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会恐惧呢?
发布时间:2021-12-10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寒假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洗衣机、抽水马桶乃至街坊邻居的宠物狗,这些在你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一个1岁大的小宝宝来说,也许就像是侏罗纪公园里那些奔跑的怪兽。周围的世界,既充满惊喜也带来莫明的恐惧。
如果说有一只“野兽”徘徊在你的卧室,你会不会莫名惊诧?当然,那个发出怪声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你家的吸尘器。但对于一个1岁的小宝贝而言,它可能就是一个要随时会跳起来捉住他、咬他的怪物。至少,14个月的嘟嘟就应该是这么想的。嘟嘟的妈妈觉得又好笑又无奈:“每当我用吸尘器给家里的地毯吸尘时,嘟嘟就会声嘶力竭地大叫,跺脚,那恐怖的样子真是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劝他!”
恐惧心理动物、惊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让1岁的宝宝受惊吓,甚至大哭。
动物、惊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让1岁的宝宝受到惊吓,甚至大哭。不过家长们也不必因此而过度担心,这时候的孩子对满是新鲜、稀奇“怪物”的世界产生恐惧(有时候还伴随着猎奇)的心理,是很普遍的,这是孩子认知发展的一个健康标志:这意味着小宝贝从此可以从记忆里获取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以预测未来的动向——比如预知曾经向他咆哮过的狗可能再次向他吠叫,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能感知恐怖)意味着孩子已开始能对他所不熟悉的东西产生知觉。当被暴露在与以往不同的或奇怪的事物面前时,1岁多的小宝贝心里会感到脆弱和不安全。”明尼苏达大学婴幼儿发展训练中心的副主任,阿米·苏斯曼-斯蒂尔曼博士这样说道。
孩子因恐怖而焦虑的程度部分地取决于他天生的气质与脾性。但是,不管你的宝贝是一个勇敢的小探索者,还是一个羞怯的小乖乖,家长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正视孩子的忧虑,并且给他提供足够的保证,让他感觉安全。下面是一些经常会遇到的状况,希望这些化解的方法能够帮得上你的忙。
恐惧之一:妈妈不见了
“妈妈!妈妈!”苗苗终于还是发现妈妈不见了!尽管家人在妈妈上班准备离开的时候,拼命分散他的注意力,逗他玩耍,敏感的苗苗还是发现了妈妈的离去。叫“妈妈”对于一个1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熟练之功,于是苗苗伤心地大哭,嘴里一直喊着:“妈妈……”
1岁左右的宝宝最为恐怖的事情,莫过于妈妈从身边离开。
如何化解:
所幸,这种在孩子15~18个月时将达到极致的“分离焦虑”不会永远存在。此前,你要让孩子学着适应你的暂时离开并与你平和地道别。临走的时候,不妨亲亲他,告诉他你要去哪儿、什么时候会回来,不要因为觉得可能孩子不懂就省略这些“仪式”。美国天佩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助理教授,凯瑟琳·赖麦里博士建议说:“与孩子分手的时候,让孩子拿着他最喜欢的玩具,并保证说你会想他。或者答应他,你回来时会和他一起搭积木。
恐怖之二:巨大的声响
轰隆隆……又一声响雷!闷了好几天的暴雨也哗哗地下起来。果果从前一次闪电就开始变得有些惊惶了,他指着窗外,拼命向大家“诉说”,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要发生什么。雷声巨响,果果一下扑进了妈妈的怀里,还好奇心不减,偷偷看着巨响后的暴雨。
生活里充满了各色1岁宝贝闻所未闻、惊心动魄的巨大声响。这些小不点儿可不明白这些可怕的怪声是从何而来的。
如何化解:
这时你要告诉宝宝噪音不会伤害到他。同时,简单地向他解释这“怪声”的来源。如果孩子讨厌或恐怖的是家庭用具,比如吸尘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你不妨展示给孩子如何开和关这些东西,让他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这个发出怪声的“怪物”。平时,你也可以用噪音来与孩子玩些游戏,比如和宝宝一起用敲锅或罐的方式来模仿雷声,同时告诉他下雨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声响。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宝宝为什么喜欢撕书呢?
