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宝宝第一次,你应该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2-03-02

宝宝入园第一天寄语。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宝宝第一次,你应该这样做……”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第一次独立睡小床

误区1:哭得好可怜,等大些再分床睡吧!

陪睡到1岁就难改了

在宝宝刚出生甚至再大一些的时候,父母都会尝试着让孩子第一次独立睡小床。但是很多人看到孩子哇哇哭闹,看起来似乎很可怜,往往会很“心软”地把孩子搂到身边睡了。几次尝试不成功后,有些家长就会产生侥幸的心理,现在宝宝还太小,等孩子大些的时候再让他自己睡吧。

你应该这样做→

让宝宝从小学会独立生活

孩子在几周大到三个月龄前,此阶段就可以让他一个人睡。在西方,父母此时通常让孩子独居一室,让他从小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家庭如果受居住条件限制,需要与孩子同住一居室,最好是让他独自睡一张小床,而不是与大人一起睡。孩子独自睡要从小开始,而不是到孩子长大后再分床,当孩子与大人同睡已习以为常时,对分开睡就会难以适应。

如果孩子已经较大了,此时分床,或让他独居一室,首先要告诉他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床睡觉,或有自己的房间睡觉;刚开始阶段,要帮助他适应,睡前陪他讲个故事,然后道晚安;如果孩子提出一起睡的要求,您的态度需要坚决,孩子哭闹一下没关系,一般不用多久就会适应。如果孩子小,不妨在他的床上或床头放他喜欢的玩具,他清醒的时候,会自己玩,而不是马上哭着找大人。

第一次捡地上垃圾

误区2:太不卫生了,得赶紧制止!

对小事物有兴趣啦

宝宝第一次捡垃圾往往发生在7-9个月龄,这是因为他到了细节的敏感期,他喜欢观察细小的事物,大人不注意的小东西,他却看到眼里。

家长看到宝宝捡地上的垃圾,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卫生,不能让孩子养成这个“坏习惯”,对孩子往往制止,甚至训斥,这样很容易伤害孩子对细节事物的观察与探索能力。

你应该这样做→

换种卫生的小东西让孩子探索

家长的认知与孩子的动机错位了,两个人关注的是不同的方面,对孩子来讲,他不知道什么是垃圾,只是对小事物好奇,想去观察、去探索,到底它是什么样的属性,这对孩子来讲,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犯事”的过程。

如果家长认识到这点,就会理解孩子的动机。您可以把垃圾拿掉,给孩子换种东西让孩子去捡,如撕碎的小纸片或其他小东西,只要是卫生的,让他去探索好了。同时,这个阶段孩子对事物的属性差别特别敏感,所以当您看到孩子开始捡垃圾、关注小事物了,您应当意识到孩子细节学习的敏感期到了,要给他提供事物属性差别的学习机会,如不同的色彩、形状、材质、冷热、光滑粗糙、轻重等物理的差别,这个阶段,世界在孩子眼里开始细化,是他真正理性认知世界的阶段。

第一次提无理要求

误区3:哭闹没面子,只好满足他!

第一次就坚决制止

宝宝一两岁后,会逐渐有自己的小主见,在逛超市时就会小手乱指,啥都想要。

一旦看上了自己兴趣的东西,更是非要不可,不给就撒开了哭。家长一般不忍心看宝宝哭闹,坚持不了一会,就会妥协让步。

当同样的情形再发生时,家长往往会意识到上次做法不对,这次要坚持原则了,可是当孩子哭闹得比上一次更厉害后,家长又常常因为心软再一次妥协了。

你应该这样做→

全家行动一致冷处理

经历了这样一次又一次从被拒绝到最终得到满足的过程,家长就会在无形中助长和负面强化了孩子用哭闹解决问题的行为,最终造成了宝宝的任性性格,一没满足要求就哭闹。

所以,家长在第一次时就要态度坚决地予以制止。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不理睬他,而且全家行动一致。具体的做法是:由一个家长先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严厉的批评,告诉孩子不同意他的不合理要求,其他的家长则可以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引导孩子去关注另一件他感兴趣的事,让孩子逐渐淡忘前面不愉快的事。

家长冷淡的态度一定要持续一段时间,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做法会引起家长的不愉快,让他在心中产生小小的敬畏,以后就会减少不合理的要求。

第一次拿勺子吃饭

误区4:吃得脏兮兮,干脆自己来喂!

