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戒掉孩子的恋物癖
发布时间:2021-12-21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孩子也会对某些东西上瘾吗?当然会呀!在出生后二岁以内,原本就是孩子的吸吮期,但当过了这个时期,还对奶嘴、奶瓶、手指等物品恋恋不忘时,就应该想办法让他们戒掉,以免往后影响牙床咬合,至于对娃娃、被子等东西的依恋,或许就要追溯至父母给的压力了。
小baby有所谓的口腔期,所以在二岁之前喜欢吸母乳、奶嘴、奶瓶、手指等是自然的,但当二岁以后,如果还有这些习惯,可能就得想办法戒除!
【Part1.长期有吸吮习惯会影响牙齿咬合】
小朋友到了一岁以上还有吸奶嘴、手指的习惯,会影响牙齿咬合吗?牙科医师表示,会的,虽然在六个月以前有吸吮反射是正常的,但如果一直延长到长恒牙之前,确实会对上下颚骨的发育有影响,尤其是到了4、5岁之后还有这样的习惯,正中间的门牙就会出现开咬(openbit)的情况,就得强迫戒掉了。(www.gX86.cOm 笔稿范文网)
长期使用品质差的安抚奶嘴及不当的吸食姿势,也会造成乳牙移位及奶瓶嘴。所谓乳牙移位是指,因长期吸奶嘴,会将上排乳牙推向前、下排乳挤向后的情况,因而产生咬合不正及开咬等问题,所以及早戒除奶嘴其实是必须的。
戒奶嘴有黄金时期?
根据统计,0~2岁的婴幼儿大约有50%会有吸奶嘴的习惯,张家豪说,这是因为当胎儿还在母体内便已经自然地将手指放进口中,到宝宝出生到2岁左右进入了口腔期,宝宝会藉由口腔的活动来获得满足,除了以吸吮的方式来进食,维持生长发育之外,更可经由吸吮的动作促进唇与舌头附近的触觉,进而得到满足的感觉,因此,奶嘴便成为宝宝身旁重要的用品。如果在此时期,父母一味地禁止宝宝吸安抚奶嘴,反而会让宝宝因为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悲观、退缩的行为。
如果宝宝在四岁之后还戒不掉吸奶嘴的习惯,因吸食不好的安抚奶嘴所造成的咬合不正等问题,将永远无法自然矫正,因此父母最好在宝宝二岁左右,就帮宝宝戒除吸安抚奶嘴的习惯。张家豪也提醒家长,如果家中宝宝长期吸吮手指头,除了因为手指头不干净,容易影响上下颚的发育,甚至连手指形状、皮肤、指甲都会因长期吸食而变形。
而专家认为,太晚戒奶嘴、手指,会使牙齿门牙出现“开咬”的情况,她解释,所谓开咬(openbit)即上下门牙咬合位置不正确,在中间会形成一个洞,如此会影响咬断食物,例如吃面时,就不容易将面咬断,如此多半是因为小朋友习惯吃手指或奶嘴所造成,如果已经到了4岁左右还戒不掉这些习惯的话,就得看医生了。
【Part2.孩子有恋物癖该怎么办?】
人类在婴幼儿时期时,宝宝即会透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抚情绪,例如:为满足口腔吸吮欲望,就有了吸奶嘴、手指等动作出现;为满足触觉舒适的感觉,就出现了抚摸棉被角,或是藉覆盖熟悉柔软的毛巾、毛毯、棉质纱布、玩偶、枕头等方式。
但是从发育的观点来看,这些现象都是自然的过程,尤其是小baby时期,当因为想睡觉、肚子饿、尿片湿、兴奋、不顺意的愤怒情绪等情形出现时,父母或照顾者可能会随手拿些替代物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这些经常被随手拿来使用的物品有:奶嘴、纱布、柔软的毛巾、被子、枕头、娃娃等,只要不是的过度或不当使用,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的拓展与生活作息正常化,多数的孩子是不会对这些替代慰藉物产生依恋情形的,长大后自然对婴幼儿期所依附的人及物品会慢慢的转移,而不再强烈需求。
但是如果这些习惯就是一直戒不掉时该怎么办?其实不用刻意禁止已经养成的习惯,因为戒不戒掉这些习惯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完全没有影响,有的只是外观上的不好看,但如果这些习惯是孩子的自信心来源,或许等到时间到了,孩子自然会不喜欢,因为对孩子来说,这些东西是他所能掌控的,如果孩子一直戒不掉这些习惯,或许该回溯原因,是不是在口腔期时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或者是父母亲没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再来想想该如何戒除这些习惯。
如果大人都一直戒不掉烟、酒的坏习惯,又何必强迫孩子一定不能如何呢?只要等到他大了,靠自知能力或者群体的力量约束他,自然而然这些习惯就会消失了。但如果父母一定要孩子戒掉这些习惯,还是有方法可循,以下我们就逐一来说明。
◆奶嘴
专家建议家长,戒奶嘴要有技巧,尽量减少孩子吃奶嘴的时间与次数,慢慢地,他就会对这样东西生疏,但是帮助其改善的父母要持之以恒,不是孩子一吵闹就拿给他。
当孩子一直吸奶嘴时,家长可以跟他说:“你吸嘴嘴我听不清楚你说话,你要拿开再跟我说喔!”,或者和孩子约定好,起床后就不要再吸了,睡觉前再吸就好了。尽量不要将焦点摆在这件事上,以淡化处理的方式,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忘记这件事了,如果家长一直说,他反而更喜欢这么做,为的是要引起你的注意,因为唯有做这个动作时你才会注意到他,演变成一种故意的行为。
而当孩子已经长了牙齿,可以吃副食品时,尽量让他们吃固体食物,唯有在口腔期得到满足,才能对于奶嘴的需求不那么强烈。
父母或照顾者的育儿方法,可能与宝宝的恋物依赖习惯互为因果,人类的成长是一连串由依赖到独立的发展过程,从依赖母亲的子宫孕育胚胎,成熟了就独立脱离母体出生了。而婴儿期同样也从依赖喝奶吸收营养以维持生命成长,到成熟了就自然会跟奶奶说byebye了。
对于大人的依赖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幼儿时期依附着照顾者,等安全感、自信心成熟了就迈向独立了。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也许不会将孩子依恋的物品视为是有害的东西,但是癖好一形成,可能会发展成宝宝对某些特定物品产生强烈的依赖,因而影响独立健康人格的发展,父母亲千万不能忽视这些事喔!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解除宝宝的恋物癖
