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动物与儿童心理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01-12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动物与儿童心理的关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导语)家里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小动物突然死了,除了说些安慰孩子的话,帮助她缓解悲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死亡呢?

儿子辰辰4岁的生日礼物,是一只漂亮的鹦鹉。在我们喂养了一个多月后的一天里,它突然从枝头跌落,而且再也没能爬起来。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它究竟是怎么死的,然而它的死亡带给孩子的心灵创伤却远比我想象的大得多。

丈夫和我想极力地向辰辰和6岁的姐姐小雨解释鹦鹉的死,我胡言乱语地说些什么“老天爷要带鹦鹉走”之类的话,好让他俩接受现实。我说“不管怎么着,鹦鹉也不会再醒过来了”,结果闹得大家都哭开了,辰辰断断续续地哭了好几个小时。

后来,我们把鹦鹉装进了一个鞋盒子里,上面还盖了块红色的丝绒布。在小区花园的草坪上挖了个小坑儿,我们一起把它给埋了。不过,小雨却怎么都不肯去参加这个小小的葬礼,她说她不想看见鹦鹉被掩埋的情形。直到两天以后,我还心有余悸,不知道自己这么处理到底对不对。没过多久,我家添了两只新鹦鹉……

我想,我们的故事绝对不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小动物究竟是怎么死的,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都应该算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毕竟它曾经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陪伴我们和孩子度过了许多非常美好的时光,失去它的痛苦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如此年纪的孩子来说,失去自己心爱的小动物,更是他们对死亡的第一次接触。

回想起来,我们真应该稍微晚点儿再养新的鹦鹉。辰辰还沉浸在之前的悲伤中,总是显现出对新鹦鹉的不知所措,而我自己呢,看来也应该对这些准备得更加充分点儿。但是,我们应该坚信一点,只要顺其自然,给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去释放伤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选择正确的解释

虽然你认为孩子太小,还不能理解死亡,但请注意,你应该尽量坦诚地告诉孩子小动物死亡的真实情况。那些善意的谎话,比如“妞妞睡着了”或者“老天爷把小黑带走了”之类的说法,不但不能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反而会让他们更糊涂和担忧。他们很有可能把小动物的死和睡觉这件事联系在一起,而害怕睡觉;你说小动物“走了”,他会认为总有一天它会回来;说“点点送到农村去了”,可能会引起他的担心或怀疑。

告诉她,小动物已经再也不能动了,没有呼吸,也不能再吃东西了。或者说,它的身体已经停止了工作,所以它再也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对于特别小的孩子,简单地说它已经死了就可以了。

给孩子安全感

小动物死后,孩子可能因此而担心周围其他人也会相继死去。你可以告诉他们死亡是不会传染的,比如“喵喵是因为病得特厉害才死的,爸爸妈妈的身体可是非常健康的”之类的话,帮助他打消这种顾虑。并且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有人陪伴和照顾他,这一点有可能是孩子最为担心的事情,一定要帮助他们打消顾虑。

做孩子的好榜样

如果你也很难过,那么,就在孩子面前释放出来吧。让孩子看到你哭、难过、愤怒,最终平静下来的全部过程。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小动物的死也是你教育孩子怎样处理伤痛和困难的很好时机。另外,还可以跟孩子聊聊你是多么想念死去的小动物,并且鼓励他与你分享那些和小动物在一起的美好回忆。

允许孩子难过

给孩子时间,让他用自己的方式释放内心的伤痛,这一点也很重要。忧伤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孩子将从中体验一个复杂的情绪过程:从难过到愤怒,再到恐惧……你应该相信,孩子的忧伤也会慢慢减弱,总有一天他会好起来的。当然,也还会有一天,他将再次经历这样的过程。但无论怎样,就算看到孩子哭是件如此难受的事儿,你也仍旧随他去吧。千万不要压抑他内心的悲伤情绪,说一些诸如“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之类的话。当然,如果他不想哭,也是很正常的事。

和小动物告别

在楼下的花园里举行一个小小的葬礼,或者种一棵树表达怀念,这样的仪式能够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帮助他尽快恢复平静。同时,仪式也体现出我们对孩子和小动物之间特殊感情的一种尊重。

当然,这也需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不忍心看着小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就不要强迫他参加。也许他更愿意画一幅画,或写一封信去表达他对小动物的爱和悲伤呢。我们只需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帮助就足够了,帮他把画好的画裱起来、挑选埋葬的地点或者做一个小小的墓碑。

别太快喂养新宠物

小动物死后,我们总会动“再养只新的”的念头。至于究竟应该过多长时间以后,才适合再次喂养新宠物,并没有硬性的规律可循。家里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尽相同,所以,最好在大家都赞成的情况下,再决定喂养新的小动物吧。你可以先跟孩子谈谈,告诉他没有任何动物可以真正取代死去的那只,别给孩子造成“任何事物都能被取代”的错误印象。

TIPS1

动物与儿童心理的积极关系

1.学会关心他人

现在的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是很容易的事情,他们拥有的东西太多了,让他们学会去关心自身以外的东西很有必要。