耐心等待孩子长大

目前许多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会用筷子,甚至还要家长喂饭,通常情况是孩子第一次刚学吃饭时,吃得哪里都是,有时不愿吃饭,而是喜欢玩饭,有时不喜欢勺子,直接用手抓,这种“不良吃相”,让妈妈或奶奶想直接喂算了,干净利落。这样下来,孩子就习惯于被人喂饭了,孩子能跑了,还要追着喂饭。

你应该这样做→

再怎么“脏乱”就当孩子在玩

实际上,孩子有自己吃饭的动力与意愿,让他坐在宝宝椅上,与大人共桌吃饭时,他就在观察与模仿大人吃饭。只不过此时他的手指小肌肉还不够发达,手指抓握力量与协调力不够,手眼协调能力还不够精准,所以他还不能完成“成人标准”的吃饭动作,这容易让大人心急。大人总是催促着孩子成长,而没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有耐心让孩子学习独立吃饭,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开始阶段再怎么“脏乱”,都要无动于衷,不要促催孩子,就当他玩;当他有一些进步时,要给他鼓励。二是通过一些精细动作的玩具,尤其锻炼三指运动的玩具,多锻炼宝宝的手指运动与手眼协调能力,因为这是拿筷子与勺子的基础运动训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惹你生气时我们应该这样做


孩子总会做一些让家长生气的事情,往往这时候家长就会对孩子发火,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这样在无意间,就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不好的后果。被吼着长大的孩子也更容易在将来这样对待他们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会反过来这样对待父母。很多家长总是在孩子犯错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火后,却又总是后悔。

深呼吸

如果孩子让你想要发火,深吸一口气再呼出,告诉自己冷静下来,从一数到十,尽量慢一点。深呼吸能给大脑提供更多的氧气,舒缓神经系统,能给自己更多的思考时间。我们不妨收住火气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气愤呢,还是本来就比较心烦。

安定自己

比如,你发现自己将要爆发时,先离开现场冷静一下,或者喝杯水,给自己缓冲的时间。你也可以在心中默念“冷静冷静”整理一下情绪。冷静之后,再返回现场处理问题。也就是,处理问题之前,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主动提醒你

可以和孩子来个小约定,“下次妈妈再发脾气的时候,你主动提醒妈妈‘不要生气’,好不好?”这样的方法既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伤害事件,又能让孩子意识到妈妈会生气,自己是不是也做错事了。

亲爱的家长朋友,带着情绪的教育是最无用的教育。因为你在吼叫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是被封闭的,因为心理保护机制会让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有的孩子会用手捂住耳朵躲避,有的孩子用哭来保护自己。因为你吼叫造成的伤害太大, 在父母吼叫伤害中的孩子,内心充满恐惧,甚至会瑟瑟发抖,他们靠着天马行空的神游来逃避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同时,当你发脾气的时候,意味着你缺少足够的技巧、耐心去处理孩子犯的错误,你只能仗着自己的气势、暴力让孩子屈服而已。而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响孩子。

避免男宝宝女性化,这些事,做父母的应该做到


做事不够男子汉,凡事不敢说,不敢做,独立性差。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男孩越来越“娘”呢?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权威数据:

调查发现,67%的男生在胆小、自卑、依赖、内向程度上比较严重。男孩胆小、自卑、依赖性强、内向等,跟家庭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性格弱的男生的教养方式,主要集中在溺爱型(50%),专制型(33%)。溺爱型家庭中的男孩,33%是自卑的,86%依赖性强,67%性格内向;专制型家庭中男孩,90%性格内向,70%依赖性强。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男孩越来越“娘”

父母娇生惯养、百般呵护,父亲角色的缺失;

幼儿园教师多为女性以及缺乏适合男孩玩耍的器材和游戏;

社会大环境要求遵规守纪、人们更加喜欢“乖宝宝”等等。

这一系列因素促使现在一些小男孩的气质偏向于女性化,也就是“太娘”。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往往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制止他们的行为,家长保护得太多,孩子做事情会畏首畏尾,独立性就差。

那么,父母们如果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培养“阳刚男孩”呢?

