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向孩子正确解释死亡

发布时间:2022-01-17 正确对待挑食的孩子教育笔记 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幼儿园老师向家长道歉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现象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许多妈妈失去了宝宝,许多宝宝失去了妈妈,骨肉现连,瞬间消亡,应该如何面对?因骤然巨变而导致的恐惧、焦虑、无助、孤独、分离……心灵中的余震经久不息,在未来的日子里,是否还能恢复平常之心?睡梦能否不受惊扰?我们更加担心的是小宝宝们,他们稚嫩的身心能否承受对亲人的思念潮水?如果他问起爸爸妈妈,我们该如何向他解释?死亡现象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斟酌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保护天使的心灵不受伤害?

灾后家园重建和心灵康复,这是灾民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其实,除了灾区的小宝宝以外,坐在电视机前的小宝宝们也看到很多、听到很多。他们平生第一次集中接受死亡和生命的多媒体信息,如果宝宝已经上了幼儿园,那么或许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捐款活动、默哀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慰问活动,还看见幼儿园的吊饰新添了许多千纸鹤,他们好奇、好学的头脑产生了疑问:这是为什么?稍微大一点的宝宝甚至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我会不会死?”“我死了以后还有我吗?”“我变成爷爷会死吗?”……对死亡的问题与担忧几乎让年轻的妈妈招架不住,妈妈禁不住产生焦虑:“我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宝宝?”

可见,在举国同殇的时候,不管是灾区的小宝宝还是身边的小宝宝,都面临着正确解读死亡现象的教育问题,年轻的爸爸妈妈为此做些准备,就能较好地应对宝宝生平遇到的第一次生命教育问题。

★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心路历程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死亡?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答案:任何生命都会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可复生、死亡令人悲伤,这是我们成人听了很多故事、见了很多事件、想了很多问题、亲历很多经验才明白的。但是,我们跟眼前的小宝宝一样,人生之初并不是这么明白,我们的大脑曾经对死亡现象进行分解,每次明白一点点,最后才完全明白。

宝宝并不知道任何生命都会死亡,因为他认为人和动物才有生命,所以会死,而植物不会死亡。宝宝认为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自己喜欢的人不会死,自己不喜欢的人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对于死亡的原因,他先理解病死,再理解意外伤害致死,最后才能艰难地理解寿终正寝。

3岁是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里程碑,3岁之前的宝宝读不懂死亡的情绪性,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伤的,所以他对死亡现象几乎没有反应。到了3岁之后,宝宝对死亡现象开始关注和疑问,就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现象一样,他特别渴望知道什么是死亡,但是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鱼目混珠的死亡概念充斥宝宝的视听环境,同时中国人的传统是忌讳谈论死亡,所以他的死亡概念认知相当复杂:当爷爷死的时候,妈妈说他“睡着了”“走了”“出远门了”;当自己心爱的小白兔死的时候,爸爸说它“死了,不能睁开眼睛,也不能走路了”;当看《西游记》的时候,妖怪说“吃了唐僧肉就不会死”;当听《白雪公主》的时候,安徒生爷爷说王子的吻可以让死人复活……在现实与想像之间,在生活与童话之间,在科学概念与艺术想像之间,宝宝阅读了各种版本的死亡概念,但是,他小小的年龄怎么能做出判断和选择呢?他还没有能力整合这种多元化的解释。

★帮助宝宝正确解读死亡

1.不要回避、拒绝和搪塞

用平静的态度对待宝宝的疑问。就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说,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件晦气和悲伤的事情,所以尽量回避这个话题,但是宝宝要正确地理解生命现象,就要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到了3岁以后,宝宝观察生活和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不断产生对周围事物、自己以及家人的死亡疑问,家长不要轻易地否定宝宝:“小孩子不要问这个无聊的问题。”或者搪塞宝宝:“说了你也听不懂,长大了以后你就明白了。”拒绝宝宝的求助,实际上就为宝宝从其他渠道接受鱼龙混杂的死亡概念打开了方便之门。

