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天才宝贝是怎样造就的

发布时间:2022-02-22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心得。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天才宝贝是怎样造就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心理学研究发现,IQ(智商)其实遗传的成分并不大,极端的天才和极端的蠢材在人群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少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生智力水平都处于中等水平。但通过后天的培养,这些智力平平的人的成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培养得好,他们中间会出现非常出色的科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相反,那些天赋异秉的天才宝贝,在后天的不良环境下,却极有可能情商缺乏、与环境格格不入,成年后反而碌碌无为。

一个智商IQ和情商EQ俱高的宝贝需要哪些心理基础呢?

1。稳定的安全感

妈咪对宝贝的爱会给宝贝极大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塑造宝贝稳定的人格,而稳定的人格将在发挥宝贝的创造性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浓烈的好奇心

任何宝贝在人之初都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产生浓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但是,如果不引导好奇心进入理智的水平,那么好奇心就会退化或消散。培根说,为了进入科学的王国,我们必须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他的说法提醒我们需要有孩子般的虚心和灵敏的好奇心,也提醒我们,这种天赋的素质容易消失。

3。探索的欲望

当宝贝看见什么都要舔一下,都想用手去摸、胡乱敲打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在用他的方式探索世界。聪明的妈咪不要盲目地阻止宝贝的探索活动,而要带着他一起去感知和探索这个世界。比如,你可以多寻找和选择一些既安全又材质不同的物品,让宝贝去摸一摸、闻一闻,只要是洗干净的,让宝贝舔舔也无妨,让宝贝了解世界是由不同的物体所组成的。

4。思维训练

这是天才宝贝之所以成为天才的最关键的环节。如果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不加以引导,不提升到思维的层面,宝贝的天才可能也就慢慢被湮没了。只有上升到思维的层面,宝贝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放手,造就独立的宝贝


6岁的宝贝,变得越来越有思想,自立性也越来越强了。周六的上午,宝贝早早的就起了床,自己一个人在客厅玩。我趁着难得的周末,继续在床上补觉。一会儿,宝贝进来:“妈,我饿了,去煮碗面吃哈。”我说:“你自己去煮吧,小心点。”只听得厨房里叮叮当当一阵响动,宝贝自己煮好了面,独自在客厅吃了起来。

记不清这是宝贝第几次自己煮面吃了,只记得很早的时候,宝贝就对大人做的事感兴趣,什么都想自己动手去干一干,看到我在厨房煮面,她搬了个小凳子站在旁边认真的看着,我当时想,既然她喜欢,不如就教她自己做,便问她:“你想学煮面吗?”“我能做这个吗?”宝贝用不太相信的眼神看着我。“当然可以啊!”从那天起,宝贝学会了煮面,开始时,我还会在旁边看着,怕她不小心烫了手。慢慢的,当她越来越熟悉后,便能放心的让她一个人独立完成了。接下来,宝贝还学会了炒蛋炒饭、煮汤圆、做蛋糕等,现在让她一个人呆在家里,保证饿不着。

有天晚上,宝贝一个人客厅看电视,我在卫生间洗衣服,当我洗好衣服出来,宝贝居然拿着针在缝自己的袜子。这项技能,我可从来没有专门教过她,她也只是看到过外婆和我偶尔用针缝过衣服,这小家伙,居然偷师学艺。别说,她自己缝好的袜子还有模有样的,不比我缝的差。

在对宝贝的教育中,我传递给她的理念是:“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这样,也造成了宝贝的胆子超大。有次,市里组织开展“小主持人比赛”,我问宝贝,“你想去参加吗”。“有奖品吗?”“有”“那我去参加吧”。一会儿,宝贝问我“妈,小主持人比赛是比什么啊?要唱歌吗?”居然什么都不清楚,就敢去参加比赛,真的是胆子超大。当然,最后考虑到宝贝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我没有带她去参加比赛。但是,现在,在宝贝的心里,真的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去尝试的。