1.从小进行性别教育

孩子从3岁开始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从小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是培养阳刚男孩的第一步,父母们要让从小让男孩了解健康男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男生和女生有什么差异,爱好有何不同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并不需要父母专门指出,而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赞许孩子和他性别相匹配的行为。

2.父亲承担更多教育责任

在男孩“女性化”倾向日趋严重的现代社会,父亲必须马上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特别是孩子3-5岁时,是父亲进驻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父亲加入更有利于男孩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孩子男子汉气概的培养。因为,父亲知识面宽广,常常会灌输给男孩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会鼓励男孩遇事自己动手、大胆尝试;总是以朋友和“大孩子”的姿态,与男孩一起无拘无束地玩耍。

3.树立榜样的力量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面对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时,父母需要把握尺度,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4.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

担当、责任是一个男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所以,父母们要多给孩子劳动的机会,让男孩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角色。并且还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能够帮助孩子对事情分析、判断、安排的统筹能力的锻炼,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

5.妈妈学会放手、示弱

对于有男孩子的家庭来说,从3岁开始,妈妈就应该自觉“退位”。当妈妈过于对男孩精心照顾和保护时,男孩往往会因为对母亲的过度依恋,其“阳刚之气”渐渐消失。如果要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男子汉,妈妈不妨表现得“弱”一些,给孩子提供显示本事的机会。如果母亲过于能干、刚强,就会使孩子没有施展自己本领的天地,他会变得软弱;相反,如果母亲表现得柔弱一些,会令男孩坚强起来,意识到自己有保护弱者、保护母亲的责任。

6.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让男孩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运动和对抗中锻炼他们的竞争意识、抗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久而久之男孩会变得越来越勇敢,面对挫折也不会退缩。

7.给男孩心理暗示

比如妈妈可以对孩子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爸爸出差或者出门时,可以对宝宝说“我不在的时候,你要帮忙照顾好妈妈、保护好妈妈”等话语。这些其实用言语对儿子的肯定和暗示——男孩自己是强大的,这样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但我们的男孩表现出阳刚的一面时,父母也一定要及时的鼓励和赞扬他们比如:“真是个男子汉”之类的话。时间久了男孩们就会变得越来越阳刚和有责任感。

培养阳刚气质,爸爸和男孩必须做的15件事情

1.保护妈妈——“男子汉”的责任感

2.看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动漫——培养正义感、责任心

3.实现一个诺言——一诺千金重

4.一起谈论自己犯过的错误——敢作敢当

5.野外探险——培养冒险精神

6.拆装旧玩具或收音机——发扬探索精神

7.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发扬创新精神

8.旅行——眼界在旅行中开阔

9.和孩子一起运动——男孩要有力量

10.一起做家务——男孩有有独立能力

11.讨论理想——男孩要志存高远

12.做一件“不可能”的事——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开动脑筋去思考

13.研究模型的另一种玩法——发散思维的习惯

14.打工赚钱——一切从自食其力开始,每一件事都是修身的好机会

15.参加集体比赛——我们与合作者共生

应该怎样防止小宝宝吐奶


小宝宝吐奶现象较为常见,因为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而宝宝吃奶时又常常吸入空气,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妈妈第一次看到宝宝吐奶时可能会很担心,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防止宝宝吐奶。

应该怎样防止小宝宝吐奶

一、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

二、喂奶完毕一定要让宝宝打个嗝: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再把宝宝放到床上,这样就不容易吐奶了。

三、吃奶后不宜马上让宝宝仰卧,而是应当侧卧一会儿,然后再改为仰卧。

四、喂奶量不宜过多,间隔不宜过密。

宝宝吐奶之后,如果没有其他异常,一般不必在意,以后慢慢会好,不会影响宝宝和生长发育。宝宝吐的奶可能呈豆腐渣状,那是奶与胃酸起作用的结果,也是正常的,不必担心。但如果宝宝呕吐频繁,且吐出呈黄绿色、咖啡色液体,或伴有发烧、腹泻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了。

毁掉宝宝的专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许你正这样做


小孩子的专注力是需要大人耐心培养的,那么对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你做到以下几点了吗?

谁没这样“帮”过孩子?

