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患上黄昏焦虑症的宝宝
发布时间:2022-03-08 家长安慰宝宝故事 宝宝听的益智故事推荐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对你的宝贝来说,傍晚时分是不是最难熬的时刻?他会无缘无故地又哭又闹,焦躁不安。是生了病,还是屋里的温度不合适?来让我们帮你找出他焦虑的原因,以及抚慰他的办法。
毛毛是个很乖的孩子――一天当中有22个小时都是如此。可是,突然有一天,毛毛望着窗外渐渐昏暗的天空,忽然哇哇大哭。从此以后,用毛毛妈妈的话来形容,“每天下午她都像是着了魔一般,哭闹个不停。”
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明,孩子会在下午4点至6点期间表现得极为焦虑。但是孩子的父母和儿科专家却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
安慰患上黄昏焦虑症的宝宝
3个月:疲劳,难以入睡
为什么黄昏时分对婴儿来说是如此难熬,饱受煎熬――尤其是那些出生仅3个月的孩子?原因很简单,他们累了。儿科专家认为,与普通人一样,婴儿到了傍晚也会感到精神疲惫。但是,婴儿的神经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因此他们无法自己缓解压力。专家指出,出生后的头3个月里,婴儿的大脑还无法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迅速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从压力中解脱出来。此外,婴儿分泌的褪黑素非常少,而这种化学物质则有助于我们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这也就是说,3个月大的婴儿还没有区别白天和黑夜的能力,或者说这么大的婴儿没办法连续睡眠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傍晚这个时间段是婴儿最不容易放松的时刻。有研究表明,婴儿的体温在下午会达到顶峰,他们会因此而难以入睡。这样一来,婴儿在下午就会感到非常疲惫。睡眠对于小婴儿来说,是消除疲惫、恢复体力最有效的办法。但是,最疲惫的时候却无法入睡,越发让他们烦躁不安。
简单易行的安抚方法
以下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孩子减轻午后的焦虑,更加平静地度过一天。
使用襁褓包
如果包裹的合适,1~4个月的婴儿很容易平静下来。因为这种感觉可以让他们回想起在妈妈子宫内的感受。由于行为受到限制,孩子就不容易弄痛自己,不会让自己感到很累。这样一来孩子哭闹的次数就会明显减少。
调整作息时间
如果孩子总是在下午4点左右表现出焦躁不安,你可以试着调整他的午睡时间,或者增加睡眠次数。另外,你应该想到孩子的焦躁情绪也有可能是饥饿所致。你可以先给他喂些奶。如果他已经能够吃固体食物了,你也可以给他喂些零食。
营造气氛
千万不要低估了有节律的晃动和甜美的音乐对孩子紧张情绪的抚慰作用。你可以为孩子放一支动听的音乐,同时把他放在童车里摇晃,或是开车带他去兜兜风。
6~7个月:疲劳,不愿入睡YJS21.coM
当孩子4个月时,他对日落的不适会逐渐消失。身体中分泌的褪黑素增加,大脑发育逐渐趋于成熟,他可以轻松地把注意力由一件事转向另一件事。也就是说,孩子可以自娱自乐,而且可以很快调整自己的情绪。焦虑的情绪会暂时消失。
尽管孩子在4~6个月期间,表现得比较平静,但他们仍然不会完全放松:当他们长到6~7个月大时,他们会遇到新的问题从而导致午后焦虑再次出现。专家指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强,他们对任何新事物都感到兴奋不已,因此他们往往不愿睡觉休息,结果就会变得非常疲劳。
10个月:疲劳,活泼好动
10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匍匐前进和爬行,这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有了更多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活泼好动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但是,活泼好动的孩子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最容易感到疲劳。这使他们午后的情绪更加焦躁,因为此时他们的身体已经感到疲倦,但好奇心仍然驱使他们去尝试各种新事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怎样避免宝宝的分离焦虑症
陈先生和陈太太想利用“十一”出游,但这次出游计划没有包括刚满周岁的宝宝。“自从宝宝出生后,生活就围着他打转。现在宝宝稍大一点了,想趁此机会享受‘二人世界’。”为了能顺利出行,一个月前就把宝宝送到奶奶家,以便宝宝尽早适应“没有爸爸妈妈”的生活。
对于计划长假享受“二人世界”的父母,专家提醒,要当心宝宝可能产生“分离焦虑”。6个月以下的宝宝可以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情况下,平静地度过一二个晚上,到了七八个月时,宝宝开始对父母的离开有所察觉,这时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为避免“分离焦虑”,专家提醒,首先保持一致的日常生活规律和舒服自然的环境,可让宝宝暂时忘记父母的离开。同时要尽可能让宝宝和他很熟悉的人在一起——比如:祖父母、保姆等;其次,在旅行前,不妨提前排练几遍,帮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可尝试几个晚上不在宝宝身边,或者让宝宝在奶奶家过夜,帮助宝宝为较长时间的分离做好心理准备;最后,不妨在出行前给宝宝写些漂亮的小卡片,通过邮局寄出去,宝宝就会在你离开家的这段时间接到你的问候。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宝宝,电话沟通都必不可少,可有效缓解相思之苦。如果宝宝听到你的声音就大哭不止,赶紧说再见,让看护宝宝的人带他出去透透气,转移注意力。
入园,宝宝很焦虑
科学育儿
入园,是宝宝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离开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家人和温暖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到焦虑是正常的。他们有哪些表现?家长该怎么办呢?