2.不要编撰美丽的谎言

如果妈妈说死亡就是睡着了,宝宝就会担心自己睡着了会不会死;如果爸爸说死亡就是出远门了,他就担心爸爸出差了会不会死;如果他听说世界上有长生不老药,他就会翻家里的药箱,尝试其中有没有这种药;如果奶奶说小孩子不听话会把她气死,他就会把别人的死亡归咎为自己惹的祸;如果他听说坏人死了就上刀山下火海,他就担心自己做错了事,会不会有此报应……这些美丽的或者别有用心的谎言,都会让宝宝对死亡产生极大的误会。

3.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

根据宝宝对死亡概念的理解水平,我们应该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死亡。它是科学的,但不是冷酷和恐惧的,是宝宝能够接受的,但又不是编造谎言。当宝宝问及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缓缓地告诉他:任何生命以后都会死,小猫小狗会死,花草树木会死,人也会死;死了并不孤独可怕,因为我们会想念小猫小狗,会再种花草树木,会想念爷爷奶奶,所以活着的时候大家要相亲相爱。死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了,也不能走不能跑了,所以活着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做事、快快乐乐地生活。有的宝宝失去了爸爸妈妈,但是很多其他宝宝的爸爸妈妈都会爱他、关心他。有的病会让人死,有的病不会让人死,所以有了病就要吃药打针,还应该感谢护士和医生,是她们帮助了宝宝。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没有死而复生的魔法,这些故事是帮助我们开心的。

★死去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培养宝宝掌握科学的死亡概念,并不是让宝宝对死者和死亡保持冰冷的感觉。人的灵性在于能够超越物质生灭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祈祷和永生,所以人类有悠久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但是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理解这些。他们很奇怪,为什么爷爷奶奶死了还要穿新衣服?每年的祭日,爸爸妈妈为什么还要在某个地方与爷爷奶奶说话?清明节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烧纸?我国的父母很少让小宝宝参与这些活动,这与提倡死亡教育的美国有很大区别。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广泛建立死亡教育体系的国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孩子都会接受内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实际上,文明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从本质上把人类之死与动物之死区别开来,因为死去的人永远活在生者的心里,这种充满温情的、怀念的、爱的种子,应该从小就播种在宝宝的心田。

★养父母要有足够的信心

血缘是世界上最亲近的母婴关系,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但是母婴关系除了因血缘而建立以外,还可以通过收养而建立。因为3岁之前的宝宝几乎还没有任何死亡概念,所以他可以完全接受养父养母,当然,他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暂时的不适应,他说不出但能感觉出两个妈妈的养育方式不一样,因此他可能烦躁、哭闹甚至生病,但是只要养父养母以乐观的心态给予宝宝百分之百的关爱,孤儿宝宝就不会产生孤独心理。以后他长大了问起这件事,可以告诉他实情,孩子会在不幸与幸运之中,在怀念与感恩之中更加成熟、更加珍惜人生!

作者简介:

晏红,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并主持专栏。合著和独著多部专著,代表作为《培养幼儿好习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帮助孩子 正确面对“死亡”


对于亲人的去世,以及身边各种死亡事件的发生,面对死亡,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些孩子会焦虑,有些会尿床,有些会吮手指,有些孩子会拿张椅子坐在门前,等待去世的亲人或者宠物回来……我们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应,才能够好好帮助他们。

1.情绪障碍

孩子对家庭的变故如同受惊的小鹿,不知所措,无可奈何,产生悲伤、生气等情绪,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亲人的死亡,会改变家庭的生活习惯,孩子会一时难以适应,变得愤怒和烦躁不安。第二,家长往往会因为悲痛、或着忙着处理死者的后事,就没有像以前一样那么关注孩子了。

2.行为倒退

行为倒退包括撕咬、尿床、吮手指等。有些失去亲人的孩子还会想方设法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紧张不安的表现,而孩子本人却往往“一无所知”。

