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优质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球儿转转转》课件
发布时间:2022-02-23 大班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舞蹈教学设计及反思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在动动、玩玩中感知发现圆形与球体的不同
2. 尝试用球进行多种滚动游戏,并体验其乐趣。
活动准备
皮球、乒乓球、弹力球、玻璃球、硬币、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
活动流程
一、通过操作使幼儿了解圆形和球体的不同
1.玩一玩,分一分
师:“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我们一起来滚一滚,玩一玩。”
幼儿任意挑选玩具,自由玩,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刚才你们玩时发现了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吗?”
幼: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卡片不能滚动。
幼:我发现球能到处滚来滚去。
幼:我发现圆形卡片能滚动。
师:请将能滚动的放在红色篮子里,不能滚动的放在绿色篮子里。
2.出示装球体、硬币、圆形卡片玩具的篮子
师:这些玩具滚动时一样吗?每人选两样不同的玩具,两人一组,一起玩一玩,说一说你的发现。
幼:我发现皮球能到处滚来滚去。
幼:硬币、圆形卡片只可以朝着一个方向滚动。
师:请将能到处滚动的放在圆形篮子里,只朝一个方向滚动的放在方形篮子里。
小结: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物体是圆形,能到处滚动的是不是圆形呢?为什么?
3.看一看,说一说
师:皮球、硬币、圆形卡片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幼:硬币和圆形卡片从正面看是圆的,从侧面看是扁的;皮球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
小结: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而且能向任何方向滚动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
4.找一找、说一说
程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像圆形、哪些物品像球体。
二、幼儿自由玩球,进一步探索球体的特性
1.请幼儿在室内探索球的多种玩法,教师巡回指导。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法。
3.师幼共同小结球体的特性(能向各个方向滚动)。
三、活动延伸:户外区玩球,继续探索球的多种玩法
小结与反思
幼儿在两次探索、分类活动中,自由选择玩具,同伴间相互交流,在动动、玩玩中发现圆形和球体的不同。这次活动是在幼儿探究以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通过前面的探究操作,幼儿对球体有了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在自我表达和同伴的交流中,逐步构建了对球体的知识经验。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快乐转转转》课件
设计思路:
孩子上大班时,我们允许幼儿在书包中自由携带一种玩具。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带来了许多可以转动的玩具,如:各种各样的陀螺玩具、发条玩具、溜溜球、抽拉转动玩具等,他们在课间活动时常聚在一起比赛“谁转得快”,玩的非常开心。其实,在生活中,幼儿还能够接触到许多类似有关转动的现象,如:旋转木马、呼啦圈、球类游戏、电风扇、洗衣机等,这些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幼儿虽然经常接触,但往往被他们所忽视,为了引发幼儿对生活中已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索,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整个活动从幼儿兴趣入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活”起来,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转动的乐趣,满足了好奇心。活动中,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都转动起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可以转动的物体(风车、发条玩具、陀螺、皮球、杯子、塑料盆、积木、雪花片、椅子、溜溜球、绳子、筷子、牙签等)
2、音乐“圆舞曲”,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玩转动玩具,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感受有趣的转动现象。
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玩玩具的时候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2、幼儿自选玩具操作,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
3、小结:通过手的运动,这些玩具都能转动起来。
二、提供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能转动的物品和体育器械,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使它们转动。
1、幼儿尝试转动自己的小椅子,教师引导:“它能转动吗?怎样转呢?”
2、教师:“这儿还有许多玩具,它们能转动吗?"屈,老师.教,案,网"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用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转动起来。”
3、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4、幼儿交流自己的转动方法。
三、引导幼儿用两种材料合作转动,使物体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1、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想了各种办法让物体转动起来,那现在老师又要让你们动脑筋了,你能不能两种材料合作,让它们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2、幼儿探索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造。
3、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
四、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转动的物体?”
