那达格妮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围绕礼物“温故而知新”,很快将两节课的内容衔接在一起,同时做到简洁明了。)

二、体会心情,感悟热爱。

1、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笔画出反映达格妮心情的词语。

(屏幕出示:终于,她仿佛明白过来:“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即使他有这样的心意,也无法将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啊!”)

(1)“哄”。“哄”字你怎么理解?(哄是骗。)那么达格妮认为这个人怎么哄她?

屏幕出示: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

在十年以后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

对比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哪个句子好,为什么?指导带着怀疑的语气读。

(2)即使……也……。这是我们新认识的一个关联词语,表示个假设关系,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你发现了吗?(首先这个人不可能给我送礼物,就算他肯送,也送不到我的手中呀!)是呀,反正都是不可能的了,现在达格妮算是彻底失望了。

(3)学习他们的相遇部分。

那个人真的是哄她吗?让我们把目光投到十年前的那个秋天,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那是一个异常和气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帮助一个陌生的小姑娘,提篮子,送她回家,还答应送礼物。)你能否像这个陌生人一样和气地说说这段话。指导朗读:

屏幕出示:“咳,真糟,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我口袋里连一根丝带也没有,更不要说会唱歌的洋娃娃了。不过我会送你一件很好的礼物,不是现在——大约十年以后。”

(4)导读

多么和气的陌生人,多么美丽的诺言,起初,这个天真的小姑娘还在耐心地等待,可是一年过去了,她开始产生了怀疑,她仿佛明白过来——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五年都过去了,可是依然没有这个陌生人的任何消息呀,她的怀疑逐渐增强,终于,她仿佛明白过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初那个天真的小姑娘已经长成大姑娘了,而关于那个陌生人的记忆也模糊了,她彻底失望了,她早就明白过来——

(5)刚才我们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达格的回忆,前面我们说过这种写法叫“插序”。那你能否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交待礼物的由来,让人一目了然。)

2、就在达格妮放弃希望的时候,这个礼物她真的来了,这对于达格妮来说是——

(出示: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我觉得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对于一个守林人的女儿,这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已经是非常珍贵的礼物了,因为它们能让达格妮更加美丽动人,为什么这首乐曲超过了它们,成了最好的礼物!请同学们读课文第6自然段从中找到理由。

(1)这是大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送的;

(2)这送礼物的方式很奇妙:乐曲传遍四方,也就将礼物送给了她;

(3)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最终都会过时,会变难看,而乐曲却是永恒的;

(4)这是爱德华▪格里格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所以意义非凡。

(学生每说一个理由,就让他读这句话,读出这是最好的礼物。)

资料链接:通过课外资料的阅读,你已经对爱德华格里格有了更多的了解,说说,你了解的爱德华是个什么样的人?(富于创新、受人尊重、享有盛名……)

这样一位深受世人爱戴的音乐家,他为了一个八岁的小姑娘,信守了十年的诺言,十年呵,三千多个日子,,所以我们一致认为——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3、收到这样的礼物,达格妮听完乐曲后又有什么表现?

屏幕出示: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歇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她从音乐的洪流里感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

(找出达格妮的动作:流满呜咽弯下埋在)从她的动作中你体会到此时的达格妮什么样的心情?(激动)指导个别激动地读。

她感动、她激动,同时她也听懂了音乐家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

(你怎么理解“曙光”:清晨的日光,比喻美好的前景。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在请大家的脑子里想像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八岁的金发小姑娘,提着篮子在林中捡野果,她那可爱的样子踩着欢快的脚步留下一串笑声(课件伴着笑声)请你像爱德华格里格那样祝福她——“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

4、得到这样的祝福达格妮又有什么举动?(面对大海高声说:“生活啊!我爱你!”)

由达格妮这非常人的举动,我们可以判断:此时她的心理充满了?(结合达格妮的身份,结合她原来生活的环境体会这种情感)这就是课文所说的:“陌生的情感!”

