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害怕对象
发布时间:2021-12-23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的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七种以上的害怕。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
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
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
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测试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吗?
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
1、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
2、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
3、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4、经历了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否则,说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惧怕的持续时间超过三四个星期,以致于丧失某种能力,伴随明显的症状:心律过速,头晕眼花,恶心和失禁等,这需要到儿童医院就诊。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孩子害怕的原因
导读: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在蹒跚学步或是更早的时候,宝宝就可能体验到恐惧。狗吠声、震耳的鞭炮声会令他感到害怕;某种颜色的衣服、某个长相特别的大人也会使他感到莫名的恐惧。
宝宝为什么会害怕
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当宝宝感到害怕时,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可以不断帮助他面对恐惧,宝宝幼小的心灵也会在不断克服恐惧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反之,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恐惧漠不关心或者过度保护,则会使他的心灵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给日后的成长投下阴影。
宝宝都会怕些什么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恐惧体验。着名的家庭治疗师约翰·伯曼说过,“对待孩子有三种表达爱的方式:提供安全感,帮助孩子合理地达成心愿,还有运用爱的语言。”在这三种方式中,提供安全感是首要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要帮助孩子打造自己心中的“安全岛”。
新生儿~1周岁
内心独白:
“我熟悉的人到哪里去了”,“天啊,周围的吵闹声会伤害到我吗”,“什么东西在我眼前一闪一闪”……
典型恐惧:
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
当宝宝熟悉的照料者发生更换时,当声音的分贝突然增强时,当身体感觉猛然下坠时,或遭遇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时……宝宝都会觉得很害怕,18个月后基本缓解。
理解恐惧:
·0~1岁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恋的对象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换照料者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周围很多非自然的力量,像噪声、闪光灯,都是小宝宝无法抗御的,他能作出的反应,只能是因为害怕而哭闹。
应对良策
·丰富孩子的各种生活体验,以有效地刺激大脑的发育。在改变环境因素之前,尽可能有一个过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宝宝面前出现的频率,或让原照料者再跟随一段时间。
·减少或避免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如:控制居室声音,拍照时尽量别用闪光灯。
·针对身体下坠,可以在宝宝七八个月的时候玩一些相关的运动游戏,如:宝宝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伴着柔和的音乐,扶着孩子的腋下,慢慢举过头顶,接着快速下降至妈妈胸前。开始时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适当加大幅度。这个游戏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可以促进感觉统合功能的协调发展。
1岁半左右
内心独白:
“我不认识你,不要靠近我”,“妈妈,你会不要我吗”……
典型恐惧:
与父母分离以及与陌生人相处。
诸如“我们带你妈妈走喽”、“你妈妈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来了”之类的话,会令1岁多的宝宝惊慌失措,恐惧万分。3~4岁时,这种恐惧感会逐渐减弱和消失。
理解恐惧:
·生活中,母亲往往是孩子最强烈和最早的依恋对象。如果硬将母子分开,或让陌生人介入,孩子会产生极强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常,甚至造成无法弥合的情感创伤。
·一般而言,1岁半到2岁左右是宝宝产生分离焦虑的高峰期。1岁半的孩子非常可爱,但尚未分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真实的,如果对不恰当的玩笑信以为真,将加深恐惧感。
应对良策
·事先尝试与父母分离,是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的最佳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增加分离的时间。在离开的时候,您需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请选择宝宝比较熟悉的成人,如:爷爷、奶奶来照顾宝宝。
·重复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躲猫猫”,通过游戏告诉宝宝: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了。当他相信“不见的妈妈总会出现”时,分离焦虑这一关也就过得差不多了。
2岁时
内心独白:
“天黑了,有很多怪物会出来”,“这是什么东西?会吃掉我吗?”……
典型恐惧:
害怕某些动物、怪物和黑夜。
夜里的时候,宝宝可能会对阳台上的一盆花、窗帘上的装饰或图案表现出毫无理由的恐惧,4~5岁时减弱。
