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保护造成恋母心理
发布时间:2022-01-28 幼儿园心理说课稿 幼儿保护自己隐私教案 幼儿园说课稿动物保护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母亲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曾提出男孩的“恋母情结”,即男孩对母亲的爱超过了一般的母子感情,带着某种占有欲。
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母亲的“感情私有”造成的,这些母亲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母亲一个人亲热,孩子愈依恋她,她愈高兴,她不愿意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就会冲淡对她的感情。母亲的私心使她不能替孩子的将来着想。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几年内形成的。”而母亲的言行和感情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呱呱坠地后,母亲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婴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怀抱,女音的呼唤,缠绵的歌声,轻柔的爱抚,这种种良性的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都是极为有利的。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这样会人为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
4岁左右的幼儿,动作和语言的发展使他们开始喜欢同小伙伴交往,也愿意同母亲以外的人接近。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只想围着母亲转,他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面都太窄,对他的智能、合群行为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
两周岁的孩子,对母亲心情的变化已经很敏感了。独生子女的家长往往比较容易溺爱子女。当母亲听到孩子哭闹时,心中顿然不快,便会百依百顺。不少孩子就用哭闹的手段来取得母亲的重视,而母亲总会以各种抚爱的方式来安慰孩子,如此多次反复,便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作母亲的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将来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感情,才能同别人协调地工作和生活。不然,母亲就等于害了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改造过分依赖父母的宝贝
宝贝依赖行为4危害
1.影响宝贝的智能发育
宝贝的依赖行为如果不能得到纠正,将来就不仅仅是依赖父母这么简单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代劳,宝贝就不需要做,不需要说,不需要思考,时间长了,语言能力、行动能力、思维能力都会严重退化,进而影响宝贝的智能发育。
2.导致宝贝出现心理问题
过分依赖的宝贝上了幼儿园会一直哭闹;上了学,会逃学,甚至窝在家里,死活不肯进入学校这个不能让自己享福的场所;到了20多岁,还赖在父母身边,被动地等待父母给他找工作,或者找了工作又怕苦怕累,最终又缩回父母的保护圈,继续过着“吃”父母的舒心日子。慢慢的,他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3.影响亲子关系
很多亲子纠纷都源于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导致父母不堪重负,继而心力憔悴,并将一腔怒火转嫁到宝贝身上。比如,有的宝贝不能离开父母,只要父母离开他的视线就哭闹不休,或者任何事情都要他依赖的人去做,别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结果被依赖的人就没有了自由,完完全全被宝贝的哭声控制着,时间长了,就会烦躁不堪,最终忍无可忍,对宝贝大发脾气,发完脾气又后悔不已,转而去哄宝贝。如此反复,进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让宝贝更加无所适从。
4.影响家庭成员的关系
那些被人为地训练成过分依赖某一人的宝贝,往往很难接纳别的家人为他做什么事情,这样的结果是,被依赖的人不堪负重,但是又不敢将宝贝让位于别人,结果可能就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出现矛盾。这种矛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加深,最终影响成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关系紧张的家庭氛围。而这又会影响宝贝,对宝贝身心发育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应对宝贝依赖行为4策略
给宝贝更多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不是不爱他,相反是更科学的爱孩子的一种方式。宝贝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动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更多训练的机会,自然也就会发展得更好。因此,改变宝贝的依赖行为不仅为了使他将来心理更加健康,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还有助于开发他的各项智能。可以根据宝贝的情况,分别采取以下措施来修正宝贝的行为——
1.改变教养策略
如果宝贝依赖妈咪,那么妈咪就要改变自己一贯的教养方式,凡是宝贝能做的事情就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不会做的事情也要提供机会让他学习,帮助他慢慢掌握做这些事情的技能;如果宝贝实在不会做,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宝贝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会这些技能。
2.劝说或更换抚养人
有的家庭可能雇有保姆,碰上那些好保姆爱孩子爱得不行,就跟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本身是一件幸事,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也可能成为一件给宝贝带来不幸的事。如果保姆事事包办,宝贝又养成了欺负保姆的习惯,那么就可能积重难返。爷爷奶奶或者其他老人带孩子,自然也是疼爱有加,同样可能给宝贝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就要劝说抚养人改变养育方式,如果实在劝说不了,那就只好更换抚养人,或者干脆自己带孩子了。
3.给予宝贝足够多的关注
安全感是保证宝贝心理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不管父母多忙,最好都不要将宝贝送给别人抚养。毕竟对于宝贝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父母更重要的人了。如果不得已交给别人抚养,父母也不要表现出过多的负罪感,只要尽可能给予宝贝更多的关注就可以了。这种负罪感可能会导致父母失去理性,进而给宝贝创造一个不适宜他成长的环境,反而带给他伤害。
4.给予宝贝更多的爱
一个获得足够多的爱也懂得爱别人的宝贝会更加独立,会较少依赖。宝贝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谁也没有权力独占。何况,有更多的人爱他,让他学会爱更多的人,对他情商智商发育都有好处。因此,抚养人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宝贝有更多机会跟其他家人玩耍,享受他们给他带来的关爱,也尝试鼓励宝贝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爱大家。
如何才能让孩子不过分恋母
我的朋友这样和我抱怨过:不管自己走到哪里,孩子总是跟着自己,现在都上小学了,每天一放学还总是粘在妈妈身边,而且还慢慢开始关注妈妈了,这对于孩子来说好吗?如何才能让孩子不过分恋母呢?
