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000字12篇

发布时间:2022-12-0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照亮学生前方道路的教师,教学时就要着手规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情况对教学诸要素做出的有利于学习的安排,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我们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2.541.58

1.50.30.64+0.167.6+0.24

5-1.81.25803.64

6.3+2.45+3.73.56-1.57-0.43

0.87125(2.5+0.9)4

(1.5+0.25)4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4.644+2.556

=1.84=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较简单的小数乘法,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多样化。

(2)掌握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掌握保留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探究现实生活中小数乘法的问题;在合作交流、探索与思考中,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通过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会求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3、关键: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启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整数比较和辨析中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思考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其间,突出对算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思路

本单元主题图呈现生活中应用小数计算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小数乘整数是学生借助整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探究小数计算方法的开始,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归纳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将掌握的计算方法灵活应用于解题实际,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积的近似值的学习,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为什么需要积的近似值以及如何处理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是学生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整理和复习,沟通本单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质量。

(五)教学探讨(小数乘整数)

下面我就其中的一节课来谈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本节知识包括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一1---6题。重点突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单元主题图采用了市场购物的情境,通过购物呈现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单元主题图,一方面引发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例1的教学中,由于题中采用的蔬菜单价是小数、买菜的数量是整数的方式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情境,这就给教师的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单价调整为整数,唤起学生对整数乘法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后,再把单价改成小数来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提供借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的计算方法。

在探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探讨怎样利用原有知识来解决新情境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用连加的方法算,也可能提出把元化成角来算,这时教师要重点抓住学生对新知识探讨有积极意义的思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元化成角来做,让学生明白这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思路后,再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思路积极地思考,探讨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例2的时候,要加强和例1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例2中出现的新问题,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积的末尾有0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问题。这是小数乘整数计算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是小数乘法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师指出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可以这样写竖式,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整数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不同的是,在思考确定积的小数点时,一定要用2560的整数积1500为基础,数出与因数同样多的小数位数,再点上小数点

两个例题教学完以后,应该组织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重点思考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这样总结出用文字表述的运算规律与方法,有利于学生按照这样的操作规则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课堂活动是用议一议的方式沟通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的联系。教科书用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4组算式,让学生比较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哪些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小数乘整数的乘法看成整数相乘,乘出积后还要确定小数位数。这样沟通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理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练习设计:练习题可以用红星等你摘的方法来出现。

练习一第1题口算,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口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使学生理解不但要注意两个数相乘的口算过程,还要注意因数的小数位数。第2题要求学生不计算,直接用第一竖列的积填写后面表格里的积,填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通过这样的追问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第3题明确用笔算、感受到因数的小数位数在小数乘法计算中的重要作用。第4题用连线的方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第5题是计算图形面积的问题,有关的图形面积公式学生是早就掌握了的,不同的是图形的边长由整数变成了小数,由此学生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现在学习的知识与原来学习的知识的联系与区别。第6题除了要求学生正确计算出结果外,还可以通过上下排积的变化比较,让学生感知积的变化规律。这些问题的现实性都很强,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一是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教学内容,这样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二是重视学生活动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教学中采用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同时出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原有知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产生认知的需求;三是重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算法的探索过程,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经历了初步感知加深理解运用升华的过程,这样不但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还有助于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四是注重主题图的运用,首先运用主题图中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用主题图中的问题来进行新知识的探索,接着又回到主题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利用主题图为学生再造认知冲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学生实际生活中。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交流,多提宝贵建议。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 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3 2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4】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P82~83页练习十五第4~8题。)

教学要求: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

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1)练习十五第5题:

1.4厘米

2.5厘米

a、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b、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c、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d、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练习十五6题

让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3.练习十五第3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28m

7m

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

四、作业:练习十五第4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复习求积的近似数,为后面将求积的近似数和求商的近似数进行对比做好准备,也利于引出课题。在引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已唤起了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知识经验,这里通过买羽毛球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会和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同时也结合实例体会了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复习题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形成了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应用,内化方法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2题。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

③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注意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注重了让学生通过练习内化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了适时点拨和指导,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及时巩固

1.课堂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1题。

2.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5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6】

一、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以前研究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而本节课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要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出现了一道准备题,接着列表分析每经过1分钟、2分钟、3分钟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然后再出示例题解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突破点放在学生对应用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对行动的体验上。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三、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1、复习铺垫法。2、直观演示法。3、分组讨论法。4、启发讲解法。5、练习巩固法。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五、教具学具:实物投影

六、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在未学新课之前,老师先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看谁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最好。)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3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投影出示)