这呼喊声中,充满了达格妮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让我们深情地说……

这呼喊声中,充满了达格妮对人间真情的感激,让我们富有激情地说……

这呼喊声中,充满了达格妮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让我们充满希望地说……

最后让我们铭记这美好的人间真情,轻轻地说——

5、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将课文第四自然段到最后读一遍。

三、体会真情,拓展练笔

1、如果达格妮见到爱德华格里格,她会对他说什么?请写下来。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作业设计(屏幕出示)

1、读读写写。

白桦树旋律喧哗咆哮项链珍贵

双颊曙光陶醉沉浸期待

2、推荐阅读《曾子取信于子》的故事。

3、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守信,回想一下,你从哪些细小的事中也曾感受过那种真诚带给你的快乐,选择其中的一件写下来。

板书:

17、十年后的礼物

爱德华信达格妮

和气守期待

名气诺失望

才气言激动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5

人教版必修四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汉语中误读和异读的现象和原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2)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过程:

误读——不是这种读法

一、课堂导入,展示病情

以课本上的笑话《翻到死》和一段相声的录音《白字先生》导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体会误读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新课推进,寻找病因

1、问题设计: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事例中的误读现象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1)形声字造成的误读。

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最常见的,形声字也是数量最多的,在我们读形声字的时候,由于目标字与某个字的字形相近,我们容易把目标字同那个相近字形的字读混淆,造成读字读半边的现象。

如:瞻(zhān)澹(dàn)蟾(chán)赡(shàn)四个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读音却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一类型的字时,一定要注意它们读音的区别。

(2)多音字造成的误读。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留学生约翰和它的中国朋友在饭店用餐,约翰满是疑惑地问它的朋友,为什么饭店的厕所里总是树立着这样的一块牌子——小心地(de)滑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牌子上的字应该是小心地(dì)滑,约翰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有许多汉字是一字多音,多音字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所以,当我们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就应该结合语境弄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如畜字,做动词的时候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再如好字,做动词的时候读hào做形容词的时候却读作hǎo。可见,多音字所造成的误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3)方言造成的误读。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战士路过河边,看见一个妇女在哭,问她原因,那个妇女说她的孩子掉到河里了,战士一听,二话不说,纵身跳进水中,可是,他打捞半天,孩子没有找到,只找到一只鞋子,当他失望地回到岸边的时候,却听见那妇女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原来,当地人鞋子和孩子均读作háizi。大家看,方言不通,闹出了多么可笑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湖南话的声母nl不分,还有我们霍邱话的声母hf不分等等。

2、强调方法,出具处方。

对于误读现象,应该给学生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勤查字典。对于读不清楚的字,要立即查字典和相关工具书,规范读音。

注重点滴的积累。可以用一些小本子将自己误读过的字词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本迷你小字典。

3、活动设计,对症下药: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挑衅角逐称职泥淖引擎犄角狭隘尴尬旮旯包庇内讧畸形蹉跎刽子手徘徊纨袴内讧 箴言桎梏鞭笞 庇护徜徉 纶巾 联袂 气馁皈依 龋齿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累赘/累积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处境/处所贝壳/地壳哄闹/起哄禁止/情不自禁/睡觉/觉察给予/送给参谋/参差牵强/倔强悄悄/悄然无声提心吊胆/提防学校/校对刹那/刹车臭名远扬/乳臭未干伺机/伺候丢三落四/落枕/降落/落落大方

(3)、读下面的几则绕口令:

①、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②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

三、新课推进:异读——选择正确的读法

(一)问题设置1:什么是异读字?它和多音字有什么区别?

教师明确:

(1)、异读字是指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有人这么读,有人那么读,这是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的。

(2)、异读字的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的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对,都属于规范读音。

(二)问题设置2:异读字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明确:

(1)、由于文(书面语)白(口头语)之间的差异造成异读。

(2)、方言造成的异读。

(3)、由于误读造成的。

(三)问题设置3::异读现象更多地存在于文言文里,那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该如何读准字音呢?

教师明确:

(1)、破音异读:所谓破音异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的方法来体现某些字词的词性和意义的改变。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雨是一个活用现象,名词用作动词,当下雨讲,使用我们要把它读作(yǜ)。

(2)、通假异读:有些异读现象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照本字去读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由于是通假字,通悦,所以,我们要把它读作(yuè)。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就是我们在读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称、民族名称、姓氏等等)的时候,由于他们比较固定的用法,所以仍然要异读做古音。比如上面提到的几个词:可汗(kèhán)龟兹(qiūcí)单于(chányú)炮烙(páoluò)吐蕃(tǔbō)

三、课堂延伸

1、有趣的姓氏

咱们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也由很多的姓氏需要异读,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学生思考发言,并用多媒体出示)

解(xiè)仇(qiú)单(shàn)朴(piáo)查(zhā)区(ōu)

召(shào)逢(páng)种(chóng)万俟(mòqí)尉迟(yǜchí)

2、带领学生回顾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异读和破读的现象(可就课堂的情况灵活处理)

3、解决课后的练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整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误读现象,收集整理咱们生活中常见的误读和异读现象。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6

教学目的

1.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展开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并指导学生有序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绘制自己心目中二十年后的构想图。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二课时为写作及讲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回忆美好而甜蜜。现在让我们乘时光列车回到xx年前,看看同学们是什么模样,出示课件,你们认出这几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谁吗?

