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运动能调节孩子心理缺陷

发布时间:2022-01-12

幼儿园心理说课稿。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运动能调节孩子心理缺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键词:

不同的体育项目作用不同

体育运动对弥补心理缺陷有较好的帮助, 而且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不同的心理缺陷功效不同。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专家赵晨滨针对孩子不同的心理缺陷列举了具体可选的体育项目。

第一类,孤独、怪僻心理缺陷的人,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这类体育项目共同点是要求每一位成员互相配合、交流,强调团队精神。多参加这样的运动会促进自己与他人交流、增强换位思考的意识,弥补孤独、怪僻的心理缺陷。

第二类,腼腆、胆怯心理缺陷的人,想克服这一缺陷,应该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体育项目。这些项目共同点是,如果失败会有一个可能受伤的后果,这就逼迫自己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进而培养勇敢、无畏的精神。

第三类,优柔寡断心理缺陷的人,适宜于多参加诸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因为这些项目不允许深思熟虑,需要的是瞬间判断能力,多练此类项目能培养人果断的性格。

第四类,急躁、易怒心理缺陷的人,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需要耐心的项目都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存在这类心理缺陷的人,一般都比较冲动,即刻满足感很强,忍耐能力较差,这些项目正好可以培养一种延迟满足的心理。

第五类,缺乏自信心理缺陷的人,可以选择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一些相对简单的体育项目,因为这类人做事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完不成任务,容易不断否定自我,有一种习惯性的消极认识。选择简单的体育项目,可以很快就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不断的成功中建立自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中国孩子的心理有两大缺陷


关键词:性格心理缺陷

导读: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沈德立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

沈德立认为,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表达了与沈德立同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一是目前中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二是在中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成长,而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

1.帮助孩子了解体育运动知识。

体育锻炼强调通过具体活动增强体能,但仅把体育作为一种体力活动是不行的,应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增强孩子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成效。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运动靠力量和速度;球类运动对灵敏性和弹跳力要求较高。还可以教孩子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技术,指导孩子正确练习,如跑步运动中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变速跑、冲刺,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等,并告诉孩子基本的比赛规则,如打球时不能有意撞人,打篮球时不能带球跑。这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15岁以前的孩子不宜进行举重、长跑、吊环等运动,而应选择负荷较轻,欢畅自然的运动项目如三跳(跳绳、踢毽子、跳橡皮筋)、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孩子若是喜欢武术,可以学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学习器械格斗时一定要有专业教练的指导,以防出现意外。

2.督促孩子坚持锻炼。

孩子的自觉性和毅力不强,若没有家长督促鼓励,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不利于保持体育锻炼的效果。对此,家长可帮孩子制定锻炼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内容、时间和次数,如规定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踢球半小时;双休日安排爬山、远足或参与半天的体能集训。制定计划要从孩子和家庭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使孩子乐于接受,自觉执行。父母若能和孩子一起锻炼,则是对孩子的最好鼓励。即使不能天天与孩子一起锻炼,也要定期检查孩子的锻炼情况,并告诉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对个别不喜欢活动的孩子,父母需采取强制措施,如定时叫孩子起床,督促他们外出活动,并必须完成一定的运动量后才能回家,锻炼认真时要给他一些鼓励,不认真时令其重做,直至养成锻炼的好习惯。

3.提高孩子体育运动的兴趣。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应爱护孩子的这种积极的天性,并把它发展为体育兴趣。如给孩子讲名人锻炼的轶闻,与孩子一起观看体育比赛,与孩子一起跑步、打球、做操等都是促进孩子产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指导年幼的孩子锻炼身体时,还可以把体育锻炼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如教孩子一边唱儿歌,一边跳橡皮筋;郊游时,和孩子比赛看谁最先到达目的地。这种锻炼方式会使孩子满心喜悦,充满激情,整个身心都得到发展。当孩子的体育兴趣发展起来以后,家长要为孩子的体育活动创造物质条件,如给孩子买球拍、跳绳、小足球等运动器材,使孩子更经常地锻炼身体,把体育兴趣转化为稳定的体育爱好。

