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专家:打孩子会破坏孩子归属感

发布时间:2021-12-20

教育孩子笔记。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家:打孩子会破坏孩子归属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同志,您好!

我的孩子今年9岁,就要升四年级了,可是他不爱学习,回家也不写作业,目前暑假作业都没写几页(就一年级的时候学习好)。而且爱说谎,爱顶嘴!我生气的时候打他,他还还手,还骂人。目前我们已经不打他了,只有在太生气的时候才打他!可能是以前打得太厉害了!您说这怎么办啊?这样的孩子怎么管?谢谢了!

苦恼的家长

这位家长,看到您的来信,我们能感受到您为人父母的不易与焦虑。我们咨询了儿童心理专家,得到了他们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专家说:打孩子的危害很大,最大的弊端在于孩子归属感的缺失。儿童的心理核心是归属感,因为儿童生存所必需的穿衣吃饭,他自己解决不了,他必须有所归属。孩子归属感在谁那儿,他就愿意听谁的话。yjs21.cOM

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您在信中谈到的都是他的缺点,说明您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专家建议您换一个角度看孩子,由关注缺点到关注优点。

具体做法是:您给自己定一个必须做到的任务,每天发现并记录孩子一个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比如,玩的时候特别快乐,穿衣服一下就能穿上等等,坚持一段时间,您就会改变看待孩子的心态。

专家认为,这项工作对孩子逐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当家长认定孩子有缺点或优秀时,说话的语气、声调、表情等都会有差别,这种细微的差别会成为孩子成长变化的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库利提出镜子效应,即孩子是看着镜子成长的:他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什么样,就会长成什么样。当孩子在家长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优秀,他会越来越优秀。而孩子年龄越小,家长这面镜子的影响越大。

此外,您还应该认识到:全面开花的教育愿望是好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科学的。如果要求孩子各个方面都要改,他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样的话,孩子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不容易确立,结果就是孩子受原有性格和习惯的控制更大,不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要从最简单、最微不足道、最容易改的地方开始。

专家最后建议家长要重视以身作则。特别在培养孩子学习好习惯的初始阶段,家长不能自己看电视,却让孩子埋头学习,家长要带头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孩子在任何方面有了微小的进步,家长都要给予夸奖和认同。孩子获取了成就感,并能感受到家长注意到了自己的变化,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把好孩子逼成坏孩子?


本来愿意和小妹妹分享玩具的哥哥怎么就突然就推开小妹妹了?本来好好做游戏的宝宝怎么变成了霸住玩具不还的“小捣蛋”了?孩子还是那个好孩子,只因家长做了这几点不该做的事情……

从愿分享到小气鬼

《“大的要让小的”真的天经地义吗?》文章后面跟了这样一条留言:

我带16个月的女儿去探望一好友,她有个2岁4个月的儿子。刚进门,小哥哥就拿各种各样的玩具出来给我女儿玩,朋友一家大人都很惊奇地说平时其他小朋友来时,他都是在护着自己的玩具。后来小哥哥想玩那些正在我女手上的玩具时,他的家长就不停地说:“给妹妹玩,妹妹小,妹妹是客人。”小哥哥不干,后来家长就发展成:“我爱妹妹不爱你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小哥哥觉得委屈了,于是推开妹妹,后来就找着机会就打妹妹。大人一看火了,就开始打小哥哥。

本来是个喜欢和妹妹分享的可爱哥哥,却硬生生被家长逼成了“自私”、“小气”、“打人”、“不讲道理”的坏男孩!

从乖宝宝到“troublemaker”

当指导师时,有个2岁的男孩天天每次上课都非常配合:拿乐器时会先给妈妈递过去,还乐器的时候很积极,还会轻轻放回框里。

但就是这样一个星级宝宝,有天上课却突然变得很不可理喻:第一个环节结束了小朋友们都来还纱巾,唯独他死死抱住。我以为他是因为特喜欢没玩够,就告诉妈妈给他一点时间等他玩够了再还。这时有个女孩不经意走过他身边,他竟然像小野兽一样瞪着眼睛盯着对方,双手死死抱住纱巾,看样子生怕对方抢走,这个女孩看这架势识趣地走开了。