(二)揭示本次作文主题

谈话:回忆,美好而甜蜜。展望,让人充满幸福的企盼。xx年以后,据专家们推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xx年以后你们相聚在一起,又是怎样的情景呢?xx年以后的学校、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家对这一话题肯定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写篇想象作文。

出示习作要求,明确要求

(1)想象合理、大胆。

(2)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条理。

(3)文章有一定的中心。(如:赞美祖国、家乡、学校的新成就;激发自己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情感;由于地球被破坏而心痛,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等。

(三)启迪学生的想象。

1、过渡:再经过xx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十年后的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呢?

2、创设情境。(卡通课件,进入二十年后)

3、在音乐和导游的语言感染下,你仿佛见到了什么?

(四)指导学生完整口述自己设计的二十年后的样子。

1.学生出示自已绘制的二十年后构想。

小组交流:把你心目中二十年后的样子说给组内的同学听。

如:xx年后的我,xx年后的学校,xx年后的中国,xx年后的地球,xx年后相聚

学生自由地想象,班级交流各自的想法。联系自己或周围的事物展开想象。

2、师巡视倾听,并适当加入到讨论中去点拨。

3.指名上台介绍自已的画面内容。

4.全班交流评价:你们认为他说得怎么样?

(师相机指导并板书:介绍

有序

重点突出)

5.小组按要求口述交流各自心目中二十年后的样子,互相补充完善。(要求:有序、想象充分,合理,

重点突出)

(五)写作练习。(教师巡查,相机指导写作)

(六)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未来的想象非常丰富,描绘了xx年后的美景,老师准备将这次优秀习作编辑成册,并拟好了书名《飞向未来》,你们有信心写好吗?下课!

板书

二十年后的

(可另拟题)

叙述有条理

要求

想象充分,合理

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模板 篇7

教学设计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本文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等方面来探讨教学设计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为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服务。

关键字: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学生主体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如何使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被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所掌握,并为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服务,是当前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纵观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教学设计过程的研究状况,不难发现教学设计本身有一个演变过程,它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深度发展指教学设计过程的某些要素所涉及的研究的深化,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使得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更厚实,可选用的工具更丰富;广度发展指教学设计的程序从初始的媒体观到系统设计观的演变,反映了范式的变化。

一.对目前教学设计理论的分析

1. 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前面已经提及教学设计本身就有一个演变过程,这里就来探讨一下范式的演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希夫曼教授于1986年撰文指出,人们对教学设计的领域有五种见解:即媒体观、初期的系统观、狭义系统观、标准系统观和教学系统设计观。纵观教学技术史,这些观点反映了教学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完整,从有序到整合的发展,颇有代表性。

持媒体观或初期系统观的人认为教学设计工作仅仅是媒体制作,是在学科教师确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之后的视听资料配套研制工作。在我国大多数学校中,电教工作的地位基本就是这样的。

有些人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简单的过程,即:确定课程目的、分析教学内容、阐明学习目标、开发评价策略、选择媒体和制作媒体,这种见解是狭义系统观。在这些人看来,按这一模式设计教学,加强了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联系,而且有利于推广,可在短期内使广大学科教师学会教学设计。然而,这种观点与作法的局限是对需要分析和形成性评价两方面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开展需要分析,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差距,对教育目的与社会需求是否吻合劳动人民不了解,容易导致教学设计工作者的盲目性;由于缺乏需要分析,形成性评价也没有评价基准。随着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深入,需要分析与形成性评价成了教学设计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一种标准系统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设计应是这样的过程,即:首先,进行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开发教学,包括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策略设计,媒体制作等;然后,对设计与开发成果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试用效果进行必要的修改;最后,对教学设计成果的实际使用情况作出总结性评价。这是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最多的教学设计类型。

由于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型说明的是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工作步骤,容易使人误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有序的,线性的过程。其实,要真正认识教学设计,应采用教学系统设计的观点。

