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解析儿童多动症问题及治疗

发布时间:2022-02-16 幼儿园工作总结及存在问题 儿童歌谣 儿童成长

学习困难组儿童92%有各类心理卫生问题;而优良组仅22%。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是注意障碍、多动症,学习兴趣缺乏,学校适应不良,社会交往不良,脾气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以及成熟迟滞(智力发育正常,但行为幼稚、脑功能发育轻度障碍。自控能力差)等。据统计,就学习兴趣缺乏问题来说,两组差异甚大,学习困难组儿童34%左右对学习无兴趣,为优良组儿童的10倍。

有些儿童患有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他们无任何兴趣爱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即使在看一般儿童所最喜欢的电影、电视涟环画以及体育比赛游戏节日等等的时候,也不能全神贯注,而是手脚不停、忙忙碌碌;就是在严肃、陌生的环境中,他们仍不能控制自己。这类儿童入学后往往同时出现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常不加思考,往往会做出危险动作或破坏性行为,甚至自伤、伤人。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多动症的发生率占在校小学生的5%左右。有些多动症儿童,对周围人影响较大,被发现较早,也可较早就诊,他们中多数是老师建议而来就诊的。有些多动症儿童,思想不集中,小动作较多,但不影响他人,所以被发现较迟,一般到小学较高年级时,学习发生困难了,才由家长带到医院就诊。

如何在家庭中早期发现孩子的多动症呢?家长可使用,“童多动症量表,并按照量表的要求,给孩子打分。

儿童多动症量表的内容为:

1.活动过多。

2.容易激惹,好冲动。

3.打扰其他儿童。

4.做事有头无尾。

5.经常坐不住。

6.注意力不集中,易于分心。

7.要求必须立即满足。

8.好大声喊叫。

9.情绪变化快。

10.易发脾气、暴躁,做出不可预料的行为。

评分标准:没有“为0分,”稍有“为1分,”多“为2分,”很多“为3分。”如果总分大于10分,就应引起重视,必要时可去儿童心理门诊咨询。

不可乱套“多动症”帽子

为了不使诊断扩大化,目前精神医学对儿童多动症诊断有如下诊断标准:起病于学龄前期,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并具备下列行为中的4项。

※需要其静坐的场合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容易兴奋和冲动。

※常干扰其他人。

※做事常有始无终。

※注意力难以集中,常易转移。

※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要产生情绪反应。

※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36gh.cOm 合同范本网】

※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

※动作笨拙,精巧动作较差。

医生诊断时还须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行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的多动症状。

多动症的综合治疗

在学习困难儿童中,因多动症引起学习困难的占相当大的比例。从事心理工作的

医生对这类患儿采用综合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综合治疗就是把学业补缺、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三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后,据统计,低年级多动症学生平均成绩提高20分左右,高年级多动症学生平均成绩提高10~20分,不少学生由班级的差生跃居为优等生。家长和教师一致认为对多动症儿童采用综合治疗的效果是好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多动症防治治疗原则


一、防护措施:

1.加强优生优育宣传教育,避免孕妇情绪激动、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孕期不能滥服药,杜绝近亲婚配,防止产伤。

2.防止头部外伤及药物中毒,预防和及时治疗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

3.饮食应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吸收,多食用富含健脑和维生素类食物,少吃或尽量不吃含铅多的食物、含色素、防腐剂的饮料和小食品。

4.自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按时作息,注意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正确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5.要注意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粗暴强制的教育方法和过度溺爱、过度保护,事事关心和干涉都可使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养成任性、脾气暴躁、注意力差的不良习惯。

6.要注意学校和老师的影响。老师对儿童的教育方法欠妥,可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从而诱发此病的发生,另外学校应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兴趣,防止因功课负担过重而给孩子带来的身心疲劳。

二、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目前国内外西医治疗主要用中枢神经兴奋药(如利他林)和三环类抗抑郁剂(如丙咪唪),但6岁以下患儿由于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对活动过多的症状改善不明显,故不主张用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的特点是:起效快、价格便宜,但付作用大,疗程长,不易坚持。

此外,还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多种,包括针灸、推拿、耳针疗法、中成药治疗等,因中成药服用方便,故采用者较多。

中药治疗的特点是:毒付作用少,疗程相对较短,疗效较稳定,但起效慢,价格比较贵。

2.感觉统合训练:这是一种使儿童乐于参与的寓治疗于游戏之中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好,特别是对运动协调功能差的孩子效果较好,无任何付作用。

