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最伤害孩子的四种“称赞”

发布时间:2021-12-20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最伤害孩子的四种“称赞””,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认可,然而,对孩子的赞美或表扬,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本文中就列举四种表扬孩子时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元素,家长可要格外当心哦!

禁忌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父母口头禅:“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您把照顾金鱼和给盆栽小西红柿浇水的任务交给了孩子,可他不是一天喂两次金鱼就是3天忘了喂食,更想不起要给小西红柿“喝水”了。但是最近3天,他却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您心里虽然满意,嘴里却说:“你这几天终于记住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天可别再忘了!”WWw.YjS21.coM

孩子“伤”情:

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不得翻身。

纠错处方:

孩子有了进步,本来是好事。如果给表扬加上阴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不如将他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他的长处,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升,妈妈要一项一项地肯定:“嗯,给鱼喂食不多不少正合适,水也换好了,还刷了鱼缸;给西红柿早晚浇了两次水,看它的叶子都笑了,它们肯定会越长越壮!”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希望家长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略。

禁忌二:无的放矢,盲目比较

父母口头禅:“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您看,是《小白兔拔萝卜》的填色图,他的眼神期待着您,您煞有介事地说道:“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孩子“伤”情:

班上的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会很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纠错处方:

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表扬他获得的结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便于他明白您更重视他是否努力,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帮助他建立起自信。通过细化过程,强化他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找出对付弱点的办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一个挫折,平和地面对困难,避免被小小的不顺击得一败涂地。

所以,这时您不如说:“你这幅画画得很仔细,颜色一点也没涂到线的外面;颜色也好看,能跟妈妈讲讲为什么选这几种颜色吗?为什么把云彩涂成了橙色?”从而引发孩子讲一讲他是怎么想的,再看看他是如何用画笔表现的,最后不妨再提一点建议。

您对作品的评论和指点能引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因为您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对过程的关注,使他明确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满足感油然而生。

禁忌三:沉溺历史,苛刻要求

父母口头禅:“你居然得奖了,真是妈妈的骄傲!你以后一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辉辉在一次全校的作文竞赛得了“第一”,辉辉妈满心欢喜,不论时间,不论场合,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扬辉辉,把辉辉的“光辉历史”挂在了嘴上,并常对辉辉说:“我们家辉辉在全校的比赛上能得第一,以后一定可以在全市的比赛上得奖。”

孩子“伤”情:

辉辉妈这样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是用一次好成绩为孩子确立一个“高标准”,要求孩子每次都必须达到,否则就是“骄傲、退步”。此时的表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纠错处方:

家长应该注意,我们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激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没有得到的”成就。表扬,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前进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为孩子确立一个“不能退下来”的标准: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不要用“你必须保持现有状态”来要求孩子。

面对孩子已有的成绩,家长应该向孩子说:“你干得真不错,能不能再来一个。”“你已经得到了班里的第三十名,能不能继续努力,进一步克服不足,进一步超越自己,得到第二十五名。”夸奖之后,紧接着帮助孩子制定一个“高半步”的新目标,使他不会停顿下来,也不会失去信心。

禁忌四:以偏概全,“浮夸”无度

父母口头禅:“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在劳动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帮家长做一件家务。于是强强回家悄悄地整理起爸爸杂乱的书桌。妈妈看到了高兴地说:“强强能做家务了,真是个好孩子。”

星星考试得了第一,挥着试卷给妈妈看,妈妈说:“星星真是个聪明孩子,将来准能考上清华。”

孩子“伤”情:

这样的表扬,是做父母最常说的,表面上看,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家长的思路进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

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整体的评价。而且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经不起外界的批评,在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造成所谓的“捧杀”。

纠错处方:

一些被评价为“好孩子、聪明孩子”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不要“过度表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结果作为对“整个人”的评价。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讲“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比如,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家长应该说:“一次得高分固然可喜,但不能骄傲,只有一次次地不断获得好成绩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为家里作一次好事固然值得表扬,只有一次次地不断地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做到了‘对家庭负责’”。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的四种心理需要


孩子的四种心理需要

一、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得到别人的赞赏;

3、被接受、被尊重;

4、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

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二、四种不适当行为

1、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2、报复

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3、争权力

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4、自暴自弃

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父母夸奖孩子的四种禁忌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认可,然而,对孩子的赞美或表扬,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本文中就列举四种表扬孩子时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元素,家长可要格外当心哦!