3.对死者复生的期盼心理

因为孩子不理解死亡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所以他们对死者往往怀有一种“再回来”的希望。因为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早晨出门去上班、晚上必然要回来。因此,他们往往会以为已经去世了的爷爷、奶奶仅仅是去旅行了,不久就会回来。

另外,一些电视节目也助长了他们的这种认识,如,一些幼儿在观看电视时,发现其中的卡通人物或超人在被射杀后又重新活了过来。因此他们就更加困惑、更加盼望亲人的回来。

4.内疚心理

孩子会想一定要有人负责死亡这件事,而且自己往往就是那个应该负责的人。因此,他们会想是自己使到亲人去世的,因此他们会感到很内疚。因为孩子都想生活是有计划的,既然“睡觉时间”、“游戏时间”、“吃饭时间”等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事前计划好了的,那么死亡也必定是事前计划好了的;而孩子在日常生活常常会因为调皮而“惹祸”,因此他们也就自然地认为“死亡事件”也是自己惹的祸。

育儿心得:怎样正确的教孩子面对死亡


育儿心得:怎样正确的教孩子面对死亡

以下是帮助孩子面对死亡,同时教他们珍惜生命的几个技巧:

1.处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数父母要等到面对死亡才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这可能不是最佳时间特别是当父母自己也面临如何处理失去亲人的痛苦的时候。比较好的方式是,现在就开始,时不时的谈论你对死亡的看法,你自己的经历。然后,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宠物死的时候,你的感觉,你自己的祖父死时,你的想法。这会给他们这样的感觉:死亡与损失是普遍的。当然是这样。 

2.告诉孩子生命的周期

有很多机会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数父母为了避免使孩子不愉快,都忽略了。专家们都建议父母抓住这样的机会。花园中玫瑰花的盛开与凋谢,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与死亡的机会,就如季节的改变与家庭宠物的死亡一样。拜访年老的亲戚和朋友时,也可以向孩子解释什么是衰老,当然这不会总是愉快的。如果给孩子讯息:死亡话题是可以谈论的,那么他们就会自由地发问,将来在面对所爱的人死亡时,会更好地处理。 

3.让孩子知道你的悲伤

某个亲密的人——祖父(母)、好朋友、或甚至是你的配偶——死了。父母的本能使你把孩子排除在你的痛苦之外。请不要这样,否则你的孩子被迫在以后面对这个问题。29岁的朱迪在5岁时失去了父亲,她说:“家中没有人告诉我他的死亡。他们只是说,他走了。我自然要问,他什么时候回来。我直到今天仍在问这个问题,这一直影响我的生活。”朱迪希望她的家人在他们悲痛时让她知道,“我知道他们在保护我,但这在以后的很长时间没起作用。”

让孩子看到你的悲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隐瞒不仅使他感到与你的隔离,还会无意识中传递给他这样的信息:某个人死亡时,哭泣或感到悲伤是不好的。这实际上与孩子应该知道的东西刚刚相反。你要做的是,给孩子希望:痛苦总会过去。你的责任是让他们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会消失。那么,应不应该带孩子参加葬礼呢?想想我们举行葬礼的目的——帮助整个家庭在其他所爱的人的支持下,接受死亡带给我们的痛苦。孩子们应该参加葬礼,尽管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

4.诚实

孩子们对死亡的问题常常叫人难以回答。你最好任何时候都直接和诚实地回答,并且只提供孩子们需要的信息。如果他们想知道棺材和泥土,那么就告诉他们。如果想知道,他们是不是也会死,你的答案完全应该诚实,虽然可以委婉一点,比如,可以说:那会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孩子们最担忧的是他们自身的安全。他们想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不是总在那里。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很长时间都在他们身边,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得到照顾。

尽量避免一些陈词滥调,如:祖母走了或祖父睡觉去了等。这些话只会使孩子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恐惧。