3.心理行为训练:因为多动症的孩子多半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异常,所以心理治疗在治疗多动症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以心理行为训练常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多动症儿童的心理治疗方法


目前对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所选用的药物大多是一些精神兴奋剂,如哌醋甲酷(Ritalin)、右旋苯丙胺(Dexedrine);苯异妥因(Pemoline)等,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不很严重,服用后可使患儿注意涣散状况有所改进,攻击性行为减少。但仅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病症原本就存在着生理及心理的多重病因,所以在使用药物疗法时还需要结合一系列的心理治疗。

方法如下:

1.自我控制训练

这一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例如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让患儿解答,要求患儿命令自己在回答之前完成以下四个动作: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才开口回答。这一方法还可以用来控制患儿的一些冲动性行为。例如带孩子过马路时,要求在过马路之前完成停、看、听等一系列动作。由于在训练中,动作命令是来自于患儿内心,所以一旦动作定形,患儿的自制力就能大大提高。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应由简到繁,任务完成时间应由短到长,自我命令也应由少到多。

2.放松训练

用这一方法来治疗儿童的多动行为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尝试,效果颇佳。由于多动症患儿的身体各部位总是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能让他们的肌肉放松下来,多动现象就会有所好转。放松训练可采用一般的放松法,或使用在有关医生指导下的生物反馈法。训练时间要集中,可以一连几天,从早上一直训练到晚上,其间除了患儿吃饭、休息外,其余时间都按计划进行训练。在施行放松训练时,每小时放松15分钟,患儿一达到放松要求就给予物质奖励。其余45分钟可安排患儿感兴趣的游戏,但一到放松时间就必须结束游戏。

3.支持疗法

这一疗法单独使用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与其他治疗相结合,用来帮助患儿解脱受挫折以后的情绪抑郁和由学习困难而导致的自尊心不足。在实施过程中,父母和教师要对患儿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一旦病情有所好转,就给予奖励。

对待多动症患儿,除了实施药物治疗和专门脑心理训练外,家长和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疾病性质。克服对患儿粗暴、冷淡、歧视的态度,做到相互协作,耐心而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2)要求适当。一开始对患儿的要求不能与一般孩子一样,只能要求将他们的行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随后再慢慢提高要求。

(3)满足患儿的活动需要,对他们过多的精力要给予渲泄的机会。可指导他们参加跑步、踢球等有系统程式的体育训练,同时要劝止一些攻击性行为。

(4)做到生活规律化。家长、教师督促患儿遵守作息制度。在儿童吃饭、做作业时,家长要控制环境,不要主动去分散他们的注意,以培养患儿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

多动症治疗护理:早期调治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病之一,以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宁,还可伴随有情绪不稳、易激惹、易冲动等症状。

十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对儿童多动症的早期症状并不认识或重视,往往等到患儿症状十分明显时才投医问药,此时,孩子的多动症虽可能治好,但已耽误了学习文化知识的宝贵时间,故早期治疗尤其重要。

药物治疗。据研究,儿童多动症患儿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内,可能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某一种,故临床上常用促进这类神经递质释放的中枢神经兴奋剂治疗。这类药物以利它林为代表,近期疗效十分显著,但注意下午4时以后禁服,星期日、节假日应停药。本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食欲减退、淡漠、抑郁,家长不可自行滥用,即使专科医生应用时也必须密切观察。

行为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一心不二用的习惯,如吃饭时不看图书、不看电视,做作业时不玩玩具等。应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实施注意力集中训练。对注意力严重不集中者,开始可让其每日1-2次定时听故事,或让其自己读书每次5分钟,并逐渐延长时间。学龄期以后能每次集中注意力听故事或阅读45分钟以上者,为达到了正常儿童的标准。

对精力过剩的患儿,可让其多参加打球、跑步等户外活动,不应要求这类儿童变为一个十分文静温顺的孩子。

家长、教师及同学不要歧视打骂多动症患儿,更不能侮辱其人格,损伤其自尊心。发现其品质中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对患儿的打架伤人等攻击性行为、破坏公物等破坏性行为以及说谎逃学等不端行为,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坚决制止,不可袒护。

由于儿童多动症是由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联合作用所致的综合症,因此治疗应采用相对应的综合治疗手段,且一定要经过儿童精神病专科医生的确诊后对症治疗。

多动症治疗护理:需“静养”