禁忌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父母口头禅:“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您把照顾金鱼和给盆栽小西红柿浇水的任务交给了孩子,可他不是一天喂两次金鱼就是3天忘了喂食,更想不起要给小西红柿“喝水”了。但是最近3天,他却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您心里虽然满意,嘴里却说:“你这几天终于记住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天可别再忘了!”

孩子“伤”情:

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不得翻身。

纠错处方:

孩子有了进步,本来是好事。如果给表扬加上阴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不如将他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他的长处,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升,妈妈要一项一项地肯定:“嗯,给鱼喂食不多不少正合适,水也换好了,还刷了鱼缸;给西红柿早晚浇了两次水,看它的叶子都笑了,它们肯定会越长越壮!”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希望家长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略。

禁忌二:无的放矢,盲目比较

父母口头禅:“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您看,是《小白兔拔萝卜》的填色图,他的眼神期待着您,您煞有介事地说道:“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孩子“伤”情:

班上的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会很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纠错处方:

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表扬他获得的结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便于他明白您更重视他是否努力,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帮助他建立起自信。通过细化过程,强化他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找出对付弱点的办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一个挫折,平和地面对困难,避免被小小的不顺击得一败涂地。

所以,这时您不如说:“你这幅画画得很仔细,颜色一点也没涂到线的外面;颜色也好看,能跟妈妈讲讲为什么选这几种颜色吗?为什么把云彩涂成了橙色?”从而引发孩子讲一讲他是怎么想的,再看看他是如何用画笔表现的,最后不妨再提一点建议。

您对作品的评论和指点能引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因为您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对过程的关注,使他明确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满足感油然而生。

禁忌三:沉溺历史,苛刻要求

父母口头禅:“你居然得奖了,真是妈妈的骄傲!你以后一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辉辉在一次全校的作文竞赛得了“第一”,辉辉妈满心欢喜,不论时间,不论场合,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扬辉辉,把辉辉的“光辉历史”挂在了嘴上,并常对辉辉说:“我们家辉辉在全校的比赛上能得第一,以后一定可以在全市的比赛上得奖。”

孩子“伤”情:

辉辉妈这样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是用一次好成绩为孩子确立一个“高标准”,要求孩子每次都必须达到,否则就是“骄傲、退步”。此时的表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纠错处方:

家长应该注意,我们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激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没有得到的”成就。表扬,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前进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为孩子确立一个“不能退下来”的标准: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不要用“你必须保持现有状态”来要求孩子。

面对孩子已有的成绩,家长应该向孩子说:“你干得真不错,能不能再来一个。”“你已经得到了班里的第三十名,能不能继续努力,进一步克服不足,进一步超越自己,得到第二十五名。”夸奖之后,紧接着帮助孩子制定一个“高半步”的新目标,使他不会停顿下来,也不会失去信心。

禁忌四:以偏概全,“浮夸”无度

父母口头禅:“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在劳动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帮家长做一件家务。于是强强回家悄悄地整理起爸爸杂乱的书桌。妈妈看到了高兴地说:“强强能做家务了,真是个好孩子。”

星星考试得了第一,挥着试卷给妈妈看,妈妈说:“星星真是个聪明孩子,将来准能考上清华。”

孩子“伤”情:

这样的表扬,是做父母最常说的,表面上看,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家长的思路进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

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整体的评价。而且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经不起外界的批评,在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造成所谓的“捧杀”。

纠错处方:

一些被评价为“好孩子、聪明孩子”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不要“过度表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结果作为对“整个人”的评价。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讲“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比如,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家长应该说:“一次得高分固然可喜,但不能骄傲,只有一次次地不断获得好成绩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为家里作一次好事固然值得表扬,只有一次次地不断地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做到了‘对家庭负责’”。

四种气质孩子的教养方式


前不久,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扎比内·梅尔巴迪博士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气质的孩子,提供了启迪。

(一)活泼型的孩子,不要过分溺爱。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活泼型的孩子,你就会发现他喜动厌静,生命力旺盛。

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呆在父母身旁,而是喜欢自己到处乱跑,结交一些同年龄的朋友,有时,还会捅出一些纰漏,干出一些让你想象不到的“坏事情”来。

对于特别活跃的孩子,你应该不时给他一点点小小的教训,使他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如果你过分地溺爱他,完全顺着他的性子来,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有可能会目空一切,无所顾忌,不知天高地厚。