五、游戏“身体转转转”
1、提问:“我们的身体能转动吗?”引导幼儿创编各种身体转动动作。
2、播放音乐“圆舞曲”,引导幼儿伴随音乐做身体转动游戏。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主要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成品转动玩具,如:发条玩具、陀螺、溜溜球、音乐盒等,这些玩具新颖有趣,孩子非常喜欢,大大激发了了他们参与探索的兴趣。这一环节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玩具都可以转动,并在与同伴交流时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使玩具转动起来的方法,尤其是动词的正确使用。
第二环节: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可以转动的体育器械,如:呼啦圈、球、绳子、自制飞盘等;一类是生活用品,如:塑料盆、碗、小圆筐、手绢等。这一环节和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重点是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第三环节: 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将两种物体放在一起转动,并要求转动的时间要长,速度要快。这一过程需要幼儿积极动脑,在和材料的互动中探索各种转动的方法。
第四环节: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可以转动的物体。这一环节将活动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将活动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结束课题。这一环节,幼儿伴随音乐转动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个性,使幼儿直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现象。在音乐方面,特意选择了三拍子的音乐“圆舞曲”,音乐本身旋律欢快,非常适合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
在本次教研月活动中,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快乐转转转》,在活动中幼儿大胆探索、大胆尝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整个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我认真分析了教材,解读了目标,让孩子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一、活动内容的确定——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在对大班的科学活动进行分析后,我确立了转动这一主题。转动是大班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在上期教学大班时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对转动非常感兴趣,经常用幼儿园的玩具或自己的铅笔等玩转转转的游戏,他们想尽办法使自己身边的东西像陀螺一样转动起来。那现在的孩子对转动是否感兴趣呢?我主动向方老师和谢老师了解大一、大二班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了解发现大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都喜欢玩转动的游戏。因此,结合本期大班科学活动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兴趣我选择了转动这一主题。
二、目标的确定——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一节好的课首先要确立适宜的活动目标。科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活动是孩子的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呈现结果的过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活动要幼儿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达到怎样的目标。是让孩子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呢,还是让孩子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在对孩子进行观察后我发现孩子们平日里都是使不会转动的物体(如铅笔、杯子等)转动起来,如果把目标定位于是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恰来,这个活动对幼儿而言是没有挑战性的,也是没有发展的。《纲要》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我将活动的难点定位于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材料呢?哪些是孩子熟悉的、安全的本身又不会转动的呢?在材料的投放中怎样体现孩子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呢?怎样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又能获得成功且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呢?女孩很少几乎不对这一活动感兴趣,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参与其中呢?
活动反思:
在本次教研月活动中,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快乐转转转》,在活动中幼儿大胆探索、大胆尝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整个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我认真分析了教材,解读了目标,让孩子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一、活动内容的确定——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在对大班的科学活动进行分析后,我确立了转动这一主题。转动是大班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在上期教学大班时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对转动非常感兴趣,经常用幼儿园的玩具或自己的铅笔等玩转转转的游戏,他们想尽办法使自己身边的东西像陀螺一样转动起来。那现在的孩子对转动是否感兴趣呢?我主动向方老师和谢老师了解大一、大二班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了解发现大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都喜欢玩转动的游戏。因此,结合本期大班科学活动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兴趣我选择了转动这一主题。
二、目标的确定——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一节好的课首先要确立适宜的活动目标。科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活动是孩子的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呈现结果的过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活动要幼儿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达到怎样的目标。是让孩子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呢,还是让孩子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在对孩子进行观察后我发现孩子们平日里都是使不会转动的物体(如铅笔、杯子等)转动起来,如果把目标定位于是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恰来,这个活动对幼儿而言是没有挑战性的,也是没有发展的。《纲要》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我将活动的难点定位于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材料呢?哪些是孩子熟悉的、安全的本身又不会转动的呢?在材料的投放中怎样体现孩子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呢?怎样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又能获得成功且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呢?女孩很少几乎不对这一活动感兴趣,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参与其中呢?