妈妈给宝宝买了很多精美的图书,希望宝宝能从书中获得知识和快乐,哪想宝宝一点也不领情,见书就撕。宝宝难道是“破坏狂人”吗?当然不是。宝宝年龄还小,他还意识不到这个举动所造成的后果,他只是觉着好玩。那一声“嘶拉”可以带给他无穷的乐趣。
宝宝撕书的“快感”
乐趣一:声音
宝宝的小耳朵很机灵。随处捕捉周道的声音。大人的说话、美妙的音乐、大自然的声音……数不胜数。突然有一天,宝宝不小心把书页撕成两半。只听“嘶拉”,奇妙奇妙,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声音。再来一次!
乐趣二:抓握
宝宝小手的力道越来越大,正是精细动作发展的最佳时期。抓住书的一角,翻开书页,然后用力一撕,小手定会觉得很满足。手指的拿捏让宝宝触摸到各种书的质地,真是“大开手界”。
乐趣三:形状
撕书是一种随意的举动,撕成的形状也各不一样,大的,小的、梯形的、多边形的……各种形状让宝宝眼花缭乱。每一次新书总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难怪宝宝总是乐此不疲。
宝宝为什么喜欢对妈妈撒娇呢
“五个月的小宝宝,不会开口说话,却已经会通过身体语言对妈妈撒娇。”
“宝宝体验到独立行走的欣喜后,不过多久又会撒娇要妈妈抱着走。”
“宝宝本来正玩得开开心心,却莫名其妙地撒娇、黏人。”
也许许多妈妈们都有以上的这些感受。其实撒娇对小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营养。小宝宝喜欢对妈妈撒娇,在心理上产生依赖,这是种依恋。这些宝宝们都是在向妈妈发出信号:“妈妈,我想亲近你。”
那么宝宝为什么喜欢对妈妈撒娇呢?
1、撒娇——因为你带来快乐
宝宝对妈妈怀抱依恋,是因为他体验到与人接触的快乐,以对妈妈的体验为基础,他会逐渐发展成积极与他人接触的社会性。所以,能充分感受到妈妈疼爱的宝宝,日后对社会交往会更具有信心。
2、撒娇——因为要对你诉说
在与妈妈的交往体验中,宝宝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要求,也学会回应妈妈的要求,这就渐渐培养出他与周围人的回应能力。撒娇是宝宝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如果妈妈能够很好地回应,并让宝宝在情绪上得到安定,这种交往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在其中发展语言能力。
3、撒娇——因为你是安全的港湾
妈妈对孩子来说,可以发挥安全基地的作用。宝宝在挑战新事物时,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如果遭遇失败或困难时,能够拥有马上得到帮助和鼓励的安全感,他就会有继续挑战的勇气。当妈妈在身边时,宝宝常常会很愿意独自试着走路,试着探索一下周围环境,那是因为他知道妈妈随时都会来帮助他。因此,依恋的形成对于运动技能和学习新知识也是相当重要的。
4、撒娇——因为想对你撒娇
很多宝宝会有自己特别喜爱的玩具娃娃或毛绒玩具,也有的会用某一条毛毯、枕头或某件特定的衣服来作为自己的情感依赖。有的必须抱着它才能入睡,有的即使弄脏了也不愿意放手。当离开妈妈的时候,这些玩具或物品会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这往往是依恋的投射,是对妈妈缺席时的感情弥补。
下班回到家,辛劳忙碌的妈妈总还有许多事务要处理,宝宝却粘得紧,似乎一刻不愿离开。这时妈妈不妨把其他事情放一边,先和宝宝拥抱玩耍一会儿,补偿与他相处的时间,安慰他与妈妈分别一天的寂寞,满足他的撒娇。给宝宝撒娇以温暖的回应,让他拥有甜蜜稳定的依恋情感,这对宝宝日后的心理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宝宝最恐惧的8件事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害怕对象,如何疏导孩子的恐惧心理呢?
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对宝贝来说简直就像怪兽或者恶魔,带给他一种莫名的恐惧感。那么,宝贝可能会害怕哪些事情,又该怎样消除宝贝的这种恐惧心理呢?
恐惧事件1:分离
妈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妈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时候,壮壮正跟姥姥玩得高兴呢,所以妈咪悄悄地出门,他居然一点都没有哭闹。等他想起要找妈咪才发现她突然不见了,壮壮好一阵哭闹,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怀里睡着了。从此,壮壮每天都把妈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准备出门,壮壮一双小手便铁钩似地揪着妈咪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壮胆策略:
在宝贝分离焦虑开始形成之前就开始训练他学习适应和妈咪之间短暂的分离,每次妈咪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咪道别。每次外出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宝贝,妈咪要去哪,并以宝贝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坚持这样做。和宝贝玩分离的游戏,在跟宝贝告别时给他一个喜爱的玩具,给他一些他感兴趣的许诺等等,让这些带给他一些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与妈咪分离给他带来的恐惧感。
恐惧事件2:会叫的电器
那个怪叫着吃灰尘的长鼻子会不会把我也吃进去?
