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宝宝的“不安”你懂得了吗?

发布时间:2022-03-11 幼儿园小熊你长大了吗说课稿 宝宝听的益智故事推荐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宝宝学会说话以前,有很多行为和表达都会让父母困惑不已。譬如宝宝们总喜欢要妈妈抱着,即使会走路了,也常常赖在妈妈怀里,一放下就会嚎啕大哭。有的人觉得这是孩子撒娇,可有的人却说是宝宝缺乏安全感。到底孰是孰非?怎样分辨和应对宝宝的“不安”?让我们听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的经验之谈。

安全依恋感建立于一岁半前

饿了有得吃,渴了有得喝……从孩子一出生,养育者就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有求必应”的状态一直持续,就会使孩子对养育者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据弗洛伊德的弟子、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建立基本信任感是一岁半前的婴幼儿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安全依恋感(即寻求与保持和养育者之间身体亲密联系的倾向)才会随之而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养育者都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在某些时候可能产生误读,譬如宝宝因为饿而哭闹,养育者却以为他要拉尿,这就会使宝宝产生一些不信任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说,“需求”和“满足”之间存在小小分歧其实是恰当的,过于周到的照顾对宝宝反倒没有好处。但若分歧较大,譬如少女妈妈不懂得照顾宝宝,或者因为身心疲惫、压力大而无心顾及,又或者对宝宝的态度一会亲热一会冷淡,都会导致宝宝产生不安全感,具体表现为喜欢啼哭、不敢探索、语言及行动进步缓慢、看到陌生人紧张等。

抚养困难的宝宝更易不安

邹小兵主任说,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养育者都很疼爱孩子,能够很早就和宝宝建立起基本信任和安全依恋的良好关系,但这并不表示二者之间可以完全画上等号。“有些父母跟我说,明明对宝宝照顾得无微不至,宝宝还是很难带,动不动就哭,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每个宝宝的个性特征、气质都不相同,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能否吻合,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

分辨宝宝的气质要从饮食、动作、睡眠、排泄以及宝宝与父母的互动几个方面来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容易抚养型,宝宝生活规律,适应和学习能力较强;二是抚养困难型,宝宝生活规律差,反应较迟钝,愁眉苦脸的时候多;三是发动缓慢型,宝宝性子不急不躁,做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半拍。邹小兵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个性气质,对宝宝而言都是正常的,父母如果不能认识它,而单纯看作宝宝撒娇任性,不给予适当的配合,就很容易导致宝宝的不安甚至母婴关系的紊乱,给孩子今后的成长发育埋下隐患。“所以,在建立一个基本规范的基础上,父母应该多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宝宝,而不是想当然地让宝宝遵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去成长。”

应对不安:陪伴,但不骄纵

那么,是不是当宝宝啼哭、不愿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时,父母就应该表现顺从的态度呢?邹小兵主任认为,对婴幼儿不安全感的表达和单纯的撒娇耍赖还是要区分对待。

“首先要强调的是,从出生到一岁半内,宝宝是需要父母或养育者陪伴的,这种陪伴应该是让宝宝一直处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即使会和父母耍赖,一般也不要求作严格的纠正。”但是,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宝宝在正常时期独立性的培养。“除非是宝宝生病了,打针吃药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安,需要父母的呵护抚慰,此时多抱一抱很有必要。否则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如果父母还成天抱着哄着,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邹小兵说,父母应该在陪伴的前提下鼓励宝宝多探索新事物,尤其对于依赖性强的宝宝,更应该通过玩具、游戏以及与其他宝宝的互动制造感官刺激。或许有的宝宝适应力比较差,可以慢慢引导,不用心急。但如果宝宝只是一味耍赖,切记不能骄纵,应采取“在场不关注”的方式,虽然陪伴但不理睬,甚至可以表现出不高兴的模样,让宝宝“知难而退”。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你家宝宝是否懂得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有必要让孩子学会的一种品质,具有分享精神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是有一定作为的人。

让孩子与他人沟通,建立友谊,有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进步。到了两岁半的适合,语言成为孩子社交的一种重要工具。同龄之间的对话,远比小孩与大人之间更有益。

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沟通,是从孩子学会标记自己的“领土”开始。孩子开始学会自我,开始形成自己的特性,她会认定(至少在她心目中)属于她的事物;她的玩具,她的床,她的家,以及她的爸爸和妈妈。