(1)、口头列式解答。

(2)、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师:这道题是我们以前研究的关于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时,它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假如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在运动,那么它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看准备题。)

【设计意图:在原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展示教学,通过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次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再次感悟行程问题。】

2、准备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投影出示)

(1)、读后回答a:这里讲的是几个人在运动?

b: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c:做手势理解同时出发,相对或相向而行。

(师:请大家伸出两只手,把两个食指比作两个人,让他们同时出发,向对方走去,准备好,听老师口令出发。看图,两人一起出发叫同时,不能一先一后。对面往一起走,叫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那么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变化情况怎样呢?我们先填表,再理解。)

(2)、填表并汇报填表结果。

(3)、观察表后思考回答:

a、每经过1分钟,两人所走路程和有什么变化?与此相反,两人之间的距离又有什么变化?

b、当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c、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0,这表示两人相遇了,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家的距离。像准备题这样的应用题,我们就叫它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如何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种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手势模拟表演,理解同时出发,相对或相向而行的含义,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不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读题。

(2)、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成线段图。

(师:小强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小丽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求什么?这道题如何解答呢?老师准备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思考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找出解决办法。)

(3)、出示思考题,分组讨论学习。

思考题

A、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与所求的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B、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C、怎样列综合算式求出两家距离?

D、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

(4)、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54+704(65+70)4

(5)、比较:两种解法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6)、小结:今后我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看书质疑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分析比较、质疑问难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巩固练习

第一组

1、根据线段图口答。

2、动笔做一做。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46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第二组

1、看图列算式。

2、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算式。

3、根据算式补充条件和问题。

4、看图编一道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验收题

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轮船每小时行23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轮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0小时两轮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思考题

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使知识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无限循环小数的意义和循环节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1.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会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以玩扑克牌的游戏说明摆放顺序重复出现。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与循环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3、展示目标: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环节二

目标展示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环节三

学习新知

1.出示例7

(1)板书:40075

让学生独立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讨论:第一题可以除尽,2、3题的商除不尽,总也除不完.(4)建立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5)归纳总结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老师指着40075的竖式提问: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总结: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4、建立循环节的概念,指导循环小数的写法。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无限循环小数,教师板书:

5、老师指导书写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环节四

训练操作。

做一做第一题

矫正:强调循环小数的写法。

小组合作各小组以小组长为中心,把自学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环节五

课堂小结

学习至此,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掌握不太好的是?

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第10题。

2.课外作业:

(1)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1题。

(2)算一算,想一想:107的商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8】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后做()。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3.6×6÷0.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5、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级运算,后做第()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里面的。

2、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十第1、4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9】

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编排意图

教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现学生探究的过程。首先由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建议

(1)本部分教学可按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的步骤,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要以学生在推导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

(2)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环节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按教材的编排,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没有采用平行四边形的割补方法,而是用两个同样三角形拼摆的方法。这个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每个小组最少应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教师可提出明确的操作和探究要求: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可能拼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其中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会计算面积。在小组操作和讨论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可以选择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的三种情况分别进行汇报,要求学生能根据拼出的图形叙述出推导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总结归纳: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可以推出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3)根据学生的基础,也可以让学生用剪拼或折的方法进行推导,或结合教材第96页介绍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推导,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推理的能力。

割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拼成的长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高2

拼成的长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底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底2)高

=底高2

折叠的方法:

折出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一半,长和宽也分别是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底2高2)2

=底高2

2.例1及做一做。

编排意图

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1是解答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提出的问题: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做一做是计算一个直角三角尺的面积,可以把两条直角边看作底和高。

教学建议

可以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汇报,说说是怎样做的和计算的结果。注意检查计算中有没有忘记除以2,针对发生的错误,可以结合前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除以2?进一步加深印象。

3.练习十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4、5题是应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其中第1题还可以进行交通常识的教育。这些标志牌表示的含义:

注意危险慢行注意行人向右急弯路

第2题没有给出底和高的长度,要学生想办法求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需要先找出或画出三角形的高,再分别量出底和高的长度。

可先用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或独立完成,再交流各自的做法。注意结合每种三角形的特点进行讨论。例如直角三角形以两条直角边为底和高计算最简便;钝角三角形一般会以最长的边作底,这样高就在三角形内。如果用水平的一条边作底,怎样找到高呢?可以让学生了解在钝角三角形短边上作高的方法(不作统一要求)。

第3题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灵活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注意在根据三角形面积和高求底时,不要忘记三角形的面积先要乘2。