每当妈咪用吸尘器时,丁丁就会在一旁吓得声嘶力竭地大哭大叫。有一次,他甚至亲眼看到它吃掉了一小块纸片呢!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你没看它那长鼻子在地上闻来闻去的,肚子里轰隆隆地怪叫着,好像饿坏了的样子。说不定妈咪没看住,它就会把自己给吃进去呢。
壮胆策略:
除了吸尘器,宝贝可能还会害怕其他发出噪声的家用电器。不管宝贝懂不懂,都要简单地向他解释吸尘器的作用以及它“怪叫”的原因,并且告诉宝贝这个东西不会对他造成伤害。耐心地向宝贝演示怎样开关这些电器,让他明白他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开关来控制这个东西,这样可以帮助他理解他们无法伤害他的道理。
恐惧事件3:观叶植物
阳台上那盆长着好多眼睛的花会抓住我不放吗?
一些热带观叶植物有着鲜艳的色彩或者纹路,它们大大的叶片有时候会让宝贝觉得非常恐惧。露露就是这样,她不敢看,更不敢摸阳台上的那盆被妈咪叫做“花”的东西,即使父母把叶片揪在手里,她也会吓得哇哇大叫,一个劲儿往后躲:“妈咪,你看,好多眼睛呢!”
壮胆策略:
不要强求宝贝去接近他害怕的观叶植物,这样会加重他的恐惧感。父母可以经常当着宝贝的面去摸摸那盆观叶植物,夸夸它漂亮的颜色等,以行动来告诉宝贝,它不会对人构成伤害。等到宝贝敢看那盆植物了,再抱他到跟前看看,慢慢过渡到自己用手摸摸,通过这些让宝贝获得一种有关这株植物的经验,并慢慢地建立起它不会“吃人”的概念。
恐惧事件4:闪电
那个把天撕裂了还大喊大叫的东西会不会把我也撕裂了吃掉?
豆豆望着窗外被闪电撕裂了的天空,听到震耳欲聋的雷声,简直吓呆了。豆豆恐惧地哭叫着躲进妈咪怀里,她用小手捧着耳朵,小脸埋在妈咪胸前,不敢看,不敢听,但是又忍不住悄悄地调转头去瞅一眼窗外。“它把天……撕破了,它生气了!”她就这样翻来覆去说着这两句话,等待那个把天撕裂了大喊大叫的东西消失。
壮胆策略:
不常见的雷声或者其它巨大的响声都会让宝贝感觉恐惧莫名。这时候,不管宝贝懂不懂,父母都要向她解释这些声音的来源,并且告诉她这些东西不会伤害到他。为了帮助宝贝习惯这些声音,平时可以在家适当地和他玩玩噪声游戏,比如给宝贝买个小锣、其他可以敲出比较大的响声的玩具,或者干脆利用家里的厨具比如金属材质的锅盖和锅等,敲一敲,让宝贝习惯这种噪声,并借此向宝贝说明,雷声也不过是一种声音,下雨的时候才会出现,并不可怕。
恐惧事件5:陌生人
一个不认识我的人非要抱我亲我,他一定是想把我从妈咪手里抢走吧?
当当在家活泼调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个不停。这个在家活跃非凡的小家伙,出了门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赶紧把头藏妈咪怀里,双手紧紧地拽着妈咪的衣服,生怕被抢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脑袋,他哇一声就哭了。家里来个客人,他一定拽着妈咪不松手,碰到长得强悍点的叔叔,他还吓得不停地哭闹,不把人哭走绝不善罢甘休。
壮胆策略:
怕生是大多数宝贝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一般到2岁左右,这种现象会得到缓解直至最后消失。对待怕生的宝贝,千万要尊重他的选择。他不想让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强他。父母可以将宝贝抱在怀里,在他离陌生人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让他慢慢适应那些陌生的面孔,一点点地接受陌生人。平时可以多带宝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动跟邻居朋友打个招呼,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陌生人,帮助他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
恐惧事件6:下水道
臭巴巴被吸下去了,我也会被那怪叫着的漩涡揪下去吗?