5.给孩子精神上的教导

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生命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我们所爱的人去世了,但我们可以继承他的好品质,我们自己身上的好品质也会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包括死亡。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是整个世界极小、但重要的一部分,这有助于他们保持希望。精神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当他们结束时,仍给我们希望:它没有结束。

6.保持鲜活的记忆

不要禁止谈论已去世的我们所爱的那些人,或避免提起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相反,应使大家保持对所爱的人的鲜活记忆。制作一本孩子与祖父(母)在一起时的影集,常常拿出来看;去餐馆时,提起他们最喜欢的食品或他们会点什么菜。总之,常谈起那些已去世的亲爱者,回忆他们的点点滴滴,好象他们还活在我们中间。

儿子“雷死人”的解释


如今的小孩都爱玩游戏。我的儿子也不例外。我不反对他玩游戏,但要求他要有度,有节制!

小孩子适度地玩游戏,也是一种学习:手、脑并用,能提高孩子手、眼、脑之间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增加一些电脑操作知识、其他知识。

每次我规定只能玩一到一个半小时,但他总能拖到两个小时以上,迟迟不肯离开电脑。

他的自制力差,我是知道的。所以每次,我都要监督,即使如此仍然没能达到我要的效果,仍然没能阻止他多赖上半个小时的故伎重演!以下是某一次的对话:

“到时间了!”我提醒他。

“马上。”他回答道。手却没有离开键盘。

“赶紧!”我不停地催促着。

“我正在保存,2分钟,2分钟就好了。”他道。

这时,如果我步步紧逼,再催促,他就会大吼大叫“没看见我正在保存吗?&&%¥#@**(&……”那时的他将会失去理智!我只好忍耐上2分钟。

“2分钟到了”我再催促。

“好,马上就好”他道

我知道,如果不步步紧逼,他就故伎重演。

“立刻!”我厉声道。

他才会很不情愿地结束游戏。这时已经超过的半个小时。

事后,我问他:“你们没学过‘马上’是什么意思”

“学过,马上就是很快,就是骑上马背的时间,别人很快,我最少要10分钟。”

“那赶紧呢?”我接着问。

“你赶着我,我就紧张,动作就变慢了&……%¥#”

“那立刻呢?”

“就是站在墙壁前,刻上一些东西的时间。我想刻的东西多,时间自然就要长点。。。”

“你不用解释了,每次你是‘马上+赶紧+立刻’大于或等于30分钟,要你结束玩电脑游戏如此,要你写家庭作业如此,让你帮着做点家务劳动如此。。。,有没有小于30分钟,甚至10分钟,5分钟,更短的时候,回到它们本来意思的面目?”我有些无可奈何地问道。

“有啊,还很多呢,在我跟你要零花钱的时候,在我要求你批准我出去玩的时候,‘马上+赶紧+立刻’越小越好!哈哈哈。。。”他狡黠地回答道。

听了他的回答,再看他略显得意的表情,天哪,90后的儿子,你这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小无赖。。。我无语。呜呼

富养孩子的正确理解


富养孩子的正确理解

一、何为富养

媒体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富养”是指提升品位、气质和生活智慧。

在问卷调查中,受众对于“女孩应富养”这一说法,60.8%受访者同意,19.9%受访者反对,19.3%受访者觉得“不好说”。

对于“富养”女孩的目的,受访者普遍认为,提升品位(78.0%)高居首位,学识出众,气质优雅(74.8%)位列第二,有生活智慧,追求幸福(71.4%)紧随其后。此外,有面对逆境的勇气(56.1%)、多才多艺(53.1%)、嫁个好人家(20.8%)等也是部分受访者的心愿。

