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冲突多,孩子易患心理感冒
发布时间:2021-12-08 家庭安全教育 家庭教育 幼儿园感冒的时候说课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显示,沪上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呈现越来越低龄化趋势,发病率也有所提高。值得关注的是,高学历父亲的过度严格和爱挑起事端的母亲尤其容易导致孩子“心灵感冒”。
青少年患抑郁症,出现低龄化趋势
记者昨天在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少儿门诊发现,暑期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就诊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而在抑郁症专病门诊诊室前,八九岁带着眼镜的小女孩,十几岁低头不语的小男生默默地跟着父母坐着排队。少儿门诊杜亚松博士说,每周都有几十名孩子因为出现持久、显著的情绪低落,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最后被父母送来就诊。
杜博士说:“抑郁症已成为当今青少年最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孩子进入青春期,本来就变得不愿意和大人交流,所以即使得了抑郁症也不容易被家长发现,隐匿性强容易导致延误治疗,等发现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儿童期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4%,青春期上升到4%—8%。终身患病率与成人接近,达15%-20%。青少年抑郁症可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学校表现、人际关系,使青少年自杀风险增加,使成人期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2倍-4倍。
家庭冲突越是多,孩子抑郁越高发(零思考方案网 WWw.zhE135.cOm)
12岁的小雯(化名)近日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一年前相比,她瘦了十多斤,原本就不太外向的性格现在变得更加“闷”,平时几乎看不到小雯露出笑容,小小年纪似乎就看破世事。父母对医生讲述着小雯的许多“莫名”行为,而当医生对他们的夫妻关系、教育子女的观念进行深入了解时,发现身为某公司老总的博士爸爸平时很少管小雯,但却对小雯的功课有着极高的要求,妈妈全权负责女儿的学习、生活,但总觉得老公不够顾家,常常以“不管女儿”为由挑起事端,与丈夫争执。以前父母争执,小雯常常会躲到房间里哭,可是现在她不太哭了,看父母的眼神却变得冷漠了。
心理医生表示,小雯是比较典型的抑郁症。自2008年来,杜亚松博士等对门诊中30例12岁-18岁的抑郁症小患者和他们的家庭进行跟踪研究,同时与相同年龄组的10个正常对照组家庭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父母解决冲突的方式和父母关系成为影响孩子情绪的重要因素。喜欢挑起冲突的母亲,高学历又喜欢严格控制孩子的父亲,这样的家庭最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抑郁情绪。母亲发起冲突的次数越多,青少年抑郁症严重程度越高。
夫妻冲突不可怕,关键要积极解决
专家分析,夫妻俩遇到矛盾,作为父母是冷静地讨论、冷战,还是愤怒地互相斥责,甚至是家庭暴力?如果家长常常以回避、愤怒、对骂等消极和破坏性方式来解决冲突的话,孩子在恐惧的同时,会认为“是我不好,爸爸妈妈才吵架”,而且长大以后也不知道遇到矛盾时应该怎样化解,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导致更重的抑郁情绪。
和男孩子常常表现出冲动攻击行为不同的是,女孩子更容易采用内化方式,从而表现出更多情绪问题,所以青少年抑郁症女孩比男孩多。课题负责人之一余一?表示,除了对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外,研究还发现,当父母争吵时,孩子的生理也会出现变化,他们会心率加快、皮肤导电性增加、皮肤温度降低,肌肉紧张度增加。
有些父母在争吵后喜欢把孩子拉入战场,以此来解决冲突,其实这样容易形成家庭矛盾的不良三角关系,并进入恶性循环。余医生说,夫妻之间有冲突很正常,如果在发生冲突时能表现得积极,尝试解决冲突,使冲突得以妥善解决,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反而能教会孩子怎样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识字过早易患心理疾病
天津市的赵女士经常为她不到3岁的儿子感到骄傲:2岁后其儿子就在家人的指导下开始识字,陆续认识好几百个字,赵女士在亲戚朋友面前感到特有面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赵女士却感觉儿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认字”了,而且一教他认字,他就不停地挤眼,双手乱动,坐立不安。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医师刘戌年说,这是由于家长教育引导不当,过早强迫孩子识字,导致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
刘戌年说,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普遍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但许多家长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识字越早越聪明,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期望值过高。许多孩子被父母从幼儿园接回后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被送往各种学习班学绘画、学钢琴,小小年纪就背负了父母过多的期望,很容易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障碍(如恐惧、焦急、易怒等)、遗尿、多动和抽动(如挤眼等)。
天津市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2至4岁儿童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其中34%的儿童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孤独、畏缩、害羞;38%的儿童具有攻击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在家不听话、任性、打架或威胁他人;29%的儿童存在忧郁行为,在幼儿园或在家过度恐惧、焦虑、不活跃、有自卑感。5至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3%,其中24%的儿童为多动、精神涣散、学习效果差。