4.指导孩子科学地锻炼。

运动会引起身体机能的深刻变化,过少的运动量对身体机能无刺激作用,超负荷运动又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家长既要警惕超负荷运动,伤害孩子身体或使孩子失去锻炼的信心,又要提供合适的运动负荷,帮助孩子对自己承受负荷的能力建立信心。因此,要教育孩子明确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讲究锻炼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以便在锻炼中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要注重身体的全面锻炼,不但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也要同时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等各项身体素质;既获得跑、跳、投掷、攀登和游泳等实用技能,也培养果断、机敏、勤奋、吃苦耐劳、大胆沉着的意志品质。家长还应帮孩子懂得音乐、棋类也能提高锻炼效果。优美乐曲的伴奏,能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棋类活动是一项比智力、比体力、比技巧、比意志、比作风的全面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列宁曾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智慧的体操”,它同样具有增强体能的作用。

运动能力在孩子的人生会起很多积极的作用,所以家长要重视起来,增加孩子的运动兴趣。

游戏对幼儿行为的心理调节


游戏对幼儿行为的心理调节

多年来的的实践证明,无论平时孩子有多惰性、任性、玩皮、倔强、胆怯,一旦进入游戏就会变得积极、顺从、友好、热情而又大胆,这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操纵着他们的心理,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表现得如此合群、融洽呢?

正是这种被众多幼教工作者在实践中所发出的同一感叹,才引起我对此的现象思索,现凭借自己对学前教学、心理学的点、滴理解,作简要的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其形成和完善在定向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对儿童游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主张游戏性教育”提出“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用游戏来支配他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 他还提出“游戏从心理方面讲是儿童的第二生命,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不但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还可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除此之外,我认为游戏对幼儿心理行为调节的影响与幼儿本身的心理特点、游戏特点和实践操作是分不开的。

一、游戏具有可接受性,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是幼儿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较分散的活动,能适应不同儿童的需要。每个孩子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应自己的位置。都有幼儿内部动机的直接需要产生,它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参与过程,不是由外面强加于他的。因此,幼儿都比较主动投入,不带任何被迫心理,即使出现较多的规则和要求,幼儿也都乐于接受。

二、游戏具有可塑性、可操作性,是对真实生活演变性的反映。

1.根据游戏需要,结合生活经验,改变物品用途,塑造出物的新形象给幼儿头脑直接的反映。这一点就从民间流传的《摆家家》游戏中就可体会到——“草当菜、水当茶,大树底下摆家家”,多么浅显易懂的语言、多么美好的诗性画意,不但能使人身临其境,还使人产生“一点就通”的灵气和默契,无需反复强调这是菜、那是茶。简单、直接不需要操作者精心演译、精心准备,而是取之生活用之生活。这是幼儿内心独白的所产生的共鸣,也是幼儿言行一致所达成的共识。又如有一次《开汽车》的游戏中,我随手拿了一面绿边的铃鼓和红色的塑料篮作信号灯,幼儿照样不折不扣地听从指挥,遵守规则,没有计较它是临时的充当物而影响游戏规则的遵守,这是幼儿在游戏中用真诚的情感投入生活、相信虚构的真实性的一种表现,是幼儿生活经验在建立在头脑中进行条件反射后所起的一种调节行为。幼儿完全被浓浓的游戏气氛所包围,文章开头一些孩子所反映的个性问题自然而然地也在此“投降”了。

2.根据生理、心理的需要,游戏能合幼儿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品质上和提炼。

游戏虽具有很大娱乐性,但也能较充分反映幼儿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如每当游戏中有正反两方面的角色出现时,幼儿会不顾一切地创造条件争取当正面角色的机会,从不考虑往日自己胆怯的行为,又如分配有年龄差异的角色时,幼儿也会不顾自己能力的大小,争一个比自年龄大的角色当当,再则,敢于扮”治病救人的医生“,“热心为大家服务的警察”和“关心娃娃的妈妈”等的角色幼儿明显高于扮“病人”、“小偷”和“娃娃“的角色者。总之,扮强者的心理大大超过当弱者的动向,一旦当上积极向上的角色就会展现出更加出色的一面。这充分说明幼儿在满足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同时,在不断地模仿、学习着周围人的榜样,无论平时表现怎样的幼儿,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都想在同伴中树立好的形象,这是游戏中培养目标转化为个性心理过程后对幼儿行为的最佳调节,使幼儿的思想品质不断加以中升华、行动不断地加以强化。

