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重视儿童尿床现象
发布时间:2022-03-04 儿童歌谣 儿童成长 幼儿园吸水现象说课稿小孩尿床是临床上经常见到的现象,有的甚至到了二十几岁才能自愈。
国外有关专家通过系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尿床自愈晚的孩子平均智商低于正常儿童,在身体发育方面比正常儿童迟缓,长大后身高、体重平均低于正常人,容易出现泌尿、生殖等诸多生理问题,且多数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内疚、胆怯、紧张等。家长对孩子尿床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由于部分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尿床,对孩子动辄训斥打骂,结果损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反过来又加重尿床,于事无补。
正确的办法是应当帮孩子分析原因,想办法克服。如果是吃饭吃得过饱引起的,应当提醒孩子睡前节食;如果是玩得太累引起的,应当注意不让孩子玩耍过度;如果孩子是因为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的原因,应当多方开导孩子;另外,家长应详细观察,在孩子容易尿床的时间前,及时叫醒孩子上厕所,使其养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
由于发育期的少年儿童肝肾功能不完善,一些有副作用的内服药物不易长期过量服用。家长可以考虑中药外敷、按摩、针灸等治疗方法。通过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起居,结合适当的治疗,可以使小孩早日结束尿床历史,树立自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入园后出现这6种行为,需要家长重视!
孩子刚上幼儿园初期会不适应幼儿园,有一些哭闹现象,或者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也有可能害怕,一旦孩子出现了以下6种行为,爸妈要引起重视,务必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心情。
在幼儿园不说话
宝宝在幼儿园里不说话,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不参与游戏,也不敢与老师交流。
对策: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后,要经常与老师交流,并让孩子看到这一亲切情形,或者邀请老师来家里进行家访、利用离园时间带孩子和老师聊聊天,逐步将宝宝消除对老师的陌生感。
从不在幼儿园幼儿园大便,经常拉在裤子上宝宝从来不敢在幼儿园大便,甚至小便也时常拉在裤子,或者有时候整天憋尿,一放学就立即拉。
对策:妈妈可以将事情向老师反映,让老师经常提醒、带孩子上厕所,让宝宝习惯在幼儿园如厕,当然老师是不会强迫孩子在幼儿园大便的,这个家长不必担心。
一上幼儿园就大哭,拉着大人的手不放
宝宝早上看到妈妈拿起书包就哭,不肯上幼儿园,即使到了门口,宝宝也拉住大人的手不放。
对策:妈妈跟宝宝约定时间,什么时候会回来接宝宝,还可以跟孩子约定,晚上会跟宝宝一起做的事情。如果还不行,妈妈只能狠狠心走了。要相信宝宝的适应能力很强,也要相信老师是有方法的。
上幼儿园就喊肚子疼或不舒服
有些孩子一提上幼儿园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呕吐、晕厥,可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这就是孩子的躯体障碍。焦虑时,宝宝会出现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发烧、腹泻、出虚汗等。比如有的孩子每到周日晚上开始肚子疼。
对策:家长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排除身体疾病。如果表现严重,妈妈可以考虑让宝宝暂时休息几天,并带孩子放松心情。
说害怕老师
宝宝经常说害怕老师,甚至要上幼儿园时,会紧张恐惧,这种情况爸妈就要考虑老师是否曾经惩罚宝宝,或者做了让宝宝害怕的事情。
对策:妈妈要耐心询问宝宝,为什么会害怕老师,根据宝宝反馈的情况,再进一步采取措施。
在幼儿园特别乖,对老师言听计从
宝宝在家里很活泼,但是到了幼儿园之后,显得特别乖,而且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刻也不敢怠慢。
对策:妈妈可以有意识地找宝宝同班的小朋友,周末跟宝宝一起玩耍或郊游,让宝宝在幼儿园里有熟悉的小伙伴,消除恐惧感。
家长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尿床?
尿床,在许多专家的眼里已不单纯是种疾病了,因为,它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发展,因此,在帮助孩子治病的同时,父母或老师更应避免使孩子在自己不经意间的言语、行为、态度中伤“心”。
1、尿床,不可太重视,也不能无视
许多父母或老师一直以为尿床是由于儿童发育未成熟,而不能控制排尿所致,因此并不重视孩子的尿床现象。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部进行的婴儿膀胱活动及睡眠脑电波研究显示,即使在新生婴儿,排尿也不是由简单的脊柱神经反射控制,而是与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有关。超过1岁的小儿已不会在熟睡中排尿。除却一些生理因素,比如遗传、膀胱功能障碍等,心理因素往往是继发性尿床的决定性因素,如父母因尿床而过分指责孩子,则很可能会加强孩子脑中的夜遗尿信号,使尿床次数变得日益频繁,甚至持续到成年。
因此,陆老师建议父母别把孩子尿床当“大事”,但也千万不能忽视对此的训练。孩子尿床后,应该尽快为他换上干净的床褥和衣物,并可在帮他做清洁时小声、温柔地告诉他:“长大了,不该尿床了哦!”切勿在其他孩子面前指责孩子尿床。如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尿床,或在老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总是憋不住想小便,父母则可先与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告诉孩子,想小便的时候可以举手,老师会同意让他如厕。
2、尿床关联孩子自尊发展的3个要素
尿床也称为夜遗尿,是指5岁或以上的儿童于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现象。一般轻微(即不频密)的尿床并不算是一种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尿床的现象通常都会自然消失。如果,5岁以上的儿童仍有每周超过两次以上尿床现象,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易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宋主任介绍,儿童自尊发展共有4个要素:外貌、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而尿床问题与后3大要素关系密切。因此,为避免尿床儿童的自尊心受伤害,父母的态度十分关键。
3、尿床儿童不仅需要生理治疗,更需心理输导
一般采用抗利尿荷尔蒙类药物和夜间警铃训练的方法。夜间警铃训练的方法是在孩子的内裤装上感应器,令它接触到尿液时便会发出讯号唤醒孩子,起床排尿。反复训练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 除了医生的治疗外,不能忽视心理方面的调节和疏导,对父母来说,希望注意以下几点:
1)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树立信心;
2)应该理解孩子尿床并不是故意行为,而是一种疾病;
3)准备好小尿盆,让孩子夜间可以随时方便地起床小便。
4)禁穿尿裤,可在床单上作些局部预防;
5)晚餐后不喝富含咖啡因或利尿的饮料。
4、尿床的宝宝更容易孤独
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部举办了一个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香港超过16,000名5-1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中,约有2%的儿童有夜遗尿;而接受调查的5岁儿童当中,大约有16.2%的孩子经常尿床。从比例上还显示,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现尿床的情况。