其实焦虑表现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正常反应,说明孩子能够对环境的变化有所反应,能够辨识、感知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的一系列对陌生、危险环境的应急防御。
由于气质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宝宝会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这种“成长痛”。孩子们的“痛”都有哪些表现呢?
哭闹:大部分孩子都会哭闹。宝宝的哭闹不是分分钟不停止的,而是很有规律的。
1.分时段哭闹。一般孩子入园时会大哭大闹一阵,家长走了之后很快就会停止。又如,有的宝宝在进餐、午睡、如厕等活动前后哭闹,显然在家中这些事情都由家长照顾, 他们自己不会或者不习惯做这些事情,加上陌生环境和老师、同伴的压力,因此焦虑哭闹。
2.分时期哭闹。入园前三天,孩子会搂着家长脖子不撒手哭闹,被老师抱过来之后继续哭闹。几天之后,宝宝就会哭着主动放开家长,一边投进老师怀中,一边嘴里念叨着“妈妈早点来接我”。这时孩子已经知道上幼儿园是必须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后(一周或两周左右),孩子会抹着眼泪,拉着家长的手走进教室。尽管还抹着眼泪,但是已经不用爸爸妈妈抱着来了,哭着也能和爸爸妈妈说再见。
夜惊:有些宝宝入园后会出现夜惊的现象,睡着睡着就会撒“癔症”哭闹不止,嘴里还念叨着“我不上幼儿园”“我要妈妈”…… 半夜爸爸妈妈听到这样的声音是最让人揪心的。
不言语:原本爱说爱笑活泼的宝宝,入园后忽然沉默不语,回家后不愿意和家长说话,像变了人似的。
发脾气:有的宝宝入园初期非常任性爱发脾气,因
为一点小事或要求未得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很难安抚。
黏人:有的宝宝本来和谁都能玩,可自从入园之后,在园里黏着一个老师,有的二胎宝宝黏着一个稍微大点的伙伴;在家里又开始黏着那位最亲近的人,离开一会都不行。
睡觉困难:有的孩子中午睡觉需要有人陪着或拍一拍,刚入园由于不熟悉环境等因素,因此拒绝在幼儿园睡觉,或者上床了睡不着。
以上反应比较常见,但个别孩子会出现以下反应。
忍住不哭:哭闹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情绪宣泄。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从小被教导“爱哭的孩子不好”,当看到其他孩子哭时会撇嘴或眼含泪花,但就是忍着不哭,让老师们看着很心疼,巴不得孩子哭出来,那也是一种释放。
等待或念叨:有的孩子站门口等着爸爸妈妈来接,连进来吃饭都不愿意;有的孩子不让关门,一关门就不安或哭闹;有的嘴里常常念叨“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
中午不睡觉:有的孩子没有其他焦虑表现,但就是不在幼儿园睡午觉。
需要注意的是,分离焦虑表现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差别;祖辈带的和父母自己带的也差别不大。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更快,自理能力弱的孩子分离焦虑更严重。
阶梯式循序渐进入园的,比那种一刀切入园的孩子更少焦虑。不管孩子表现如何,都需要家长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调整。
聚焦儿童焦虑症
近年来患焦虑症的儿童越来越多。据报载,专家通过对万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厌学、抑郁、焦虑、恐惧等。其中,焦虑症状更为普遍一些。究其原因,主要是过重的学习负担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
那么,儿童焦虑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家庭不和睦
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家庭和睦可以培养孩子活泼聪明的天性。相反,夫妻不和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孩子的情绪会变得焦虑起来。家庭不和睦会使孩子痛苦难言,受伤的心灵、受压抑的性格和焦虑的情绪会使孩子万念俱灰、悲观厌世。这种焦虑状态如果不能得到调节和解脱,无形之中会毁掉一个人。
2.家长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为了能使孩子早日成才,有多少父母处心积虑,呕心沥血,甚至“踏破铁鞋”为孩子寻觅成才的路。但是,人们往往会因情急心切、不明方向、不究方式而落得事与愿违。
3.惧怕考试,心生焦虑
读书、升学、就业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给孩子造成严重的焦虑心理。这种焦虑会使孩子在考场上情绪激动紧张,甚至会因恐惧而出现怯场现象。有的孩子考前患得患失,神经紧张,不能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在考场上则头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惧怕考试更多的是惧怕失败。有的考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头场考试失败后就担心下一场又失败,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失分现象接踵而至。
那么,如何使儿童克服焦虑症呢?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孩子的天然课堂,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孩子整体素质的基础,是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人,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朴实、条理、明快;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
2.恰当指导孩子
在孩子成才方面,父母要依孩子的天性、爱好、兴趣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帮助,要不急不躁。在家中应尽力为孩子开辟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习生活小天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3.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
作为父母,应当准确把握孩子的考试情绪,不要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要采取平和的态度。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应该看到,孩子准备考试已投入了很多,即使达不到理想的成绩,只要尽力就行了。千万不要对孩子唠唠叨叨,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搭理,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加重孩子的焦虑。
儿童焦虑症的患病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患了此症也并不可怕。作为父母,首先要带孩子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可以帮你找出孩子焦虑的原因。相信通过心理医生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焦虑期”。