3.根据幼儿有意和无意的记忆特点,常常满足在假象中,也就是假象容易与现实相混淆。这种心理现象年龄越小越明显。幼儿往往把生活中自己的行为看成是别人的行为,把游戏中的角色行为看成是真正的自我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每当幼儿被教师的游戏语言所吸引住时,会与现实混淆,记得端午节前一天,大班手工活动《包粽子》,当我说:小朋友明天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人们习俗吃粽子,今天我们一齐动手,用各种材料包许多许多粽子,带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高高兴兴过个端午节。这时就有好大部分幼儿不假思索地说:“噢,太好了、太好了,爸爸妈妈能吃上我包的粽子喽!”;又如我们经常看见某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明明看见刚打过人,但当你走过去问他时,他马上会很自然地说:“没有,是某某打的”,这种现象常令成人担忧,认为孩子从小学会撒谎说假话了,其实不全是,小年龄儿童大多是没有经受过神经系统刺激的情况下所展现的是一种不经意的表现,不属于记忆范围中,是一种无意行为。因为幼儿的记忆特点必须经过大脑刺激过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游戏正是通过这种手段达到了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看的比现实中更重要,言行也会更积极敏捷。因为只有游戏才能帮他找到真正当心中偶像的感觉,才能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达到言行意识上的一致,因而会竭尽全力配合、争取。反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幼儿行为大多是没有经过修饰的,带有明显个性无目的意识的一种随意行为。

三、游戏具有兴奋性,能保持幼儿愉悦的情绪,能促进积极的心理行为。

因幼儿的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高级神经活动过程是兴奋强于抑制,积极的情绪大于消极的情绪,因此游戏中幼儿跌倒、碰撞或遇到困难都不太在意,会在不知不觉的互相帮助、相互鼓励中抹平,再加上游戏活动本身能吸引幼儿的兴趣,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游戏场面,刺激着幼儿各个运动系统的神经,变化多端、心旷神怡,使幼儿在自由选择、交往、发展的过程中体验到友好、谦让、协作的快乐,在愿望和动机得到了一次次的满足的同时幼儿自然把个人情绪抛在脑后,自觉地融入到集体生活,调节出比较受大家所认可的积极行为了。

因此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行为表现最佳的窗口,在游戏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对运动器官的发展、对心理过程的发展以至个性品质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调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正如陈鹤琴教育家在进行对一个儿童游戏发展的实验后提出“儿童应以游戏为生活”。只有让孩子走进游戏去展开生活的序幕,才能真正从心理上找到塑造孩子行为的根源。

儿童心理专家教您如何调节孩子情绪


人们发现我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时,他们开玩笑似地问我是否可以告诉他们养育的秘诀。我知道他们多半是在开玩笑,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好奇我是否真的有一些特别的知识。

我可以现在就告诉你,我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家长终极手册(如果有,那就太好了!)但,作为家长,这么多年来研究儿童发展,确实有些东西,我会牢牢抓住不放手的。

这些东西决定了我作为家长的聚焦点,同时也让我平静下来,给了我一种“一切都会好的”的感觉。

而每个家长都会用到一些,对吧?

1. 孩子有很多机会可以赶上

与流行观念不同,儿童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时间表,或者发生在具体阶段。在某一年龄段看上去是真理的东西可能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例如,女孩的脑发育要比男孩早,因而俗语说女孩要比男孩成熟得更快。但是男孩终究会赶上来。再比如,早产的婴儿经常会发育滞后,但是很多孩子会在青少年时期赶上他们的同龄人。而且,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知道这为什么会发生,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发育阶段,大脑接受变化、基于经验进行自我调整的次数是很多的。例如,甚至有研究发现敏感和温暖的教养会改变孩子基因的表现性状。一些孩子对他们的环境会极端敏感,包括家长的关心。

“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是不断变化。温情、爱、敏感度都会深刻积极地影响孩子的发展。”

2. 凡事不可绝对

想象一下:你正在为一门考试而学习,你非常紧张。你太紧张了,导致你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又或者,马上会有一个重大考验,你一点也不在乎。你一点也不紧张,所以也根本不去学。

通常,我们会觉得压力不是好事。但是,在这个场景中,一点点压力是好事。它可以激发你去学习,但是压力不能太多,太多了你难以集中注意力,压力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你不会努力。一些挑战,一点压力,一点点沮丧,甚至一丝丝恼怒——这些最终都是好事。