第6题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相等的基本条件是等底(两个三角形共底)和等高(平行线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图中你能找到几个三角形?哪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呢?为什么?再根据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的道理,画出其他三角形。

第7题是运用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的道理去分三角形。也可以用讨论的方式进行。

分法一:

将三角形任一边平均分成4段,把各分点与对应的顶点连接形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分法二:

连接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形成的4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可以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证明出这4个三角形是等底等高。但学生还没有这些知识基础,可以通过测量证明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

第8*题是选作题。已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高,可以分别求出它们的底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长。

5402225=48(m)540218=60(m)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

(48+60)2=216(m)

第9*题也是选作题。可以让学生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对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判别知识进行推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A点是其中一个三角形底边的中点。根据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所以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484=12(m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0】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板书设计]

精打细算

甲商店:11.5元=115角11.5÷5=2.3(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1】

这部分内容共有三道例题。它们的共同点是每道例题都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

1.例1。

编写意图

例1的题材源于足球的构成,即一个现代足球是由12块正五边形的黑色皮和20块正六边形的白色皮制成的。这种完美的球形结构,令一些数学家、建筑学家和化学家着迷。教材呈现给同学们的问题是:已知白色皮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问黑色皮有多少块?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容易想到的有以下三种形式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比较而言,前两种形式的数量关系,更容易理解,而且都能引入形如axb=c的方程,有利于达成既学列方程,又学解方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教材的解答,选用了第一种形式的等量关系,即把黑色、白色皮的块数关系看成一个数的几倍与另一数比大小的关系。与其相应的顺思考问题,就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

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思维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通常不作教学要求。这里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从这里开始,教材要求学生自己写出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的设句。

列出方程之后,怎样解这样的方程呢?实际上,形如axb=c的方程,是由ax=d与yb=c综合而成的。因此,教材介绍的解法,先把ax作一个整体,求出ax等于多少,再求x等于多少。

最后,提示学生交流不同解法,并继续提醒记住验算。

教学建议

(1)教学前,可以组织两个内容的准备性练习,为新授做好铺垫。一是针对几倍多(少)几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的练习。如:

公鸡x只,母鸡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二是解方程的练习。如:y-20=4,2x=24等。

(2)出示例题后,首先引导学生审题,识别哪些信息是解决求黑色皮块数这个数学问题所需要的。然后分析白色皮块数与黑色皮块数之间的关系,如有必要,可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然后提问:

①怎样把x表示什么写清楚?

②怎样列方程?

应当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

教师选择2x-20=4讨论它的解法。强调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然后让学生自己检验。

接下去,就可以请列出不同方程的学生说出自己所列的方程,如2x-4=20,或2x=20+4。这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陈述解方程的过程了。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解的过程中,发现它们殊途同归,都能转化为2x=24。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2.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练习解形如axb=c方程。最后一小题4x-39=29略有变化,一般学生能自己解决。对确感困惑的学生,可指导他们先算39。

第2~10题都是实际问题,其中第3、4、5、6、9、10题,虽然题材各异,但它们的数量关系都与例1类似,都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的几倍多(少)几,都是求作为比较标准(即看作一倍)的那个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练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它们的共同点,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6题,其中亚洲的面积(包括岛屿)约为4400万平方千米。

第7题,题材与表现形式富有趣味。题目中提供了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可以说成华氏温度比摄氏温度的18倍还多32度。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代入关系式解答,再引导他们用几倍多几的语言表达两种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2题与第8题的数量关系相类似,都是某一总数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为两个数的积。

第11*题,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可以这样想:(36-4a)8是一个除法算式,当它的结果是0时,说明被除数是0,即36-4a=0;当它的结果是1时,说明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即36-4a=8。这样的方程前面尚未出现过,可以利用加减法关系,推得4a=36与4a=36-8。

最后一题为思考题。容易看出,和的最高位是1、即t=1,代入原式,得

个位上a+1=1,说明a=0。观察十位与千位,v+s=11,因此百位上v=1+1+1=3,代入v+s=11,得s=8。

3.例2。

编写意图

例2创设了购买两种水果的现实问题情境。如果撇开各数量的具体内容,就它的数学意义来讲,可抽象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而且,理解了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在例2中组成两积的四个因数,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就可以根据分配律,得到含小括号的方程。这些都使例2具有举一反三的典型意义。

教材给出了两种方程,其一为两积之和等于已知的总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其二为含小括号的方程,介绍了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并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解完。

教学建议

(1)教学例题前,可以先复习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如:

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出数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3.2(元)