导读:你家孩子恋物吗?是否也会抱住大熊不松手?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随着宝宝年龄越来越大,总是有一件事让妈妈感到烦恼,那就是宝宝依旧对某些物品十分迷恋,甚至到了寸步不离的程度。为什么宝宝会迷恋这些物品?什么样的物品最容易让宝宝迷恋?该不该戒除宝宝这种习惯?又应该如何去戒除呢?
有许多宝宝会对小包被、小抱枕、绒布熊等很有质感的用品“上瘾”,这些东西很多时候都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有许多都扮演着陪睡的角色。面对孩子的恋物情结,看看儿童教育专家怎么说?
恋物为寻求安全感
简单地说,宝宝恋物就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宝宝产生依恋行为的时间,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大至3岁之间,其恋物表现在2岁时最为强烈。为什么宝宝会迷恋这些物品呢?因为它们是宝宝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尤其在白天变成黑夜、宝宝想睡又怕失去知觉时,不安全感就会大大增加,此时某些物品对宝宝来说就非常重要。
那么,都是什么样的物品最容易让宝宝迷恋呢?大部分是柔软的物体,是可以让孩子拥抱、享有绝对操控权的物品,比如他们经常玩的绒布玩具、经常用的杯子、经常盖的小毛毯等。
5种最容易让宝宝依恋的物品
乳房、奶瓶
吃是宝宝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旦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宝宝就会对与吃有关的物品格外关注,进而寻找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比如乳房、奶瓶等。
指头、玩具或拳头
当宝宝要寻求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物体,以此来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时,指头、玩具或拳头便成为最好的选择。伴随着小宝宝对基本需求的生理满足,这些物品也将让小宝宝更加愉悦,尽快把糟糕的负面情绪排解掉。
毛毯
在宝宝最容易迷恋的物品中,毛毯也许是仅次于奶瓶的第二大户,而且必须是那种长期使用的、稍微有些破旧的毛毯。是什么给了毛毯如此大的魅力?这不仅因为它上面有宝宝熟悉的味道,还因为毛毯能带来温暖的触觉联想,而且摩搓毛毯的声音又能联想到妈妈的轻柔细语。
柔软物品
除了那些能带来熟悉味道的物品之外,宝宝对某些物品的触感也非常在意,因为这种感觉能传达出令人心安的讯息,比如安抚性奶嘴、奶瓶、毛巾、被子、枕头、玩偶、手套等。看到有那么多宝宝喜欢拿软毛玩偶在脸上摩擦玩耍,您就知道柔软物品是多么受欢迎啦。
照顾者的身体
除了具体的单个物品之外,主要照顾者的身上部位也常成为宝宝一再光顾的地方,如耳朵、手、头发等,甚至有些妈妈必须保持固定的头发长度,这样宝宝才能安心玩着头发入睡。
儿童教育家认为,既然孩子的“恋物瘾”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戒除幼儿的“恋物瘾”,也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争取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具体方法,你可参照以下内容进行尝试:
1.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注意拥抱和拍抚不是奖赏,不要等孩子画得一幅好画或弹出第一首钢琴曲时再去拥抱他。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后者更多的是在两代人之间找到一种无声的和解方式。经常性的拥抱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做他的“精神保险带”。
2.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所以的孩子都在本能上畏惧噩梦和黑暗,所以硬性将孩子与父母分开,对孩子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比较容易使其对襁褓包被之类物体“脱瘾”。
3.弄清九成以上恋物儿童会被小包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之类“上瘾”后,做妈妈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就要有意识地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如果一开始就备下两三条小包被、一个绒布熊家庭(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小绒布熊和它的表弟们),让孩子选择使用的话,孩子恐怕就会领悟到:这是无生命的物质,而不是有感情能交流的人。
意识到这些,就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出与“恋物”相守的封闭天地,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充沛阳光。
儿童恋物癖问题
导读:儿童恋物癖真正的危害在于背后隐藏的不安全感诱发的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最终导致社交恐怖症。