20秒原则

研究孩子的情绪时,我们大多数研究者会遵从所谓“20秒原则”。如果孩子在哭泣,我们总是会在停止任务前等待20秒(而母亲们,却被告知在任何时间停止任务)。如果我们没有那项准则,我们就会让孩子失去控制情绪的机会,而这正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学习到的能力。

对家长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总是冲锋在前,就会让孩子联系情绪调控的机会。20秒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一个想让孩子趴在她的肚皮上的母亲来说,简直就是永恒!在肚皮时间开始时,我真的会数到20秒(我也不会每次都数到20)!但是我的儿子因此感受到的一点小小的沮丧激发他稳住自己,而这,正是肚皮时间的目的所在!

一点小小的沮丧不是坏事,它能点燃孩子的动机和才艺。

“不要让你的孩子免受负面情绪。而要,帮助你的孩子解决挑战和压力。这是一种将陪伴孩子终生的技能。”

3. 自律是早期儿童应该学会的最重要技能

一个善于自律的孩子学校表现更好,更能专注,更善于与他人相处,也更有同情心。作为家长,这也是我们每天和我们的孩子需要面对的东西。愤怒,情绪肆虐,冲动——所有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孩子不成熟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童年早期最主要的事情是一,不论是行为还是大脑。自律3岁时才能系统化,直到5岁后才能完全成熟。接下来,整个系统会重新系统化,更进一步发展,直至青少年时期。一些研究则认为这一系统的真正成熟到四十岁时才能完成!但是,成熟的基础成型于儿童早期。

“帮助你的孩子调节压力、沮丧或者其他情绪,是为人父母的最重要任务之一。这对你和你的孩子来说是个重大的工作。”

把情绪当作原初的能量,而孩子正在学习如何驾驭那些能量。在正确的层级上,甚至一些负面的情绪也有积极的效果——比如点燃动机。

了解儿童发展和研究可以给予家长实用的帮助。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道路——我同样也非常相信直觉和自我反思。

8种母亲造成孩子终生心理缺陷,你是之一吗?


一个家庭中,通常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会比较亲密。从生产到教育,母亲花费的心力和时间可以说是很多的。

天下的大多数妈妈当然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我们也会用无私、纯洁、伟大这些词来形容母爱。但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无私的爱着孩子,确实是有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是一种毒害。

我们所说的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父母也一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有一些女性,她们的原生家庭留下了一些心理缺陷和创伤在她们身上,于是,她们就会将这些创伤和缺陷“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孩子身上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与心理健康养成,很大程度上和妈妈有关系。

妈妈有着不好的成长环境与经历,就很容易与孩子发展出一段有毒的关系,也就很容易毁了孩子的一生。

1愤怒转移型母亲

很多离异或者极其痛恨其丈夫的母亲,就会做出“愤怒转移”的行为。可能孩子长得比较像爸爸,可能爸爸在几个孩子中比较疼爱她,也可能什么都没有,就是毫无根据的,将对丈夫的愤怒转移到了无辜的孩子身上。只要她想,一切看似无关联的因素都能成为施暴的理由。

对丈夫的情绪看法移驾到孩子身上,“你就跟你那个没出息的爸一个样!”,“我养你付出那么多,就知道像你爸一样!整天不学好!”

是啊,母亲的愤怒是发泄出来了,孩子所承担的怒火呢?总有一天会把他的人生都烧毁。

2角色颠倒型母亲

这样的母亲从决定生下这个孩子之前,就没有承担责任的觉悟。对于养育孩子,怎么和孩子相处完全没有责任心。通常她们不会把孩子当成一个孩子来看待,而是很小就让孩子劳作,看作是家庭里的一个生产力,或一个帮手。

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在拥有很多孩子的家庭,女孩从小就被训练要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为生计忙活。甚至长大成人了,还会被沉重的家庭负担所羁绊着。继续资助着家庭成员。

3控制型母亲

这样的母亲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傀儡。像个玩偶一样对待,从不会去想要知道他们内心在想些什么,从不关心他们的真正需求,也不会去倾听他们。

她想控制孩子的所有。安排孩子的一切行为。而所有的控制行为都会用“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作为掩饰。