教学系统设计的观点认为,需要系统分析至关重要。它要求教学设计者运用科学调查方法去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差距及其原因,强调“对症下药”。针对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重视各种教育理论与研究成果的应用,包括不同的学习理论和关于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本质的学说等。这也正是我们要整体把握的教学设计过程的环节的精髓所在。

教学系统设计观认识到,再完美的教学设计成果若得不到推广使用,其前期投入都是徒劳的。故在教学设计的同时,要考虑推行的研究,即如何使设计成果得到认可和采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运用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媒体制作技能等,这些知识与技能不太可能由一个人所全部掌握,因此教学设计者需要协调包括学科教师、媒体专家、客户和试用学生等在内的各类人员的工作关系,做好咨询工作。显然,离开了科学的管理,整个教学设计项目难以运作。有效的管理是使教学设计工作的各方面相互配合,产生整体效应的关键。而教学设计者正是发挥这种关键作用的“工程师”。

综上所述,教学系统设计观要求教学设计者统揽全局,从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对环境、资源、文化、改革意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高屋建瓴,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成果。教学系统设计观已认识到,即使在教育机构中,教学设计也不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唯一手段,应通过系统分析来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取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它要求学生:(1)、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3)、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1)、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问题(或项目、案例)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它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问题、案例、项目)这一核心。结束部分的教学评价也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

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其次,还应尊重学习主题本身内在逻辑集体系特征。建构主义教学目标的编写应有一定的弹性、可变性;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传统目标分析过度抽象、过分细化、过分分散、过分单调的逻辑关系,而应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建构主义强调要在真实情景与学习环境中体现学习知识,对所学知识结构的详细分析,将有助于设计更合理的真实任务与真实的学习环境,减少非学习范围的错误探索、提高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哲学的角度看学习者是内因,外界影响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课堂中,教师实施同一教学,但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对于学习者得分析,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情景问题与学习资源。

学习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会体现教学目标,如何来体现,这需要我们对学习内容做深入的分析,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这样,在后面设计学习问题(任务)时,才能很好地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如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的方式提供,而策略性知识,则可以通过设计自主学习活动来体现并展开。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与客观注意不同,建构主用问题来驱动学习,而不像原来那样充当概念、原理的例子,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解决问题看成是学习的一个应用。提出学习任务,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与焦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其他辅助设计使得任务更加明确具体,使得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现实的可能,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而设计学习情景则是要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情景背景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为了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建构自己的智力模式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学习者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信息,并需要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可以以学习资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

知识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认知工具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表述问题,更好地表述学习者所知道的知识以及正在学习的客体,或者通过认知工具自动实现一些低层任务或代替做一些任务来减轻某些认知活动。最终,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搜集并处理解决问题所必需的重要信息。认知工具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

  • 奥尔夫教育的智能教学(奥尔夫教育系列) 引言:从感觉到记忆到思维这一过程,称为“智慧”,智慧的结果就产生了行为和语言,将行为和语言的表达过程称为“能力”,两者合称“智能”,将感觉、去记、回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力...
    2019-12-13 阅读全文
  •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奥尔夫教育系列) 引言: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奥尔夫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
    2019-12-13 阅读全文
  • 爸妈奥尔夫音乐问答(奥尔夫教育系列) 引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
    2019-12-13 阅读全文
  •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5500字汇总7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榜样,在教学时需要接触到教学设计的撰写。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2-12-31 阅读全文
  • 当妈妈谈起奥尔夫教育(奥尔夫教育系列) 引言:很久以前,乌龟与兔子之间发生了争论,它们都说自己跑得比对方快。于是它们决定通过比赛来一决雌雄。确定了路线之后它们就开始跑了起来。 主持人:各位,早晨好!我们又见面了,今天的话题是关于奥尔夫音乐教...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从感觉到记忆到思维这一过程,称为“智慧”,智慧的结果就产生了行为和语言,将行为和语言的表达过程称为“能力”,两者合称“智能”,将感觉、去记、回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力...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奥尔夫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

2019-12-13 阅读全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榜样,在教学时需要接触到教学设计的撰写。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2-12-31 阅读全文

引言:很久以前,乌龟与兔子之间发生了争论,它们都说自己跑得比对方快。于是它们决定通过比赛来一决雌雄。确定了路线之后它们就开始跑了起来。 主持人:各位,早晨好!我们又见面了,今天的话题是关于奥尔夫音乐教...

2019-12-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