(二)腼腆型的孩子,不要过于心急。

如果你有一个胆小羞怯的孩子,不要为他的不活跃过分心急。因为他需要一定的时间或适宜的氛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

和其他孩子们在一起,开始时候他可能有点儿不合群,而一旦与别的小朋友“混熟”了以后,他们也会活跃起来。原因在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情温顺,“节奏”慢,若家长迫使他提前活跃起来,他们就会心里不踏实,感到信心不足,彷徨不前。

(三)乖巧型的孩子,不要过高提要求。

乖巧型的孩子整天不哭也不闹,心情几乎总是好的,好像是天天都生活在愉悦之中。这种类型的孩子适应性特别强,他们不怕生人,但对陌生人的热情也不高。

因为这种孩子很少大声表示抗议,所以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往往对他们要求过高,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意志,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但这可能会导致一种不良的后果: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四)问题型的孩子,不要过多责难。

问题型的孩子,常常让父母操透了心,这种孩子时常是睡醒后就哭闹,一天到晚很难安静下来。他们对新的环境总不能很快地适应,一会儿又心血来潮,过度热情。一会儿又心烦意乱,又哭又闹。

对于问题型的孩子,父母需要极大的耐心,不要对他给予过多的责难,更不能听之任之,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他们感觉受到大人重视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问题型的孩子,如果教育不当的话,则有可能在长大以后,放任自流,自暴自弃。

关注孩子四种“心灵”需求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四种幼儿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

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

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

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教育孩子的四种暗示法


教育孩子的四种暗示法

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如果孩子爱说话,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动作,家长招招手;孩子打瞌睡,老师敲敲桌子等,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4种情景暗示能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所帮助。

1、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2、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3、言语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浩浩,今天遇到楼下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浩浩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自己动手学会了叠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做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4、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小飞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小飞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解析: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号,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小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父母常常口头上赞许他的好行为,或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这些点点滴滴表达了对他的感情和鼓励,从而建立他的自信。

有效夸奖孩子的四种方法


儿子班里的一个老师请假,新补上一个老师。我问他和新老师相处的怎么样?他想了想回答:“虽然她一直夸我们,但是我们并不是特别喜欢她!”我好奇:“为什么夸奖你们还不喜欢?难道天天吵着你们才高兴?”他绘声绘色的给我讲:“这个老师总是不停的说,你们班的孩子真棒,你们是我见过最好的孩子。可是感觉到非常假。我们这边还正在上课乱说话不听讲,她依旧这样夸奖我们!”我一边笑着,一边给他疏导:“也许是老师真的很喜欢你们啊,所以包容了你们的小调皮!”儿子继续摇头:“不是。她夸我们的时候从来不看我们,也没有笑容。一看就是假的!”

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都知道孩子的信心、兴趣都来自于对他的夸奖和认可。但是如何夸奖孩子在孩子的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如何有效的夸奖孩子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第一,源自内心认可的夸奖

这类型的夸奖是家长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最容易随着孩子的成长被忽视的。

你还能否记得孩子第一次站立起来,第一次踉踉跄跄的迈步走,第一次张口清晰地叫出爸爸妈妈时的喜悦吗?你还能否记得当时喜悦后你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夸奖或者认同吗?还记得你总是在孩子面前伸出的大拇指吗?还记得你总是能够脱口而出“你真棒”吗?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是否你的要求越来越苛责,是否你的言语眉目间对于孩子的赞同越来越少?诚然孩子们随着年龄的成长会越来越有自己的世界与自己的举动,而这些可能是与家长相背离的。那么你是否能够调整自己的要求接受不同时期的孩子,又是否能够像孩子小时候那样随时随地的认可他们呢?