理解恐惧:
2岁左右,宝宝会特别害怕独自面对黑暗,这并不是没出息、怯懦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时,若采取强硬措施,或者保护过度,会使宝宝无法逾越这道坎儿。
应对良策
·允许过渡
一旦决定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就要温柔地坚持。温柔表现在睡前会陪伴一小会儿,并告诉孩子,父母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没有条件分房的家庭至少做到分床;坚持表现在当孩子半夜爬回您身边的时候,一定温柔地不厌其烦地把他送回去。
·丰富黑暗的概念
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潜在的危险,那么我们平时可以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戏,如吹灭生日蜡烛会得到礼物,在黑暗中玩手电筒、荧光棒等,让孩子觉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惧之外,还意味着惊喜、奇妙、探索等别的意义。
3岁时
内心独白:
“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窗帘后面是细菌魔王吗”……
典型恐惧:
怕水、怕妖怪、魔怪等。
水和宝宝想象中的强大对象,往往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理解恐惧: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些想象中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现出完全不信,甚至恼羞成怒,会把孩子推向更孤独恐惧的境地。
应对良策
·接纳宝宝的恐惧
需要父母认可的,并不是宝宝描述的怪物,而是他当时的情绪。不要随便打发他的恐惧,而应仔细倾听,引导宝宝用语言,或者用画笔详细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得越仔细、越明白,心里的恐惧就会越少,因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东西。
·和恐惧对象打招呼
引导宝宝和恐惧对象简单交流,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如可以让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话:“大灰狼,你好啊,这么晚还不回家啊?你的宝宝在等你讲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后问他,大灰狼说什么?通常,宝宝的反应是“他回去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惧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4~5岁阶段
内心独白:
“要是我输了怎么办”,“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惧:
对失败充满恐惧。
处于这一年龄段时,大部分孩子会害怕失败,在竞技游戏中表现得“输不起”。
理解恐惧:
孩子会对游戏中的错误耿耿于怀,会对失败感到害怕,这种感受可以理解为孩子长大了,说明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内心渴望获得成功。父母要了解这一点,并避免向孩子施压。
应对良策
·尝试从简单的、可立即反复操作的游戏入手,强化训练,适当降低孩子对失败的敏感度。如:在纸上玩“井”字游戏,一方在空格中画圈,另一方画叉,三个同一符号连成串者为赢家。开始时,父母不妨适度“放水”,别太顶真了。
这类游戏每次耗时不到半分钟,孩子还来不及咀嚼自己的失败,马上就进入第二轮。几轮之后,他会逐渐明白:原来失败和成功是轮着来的呀!这样的认识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内心对失败的恐惧。
父母该和孩子一起面对害怕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快乐、痛苦、愤怒、惊慌、害怕等等。尽管我们会尽量给孩子安全感,但孩子肯定会经历害怕。作为孩子的父母或长辈,在孩子经历害怕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一些父母在孩子有害怕的情绪体验的时候要么惊慌不已,要么把孩子害怕的经历掩盖起来。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大人的惊慌会加重孩子由害怕变成恐惧,造成孩子较大的心理压力;而把孩子的害怕经历掩盖起来,对孩子的害怕只字不提,尽量把孩子与使他害怕的环境或事件隔离,只能一时淡化孩子害怕的情绪,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很可能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的方法是,使孩子了解到害怕也没什么,它只不过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情绪体验。那么,孩子就会正视害怕,变得勇敢起来。
如果你能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你就能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情绪体验。
1.不要嘲笑孩子的害怕,更不要低估、忽视和粗暴地对待他们的害怕。
2.要肯定孩子的感受,认真听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
3.鼓励孩子逐渐面对害怕。
4.要让孩子觉得坦然,不要给他们特殊的照顾。
5.帮孩子想办法来对付害怕。
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恐惧
导读: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恐惧对生存的积极意义
害怕或者说恐惧的含义是什么?恐惧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当危险解除后,恐惧就会消失。恐惧可以使人做好准备避免危险,或在危险不可避免时抵抗伤害或压力。因此恐惧对一个人的生存是有积极意义的。
恐惧与外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对它在感觉和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恐惧的出现及恐惧强度。比如,能够激起婴幼儿恐惧的刺激,可能并不会使学龄儿童害怕。
儿童害怕或恐惧的特点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随着他们认各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儿童会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新环境是否具有新厅性或威胁性,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也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方式(婴儿能否爬到妈妈或的人那儿去)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等。