二、富养的奥秘

秘诀一:不要随意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诉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很多愿望在家长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在物质方面,必须买的物品,当然不能含糊,但有些东西并不是孩子急需的,甚至算奢侈品,家长就不能纵容孩子。随意满足孩子的要求,只会助长他的欲望不断膨胀。要让孩子明白,钱再多也不能乱花,要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当孩子提出一个愿望时,家长可以跟他一起分析这个愿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急需,如果不是,就要打消念头,或者推迟实现。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习惯,提出要求之前会仔细考虑。孩子在快下雨时还提出坐自行车,这个要求是不太合理的,家长当时就应该打消他的念头,可以等天气好时再体验自行车的乐趣,就不会出现后来妈妈的恼羞成怒和一通责骂。

秘诀二:培养孩子勤俭的美德。即使家里再有钱,也要注意节约,能用的东西尽量用,能省的钱就不瞎浪费。家长在家中拾掇东西时,可以变废为宝、旧物新用,做这种“革新”工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一旁观看,一边干活一边跟孩子说:“这些东西改一改都还可以用,变废为宝是一件有意义和神奇的事情,对吧?”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做小帮手,拿拿工具、扶扶物品等,让他们体会其中的过程和乐趣。

秘诀三:与孩子一起体验“吃苦”的感觉。生活水平高了,就容易丧失吃苦的精神。因此,偶尔找一些“吃苦”的事情与孩子一起体验一下,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比如上面这个案例,既然天下雨了,家长没开车,只有自行车,这时妈妈一味责骂孩子,只会引起孩子自责或撒泼。与其这样,还不如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体验在雨中骑车的苦与乐。其他孩子都能忍受雨天,为什么他就不能忍受呢?体验一次后,不用家长多说孩子自己也会明白,原来开车与骑车是有很大不同的,便会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同时也知道了其他人的生活状况,会理解与体谅别人,一举多得。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风起云涌,大家都在归罪于富士康企业。确实,不能否认,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责任的,但是,作为跳楼的主体,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许多问题的。如果往前追溯,这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这两个字眼的,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3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其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和行为的自主性、自由权,使自己感觉到“我能行”的力量。在思维上,2-6岁属于前运算阶段,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的特点,最典型的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幼儿的心理特征。

所以,当你有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和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候由此反而可能把孩子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但是,什么是幼儿的“死亡教育”?我个人认为,“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我们明白这点,孩子的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是,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的是,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

但是,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作为家长,需要知道下面的做法是非常禁忌的:

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当着孩子说“死”可怕;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看暴力、凶杀、恐惧片;参观阴曹地府、“幻宫”展览;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如果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当孩子没有恐惧的时候,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的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当我们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即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

第二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孩子你虽然是家中的宝贝,但你还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向家里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鲜。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爱,不是溺爱,也不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进行的粗暴管理。当家庭中过分溺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以“欺负”家人为乐;而当孩子反抗“粗暴”父母的时候,会以残忍或虐待狂的方式来对付其他人。所以,一个人不爱自己,就无法懂得该怎样去爱别人,真正的爱是学会我们能给别人什么。

第三步,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对这方面,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家长可以采用的小技巧有:

玩具、书、日常用品等坏了、修不好了;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或记忆中的爷爷奶奶;带孩子参加祭拜;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的蔬菜或者水果;打死蚊子类害虫;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让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动物死亡,但这个最好5岁以上;

当我们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的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还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会轻视生命?

需要注意的时候,真发生生活中的一个至亲离开了我们,孩子必须面对,而孩子又小的情况,家长行事、说话需要注意的。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同时不建议参加葬礼;小于6岁的孩子,“就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6岁以上,可以实说。有几点需要注意:

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回答;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不宜过度的禁忌;

向死而生:在这5个国家,孩子出生就是为了死亡....


向死而生:在这5个国家,孩子出生就是为了死亡....