当有另外一个小孩“侵犯”到孩子的“领土”时,孩子会生气,大喊:“我的!”而那个小孩会反驳:“不,是我的!”在您调解之前,您会陷于“我的!”“不,我的!”“我的!”的争吵中。他们还是会一起玩,几个月,甚至几年,但这当中少不了这种情况的争吵。这些小争吵只是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会如何做到公平的第一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友谊会更加坚固,但只有两岁大的孩子,在与别人的接触中,还是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如果任孩子们自己玩,那么当他们遇到一些自己觉得不公平或是拒绝与他人分享时,他们就会争吵。

分享和分享方式

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是不会自己想要与别人分享东西的。这不是什么自私,是两岁的孩子与生俱来的本性。所以,如果您希望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那么您就需要告诉他怎么做,还要鼓励他去与别人分享。在孩子学会分享,再分享的过程中,请陪伴您的孩子。

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在孩子和客人的接触中,可以教孩子分辨什么是“占有”,什么是“所有权”。在聚会中,无论玩具的主人是谁,告诉孩子,抢占别人的玩具是犯法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客人可以将孩子的玩具带回家。这也并不意味着您的孩子不被允许与其他孩子一起争一个玩具,当然,反之亦然。

如果您的孩子真的与其他的小孩抢一个玩具(或是食物,或是其他任何东西),那么您必需马上制止。迅速、坚决,但不要生气(尽可能),然后将玩具给那个最先拿到的孩子,并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能抢。”然后,耐心地孩子分析,但别人在玩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他必需:

1)、等待,直到轮到他为止;

2)、可以请大人来帮忙,规定轮流的规则;

3)、或是友好的询问那个小朋友,什么时候可以轮到自己;

4)、给孩子另外一种玩具,做个交换,这样两个孩子都能拿到他们想要的玩具。

如果其他小孩不肯妥协,或是您的孩子不同意等多几分钟而无理取闹,那么您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两个人都没得玩。尽管两岁大的孩子不像一岁时那么容易转移注意力,但您还是能成功地转移他的注意力的。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玩具上,如果需要,可以带孩子到另一个地方玩。

今天你向0岁宝宝示爱了吗?


宝宝刚刚来到这个世界,需要爱的包裹,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把对宝宝的爱把握得保质又保量呢?

亲子互动——爱意传达进行式

爸妈与宝宝面对面的活动,是最直接、最亲密、最自然的感情联系。足够的情感互动,是宝宝智力、道德观以及自我评价的源泉,也是宝宝向更高层次智力思考迈进的本钱。

一谈到亲子互动,很多爸妈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亲子班、提升宝宝智力的教学软件、教育性的玩具等等。的确,它们是有各自的优势,但比起爸妈与宝宝自然愉悦地相处、与宝宝快乐地感受爱,它们的优势就相形见拙了。你有没有发现,哪怕与宝宝的互动再简单,他都会对着你微笑,向你传达有关他的讯息:他能理解你说话的节奏(认知力、智力);能协调自己的身体以寻找你(动作发展);可以通过观察认出你(视觉空间、辨识能力)。看!宝宝的一个微笑代表着他正在做以上这些了不起的工作呢。

因此,最适合宝宝认知能力发展的方法是一对一亲密、自然的亲子互动,而不是刻意地生搬硬套增强智力的活动。

如何示爱——教你三个小妙招

如果爸妈的爱不够及时、不合时宜、不分场合,那么给宝宝再多他爱吃的爱玩的,也全是做无用功哟!

1、火眼金睛,解读宝宝提供的线索

爸妈都知道,对着宝宝笑笑、说说搞笑的话、做做鬼脸都可以逗乐他,如果宝宝开始回应你的笑容,那就好好地享受吧,并试着让宝宝笑得更多更持久。

每位宝宝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正如手上的指纹一样因人而异。所以,请爸妈注意观察你家宝宝最喜欢哪种互动方式。是你兴致高昂、大声嚷嚷的时候,宝宝最有反应?还是你轻声细语、缓慢柔和的时候,他比较快乐?当你抱起他时,他会不会流露出愉快的眼神,开心地动动嘴唇?他有没有用踢腿、摆手来表达对你的依恋?或许,他是用咿呀的声音把你引到他身边,然后作势要你抱抱?爸妈可以刻意用宝宝喜欢的表情、音调和姿势去投其所好。