(2)教学例题时,可以先把复习题改为: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共付13.2元钱,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学生容易看出前后两题的数量关系没变,只是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并解答。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3=13.2

然后,出示例2,即把梨的数量由3kg改为2kg,让学生审题后,教师可提出问题:除了像上题那样列方程之外,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不难想到:

(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2=总钱数

并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接下去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小括号内的2.8+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8+x=?,剩下的解题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3)作为补充练习可以给出一个方程,如:(26+x)3=150让学生口头编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练习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这一数量关系广泛的现实意义。

4.例3。

编写意图

例3的内容是关于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计算。它的特点是问题含有两个未知数,一般通常用两个已知条件说明两个未知数的关系。如给出两个未知数的和与差,或给出两个未知数的倍数关系与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

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问题,在算术中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若用算术方法解,思路特殊,需要分别教学。改用方程解,都可归结为解形如axbx=c的方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学会其中之一的解法,其他几种就很容易类推解决。

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问题。特别是当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用分数、百分数表示时,这样的问题就更常见了。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在本单元之前,学生还没接触过。但它与学生以前学过的不少内容有关。比如,已知两数,可以求出它们的和、差及倍数关系,这是小学低年级的小学内容。现在,从两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中选取两项作已知条件,反过来求两数各是多少,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可见,所谓的和差、和倍、差倍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两数,求它们的逆思考问题。

在小学中年级,曾出现过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却要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舞蹈队有男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舞蹈队共有学生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这类问题的特点是选取两数之一作一个条件,再从两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这三个量中选取一个为另一个条件,然后求三个量中的其他两个量。不难看出,例3也是这类两步计算问题的逆思考问题。

解答例3,首先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设未知数。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求什么设什么。现在面临一道题中要求两个未知数各是多少,究竟设哪个为x,另一个又怎样表示?这是必须突破的一个难点。就数学本身来说,和差倍关系的两个未知数,任选一个设为x都是可行的。同样,另一个未知数的表示方法也有两种,即选用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表示。比较而言,在各种解法中,把作为比较标准的未知数设为x,则用含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就比较容易。

教材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根据两个量的倍数关系这个条件表示海洋面积,再根据另一个已知条件(两部分面积的和即地球表面积),列出方程。

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形如axbx=c的方程。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合并同类项等术语,而是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将原方程转化为学生已会解的形式(ab)x=c。这与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求出陆地面积后,接下去怎样求海洋面积?有两种选择。即任选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教材以两个同学互相交流的形式,对两种算法都作了介绍。

教学建议

(1)教学例3前,可以采用口答形式进行一些写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填空练习。如: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是女同学的3倍,男同学有()人,男女同学一共有()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还可以给出复习题: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让学生列式计算出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作为新授的铺垫和过渡。

(2)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并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暂不标出x)。再让学生说出所求问题,明确要求的未知数有两个。然后利用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先设哪一个未知数为x,根据已知条件,另一个未知数该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线段图上标注x和2.4x。然后引导学生想:一个条件已经用来表示第二个未知数了,还可以根据哪个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由此列出课本介绍的方程。然后将方程和复习题的算式进行对比:

1.5+1.52.4=5.1

x+2.4x=5.1

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

如果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可酌情加以比较,如:

让学生观察这些方程,容易看出解方程都比较麻烦。如果学生求出陆地面积后,怎样求海洋面积,有两种方法。学生喜欢用哪一种都可以,不必强求一律。

(3)例3的检验,应予以重视。可以提出问题: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验算方法?学生一般能够想到,验算两个得数的和与商,看是否等于已知数。教师可以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这样验算比先检查方程,再把x的值代入方程检验,更有效,也更简便。

(4)引导学生小结时,可以着重明确以下三点:第一,两个未知数怎么办?可以先选择其中一个设为x,列方程解,再求另一个;第二,两个已知条件怎么用?可以把其中一个用来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另一个用来列方程;第三,怎样验算?可以通过列式计算,检验两个得数的和及倍数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5.关于练习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练习解含有小括号的方程。熟练之后,允许学生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如:

x=11.4x=11.4

第2题,数量关系为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已知四张门票共11元。从插图中可以看出,成人票、儿童票各2张。

第3题,数量关系为两积之差的实际问题。如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有必要作些说明。如水表有什么用处,收取的水费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还可以从已知的101室入手,先让他们列式计算,101室第二季度的水费是不是80元。即

2.52788-2.52756=2.5(2788-2756)=80(元)

然后再设102室上次读数为x吨,并列出方程,这样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第4题的数量关系仍为两积之和,但两个积都含未知因数x,所以列出的方程形如axbx=c。把它作为例2与例3配套练习的过渡比较合适。