还有很多家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却越来越少。相信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同样相对无言的状态也绝不是一次两次就形成的。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永远只有老三句:“作业做完了吗?”“考试成绩怎么样?”“我说的你就不听吧!”,那么孩子和家长之间出现鸿沟也是自然而然的。如果家长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要求上去衡量孩子,那么孩子永远都是弱者,都无法达到自己的满意。

孩子有与生俱来的是非对错观,也有准确判断家长对自己是认真还是敷衍的能力。所以“源自内心认可的夸奖”对于家长来说很重要;而且能够真心的夸奖出来也很重要。适当的放低自己的要求,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预期调整,做到可以真正的帮助孩子而不是打压其信心与兴趣,可以跟得上孩子的脚步了解的孩子的节奏;这些对于家长都是一种长期的修炼。

第二,出乎意料的夸奖

出乎意料的夸奖则需要家长的蕙质兰心,而这种夸奖最容易拉近亲子间的距离,提升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什么是出乎意料的夸奖?来自于家长对孩子的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在孩子不经意间做出某些事情的时候,却被你抓到了其中的亮点,从而给予夸奖与肯定。孩子在这个时候最能体会到那种被认可的快乐!但这种夸奖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能敷衍,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夸大效果。

前段时间家里的拖把坏了后,很快就网购到货。儿子兴奋的拆开包装,发现拖把为三节需要安装。那天我正好头晕脑胀的有些生病,他就自己开始兴致盎然的动手,很快就把拖把组装成功。然后又发现拖把无法直立起来,实验了好几次后他开始询问我。我大手一挥少气无力的告诉他这种东西不存在太多科技含量,自己琢磨就好。他研究了好一会儿后,拿出螺丝刀三下五除二把绊住的两个绊儿给拆掉了。然后拖把晃晃悠悠的直立起来。看着他满头冒汗的拿给我看时,我让他顺带把说明书拿过来。结果上面赫然写着:如果发现拖把无法直立,将其放进拖把池脚踩着就可以直立起来。我念给他听,然后两个人面面相觑。儿子有些不好意思。我却对他的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表示出极大的赞赏。儿子有些出乎意料,自认为自己做的有些多余。我肯定的告诉他:“妈咪认为你此举不多余。首先你肯于自己组装,就是在帮助妈咪,说明你有爱心;其次你组装完毕后发现了问题,证明你善于检查与发现;第三你及时询问了妈咪,虽然我没有帮助你,但是说明你有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第四你自己动手解决了问题,说明你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出现现状,说明目前咱们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认字问题。对不对?”

我认真的总结,一条条的细致说明;儿子仔细的听,一次次的点头认可。我想以后我们家的东西坏了或者需要他动手做什么,他都是有信心去快乐的尝试的!

还有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夸奖,不要拘于形式或者总是能够让孩子一下子就猜到你的目的。如果是家长一张口说话,孩子就已经八九不离十的知道家长要说什么了,那么不管是夸奖还是批评,都不会有太多的效果。

第三,有目的的夸奖

其实家长每一次的夸奖对于孩子来讲,既是认可,同样也是有着目的的:或者让孩子做的更好,或者让孩子可以保持。而孩子接受夸奖,既可以增加其信心,也可以享受到夸奖带来的快乐感,而如何让这种快乐感持续,势必成为孩子会下意识思考的问题。

所以也就延伸出一种专门有目的的夸奖,就是为了让孩子在某个方面做的更好或者有所提升,而特意对他进行的夸奖。但是这种夸奖需要家长有足够的情商与智商来进行。否则孩子的感觉就会像儿子对他的这位新老师一样,而家长的目的也只会欲速而不达。

像儿子的那位新老师,明明孩子们上课在无视课堂纪律的乱讲话,她却只是采取盲目夸奖的方法就不可取。也许她认为夸奖孩子能够带给孩子好的印象与感受,从而可以改变上课的环境。但是对于少儿或者即将跨入少儿时期的孩子来讲,他们心中是有着明确的是非观,但也会在极大程度上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只是盲目夸奖毫无效果。课堂纪律不好是多方面的原因,这里我不多拓展,但是老师如果能够在孩子真正进步的情况下给予夸奖或者为孩子列出标兵进行单独的夸奖,效果一定会好过针对全班同学泛泛的说上一句“你们真棒”的!

作为家长想要孩子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相信夸奖的效果一定胜过唠叨与批评。而看似“有口无心”的夸奖,即看似在孩子背后对他的夸奖,效果更佳。

比如家长故意等到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但是却可以确定自己的说话孩子是可以听到的),对孩子的某项特点进行夸奖:“我们家宝贝最近作业写的真是又快又好,让我简直不相信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这样完成作业。”“我们家孩子一直自己整理文具,比我当年强多了!”“我们家孩子的英语发音这么标准,刚才听到屋里读书我还以为是放得原音呢!”“那天的那道数学题,我以为孩子一定做不下来的,没有想到他居然可以坚持下来!”……诸如此类。放心吧,孩子在偷着乐的同时,一定会用更好的状态做出回应!