据新华社消息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大约1000万~2000万左右的儿童患有多动症。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有关专家提出,对于患多动症的儿童,应该创造环境让其“静养”。

儿童多动症在医学上称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包括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两大症状。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生张挺秀介绍说,与大多数同龄儿童不同,儿童多动症患者通常表现为过度活动、注意维持困难和冲动控制困难。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自控能力发育障碍。这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困难,因此容易出现情绪障碍、逆反心理、酒药成瘾、抑郁、孤独等其他心理障碍。

据介绍,5岁前的儿童无意识注意占优势,到了5岁以后,有意识注意开始迅速发展。对于注意缺陷型多动症,张挺秀建议在孩子3岁以后就开始训练有意识注意,能够有效纠正其多动症。而对于多动冲动型多动症,更重要的是创造环境让孩子“静养”。

张挺秀说,5岁前儿童的大脑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善,兴奋大于抑制,自控能力差,“我要做什么”容易,“我不做什么”难,但如果6岁后还是兴奋大于抑制就不太正常了。因此,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非常重要,对于孩子好的行为,一定要多加表扬,不断强化鼓励,促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不好的行为千万不能纵容,否则就会形成习惯固定下来。但“否定”孩子必须讲方法,例如,往往该吃饭时,很多孩子玩得正开心,此时父母不应该马上强制制止,而应该给他一点缓冲时间,否则会让孩子兴奋和抑制产生强烈冲突,进而大哭大闹。

张挺秀还介绍说,是否患有多动症,必须到6岁后才能定性,但早期会有所表现,因此对可能患有多动症的儿童,要训练他们玩一些安静的游戏,如画画、弹琴、做美工等,有利于培养注意力和控制力的提高。孩子患多动症不必紧张,严重的才需要药物治疗,轻微的患儿通过行为矫治完全能够治疗。

儿童忧郁症表现及治疗方式


有些家长们以为孩子很小,所以很难与抑郁症这样重大的问题扯到一起。实际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同伴关系差的小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相比,更容易抑郁。除了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的抑郁情绪积累之外,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差、父母婚姻破裂等,都对孩子产生着很深的影响。抑郁的大学生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缺乏社会支持感、人际交往受挫,体验着焦虑和被群体排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期我们来谈一个严肃的话题,帮助家长普及一下青少年儿童的抑郁症知识,和抑郁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表现。

1. 主要的形成因素

抑郁症的形成,一般需要一定的因素来渐渐的促成。在这些不良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孩子才会显现出抑郁情绪甚至行为,比较突出的有家庭因素、人际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

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抑郁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无关。对于家庭关系的研究均表明儿童青少年抑郁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将导致或加重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将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概率。此外,家境贫寒的青少年患抑郁的概率更高。

研究表明,人际因素与抑郁症有较高的负相关。人际关系的好与坏,主要表现为孩子是否能够在社会群体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其中,对同学关系的感受、喜欢或厌恶老师这两项的影响力更大一些。人际交往是孩子自我肯定和自我塑造的路径,尤其是性格敏感、情绪化的孩子,更是如此。长期处于不受欢迎的人际环境里、或者突然换了新环境,都易使孩子出现抑郁情绪,如果家长发现的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抑郁症。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促发因素主要源自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即各种应激生活事件。例如: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有研究表明,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更易产生抑郁及焦虑情绪问题,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易引起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发生。另外,住院也易引发抑郁,原因是住院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孩子感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而产生自卑感、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对他人敏感等。

2. 各年龄段的表现特点

相对来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率低、诊断难度较大。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是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例如:易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等行为十分常见。研究发现,3~5岁学龄前儿童抑郁症会对游戏失去兴趣,在游戏中不断有自卑自责、自残和自杀表现;6~8岁的儿童主要有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或者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9~12岁的孩子表现为空虚无聊、自信心低下、自责自罪、无助无望、离家出走、恐惧死亡;12~18岁青少年表现为冲动、易激惹、行为改变、鲁莽不计后果、学习成绩下降、食欲改变和拒绝上学。

3. 治疗方式和效果

仅有抑郁情绪的儿童、青少年,可能在数周内自愈,而有明显抑郁症症状的孩子,病情持续6周以上时需要干预和治疗,常用治疗方法有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抑郁症的诊断除了要看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还需要专业化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个严格的诊断过程,家长们还需要谨慎的对待这个问题,谨防给孩子贴上“抑郁”的标签。