突然另一个男孩一把抓住了他的纱巾,天天死死拽着纱巾同时放声大叫“我的!我的!”,好像男孩抢的是他珍爱的宝贝!我赶紧停下讲课:“天天今天特别喜欢纱巾,请各位家长引导好自己的宝宝,尽量给天天一个空间”。课程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会有发一些小乐器,每个环节结束都要归还乐器,但天天不还,到下课的时候小朋友都走了,就留下天天死死抱着一大堆乐器和那条纱巾。

这是怎么了?上课如此乖巧地宝宝怎么变得这么“霸道”“不守规矩”了呢?后来和妈妈交流才明白了原因:

“那天他带着新买的小车在小区里玩,别的小朋友也想玩他的车,他不肯,后来他去玩沙子了我觉得他都不玩了就给别的小朋友玩了一下,要不然我们家长之间都很熟,不给别人玩别人就会觉得我们很自私。没想到后来他沙子也不玩了,死死拽着车子,还使劲哭,会是这个原因吗?”

上面两个都是2岁多的孩子,正处于构建自我的阶段,他们通过“不分享自己的玩具”来感受什么是“我的”,经由这种“不分享”,孩子感受到“哦,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能说了算,原来我那么有力量啊!我长大了!”一次又一次的占有后,孩子才能将这种“我的”感觉不断内化,最终形成一种成长后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将他送往另一个高度:分享!

所以当我们看到某个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他并不是道德上的“大方”,而是他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占有”,现在他已经进入生命的另一个更高阶段,是成长后的一种表现。

但是孩子享受占有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会遭到各种阻挠:你是大孩子,你得让着小的!我们家长间都这么熟了,你不分享我会很没面子的!

第二个案例中的妈妈接受了建议:从当时开始,没有天天的允许,妈妈不强迫分享他的任何玩具!用妈妈的话说“孩子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家长面子就摆一边吧!”

第二周来上课,快到还乐器的环节我心里就开始打鼓:天天会怎样呢?一旦出现上周的状况我是不是又要做些什么呢……万万没想到,天天不但很快还了乐器,还像原来一样把妈妈的乐器也放回了框里。

家长一个小小的改变,孩子又能回归生命既定的方式自我成长。

第一个案例中的小男孩就没有那么幸运。如果他的家长不做出改变,继续用“我不喜欢你了”来要挟他把玩具分享出去,这样可能会导致孩子只停留在如何去拥有“我的”本身上,就不能获得占有东西背后的意识。

通过占有某个东西,来获得安全感。但这种安全感是暂时的、虚幻的,所以他就得不停地占有来感受这种安全感,人就被物质锁定了。

很多成人依旧停留在这个阶段。他们把这种安全感依然放在对外在事物的拥有上,并在同一层面上不断延伸着这种拥有:我要有iPhone6s,我要爱马仕,我要坐在宝马里哭,我要和土豪交朋友……

只有打破这种固结,人才能突破这种固结,往自我往更高一个层次发展,人才能不被物质所困,寻找到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家庭、事业、使命……

孩子如此,我们亦需“三省吾身”:我是否也有某个固结的阶段需要突破呢?

育儿知识:父母会惯坏孩子的坏习惯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笑了笑,这将会使他认为自己很可爱他说的话很讨喜,你的反应不外乎是鼓励他下次再挑些更讨喜的话来讲。

3。从不训练他精神独立

从小一切帮他打点好一切事情由你来负责,等到他20岁时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这种突如其来且迟来的恩准反应会是措手不及。

4。从不告诉他你错了

如此将造成他日后严重的罪恶感,若我们一直避免把错字冠诸孩子的不良行为,一直不告诉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触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无法替他掩饰的罪行,他还以为整个社会都与他作对,是他自己受到***。

5。替他收拾所有弄乱的东西

像个名符其实的老妈子一样地跟在他后面,捡起他丢再地上的书鞋子脏衣服,帮他整理房间做东做西打理一切,养成他日后推卸责任,将别人的好意当成是理所当然的恶习。

6。毫不限制他的读物

小心啊,虽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干净,脑子吃的却是垃圾。

7。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日后父母离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为孩子麻木不仁无关痛痒的反应感到震惊与不解

8。当他的摇钱树

若金钱对他们而言太容易到手,想买东西时只要他们摇一摇吵一吵钱就掉下来了,不让孩子明白金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赚取的,如此要他们如何能了解“钱歹赚”,如何使他们能有正确的金钱概念。