6岁的佳佳有个怪癖,从1岁起,她每天都和熊娃娃“形影不离”。前天,湘雅二医院心理门诊心理学专家尹岩博士诊断说,佳佳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儿童恋物癖,绝非个别。
这其实是一种轻微的孤独症。
无论是到亲戚家做客、外出旅行或者上幼儿园,熊娃娃都是佳佳的第一宝贝,必须随身携带,紧紧地抱在怀里。如果发现熊宝宝不在身边,她立刻就会烦躁不安。佳佳的爸爸曾留学美国,他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应该顺其自然。佳佳的妈妈却不苟同丈夫的观点,因为在幼儿园里,佳佳经常搂着小熊一个人独自发呆。她担心这样发展下去,佳佳很难融入复杂的社会环境。夫妻二人各执一词,前天来到了湘雅二医院心理门诊寻求答案。
尹岩博士诊断说,佳佳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儿童恋物癖,绝非个别,家长无需强行制止。因为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儿童或多或少会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可能与其幼年经历中缺失安全感有关。这是较正常的现象,并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儿童恋物癖真正的危害在于背后隐藏的不安全感诱发的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最终导致社交恐怖症。
尹岩说,很多白领阶层教育子女的方式逐渐西化,他们过多地注重子女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忽略了亲子互动,这些孩子在情感上是孤独而脆弱的,不得不借助身边熟悉的物品来排遣寂寞和无助,儿童的恋物癖其实是一种轻微的孤独症。专家表示,儿童的恋物癖是可以通过一定心理咨询进行干预,主要是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创造一个开放、温暖、互动的家庭环境,转移其注意力。
帮宝宝戒掉孩子吃手毛病
“小宝宝的手指头上是有蜜的”。我家的宝宝果真就是这样。小手吃得可起劲了,把他一只手拿下来另一只又塞进去了,还吸得啧啧作响,特别有滋有味。宝宝为何爱吃小手?这是个让众多爸爸妈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让他吃吧,一是担心不卫生,二是担心会对宝宝将来牙齿的发育有影响。可这个给宝宝带来快乐的习惯,纠正起来还真是不容易。宝宝的“手指棒棒糖”需要戒掉吗?怎么戒?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据调查研究显示,1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19.2%的宝宝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有10%的宝宝仍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保留吃手习惯的比例下降至7.8%。看来吃手的习惯在宝宝当中还真是个普遍现象。
专家告诉你:2岁是个分界点
2岁以下的宝宝吃手爸爸妈妈不用担心
2岁以下的宝宝偶尔地啃啃脚丫子,吮吸小手,妈妈们不用为此太担心。因为,这时宝宝的牙齿发育不会受此影响。宝宝在5~6月的时候长的是虚牙,吃吃小手磨磨牙床并没有什么坏处。
吃手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
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人世,外物对宝宝来说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的定位系统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里吃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宝宝再长大一些,手指功能开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协调功能也开始显现了。2~3个月后的宝宝会开始出现手的动作,他往往会挥舞着他的手臂和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了。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的这个举动自豪才对。
吃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需要
宝宝长到2~3个月时正处于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很多宝宝喜欢含着妈妈的乳头或是咬着小手睡觉。有个东西放在嘴里对他们来说会多些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他不安,并产生暴躁、抑郁的不良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在宝宝吃手的活动中还包含了人类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这里的性快感只是一种近似于成人快感的情绪,吃手可以消除宝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强制性的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阴影。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宝宝的行为受到强制约束、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话,当他长大后将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倾向,女孩则会更爱说闲话,讽刺挖苦人。