婴儿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
同一时期,婴儿还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因为婴儿在这时已经对高度产生感知。到了九个月,身体发育已经使他们能够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不过,随着婴儿年龄地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12-24个月
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分离性焦虑要明显轻得多。他们知道母亲会回来,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呆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极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母子分离要逐步进行。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看护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证的时间内回来,让孩子心理有底。
2岁以后
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对于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像出来的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求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四岁时达到高峰,并且在四到六岁这一年龄段维持高峰,此后高峰开始下降。
6-12岁
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出血了。”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
儿童除了对自身关注外,也会对父母关注。他们害怕父母死亡,那样,就会没有人照顾他们了。因此,让孩子拥有一起受保护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父母口头上的保证,也可以来自父母的实际行动。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
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试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作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
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应;当孩子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以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为什么“害怕”:让孩子患病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危险、真实和想象,也许长大后他们都会淡忘这些经历。但是尽管大多数孩提时的害怕都是正常和暂时的,最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研究仍然表明,由害怕导致的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儿科精神疾病之一。
新生儿一般害怕摔倒和大的响声。他们从6个月起就开始害怕陌生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3岁。学龄前儿童通常害怕离开父母,还害怕体型大的动物、恐怖面具和超自然的东西。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害怕家人的过世、成绩不好和新闻中发生的事件,比如战争、恐怖袭击和绑架。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性方面和社交方面的焦虑,他们担心自己以及整个世界的未来。如果这些焦虑长期持续并导致严重精神紧张、影响家庭和谐或干扰儿童的发育或教育时,就可成为问题。
广泛性焦虑症以前称为儿童过度焦虑症。现在认为此疾病与发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虑症为同一障碍。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腼腆、不自信,且过分担心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望。他们需要成人不断地给予安慰和表扬。他们经常会出现烦躁、紧张,并抱怨头疼、胃疼等其它身体症状。
社交恐怖症。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特别害羞,并害怕所有不熟悉的事物。他们老粘着父母不放。
恐慌症。在恐慌症发作时,会突然感觉到无法抑制的恐惧或厄运即将来临,还伴有强烈的生理感觉,比如出汗、心悸、胸疼、颤抖、呼吸困难、眩晕和呕吐,包括担心失控、“发疯”或者垂死感。
分离焦虑症。害怕离开家或者父母,这种情况对于很小的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大一些的孩子老是这样的话,就可能患有分离焦虑症。这种障碍自发发生或在重压下发生,比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社交恐惧症或恐慌症发作也会导致分离焦虑症的发生。发生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在自己家里他们也可能会整天粘着父母,甚至在晚上也想爬到父母的床上去。
创伤后压力症。这种疾病是由于经历或目击日常生活之外令人恐怖的事件而导致的,比如严重事故、自然灾难等。这种疾病有三种症状:一是在强迫行为中再现创伤事件的倾向和面对能使之回想起这种经历的时间时发生焦虑。二是由于急切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感觉、人和地点,最终产生对自己的感觉麻木冷漠并疏远他人。三是容易激发烦躁、暴怒、神经过敏、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表现等。
描写害怕的句子
长大,意味着你已经开始和岁月赛跑,需要不断前进,才能够更好地跟上时代的脚步。今天我们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描写害怕的句子的某些内容。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有需求的时候,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写一些心情说说句子分享出来。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句子内容!