多动症治疗护理:学龄前能矫治


学龄前心理行为矫治上学后正规系统治疗

背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日前称,一些多动症药物可能会引发患者的心脏健康问题,应在产品说明中加注最严重级别的安全警告。受到美药管局关注的药物包括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Ritalin和英国希雷制药集团生产的Adderall等。对于美国FDA的警示,首都儿科研究所内科主任医师李尔珍提醒说,这个结果对医生和家长来说,应该在儿童多动症的诊断治疗上要更加慎重。因为在警告中的Ritalin,就是临床中常用的利他林。利他林已经过了数十年的临床应用,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安全、且有效的药物。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副作用,比如睡眠减少、食欲下降、头疼等。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提出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脏健康问题,在临床中,李主任还没有遇到过。这些副作用在药物说明书中都有说明,正规医院往往会直接把药物副作用告诉家长,结果有些家长因为害怕副作用而不愿意接受治疗,转而去一些小诊所治疗,轻信所谓的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宣传。但这样往往会让孩子得不到正规治疗,反而会耽误了系统诊治,

家长绝不能因为害怕出现副作用而拒绝给孩子用药。真正确诊孩子患有多动症并进行正规的药物等综合治疗,应该在孩子六七岁上学后。因为孩子在3~5岁时,虽然可能出现好动、爱捣乱等一些多动症的倾向,但由于此时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注意力无法长期保持集中,有些行为是儿童在气质特性方面如适应性、活动度和分心等方面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这时诊断为多动症是不妥当的,不要急于进行药物治疗。但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太合群、坐不住、爱惹事等等,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神经精神科,进行相关检查,排除“多动”的可能,也进一步排查有无其他疾病。

如果有多动倾向,应该积极进行心理行为矫治。这种矫治可以在医院的心理科或神经科进行,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和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方法得当,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就可以恢复正常。

多动症症状:儿童多动症心态特征


儿童患有多动症后,其身心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产生许多缺陷,注意力涣散,情绪激动或消极悲观,学习困难等。而最突出的缺陷表现在:对周围事物感知缓慢,范围狭窄,分辨力弱,缺乏认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心理上发生障碍、孤僻、时间观念淡化等一系列问题。

一、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缺陷儿童患有多动症后,其身心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产生许多缺陷,注意力涣散,情绪激动或消极悲观,学习困难等。而最突出的缺陷表现在:对周围事物感知缓慢,范围狭窄,分辨力弱,缺乏认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心理上发生障碍、孤僻、时间观念淡化等一系列问题。

感知是人的感觉和知觉,通过视、听、触、味、嗅等感觉器官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认知基础,然而多动症儿童却对外界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失去敏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心不在焉,看书、看黑板常常顾此失彼,甚至东张西望,不知所从。视觉缺乏主动性和定向性,听觉缺乏分辨性和协调性,从而注意力无法集中,感觉接受发生困难。同样,时间观念的缺陷也使多动症儿童出现认知障碍,如上学迟到早退,忘记做作业,办事拖延,写字抄错或漏抄,没有方向意识,上下左右不分等等。

儿童感知上的缺陷使之对事物的认识和体验发生偏离,从而心理变得异常,意志薄弱,性格波动。多动症儿童性格往往孤僻、任性,自控力差。

二、多动症儿童的注意活动过程注意的活动过程分为三个环节:注意的选择、维持和转移。注意力的强度、稳定性和范围体现了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定和集中的程度,而多动症儿童的注意活动过程往往发生障碍,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注意不稳定,范围狭窄且容易分心,不善于分配注意力,这也是其主要特点。注意的选择性差: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多动症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出现的新的刺激容易引起反应,该有意注意的事物却看不到。他们在家做作业时,总会听大人的谈话,窗外的吵闹声;上学路上也会被商店的玩具吸引,忘记上学。他们的注意力是不自觉的、无目的的,见到什么就去看、去做,不知道去辨别到底应不应该做。

注意难以维持:注意不能高度集中,保持时间短暂。儿童上学以后,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持久而艰苦的劳动,没有兴趣是不行的,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是必须要做到的,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贪玩了。但是,多动症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差,上课小动作不断,作业得让父母督促。同时,他们的注意力也难以持久,一般对10-12岁的学生来说保持40分钟连续学习并不困难,而多动症儿童很难做到这一点。