第四,夸奖在于精,却不能烂

如果把夸奖作为一种手段的话,那么夸奖一定在于精而不能烂。最怕的就是什么事儿都夸,夸起来还永远都是一句“你真棒!”有很多已是孩子举手之劳的事情,或者孩子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家长不合时宜的夸奖会让孩子认为虚伪或者心生逆反。

比如你想要孩子养成起床喝水的好习惯,与其在他能够在前几天里做到了这些就给予夸奖,不如在他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多多给予夸奖。不妨先给孩子沟通晨起喝水的重要性,在一段时间内给孩子倒水并且提醒他喝水;然后在孩子主动去喝杯子里水的时候给予夸奖,提醒他如果可以自己起床后倒水就更加完美了;就这样逐步的让孩子完成自己的一个习惯养成的轮回,孩子即有成就感,中间又没有脱离家长的认可与期许的方向。

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夸奖孩子就像我们常说的那种“打蛇打七寸”一样的道理,必须要有的放矢做到又稳又准,而且要遵循每个孩子不同的特征。

所有的方法都是为有心的家长准备的,龙生九子更有不同,何况不同的家庭中的孩子们呢?养育孩子没有四海皆准的公理,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总结中,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养育孩子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变化,我们的方法就要跟着他们的脚步与时俱进。

养儿难,养儿也不难。难与不难,都在于自己,在于心的投入!

培养孩子耐力的四种方法


上兴趣班时,发现自己怎样也无法做好时,便轻易放弃;遇到要求没有被及时满足的时候,他立即发脾气,甚至情绪失控;面前的食物还没吃完,小朋友便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吃另外的食物……如此种种,都是小朋友们缺乏耐性的常见表现。难怪人们说:如今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急性子”!

据儿童教育专家提示,孩子的忍耐力,其实与其年龄成反比,然而“耐性”这种特质,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应在幼儿至小学阶段,开始逐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坚毅能力。如果小朋友得到不正确的引导教育,长大后就可能要承受“恶果”。最明显的就是变得霸道,不能遵守社会的规范,例如排队轮候。此外,就是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稍不如意就觉得无法忍受,不能够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承受挫折,以至于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专家强调,父母应该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年纪、能力及脾气秉性。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本身也是急性子,就很难去训练小朋友的耐性。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耐力呢?下面介绍四种方法。

一、小游戏中练专注力

专注力是忍耐力的基础,如果小朋友的专注力好,自然容易有耐性。妈妈可多与小朋友进行一些有助提高专注力的游戏,例如“找不同”、“找错误”、拼图游戏、听故事……让小朋友集中注意力,长时间专注做某一件事。

二、实现目标得到奖赏

小朋友拥有自己的目标,做事自然有毅力。当孩子渴望得到某样东西时,妈妈可以要求他们先达到某一个目标,达到后作为奖赏给他。孩子越大,要求也要相应的高一些,最重要的是所订下的目标,必须清楚、明确、合理。此外,不妨采用“奖励卡”或“奖励贴纸”这些小道具,让小朋友容易掌握自己的努力成果。

三、多项历练接受考验

小朋友的兴趣愈广泛,就愈容易磨练出个人耐力。其实,要培养个人耐性,关键就在于建立延迟满足欲望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时间和精力容易消磨,情绪也不容易波动,耐性自然而然地就建立起来了。因此,妈妈不妨安排孩子多参与不同类型的兴趣活动。

四、增加难度挑战自我

妈妈可选择一些小朋友当下做不到,但本身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引导他们完成,不要随便让小朋友轻言放弃。妈妈应该与孩子一同订立一个具体的目标,帮助他们不断尝试挑战自我,树立进取心,例如每星期从事游泳等体育活动。此外,还可以安排孩子多参加一些“自我挑战”的活动,如“徒步行军”、“历奇训练”、野外定向等(注意安全,组织得当),可以磨练个人意志及耐性。

解读任性孩子的四种类型


他经常发火、反抗、大哭大闹……这些现象只是暂时的问题,还是他天生就是“小暴君”?下面这个测试,可以帮助你重新认识孩子的“任性”,更好地理解他。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任性、发脾气?孩子任性、发脾气时你处于什么状态?孩子发完脾气时一般会怎样?试着在孩子任性、发脾气时选出恰当的情形,然后根据你所选择的情形就能对应找出孩子任性的类型了。