恋母情结的后续影响
弗洛伊德曾经说每个孩子在3-4岁的时候,都会有俄狄浦斯的情结,就是恋母情结。“恋母情结”是孩子在某个阶段,对妈妈有着过多的依恋行为。
孩子还小的时候都会恋母,可是,在快要上学之前,孩子的心理上会变得上进、勤勉、与他人交往合作,会慢慢变得独立,如果这时孩子还是过分恋母的话,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在找对象的年纪还是过分粘着妈妈,孩子可能会出现婚恋心理不正常。
试试这样
1、分床睡,减少亲昵行为
宝宝长大一点后,最好就给他准备一张属于自己的小床。妈妈不要还像孩子小时候一样陪着他,不要做过多地亲吻、拥抱或者抚摸身体等行为。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慢慢长大了,自己要开始变独立了,就算是妈妈不像之前那样对待自己了,但妈妈心中还是爱着自己的。
2、缩短相处时间
不要一直和孩子呆着,让宝宝能够多和爸爸,爷爷奶奶相处。举例来说,之前妈妈一下班就陪着孩子,现在可以让爸爸和爷爷奶奶管着宝宝,自己去做一些家务,让宝宝慢慢适应与其他人相处。
3、培养孩子独立性
要克服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要让孩子慢慢变得独立。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要教给孩子,让孩子学着做。宝宝3岁左右便开始进入幼儿园,所以在幼儿园时期一定要培养好孩子的独立精神。
4、避免当孩子面正吵
妈妈如果与爸爸发生争吵的话,一定不能在孩子面前,不要在孩子面前直接批评爸爸,像这样负面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宝宝对爸爸的印象,会让孩子以后不听爸爸的话。
让孩子摆脱恋母情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各位妈妈一定要抓住好时机,让宝宝成功独立。
过度保护,增加分离恐惧
宝宝感到恐惧的时候,对于父母是否有类似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每次要离开时都显得迟疑或内疚,这种焦虑的行为反而会增强小孩对分离的恐惧感,他会想:原来父母亲也是这么害怕和我分开呀!
就像照顾生病的小孩一般,我们对一个有分离恐惧小孩应该要用比较多的时间来陪他,并且在几个星期内暂时不要出远门;但这和过度保护是不同的,父母在这时应保持一个愉快、自信的态度来面对小孩,时常鼓励并夸奖他,一步步减少他对你的依赖,父母亲的态度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最效的工具。
可是当他发现妈妈是如此的在意他的恐惧时,他就会做许多事情来测验妈妈,以确定妈妈不会和他分开;如果妈妈对他百依百顺的话,他更可以用这种分离恐惧来控制妈妈。对这种情形,妈妈要先观察出什么是过度的要求,并很认真的拒绝这种的情形,妈妈要先观察出什么是过度的要求,并很认真的拒绝言种不合理的要求,只要态度温和而坚定,这样的情形很快会消失,才不会造成将来长久的困扰。
怎样消除孩子的恋母心理
关键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明明4岁了还总是离不开妈妈,玩耍、睡觉都要妈妈陪着,妈妈离开一会他就又哭又闹。明明对妈妈的依赖远远超过了与他同龄的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妈妈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有些母亲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妈妈一个人亲热,孩子越依恋她越高兴,不愿意看到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会冲淡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妈妈的这种私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婴儿时期,妈妈对孩子的怀抱、爱抚等良性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极为有利,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妈妈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就会人为地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只想围着妈妈转,生活圈子过于狭窄,对孩子智能、合群行为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员,他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感情,将来才能融入社会中。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1)让孩子同其他亲人多接触,培养广泛的亲情。请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姑等近亲来家中小住,也可以让孩子到他们家中去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适当离开妈妈,消除他的依赖性。
(2)为孩子找几个小伙伴,培养他对同伴的感情。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串门,一起玩耍,让孩子逐渐体会到生活中不仅有母子之情和亲人之爱,还有友情。
(3)不要经常对孩子做对待婴儿般的亲昵动作。如亲吻、拥抱,过多地抚摸其身体等。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逐渐淡化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4)从小养成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妈妈搂着睡,否则就不肯入睡。这种孩子往往较瘦弱,胆小,爱哭,缺乏独立性。从小养成独睡习惯,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种现象。
(5)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尽量让孩子独立听故事录音、看电视、读书等,孩子自身的活动多了,就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一人身上了。(杨琪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