宝宝会患上"电视孤独症"妈妈造吗?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心理出现问题的人们越来越多,而我们传统的认知当中,更多的关注与身体状况,对心理问题不够重视,说起儿童和心理疾病,仿佛二者是完全绝缘的,其实不然。据心理专家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心理病态,都是源于儿童甚至婴儿时期。现在很多孩子会出现"电视孤独症",家长们很有必要扫一扫这方面的盲区。
"电视孤独症"的案例 童童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时常会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两只小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不愿活动,不愿和别人说话,连对吃饭也没有多大热情。久而久之,童童变得孤独、怕羞,见了外人也不敢抬头,还不愿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儿,就连摇马都不会坐。当小童童的表现真正引起妈咪的注意时,这种行为已经非常顽固了,根本改不过来,妈咪只好带他去医院的儿科心理门诊。经过检查发现童童患有贫血,生长发育程度也较同龄孩子慢,只相当于2岁大,童童被医生诊断为"儿童电视孤独症"。"电视孤独症"的临床表现1.患儿表现为每天长时间地看电视,让人觉得他们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而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不让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2.患儿在看电视时不让别人干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的人物,并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有的患儿出现了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3.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付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经常波动、不稳。 引发原因与危害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较差,所以行为模仿性较强。当他们过多地看电视时,就会造成大量的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之中。往往是电视看得越多,对患儿的影响亦越大,常对身心健康造成如下危害:1.由于处在孤独之中,常常既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想入非非,日后心理变态严重。2.缺乏学习能力,积累不了多少生活经验。只会在家中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应怎样对待周围的事物,也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电视孤独症"的治疗1.要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0.5-1小时,并且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点半至7点半。2.看电视时要选择适合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内容要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适合儿童看的节目有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或反映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节目。凡不适合儿童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要让孩子看。3.时间允许时父母最好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同时要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适合孩子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当孩子看过电视之后可让孩子复述,这样既可使孩子尽快从电视中摆脱出来,又可培养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4.父母要尽可能地少看电视,以免孩子跟着自己一起看。家长更不应该只顾自己看电视,而把孩子扔在一边不管不顾,随便他们怎么样。5.有空隙时间时父母要常和孩子在一起,给他们讲讲故事,和他们多做游戏,或带到户外进行活动。平时注意培养孩子对生活产生多种兴趣,并扩大活动范围,转移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和依恋。
宝宝出现分离焦虑原因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盗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
1.环境的巨大变化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盗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据调查一些幼儿就是因为伯在幼儿园睡中午觉而不愿意来园。因此在入园之初,幼儿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不愿意进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
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师生比例为1:15或者1:20。也就是说一位成人负责照顾l5—20名、幼儿,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如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如如何获得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怀,如何占据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
(3)陌生的活动室环境。
当幼儿初次踏入活动室时,活动室的环境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鲜的。无论是桌椅的摆放还是盟洗室的设备等都与家中不同。这在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儿在家中大便时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马桶,而幼儿园则是蹲式的,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
(4)要求的提高。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2.家庭的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
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