起初可能是你主动去接近他的几率比较大,你亲吻他、拥抱他、对他说话、温柔地望着他,向他传达爱的时候,宝宝也在接受并回馈他对你的爱:他开始喜欢看着你的眼睛,他开始模仿你的笑容……多多利用喂奶、换尿片以及一起嬉戏的机会,你与宝宝互信互爱的基础便会日益牢固哟。

2、察言观色,顺着宝宝的步调行动

时机就是一切,宝宝的行为有他自定的韵律。前一秒他还在冲你笑,对着你手舞足蹈,后一秒他就当你是空气了;或许他会把小手含在嘴里,保持发呆状态30秒后,就变得活蹦乱跳,要你陪他玩。宝宝的行为是有起伏的,很难有持续性。

这种互动应由宝宝带领爸妈来进行,一段时间后,爸妈就该设法延长互动的时间了。仔细观察宝宝喜欢哪种玩法,然后设计各种变化吸引他的注意。你会发现宝宝满脸的惊喜与期待。如果宝宝喜欢玩“妈妈在哪里”,那么妈妈可以变化着从不同的地方现身“在这里”,也可以控制(延长或缩短)让宝宝等待的时间,宝宝就会有所期待,有新鲜感。

虽然爸妈要尽量让宝宝享受亲子互动的时刻,但切忌把宝宝累坏,他想停止,就该停止。也请观察宝宝在什么时候会显得比较不愿理睬你,当你一整天不在家,回来后会不会觉得宝宝对你冷漠了?你是得花一两个小时哄他,他才会搭理你,还是只要花四五分钟就可以让他恢复正常?如果宝宝对你们的亲子关系似乎不大感兴趣,那爸妈就得多花些时间、多下工夫,用更热情的态度去爱他。每天多爱一点点,日积月累总会有成效的。

3、有条不紊,发掘宝宝的好恶偏好

尝试学宝宝的姿态和表情,看他会如何回应。

在声音上,他也许对单音着迷。如果你特别突出某个好玩的音,或是在不同的音之间变换腔调,宝宝说不定会露出惊喜的表情。要是宝宝会自己发出声音来,那么你们就可以进行不成调的“二重唱”啦。宝宝此时对你温柔的声音已是很喜欢,也越来越有感情,这是吸引他注意的好方法。

另外,了解宝宝喜爱的触碰方式也非常重要哦。你家宝宝喜欢你在他的小肚皮上吹气吗?喜欢你在他胳肢窝挠痒痒吗?是比较能接受你稳稳当当、安安静静的抚摩还是上上下下、前后左右的晃动?对温温的洗澡水是抗拒还是欢迎?宝宝都会有自己的表情来表达他的想法:格格地笑、微微咧嘴笑;手舞足蹈;用欣喜的眼神盯着你的脸瞧……有的宝宝,在你对着他挤眉弄眼扮怪相的时候会非常兴奋,而当你对他念童谣的时候他却不理不睬;有的宝宝却正好相反,听你念童谣他会很开心,而对扮鬼脸这类视觉游戏却兴味索然。爸妈要善于观察,从宝宝比较灵敏的感官游戏入手是增加亲子感情的捷径哟。

你的表扬伤害了宝贝吗?


谁都明白,表扬宝贝没有什么错,但是不恰当的表扬也会弄巧成拙,让宝贝受了表扬的伤。你的表扬伤害了宝贝吗?

表扬也会弄巧成拙

一味指责而很少表扬的做法会产生一种副作用,即孩子都希望父母能更多地注意自己,会用各种办法达到这个目的,但如果父母总是注意他的消极行为,他就会用消极方式引起你的注意;而你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他的优点上,你将会看到他表现得更好,因为,正是这些优点才能引起你的注意。

毫无疑问,表扬在宝贝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表扬得越多,其神奇的功效就可促使宝贝形成越多的好行为。但是,滥用表扬也很有可能给缺少安全感或总是被当作家庭的中心的孩子带来问题。因此,艺术地表扬宝贝才会使父母表扬的初衷得以实现,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给宝贝带来不利的影响。