很多大人,总是会不放心让孩子自己处理事情,怕她受伤、怕她把家里弄乱、怕她……其实,每个孩子的动手能力都是很强的,开始的时候,她也许会做得不好,做得很慢,会把家里弄得一团乱,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比起宝贝的成长,这点乱、这些慢,根本就不算什么。适当的放手,可以让宝贝更早的自立,让她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她会很有成就感。

还是那个周六的上午,我起床后,请她帮我到小区门口的早餐店买粉,宝贝拿着10元钱,兴冲冲的就去了,这也是她第一次独立出门。不一会儿,除了粉,还给我带了袋豆浆回来。当然,在她出门的这段时间里,我无数次在站在窗台边观望,内心也是一团纠结和担心,但是,看到她平安归来的那一刻,你心里的喜悦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而独立完成任务回来的宝贝,成就感暴涨,现在做什么事都是:“妈,我自己来,你别跟着我。”

左撇子宝宝,真的是天才吗?


在我们周围,总会看见一些孩子用左手拿调羹或筷子吃饭,用左手写字、画画、用左手打羽毛球……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左撇子。作为人数达到6亿的群体,左撇子也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孩子若是左撇子,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心理学家指出,首先,让孩子正确认识左撇子的差异性,而非错误性或优越性,以免他们产生不恰当的自我评价。第二,对孩子使用左手不责备不纠正,任其正常发展,同时耐心地引导他们多用右手,并及时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最终能左右开弓。

为何你的宝宝会成为左撇子?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这两半球的分工各有偏重,左半球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右半球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儿童时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孩子的右脑功能偏强。而右脑负责左侧肢体的活动,因此儿童时期孩子左撇子较多。

宝宝的脑发育和动作发展的联系

一岁前的宝宝,左右脑的功能尚未分化,而左右手也尚未分工,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经常是用双手来拿奶瓶,用双手、双脚来爬行。

到了二岁时,左右脑逐渐分化,可以隐约看出宝宝习惯用哪一只手拿东西,用哪一只脚做动作。

三岁时,宝宝的动作更协调,身体的各种动作反应变成反射性行为,不再需要大脑皮质来控制,因此,大脑皮质转而负责较高层次的学习认知工作了。

四岁的宝宝惯用哪一手的习惯就会很明显了,而且宝宝用手做事情的机会也变多了,这时候宝宝都会主动以惯用手来操作,而对应到的也就是大脑功能比较优势的一边。

用手习惯是遗传而来

我们可以从宝宝使用左右手的习惯,观察宝宝是左脑优势还是右脑优势外,其实绝大多数宝宝惯用手的习惯是家族遗传,以及先天脑部基因决定。1岁以前的幼儿,还不太会有明显的方向分化,等孩子过了1岁,行为自主能力逐渐生成的同时,左右手的惯用特征就会明显出现。爸爸妈妈其中有人是左撇子,宝宝会习惯使用左手的机会也就相对提高。从研究数据来看,大部分惯用左手的宝宝,都可以从亲属中找出相同属性的长辈。

左撇子宝宝更聪明?并非如此

据近日有趣报导指出,历届的美国总统,从里根、福特、老布什到柯林顿,通通都是“左撇子”。看起来,“左派人士”似乎较常人优秀,但到目前为止,左撇子宝宝是不是真的比较聪明?目前尚无可靠的实验证明。惯用左手或右手,纯粹是天性使然,与智能表现无直接关联,大家不必过度解读。从人的大脑功能来看,当我们的左手、左脚碰触到东西后,会将感觉传回右脑,而右手、右脚碰到东西的感觉会传回左脑。左右脑会把所有的讯息统整后,再发出命令,执行动作,因此,左手和脚的动作命令是来自右脑,而右手和脚的动作命令则是来自左脑,所以不论是左手或右手,都会刺激大脑发育,同时帮助左右脑的发展。