那天,陪孩子去上创意课,内容是制作一副名为《秋天》的手指画。

老师先做示范:给几张纸条画上树皮一样的花纹,用不干胶把画好的“树干”粘在已经涂抹了颜色的背景板上,再用手指蘸上红黄相间的颜料,在“树干”周围点缀些“落叶”……

示范完毕,手工材料发到小朋友手中。在场6位小朋友都是3岁左右,由妈妈陪同。

拿到材料的小朋友兴致勃勃动起手来,有的研究画笔,有的拿着纸条挥舞,有的专注于撕不干胶……

我看着喆同学笨拙地画“树干”,那些纸条被画得乱七八糟,坐在他旁边,有一股想要帮他的冲动在我体内升腾。

妈妈们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你这样画不行,得这样画……”“你看,树干要斜过来一点,这样才好看……”“你别用手掌啊,要用手指,少蘸点颜料,像妈妈这样点点点……”

举目四顾,妈妈们已纷纷上阵,小朋友被指挥着,有的拿着材料不知所措,有的呆呆看妈妈操作。有个小男生索性自己跑一边玩去了,急得妈妈喊起来:“你过来自己做啊,是你在上课还是我在上课?”

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妈妈的心思都一样——我们爱得很着急,急孩子没用“正确方法”做事,急孩子慢吞吞完不成目标,急得忍不住要在他们旁边指点,恨不得替他们成长。

我们是在陪伴还是在打扰?

表姐家有两个孩子,哥哥7岁,妹妹刚满两岁。说来奇怪,已经7岁的哥哥时常跟大人撒娇:陪我玩嘛!怎么都没人陪我玩啊!但妹妹却能自己看书、摆弄玩具,自得其乐。

照理说应该是越小越黏人啊,这兄妹俩怎么倒过来了?表姐解释道,哥哥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独生子,全家人围着他转,他很少有独处时间。而妹妹出生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岁数都大了,表姐一力承担看护重任,当她忙于那些必须且紧急的事务时,妹妹便需要自己打发时间。

表姐还记得,哥哥一岁多时,在家里爬凳子,爸爸立刻拿起手机拍照:“宝宝,看这边看这边。”姥姥赶忙提醒:“宝宝,当心别摔着!”姥爷在厨房烧饭,也走出来举起大拇指夸赞:“宝宝真棒,都能爬上凳子啦!”

爬个凳子而已,却如众星拱月,这就是哥哥的生活常态。只要房间里没他的声音,姥姥姥爷就会轮番呼唤:宝宝,你在哪里?宝宝,你在干什么?所有人都想给他最好的照料,总有人在逗他玩,让表姐头疼的是,哥哥几乎不会自己专心去做一件事,只要没人在他身边,他就无所适从。上学后,这个问题越发突出,读书写字做功课,他通通没法集中注意力。

我们给孩子的关注与陪伴越多,孩子独处的时间就越少。然而,独处是一个人与自己相处的机会,孩子需要在独处中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学会面对自我。能独处才会专注,我们给了孩子那么多爱,却不曾想,过多的关注会打扰孩子的成长。

打扰让孩子失去了什么?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01、被打扰的孩子不专注

喆同学一岁多时,有次在地板上专心搭积木,把积木堆起来又哗地推倒,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时候很专注,推的时候很兴奋。这时,爷爷凑过去了:“在干什么呢?不要总是推倒,来,我们盖个结实的大高楼。”爷爷边说边拿起一块积木,喆同学却不买账,跺脚大叫:“不,我不要!”

孩子经常会很投入地去做些在大人看来无趣的事,请不要随意参与,这可是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发展的好时机。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

02、被打扰的孩子不独立

在游乐场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用积木盖房子,摆摆这边,摆摆那边,不知该怎么摆才好,就坐在那里想。他妈妈在旁边提醒:“摆上边,把房子摆高一点,用红色的摆更漂亮……”

如果孩子能独自玩一些没有危险的游戏,请不要过多干预。我们帮忙越多,孩子的独立性就越差、依赖性也越强。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他自己想出来的主意也许更棒。

03、被打扰的孩子没有好奇心

在动物园的猴山,一个小男孩在看猴子。爸爸催促道:“走了走了,还要看熊猫呢,好多动物,再不走就看不完了。”小家伙不为所动:“我要看猴子!爸爸,你看猴子还会嗑瓜子呢,猴子的手指跟我们的一样!”