表扬宝贝的6个注意事项

1。有了好行为要立刻给予表扬

真正有效的表扬是在宝贝有了好行为的时候马上进行表扬。比如可以这样说:“你刚才帮妈妈摆了餐桌,我很高兴你能这样做。”宝贝只有经常得到父母对自己的行为实实在在的表扬,才能建立起自信、自豪的感觉,否则,对孩子说再多的“好孩子”也没有用。因为,孩子好行为的形成更多地来自于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及时的表扬可以让宝贝立刻意识到他究竟做对了什么事情,这种方式对小宝贝起的激励作用尤其大。每当做了一件事情,得到妈妈的及时表扬,他们当时就会感觉情绪很好,急切地想再次得到表扬,愿意去学新东西。因此只要宝贝有好的表现,就立即表扬他,不要拖延。

2。对宝贝的表扬越具体越好

表扬宝贝的时候一定要具体。表扬是为了加强宝贝的良好行为,但对于年幼的宝贝,必须特别强调他使你满意的具体行为,不然,你的表扬会让他很茫然,不知道你究竟要表扬的是他的哪种行为。表扬越具体,宝贝对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清楚,以后自然也会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去做事情。例如,宝贝早晨起床后帮妈妈收拾好了床,然后开始梳头发,如果这时你只是说:“哟,你今天表现不错。”这时候,宝贝就无法弄清你说的“表现不错”究竟是指她帮你收拾床,还是她自己梳头发。因此妈妈的表扬应该把具体事情罗列出来:“你今天早上帮妈妈把床收拾得这么整齐,我真高兴,谢谢。”

也有的时候,父母可能一脸茫然不知道宝贝究竟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地方,这时,你不妨准备一个日记本,及时把宝贝每一点好的表现都记录下来。当你用心去观察,很快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个本子居然记满了宝贝的优点,而且它还帮助父母学会了如何表扬宝贝。

父母还可把记录了宝贝好行为的本子放在床头,每天睡觉前和宝贝一起看并讲给他听,这给你与孩子谈话提供了好素材,让你和孩子都感到非常愉快。

3。表扬宝贝每一点微小的进步

即使宝贝的进步很微小,父母也要及时对他每一点微小的进步提出表扬。例如,宝贝总是乱扔玩具,你对他说:“从现在开始,玩过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如果宝贝只是把一件玩具收拾好,还有三件玩具扔在地上,有的妈妈就会批评宝贝:“你还有三件玩具没有收好呢。”妈妈的话会让宝贝有一种挫败感:“我都收拾玩具了,为什么还批评我?”这时候,妈妈可以不理会地上的其他三个玩具,及时表扬他:“你能把卡车捡起来放在玩具盒里,做得真好。我帮你把其他玩具也收拾起来。”当然,下一次妈妈的要求要提高了,必须要他拾起两件玩具时才表扬他,这样,宝贝就会明白获得表扬的规则,以后收拾的件数就会逐渐增多。

再比如,假如宝贝总是要你对他的要求立即给予注意,从不让你安安静静地打完一个电话,那么,在你第一次打电话时,他等待了你半分钟,这时你要中断片刻通话,对宝贝的礼貌表示感谢。下一次他又这样做时,你要让他稍微再多等一会儿,事后表扬他,这样宝贝就逐渐学会大人讲话时要等待的做法了。

开始时,你要把期望值定得低一些,这样你和宝贝都会感觉达到制定的目标很轻松。当宝贝的好行为逐渐巩固后,就不必再经常表扬他了,因为,偶尔的表扬足以让宝贝保持他的好行为。例如,宝贝有五次或十次做得不错,只表扬他一次。你们很快就会觉得这样做很自然,但绝不能完全停止表扬。

4。表扬方式要恰当

*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

很小的宝贝最喜欢的表扬是父母的搂抱、亲吻或抚慰,还有父母对他们说的一些亲切的话语,而有些大孩子往往在公众场合下不喜欢这些举动,他们更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看待。所以,这些渴望长大的孩子更喜欢父母能用别的方式表扬他,如父母在表扬簿上给他记分,或使用一个只有你们双方才知道的特定手势和动作:对孩子眨眨眼睛、竖起大拇指,这样就可以使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表现,等到只有你们单独在一起时再表扬他做得有多好。