大脑构造复杂精密

从受精卵着床起,大脑细胞建构就已开始。当宝宝出生时,脑神经细胞数量就已大致固定,也就是说,婴儿出生时,早已具备成人般的智慧潜能。一般人一生的脑力运用,只占小部份,大脑中多数部份,都是尚待开发。

脑部组成部分

人类的脑部,是由大脑、小脑及脑干所组成,小脑负责维系人体平衡功能;脑干掌控人类呼吸、心跳及意识,有“生命中枢”之称;而所占面积最大的大脑,主要负责情感调节与感觉表达等较高层次的心智运作。

错误观念

先前许多关于左右脑功能的假设,有些已被证明是错的。如右脑利于学美术和音乐,后来发现,有很多音乐家是用左脑来处理音乐;以往说左脑善逻辑思考,有利学习语言和数学,其实当数学家在解数学题时右脑较活跃。

左撇子宝宝需要被改造吗?

到底“左撇子”该不该纠正?孩子学会自己用手吃饭时,父母才能明确孩子的习惯用手。一旦发现孩子是个左撇子,父母和长辈往往在惊奇的同时,又会带有一丝忧虑,主要是怕左撇子会给孩子带来不方便,比如吃饭、写字的时候常会和别人“打架”,或者由于“与众不同”而被小朋友们嘲笑,甚至害怕习惯使用左右不利于孩子的脑发育。为此,家中的长辈总希望改变孩子的用手习惯。

对左撇子的改造,从根本上说违反了天性。而且这种改造,也不可能改变脑的优势部位。就像我们提到过的那样:这种改造不仅不会实现优势脑半球的转移,相反,它会导致非优势脑半球的负荷过重,并由此导致脑组织出现问题。对左撇子孩子进行改造,会迫使他们的行为和天赋错位,是对他们天性的一种扭曲。尤其是当这种扭曲涉及到书写之类的复杂活动的时候,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脑子的完美组织会被带入完全混乱的状态。

孩子若是左撇子,家长不要强迫孩子改用右手,因为虽然孩子在家长的强迫下改用右手,但孩子大脑中的优势半球却无法改变,反而起到了扬短避长的副作用。此外,还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对左撇子,家长应顺其自然,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日趋增强,有一部分左撇子会改用右手,但也要看到有些左撇子已养成习惯,很难改变过来,家长就不要再人为地强迫孩子改用右手。反之,孩子是左撇子,长期使用左手,还可以充分利用右脑的功能,平衡、协调大脑的整体功能。

专家提醒在以右撇子为主轴的世界中,左撇子宝宝在生活上难免会碰到一些困扰,父母要把这样的不便告诉宝宝,让他有心理准备,不需过度矫正。孩子运用自己头脑解决事情的能力,远超出我们想象,无须担心。不管孩子惯用哪只手,经常活动四肢有助于左右脑的协调及运作。

培养左撇子宝宝的4条实用建议

适当训练

父母和宝宝用手不同,这是许多家庭常见的情况,这时父母在教育宝宝时尤其要讲究方法,要尊重宝宝,以宝宝为主。比如让宝宝系鞋带、扣纽扣等事情,可采取“镜象法”。爸妈与宝宝面对面,让宝宝以爸妈为镜象,模仿爸妈的动作。

但是在训练宝宝的时候,可要给左撇子宝宝特别的防护才行。比如学骑车时应戴上安全头盔,参加游戏时脚穿防滑鞋,但这并不是说你可以不允许宝宝参加正常活动。

关注特殊需要

左撇子宝宝在学习上有一些特殊需要,爸爸妈妈要予以注意。比如宝宝用左手写字,爸爸妈妈要注意宝宝的坐姿及光线。让宝宝坐得靠桌子右边一点,使左手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在给宝宝布置房间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把它布置成宝宝自己的个人空间,“左气”十足,书架啊,玩具盒啊,电话啊,都放在桌子的左侧,便于左手动作,舒适、方便。