为什么有些特定国家未成年人的死亡率总是居高不下?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2017年《拯救孩子》杂志对172个国家的未成年人死亡率进行了排名,结果让人感到触目惊心:有的孩子生活安定富足,如在天堂,有的孩子却生活在战乱中,倍受煎熬。

在奥斯陆,一位妈妈深情亲吻自己的宝宝。在挪威,5岁以下孩子的死亡率不到0.3%。

在赫尔辛基的公立幼儿园里,抱着娃娃的小女孩在和妈妈互动。芬兰的辍学率极低,初中生的辍学率只有2%。

在海牙的新生儿病房里,新晋妈妈抱着她刚出生2个小时的孩子,眼中露出满满的爱意。荷兰的犯罪率极低,19岁以下孩子被害率更低,平均100000未成年人中仅有0.3个孩子被害死亡。

瑞典的一条林荫小路上,一个小男孩努力学习骑自行车,在这个小男孩所在的国家,没有人因为战乱流离失所。

营养不良的孩子在家人的帮助下,终于喝到了干净的水,这种情况在尼泊尔并不少见,43%的5岁幼儿都因营养不良而发育迟缓。

两个孩子正在翻垃圾堆,他们希望可以从垃圾堆里翻出点什么。在安哥拉,5岁以下孩子死亡的概率高达10%。

因为战争的爆发,女孩只能被迫离开学校,年仅12岁的女孩为了躲避战火,被迫辗转不同的地方。在马里共和国,47.3%的孩子被迫辍学。

在非洲,年轻的孩子顶着暴晒的太阳在营地里艰难送水。在中非共和国,有19.3%的人因战乱无家可归。

年轻的妈妈在给自己2个月大的女儿喂奶,这位妈妈只有16岁,是一个未成年妈妈。在索马里,每1000个女孩中有102人是15到19岁的青少年。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21人,在瑞典,这个数字大约是6人。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的恐惧排除脑外。它会随时潜入到你的梦中,恶梦正是它被显现的地方。当我们的小孩,被对死亡的恐惧所占据时,我们该如何教会他们去面对死亡呢?

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一出生就被已潜入到无意识中。当小孩害怕黑暗,感受到威胁,面临饥饿,这是他们感受到了死亡,他们会哭,会闹,会怕,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就能给予他们安全,暂时忘掉死亡的存在。

孩子长大后,面对着死亡,他们就会焦虑,会惶恐不安,他们没有办法去看待这个死亡,他们会害怕,害怕父母的死去,害怕自己的死去。这时,他们就会陷入到对死亡恐惧的漩涡中,甚至会越陷越深。

既然我们没法去避开,我们只有选择正面地对待。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出生和死亡都是人所要经历的过程,有了出生,就会有死亡,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死亡同时又代表着新生,人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繁衍着。

死亡既然是存在的,它占据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就没办法去忽略它。但我们活着,并不是在等死,如果我们的一生都在恐惧着死亡的到来,那我们又何必活着呢。活着就是要去学会很好地生活,别等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还在不断地遗憾着活的不够好。我们不是要害怕死去,而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的死去,那就是学会很好地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抗日英雄们面对死亡时的泰然处之,他们能如此冷静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积极的,是充实的,这样的死去也是有意义的;如一些文人、科学家,当他们被笼罩在即将死亡的氛围中,他们也并没有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活得很好,活得有价值,活得有意义,活得有自我,这样的他们就可以能够很好地面对死去。

又如一些反例,面临死刑的囚徒,他们是如此害怕死亡,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学会很好的生活,可是生命不会重来,他们终究还是在遗憾中,在恐惧中接受死亡,这样的死是没有意义的,是对生的藐视。

告诉孩子,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才踏上生活的道路,就要好好地学习着,生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不断去充实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多色彩,更开心。

既然我们不能避免死亡,至少我们还可以选择更好地活着,活得更好!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孩子遇挫自杀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这往往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问题是,2-6岁的孩子,思维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特点,最典型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物品都有生命的情况下,确实很难与孩子解释有生命的死亡。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孩子已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或自己身上,9岁以上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的心理特征。

当你有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向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反而可能把孩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教育意义。

若孩子问“爸爸,什么是死?”那么,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其实“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孩子明白这点,其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更应该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和心理阴影。