*幽默的暗示更能激励宝贝

同直接了当的表扬相比,大孩子往往更喜欢幽默的暗示,比如,他们把自己房间收拾得很好,如果这时妈妈对他说“什么样的清扫队路过这里了?这么整洁!”就要比说“你的床铺收拾得真整齐,房间也整理得很漂亮”这种表扬话收到的效果更好。

*根据宝贝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表扬方式

如果宝贝表面上对你的表扬不当回事,但他后来实际上还是按你期望的去做了,你就可以知道你采用的表扬方式是恰当的。

*太雷同的表扬会让宝贝产生厌倦感

要知道好话说得太多也不好,会令人生厌,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地对宝贝讲同样的表扬话,表扬将部分甚至全部地失去作用。因此,你的表扬方式要有新意。如你可以装作不知道宝贝能听到你和朋友们的谈话,故意尽情地在朋友面前夸奖他,这样,就会使宝贝觉得获得这种表扬很不寻常。

*适度的奖励是好行为的催化剂

在表扬之外还可以加上奖励。告诉孩子你喜欢他的哪些行为,然后送给他一件小礼物。但是,你要注意选择一个特殊的场合给孩子礼物,这样可以出乎他的意料,着实让他惊喜一番。

*表扬日记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表扬不见得要用语言来表达,采取其他的一些方式作为父母表达赞赏之情的桥梁,效果也不错。比如,“表扬日记”就是你和宝贝之间非常好的交流方式之一。每当记下宝贝的一个好表现时,就在表扬日记上贴一朵小红花。并拿给他看,同时说一些鼓励的话。例如:“我很高兴你能把自己的玩具给多多玩。”以后,你可以用贴满小红花的记分卡来鼓励宝贝。这些小红花可以成为宝贝十分珍惜的无声地表扬。

5。表扬宝贝的时候要充满了爱意

如果宝贝认识到只有他表现得好才能得到你对他的注意,他们就会尽量表现得更好一些,以得到你的表扬。有些父母因此而担心,听多了表扬,宝贝会不会变得只在听到好话时才去好好做?那么,父母可以这样去做,即在帮助宝贝形成一种好习惯时,最初要不断表扬他,随之逐渐减少表扬次数,待宝贝形成好习惯后,偶尔表扬一两次就可以了。

虽然对宝贝的表扬减少了,但你仍然有必要让宝贝知道他对你非常重要,即使你有时没有对他进行表扬,你也非常地爱他。平时你要注意多拥抱他,关心他,称赞他,认真听他说话,这样宝贝就不会只为“赢得”你的爱和表扬而去表现自己了。

6。要将赞赏当成一门艺术来实施

赞赏他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多赞赏别人,会使我们彼此之间的生活更快乐。对待宝贝也不例外,具体地称赞他们表现良好的行为,他也会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因此,父母要多花时间注意宝贝的好行为,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回应。因为成人对宝贝外在的(尤其精神的)支持多,他就会有做得更好的动机。至于物质的鼓励,倒是其次的了。赞赏宝贝要注意以下事项——

*避免过度奖赏,尤其是不要用太多的物质奖励

比如,3岁的孩子想洗自己的小袜子。对他来说,这就像游戏一样,是件好玩的事情。正确的态度是肯定孩子:“你真是一个能干的宝贝,都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让爸爸妈妈高兴。再说,洗袜子也很有趣。”这样说就足够了,如果非要为此再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从做事本身当中获得的快乐,并可能让他养成做了什么事情就需要奖励的习惯。

*并不是给予的奖赏越大,越能增强宝贝做好事的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出于自身想做的愿望和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某种乐趣,宝贝会更多地发展他的好行为,此时如果再附加外在的物质刺激,反而会影响其内在的动机。比如,妈妈为鼓励宝贝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总是以奖励宝贝玩具的方式来激励他。结果,宝贝在父母这种奖励方式的刺激下,他读书的目的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功利,而阅读本身的乐趣则在这样功利的目的驱使下被大大地减少了。

*奖励应该成为宝贝的意外惊喜

如果先让宝贝预期每次做什么事就有什么结果,会让他失去做这件事情的内在动机。而且,今后容易养成做事就讲条件的习惯。

你的宝宝智力超前吗?


你的宝宝智力超前吗?