每个孩子都具备专注的品质,尤其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当孩子专注观察时,不要为了赶时间而打断孩子蓬勃的发现力。与其走马观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来一次,让孩子尽情享受发现的乐趣、探索的乐趣。

04、被打扰的孩子没有创造力

去看一位朋友,她边跟我聊天边做家务,一岁半的孩子自己在游戏垫上玩耍,试图拿旁边书架上的一本书,却够不着。小家伙环顾四周,把自己的小椅子推过来,慢慢爬上去,把书拿了下来。朋友早就看到孩子在做什么,却没出声,只是迅速靠过去,以便发生意外能够保护孩子。

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这是最可贵的学习能力。对孩子来说,什么时候最可能产生问题?当然是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想拿放在高处的玩具却够不着,想拿零食却打不开盖子……如果身边有大人挺身相助,就不再需要孩子去思考,而如果没有大人帮忙,孩子就得自己想办法,创造性思维就是在“自己想办法”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怎样的陪伴最能保护孩子的天赋?

小区里,孩子最多的地方有两处:沙堆和水塘。

这天散步,路过沙堆,看到几个孩子在玩耍,多是爷爷奶奶带着,只有一个小男生是爸爸陪在身边。老人带孩子很仔细,奶奶们捧着水壶,一有机会就凑到孩子嘴边给喝几口,不停帮孩子擦手、整理衣服,嘴里唠叨着:别玩这个了,容易迷眼睛,沙都灌进鞋里啦,硌脚,过来我帮你弄干净……只有那位爸爸饶有兴致地看着儿子,一直没说话。

当别的小朋友都陆续被爷爷奶奶带走时,那个小男生突然从沙堆上站起来,对爸爸说:“我鞋里有沙子了。”爸爸温和地问:“那该怎么办呢?”小男生想了想,坐下来,自己把鞋子脱掉进行清理。

在小区的水塘边见过一位妈妈,当老人说“别离得太近,危险”时,她只是紧跟在孩子身旁,伸手护着孩子,保持一种随时可以出手拉住孩子的姿势。孩子用树枝拨拉水面、捡石子扔进水里,她很紧张,却始终一言不发,直到孩子心满意足。

很多人都不知道,人类大脑是通过“感受”来学习的,每一次感受,都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画面,新的画面与之前储存的画面不断进行比较,整合出另一副全新的画面,脑细胞在这种比较与扩展中变得越来越活跃。这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模式,需要两个条件才能达成:一是自身经历产生真实感受;二是在一次次重复中逐渐完成对事物的认知。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有独立空间去感受和接触事物。

那位爸爸,给了孩子真实感受的机会;那位妈妈,给了孩子重复探索的机会。这是我见过最好的陪伴方式——我在你身边,却不打扰你。

“请不要打扰”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不合时宜的关心就是打扰。很多妈妈都说孩子不专心、坐不住,恰恰是因为孩子受到的关注太多了。大人已不满足于能看见孩子,还不断通过语言和行动进行关心和管束,最终演变为干预和控制,结果就是孩子的自我发展被压抑甚至扭曲。

当孩子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若没人打扰他,这种专注就会逐渐变成他自身具备的品质,而如果总是被打扰,他的专注力就会慢慢丧失。

每个孩子都自带天赋而来,与其想方设法激发,不如先好好保护。

当孩子独自玩耍、自得其乐时,哪怕你觉得他做的事很无聊,也请保持尊重,默默旁观;

当孩子研究碗里的食物,弄得餐桌和地板一片狼藉时,哪怕你洁癖发作几近抓狂,也请深呼吸,别让责备打断他的探索;

当孩子很努力去做一件在你看来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情时,哪怕你再心急火燎,也请耐心等候,别用你的热心帮助阻止他的尝试。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嘘,别出声。

看完以上这些,家长们是否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呢?快快做起来吧!

创新教育:妈妈应该这样做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重视对孩子的创新意识的教育。良好、合理、科学的家庭教育,重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

1.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妈妈往往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妈妈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的独立性、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手表当新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毁掉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这个案例中的母亲之所以看不到孩子的创造力,就是被传统的家教观念限制了自己发现孩子创造力的眼睛。妈妈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需求,不把孩子管成唯唯诺诺的人,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是妈妈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2.经常带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再高,也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

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

3.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

对小学孩子的提问,妈妈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妈妈如不能回答,可实话实说,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4.培养孩子的兴趣。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回忆道:“我们对飞机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它飞入空中。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