问题一:才刚开始吃饭,宝宝就一拳把盘子打翻在地上……

你不让他自己用勺子吃饭,因为他吃得哪里都是。

你本来就烦透了,这件事让你的心情更加糟糕。

他揉着眼睛,困了。

他用挑战的目光看着你,等待你的反应。

问题二:你刚刚让宝宝睡下,他就愤怒地爬起来,抓住床栏,开始大哭大闹起来。

他想自己跨过床栏到床上去,你没有同意。

事实上,你不确定他是不是困了。

你有点着急,因为想有点安静的时间看看电视。

他声音越来越大,但是干打雷不下雨。

问题三:洗澡时间总是不能安宁,你的孩子又开始哭闹起来。

当你叫他洗澡的时候,他正在玩玩具。

每次都是这样,他把洗浴液全都倒出来,让你很恼火。

今天晚上你同丈夫吵了架,气氛紧张。

虽然知道不可以这样做,他还是把水弄了一地。

问题四:在超市里,他任性地大哭大闹。

他想要的小推车没有了,失望。

他藏在货架后面让你着急,想让你们吵起来。

一会儿还要给他做饭、洗澡,你得抓紧时间加快步伐,他哭着在你身后跟着你。

这个时候,一般是他洗澡的时间。

问题五:上幼儿园前,给他穿衣服简直是一场战斗。

他花了一刻钟也没有系上鞋带,你替他系上了,他大怒。

今天早上你同老板有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时间紧张。

他本来还应该再睡半个小时。

你想让他穿黄色的外套,而他非要穿蓝色的毛衣。

问题六:你到幼儿园接他,他冲你发火。

今天他在幼儿园吃晚饭,晚饭吃的时间很长,他很疲劳。

-你要加班,把他留在了幼儿园。他生气了。

你说了他,因为过马路的时候,他松开了你的手。

他想自己打开点心盒,你没有给他留出时间让他做。

大部分是:独立型

性格特点:他确信什么都能做好,很难接受依赖于你。他是个积极敢闯、性格开朗的孩子。这很好,但是会让你很累,因为他独立的欲望很强,很难轻易屈服。

如何对待?和他对峙不是解决的办法:他需要别人帮助他满足“自己做事”的愿望。尽可能给他一点儿力所能及的小责任,如让他自己穿睡衣,洗澡时自己抹浴液等。

大部分是:敏感型

性格特点:他善于倾听别人,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总能敏锐地感觉到细微的问题。但是这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他对一切都很敏感,会显得有些脆弱。

如何对待?既然他对你的状态非常敏感,最好不让他感到过度的担心。工作压力大?试着尽量镇定情绪,减减压,再接近孩子。很容易发火?至少试图压低自己的嗓门:敏感的孩子很讨厌高分贝,他比别人更需要安静、温柔和耐心!在你无法避免同他发生冲突的时候,耐心向他解释怎么回事。

大部分是:稳定型

性格特点:你给孩子安排的生活节奏并不总适合他,他感觉到自己的需求不被理解,于是用叫喊、哭来反抗,他只有在让他放心的生活常规里才能找到平衡。可能是他很容易疲劳,需要更多的休息和睡眠。

如何对待?你要密切观察他,了解他的需要,据此安排他的作息。但是也不必因此让他固定在不可变动的习惯中,形成心理定势。时不时在他生活中带点例外,温和地打乱既有规律。

大部分是:控制型

性格特点:毫无疑问,你的孩子希望能够控制你。他不习惯服从,总是和大人叫板、找茬。这种领导者的气质可能对他将来的生活有用,当然,前提是他的行为不能过度。

如何对待?第一阶段:你要确定你已经非常清楚地宣布了禁令,你的孩子已经明白。第二阶段:毫不妥协地坚持。如果他过马路没有把手给你,他将失去当天看他最喜欢动画片的权利。当然,与此同时,你要鼓励他的“正面行为”:如果他连续三天做到没有乱发脾气,就应该得到奖励。

家长最让孩子伤心的四种行为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问题一

意见矛盾,孩子逃避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杨甫德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对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杨甫德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正在上初中,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总是替她说好话。可最近,孩子表示不愿上学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杨甫德说。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杨甫德说。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问题二