新生儿身上不同能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尽管这些能力之间有某些关联,但是根据一两种已测出的能力的发展来判断其他能力的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婴儿的某些技能与其身体发育状况有关,有些与经验有关,而有些与两者都相关。在设法判断孩子聪明与否的早期迹象时,要把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总而言之,聪明儿童在发展中各个方面都超前,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有可能保持住这一优势。

在出生时,聪明的孩子可能要比其他孩子更机警。有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能独自把头抬高一会儿,仿佛在环顾四周,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

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在你抱他时,你会感觉到这一点。如果他似乎避开某个东西,那就表明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什么不是,这也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信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

非常聪明的儿童在出生时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尽然。理由是:大一些的健康的婴儿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怀孕时得到良好营养和关照的母亲生的。这些母亲也更可能在家中给予她们的宝宝最好的教育和帮助,这在后来的智力测验中会表现出来。较重的婴儿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优势,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

例如,他们每次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因而不需频繁地喂养,可以把精力转向更多的智力活动方面。此外,父母因不必忙于给孩子喂食和清洗,会认为孩子可能是社会型的人,于是就可以对他采取不同的做法。因此,从一出生起,与较轻的孩子相比,较重、较吸引人的孩子可能会发现他们处在一个愉快的、情感上得到支持的世界里,就会以许多方式利用这种最初的好运气。

相关推荐

  • 今天,你和宝宝聊天了吗 今天,你和宝宝聊天了吗 当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凭着母爱的天性把还不会说话的宝宝搂在怀中对着他们呢喃细语时,她们给予孩子的决不仅仅是温柔的抚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理和听觉科学系主任库尔博士指出,与婴儿谈...
    2021-11-17 阅读全文
  • 你家宝宝是否懂得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有必要让孩子学会的一种品质,具有分享精神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是有一定作为的人。 让孩子与他人沟通,建立友谊,有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进步。到了两岁半的适合,语言成为孩子社交的一种重要...
    2022-01-14 阅读全文
  • 今天你向0岁宝宝示爱了吗? 宝宝刚刚来到这个世界,需要爱的包裹,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把对宝宝的爱把握得保质又保量呢? 亲子互动——爱意传达进行式 爸妈与宝宝面对面的活动,是最直接、最亲密、最自然的感情联系。足够的情感互动,是宝宝智...
    2021-11-18 阅读全文
  • 你的宝宝能吃苦吗? 导读:在我看来,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吃苦的精神是当代青少年严重缺乏的,现在孩子身上的毛病很多是“惯”出来的,许多真的已经对孩子毫无办法,三者共生,于是社...
    2021-11-29 阅读全文
  • 你的宝宝怕洗澡吗? 宝宝还很小的时候,是很喜欢洗澡的,而且一切都任由妈妈或爸爸的摆布。当宝宝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而且开始懂得什么是害怕了,所以有的宝宝就出现了怕洗澡的现象。 宝宝在1~2岁的这个阶段非常...
    2021-08-06 阅读全文

今天,你和宝宝聊天了吗 当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凭着母爱的天性把还不会说话的宝宝搂在怀中对着他们呢喃细语时,她们给予孩子的决不仅仅是温柔的抚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理和听觉科学系主任库尔博士指出,与婴儿谈...

2021-11-17 阅读全文

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有必要让孩子学会的一种品质,具有分享精神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是有一定作为的人。 让孩子与他人沟通,建立友谊,有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进步。到了两岁半的适合,语言成为孩子社交的一种重要...

2022-01-14 阅读全文

宝宝刚刚来到这个世界,需要爱的包裹,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把对宝宝的爱把握得保质又保量呢? 亲子互动——爱意传达进行式 爸妈与宝宝面对面的活动,是最直接、最亲密、最自然的感情联系。足够的情感互动,是宝宝智...

2021-11-18 阅读全文

导读:在我看来,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吃苦的精神是当代青少年严重缺乏的,现在孩子身上的毛病很多是“惯”出来的,许多真的已经对孩子毫无办法,三者共生,于是社...

2021-11-29 阅读全文

宝宝还很小的时候,是很喜欢洗澡的,而且一切都任由妈妈或爸爸的摆布。当宝宝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而且开始懂得什么是害怕了,所以有的宝宝就出现了怕洗澡的现象。 宝宝在1~2岁的这个阶段非常...

2021-08-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