注意的转移性差:多动症儿童的注意范围比较狭窄,掌握的数量明显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注意稳定性差,难以保持注意力,他们不能掌握和理解课文的全部内容,学习成绩波动也很大。这反映出他们的注意广度不够,注意力不稳定,并不是智力低下所致。同样,他们的协调性很差,不善于分配注意力,极易分心。完成某项任务需要眼、耳、脑、手分别控制并相互配合,如上课时眼要看书、黑板,耳要听讲,又要动脑思考,动手做笔记,这时他们会显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三、多动症儿童的记忆障碍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阶段,多动症儿童识记过程的速度较慢,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容易遗忘,记忆的再认不够准确,不够稳定,对识记材料的选择、加工和分类能力较弱。

记忆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学龄前儿童的记忆以无意识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学龄儿童的有意识记忆已有很大发展。但是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在记忆的速度和时间、稳定性等方面会发生障碍。

记忆速度缓慢,保持时间短暂:记忆的形成是建立在注意的基础上,先得把注意到的东西感知才能进入记忆,这时的记忆也只能是短时记忆,只有注意不断持续反复才能形成长期记忆。多动症儿童注意力不能集中起来,不能专心听讲,所以对知识的掌握也就缓慢,背课文也要花费比一般儿童多得多的时间。有时多动症儿童对识记材料也能在短时间内记住,但是印象不深,容易忘记,对老师讲的内容、布置的作业都难以保持长时间记忆,学习成绩自然也就很差了。

记忆的再认不准确,不稳定,选择分类能力较弱:多动症儿童的记忆不稳定,不牢固,对学过的东西记得不全面,再认时漏洞百出,前后颠倒,有时记着的也会突然忘记。如平常能背出的课文到课堂上便背不上来了,平时能记忆的公式,考试时就用不上了。多动症儿童记忆的选择、加工、分类能力较弱,不会有选择地记住重要的东西,对形象直观的东西能够靠机械记忆记住,但那些抽象、间接的记忆内容则发生困难。如数字题一般套用公式的计算困难不大,但遇到应用题就理解不了;背诵课文只背诵原文还行,让复述段落大意就抓不住要点,困难重重了。

四、多动症儿童的思维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射活动,它是对感知材料的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思维活动形式,是从记忆的形象中提取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多动症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具备以下特征:

抽象思维发展缓慢,概括能力缺乏:

多动症儿童的思维往往驻留在具体形象思维水平,无法深刻而准确地分析感知材料,形成较高水平的抽象思维,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看故事只能记住某些情节不知道其中包含的道理,写作文也是平铺直叙,不会概括或加上自已的观点。由于抽象思维发展滞后,概括能力、分析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就显得更为困难,他们对猫、狗等具体动物的特征把握还比较容易,能形成“动物”这个概念,但具体让区别开“野兽”和“家禽”这样的概念就容易混淆了。而象数学课里的“长方形”、“正方形”那样的抽象概念理解起来就更难了,这是儿童成绩提高不上去的重要原因。

思维过程连贯性和稳定性差: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分散,无法长时间集中思考某个问题,从而思想时而分散,时而集中,断断续续,不连贯,不稳定,他们做作业可能做着做着就想起了什么玩具了,写作文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这种情况可能是多动症儿童学习成绩经常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宝宝患孤独症原因及治疗


●育儿,要尽心更要尽责

如今患孤独症儿童增多,除了可能由母亲怀孕时过多接触电磁波等先天因素外,还与婴幼儿的家庭氛围有关。据专家调查,患孤独症的儿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经常训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单独带孩子。

●不同年龄的宝宝,心理特征各有特点

孩子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他的心理特征也在变化,不要片面地认为孩子只要能吃能喝能睡就可以健康成长,实际上孩子一来到人间就有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活动,且随着他的成长逐渐形成每一个阶段性的心理特征,当然这种特征每个孩子都不完全一样,父母平日要多观察和体验,通过孩子的哭笑、眼神、呀呀之语、一举一动,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

●心理教育,不可错过时

当孩子发展到一定年龄段,父母要根据他的心理特征来指导他,错过了孩子的发展阶段,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障碍的隐患。