第5题,练习解形如axbx=c的方程。熟练以后,允许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如:

解5.4x+x=12.8

6.4x=12.8

x=2

第6题,含两个未知数,已知条件是两数的和与差(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差是1),它与已知和倍、差倍关系的问题略有不同的是,设两个数中的任何一个为x都可以,不存在解方程时简便或麻烦的问题。

第7题,为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式。题中的隐蔽条件是鸡有2条腿,兔有4条腿。由于鸡兔数量相同,所以列出的方程形如ax+bx=c。

第8题,含两个未知数,已知条件为两数之差与倍数关系。可以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出方程。

第9、10题都是两积之和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而且两个积中都有相同的数,所以都能转化为或直接列出含小括号的方程。区别只是第9题的相同因数是未知数,第10题的相同因数是已知数。

第11*、12*题为选做题。两题难度都不大,一般学生都能解决。第11*题只要把□里填入的相同数设为x,就转化为熟悉的方程24x-15x=18。第12*题可先从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x,即得2x=100。

最后一题是思考题。设一共取了x次,也就是乒乓球、羽毛球都各取了x次。由于乒乓球、羽毛球的数量相等,得方程

5x=3x+6

解:x=3。

所以原来乒乓球有53=15(个),羽毛球也有33+6=15(个)。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2】

1.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编排意图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

教学建议

学生经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已经知道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前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转化的方法不同,平行四边形主要是用割补的方法,而三角形主要用拼摆的方法。本课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在学生操作实验前,可以先回忆一下前面运用过的两种方法,有条件的可以把前面推导的过程制成课件,进行展示,加以回顾。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必提出统一的操作要求。

2.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见下左图)。

推导: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见上右图)。

推导: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22

=(平行四边形的底2+三角形的底22)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高2

因为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第(1)种方法比较容易推导和理解,(2)和(3)因为涉及乘除法运算定律、性质和等式变形,学生的推导会有困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可以第(1)种方法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叙述推导的过程,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2)和(3)种方法可视学生接受能力,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方法。例如教材第96页的方法,注意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操作和交流时间。

推导过程:

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例3及做一做。

编排意图

(1)例3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做一做是计算引入部分提出的车窗玻璃的面积,注意是求两个梯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例3可结合图片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横截面的含义,找到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再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结合例3和做一做,检查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情况,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

4.关于练习十七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题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第1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计算;第3题要选择条件进行计算,有些是间接条件要转化为直接条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第2、4、5、6题都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100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

第4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第5题,要结合示意图先让学生理解水渠的横截面。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第6题,可结合教材中的图使学生理解圆木堆的横截面可以看作一个梯形,梯形的上底长相当于顶层的根数,梯形的下底长相当于底层的根数,梯形的高相当于圆木的层数。所以可以借助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圆木的总根数。

第8*题是选作题。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1.35(cm2)

相关推荐

  • [推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00字精选 又是一年过去了,马上就要迈入新学期了,所有的教师准备开始在制定教学计划了,教学计划有助于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你知道教学计划怎么书写吗?你也许需要"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这样的内容,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2-11-29 阅读全文
  • [推荐教案]小学数学五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是数学入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功底,作为一位尽职敬业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充分理解数学要义,教案是老师良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撰写教案必不可少!那么,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小学数学五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教学内容...
    2022-09-20 阅读全文
  •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
    2022-03-05 阅读全文
  • 五年级数学难点教学设计教案分享6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五年级数学难点教学设计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10-08 阅读全文
  • 科学五年级上册 《体积变化之谜》优质课教学设计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科学五年级上册 《体积变化之谜》优质课教学设计》《科学五年级上册《体积变化之谜》优质课教学设计》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体积变化之谜》是第三单元《热能考察之旅》第二课。本...
    2022-03-19 阅读全文

又是一年过去了,马上就要迈入新学期了,所有的教师准备开始在制定教学计划了,教学计划有助于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你知道教学计划怎么书写吗?你也许需要"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这样的内容,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2-11-29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是数学入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功底,作为一位尽职敬业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充分理解数学要义,教案是老师良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撰写教案必不可少!那么,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小学数学五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教学内容...

2022-09-20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

2022-03-05 阅读全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五年级数学难点教学设计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10-08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科学五年级上册 《体积变化之谜》优质课教学设计》《科学五年级上册《体积变化之谜》优质课教学设计》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体积变化之谜》是第三单元《热能考察之旅》第二课。本...

2022-03-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