4冷漠型母亲

这类型的母亲,很大程度上是从小缺爱,所以也不会去爱别人。当孩子需要她的爱想要接近她时,她通常会退缩或者回避,因为她没有爱人的能力。

这类母亲很少会和孩子有身体上的接触,对于孩子的哭泣或者撒娇之类别的情绪都不会做回应。

如果孩子幸运,也许可以从父亲、祖父母,一些关爱的长辈身上得到一些弥补。但是缺少母爱的孩子,注定是不完满的。

5纠缠型母亲

这类母亲会填满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她不会给孩子自己的空间,任何事都要干涉,孩子自己的隐私也要去探寻,侵犯。她们不停地践踏孩子的界限,让孩子缺少自我认同。

孩子缺少了自我空间,就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完全的自我意识,从小到大,每件事,巨细靡遗都要让母亲来指示。这样的孩子,未来的路走不远。

6不可靠型母亲

这里的不可靠指的是这类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左右摇摆,对孩子的看法总是不稳定。时而表扬,时而贬低,时而热情,时而冷漠。这样的情绪态度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时常小心翼翼地对待母亲,小心地摸索怎么样才能让母亲喜欢自己。

这样的孩子会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不自信,自卑的情绪。对于母亲的态度无所适从,对一件事情的自我判断也会很弱,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会不会得到母亲的欢心。

7炫耀型母亲

这类的母亲可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事业家庭看上去好像都很完美。她们习惯了被人艳羡,非常注重自己的面子,一定要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完美。于是,孩子也成为了她这场演出的工具。

她不会去考虑怎么样才是对孩子真的好,而是逼着孩子去学习很多才艺,不管喜不喜欢,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好,最好能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这样在亲戚朋友面前提起,会很有面子。这类的母亲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完美人生不留缝隙,本质上就是,自私。孩子是她炫耀的资本之一。

8轻视型母亲

这类母亲可以把孩子的生活照料得很好,却会忽视孩子的精神生活,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会对孩子付出太多的情感,而是认为在物质生活上让孩子不愁就可以了。不会去花心思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于是孩子从小就很缺爱。

孩子以后会难以分辨自己的情感需求这样是否合理。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人关注,体验到很深的自我怀疑。这样的孩子通常会很努力地去满足母亲的期望,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儿童的心理有两大缺陷


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沈德立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

沈德立认为,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表达了与沈德立同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一是目前中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二是在中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成长,而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相信《运动能调节孩子心理缺陷》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心理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西班牙注重孩子运动能力培养 认识迈克是因为学网球,当长相和穿着都很中国化的西班牙籍华人迈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是老外。但时间长了,我们还是感到了迈克的不同,比如,他从来都是那么温文尔雅,在教我们网球时喜欢大谈网球文...
    2021-04-28 阅读全文
  • 中国孩子的心理有两大缺陷 关键词:性格心理缺陷 导读: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
    2021-12-30 阅读全文
  • 中国孩子心理的两大缺陷 导读:“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
    2021-10-12 阅读全文
  • 哪些运动能让孩子变快乐? 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往往会觉得孩子都是非常快乐的,不用为了吃穿生活而有很多的压力。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快乐。孩子的焦虑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也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比如频繁地转学、搬家,都可使...
    2021-10-28 阅读全文
  •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 1.帮助孩子了解体育运动知识。 体育锻炼强调通过具体活动增强体能,但仅把体育作为一种体力活动是不行的,应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增强孩子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成效。家长可以给...
    2020-09-27 阅读全文

认识迈克是因为学网球,当长相和穿着都很中国化的西班牙籍华人迈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是老外。但时间长了,我们还是感到了迈克的不同,比如,他从来都是那么温文尔雅,在教我们网球时喜欢大谈网球文...

2021-04-28 阅读全文

关键词:性格心理缺陷 导读: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

2021-12-30 阅读全文

导读:“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

2021-10-12 阅读全文

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往往会觉得孩子都是非常快乐的,不用为了吃穿生活而有很多的压力。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快乐。孩子的焦虑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也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比如频繁地转学、搬家,都可使...

2021-10-28 阅读全文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 1.帮助孩子了解体育运动知识。 体育锻炼强调通过具体活动增强体能,但仅把体育作为一种体力活动是不行的,应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增强孩子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成效。家长可以给...

2020-09-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