刘戌年指出,要避免孩子出现类似的心理行为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重视孩子的天性,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在玩耍中,孩子们可以学会与人相处,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家长应该在孩子的玩耍和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经常打骂,这样得到的结果只能与家长的主观愿望相反。
多动症儿童长大后易患心理疾病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患多动症的女孩长大后要比其他女孩更容易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这一结果与过去他们开展的针对患多动症男孩的研究结果相似。
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187名6岁至18岁的女孩进行了长达11年的跟踪研究,其中96人是多动症患者。在研究开始、中期和结束时的三个不同阶段,研究人员通过问询方式分别对被调查者进行了三次心理健康状况测试。
结果显示,在患多动症的女孩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会患抑郁症、焦虑症、厌食症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将近三分之二的人会出现吸毒或酗酒的问题。与之相比,没有患多动症的女孩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会出现上述问题。
研究人员目前尚不明白为何多动症会引起某些心理疾病,也不清楚这些心理疾病是否可以通过对多动症的治疗在儿童长大后予以避免。
多动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其主要症状是注意力障碍和活动过度,可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等。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
1、不廉洁的家庭。父母掌握一定权力,或有社交能力,又不廉洁自律,时常贿来赂往,生活铺张浪费。孩子容易滋生好逸恶劳、势利尖刻、惟利是图的品行。
2、不开明的教育。父母文化素质低,家庭无文化气氛,很少与外界交往,教育观念封建愚昧。这种家庭的孩子反应迟钝、孤陋寡闻、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3、不健全的家庭。单亲家庭或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的家庭,孩子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扭曲变态的心理。
4、不和睦的家庭。夫妻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轻者吵闹,重者打架,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独断专横,家庭成员不和等。家庭没有欢乐感,孩子感到压抑,变得胆小、委琐。
5、不检点的家庭。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检点行为,言谈没有分寸,举止过分亲昵,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传递“性信息”,导致孩子过早萌生性意识和产生性冲动。如果家长无教育引导措施,孩子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6、不自尊的家庭。父母私心严重、爱占便宜、偷捞东西、蛮横护短、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便会形成心胸狭窄、刁钻自私、患得患失的不良性格。
孩子发生冲突,家长怎么办?
孩子发生冲突,家长怎么办?**宝是个调皮捣蛋的主儿,长的又高又大一直是他自豪的,也是我担心的,在幼儿园从来都是坐后排,和他一样大的孩子至今坐公交,地铁,火车,去景点都不用买票,他今年夏天已经开始买票了。还有和孩子们发生冲突,人总觉得他是大孩子,不懂事,出口一句:你这么大了,怎么能打小弟弟呢?真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哇。
也不是冲这高大身材,**宝和孩子发生冲突,我不管,相反,我一直是太管制他,怕他打了别了碰了别人。因为现在一家一般一个孩儿,在家长眼里孩子都是宝贝疙瘩,不舍得骂更舍不得碰一下的,那么要是别的孩子打一下碰一下,心里准是翻江倒海般难受,虽然我的观点是:孩子发生冲突,家长切莫着急插手,但发生的身边的事,一再证明,家长太容易干涉孩子了。
上周的幼儿园开放日也让我愤怒了一下,外教课上,气氛活跃,大家在站起来做动作的时候,**宝的手去碰了身边孩子的头,那个孩子都没有太大反应,这时候,身后的这个孩子的家长猛伸出手,一把把**宝拽坐到椅子上(在我看来是带着恶意的拽,因为**宝打扰了他儿子上课),还吼了一声,把**宝当场吓哭。当时正上着课,旁边的老师立即去安抚了**宝,但也止不住**宝的抽泣,整整半节课都在忍也忍不住的悄悄哭。之后课情绪不好,完全游离状态。我站在门边很远的地方,很愤怒,感觉真不可思议。就是孩子上课时打扰了其他同学,当时是开放日,那么多老师,家长都在场,你至于这么对待孩子吗?当我看到他笑容满面的和自己的孩子互动的时候,对他也是充满厌恶感:眼睛全在自己孩子身上,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一点点亏,不管别人的感受的人,身边真是很多啊。
孩子之间发生摩擦,冲突,太正常了,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太护短,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点亏。幼儿园的孩子发生冲突不会有太大的冲突,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理解,更不要直接介入去帮自己的孩子。冲突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学习锻炼的的机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待人态度和情绪情感发展都是好机会,因此,避免、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一旦发生冲突总是把自己的孩子抱开而终止冲突,并不是好办法。
其实,在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时,我们只要在旁边静观其变,根据事态发展伺机而动。比如是抢夺玩具,那就让他们抢一会,孩子家长尽量引导他们一起玩,这也是合作。建议他们轮流玩,就是先到先得的原则,这个方法很管用,还有就是交换,在幼小的孩子之间都可以建立起这样的规则。
如果我们总是在孩子发生冲突时就一个箭步冲上前,替孩子解决了矛盾,这种“越位”教育是对孩子之间关系的一种干涉,孩子没有自我决策的权利,那么孩子在以后和同伴打交道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困难。还有就是事后责怪孩子“没能耐”打不过别人,教唆孩子下次给狠狠地打回来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去面对冲突,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对别人的攻击,要学会躲避、求援;还要让孩子知道: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去和别人沟通,这个过程也是孩子提高和同伴交往能力的机会,家长莫轻易给剥夺了。