萌萌习惯了坐盆,习惯了用自己的小浴盆洗澡。当妈咪第一次让她学坐马桶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臭巴巴被马桶里的漩涡冲下去,她惊恐地哭叫起来。当天晚上,当她第一次在浴缸洗浴时,另一段类似的恐惧经历再次吓得她吊着妈咪的脖子尖叫起来。
壮胆策略:
下水道是很多宝贝无法理解,并因此产生恐惧心理的诱因之一。因此,有的宝贝在家习惯了坐盆,上了幼儿园就可能对幼儿园的小马桶或者便坑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严重的甚至因此不肯再去幼儿园。当宝贝因此恐惧时,父母不要强迫宝贝,让他继续坐盆、盆浴,给他一两周时间缓解这种恐惧心理,同时,在浴缸里没有水的情况下可以特意让宝贝到浴盆里玩耍,让他熟悉浴盆,逐渐消除他对浴盆的恐惧心理。上了幼儿园的宝贝可以跟老师商量,让他先带上自己的小便盆过渡一下。每次用浴盆给宝贝洗澡时,记得一定要在放水之前用浴巾将他包裹好,抱他在怀里,这样也可以降低他的恐惧心理。
恐惧事件7:小动物
小猫竖起身上的毛,弓着背,很不高兴地看着我,它想狠狠地咬我一口吧?
杭杭看到邻居阿姨家的小波斯猫,好奇得不行,他总想去摸摸那只毛茸茸的小动物。这天杭杭总算逮着机会接近了小波斯猫,他的小手刚伸出去,小猫就竖起身上的毛,弓着背,一副不高兴的模样。杭杭立刻吓得大哭起来。从此只要看到毛茸茸的小动物,他就吓得往妈咪怀里钻。
壮胆策略:
宝贝这种对外界事物产生警觉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成长的表现。如果宝贝害怕小动物到了很过分的程度,可以给他买一些有关小动物的图书、光盘,让他通过这些了解更多有关这些小动物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他消除恐惧心理。平时还可以给他多一些接触这些小动物的机会,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看它们玩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去摸摸小动物等等。随着宝贝长大,他会逐渐接受小动物,他对小动物的恐惧心理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恐惧事件8:黑暗
你看那黑咕隆咚的房间是不是怪物的大嘴巴?那些看不见的牙齿一定会把我嚼个稀巴烂吧?
童童怕黑,每天晚上都要开着灯才能入睡。天一黑,他就不敢出门,并且坚持要打开所有的灯,不管他在哪里,每个房间的灯都要大开着,这样他才敢安心地玩耍,否则就会哭闹不休:“妈咪,那个黑怪物会把我吃了。你快开灯吧!”
壮胆策略:
因为什么都看不见,随着宝贝生活经验增多,想象力日渐丰富,很多宝贝都会对黑暗的环境无端地生出许多怪异的想象,并因此恐惧万分。因此,父母平时不要给宝贝讲情节恐怖的故事,睡前不要用“你再不睡,大灰狼就会吃了你!”“你再不睡,警察叔叔来抓你了!”之类的话哄宝贝入睡。如果宝贝怕黑,可以在他入睡前给他开个小夜灯,平时可以一家人在黑暗中玩玩摸人游戏,或者蒙上眼睛玩听声抓人的游戏等等,让宝贝在游戏中驱除对黑暗的恐惧。
宝宝为什么会任性哭闹
导读:为了一点点小事情或者根本不为什么,小家伙就大哭大闹,不可开交,直到全家人仰马翻,精疲力竭而止。2岁左右的小家伙尤其如此,真让做父母的觉得自己付出的所有的爱都化作泡影,从而对小家伙的“任性”大感失望——白疼他了。
如果家里的宝宝还未满3岁,做父母的肯定有这样的经验:为了一点点小事情或者根本不为什么,小家伙就大哭大闹,不可开交,直到全家人仰马翻,精疲力竭而止。2岁左右的小家伙尤其如此,真让做父母的觉得自己付出的所有的爱都化作泡影,从而对小家伙的“任性”大感失望——白疼他了。
事实上,这和宝宝的“任性”丝毫无关,小宝宝们正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用“我哭故我在”来告诉你他不满意。当然这种方式是孩子式的难以自控的(这么小的孩子,你还想他能怎样)。这样的感情宣泄帮助他们摆脱紧张和烦躁的情绪,对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益处。
那么,宝宝们究竟为什么会发火呢?