生活中注意细节

左撇子的惯用手与非左撇子不一样,在群体生活中有时难免和别人磕磕碰碰,而这些事情稍加留意是不难化解的。吃饭是孩子天天要碰到的问题。如果家里的餐桌是方桌,就要让孩子选择在桌子的一个左侧角的位置坐下,举筷碰杯,与谁也不冲突。如果是圆桌,就要选择一个左侧无人的位置坐下,避免和其他人的手“打架”。幼儿园的桌子常两个并在一起,左撇子宝宝尽可和同桌商量,自己坐左边,中间一大块空间,大家都方便。

购买左手用品

爸爸妈妈应尽可能为左撇子宝宝尽早准备必要的左手用品。西方不少国家中,家里会为左撇子成员准备好适当的左手用具,包括餐具、文具和工具。这显示一个家庭内的互相尊重,也利于子女独立人格的发展。

有的学校里也常备有适于左手的学习用具和体育用品,使左撇子学生和一般学生一样方便使用。特别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手工课为左撇子孩子配备左手用剪刀已成通例,左手用剪刀也是五金商店的常规商品。

真的是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更容易着急上火。孩子该上幼儿园的,找不到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的规则变来变去,越变越怪异。“中考”之后,孩子就进入了上学期间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他们开始准备高考,家长也要陪着提心吊胆。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又怎么样呢?北大、清华、复旦,这算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了吧。碰巧我都去过,要问这些学校究竟怎么样?嘿嘿,这么说吧,他们的楼都盖得很壮。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吗?

流行的观点认为,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们当父母的过错,谁让你们不重视教育,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呢。

从另一个角度去领会,这种观点还意味着,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你想让他或她成为的那个样子。你想让孩子上哈佛?赶紧买本《哈佛女孩》,你想让你的孩子成科学家?赶紧把他们送到奥数班。快,快,要不就来不及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一个人的成长是由什么决定的?简单地讲,一是先天的遗传,二是后天的环境,缺一不可。但是,流行的观点似乎认为,后天的环境是唯一重要的。教育的意义因此被无限夸大。这一观点的隐含假设是,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张“白板”,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

著名心理学家平克(StevenPinker)在《白板》(TheBlankSlate)一书中谈到,因为生物学,尤其是进化论曾经被像希特勒这样的一帮狂人们滥用,如今,谈论基因的作用成了一个禁忌,似乎这样就是要鼓吹“命定论”或“种族主义”。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是唯一重要的,这明明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但却被当做中庸的主流,认为先天的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明明是一种中庸的观点,却被当做极端的异见。

可是,你自己是知道的。难道你没有在一旁看着孩子玩耍,心中不禁惊叹:他或她多么地像我啊,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仿佛都能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孩子受了委屈,或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你的心中一阵怜惜,因为你知道,如果换成是年少的你,你会和他或她一模一样。

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生物学家道金斯曾经写过一本极有争议的书《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写了那么多的书,甚至专门写过一本跟上帝较劲的书,但到头来还是这一本影响最大—但误解也最多。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要鼓吹“性恶论”,不,他不是说人生来是自私的,他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很多行为并非出于自已的意愿,而是在服从基因的指令。基因是主人,我们是仆人。

心理学家在过去数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与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异,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一对双胞胎,刚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性格还会非常一样。即使是同在一个屋檐下,亲生孩子和养子之间的差异,几乎和大街上随便抓到的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一样大。

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不过,不是还有50%的环境因素吗?至少有一半的机会,我们能够把握孩子的命运。流行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好家长造就好孩子。

且慢,第一,这些研究确是发现了家长行为和孩子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这背后的确有因果关系呢?即便是有因果性,会不会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长呢?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爱,不听话的孩子自然会让家长更烦躁着急。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长的反应各异。谁是因,谁是果?