孩子快两岁,吃饭时看到大人拿筷子吃饭,他的好奇心促使他想拿筷子吃饭的念头,因拿不好筷子而把饭菜洒得到处都是。如果父母立即生气,训斥他或打骂他,这不但毁了他的好奇心,而且给他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以后孩子不敢自己主动吃饭,靠父母喂,这种依赖思想到很大都难以改变;孩子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受阻后,孩子的好奇心丧失,凡事不愿动脑,听凭大人摆布,从而形成思维缓慢,大脑反应迟钝;孩子受屈得不到安慰和鼓励,他就会封闭自己,不与他人交流,孤独感逐渐形成。

●发现宝宝有心理问题,应及时矫正

专家表示:如果一开始及时发现孩子有孤独症的心理问题,就咨询心理专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矫正,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但很多时候由于父母的疏忽大意或强硬态度贻误了治疗孩子的最佳时机,而使得孩子的病情加重,让孩子终身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无法挽回他的健康。

●用爱心、赞扬和忍耐来帮助“孤独”宝宝

如果孩子真有孤独症的症状,父母就要用爱心、赞扬和忍耐来帮助自己的孩子,与心理医生配合治疗。孩子患有这种症状,他是受害者,他的许多言语和行为与常人不同,父母不能嫌弃、埋怨、发脾气或打骂孩子,要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对他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应给予极大的鼓励,但对他的错误和固执,不能发火,要有耐心一点点改变他的言语行为和内心思维。

另外,治疗时,父母要配合好心理医生,最好自己先学习“ABA行为训练法”,这样才懂得怎样来教育训练好自己的孩子。只要方法得当,轻微症状过一段时间很快就会得到康复。

●多抽时间陪孩子,尽养育的责任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无灾无病,能吃能睡,身体健壮,便是好。根本就没有考虑孩子的心里到底有什么需求。还有些父母以为把孩子交保姆、幼儿园就万事大吉……总是以工作太忙和社交太多而没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致使孩子形成孤独的心理。时间越长,这种心理问题越严重。尤其要牺牲一点社交时间,在家里陪陪自己的孩子。孩子在爱、拥抱和亲切的环境中,才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相关推荐

  • 多动症防治治疗原则 一、防护措施: 1.加强优生优育宣传教育,避免孕妇情绪激动、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孕期不能滥服药,杜绝近亲婚配,防止产伤。 2.防止头部外伤及药物中毒,预防和及时治疗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 3.饮食应...
    2022-02-24 阅读全文
  • 对多动症儿童的心理治疗方法 目前对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所选用的药物大多是一些精神兴奋剂,如哌醋甲酷(Ritalin)、右旋苯丙胺(Dexedrine);苯异妥因(Pemoline)等,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不很严重,服用后可使...
    2021-10-12 阅读全文
  • 多动症治疗护理:早期调治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病之一,以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宁,还可伴随有情绪不稳、易激惹、易冲动等症状。 十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对儿童多动症的早期症状并不认识或重视,往往等到患儿症状十分明...
    2022-03-01 阅读全文
  • 多动症治疗护理:需“静养” 据新华社消息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大约1000万~2000万左右的儿童患有多动症。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有关专家提出,对于患多动症的儿童,应该创造环境让其“静养”。 儿童多动症在医学上称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
    2022-02-26 阅读全文
  • 儿童忧郁症表现及治疗方式 有些家长们以为孩子很小,所以很难与抑郁症这样重大的问题扯到一起。实际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同伴关系差的小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相比,更容易抑郁。除了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的抑...
    2021-10-13 阅读全文

一、防护措施: 1.加强优生优育宣传教育,避免孕妇情绪激动、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孕期不能滥服药,杜绝近亲婚配,防止产伤。 2.防止头部外伤及药物中毒,预防和及时治疗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 3.饮食应...

2022-02-24 阅读全文

目前对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所选用的药物大多是一些精神兴奋剂,如哌醋甲酷(Ritalin)、右旋苯丙胺(Dexedrine);苯异妥因(Pemoline)等,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不很严重,服用后可使...

2021-10-12 阅读全文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病之一,以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宁,还可伴随有情绪不稳、易激惹、易冲动等症状。 十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对儿童多动症的早期症状并不认识或重视,往往等到患儿症状十分明...

2022-03-01 阅读全文

据新华社消息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大约1000万~2000万左右的儿童患有多动症。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有关专家提出,对于患多动症的儿童,应该创造环境让其“静养”。 儿童多动症在医学上称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

2022-02-26 阅读全文

有些家长们以为孩子很小,所以很难与抑郁症这样重大的问题扯到一起。实际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同伴关系差的小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相比,更容易抑郁。除了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的抑...

2021-10-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