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么当妈的?孩子老跟着一群小混混胡闹,你看不见啊?”赵明(化名)的父亲大声嚷嚷。“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爸的不用负责任吗?你什么都不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母亲也不甘示弱地反驳道。

而赵明则直勾勾地盯着电视节目。于他,这样的情景早已见怪不怪。母亲见到赵明这幅模样就来气,冲他吼道:“不争气的东西!就是因为你!”赵明关掉电视,在一声高过一声“你不负责任”、“都是你的错”的相互谩骂声中摔门而出……

杨甫德说,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最坏的情况则是让他们走上歪路。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赵明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有些家长必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进行炮轰。”杨甫德指出,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反正自己会给人惹麻烦,那就干脆把它变成现实。”杨甫德说,自卑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从而“破罐子破摔”,让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可以说是最不负责任的,杨甫德建议,家长应该彻底反省一番。“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杨甫德说,父母不要急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应该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地问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如赵明的父母就可从“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们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谈得来”等等,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结交了不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千万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问题三

父母溺爱,孩子放纵

古代有个人从小恣意妄为,他的父母从不加约束,结果他成人后因杀人被判极刑。临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亲的乳头。出人意料地是,母亲揭开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嚎啕大哭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这个故事看似极端,但却让人们看透了溺爱之祸。杨甫德接受采访时说,一味地溺爱轻则让孩子缺乏主见、不善与人沟通、没有能力应对危机,重则导致孩子放纵无度。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竟然到学校帮孩子做卫生,这样的事情还挺多。”杨甫德说,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这会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被呵护惯了,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异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里想什么就会做什么,他们往往只顾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就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体会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今后就极可能变得横行霸道、肆无忌惮。

要想让溺爱型父母有所改变,其实没那么容易,杨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长要试着“狠”下心,拒绝几次孩子的过分要求,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责罚,让孩子和家长都形成“奖惩分明”的习惯。

问题四

一紧一松,孩子极端

家长心情好,就对孩子溺爱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见孩子就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看来,一紧一松的家庭教养方式实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郑毅分析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对此,北京安定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释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情绪的起伏变化直接作用于孩子,这会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成人之后,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忽冷忽热。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

梁月竹指出,问题的关键是父母,“我建议,这样的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如找人倾诉、运动、转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下情绪控制则比较有效。退一步说,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还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时要对事不对人,别伤孩子自尊,而是教他们为错误承担责任。

家园共育《最伤害孩子的四种“称赞”》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的四种心理需要 孩子的四种心理需要 一、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得到别人的赞赏; 3、被接受、被尊重; 4、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
    2021-09-11 阅读全文
  • 父母夸奖孩子的四种禁忌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认可,然而,对孩子的赞美或表扬,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本文中就列举四种表扬孩子时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元素,家长可要格外当心哦! 禁忌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父母口...
    2021-03-22 阅读全文
  • 对付任性孩子的四种武器 导读:你家孩子任性吗?你对此烦心吗?对付任性孩子你有好办法吗?这里给你介绍几种武器,帮你教育孩子。 “不,不,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涛涛大声喊叫,无论父母怎样哄,涛涛就是不松口,执拗...
    2021-10-08 阅读全文
  • 四种气质孩子的教养方式 前不久,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扎比内·梅尔巴迪博士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气质的孩子,提供了启迪。 (一)活泼型的孩子,不要过分溺爱。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活泼型的孩子,你就会发现...
    2021-03-12 阅读全文
  • 关注孩子四种“心灵”需求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
    2022-04-05 阅读全文

孩子的四种心理需要 一、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得到别人的赞赏; 3、被接受、被尊重; 4、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

2021-09-11 阅读全文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认可,然而,对孩子的赞美或表扬,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本文中就列举四种表扬孩子时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元素,家长可要格外当心哦! 禁忌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父母口...

2021-03-22 阅读全文

导读:你家孩子任性吗?你对此烦心吗?对付任性孩子你有好办法吗?这里给你介绍几种武器,帮你教育孩子。 “不,不,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涛涛大声喊叫,无论父母怎样哄,涛涛就是不松口,执拗...

2021-10-08 阅读全文

前不久,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扎比内·梅尔巴迪博士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气质的孩子,提供了启迪。 (一)活泼型的孩子,不要过分溺爱。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活泼型的孩子,你就会发现...

2021-03-12 阅读全文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

2022-04-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