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有关《球儿转转转》课件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圆形与球体的不同。
2.尝试制作球体并用球体进行多种滚动游戏,体验其乐趣,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各种球体玩具和圆形玩具。
2.橡皮泥及各种可以制作球体的材料:报纸、手绢、沙子、毛线、绳子、各种插塑玩具、气球等。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球体和圆形的不同特点
1.出示玩具(球体和圆形的玩具),提出要求,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
2.请玩球体和玩圆形的幼儿展示自己的玩法。
3.请幼儿根据滚动方式的不同对玩具进行分类(有的玩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有的玩具只能立起来滚动)。并进行“球体”命名。
二、启发幼儿根据对“球体”的感性认识,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球体。
球体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鼓鼓的、没有边)
动起来什么样子?(教案出:)(前后左右到处滚动)
三、通过制作,进一步区分球体和圆形。
1.用橡皮泥制作球体,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进一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2.把橡皮泥做好的球体利用压扁的方式,变成圆形,在观察圆形的基础上感受二者的区别。
3.尝试更多球体变圆形的方式(球体的橡皮泥可以压扁变圆形;球体的苹果可以切片变圆形),让幼儿感受球体和圆形的关系。
四、利用多种材料创造球体
1.让孩子利用老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制作球体,体验创造的乐趣。
用报纸团出球体;用手绢装沙子系起来变球体;毛线或者绳子团起来变球体;身体缩起来变球体;雪花片拼插出球体;小手握起来变成球体;气球吹起来成球体等。
2.互相交流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创作的球体。
3.利用自制的球体进行创造性游戏(投掷、滚动等)。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转起来》课件
设计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园的科技节活动中,幼儿对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螺很感兴趣,孩子们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觉到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一次“转动”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学具:手巾花、陀螺、发条玩具、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2)教师投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幼儿观看幻灯:转动在现代科技中应用。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文章出自..教,案网'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师:“你能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2)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请你来试一试。
(4)“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5)“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活动延伸:
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幼儿动手做一些好学易做,又符合幼儿认识水平的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幼儿成为心灵手巧的人。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有趣的转动》课件
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的转动现象随处可见,像风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陀螺的转动等,在我们成人看来是理应如此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了顺应孩子的心理,我选择了这一科学活动来帮助幼儿去探索发现并体验转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转动物体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比较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转动物体的乐趣。
难点: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的原理
活动准备:
物质:师幼一起搜集可以转动的物体,布置“转动乐园”;课件(生活中的转动物体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人们利用转动原理创造的新发明)发明奖若干;榨汁机一台;苹果块若干。
知识:幼儿对风车、陀螺等转动玩具很感兴趣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引导:我知道小朋友们最爱玩游戏了,我们先玩“咪咪转”的游戏吧,你可以自己,也可以两个、三个人一起玩。
二、展开
(一)引导幼儿探索转动物体的方法
1.幼儿自由玩“转动乐园”的玩具,并想办法让它转动起来。
引导:刚才玩游戏的时候,我看到小朋友们的身体都转起来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物体也能转动起来,接下来,我就带大家到“转动乐园”里玩一玩,看看你能不能把那里的物体转动起来,一会儿,我就要问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转动起来的?”
2.表述自己转动物体的方法
引导:请小朋友们把转动玩具送回家,轻轻回到座位上。
问: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玩的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转动起来的?请小朋友把话说完整。
引导:请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吧!
3.教师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转动乐园里的物体转动了起来。
(二)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幼儿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请小朋友们再到转动乐园里玩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看看物体转动的时候会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2.分享发现
问:在转动物体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请你给大家表演一下吧!
3.小结:因为物体转动得非常快,所以上面的花纹、缝隙都看不出来了。
(三)引导幼儿感知转动的简单原理
1.探索
引导:物体转动起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请你来学一学。
问:你能用笔画出来吗?先请幼儿在黑板上画圆,老师在黑板上补充,用箭头指示运动方向。
请个别用胳膊来演示的小朋友上台,引导幼儿发现:胳膊是围绕什么转动的?(肩膀)
演示伞的转动,问:伞是围绕什么转动的?
演示风车的转动,问:风车是围绕什么转动的?
小结:所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很大的秘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在黑板上画出“中心”),物体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就是转动。
2.找物体转动的“中心”
问:谁来指指哪是伞转动的中心?哪是陀螺转动的中心?哪是风车转动的中心?
问:你刚才玩的是什么?它转动的中心在哪里?请你给大家指一指。
3.以游戏“遥控机器人”的形式,复习、巩固转动的原理
引导:现在,我们玩一个转动的游戏,请小朋友来当机器人,谁想当机器人?
机器人听好指挥:机器人,转转头,头转动的中心在哪里?机器人转胳膊,中心在哪里?……手腕转转转……身体转转转……
(四)利用课件,了解转动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1.日常生活中的转动物体
引导:许多爱动脑筋的人,利用转动的道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物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课件)
引导: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转动的物品?;.来源;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2.了解新发明
引导:刚才小朋友看到的和大家说的这些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最近我上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许多新发明,它们也都是利用了转动的道理,我们一起看看。
3.激发创造欲
引导:你长大了想发明一件什么转动的物品,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方便?
为幼儿颁发“发明奖”。
三、延伸:享受转动原理带来的好处
出示榨汁机,引导:这是人们利用转动的道理发明的“榨汁机”,通上电,齿轮就会转动起来,将水果、蔬菜切碎,榨出汁来,我们班的小朋友开始换牙了,有的牙掉了,有的牙已经晃动了,吃起水果特别费劲,我们回到教室榨点果汁喝怎么样?
带幼儿离开场地。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