第二,这些研究其实仅仅证明了,家长的行为和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家长真的知道孩子在外边究竟怎么样吗?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家里的小霸王,到了学校里反而是个受气包,家里的闷葫芦,到了同学那里却神采飞扬?

环境确实很重要,在一定年龄之后可惜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环境。一位特立独行的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RichHarris)写过一本书《养成假说》(TheNurtureAssumption)。她在这本书中指出,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的多。

孩子们知道,听家长的话是没有用的,他们早晚要出来混,混的好不好,不在于家长满意不满意,而在于同龄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们就会自动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追随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仿佛是预装了两套操作系统,他们会自动地在两套操作系统之间切换。家长管得严,在家自然听父母的话,但一到了学校,那言行举止就得遵守孩子间的社会规范了。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

作为家长,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钻不进去,帮不了孩子。你所能够做到的,无非是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或她能够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会感到紧张,不会受到歧视。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什么是适宜的环境,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在一个人人都是“牛孩儿”的环境里,你的孩子如果不够聪明上进,他会处处遭白眼。在一个全部都是乡下孩子的环境里,如果只有你的孩子是城里来的,他同样会被人嘲笑。

“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哈里斯谈到,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儿理论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就能看出它们有多么荒诞。在传统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最大职责是把他们养大,吃饱穿暖,但怎么教育他们,那不是父母的责任。

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孩子们和孩子们玩耍,孩子们到别人家串门,这些社交的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贾杰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在他的新书《昨日的世界》(TheWorldUntilYesterday)中也谈到,现代社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向传统社会学习。如果说在公共卫生、防范传染病等方面现代社会要更加先进,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现代社会可能比传统社会还要更加蒙昧。

于是,我们就成了最焦虑的父母。教育孩子本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如今则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父母几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看不到一点成就。美国记者塞妮尔(JenniferSenior)在一本新书中感叹,教育孩子成了一件“有乐无趣”(Alljoyandnofun)的差事。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应该对孩子撒手不管吗?

当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理当得到你的爱。但是,你爱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你爱你的父母的时候,可曾想过要“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如果不能“教育”他们,“改造”他们,难道你就会不再爱他们?内心深处,你难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而非孩子的本来性情,来“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后就像订午餐一样,预订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岂非最好?

孩子是上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母亲是专门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岁的时候学会说话还是一岁十个月学会说话,到上小学之前会背乘法口诀表还是不会背乘法口诀表,孩子考试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试考了一次不及格,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

试试看,能不能把你一颗焦虑的心轻轻地放下,去体会那种只用眼光欣赏,不去动手改造,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你没有必要费心跟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的父母,没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爱他们的。血脉中无声地静静流淌的就是你对他们的爱,即使别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没感觉。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总有一天,他们就会离开我们。趁着他们还在,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你会在睡前给小宝贝讲一个童话故事,那只是因为你想要体会这种互相依偎的美妙时光,跟他或她的大脑发育,一点关系都没有。

怎样按照天性养育宝贝?


养育宝贝就像养花。也许你想要兰花,碰巧你真的就养了一盆兰花。这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大好结局。但是,如果你想要兰花,却偏偏养了一盆月季,这时候,沮丧的你是顺其自然好好养着这盆月季,还是非要把月季养成兰花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又会带给你的花儿什么样的遭遇呢?

解读宝贝天性——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宝贝小的时候就有一种不变的行为风格,这种行为风格一直会延续到成人时期。因此,从宝贝小时候的一些生活和行为方式,就可以看出他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不变的行为风格就是宝贝的天性。

宝贝是你期望的那株花吗?

宝贝刚出生的时候,父母仿佛只拥有一颗种子,并不知道这颗种子会长成什么样子,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也许你希望它是一株太阳花,也许你希望它是一株茉莉花。随着叶子慢慢长出,慢慢地,你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什么花。也许是一株兰花,也许是茉莉,也许是仙人掌,也许是太阳花……不管是什么花,这颗种子所长出来的植物是你所期望的么?