9。满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欲

当你自始至终永远满足他的需求时,你会发现一次的拒绝,就足以对他造成伤害极大的挫折感

10。永远站在他这边

站在孩子这边固然是好的,但要永远吗?当孩子真的犯错时呢?你能想象这种心态“都是别人不好他们都对我的孩子有偏见”会造成他日后一生多少问题吗?永远站在孩子这边,永远教他与邻居师长警察对立,不过是提早让他走上不归路罢了

11。我就是拿他没办法

当孩子们闯了大祸犯了大错,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这句话来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借口找台阶下,孩子们以后如何能尊重你呢?他难道不会想,“既然没办法那就干脆让你一辈子都没办法好了”。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做很多“坏事”,为了让孩子懂事听话,妈妈们开始使用自己的办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

一、孩子乱扔东西,乱拆东西

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时,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拆得无法再恢复原样时,很多家长总会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育,还警告孩子说:“你再乱扔,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了!”“你把玩具都拆坏,没得玩时可别怪我不给你买!”……这些说教、打骂似乎并未凑效,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其实,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在孩子3岁前,他们会乐此不疲地扔东西,是因为他们想探索不同物品掉落地上时发出的不同声音;他们看到能拆的总想拆开一探究竟,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

如果家长朋友不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看到满地的废弃玩具就采取粗暴批评或严厉阻止孩子的行为,便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面对此种情况,家长朋友们也无须苦恼,只需要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是不可以扔的。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耐摔耐玩的玩具给孩子,把易碎品、贵重物品或者容易伤害到孩子的物品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即可。

如果孩子是在愤怒的情况下通过摔东西来发泄不满的情绪时,家长们就应该制止孩子的这种“抗议”行为了,并利用科学的方式指导他学会用语言来表达他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千万不要打骂孩子,因为这种训斥会浇灭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二、和小朋友打架

当孩子出门玩耍时,总是会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甚至会动手打别人。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这一行为,教育孩子、骂孩子、甚至不让孩子再出去与别的小朋友玩耍,生怕他再闯祸。

其实,在孩子4岁之前,他们对身体的控制力是非常差的,他们对自己的暴力行为有可能是懵然不知的。他们爱打人并不代表他们的本质就是“坏孩子”,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感到好奇或者是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友好,却被误认为打人了。

家长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另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

孩子做的很多“坏事”,有的时候并非是“坏事”,只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这更像是一个特殊信号,表明他们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

若父母误解了孩子,很可能会亲手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若父母能够读懂孩子传递的成长信号,就能够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极佳的外界支持!

家园共育:破坏孩子学习主动性的5句话,你说了几句?


1、否定的语言

在以上情境中,父母最喜欢用的一个字就是“不”,不认真,不自觉,不要拖延……这些否定性语言的重复,容易让孩子紧张、反感,行为上表现出磨蹭、犟嘴、哭泣、发脾气等。

一位心理学教授曾分享两则新闻,讲的都是孩子爬上了阳台,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境,两则新闻中大人的语言不同,一个叫孩子“别动”,另一个叫孩子“坐好”,结果前者发生了悲剧,后者得以援救。人类是听不了“不”字的,孩子更是如此,有时候父母越反对,越强化了孩子某种行为,比如我们告诉自己脑中不要想一只粉红色的小猪,它却立马就在脑海里浮现。

那家长说,我们就不能对孩子说一个“不”字了吗?其实,不说“不”字的背后是让我们关注如何引导孩子的正向行为,因为“新事开启易,旧事停止难”,我们可以在否定的意思中表达正向行为,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不是“不要”。比如:

你的数学成绩不好,你还不好好学习?!(×)

你的数学成绩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你好好学会更好。(√)

2、贴标签的语言

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家长很容易用因果逻辑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很多家长会说:

因为你不专心,所以你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因为你不认真,所以你总是做错题。(×)

这些指责的话语,很容易给孩子贴上“不专心,不认真”的标签,孩子可能也会慢慢认同,开始为“不专心、不认真”感到羞耻,后来慢慢地可能觉得反正家长也这样看待自己,无所谓了,没有改变的动力,所以我们不要把孩子偶然的行为问题上升到个人品质不好,更不要归结到孩子的先天因素上,那样孩子就觉得更加难以改变了,比如:

因为你太笨了,所以总学不会。(×)

因为你就随你爸爸,太粗心,所以总看错题。(×)

孩子的成长总会遇到问题,与其纠结于孩子的过去,不如把关注点指向下一次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的事情上。可以和孩子说:

下次你如果把握好时间,就会按时完成作业了。(√)

你如果注意审题了,下次就很可能做对了。(√)

3、比较的语言

为了纠正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向其他优秀的同学学习,很多家长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比较的语言,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丧失进取的动力,因为我们给孩子强调的都是别人多好,而没有让孩子看到别人是如何做到的。比如:

你看人家小红,弹琴弹得多好,你就不行。(×)

小红练习了一年,才达到今天的水平,如果你坚持也可以。(√)

如果父母能不只看结果,而是看到别人家孩子刻意练习的过程,更能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留给孩子比较后的打击。

其实,孩子都有进取之心,有时候就是找不到方法,某一方面表现出色的孩子,除了天赋,往往是在努力中感受到了成就,之后在细节方面突破瓶颈做得更好,比如两个学习画画的孩子,临摹的过程中,如何看出谁的水平更高一些呢?

初级水平的孩子,往往是看一眼,画一下,主体部分还可以,细节还待打磨。

高级水平的孩子,往往是看一段时间,然后埋头开始画,主体部分很好,但是边缘等细节更胜一筹。

所以说,别人做得好也不是轻易做到的,我们可以让孩子请教优秀的人是如何做到的?如何突破瓶颈期?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对孩子比比较更重要。另外,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提高能力,应该让孩子看到前进的方向,而这个方向也应该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孩子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地方,不要要求孩子一下达到“别人家孩子”的最高水平。

4、表扬的语言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用表扬或者奖励的方式希望促进孩子学习,尤其是物质奖励,这样做往往让孩子把对学习的内在成就感转化为对外在的物质的追求,鼓励、肯定孩子内部的品质,才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内在动力,比如:

你真棒,按时做完了作业,奖励你玩20分钟游戏。(×)

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你最后还是按时完成了,你真有韧劲。(√)

我们总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教育、纠正孩子,其实最好的教育契机不是孩子出错的时候,而是在孩子做对的时候,这时候更需要你的及时反馈和认可:

你真有办法,遇到错过的题目,都标记又摘抄了一遍。(√)

你作文写的很丰富,用了几个新成语,你一定读了很多书。(√)

多关注孩子内在的品质,让孩子体会到比如修正错误、读书带来的好处,并且被你关注和认可,当孩子把改错、读书带来的成就感、愉悦等好的体验与学习联系起来,孩子才愿意继续努力。

5、忽略表情动作的语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曾提出过一个公式:信息交流的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所以说,有时候家长学到教育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话术”,回去对孩子说同样的话,觉得没有效果,有可能是我们忽视了其他部分,因为我们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语言只占一小部分,比语言更重要的是说话的语调语速、表情和动作,这些更容易被人感知到。

有一次一位妻子,学到“先扬后抑”的说话方法,觉得这样给人提意见更容易被接受,于是回到家她对丈夫说:我觉得你做得很好……丈夫说:你是要说“但是”了吗?

其实很多说法只是技巧,关键还是看说话人背后的心情传递出的感觉,如果我们是急躁、批评、挑剔的心态,很难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支持。

其实,家长在孩子写作业时候的最佳姿态,我认为就一个字,是“陪”,而我们很多父母做成了“盯”,陪伴的状态是父母可以在旁边看书,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坐在孩子旁边监督和催促,甚至在旁边玩手机、看电视,时不时给孩子听写一个单词,指出一个问题。当然,我们陪伴最终的结果,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业,“陪”的最终目标是“不陪”。

家长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破坏孩子注意力的一大“帮手”


家长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破坏孩子注意力的一大“帮手”

很多家长说孩子写作业时一会玩玩橡皮玩玩铅笔,一会到客厅喝水一会去厕所,就是在椅子上坐不到10分钟。这一类孩子,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表现在学习上,上课思想开小差、不能坚持听讲;学习粗心大意,经常出错;做作业拖拉磨蹭。

不得不承认,注意力不集中,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通病,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比如看书的时候眼睛在看,大脑却还在思考其他的事,一个字也没读进去;拿起手机本来要回一个消息,却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应用,忘记了自己原本要做的事。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