2.“非歧视性”关系

许多养小动物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不开心时,他们未必会去找爸爸妈妈倾诉,而是选择家里的小动物。曾有心理学家将动物的这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归功于动物的“非歧视性”??无论孩子们受到什么样的挫折,小动物都会给他们无条件的爱,无形中帮他们抚平伤口并恢复自信。

3.锻炼社交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喂养小动物越多,孩子的社交承受能力越强。而且,喂养小动物可以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谐,并营造出欢乐的家庭气氛。

4.直面生死奥秘

小动物的诞生、成长、繁衍等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让孩子在喂养当中得到答案,更有意义的是,当喂养的小动物死去时,家长可以从中告诉他(她)死的概念,而不是回避,让孩子懂得生命离开时,人的情绪和感受。

TIPS2

不同年龄孩子对死亡的看法及反应

3-5岁

他们大都不能完全理解死亡,只是简单地知道死了之后是和活着的时候不一样的。他们往往不会理解“死后不能复生”的道理,误以为死了的小动物还会再次醒过来,或者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把小动物给弄死了。你应该告诉孩子,虽然他们有时候是爱瞎折腾小动物,可小动物的死完全和那些行为没关系。

5-6岁

孩子稍微大点儿后,就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可他们有的时候又对小动物的死因特别感兴趣,总想对细节部分一探究竟,总会有问不完的问题。那么,不妨带他们去宠物医院,请医生尽量简单地讲解一下在小动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小动物是怎么死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文化冲击与儿童心理成长


文化冲击与儿童心理成长

近几年,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纷纷将自己孩子送往国外,我国出国留学(微博)大军出现了低龄化趋向。

送孩子出国念书一方面在亲情上难以割舍。

孩子在成长中离不开家庭的温暖与照顾,在国外陌生的文化圈中生活语言与文化差异很大,给在国外读书的孩子造成很大压力。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使孩子长大后成为文化边缘人,在两种文化上徘徊,有可能对儿童心理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总之理解文化冲击是适应过程中的必然阶段,要应对这种文化冲击,就要从心里理解别国文化,尊重他国和本国家的文化。

出国留学可以让孩子丰富视野,接受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更加时尚的思想、潮流,但是留学在外,孩子们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文化的冲击,那么如何去应对这种文化差异呢?

首先在出国留学之前要对文化冲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且要清醒地认识到初到异国所产生的各种烦恼,如孤独失落、过分依赖其他中国留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不理解等都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1、尽量充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是自己忙碌与自己的事情之中,无心烦恼。

2、坚持每天记日记,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比较初来与相处一段之后的心情来更好地指导自己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

3 、可以找已经留学一段时间的中国学生聊天,向他们请教如何适应这种文化冲击,更多地了解所留学国家与本国家的文化差异。

4、要记住在留学国家所发生的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以弥补离家在外的孤独寂寞感。

5、自己要积极开朗,多参加课外活动,结识较多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并成为好朋友,不可一味地依赖中国留学生。

6、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保持身心愉快。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不能独立睡觉;

不愿和他人交往;

不懂礼貌、不服从纪律;

经常打架、爱发脾气、攻击行为;

过分胆怯或焦虑;多动、学习困难;不良习惯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家长的困惑,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医生的关注。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育儿理念滞后,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的倾向,全国4-16岁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到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

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于2010年对我市11个镇区各级幼儿园66间共12804名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情况筛查(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4.1%(主要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其相关影响因素涉及性别、年龄、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管教方式、父母关系、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及母亲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等等。

儿童有其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行为发育即心理发育,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筛查:

一个人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因此,心理卫生保健从儿童抓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意义重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是儿童保健的内容之一,家长应重视定期的儿童保健,进行儿童健康管理。如发现孩子难养育或不符合年龄的异常表现,最好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儿童心理危机的保护


儿童心理危机的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作象征性游戏(例如打老虎、打坏人)释放恐惧与压力;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出现的幼稚行为。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

(3)接触爱抚:灾难使得孩子安全感极度缺乏。要根据孩子接受的程度,试探性地和孩子多做肢体接触,拥抱抚摸,握紧双手等肢体语言,都有助于减少孩子的恐惧感和增加安全感。

(4)积极示范:危机中要尽量避免成年人的应激反应影响儿童。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5)及时求助:重大灾情下,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积极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避免问题延续。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神经科或心理咨询中心就诊。

震后的儿童心理急救


前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四川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孙学礼教授。据他讲,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直接造成伤害。

记者:受灾儿童和孤儿与普通受伤儿童有何不同?

孙学礼:由洪水、地震、突发恶性事件造成的伤害叫急性创伤应激。对儿童来说,最多见的反应形式,首先是痴呆、麻木、丧失警觉状态不知闪躲或逃避,接着会出现惊恐、喊叫、恶梦,而且受伤情景会反复在脑中闪现。

记者:急性创伤应激引起的儿童异常反应什么时候会出现?

孙学礼:多在事件发生后的半天或一天内出现。如不及时干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记者:心理专家会对地震中受灾的儿童采取哪些干预?