不过,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下面的做法是非常不合适的: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当着孩子说“死”可怕;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看暴力、凶杀、恐怖片;参观“阴曹地府”展览等。

若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孩子没有这些恐惧,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所以,正确地让孩子明白死亡,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

第一,让孩子自幼就接受“死亡教育”,先要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同时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

第二,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谁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我们的生命对于爱我们的人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和宝贵。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时会第一时间向家人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剌激。

第三,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这是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

可采用的小技巧有:

(1)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

(2)在家里养蚕,观察蚕被孵出、变成成蚕、吐丝结茧、变成虫在产卵,体验生命的轮回;

(3)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或记忆中的爷爷奶奶;

(4)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蔬菜或水果;

(5)打死蚊子类害虫;

(6)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让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动物的诞生和死亡,但这个场面最好在孩子5岁以上。

当我们让孩子尽可能地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还会轻视生命吗?

有一个特殊情况,即生活中一个至亲离开了人间,而孩子又必须面对,且孩子又小,家长行事说话要特别注意。

若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并且不建议参加葬礼;

小于6岁的孩子,就说“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

6岁以上,可以实说,但有几点需要注意: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最简单明了回答;

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不宜过度地谈论此事。

相关推荐

  • 帮助孩子 正确面对“死亡” 对于亲人的去世,以及身边各种死亡事件的发生,面对死亡,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些孩子会焦虑,有些会尿床,有些会吮手指,有些孩子会拿张椅子坐在门前,等待去世的亲人或者宠物回来……我们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
    2021-12-14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怎样正确的教孩子面对死亡 育儿心得:怎样正确的教孩子面对死亡 以下是帮助孩子面对死亡,同时教他们珍惜生命的几个技巧: 1.处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数父母要等到面对死亡才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这可能不是最佳时间特别...
    2020-06-20 阅读全文
  • 儿子“雷死人”的解释 如今的小孩都爱玩游戏。我的儿子也不例外。我不反对他玩游戏,但要求他要有度,有节制! 小孩子适度地玩游戏,也是一种学习:手、脑并用,能提高孩子手、眼、脑之间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增加一些电脑操作知识、其他...
    2021-04-10 阅读全文
  • 富养孩子的正确理解 富养孩子的正确理解 一、何为富养 媒体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富养”是指提升品位、气质和生活智慧。 在问卷调查中,受众对于“女孩应富养”这一说法,60.8%受访者同意,19.9%受访者反对...
    2020-09-30 阅读全文
  •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风起云涌,大家都在归罪于富士康企业。确实,不能否认,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责任的,但是,作为跳楼的主体,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许多问题的。如果往前追溯,这与儿时的...
    2020-11-27 阅读全文

对于亲人的去世,以及身边各种死亡事件的发生,面对死亡,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些孩子会焦虑,有些会尿床,有些会吮手指,有些孩子会拿张椅子坐在门前,等待去世的亲人或者宠物回来……我们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

2021-12-14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怎样正确的教孩子面对死亡 以下是帮助孩子面对死亡,同时教他们珍惜生命的几个技巧: 1.处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数父母要等到面对死亡才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这可能不是最佳时间特别...

2020-06-20 阅读全文

如今的小孩都爱玩游戏。我的儿子也不例外。我不反对他玩游戏,但要求他要有度,有节制! 小孩子适度地玩游戏,也是一种学习:手、脑并用,能提高孩子手、眼、脑之间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增加一些电脑操作知识、其他...

2021-04-10 阅读全文

富养孩子的正确理解 一、何为富养 媒体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富养”是指提升品位、气质和生活智慧。 在问卷调查中,受众对于“女孩应富养”这一说法,60.8%受访者同意,19.9%受访者反对...

2020-09-30 阅读全文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风起云涌,大家都在归罪于富士康企业。确实,不能否认,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责任的,但是,作为跳楼的主体,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许多问题的。如果往前追溯,这与儿时的...

2020-11-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