注意力是所有学习的第一步。如果总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对一个孩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儿童成长规律的统计表明,在3-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正确的保护和引导。然而现实却是,家长常常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破坏孩子注意力的一大“帮手”。

一、打扰孩子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一次坐地铁的经历让我印象很深,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坐在我旁边,一上车孩子拿着平板玩一些益智游戏。

这位妈妈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一刻也不停地去打扰孩子,一会问热不热,渴不渴,一会拿水果饮料给孩子吃,一会又“逼着”孩子和爸爸视频通话,花样百出,孩子到头来也没几分钟时间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说实话,我都被那位妈妈吵得焦头烂额,更何况是那个孩子。很多孩子的注意力,就是这样被父母破坏的。

在孩子认真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就是注意力训练的关键时刻,家长不要自作聪明地去打扰他。

在这个时间段里,孩子在建构自己的认识体系,控制自己的动作、语言,充分思考,这样的时间段十分珍贵,对成长极具价值。

家长要尽力去维护好孩子这样的状态,不要去破坏,也尽力防止其他人事物的干扰,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注意力训练。

二、过度控制

一个孩子正准备自己倒水喝,这时家长突然尖叫一声:“别动!”立马冲过去给孩子倒好水。留下孩子茫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常见。父母总是放不下担心孩子的那颗心,不管什么事都想帮孩子做好,让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掌控下才肯放心。

殊不知,过度控制,也会破坏孩子注意力。一个家庭里出现这种带着控制欲的爱,会让孩子产生不自由、受束缚的围困感,做任何事心里都无法快乐起来,容易对很多事情丧失兴趣。而没有了兴趣,更别谈集中注意力了。

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总是被控制,就会逐渐丧失主动的能力。一旦这个控制消失或薄弱时,身体就会失去指挥,不知该如何是好,没有自己的主见,做事的时候注意力常常涣散。

保护孩子的注意力,需要给孩子一定的自我成长空间,让他自己去探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家长不要事事插手。独立、有主见的孩子,更容易专心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上。

三、忽视环境影响

很多家长在家里咋咋呼呼,家庭氛围总是纷乱嘈杂,还在抱怨孩子学习静不下心,坐不住,其实正是忽视了环境对孩子注意力的影响。当环境的扰动因素过多时,也容易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书桌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太多,孩子房间物品凌乱没条理,家长常常在家里打牌、电视声音开得很大等。

我们不难发现,当孩子处在平和、安静的状态下,不仅能主动完成很多活动,而且非常专注。

孩子生理、心理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所以家长环境的影响和家长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

家长尽量不在家里打牌、聚会,尽量减少电视、音响等带来的干扰,尤其是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除此之外,规矩的约束至关重要。坚持原则,和孩子商量着制定好规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防止孩子养成做事懒惰、无目的、散漫的性格。

你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从学习物归原处、整理个人物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秩序感。在这样有秩序,有规矩,简约安静的环境中,孩子的注意力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锻炼。

冷静处理孩子破坏行为事宜


破坏行为不仅仅是醉酒的人才会有的行为,生活中,宝宝们经常会有撕纸、摔东西的行为,家长们切不可大惊小怪,甚至吼叫呵斥,这只是孩子们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的一个阶段,家长们要正确引导,积极鼓励,陪伴他们走过正常的成长阶段。

是否遇见过这样的情况?你兴高采烈地拿来一本童话故事书,准备和爱子爱女好好分享感人的、有启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美丽童话的时候,宝宝却突然“唰”的一声把书撕成两半了;你满心期待地拿回一个变形金刚,打算给他一个惊喜,等待着他“哇”的一声扑向你表达感谢的时候,宝宝却“啪”的一声用满地碎片打破了你的幻想。此情此景,你一定火冒三丈了吧,但是还是要劝你发火之前冷静一下,这些并不都是宝宝的错哦!