就是这种能飞的玩具,使莱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瘾,并引发了造飞机的想象。后来,他们几经周折,在滑翔机上安装了发动机和螺旋桨,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桨,就是少年时的玩具上的那种螺旋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首先妈妈要有创新头脑,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造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5.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永庭的妈妈特别注意培训孩子的思考能力,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对永庭提出许多问题进行启发。如家里买了一条鱼,妈妈会问永庭:“除了蒸以外还有什么吃法?”喝茶的时候,妈妈会问永庭:“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还能说出别的用途吗?”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妈妈会问永庭:“树倒了,菜淹了,这些害处是明摆着的,那么,这场暴雨就没有一点儿益处吗?”等等。在妈妈的训练下,永庭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同龄的孩子都要强得多。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小学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种思路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可以防止定向思维的形成。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因此,妈妈要注意从小引导和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宝宝成长中的第一次


刚刚出生的小婴儿除了吮吸乳汁、睡觉和大小便以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活动。新手爸妈们,你们是否早就开始期待与宝贝一起经历他成长中的各种“第一次”?第一个甜美的微笑、第一个稚嫩的发音……这些会让你在瞬间忘记一天的疲惫。对于这N个“第一次”背后所隐藏的认知“元素”,你是否明了?现在,就请跟随我们一起,走入宝贝神秘的认知世界吧!

第一次发音→不可思议的理解力

早在小宝贝牙牙学语之前,他们就已经对字词的发音尤为敏感。到4个月大时,宝贝们就能够在他人呼唤自己的名字时有明显的反应,并且会尝试着模仿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到6个月大时,他们已能够分辨出字词中的某些相同的音节如“爸爸”、“妈妈”中的“ɑ”音。到1岁左右,他们能够将词语与事物进行正确的一一对应。例如当被问到:“小狗在哪里?”时,他们会朝门的方向看去,因为小狗大多数时间会趴在门口。

1岁左右的宝宝,理解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开口说话的能力。他们的理解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词语发展到比较长的短语,再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句子甚至段落。许多父母发现,虽然他们的孩子还不能说话,但他们显然已经能够理解所接收到的大部分信息,并且做出相应的回应。婴儿的理解能力远比成人想象的要高。

小宝宝通过“听”来学习语言。他们会吸收所听到的信息,然后自己开口进行模仿。即使有时候成人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但只要稍加留意,细心的父母就不难从他们的语调中分辨出他们是感到惊奇还是兴奋,或者是在表示疑问。他们已经从成人的语调、语速中掌握了表达情绪的技巧,而这些,都是从最初的理解发展而来的。

这时候,父母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来帮助宝宝学习语言。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宝宝们总是最喜欢听自己妈妈的声音,所以,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和宝宝说话,不管是在户外散步时还是在做家务时,并且,最好不断地重复某个单字或者词语。当然,唱歌或者讲故事给宝宝听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第一次抢回玩具→感知物体的客观永存性

出生不久的小宝宝,当自己最喜欢的泰迪熊被他人从身边拿走时,会毫不在意,因为他们在玩具被拿走的那一瞬间就忘记了玩具的存在。而到9个月时,他们就会用哭等各种方式抢回泰迪熊。因为那时,他们已经能够感知物体的客观永存性,换一种说法就是,他们会对客观存在的人物或者事物产生记忆。

这个年龄段的小婴儿,他们的大脑内已有清晰的母亲形象存在。当母亲离开房间时,他们会非常敏感地觉察到,并会表现出明显的惊慌与不安。所以,为了获得安全感,在没有母亲陪伴的情况下,他们通常会寻求母亲的照片作为情感上的安慰。分离焦虑在这个年龄段非常多见。但渐渐地,他们会明白一个事实:妈妈离开了以后,最终还会回来。

这个阶段很适合与宝宝玩“躲猫猫”的游戏。爸爸妈妈用毛巾遮住自己的脸或者遮盖住宝宝喜欢的玩具,然后再让脸与玩具重新出现,重复这个游戏,能够让小宝宝在游戏中感知到物体即使不见了,但仍然存在。

第一次区别→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

婴儿在早期时,会认为自己是成人的一个附属体。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当他们意识到这点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随之萌发,他们开始如饥似渴地探索周围的世界。

小婴儿长到3~5个月时,开始意识到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母亲或父亲)是一个另外存在的事物,而非他们自己。他们会对着母亲微笑,并试图伸手触摸母亲的脸颊,感受这个事物的存在性。而当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地活动时,便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