原因一:他们毕竟太小,还不会长篇大论,更不会用言语把感情上受到的所有伤害表达出来;但同时,他们却很明白自己的喜恶。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了很强大的“自我”观念,却苦于无法表达。这让他们像一颗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让父母防不胜防。
原因二: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希望对事物有所控制,但他们看到的仍然是自己的“无能”。在看到无法控制自己想要控制的事物时,小家伙们除了叫喊和眼泪没有别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愤怒。
原因三:正像水开后被放了气的高压锅一样,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突然为了一件小事发火,那也是对长时间积聚的紧张情绪的释放。父母可千万别搞错了,这不是什么任性,任何一次发作总是要传递一个这样那样的信息,而且是不那么容易解读的信息。
第一、家庭要有平和的氛围
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源自家长。如果家长一遇事情就着急上火,大声说话;和爱人意见一旦相左,就立刻针锋相对、大发脾气甚至发展到吵架。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多数是爱发火的。因为孩子看到的就是这样,爸爸妈妈就是用发火、争吵来解决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自然就学会了这样来表达自己。尽管多数家长都教育自己的孩子温和处事,但是身教远大于言教。所以为了孩子,家长应该改变自己。
第二、不同的发火原因,不同的解决方法
不要把孩子发火当成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种不正确的、过激的表达方式。家长没有必要一看到孩子发火耍脾气就气急败坏,不分场合急于纠正,甚至动用武力,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当然也绝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发火的原因,对症下药。
有的孩子是因为无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有一天,邻居的孩子在家里大哭大闹,究其原因,是吃了两根冰棒后还要吃两根。爸爸不同意,先斥责了一通;妈妈让他坐在沙发上好好想想自己的错误,哭好了再说话,孩子在沙发继续大哭。奶奶过来,没有斥责宝宝,只是问宝宝,吃了两根冰棍再吃两根冰棍一共几根?宝宝注意力被分散了,回答四根。奶奶接着问:“小朋友一下子吃四根冰棒会怎么样?”答:“会很凉快。”奶奶说:“对,是会很凉快。可是吃了四根冰棒,肚子会怎么样?”答:“肚子会疼。”“宝宝现在还要吃吗?”“不能吃了,我不想肚子疼。”显然,在一问一答间,孩子的情绪变得平静了。事后,奶奶又告诉宝宝,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好好和大人说,不要发脾气更不要哭闹不休,宝宝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我觉得奶奶的方法很好,让孩子知道凡事应该好好说,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达到目的。
有一次,儿子出去玩,不一会就回来了,一进门就把玩沙的小水壶扔在地上。我很恼火,但没有理他。没想到,这孩子又补了一脚,把小壶踢到了我的跟前,嘴里还大叫:“我不要水壶,不要水壶。”我没好气地说:“那你就换个玩具。你这么不爱惜小壶,乱扔乱踢,我就送给弟弟吧。”儿子忽然扑到怀里大哭起来,“妈妈,妈妈”地一边叫一边打我。我突然觉得儿子的大哭和我要把小壶送出去没有关系,我只好把批评他不爱惜玩具的话咽到肚子里去了。“告诉妈妈为什么呀?”他抽抽答答地说:“洋洋和浩浩他们都有小桶。”“你不是有小壶吗?”“小壶不好,小壶不能装好多沙沙,他们都不带我玩大沙堆了。”“哦——”我故做夸张:“走,妈妈让你知道小壶也很好。”我和儿子一起在沙沙上种小草,然后用小壶撒水,我们还用水壶撒出的水在水泥地上画画。一会,洋洋和浩浩也来了,几个孩子又一起高高兴兴了。我仔细一想,其实儿子回来扔水壶就是想让我注意他,一个孩子只是用错了表达方式,而我却错用了别人的忠告——孩子发火时,不要理他。好在我及时地问了原因,而没有批评他不该发火,应该爱惜玩具等等。当他和小朋友高高兴兴地告别时,我提着小壶说:“多好的小壶啊,你扔了的时候,我还以为你不喜欢了,差点就送给弟弟了。下次,有什么事情,可以好好和妈妈说,不要乱扔东西。”“妈妈,我错了。”儿子很爽快地承认了错误。
适当的方法会使孩子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孩子也发现,其实可以好好地和别人交流,并不是发火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