兰花能长成月季花吗?

也许你会非常兴奋:“太好了,我非常喜欢兰花,我就想养一株兰花呢。”但是你也可能会很沮丧,我喜欢月季花,它怎么偏偏就是一株兰花呢?有的人可能会想,兰花就兰花吧,也可以,然后就按照养兰花的步骤来呵护这株花;有的人则非常固执,非要将这株花当作月季花来养。不仅仅这样,心里还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株兰花养成月季花,慢慢地,他终于发现,兰花怎么着也长不成月季,于是只有恨铁不成钢的份儿了!

你是一个会养花的人吗?

有的宝贝喜欢人群,喜欢热闹,在人多的时候会非常开心,甚至会逗别人开心。这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吃饭、玩和睡觉都不老实。可当宝贝吵吵闹闹时,父母却呵斥他安静,当宝贝想和小伙伴玩时,父母却让他一个人在家里玩耍。于是乎宝贝就又哭又闹,把父母弄得力不从心,疲惫不堪。

有的宝贝非常有数学天赋,对数字极其敏感,但父母非要从小让他听巴赫,听贝多芬,希望把他培养成音乐家。当看到宝宝对音乐一点都不感兴趣的时候,父母便开始失望了——看来我的宝贝以后成不了大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面对宝贝这株日渐长大的花,你是哪一种养花人呢?你是顺应宝贝的天性还是在扼杀宝贝的天性呢?

[!--empirenews.page--]宝贝的天性有好坏吗?

众多父母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期望来养育宝贝,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期望是好的,是对的,只有将宝贝抚养成自己期望的那样,他才是惹人爱的,以后才会成功。只有与父母期望一致的宝贝,才是好宝贝。

其实,宝贝的天性没有好坏,每一个宝贝身上都有很多闪光点,每一个宝贝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天性没有好坏,每一种天性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真正的是非好坏判断的标准是父母的期望。

许多父母为了自己的意愿,而把宝贝的天性给磨灭了。一旦宝贝的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符合,便有一股“恨铁不成钢”之气,做父母的不仅觉得挫败,失去信心,有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夫妻关系。如果能按照天性养育宝贝,一方面宝贝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快乐成才,另一方面,做父母的也会有成就感,不会感到无奈和无助。

怎样开发个性和潜能呢?

每个宝贝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宝贝的所长,他才能在这个领域快乐的成长、成才。当宝贝的表现和父母自己的期望不一致的时候,如果将父母的期望强加到宝贝身上,这样不仅会扼杀宝贝的天性,而且还会把父母弄得疲惫不堪。用欣赏和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宝贝,而不是用自己的期望去看待宝贝,哪怕是宝贝身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优点,也可能成为宝贝日后成才的铺路石!

怎样按照天性养育宝贝?

美国作家查尔斯·F·博伊德在《按照天性养育孩子》这本书里提出了DISC模型:他按照任务优先和人事优先将人的行为方式分为四种:那些快节奏和任务优先的人属于“D”型行为方式,即指导/坚决型;那些快节奏和以人为优先考虑对象的人属于“I”型行为方式,即交往/能言善辩型;那些慢节奏和以人为优先考虑对象的人属于“S”型行为方式,即支持/软心肠型;那些慢节奏和任务优先的人属于“C”型行为方式,就纠错/谨慎型。

[!--empirenews.page--]性格和行为方式没有好坏之分,每种行为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弱势。妈咪应根据宝贝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宝贝扬长避短,朝着更加健康的人格方向发展。

D型宝贝特点:

自信、独立,喜欢冒险,做事情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与人沟通时直截了当,不喜欢转弯抹角。这样的宝贝做事容易缺乏耐心,一旦拿定主意就难以被说服,面对压力情绪烦躁,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妈咪的养育策略:

给宝贝更多探究事物奥秘的机会,满足他喜欢冒险的需求,同时也注意跟宝贝玩一些需要付出耐心的游戏,比如搭积木、画画。有什么事情多跟宝贝商量,让他在这样的方式中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当宝贝情绪烦躁时,教给他正确的排解烦恼的方法,避免宝贝产生攻击性行为。

I型宝贝特点:

爱好娱乐,关心他人,天性乐观,容易与人沟通,特别喜欢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但表现得比较情绪化,做事情比较冲动,缺乏理智,缺乏条理,不关注细节。

妈咪的养育策略:

采取说服、鼓励的方式和宝贝交往,和宝贝玩一些比较注重次序的有条理的游戏。比如,叠罗汉、搭积木等,经常带宝贝去大自然观察动植物的特性,引导学会关注一些细节的东西。让宝贝参与制定家庭的一些计划,通过这种方式让宝贝学会权衡利弊,变得比较理性。

S型宝贝特点:

有耐心,随和,稳重,富于团队精神,但比较优柔寡断,容易被他人左右,做事情比较被动。

妈咪的养育策略:

家人配合,鼓励宝贝积极主动地发起一些游戏活动,给宝贝更多自己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对宝贝擅长做的事情不时地表示赞赏,注重培养宝贝的自信心。[!--empirenews.page--]

C型宝贝特点:

善于分析,观察敏锐细致,不容易沟通,是个非常苛刻的完美主义者,这会使他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打击,遇到压力容易退缩、逃避。

妈咪的养育策略:

注重培养宝贝的抗挫折能力,平时不要凡事由着他的性子,多和宝贝玩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让他学习更融洽地与人相处。

妈妈怎样带出聪明宝贝


什么样的妈咪才更容易带出聪明的宝贝呢?是高智商的妈咪吗?是高学历的妈咪吗?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照顾的妈咪吗?……其实都不是。研究资料表明,以下几种妈咪更容易带出聪明宝贝——

1.“懒惰”的妈咪

这里所说的懒惰妈咪,是指那种善于观察的“懒惰”妈咪,她似乎“手懒”,“嘴懒”,但脑子和眼睛一点都不懒。正如蒙特梭利所说:“一个高明的育儿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管住自己的手和嘴。”

平日里,“懒惰”妈咪总在忙自己的事,好像顾不上孩子似的,孩子的小手还不利索的时候,就要试着自己穿袜子,脱裤子,解扣子,有时费了老半天时间都弄不上急得直叫,可“懒惰”妈咪却在一旁动嘴不动手。

“懒妈妈”不愿意帮孩子收拾完玩具,可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自己做到呢?懒人有懒法儿——把孩子的玩具开放式陈列,并贴上易辨认的小标志,宝贝果然很快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总之“懒惰”妈咪的法则就是,孩子能做的就不替他做,孩子还不能做的就鼓励他尝试。结果呢,孩子越来越能干了,而妈咪却越来越轻松了。

2.喜欢“充电”的妈咪

现实中有些妈咪非常好学,她是“现代型”妈咪的一个缩影,她很会利用图书和网络来不断充实自己。还是准妈妈时,她就已经是半个育儿专家了,她按照不断搜索来的经验,对生产做了充足的准备。

宝贝的成长过程也是妈咪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从抚触按摩到亲子游戏,从蒙特索利教育到奥尔夫音乐,从应对宝贝的疾病到健康成长食谱,这就是,妈咪知道的越多,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做出的选择和判断才可能更全

3.家庭关系“润滑剂”型的妈咪

有一种说法说得好:“育儿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家庭中某一个人的育儿能力和素养高低,而是取决于家庭中所有参与育儿活动成员的素质水平的平均值。”在一个家庭里,参与育儿的往往不止是父母,经常是几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

这就形成了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有年轻人,有老年人,文化背景各所不同,经验感受、性格脾气、优势劣势及看问题的角度也都不同,这就必然导致了矛盾的出现。寻求完全的意见统一是不可能的,能够尽可能的协调好这些矛盾,让大家把各自的优势集合在一起,就是最棒的“团队”。