孩子的身心成长自有他的一套规律,有其自身的阶段特征,家长们是急不来的,有些父母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主动承担起“引导”的义务,以为可以启发孩子们的心智,说不上哪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引发出宝宝们的天赋,给孩子们带来影响一生的改变,所以爱子心切的爸妈们就不惜血本为儿女购置各种玩具、书籍、益智用品等等,但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孩子们也许“并不领情”,不是他们不喜欢或是不需要,也许是他们还没到那个年龄,当然也不会对这些满载着父母深情厚望的东西感兴趣。

撕纸、摔东西,这些不是因为孩子们脾气暴躁、智育不高,这只是他们在锻炼手眼的协调能力,也是他们通过破坏,了解事物内部结构,增加感性认识的一个阶段,家长们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他们的暴力活动大惊小怪了。家长们也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阶段,鼓励孩子们打破物品表层,渗透入了解内部构造,在满足孩子们需求的同时,也许可以启发孩子们其他的天赋。可以引导孩子们撕纸的时候注意颜色和形状的拆分、组合,以此完成他对颜色和图案的认知,在破坏玩具的时候引导他们不要暴力摔破,而是用螺丝刀或是其他工具拆解开,最好能拆能合,不仅知道怎么弄坏,还知道怎么样才能弄好,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能力和动手能力,我国著名的青年围棋大师、90年代末期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古力,小时候就是通过拆玩具来锻炼智力开发的。

小孩子搞破坏,在家里玩“天女散花”、“龙卷风袭击”甚至还有大搞“地道战”,家长们看见了可千万不能扣上“不学无术”、“玩物丧志”等帽子,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锻炼途径,家长们一定要顺其自然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这样才能避免拔苗助长,才能正确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

孩子“破坏狂”心理大揭密


一、孩子爱拆东西不是破坏狂——“破坏”孕育孩子创造力

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宝宝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你会看见孩子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

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呢?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还是帮孩子一起完成他的“杰作”?著名的幼教专家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探索欲。

这样的“破坏性”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幼教专家说,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车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幼教专家认为,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其次,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进来,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幼教专家说,家长们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要在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二、“破坏狂”心理揭密--善意、有趣、发泄、好奇......

很多妈妈常常抱怨到:“我家的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里立刻变成废品,弄得家里都不敢随便放东西。好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珍惜,难道破坏东西让他很高兴吗?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其实,对于爱破坏东西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很复杂,有很多种类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发现,不可一棍子打死,不能轻易地以打骂来应对孩子的破坏。一般说来,孩子爱破坏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好心办坏了事

幼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金鱼冻死,把金鱼全捞上来包在手帕里;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淘;出去打开水摔坏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请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长大了再去做。

感到有趣

有些幼儿损坏东西,并未意识到行动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到田里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成人发现后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损坏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样了。要适当引导幼儿兴趣,例如对爱撕书折叠的,可给孩子色彩鲜艳的彩纸,由他折叠;对爱乱刻乱写的,可给他硬纸、刻刀、彩笔及作品范例,让孩子模仿着刻画。

好奇心理

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从而损坏了东西。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可引导孩子把拆下的东西装配起来,恢复原样。平时,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不能乱摸乱尝的(如电器、药品),以防事故发生。对爱动手的孩子,可为他们购买拼插、组合玩具,使他们在装装拆拆的活动中体会构造的快乐。

盲目模仿心理

爱模仿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大人当作行动的榜样,大人怎样做,他也机械地跟着学,由此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见父亲刮胡子,便将小猫胡子剪了;看见妈妈化妆,趁大人不在时,也将自己化成个大花脸……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爸妈在事后要给孩子补充有关知识,使他们明白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破坏。平时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学成人的样子做(如刷牙、洗脸、摆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

嫉妒心理

孩子见别人东西比自己的好,产生嫉妒心。由于孩子的情感外露、冲动,自控力差,嫉妒往往直接付诸行动,搞破坏行为。例如故意剪坏别的小朋友的新衣服,弄坏同伴高档玩具,摔坏同伴新书包、新铅笔盒……嫉妒是一种阴暗、狭隘的心理,它既给孩子心中带来了苦恼,也影响孩子的成长及与他人的交往。为此,爸妈要从小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让孩子的心胸开阔起来。

报复心理

有些幼儿因弱小,斗不过“强者”,便偷偷地采取报复破坏,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对孩子的这种报复行为,爸妈首先要及时制止和批评,然后再问清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若孩子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诉对方父母或老师,寻求恰当的解决之道。

三、如何教育小小“破坏狂”?

首先家长要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你就不会面对小小“破坏狂”不知所措了。?