总结:两周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爸爸妈妈不用特别担心,没有必要去阻止它。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种一贯性的行为,长大后也不大会养成吃手的习惯。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经常帮宝宝洗手,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以防细菌入侵引起宝宝的胃肠道感染。
轻松改变孩子胆小
导读:虽然还在起步,可是我相信他一定能学会,因为他已经把挑战当作了一种乐趣,这样的孩子我还担心他胆小没有毅力吗?他已经切身体验到做一件事只要有勇气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做好。
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4岁的儿子很困惑,他胆小、做事没有毅力,有很多我不能容忍的缺点。一次,幼儿园邀请父母去参加开园活动,小朋友都在那里大大方方表演,就他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吭声,老师拉他也不上去;别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只有他总是牵着我的衣角;搭积木搭到一半时倒了就不耐烦,怎么哄他都不肯再玩下去……凡此种种,令我沮丧不已,可我知道,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他。
在研究了儿子的性格特质,广泛征询了各方高人的意见之后,我为儿子设计了一个既另类又简单的计划—教他“玩”。
当然这玩不是瞎玩,选的全是有针对性的项目,第一个就是颇需点勇气的小滑板车。
一开始,儿子总是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放,我稍一松手他就哇哇大叫。我坚持着鼓励他:兵兵,你滑得不错,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学会的。一次又一次地,儿子在我的期待中,手慢慢松开了,开始在我的保护下歪歪斜斜地慢慢滑。一小步、两小步,一大步、两大步,儿子终于找到了一点感觉,他开始兴奋起来,对我叫着:“妈妈,我不要你扶了,你看我自己会了。”当然,也有摔倒的时候,但在成功的巨大诱惑下,那根本就不算什么了。一周以后,儿子已经能自如地操纵小滑板车,在同龄的孩子中还算超前了一步。
这时,我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二个项目:教儿子跳绳。
我先自己变着花样跳给儿子看。儿子觉得有趣,迫不及待地抢过绳子来玩。可真把绳子拿在手里自己跳时,感觉就不那么对劲了—不是手不动,就是脚不动,很难手脚并举。于是我让他不动绳子,先做动作,找找感觉。孩子是没多少耐心的,当他发觉一项活动不是那么简单后就很容易放弃。为了让他坚持下去,我找来几个大一点的小朋友,一人牵一头绳子,换一种方法让儿子跳。儿子在绳子中间钻来钻去,乐得哈哈大笑,脚会动了,手就容易了,两周后,儿子跳绳的技术已有小成。
接连攻克了两个“堡垒”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儿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对运动的兴趣加大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延长了。而且,因为儿子技艺傍身,总能吸引到一些小朋友跟他玩,慢慢地他懂得了怎么跟别人交往,性格也越来越活跃。
成果还需要巩固,我又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三个项目:教孩子骑两轮自行车。
这个项目训练的难度比小滑板车要大些,一开始儿子的小手根本把不住龙头,扭来扭去,连人带车摔了好几次。不过有了前两次的训练经验,他的情绪不那么急躁了。我一边扶着他骑,一边给他指导几个关键点:掌握龙头、身体平衡、放松。找到感觉后,儿子扭扭歪歪地上路了,竟然骑出了5米远。这一来,他的信心大增,10天左右的时间,就已经能骑着小两轮车骄傲地跟在我身后去买菜了。
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的另类计划大获成功。现在儿子还学会了游泳,并开始学溜冰了。虽然还在起步,可是我相信他一定能学会,因为他已经把挑战当作了一种乐趣,这样的孩子我还担心他胆小没有毅力吗?他已经切身体验到做一件事只要有勇气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做好。我想,这对他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训练,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训练,比教他认几个字背几句诗强多了。不信吗,你自己试试看吧。
贴心提示: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各个击破,让孩子逐渐增强信心。
2、切忌操之过急,孩子玩会一样东西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学会耐心等待。
3、父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放得开,不能保护过度,如果孩子后面老是跟着一个大惊小怪、咋咋呼呼的尾巴,孩子怎么会勇往直前呢。
为孩子营造轻松的环境