4.经常陪宝宝玩耍的妈咪

宝贝不只需要看护,更重要的是需要陪伴玩耍,经常有人陪的宝宝更聪明。因为,越小的宝贝对事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玩耍有了妈咪的参与,就会对事物保持更大的兴趣,也会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培养出专注的性格。

妈咪的参与,可引导宝贝的思路,给宝贝更多启发,也更便于宝贝从成人身上获取经验。而且,有妈咪的陪伴玩耍,可增加与宝贝间交流的机会,促进宝贝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过,要提醒的是,妈咪陪伴宝贝玩耍时有一些问题应该注意:

*多观察宝贝的行为趋向及兴趣点,跟随配合宝贝的思路。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宝贝。

*管住自己的手和嘴,给宝贝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探索。

*在玩耍中注意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不经意的玩耍中,经意地将知识及经验融合进去,让宝宝有更多的收获。

5.用称赞语的妈咪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的,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一般正常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相当于他所具有的潜能的1%。因此,凭借内在的动力、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等积极心态的推动,人类完全可以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相信《天才宝贝是怎样造就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放手,造就独立的宝贝 6岁的宝贝,变得越来越有思想,自立性也越来越强了。周六的上午,宝贝早早的就起了床,自己一个人在客厅玩。我趁着难得的周末,继续在床上补觉。一会儿,宝贝进来:“妈,我饿了,去煮碗面吃哈。”我说:“你自己去...
    2020-11-03 阅读全文
  • 左撇子宝宝,真的是天才吗? 在我们周围,总会看见一些孩子用左手拿调羹或筷子吃饭,用左手写字、画画、用左手打羽毛球……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左撇子。作为人数达到6亿的群体,左撇子也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孩子若是左撇子,家长应该怎...
    2022-01-31 阅读全文
  • 读书笔记:顽皮的孩子是天才 准备开始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时就想去为自己选择基本相关的理论文献,在书店里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我觉的封面和封底上的内容就是在说给我听。 你的孩子是否让你束手无策、瞬间崩溃? 本书分析了顽皮孩子9大共同特征...
    2021-05-17 阅读全文
  • 我是足球小天才(中班健康教案) 引言:国足球的天才在未来,中国足球的未来在哪里,就不是我们能说的清楚的了。 活动目标 相关领域 语言、社会 ·知道废旧物品可以成为有趣的体育器具,能较主动地关注周围环境 ·能用踢、跑、项等方法玩旧报纸...
    2019-12-13 阅读全文
  • 真的是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
    2020-12-08 阅读全文

6岁的宝贝,变得越来越有思想,自立性也越来越强了。周六的上午,宝贝早早的就起了床,自己一个人在客厅玩。我趁着难得的周末,继续在床上补觉。一会儿,宝贝进来:“妈,我饿了,去煮碗面吃哈。”我说:“你自己去...

2020-11-03 阅读全文

在我们周围,总会看见一些孩子用左手拿调羹或筷子吃饭,用左手写字、画画、用左手打羽毛球……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左撇子。作为人数达到6亿的群体,左撇子也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孩子若是左撇子,家长应该怎...

2022-01-31 阅读全文

准备开始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时就想去为自己选择基本相关的理论文献,在书店里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我觉的封面和封底上的内容就是在说给我听。 你的孩子是否让你束手无策、瞬间崩溃? 本书分析了顽皮孩子9大共同特征...

2021-05-17 阅读全文

引言:国足球的天才在未来,中国足球的未来在哪里,就不是我们能说的清楚的了。 活动目标 相关领域 语言、社会 ·知道废旧物品可以成为有趣的体育器具,能较主动地关注周围环境 ·能用踢、跑、项等方法玩旧报纸...

2019-12-13 阅读全文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

2020-12-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