孩子在六七个月时,开始对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玩汤匙。当孩子手拿汤匙时,会咬一咬、敲一敲,下一步就是把它扔到地上;你拾给他,他等一下又会把它扔掉。孩子的这些举动,并非故意要惹你生气,其实他已开始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

孩子到一岁时,已经能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说:你会知道按墙上的电灯开关,电灯会亮;玩具小狗上了发条才会走。通常孩子到两岁的时候,就能从结果推想原因了,这种能力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累积而成的。所以,当孩子对某些事物一再尝试,或将家里搞得一团糟时,家长先别生气,因为对一岁的宝宝而言,这正是学习的最佳环境。?

既然“扔东西”是这阶段孩子正常的行为,作父母的就不必为此沮丧、发脾气,反而要为孩子准备一些扔不坏的东西,充分满足孩子扔东西的欲望。您可先将家中不能扔的东西收拾好,再设计一些活动,如:准备一篮大大小小、硬的软的球,让孩子尽情地、有目标地扔,训练他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孩子一再重复的实验行为,对父母的耐心的确是一大考验。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丝不乱的环境而处处限制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给年轻父母一点建议:让孩子自由且安全地探索、发现与学习,只要保持环境的安全与清洁,混乱一点又何妨?

发泄心理

因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与大人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成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成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捣熄了煤炉,让他与家人一起挨饿;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满足个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绝,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让父母买新的。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东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为防止这类行为发生,大人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诉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要严肃批评,且绝不能简单满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说就加以打骂。

好心办坏了事

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鱼冻死,就向鱼缸里倒开水;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洗……大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请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长大了再去做。

感到有趣

有些孩子损坏东西,并未意识到行动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大人发现后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损坏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样了。另外,爸妈还要善于从孩子的行为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例如对爱撕书折叠的,可给孩子色彩鲜艳的彩纸,由他折叠;对爱乱刻乱写的,可给他硬纸、刻刀、彩笔及作品范例,让孩子模仿着刻画。

发泄心理

因爸妈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便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大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让孩子尽情“破坏”玩具吧


女儿正趴在桌边,小心翼翼地摆弄着它们。

“你怎么把我买给你的生日礼物全拆了?”我火冒三丈,“你要不要把家里的房子也拆了?”这才玩了几天啊!玩具飞机是我从海南带回来的,花了我一个月的稿费呢。

女儿战战兢兢,央求着我:“爸爸,给我十分钟,我就能把它们装成原来的样子。”我说那你现在装给我看,心里想,这么多令人头疼的东西,看你怎么安装。我气呼呼地坐在边上,冷眼看着她。

女儿将那些零件分门别类,小心分开,然后一丝不苟地组装起来。谁知,不到十分钟的工夫,那玩具飞机、火车、坦克就都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我试了试,竟惊喜地发现,那火车原先跑起来咔嚓咔嚓地喘气,现在那杂音居然消失了,飞机飞起来也比以前轻巧了许多。

我大喜,原来女儿不是瞎折腾,真的学到了一点名堂。

打那以后,她拆她的,我也不去管她了。只是要求她再拆玩具时,别乱丢乱放,注意摆放整齐。女儿郑重其事地点点头,默默记在心里,果然以后拆的东西再多,也看不到凌乱的场面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学校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时,女儿还摘取了全校冠军的奖牌。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放手让你的孩子去“破坏”那些玩具吧!那里有孩子的思维在闪光,灵感在闪现,那些被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的玩具,会给孩子一双搏击长空的坚实翅膀。

说脏话!我的孩子是坏孩子吗?