摸摸自己的小脚,将自己的小手塞进嘴里,摇动自己的小脑袋,伸出小手去试图抓住看到的玩具,尝试着在床上打滚和爬行。然后,他们开始尝试着学习走路、跑步与跳跃。

第一次模仿→试图与成人交流

模仿是婴儿最初表现出的学习方式,而父母则是他们的第一模仿对象。由于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有父母(即被模仿者)的参与,所以,婴儿同时也在学习着与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

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德鲁博士发现,出生仅40分钟的小婴儿就会模仿成人的动作“吐舌头”和“撅嘴巴”。而在之后的一年中,婴儿会逐渐模仿陌生人的动作或者是自己不曾做过的动作,如摊开手掌、合并手掌、拍手等等。这种模仿能力与许多生活技能相联系,如握勺和咿呀学语。

第一次哭泣→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即使是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也能够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个宝贵的经验:他们只要一哭泣,马上就能够得到父母的注意。“哭泣”与“父母的立即回应”之间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而当他们3个月时,会发现自己敲打玩具会使玩具发出声音,这让他们进一步对因果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某种行为会造成某个结果”——这一认识对于婴儿而言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他们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拨浪鼓或者摇铃之类的玩具非常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他们会一次次地摇动拨浪鼓,不停地制造出“声音”。或者当宝宝能够独坐时,给他一个小球,让他自己推小球使小球滚动起来。这些都会让小宝贝们乐此不疲。

相信《宝宝第一次,你应该这样做……》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第一天寄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宝宝认人期,父母应该怎样做? 如何陪同宝宝度过认人期 1.建立安全港湾 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要尽量顺应他的需求。例如,睡觉时不要惊醒他,或是轻轻呼唤他的名字;跟孩子一起玩耍,不要因为有事情要做就强迫孩子睡觉或是干别的;哭泣的时候要...
    2021-11-02 阅读全文
  • 孩子惹你生气时我们应该这样做 孩子总会做一些让家长生气的事情,往往这时候家长就会对孩子发火,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这样在无意间,就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不好的后果。被吼着长大的孩子也更容易在将来这样对待他们自己的...
    2021-10-26 阅读全文
  • 新妈妈如何应对宝宝的第一次? 导读:宝宝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可能都在年轻妈妈没想到的时候就发生了,看着宝宝每天的新进步和惊喜,让妈妈实在不禁为他的无所不能而赞叹!不过,别光顾着开心,还要抓紧充电,学习该如何面对好宝宝更多的“第一次...
    2021-11-20 阅读全文
  • 避免男宝宝女性化,这些事,做父母的应该做到 做事不够男子汉,凡事不敢说,不敢做,独立性差。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男孩越来越“娘”呢?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权威数据: 调查发现,67%的男生在胆小、自卑、依赖、内向程度上比较严重。男孩胆...
    2021-02-26 阅读全文
  • 应该怎样防止小宝宝吐奶 小宝宝吐奶现象较为常见,因为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而宝宝吃奶时又常常吸入空气,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妈妈第一次看到宝宝吐奶时可能会很...
    2021-11-27 阅读全文

如何陪同宝宝度过认人期 1.建立安全港湾 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要尽量顺应他的需求。例如,睡觉时不要惊醒他,或是轻轻呼唤他的名字;跟孩子一起玩耍,不要因为有事情要做就强迫孩子睡觉或是干别的;哭泣的时候要...

2021-11-02 阅读全文

孩子总会做一些让家长生气的事情,往往这时候家长就会对孩子发火,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这样在无意间,就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不好的后果。被吼着长大的孩子也更容易在将来这样对待他们自己的...

2021-10-26 阅读全文

导读:宝宝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可能都在年轻妈妈没想到的时候就发生了,看着宝宝每天的新进步和惊喜,让妈妈实在不禁为他的无所不能而赞叹!不过,别光顾着开心,还要抓紧充电,学习该如何面对好宝宝更多的“第一次...

2021-11-20 阅读全文

做事不够男子汉,凡事不敢说,不敢做,独立性差。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男孩越来越“娘”呢?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权威数据: 调查发现,67%的男生在胆小、自卑、依赖、内向程度上比较严重。男孩胆...

2021-02-26 阅读全文

小宝宝吐奶现象较为常见,因为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而宝宝吃奶时又常常吸入空气,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妈妈第一次看到宝宝吐奶时可能会很...

2021-11-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