导读:孩子的智商高低除与遗传、营养以及早期智力开发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关。而环境的定义又是很广泛的,感情的、色彩的、声音的、气味的等等,都是环境的组成。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高低除与遗传、营养以及早期智力开发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关。而环境的定义又是很广泛的,感情的、色彩的、声音的、气味的等等,都是环境的组成。
宁静益智:法国专家进行的试验显示,噪声在55分贝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为4.3%,而噪声在60分贝以上时,理解错误率则上升到15%。因此,应让孩子尽量避免各种噪声的干扰,给孩子一个安静、宁和的环境,以利于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和睦益智: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充满亲情可增进孩子的智力。恶劣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心情压抑、孤独,生长激素减少,导致孩子身材矮小、智商降低。
交往益智:美国一位生理学家追踪观察一组儿童达10年之久,发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即喜欢和成人打交道的孩子,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好。与他人的的交往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还能给孩子提供很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经验,因此,父母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庭,与同龄和大龄孩子甚至与成人交朋友。
芳香益智:科学家认为,与一般环境比较,生活在芳香环境中的儿童,无论是在视觉、知觉方面,还是在接受与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其奥妙在于芳香能给人一种良好刺激,使人心情松弛、情绪高涨,增强听觉与嗅觉及思维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智商。
颜色益智:淡蓝色、黄绿色以及橙黄色能振奋精神,提高学习注意力。而黑色、褐色、白色可损害智力,降低智商。故在孩子的居室或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一些淡蓝色背景的挂画或条幅,将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
由此可见,那些渴望孩子能够聪明可爱的父母,要尽量全面的营造一个舒服宜人的环境,让孩子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
好方法帮助孩子戒掉坏习惯
导读:如果家长觉得有时候不能够管住小朋友,那么就可以请长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扮演一些“坏人”的角色。家长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宝宝一些惩罚,让他们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在教训完小朋友之后,你还要跟进,看看小朋友的坏习惯有没有“复发”。家长可以把家规写出来,让宝宝知道自己的“行动准则”。
小朋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一些坏习惯,身为家长的你,是否偶尔会为这些习惯而感到头痛呢?
不用担心,现在专家告诉你一些办法来帮助小朋友戒掉坏习惯:
1.皆因外力权威学龄前的儿童都会比较听家长以外的大人的话,好像小朋友比较听爷爷奶奶的话。例如,帕克就非常听他爷爷的话。他爷爷以前是一名医生,所以他看起来就是一个权威的代言人。因此,当爷爷叫帕克吃药的时候,他就立马把药吃下去了。
所以,如果家长觉得有时候不能够管住小朋友,那么就可以请长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扮演一些“坏人”的角色。
2.警告,然后跟进有一位母亲这样举例到:我的女儿四岁的时候,我多次告诉她要收拾玩具,不过她就是屡教不善。最后我发怒了,拿出垃圾袋对她说‘如果你再不收拾东西,我就会在你睡觉的时候,把地上的东西给扔进垃圾袋!’女儿还是听不进,于是我就趁她睡着之后,把东西收进袋子,然后藏了起来。女儿从这件事中学到了教训,之后就学会了收拾的好习惯。几个月后,我再把玩具悄悄地放回玩具篮。
所以,家长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宝宝一些惩罚,让他们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在教训完小朋友之后,你还要跟进,看看小朋友的坏习惯有没有“复发”。
3.明示规条当你把家庭法则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多说废话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卡尔为了训练她那2岁的儿子,于是就在纸条上写着“不能乱推,不能咬,不能踢,不能随地吐痰”。虽然2岁的儿子还不识字,但每次,当儿子犯了上面的错误的时候,她就指着对应的纸条,然后告诉儿子他做错了什么。之后,为了让小朋友能获得更多正面信息,卡尔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纸条“可以随便玩耍、大笑、唱歌、跳舞!”
所以,家长可以把家规写出来,让宝宝知道自己的“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