你是否还记得4岁大的孩子第一次说脏话时你的反应?你是不是瞠目结舌、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你有没有把手里的叉子掉到餐桌上?你是不是连耳朵都涨红了?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脏话以及脏话的作用都感到十分好奇。在孩子们看来,各种各样的字眼是无所谓“脏”的。在孩子差不多4岁的时候,肮脏的字眼就会从孩子的嘴里迸出来。如果孩子们常常听到某些词汇, 而且看到这些词汇对听众产生了影响,那么他们就会记住这些词汇,并且使用它们。小孩子们可能并不明白他们所听到的一些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对待孩子说脏话的明智的办法是不要反应过度,这个说脏话的阶段会过去的。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面对孩子说脏话的情况。1.探究根源一个5岁大的孩子正在一群年长的女性亲戚旁边天真无邪地玩耍。突然他嘴里迸出的一个字眼让大家都沉默不语起来。正当尴尬的母亲赶忙过去让孩子闭嘴的时候,孩子的姑婆在一旁作出解释:“他讲话就像他爸爸。”要让你的孩子少接触下流的言辞,要让你自己的语言干净起来,你应该监督孩子的小伙伴们嘴里说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话,还必须小心地选择孩子能接触到的电视节目。2.向你的孩子作解释“有些话听起来是很不好的。我们有许多听起来很舒服的字眼,我们还是来听这样的话吧。”在教堂里如果你要去大便,应该走过来凑近妈妈的耳朵轻轻地说:“请带我去洗手间。”3.为孩子提供其他选择如果你的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说下流话,应该让他学会采用别的方式来作出反应:“唉哟!好疼!我弄伤了手指。”语言能够释放紧张的情绪,因此你应该为孩子示范怎样不说下流话,用别的语言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可以采用这些传统的词汇:“该死”、“哎唷”、“糟糕”、“好痛”、“见鬼”或者“胡扯”等。4.置之不理孩子们明白什么样的话语具有令人震惊的效果;听众的反应越强烈,孩子就越有可能再来一遍。在你确保孩子懂得你们家的家规并且知道有些话是不允许在公共场合说之后,如果他偶尔说了一两句脏话,你完全不必去管他。对于他采用的别的得体的话语,你应该着重表扬他。5.判定语言标准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你应该为他们制定一套允许在家里使用的语言标准,并且要严格地执行这个标准。如果你7岁大的孩子说着下流话走进家门,你就应该和他一起坐下来,明确地解释给他听为什么他说的下流话让人感到讨厌。

相信《专家:打孩子会破坏孩子归属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把好孩子逼成坏孩子? 本来愿意和小妹妹分享玩具的哥哥怎么就突然就推开小妹妹了?本来好好做游戏的宝宝怎么变成了霸住玩具不还的“小捣蛋”了?孩子还是那个好孩子,只因家长做了这几点不该做的事情…… 从愿分享到小气鬼 《“大的要让...
    2021-01-18 阅读全文
  • 他是坏孩子 又到户外活动的时间了,孩子们选择好自己喜欢的器械玩起来,我来到玩球的小朋友中间和他们玩起来,“你是坏孩子,我不和你玩,”我吃了一惊循着声音望去,只见洋洋坐在翘翘板上,小琪站在旁边想玩的样子,我急忙走过...
    2020-06-12 阅读全文
  • “坏孩子”也有优点 我们班的一个小男孩,他调皮捣蛋,总是让我们老师头疼。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转身和后面的小朋友讲话,我刚说过他,还不到一分钟又继续;中午吃饭时,其他小朋友总是吃得又快又干净,可是他却边吃边玩,而且桌子上总...
    2021-03-12 阅读全文
  • 善待孩子的“破坏”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孩子而言,有缺点、有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自制力十分有限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孩子的不足,更要宽容、引导孩子的“破坏”行为。 有一次,豪豪从...
    2020-04-08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父母会惯坏孩子的坏习惯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
    2020-08-03 阅读全文

本来愿意和小妹妹分享玩具的哥哥怎么就突然就推开小妹妹了?本来好好做游戏的宝宝怎么变成了霸住玩具不还的“小捣蛋”了?孩子还是那个好孩子,只因家长做了这几点不该做的事情…… 从愿分享到小气鬼 《“大的要让...

2021-01-18 阅读全文

又到户外活动的时间了,孩子们选择好自己喜欢的器械玩起来,我来到玩球的小朋友中间和他们玩起来,“你是坏孩子,我不和你玩,”我吃了一惊循着声音望去,只见洋洋坐在翘翘板上,小琪站在旁边想玩的样子,我急忙走过...

2020-06-12 阅读全文

我们班的一个小男孩,他调皮捣蛋,总是让我们老师头疼。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转身和后面的小朋友讲话,我刚说过他,还不到一分钟又继续;中午吃饭时,其他小朋友总是吃得又快又干净,可是他却边吃边玩,而且桌子上总...

2021-03-12 阅读全文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孩子而言,有缺点、有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自制力十分有限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孩子的不足,更要宽容、引导孩子的“破坏”行为。 有一次,豪豪从...

2020-04-08 阅读全文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

2020-08-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