孩子往往会因尿床而产生其它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如孤独、畏羞、焦虑、反叛、精神不集中、对社交活动退缩,甚至不敢参加任何需要在外间过夜的活动。因此,陆老师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无论在对孩子实施任何一种行为训练或当孩子的身上产生任何一种问题时,都应注意教育“适度”,置之不理或过激表现都会使孩子受伤。
家长应重视“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新学期伊始,很多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了小学的校门。对此,部分业内人士提醒,离开幼儿园,步入全新的学习环境,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个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一些孩子会出现心理障碍,须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幼儿园是一个五颜六色的童话世界,孩子在玩具的天地里生活,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与同伴做游戏。而当他们来到小学,看到墙壁是统一的白色、整齐的桌椅朝向黑板时,心里会会产生莫名的焦虑。在幼儿园阶段,不会有人要求孩子成绩的好与差,可是一旦进入小学,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就有了新的期望。同时,幼儿园不会对孩子作过多约束,可是进入小学后,严格的制度要求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个体的需求也不再被重视,孩子必须摆脱任性的习惯,在新的集体中重新认识自己,否则将会被同伴排斥。对此,老师和家长必须注意,如果处理不好,孩子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一些新生有喜欢游戏、不懂学习的现象。专家认为,孩子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的,多数只是“不想比别人差”,或者为了得到物质奖励,其对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更感兴趣。老师用新颖的形式可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孩子们不太会考虑学习的目的、内容和结果,这样,学习就无法长时间吸引他们,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与动力。
此外,一些新生还存在交往障碍。据介绍,初入学儿童的思维大部分还停留在“自我中心思维阶段”。他们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如果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到学校,就会影响与同伴交往。
专家认为,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是小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学校和家长应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准备期”教育,以帮助孩子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逐渐适应新生活。
儿童教育要尊重成长规律
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儿童的教育问题都会引起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近这些年,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儿童教育领域有了一些可喜的新变化,为学龄儿童减负的实际行动就是有目共睹的重要成果之一:书包的重量有所减轻,家庭作业有所减小,五花八门的考试有所压缩,各种补课行为和课外活动的频度也有所降低。
可惜好景不长,儿童减负工作还在渐进中,另一种比书包过重、作业过多、活动过频的压力来势汹汹,让刚透了口气的学龄儿童重新陷入负担过重的“水深火热”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来势汹汹的压力,恰恰来自当初为儿童减负喊得最凶的家长们。一到周末,家长们忙着把孩子往乐器、书画、舞蹈、英语、演讲、作文、礼仪培训班上送。有的家长甚至让孩子同时读二到三个培训班,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那些明星赶场子一样参加培训的孩子,顶着残月出去,披着星光回来,一脸的疲惫,看着都心疼,不知这些孩子的家长作何感想。
笔者并非全盘否定各类课外培训班,而是家长们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在不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下,选择适合孩子的某项课外培训,对孩子的成长才有积极的意义。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儿童教育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质量,怎么重视都不过分。但现实中,很多好的教育政策、教学措施、优教案例,却难落实、难推行、难发挥积极有效的影响力。
造成以上窘境的原因较多,有主观的、有客观、有家庭的、有学校的、有社会的,在此不予罗列。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多数家长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功利心太重,不尊重儿童作为人生特定阶段的成长规律。
中国式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已在不知不觉间,把孩子当成了实现自我期望的工具和载体,甚至把自己没能实现的人生目标,一股脑儿全压在孩子身上。
殊不知,正是在这种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思想主导下,各种操之过急、矫枉过正、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的教育手段竞相出台,孩子们非但没能受益,反而尽遭其罪。
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叛逆情绪、有了孤僻性格、有了攀比享乐的扭曲价值观、有了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意识……
每个人都要经历儿童阶段,我们也曾为父母的主观武断而无奈和伤感过,没想到等自己做了父母,却好了伤疤忘了痛,不愿意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想一想。
淘气贪玩是儿童的天性,不能必欲除之而后快,应该顺其自然加以引导,让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兴趣爱好有更好的发挥空间,而不是自以为是地横加干预或严加管束。就像一棵树,只要没病虫害,树杆也端正,适当给点水和阳光,它自然会成材;就像一朵美丽的花,你一直守在它身边,总感觉盛开的速度太慢、盛开的方式太丑,给足了时间和空间,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过犹不及,对儿童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童年和少年是生命的春天,青年是生命的夏天,中年是生命的秋天,老年是生命的冬天,这是必须遵从的生命成长规律。
家长们少一些自作聪明的主张和自以为是的武断,在孩子们的内心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无拘无束中感知生命和世界,让他们逐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孩子们的未来一定会比我们主观设计的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