孙学礼:现场紧急心理救助是一方面,后期还必须接受心理机构更专业和全面的治疗,如进行认知重建、系统脱敏、对一些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若孩子在事后1个月,仍然状态不好,家长应继续向专业儿童精神医学专家求助,避免其出现慢性、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防止儿童心理偏移的方法


平时应注意观察幼儿心理情况。当孩子出现心理偏离时,父母应先从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源。轻度的精神卫生偏离,只要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抚育孩子,就可很快奏效。对有明显的心理卫生偏离,学习困难,或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宜及早让儿童心理专科医生给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平日要注意形象化的教育。通过现实事例,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友好合作和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习谦让、懂礼貌、为别人着想等优良品质。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不断扩大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的技能,还可以调节和治疗儿童情绪失调的行为问题,克服胆怯、粗暴、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并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及时到幼儿园生活。幼儿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孩子在这个集体中,通过各种游戏、体力和智力活动,不仅有利于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对于良好的个性形成是很重要的。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公办或民办幼儿园的儿童,显得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对比之下,家居的孩子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生人,在陌生环境中一时难以适应。

要重视孩子的学前文化教育。学前文化教育有利于启迪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也是对孩子萌芽期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学前文化教育中,不要单纯让孩子死记、硬背,要善于帮助孩子理解,并注意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式问题。还要培养孩子从小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同时,通过听故事、讲故事以及各种文化课,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德智体的全面提高。

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健康情况。人的身体和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方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孩子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可忽视。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解释是:“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包括了身体、心理的完好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因此,对于儿童健康的完整概念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力保持良好的状态。

隔代抚养有害儿童心理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可谓一举多得。就目前看,隔代抚养主要出现在农村夫妇两人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和城市双职工的家庭。据调查,目前我国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有多种好处,但隔代抚养也有不利之处。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老人的心都比较慈、比较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更是备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为孩子辩解。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这实际上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

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笔者的一位老师,因觉得上海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在上海的父母家,一直到孩子14岁时,才接回到身边。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路人似的。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四五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处在开始的状态,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3、隔代抚养最严重的危害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首先,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第二,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等。

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有正常的智力活动。求知欲强,好奇好问,爱观察、爱学习、爱幻想,有抱负,注意力比较稳定、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做事。

第二,乐于同人交往,能适应学校和家庭的生活。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能跟周围的人友好沟通,有同情心,心中有他人、有集体,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在家里也跟家人亲切、和睦,心情愉快。

第三,性格开朗活泼,情绪饱满愉快。热爱生活,心情开朗,天真活泼,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解脱烦恼。

第四,正确评价自己。懂得自尊、自爱,不自卑也不妄自尊大,自信心强,有一定独立性,喜欢独立做事,也爱表现自己(或叫“逞能”)。

第五,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的正常表现在四个“一致”:1、行为举止与年龄特点相一致。

2、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

3、反应强度与刺激相一致(如该激动时激动,不因琐事而发脾气,该冷静时就冷静)。

4、行为一贯与统一(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喜欢《动物与儿童心理的关系》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文化冲击与儿童心理成长 文化冲击与儿童心理成长 近几年,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纷纷将自己孩子送往国外,我国出国留学(微博)大军出现了低龄化趋向。 送孩子出国念书一方面在亲情上难以割舍。 孩子在成长中离不开家庭的温暖与照顾,在国外...
    2021-09-11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发展 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发生较晚。生后4~5个月才出现手眼协调动作,这是最早出现的知觉形式。其他形式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自我知觉、时间知觉、深浅知觉等。 知觉是观察力的萌芽。约3~4月时出现形状知觉...
    2021-12-23 阅读全文
  •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
    2021-09-11 阅读全文
  • 震后的儿童心理急救 前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四川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孙学礼教授。据他讲,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直接造成伤害。 记者:受灾儿童和孤儿与普通受伤儿童有何不同? 孙学礼:由洪水、地震、突发恶性事件造成的...
    2022-02-22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危机的保护 儿童心理危机的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作象征性游戏(例如打老虎、打坏人...
    2021-09-09 阅读全文

文化冲击与儿童心理成长 近几年,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纷纷将自己孩子送往国外,我国出国留学(微博)大军出现了低龄化趋向。 送孩子出国念书一方面在亲情上难以割舍。 孩子在成长中离不开家庭的温暖与照顾,在国外...

2021-09-11 阅读全文

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发生较晚。生后4~5个月才出现手眼协调动作,这是最早出现的知觉形式。其他形式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自我知觉、时间知觉、深浅知觉等。 知觉是观察力的萌芽。约3~4月时出现形状知觉...

2021-12-23 阅读全文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

2021-09-11 阅读全文

前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四川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孙学礼教授。据他讲,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直接造成伤害。 记者:受灾儿童和孤儿与普通受伤儿童有何不同? 孙学礼:由洪水、地震、突发恶性事件造成的...

2022-02-22 阅读全文

儿童心理危机的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作象征性游戏(例如打老虎、打坏人...

2021-09-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