描写害怕的句子(1--24条)
1、害怕自己辛苦打拼的未来可能会被一些偶然的事件摧毁。
2、我害怕长大,是因为我不想失去那些成长的欢乐和烦恼,它们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3、明明知道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却充满了希望;很明显实现梦想是不可能的,但是梦想的翅膀从来没有被折断过我害怕长大!
4、长大意味着我需要学会面对挑战和失败,但我也需要保持对于美好和真理的探究和追求。
5、长大,会让你更加明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学会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脉资源。
6、害怕长大,是因为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变得像那些疲惫和无趣的人一样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7、我害怕长大,我不觉得有什么好抱怨,我相信命运,但我不相信任何人。
8、长大了,看到的世界变得更加真实和残酷,也因此感到更加苍凉和孤独。
9、青春的美好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让人感到无尽的惋惜和惆怅。
10、长大后,经常会陷入迷茫中,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渐行渐远,不知道该如何握住生活的方向。
11、当看到比自己大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去的时候。真心害怕长大,自己终有一天,也得步这个后尘
12、小时候,幸福很简单,长大后才发现简单才是幸福。
13、成长是一场始料未及的旅行,它磨炼我们的意志力和耐力,也让我们更加坚强。
14、害怕长大,因为小时候没有烦恼,活得比较潇洒。
15、我害怕走出校门,迎接的是未知的压力和责任。
16、长大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和抉择,每一步都不容易。
17、长大,意味着你已经开始和岁月赛跑,需要不断前进,才能够更好地跟上时代的脚步。
18、害怕长大,是因为我不想失去我曾经所爱、所追求的一切。
19、我害怕长大,当初心心念念非弄到手不可的东西,现在已经不想要了,那么,也许就是长大了。
20、我害怕长大,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21、成长太快,让我感到无从下手,迷茫和彷徨。
22、长大意味着要不停地探索和冒险,这需要我们更多的勇气和信心。
23、长大后,你也许会发现有很多人不再陪伴你,这是生命中的必经之路,需要学会接受这个事实。
24、总是害怕长大,总想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生活,可是又怎能不长大呢?生活中总是出现各种意外,有些事情被逼迫着不得不去做,有些责任不得不担着,有些义务必须去履行。生活总是这样逼着你一步步成长,不能回头。
描写害怕的句子(25--48条)
25、我害怕长大,曾经年少,拥抱着阳光;曾经奋发,追逐着梦想;曾经坎坷,似迷途的羔羊。
26、梦想总是如此美好,但现实却往往让人感到无从下手。
27、唯美的青春,总是让人留恋,却也在不知不觉中随时溜走。
28、长大后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这让我胆怯和害怕。
29、害怕长大,却不得不长大,长大后才会发现,一直害怕变的那颗初心,总会变成自己害怕变成的样子
30、我害怕长大,我听见悲伤在说话?它说孩子你一定会长大。
31、长大并不只是身体的发育,更是心智的成熟,需要我们不断修行和成长。
32、长大,也就意味着开始接受各种现实,限制和束缚,从而让内心变得越来越沉重。
33、我害怕长大,你长大了是不是,轮着你教训老子,安排老子的事情了是不是
34、我害怕长大,是因为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保持那份单纯和善良。
35、害怕长大,是因为我不想忘记自己曾经为之努力奋斗的东西。
36、所谓成长,不过是更加能忍耐痛苦罢了。
37、害怕长大,是因为我不想失去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纯真和单纯。
38、害怕长大,是因为我不想变得像那些失去热情和梦想的人一样无趣。
39、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40、长大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责任可能让我感到压力重重。
41、今天跟小弟聊天,他说:姐姐我们都长大了,好怀念小时候天天在一起的日子,长大后的我们总是天各一方,聚少离多。
42、我们最怕的就是,即使努力了,未来仍旧迷茫,万事无着。
43、长大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进程,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如何保持内心的善良和纯净。
44、有些人越长大越觉得没必要,有些人越长大越觉得重要。
45、什么时候没那么多不甘心,什么时候就算长大了吧,可是害怕长大。
46、害怕长大是一种自然的情感,但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去面对和接受它,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
47、长大是件痛苦的事情,我们会看到太多的无奈和不圆满。
48、害怕长大,是因为我害怕变得不再是自己。
孩子从此不怕生
妈咪的困惑:宝贝小时候一点儿不怕生,怎么大了却怕生了?
专家说:宝贝容易怕生的5种情况
1.处于心理发展中容易怯生的时期
怯生就是对陌生人害羞,程度严重些的则显得害怕,多数宝贝都有不同程度的怯生现象。正常宝贝在5个月前并不害怕陌生人,见到陌生人也很容易就笑,这是一个比较招人逗笑的时期;6-7个月后的宝贝,见到陌生人开始变得不怎么爱笑了,表情严肃;7-9个月的宝贝,见到陌生人则开始显得紧张、害怕。
2.天生气质敏感、退缩
有的宝贝天生敏感,感受特别的敏锐,容易产生害怕;有的宝贝接触陌生人或新事物时的特点属于不易接近、易退缩,适应性较弱,如刚上幼儿园时不与小朋友玩,经常不愿意去。
3.深居简出,少与外界接触
经常把宝贝关在家里,很少见到家以外的人。或者家长本身就内向、不善交际甚至有社交焦虑,很少有亲朋好友登门,父母要么以工作忙没时间管宝贝为理由,要么在家中也常自顾自而缺乏与宝贝游戏、对话、讲故事,有的家长怕宝贝户外活动出意外、被传染疾病而不让宝贝外出。
4.宝贝被暗示
有时家长怕宝贝被拐骗,经常教导宝贝不要与陌生人接近,吓唬宝贝不听话就让别人抱走,令宝贝对陌生人过于紧张、戒备;有时家长见宝贝不叫人就说“这宝贝很害羞、怕见人”,指责宝贝“不大方”,会使宝贝产生抵触、逆反情绪。
5.宝贝有被取笑、嘲笑的经历
家长在无意或有意中损伤了宝贝的自尊心,增添了宝贝的强烈羞耻感。自尊心在宝贝两三岁时就开始萌发起来,而有的大人却将宝贝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傻瓜”而喜欢取笑宝贝,使宝贝谨小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